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戲曲文化,茶文化是上海的嗎
戲曲文化、茶文化和絲綢文化都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文化,早點文化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文化.
故選:D.
『貳』 如何看待古代點茶的茶百戲這與現代的咖啡拉花有什麼不同
咖啡拿鐵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為了對茶戲和咖啡拿鐵進行終極對比,我們需要了解茶戲。其中一個茶戲叫 "分茶",在宋代因鬥茶而變得非常流行。茶戲是一種古老的茶道,使茶湯中的脈絡形成圖像。只有茶和水,沒有其他原料,就可以在茶湯中顯示文字和圖像。茶戲只用茶湯來產生變化。要形成圖案,對茶葉原料和技術的要求很高,表現形式也極為豐富。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叄』 茶文化是從哪傳來的
國茶道概念
☆ 飲茶,之道 修道 即道 藝、修、道的結合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這也難怪,"道"之一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如行道、道路、道義、道理、道德、方法、技藝、規律、真理、終極實在、宇宙本體、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義,故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筆者認為,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下面分別予以闡釋之。
一、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薴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十章。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說"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規則作了細致的論述。封氏所說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倡導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規劃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嘉葉酬賓、岩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賞三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瑩、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膾炙人口,"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說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於煉丹服葯。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化於一切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 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於"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於日常生活:修道不必於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於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願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徒孫。普願、從諗雖未創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一味,道就寓於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後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為"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朴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一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合
綜上所說,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肆』 贛南彩茶戲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贛東採茶戲」、「吉安採茶戲」、「景德鎮採茶戲」和「寧都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起源
