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西文化融合的利與弊要詳細的解答。。。
對文化研究doubtfire是門外漢,以下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看法應作極樸素的
理解,都是我本人的一些零星粗淺感受。
1 中國文化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與客體對象的融合,從而達到無我
無對象的水平;
西方文化傳統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為我所用。
Doubtfire猜想:中國文化的境界的確是比較高。或者是中國人的追求(理想)比較高
2 要達到中國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負載形式通常都是比較柔和的「琴棋書畫」
等「高雅」技術。而排斥經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
3 與此同時,恰恰是因為中國文化定下的目標過高(換句話說,就是不切實際),
造成達到這個目標的難度過大,一般的人,乃至中華民族中的精英分子,都
很難做到。於是乎,在這樣的土壤中,盡管「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整個民族對
「特異功能」就有異乎尋常的熱中。目標太高又無法實現,只好自我欺騙也。
4 與上述情況相適應,中國的教育極為糟糕。因為沒有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技術可教。
「聖人」不是上學可以產生的,而是「頓悟」出來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實際
上是不能從「教育」這種手段中得到助益的。於是教育無法系統地發展起來。
5 西方的情況恰恰相反,西方人定的目標比較合適。可以通過學習,發揮人的智能,
達到控制自然的目標。並且,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已有的知識不斷積累,
並形成規范的知識體系,極具操作特徵,可以很好地推廣教育,提高民族整體素質。
6 也許真的如某些學者所說,西方人忙活了一陣,發現迷失了方向,於是到東方文化中
一瞧,哈,找到了歸宿真諦雲雲,以此來說明,中國的文化是如何如何牛,有可能
成為21世紀的新的世界文明中心等等。
7 上述情況在Doubtfire看來,可以這樣描述,即中國人一直在追求人間天堂的美景,
但限於客觀條件(智力,體力等等),無法實現,只好通過一些夢幻手段「假裝」
實現之(比如氣功等)。而西方人則為了達到天堂,花了兩千年造戰車和梯子等。
也許人類最終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但是在策略上,中國人
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得太高,結果反而在表現形式上落後在西方後面了。
以上是我對中國文化落後於西方的分析,盡管中國文化的目標看起來比西方的「野蠻」
文化要高得多,而且的確高得多,是人應該有的目標,但太「超前」了。正是「欲速則不達」呀。
⑵ 有哪些中外傳統文化結合的經典例子
中外傳統文化結合的經典例子:
武夷岩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縮影,從明末清初傳入歐洲至今,始終是中國的「形象大使」,並塑造著歐洲人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認知。
而正是從武夷岩茶來到歐洲開始,中國紅茶開始了對歐洲的深度影響:從歐洲人對「百病之葯」的追求,到茶葉成為歐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從茶葉影響歐洲藝術與制瓷業的發展,到如今風靡歐洲各地的「泡泡茶」,一部茶史就是東西方文化交融、文明互鑒的歷史。
傳統文化傳播方法:
將傳統文化融入影視行業。可以藉助電影這個非常好的宣傳工具,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例如,可以將傳統文化拍成記錄片的形式進行播放;也可以將傳統文化作為一個片段,無縫插入電影中;還可以拍攝一些為保護傳統文化的涌現出的一些人和一些事的專題電影。
⑶ 如何形容中西結合的美
中西結合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美。
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
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像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
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
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⑷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深入社會,感受碰撞
----談 「中西方文化在僑鄉的碰撞」的研究體會
假如你們回家跟阿公比出兩個手指頭(成功的標志), 他們會有什麼反映?如果你的小堂妹或小堂弟過生日,他/她選擇吃蛋糕還是面線呢?僑鄉人結婚時穿中國式的服裝還是西方的婚紗呢? 僑鄉人喜歡聽外國歌曲還是中國歌曲?
