⑴ 貴州有沒有世界文化遺產
摘要 4,貴州銅仁一一梵凈山
⑵ 貴州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在貴州挑地兒玩,外地人看名氣,本地人靠口口相傳。在各大景區爭相評為 AAAAA 之際,其實遊客還是喜歡那種人少又非常棒的「小眾目的地」。
很多景色不是不夠出挑,而是比較低調。我以前還是編輯的時候,遇到過一個跑全球踩點世界遺產的撰稿人,從國內、東南亞、日本到印度,那種從前不會吸引我的地方,在他的鏡頭和筆下都有了新的生命。
大多數時候,我們是作為視覺和感官動物在游覽景色,尋找一種眼前一亮或者從未有過的體驗,其實那些我們會覺得平平無奇的地方,平淡在我們不了解它的由來和特色。這種地方就像博物館,沒有做功課或者講解,意義就不大,畢竟不是一樣演出。
今天,我從世界遺產這個角度聊一下貴州的幾個去處,之所以用世界遺產,參考一下一位知友的回答:
2007 年
荔波
荔波是中國第六個、貴州第一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地,作為荔波粉,我已經不止一次提過這個地方。
2007 年,荔波和雲南石林等幾處南方喀斯特地形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在全世界領域中,中國南方的喀斯特在喀斯特特徵和地貌多樣性上是公認最好的。
中國南方喀斯特典型的地形有三種:峰林(塔狀喀斯特)、峰叢(錐狀喀斯特)和石林。荔波是典型的峰林和峰叢喀斯特地形。
荔波喀斯特是由高圓錐形的喀斯特峰、深陷的封閉窪地、下沉的溪流和長長的地下洞穴組成,是可供全世界參考的典型峰叢地貌。
荔波的核心區域是大小七孔景區和茂蘭景區,由一個公共緩沖區包圍。景區面積 29518 公頃,緩沖區有 43498 公頃。其中茂蘭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里含有不同年代的碳酸鹽露頭,經過數百萬年的侵蝕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峰叢和峰林岩溶。更可貴的是,景區保留了大部分的自然植被,隨著季節更迭,都能在此欣賞到不一樣的景緻。
關於荔波更通俗的玩法可以看這里。
2010年
赤水丹霞
赤水市位於貴州西北部,赤水丹霞是 2010 年在第 34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申遺成功,和國內其他丹霞地貌作為中國丹霞一並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⑶ 貴州有那些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又稱「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
貴州省目前只有荔波的小七孔被定為物質文化遺產。
⑷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冊亨布依戲
布依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布依戲,過去稱「土戲」、「歡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於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雙江鎮、者樓鎮等地。
冊亨布依戲是用布依語演唱的戲曲,並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據板萬戲班手抄歷史資料《歡戲歷源》佐證,布依戲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時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2、侗戲
侗戲流傳於貴州省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廣西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縣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於貴州東南部,東連湖南靖州、通道,南臨廣西三江,西北兩面與從江、榕江、劍河、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縣境內民族眾多,侗族佔60%以上。
侗戲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以侗族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歲》、《美道》等;一是根據漢族小說、戲劇編纂或改編的,如《梅良玉》、《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還有連台本戲,如梁士錦《行歡坐夜》、《投軍別窯》、《打陸文秀》等。
3、福泉陽戲
福泉陽戲的正規演出每年舉行3次。第一次在農歷正月間演出,演出時間4天4夜;第二次在農歷五月十三日「單刀會」當日為紀念關羽而演出,地點在當地的關帝廟前,時間1天;第三次演出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紀念神話中的二郎神和歷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此外,還為民間「還願」進行演出,但相對於正規演出要簡單得多。
福泉陽戲由內壇和外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就是以祭祀儀式出現的二十四壇法事,具有還願的性質,故民間又稱為「還陽戲」、「還願戲」或「願戲」,有開壇、發牒、正清、領牲等二十四請神、延神、酬神、送神儀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頂華蓋」、「懸鉤釣斗」等特技(法術)表演。
4、思南花燈
源於唐代,盛行於明末清初。由於歷史原因,思南花燈受鄰省的影響較大。且自漢代以來,漢民族的不斷遷入,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巴楚文化隨之先後進入,與土著文化長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燈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時期,思南花燈活動頻繁,在演出的組織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為主,並設燈會、設會長,即燈頭。
思南花燈在貴州戲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廣大農民在生產勞動中的必然產物。它的題材、內容、形式都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婉轉動聽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燈打擊樂,優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麗獨特的服飾道具,而倍受人們青睞。
5、錦雞舞
苗族錦雞舞主要分布在丹寨縣排調鎮的也改、黨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鳥、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鄉境內雅灰、送隴等苗族村寨。
錦雞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並且只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動中才能跳,用於喚醒祖靈,以及在活動後將祖靈送回安息之地。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吃新節」、「跳月」以及大型慶典的迎賓禮儀活動中錦雞舞也被廣泛運用。
6、布依族「雯當姆」
布依族民間舞蹈「雯當姆」,流傳於貴州省荔波縣洞塘鄉及翁昂鄉布依族地區。縣內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積大、地貌多樣,生物豐富,與雲南石林、重慶武隆共同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於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雯當姆」,漢語譯意為「矮人舞」。舞蹈別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畫上可愛的胖娃娃形象,並用大籮筐套蓋住真人的臉和胸部,作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後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現力,造成人物豐富的表情變化。
7、苗族大遷徙舞
分布於貴州省赫章縣河鎮、可樂等鄉鎮。苗族大遷徙舞苗族稱「夠戛底戛且」,意為尋找居住的地方,為赫章苗族記載苗族大遷徙歷史過程的民間舞蹈。
苗族大遷徙舞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以舞蹈形式記錄祖先遷徙歷程,舞蹈場面宏大,古歌悠遠,舞步凝緩。一些如「留戀」「回望」等舞蹈動作,如此故土難離,讓觀者潸然淚下,苗族大遷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極具影響,是苗族人民千百年來在艱苦環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觀載體。
⑸ 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
道刻
侗族琵琶歌
侗族大歌
銅鼓十二調
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
蘆笙舞( 錦雞舞)
蘆笙舞( 鼓龍鼓虎)
蘆笙舞( 滾山珠)
儺戲
安順地戲
彝族撮泰吉
木偶戲
八音坐唱
布依戲
花燈戲(思南)
侗戲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服飾( 刺綉)
丹寨苗族蠟染技藝
水族馬尾綉
苗族蘆笙製作工藝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烏當手工土紙製作技藝
貞豐小屯白棉紙手工製作技藝
石橋白皮紙製作技藝
茅台酒釀制技藝
牯藏節
姊妹節
布依族查白歌節
侗族薩瑪節
端節
水書
仡佬毛龍節
⑹ 中國目前有56項世界遺產,貴州有幾項為人熟知
中國目前有56項世界遺產,貴州有四項為人熟知,分別是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雲台山、銅仁梵凈山。
最後一個世界遺產是銅仁梵凈山,它位於貴州銅仁市境內。這個地方標志性的景點包括紅雲金頂、月鏡山、萬米睡佛、蘑菇石、萬卷經書等。梵凈山被稱為是地球和人類之寶,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在2018年才成為世界遺產。這個地方,國內外的遊客都會前去打卡,非常出名。
以上就是貴州地區四個世界遺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