江西採茶戲,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採茶戲與盛產茶葉有關。明朝,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勞動婦女上山,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以鼓舞勞動熱情,這種在茶區流傳的山歌,被人稱為"採茶歌"。 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繼而成為一種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民間小戲,由於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幾路向外發展,與當地方言和曲調融合,形成贛東、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個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採茶戲總的特點是:表演歡快,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喜劇性強,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受群眾喜愛。
從唱採茶歌發展為采荼戲有幾個階段。採茶歌最早只唱小調,每句僅有四句唱詞,如"春日採茶春日長,白白茶花滿路旁;大姊回家報二姊,頭茶不比晚茶香。"這種小麴生動活潑,委婉動聽。採茶歌再經發展,便由來茶小曲組成了"採茶歌聯唱",名曰"十二月採茶歌"。如"正月採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佃了茶園十二畝。當面寫書兩交錢。二月採茶......。"後來,"十二月採茶歌"又與民間舞蹈相結合,進入元宵燈彩行列,成為"採茶燈","採茶燈"的主要唱調是[茶黃調]、[摘茶歌]、[看茶調]、[報茶名]等。它由姣童扮成採茶女,每隊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長者二人為隊首,手持花籃,邊唱邊舞,歌唱"十二月採茶"。這種"採茶燈"形式簡單,純屬集體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採茶戲邁了一步。
明朝,盛產名茶的贛南安遠縣九龍山茶區,茶農為了接待粵商茶客,常用採茶燈的形式即興演出以採茶為內容的節目。即從"採茶燈"中八個(或十二個)採茶女中分出二人,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個隊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採茶,手持茶籃,邊唱邊舞,唱著"十二月採茶歌"(每人輪唱六個月);扮丑角的手持紙扇在中間穿插打趣。這就是原始節目《姐妹摘茶》。再後增加了開茶山、炒茶、送哥賣茶、盤茶等細節,丑角扮成乾哥賣茶,便更名為《送哥賣茶》。這種採茶燈(又名"茶籃燈")的演出已是采荼戲的雛型了。贛南的"茶籃燈"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又涌現了表演其他勞動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戲,如《秧麥》、《挖筍》、《補皮鞋》、《撿田螺》、《賣花線》、《磨豆腐》等等,因用採茶調演唱,一唱眾和,尚無管弦伴奏,便統名為"採茶戲"。 採茶戲因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演出劇目又多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其音樂唱腔又多民歌風味,故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影響
如果沒有採茶和其他茶事勞動,也就不會有採茶的歌和舞;如果沒有採茶歌、採茶舞,也就不會有廣泛流行於我國南方許多省區的採茶戲。所以,採茶戲不僅與茶有關,而且是茶葉文化在戲曲領域派生或戲曲文化吸收茶葉文化形成的一種燦爛文化內容。
採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於採茶歌和採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系。花燈戲是流行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雲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採茶戲和花鼓戲稍遲,大多形成於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採茶戲大致相差不多。這兩種戲曲,也是起源於民歌小調和民間舞蹈。因為採茶戲、花燈戲、花鼓戲的來源、形成和發展時間、風格等等都比較接近,所以在這三者之間,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營養的交叉關系。