生活在信息時代,生活在對外開放的僑鄉,到處都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也許很多人司空見慣,但做為僑鄉人,做為外語學習者,我們認為我們有必要去去體會、探究、去思考。有利與於我們更好的學習英語這門外語,有利於我們了解社會,了解家鄉,關注社會問題,關注社會發展,這有利於擴大我們的知識面,提高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各方面的素質。因此我們不只心動,而且立即行動。
我們從婚紗店到音像店,從圖書館到書店, 從生活到網路…我們采訪了各種行業的人,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我們付出了許多心血, 但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首先, 我們發現當中西方文化在僑鄉的碰撞後,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完全能有機的結合。在婚紗店我們看到僑鄉的設計師們把國外的婚紗和中國人所喜愛的紅色完美地結合起來,同時非常受到僑鄉新娘的歡迎。在飲食方面,我們發現人們除了喜歡西餐廳的氣氛和漢堡的美味,也喜歡中西結合的「雞飯」。許多快餐店既有中餐也有西餐,這種快餐店尤其受到僑鄉人的歡迎。在音像店, 外國片子、外來音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昧,一些英語歌曲,或中西風格結合的歌曲的市場越來越大,尤其受年輕人和學生的歡迎。 在飲食方面,我們發現人們除了喜歡西餐廳的氣氛和漢堡的美味,也喜歡中西結合的「雞飯」。
第二、我們發現當中西方文化在僑鄉的碰撞後,僑鄉人很快地吸取外來的精華,充實和豐富自己,使僑鄉文化更富有生氣。僑鄉人除了烘烘活活地過春節,也不忘聖誕節給朋友捎去祝福; 僑鄉人除了過中國的七七情人節, 也不錯過西方浪漫情人節;僑鄉人除了堅持端午節的包粽子、賽龍舟,也開始在五月母親節給僑鄉母親們送上一份禮物和深深的問候。
第三、我們發現當中西方文化在僑鄉的碰撞後,僑鄉人的英語知識不斷增長、生活語言不斷豐富。許多阿公阿媽都懂得「OK」, 「Thank you」和「Bye- bye」等英語的意思, 生活中人們廣泛地使用「小case」, 「好cool」「愛show」等中西結合的詞。這無疑給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當然,我們也發現在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下,我們僑鄉許多傳統文化正面臨危機。阿公阿媽都說看高甲戲的人越來越少,許多高甲戲面臨著解散的命運。我們也了解到在高甲戲還是有人為這僑鄉獨特的文化的生存,正努力奮斗著。
在深入社會、感受碰撞的活動中,我們發現我們學了許多課本里所沒有的知識,我們發現我們成長了許多。
一、我們學會人與人更好地交流的方法,增加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在采訪和問卷中盡管多次碰壁,但我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為下一次的成功打好基礎。我們了解社會,把自己學過的知識用於實踐中,更促進我們學好課內外有關知識
二、我們在活動中體會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我們確定研究調查的任務後,就僑鄉的中西方文化在肢體語言、飲食文化、服裝文化、音像文化等方面的沖擊和碰撞,各自進行多渠道的調查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讓我們的同學在網路環境下,自主性地探究:利用網路,收集大量圖片、文本等材料,然後集中,在討論與溝通中進行信息的分析和處理。
三、在活動我們覺得我們增強了跨文化意識,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質。我們更好地了解社會,關注社會問題,關注社會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他們也擴大知識面,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質
當然,我們的活動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我們問卷時遭到不解和誤會;采訪時問題不夠精練或問及店主不想回答的問題;同學之間有時合作不很和諧。但是,我們都能正視問題、反思總結。我們成員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約定,下次誰生日時,中午請吃面,晚上請吃蛋糕!
⑸ 中西文化結合的起名方式走紅,你對此如何看待
走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所以我們會在網路上用各種方式展露自己的頭角。然而在走紅的過程當中肯定也有一些奇特的方式,這一些方式也能夠獲得網友們的關注。
在熱點上就有中西文化結合的起名方式,網友們對於這一件事情都特別關注,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於這件事情的一系列看法。對於中西文化結合的起名方式一事,我對此我的看法就是以下所說的這一些。
⑹ 結合新文化運動和當下,談談中西文化融合的利弊
中西方文化融合有利於文明的交替融合,世界一體發展。但也存在西方文化殖民東方文化的問題。
⑺ 你見過哪些中西方文化成功交融的例子
為了方便日常生活,有的商家設計出了漢服的改良版,也就是漢元素,漢元素中有些就是中西結合的款式。
⑻ 有哪些比較好的能將中西文化背景巧妙結合的游戲或者電影
林正英的《驅魔道長》,裡面的BOSS,就是中國僵屍和西方吸血鬼的結合體,林正英對付他,他就變成吸血鬼,神父對付他,他就變成僵屍,最後還是林正英演的道士和午馬演的神父,中西合璧才將他消滅。還有《一眉道人》,裡面的BOSS是西方吸血鬼,中國的道家法術根本對付不了,最後還是把吸血鬼壓進了沼澤里消滅的。
⑼ 文化也講究求同存異,你看過把中西方文化結合最好的一個節目是什麼
回答:我看過把中西方文化結合最好的一個節目那當然是非正式會談了!