茶對戲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採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臾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稱臨川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湯顯祖的劇作,注重抒寫人物情感,講究辭藻,其所作《玉茗堂四夢》刊印後,對當時和後世的戲劇創作,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這點上,茶使湯顯祖在我國戲劇史上所起的作用,當不會限於流派的一個名字上。
又如過去不僅彈唱、相聲、大鼓、評話等等曲藝大多在茶館演出,就是各種戲劇演出的劇場,又都兼營賣茶或最初也在茶館。所以,在明、清時,凡是營業性的戲劇演出場所,一般統稱之為「茶園」或「茶樓」。因為這樣,戲曲演員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館支付的。換句話說,早期的戲院或劇場,其收入是以賣茶為主;只收茶錢,不賣戲票,演戲是為娛樂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務的。如上一個世紀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樓」、「廣和茶樓」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園」、「天仙茶園」等等,就均是演出場所。這類茶園或茶樓,一般在一壁牆的中間建一台,台前平地稱之為「池」,三面環以樓廊作觀眾席,設置茶桌、茶椅,供觀眾邊品茗邊觀戲。現在的專業劇場,是辛亥革命前後才出現的,當時還特地名之為「新式劇潮或「戲園」、「戲館」。這「園」字和「館」字,就出自茶園和茶館。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另外,茶葉的生產、貿易和消費,既然已成為社會生產、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戲劇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
【幾種採茶戲的介紹】
贛南客家採茶戲
江西省戲曲理論家,戲曲史學家流沙曾說「贛南是採茶戲的老家」,贛南客家採茶戲就是贛南土生土長的採茶戲。
採茶歌是產生採茶戲的胚胎,採茶歌在贛南山區尤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乾唱,無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以竹擊節,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的聯唱形式,便是將採茶歌引入庭院戶室演唱的開始。明萬曆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明中葉以後,「十二月採茶歌」聯唱在贛南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扎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採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明中葉以後,贛粵兩省的採茶燈交往頻繁,在相互交流中,贛南採茶又得到新的發展,由原來的十二個採茶女,兩個男隊首的採茶燈改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並將原來一唱眾和的「十二月採茶歌」改為姐妹對唱形式,表現手持茶籃上山採茶,邊歌邊舞的歡樂情緒,而茶童既手搖紙扇,插科打諢,調節氣氛。以此形成了贛南客家採茶戲的第一個原始傳統劇目《姐妹摘茶》。後來又在由採茶燈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用一條板凳仿作龍燈戲耍的小戲《板凳龍》,由二旦一丑耍龍燈,二旦為大姐,二姐,丑稱作三郎子。這兩個戲被稱為最早最古老的採茶戲。
贛南客家採茶戲的流傳:贛州地區戲曲志載:「採茶戲在贛南老家誕生後,除在江西省廣為流傳外,還分數支先後向閩,粵,湘,桂等省流動。其路線為:1自贛南傳入閩西後分為2支:一支沿武夷山流傳導贛東,贛中和贛北,甚而過長江,傳入湖北黃梅;另一支流行到漳州一帶,並傳到台灣,成為歌仔戲形成的基本因數。」2自貢水流域進贛江中下游的萬安,遂川一帶,然後沿羅霄山脈向贛西及湘中流動。3經粵東粵北傳入湘南及桂南。
贛南採茶戲的《姐妹摘茶》流傳到武寧,景德鎮和湖北黃梅等地區叫《姑嫂摘茶》或《和尚鋤茶》;傳至廣西合浦後叫《送哥賣茶》。《板凳龍》傳至贛東,贛中後叫《三姐妹觀燈》或《三矮子觀燈》;而傳至廣西雲南仍叫《板凳龍》。還有諸如《補皮鞋》,《補瓷碗》,《撿菌子》,《拾田螺》,《挖筍》,《賣花錢》,《賣小菜》,《賣紙花》,《瞎子裁衣》,《瞎子鬧店》,《磨銅鏡》,《當棉褲》,《大勸夫》,《小勸夫》,《四姐反情》,《賣雜貨》等劇流至各地後與當地風情民俗結合演化,有的成了當地自己的傳統劇目。
粵北採茶戲
(一)歷史之幕。粵北採茶戲舊稱唱花燈、唱花鼓、採茶戲、大茶或三腳班。是源於廣東北部山區節慶燈彩歌舞的地方民間小戲。以韶關市為中心,主要流行在粵北的南雄、始興、曲江、仁化、樂昌、乳源、新豐、連平、和平、龍川、河源佛岡、清遠、英德、連縣、連南連山等縣。原有南雄燈子、韶南大茶、連陽調子等三種流派,1950年後逐漸交融匯合,1959年統一稱為粵北採茶戲。
粵北採茶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亦有兩百多年。據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南越筆記)載:「粵俗歲之正元,飾兒童為采女,為隊十二人,人持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縆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清朝乾、嘉年間,粵北和粵東北流行唱採茶,府縣志書及文人著作多有「唱採茶歌」、「歌十二月採茶」、「採茶歌尤妙麗」等一類記述。農村藝人組織調子班、燈班、大茶班,劃地作場,由1男1女或1男2女登場表演,邊唱民間小調邊持扇子或彩巾起舞,俗稱唱花燈、唱花鼓。後來藝人運用花燈歌舞的曲調去演唱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的故事,如《裝雕》、《夫妻採茶》等,在表演上形成以扇花、矮步、吊馬為主要特徵的程式動作,這時人們稱之為「三腳班」、「採茶戲」。根據調查,清朝已有連縣的何家子弟堂調子班,南雄縣的里溪燈班,曲江縣的老樂群英、樂群英大茶班。清末民初,粵北地區的採茶戲逐漸由農村走向省內省外的市鎮演出,本省和外省的一些劇種也常來這些山區縣份演出,通過與江西、湖南一些劇種的交流,採茶戲的音樂和表演得到豐富,在原來的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陸續編演了《壺瓶記》、《九蓮寶燈》、《八寶山》等人物情節比較復雜的古裝戲。後來調查挖掘出這時的流行劇目有150多個,如《打柴頭割魯基》、《磨豆腐》、《雙雙配》、《賣雜貨》、《打狗勸夫》、《阿三看姐》等,還有少量的神話戲和公案戲。粵北採茶戲最興旺時有專業戲班30多個,職業藝人200多人,其中劉吉增、沈松、潘金鳳、劉榮華、鍾南石、唐任喜、謝啟池等享有聲譽。民國32年(1943年)後,由於戰亂動盪,粵北採茶戲漸趨衰落。建國後,由於黨和政府的重視,於1957年組建粵北民間藝術團,1959年改名粵北採茶劇團。與此同時,曲江、翁源、南雄、連縣等縣也建立專業採茶劇團。這些採茶劇團收集整理粵北採茶戲的傳統藝術,共得傳統劇目200多個,音樂曲調200多首,同時舉辦演員培訓班進行傳統藝術的研究革新工作。50、60年代,粵北採茶戲的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其中一部分是經過整理改編、具有劇種特色的傳統劇目,如《補皮鞋》、《裝畫眉》、《王三打鳥》、《哨妹子》、《釣蛤》、《借親配》等;另一部分是為了擴展劇種的藝術表現力而移植改編的劇目,如《牛郎織女》、《劉三姐》、《紅葉題詩》等;還有一部分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劉介梅》、《瑪瑙山》、《血榜恨》等。通過多方面的藝術實踐,對傳統藝術進行了認真的繼承革新,廣泛借鑒其他戲曲劇種和話劇的長處,粵北採茶戲藝術獲得了全面的提高。羅發斌、何瑤珠、何勝祥、謝福生等,成為這個時期深受觀眾歡迎的演員。1966年,粵北採茶戲因為「文化大革命」而停止演出活動,直到1976年之後,才開展正常的演出、研究和創新活動。20世紀80年代後,通過創作、改編、整理而演出的一批劇目,如《女兒上大學》、《稱心花》、《阿三戲公爺》、《人生路》、《青峰山傳奇》等,既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又在廣東省的多項評獎中屢屢獲獎。舞台上也涌現出吳燕城、陳聯鳳、藍興朗等一批優秀中青年演員。
高安採茶戲
古稱「江右上縣」的高安,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而高安採茶戲則是這塊古老土地上勤勞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壇老酒,噴發著醉人的醇香。高安的農民或在蠶桑耕種之中,或在收獲喜慶之際,有感而發,信口引吭,一人呼,眾者和,管弦助興,鐃鈸取鬧,儺面雉首,相聚而樂,於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便在農民們不經意的嬉鬧中誕生了。
縱覽高安採茶戲形成發展的畫卷,最引人注目讓人激動的還是建國以來的那部分,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發展,高安採茶戲形成了語言通俗質朴、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風格亦庄亦諧的藝術特色。曾被斥為「有乖禮俗」的野樂已登上藝術大雅之堂,成為在全國頗有影響的江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贛中、贛西等地多個縣市劇團演出劇種均為高安採茶戲。