人既有獨霸的權力慾望,也有求同存異的生存智慧,這兩者都幾乎算得上我們的生存本能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求同存異。在內心,我們實際上是多元思維,一個成熟的頭腦,會把互相矛盾、各執一詞的知識,給它劃定一定的范圍,讓他們不但不沖突,還組合起來覆蓋了更多的知識盲區。在外部,因為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樣東西,人的認識總有差異,但是大家都要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就學會了求同存異。求同有了協調,存異,至少各不相妨,更好的情況是把不同之異,留作自己的智慧的備份。
國學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各自國家、民族的精神、知識的凝聚。文化首先是為自己服務的,文化首先具有自利性,我們接受或堅持一種文化,是因為它對我們有意義,而不是僅僅因為它出自我們自身。這應當是我們採取求同存異的作法的出發點。
⑽ 中西文化融合的利與弊
中國民族主義應向中西文化融合主義轉型
作者:知原
今天在網上剛看到的一篇文章,《我們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思想體系——由潘岳南平講話討論所想到的》,我認為是一篇很好的文章,這篇文章將南平經驗的討論引向了很深的層面,就是我國的思想建設的層面。
此文提到了當今中國思想界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在很多方面許多人的基本觀點其實是相同的,但一爭論卻常常走到了「極端的邊緣」上。此文進一步指出,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 各自運用的思想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一觀點也是我非常贊同的。
此文章進一步分析了當今中國的四大思想資源或話語體系:自由主義、新左派、民族主義、 「一群盲無頭緒,高喊馬克思的新革命青年們」。此文認為,「這種紛亂的思想狀況,是導致互聯網上討論出現極端現象的主要原因。」此文進一步指出,「我以為,我們要在一個什麼樣的話語體系下討論,或許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這就如中國的現代化究竟得按西方的現代化標准進行,還是要自己制定一個新的標准進行一樣。」
此文最後認為,「就目前而言,或可為中國帶來屬於自己的話語思想體系的,也許只有民族主義了,因為他是中國人自身的情懷,是中國人維護自己利益的唯一可靠的思想武器。就產生的本源而言,他不是外來的,是內在的。有人或許會說自由也是本源的,我承認,但就本源的重要性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自由是第二位的。我們只有站在第一位的需要點上才能觸摸真實。從這一點上說,民族主義只是一個思想的平台,通過他才能整合出屬於中國的思想體系。」
此文最後的觀點我也非常贊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國民族主義的起源、發展和結局》( h ttp://ctk.cn.gs/xhc/zgmzz.htm )中就指出,中國民族主義的最高成就「是能激發出一大群能從中國實情出發,以中國的繁榮強大為本的民族主義者,這些民族主義者能以寬大的胸懷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質與近現代西方文化的優質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新型文明的哲人。說的更簡單明了一點就是,我希望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中能孕育出一些類似於孔子、老子、墨子、韓非等的大哲人。不僅如此,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中還需要出現一些實幹家,能踐行這些大哲人的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學說的人。中國的民族主義只有發展到這一步才是中國真正獨立自主、繁榮強大之時。」
我在《<興華策>的形成與基本思想》( http://ctk.cn.gs/xulun.htm )的「對我的思想的定性」中進一步將我上面的觀點表述為:
「許多人常常喜歡把我定性為民族主義,我認為這種定性是片面的,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將我定性為中西文化融合主義是最恰當的。
事實上,我最初上網時宣傳的就是中西文化融合。後來對網路有了一定的了解,發現網路上的思想界對中西文化融合並不關心。當時網路上的熱門是民族主義、新左派和自由主義三大思潮, 而在這三大思潮中,民族主義和中西文化融合是最為互通的,所以我才發表了一些民族主義方面的文章。
但現在我覺得我應該再回到中西文化融合問題上來,因為我感到民族主義就其本身而言,始終不是一種建設性力量。民族主義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它需要一種內在的尋求將我國、我們民族建設成為繁榮、強大、優秀的國家和民族的制度上、文化上的建設方案,而這種內在的制度上、文化上的建設方案正是中西文化融合所要解決的。
實際上,隨著對民族主義爭論的深入,民族主義這種內在的缺限日益暴露,議宣網友提出了什麼是成熟的民族主義的問題,我在一篇文章中的回答就是能將中西文化融合起來的民族主義就是最成熟的中國民族主義。
另外,許多人擔心民族主義會激發民族分裂情緒,這種擔憂是存在的,但中西文化融合主義是不會激發這種情緒的,所以我認為民族主義應該向中西文化融合主義轉型。
事實上,我認為假如中西文化融合能夠成功的話,在後人看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掀起的民族主義運動是一場啟蒙運動,它起到的作用是為中西文化鋪路。因為這場民族主義是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崇洋媚外、全盤西化思潮的反擊,它意味著對我們民族精神的重新定位,從此我們擺脫了那種崇洋媚外、全盤西化一統天下的局面,那種積極探討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至少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