採茶戲:《睄妹子》 免費在線視頻欣賞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414103
瑞昌採茶劇:春鑼--全場戲視頻在線欣賞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351079
『伍』 武穴採茶戲的由來
武寧採茶戲最早起源於「茶歌」即「採茶調」。武寧採茶戲是指由人們在採茶時所唱的採茶歌發展而來,動作套路則來源採茶舞,後經藝人創造、革新,最終形成了具有武寧當地特色的採茶戲。地處幕阜山區的武寧縣,境內盛產茶葉。由於當地有採茶歌流行,漸漸形成了採茶小戲,名為「三角班」,大約在清代乾隆年間,武寧採茶戲就流傳到湘、鄂、贛部分地區,後經許多藝人的創造、革新、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武寧採茶戲;並以縣城為中心,在修河上游稱「上河派」,修河下游稱「下河派」。前者受漢劇、湘劇、寧河戲等大型劇種影響,長於做功。後者受湖北黃梅、陽新採茶戲影響,側重唱功。
當地人在種茶、鋤茶、摘茶、揀茶、制茶、賣茶、喝茶等勞動與交往活動中形成了一種「茶文化」,進而產生了一種「採茶歌」。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進士陳奉茲在《潯陽樂》中描寫當時九江元宵燈會盛況時寫道:「燈火照龍河,魚龍雜綺羅,偏憐女兒巷,一路採茶歌。」 《武寧道光志》里也記載了一首古老的茶歌:「南山頂上一株茶,陽鳥未啼先發芽,今年姐妹雙雙采,明年姐妹摘誰家。」在武寧一些茶坊里,也流傳著《十二月揀茶歌》 :「正月揀茶懶紡紗,一心一意去揀茶,心想做件漂白褂,腰中無錢託人賒,以後還錢去賣茶」。由此可見,當時漢族民間「茶歌」風行盛況。這種優美動聽「採茶調」(包括民間小調)很自然地成為當時漢族民間燈彩和婚嫁喜慶、祭祀、節日娛樂活動等歌唱部分的內容,特別是民間燈彩,有些是以唱「採茶調」為主的,所以叫做「採茶燈」。與此同時,「採茶調」還被民間藝人用到茶行、茶館去唱「板曲」,慢慢形成了「唱生」這一職業。當時武寧有很多商人在江西的四大名鎮之一的吳城開設茶行,武寧的「唱生」經常到這些茶行去賣唱,並將流傳到吳城的早期贛東北採茶戲和萬載花燈等帶回武寧,促進了武寧採茶戲的發展。
『陸』 夫子廟茶館有什麼特色
飲茶是我國具有文化內涵的一種活動。
我國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以上溯至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
茶的種類繁多,大體上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花茶和緊壓茶等六大類。除葉茶外,還有果茶、糖茶、松子茶、元寶茶等多種。
南京飲茶歷史悠久,風俗禮節也很豐富。南京人過新年時,流行送糖茶和松子茶;逢年過節,學生都要向先生送元寶茶,元寶茶就是用茶葉水泡煮出來的雞蛋。
還有一種稱「砣茶」,這類茶是新嫁女或新女婿回門,娘家用開水打幾枚雞蛋加糖給女兒或者女婿喝,意即稱心如意。
南京的茶館最先是產生在寺廟里,後來才逐漸普及開來。六朝時期,秦淮河兩岸的大小市上茶鋪已經很興盛,最初它們是人們休息飲茶的主要場所,而後逐漸形成各行各業人士聯系交往的場所,茶館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了。
從唐宋時期至明清時期,秦淮地區茶館遍布大街小巷,已經成為秦淮這塊繁華勝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夫子廟是南京歷代茶館的集中地,也是我國舊時茶館的典型代表。
夫子廟地區大小茶館幾十家。有名的茶館有問渠、迎水台、萬全、大祿、雪園、奎光閣、新奇芳閣、永和園、六朝居、飲綠、市隱園、得月台、義順、鴻福園、春河園、文鸞閣、天香閣、麟鳳閣、飛龍閣、天韻樓等。
夫子廟的很多茶館都有一兩百年的歷史,有的還是戲茶廳,可以一邊茗茶,一邊看戲。茶資從小洋4分至4角不等。
它們各具特色,各有各的茶客,如義順、新奇芳閣、六朝居、雪園等,是古董、緞業、營造、建築材料等行業茶會之地,得月台、迎水台、萬全則是文人雅集之區,飲茶之餘,吟詩填詞,高談闊論,情趣盎然。
夫子廟的戲茶廳是夫子廟茶館特殊的一種,它大體上經歷了茶社——戲茶社——戲茶廳這樣一個過程。
明代《秦淮畫舫錄》記載:「酒樓廢而茶園興……鴻福園、春和園皆在文星閣東首,各據一河之勝。」
戲茶廳的內部擺設比較簡單,一般戲台呈方形,三面臨空,唱戲者都在戲台上表演。
由於秦淮煙水氣味的感染,再加上多年江南文風的熏陶,夫子廟許多著名的茶館都帶有幽雅的詩情畫意。如坐落在文德橋邊的得月台,樓上下朝南的窗子均可以瀏覽秦淮河,夜晚品茗,可以看水望月,茶館之名取自李白撈月的傳說。
得月台茶館還供應獨特的果茶,在小茶碗中加兩枚青果沖泡,清涼去火。新年玩燈時,游者多喜歡來此吸飲果茶,稱為「送元寶」,取吉利之意。
得月台旁邊有家「文來」茶館,這個名字取自《四書》中「則修文德以來之」。
文德橋的對面是柳隱園茶館,這個茶館門外植有一排柳樹,圍以籬笆,長柳拂人,綠光掩映,讓人雖身處鬧市之中,卻能飲憩於柳隱深處,因而得名。在柳隱園西邊隔壁,是義順茶館,這個名字取自南京人大年初一「一順百順」諧音的吉祥口語。
義順和柳隱園各有特色:賣雀茶和棋茶。義順茶館上午是各行業手藝人聚會飲茶,下午茶館屋檐下掛滿了鳥籠,為玩雀者集聚的場所。進入其中但聞百鳥齊鳴,滿屋啁啾,如入山林,遛鳥的人在這里大擺龍門陣。
柳隱園賣棋茶的堂口盡是棋桌,進去後靜悄悄,茶客有的對弈,有的觀弈,屋裡只有棋子落盤之聲。
問渠茶館的名字取自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詩句。問渠茶館不大,後堂臨水,清靜雅緻。
六朝居茶館坐落在秦淮劇場隔壁,是夫子廟最大的一家茶館,有數百張桌子,經常茶客滿堂,繁喧嘈雜,人聲鼎沸。
六朝居茶館樓前堂顯眼處有一塊橫匾,上為名人所題「靜躁萬殊」4個大字,這是取《蘭亭集序》中「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之典,是稱道六朝居茶樓大、茶客多的堂皇氣派與興旺景象。
六朝居茶館是一座二層樓建築,飛檐畫棟,雕花窗格,古色古香給人的感覺是優雅而深邃。店堂中掛了不少名人字畫。一些文人學士來此品茗,老闆好茶供應之後,往往慕名當場索要墨寶。
店堂中懸掛的一副對聯:「近夫子之居,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傍秦淮左岸,與花長好,與月長圓。」即由此得來。
六朝居茶館的茶桌一律八仙桌、靠椅,夏天則換上藤椅。每到夏天推開雕花木窗,正對秦淮河,涼風習習,既是品茗的好場所,也是納涼勝地。
所供應的清茶與風味小吃,物美價廉,包餃、干絲也極耐人品味。3個銅元就可以買到一個包餃,5分錢就可以買到一碗干絲,因此,一般窮學生都願來六朝居品茗。
奎光閣在在文德橋東邊,緊傍秦淮河,後院有亭榭,亭榭頂呈寶藍色,形如酒壇,在晨曦夕照之下。藍光熠熠,極為惹人注目。
奎光閣茶館的店名乃取「奎星高照,光宗耀祖」之意。原來在科舉時代,是專門做江南行省各州縣來南京趕考,住在附近狀元境的黌門秀才們的生意的。
在科舉開始之前的那段時間,士子們為圖吉利,其他茶館不去,專上奎光閣。
1905年科舉不再後,來奎光閣的茶客再也不是趕考的生員了。每當清晨,做各類生意的商人、經紀人就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奎光閣看行情,談生意經。
奎光閣茶館下午是書場,晚上或書場或清唱,每天晨店門外懸掛木牌,大書「某日幾時請某某先生說評書」,大書「某日夜幾時請某某女先生彈唱古今全傳」。屆時,藝人登台高坐,台下茶客環座而聽。
常在這里說揚州評話的是王小堂。他擅長說《水滸》中的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4個「十回」書,被譽為「王家《水滸》」。
飲綠斜茶館和萬全茶館坐落在文德橋對岸秦淮河畔,這兩個茶館都是清代光緒初年開張的。上午常有瓦木工人在座待雇或洽談生意,中午則有許多挑高籮的,將攤滿衣服的高籮放在門前,任人挑選購買;下午則常有談生意、談房屋買賣的,濟濟一堂。
萬全茶館位於飲綠斜茶館對面,地點清靜,茶堂後有一棋樓,喜玩棋者常齊集樓上,交鋒對壘,也十分愜意。
夫子廟一些茶館樓上,常有一批老茶客,每日必到。他們長年將自備茶壺寄放在茶館,還有人備一小袋松子,邊清談品茗,邊以松子摩擦茶壺。久之,松子油香滲入壺壁,茶中便微含松子香。
時人稱這些飲茶如此用心的人為「茶博士」。
在夫子廟茶館服務的堂倌都是訓練有素的人,不僅應承周到,而且技藝純熟。
他們往往右手執太平府大銅壺一把,隨著應諾茶客的召喚,人到壺到,在離桌面兩三尺的高處對准茶盅傾注開水,只見壺嘴猛一向下,再一抬頭,茶盅剛好九成滿,從無一滴開水灑落或四濺。
其動作之迅速利落,注水深度之准確,常令人驚嘆不已。
茶客要的茶,品種不同,放在面前的茶盅,其顏色花卉圖案也不一樣,同時,決不會你要茉莉花茶,而給的是「碧螺春」。對一些老茶客,堂倌都能熟知誰愛喝什麼茶,屆時,不等茶客開口,他已在你的茶壺或茶盅里擱下你要的茶葉,絕不會搞錯。
堂倌送面點小吃的技藝,同樣令人叫絕。
他們一雙手能托10多個菜盤面碗,自掌心至肘彎,重重疊疊,在人群中穿梭往來或飛步登樓,從不會發生碰撞失手等事。這種特殊技藝的絕招,在秦淮勝地茶館中是屢見不鮮的。
『柒』 茶百戲的歷史淵源
茶百戲始見於唐代,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於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戲做到了極致。宋徽宗不僅撰《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分茶,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許多文人如陶谷、陸游、李清照、楊萬里、蘇軾都喜愛分茶,留下了許多描述分茶的詩文。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陶谷在《荈茗錄》中記載:「百茶戲……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元代後分茶逐漸衰落,清代後至今未見分茶的詳細文獻記載。武夷山茶學專業章志峰經系統研究於2009年恢復了這一古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捌』 採茶戲(桂南採茶戲)是怎麼樣的
桂南採茶戲於清代中葉從江西贛南經粵北傳入桂南,距今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根據其襯詞的特點,採茶戲也被稱為「吁嘟呀」。桂南採茶戲廣泛流傳於廣西東南部的玉林各縣以及欽州、梧州和南寧等市的部分縣區。?桂南採茶戲屬「三小戲」,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採茶」為主要內容的歌舞演唱,後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開荒、點茶、探茶、採茶、炒茶、賣茶等情節,形成一整套反映茶農勞動和愛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時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兩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節的生活小戲。桂南採茶戲中演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的被稱作「採茶串古」,多為喜劇、鬧劇。另外還有一些受彩調影響而出現的劇目,如《賣紅線》、《賣水粉》、《賣雜貨》、《斬柴得妻》、《剃頭二借妻》、《虔誠娶妻》等。後因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避難廣西的粵班影響,桂南採茶戲中後來出現了《倒亂鴛鴦》、《高文舉》、《陳三磨鏡》等大戲,總體風格發生較大改變,已不再是早年的採茶小戲。桂南採茶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為鑼、鼓、鈸、木魚、嗩吶、笛子、二胡,道具有綵帶、錢鞭、花扇和手絹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採茶曲調;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蓮花」為基礎,吸取各地民間小曲而成。唱腔語言以客家話為主,地老話為輔,念白多為韻白。?桂南採茶戲載歌載舞,活潑熱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與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審美情趣密不可分,其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得到舉世一致的認可。2006年採茶戲(桂南採茶戲)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玖』 九江縣的歷史文化
縣內民間戲曲主要有採茶戲、文曲戲、黃梅戲,漢劇、贛劇、京劇亦偶有所見,但屬地方劇種僅九江採茶戲和文曲戲。
● 文曲戲
俗稱「曲子」、「文詞調兒」,清代流行於境內。初為坐唱形式,後仿漢劇的分行和表演,並吸取其音樂、配上鑼鼓登台演出,漸成劇種,1981年出版《中國戲曲曲藝詞典》確認為「文曲戲」。曲調有文詞、南詞、四板、秋江、平板及其他常用曲牌小調。旋律優美清新,音調柔婉中見深沉,伴奏力求渲染鄉土氣息。道白初期使用普通話,後期現代戲用九江官話加工提煉:古裝戲則分大白與小白,大白為戲曲韻白,小白為九江方言,使之更加地方化。
● 採茶戲
原名「茶燈戲」,俗稱「茶戲」,進入半班形式後稱「採茶戲」。明末清初,廣泛流傳於境內及九江府轄各縣,故《中國戲曲志·江西卷》定名為「九江採茶戲」。曲種分南河、北河兩大流派,縣內採茶戲屬南河派。聲腔可分平板、花腔、漢腔、雜調和曲牌五大類。演出時,不用絲竹樂器,而以打擊樂手居台中天幕前落座,演員於打擊樂器前演唱,台後眾人幫腔。後受黃梅戲及其他劇種影響,有的戲班將打擊樂移於台側。傳統劇目有《告經承》、《香珠記》、《白扇記》和《王氏勸夫》、《烏金記》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 ● 舞獅子
一般用麻和布做成獅形皮,二人置身獅腔內,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身,以兩雙人腳轉形為4隻獅腳。另由一人扮武士,手舞綉球(內點蠟燭),逗獅起舞。獅隨綉球引導表演各種動作,如跳欄、打滾、踢綉球,或登高台施絕技,神態多變,惟妙惟肖。
● 采蓮船
用竹篾、色布紮成綵船,船舷粘貼紙剪荷葉、蓮花、蓮蓬,船幫下方圍以淺藍色綢布作水波狀,船艙底空。表演時,一村姑扮采蓮人用綵帶負船立於艙內,一老翁撈船夫持漿依於船側,二人模擬采蓮和劃船動作;並由船夫領唱,打擊樂伴奏,眾人應和,或由采蓮人獨唱,唱中夾白。有時還加上一丑旦扮船婦,手持破蒲扇,在一旁打趣逗樂。
● 玩龍燈
玩龍燈,又稱龍舞,是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民間傳統娛樂活動。
龍燈特色鮮明,歷史悠久。據有關史料記載,龍燈始於西漢,歸屬百戲。相傳二千多年前,有一位楚國高士,名叫鬼穀子,擅長捭闔之術。一次,他遇見驕橫的金角老龍王,便說:「依我掐算,近日下雨,城內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老龍王意欲不中鬼穀子所算,當即呼風喚雨,城內下四十八點,城外下三十六點。結果,城內下雨多,淹死了百姓;城外下雨少,乾死了禾苗。老龍王因此違犯了天規,被貶至凡間。老龍王為了立功贖罪,每年春節期間,逐戶登門,向天下黎民請罪,並允諾確保風調雨順。後來,勞動人民就創造了玩龍燈,以表示制服龍王,期望豐年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