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故宮的文化建築是怎麼做出來的

故宮的文化建築是怎麼做出來的

發布時間:2022-06-30 05:57:13

❶ 故宮是怎樣形成的

故宮的一草一木都有某種象徵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紫禁城」這個名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

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公元1402年,朱棣繼承了皇帝之位後,下詔在北京城營建紫禁城。

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包括宮殿樓在內的建築共786種,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里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紫禁城的房屋傳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只比天帝的一萬間少半間,據現代古建築物專家的科學統計,故宮大小宮、殿、堂、樓、閣等共有房屋8700多間。

太和殿是外朝的主殿,俗稱金鑾殿,現在人們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殿前廣場面積3萬多平方米,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的地方。舉行盛典時,文武官、儀仗隊近千人在此整齊地排列等待謁見皇帝,由於過於寬廣,大臣們可以說完全看不到在殿內的皇帝,使皇帝和眼前的金鑾殿越發顯得神秘莫測。

向太和殿延伸的台階,雕鑿著雲和龍的紋樣,這樣的台階只能允許皇帝一人通過。上面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金鑾寶座。寶座正上方有「盤龍藻井」。藻井上雕刻著一條龍,龍嘴下面叼著一個晶亮的圓球,稱為「軒轅鏡」。據說它是中國古代祖先「軒轅氏」製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袁世凱登基時,因為心虛害怕軒轅鏡會掉下來砸死自己,於是下令將龍椅往後移了若干寸。

永樂帝在營建紫禁城時,將處理各種政務公事的場所外朝和皇帝的個人生活場所內廷分開了,在保和殿的北側是內廷,也就是皇帝的住處。內廷的進出口乾清門前,放置著雌雄各一隻金獅。

盡管當時的永樂帝把宮殿造得異常高大,戒備十分森嚴,甚至想用這些銅鑄石雕猛獸懾服他的臣民,但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改變了紫禁城的命運,宣統皇帝溥儀成為了在紫禁城的最後一個皇帝,也被稱為末代皇帝。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之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河水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有4個門,南有午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縝密布局舉世無雙,堪稱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偌大的故宮處處體現中國文化。故宮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不可不看的外朝主體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高的巨大平台上,總面積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狀元的場所。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就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後活動的場所。清朝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里就成為皇帝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說起紫禁城名字的來源,還要從天上的星星說起。古人認為天上恆星有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位居中央,明亮耀眼,太微垣和天市垣陪設兩旁,因而有「紫微正中」的說法。神話傳說中,天上的皇帝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宇宙、至高無上的「天帝」。天帝除了有天兵天將老婆孩子之外,也要有個「天宮」解決睡覺問題。人們認為天宮當然是在天中央的,所以紫微垣以它居於中央的位置,成了古人心目中天宮應在的場所。因此,天帝居住的天宮也被稱為「紫宮」。歷代封建皇帝,都尊自己為「天子」,即玉皇大帝的兒子,既然天上的老爸住的地方是「紫宮」,兒子的皇宮當然也要沾沾光,可以喻為「紫宮」了。皇帝的家門口四周戒備森嚴,平常百姓想串串門是不可能的,否則就是「犯禁」,就這樣,皇宮成了一座禁城。「紫宮」加「禁城」合起來稱作「紫禁城」。

此外,整座皇城也是按照「紫微正中」的格局,把皇宮建在北京城的中心。宮中的太和殿居高臨下,象徵天的威嚴;乾清宮和坤寧宮兩座帝後寢宮象徵天地乾坤;乾清宮東西兩面的日精門和月華門象徵日月;東西十二宮院,象徵十二星辰。十二宮院後面的數組宮閣象徵群星環繞。設計者們絞盡腦汁地設計出這些象徵天、地、日、月、星辰的建築模式,只不過是為了凸現天子高高在上的威嚴和神聖。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役使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後完成。此後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並無多少改動。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寬的巨大平台上,總面積約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後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里就成為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故宮房屋有9999間,每個門上的銅門釘也是橫豎9顆。這種奇特的數字現 象和古代中國人對數字的認識有關。古代人認為「9」字是數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間最大的,所以必須用對應的「9」。「9」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故宮內的文華殿,收藏了明清兩朝500餘年的中央機關和地方機關檔案,共74個卷宗,1000餘萬件,這是中國數量最大、價值最高的歷史資料。文淵閣里則藏有完整的《四庫全書》,囊括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學術著作,共有3503種,6304冊。
紫禁城內現有10餘個藏館,包括歷代藝術館、工藝美術館、繪畫館、清宮玩具館、青銅器館、陶瓷館、鍾表館、珍寶館、銘刻館和明清傢俱館,共有珍貴藏品約100萬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宮方能看到。

傳說,當初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皇宮的時候,皇上和他的兒子燕王打算把宮殿修蓋得間量多點兒、大點兒,總覺得皇上住的地方應當特別華貴,不然就顯不出天子的尊嚴。這天,皇上正要傳旨宣劉伯溫,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劉伯溫來了。劉伯溫一見皇上就說:「啟奏萬歲,臣昨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對臣說:『你朝皇帝要修蓋皇宮,你告訴他!天宮寶殿是一千間,凡間宮殿萬不可超過天宮。你還要告訴他,要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去保護凡間皇城,才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你要牢牢記住』。玉皇大帝說完這些話,就撲過來一陣白茫茫的香霧,一下就把臣嚇醒啦!」 皇上聽了覺著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劉伯溫去監造不到一千間,可還得跟天宮差不多間量的皇宮,並去請金剛、地煞來保護皇官。劉伯溫領旨就辦去了,這事兒一下子就在北京城傳開了,老百姓都等著要看劉伯溫怎樣修蓋皇宮,怎樣去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這些神仙來保護皇宮過了些日子,劉伯溫就把事兒全都辦好了。皇上一看那宮殿蓋得甭提有多華貴了,間量還真是不到一千間也差不多,再看宮院里金光閃閃,好像有神仙鎮守。皇上愈看愈高興,當時傳旨,給劉怕溫加封晉爵,還賞賜了很多珠寶。外邦聽說劉伯溫請了天神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保護皇城,也就不敢興兵作亂了。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故宮里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里的七十二條地溝。

故宮角樓的傳說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建造的可好看了。這四座角摟是怎麼蓋的呢?北京有這么個傳說——

明朝的燕王朱隸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以後,因為北京是他做王爺時候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於是就派了親信大臣到北京蓋皇官。朱隸告訴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 ——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說:「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如果修蓋的不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裡非常發愁,不知如何蓋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工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並且說:「如果蓋不成,皇帝自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當心你們的腦袋。」工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塊琢磨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就是一個月了,工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頭緒、一點辦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合適。這時候,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氣,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裡煩悶,工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合適,躺也不合適。有這么一位木匠師傅,實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閑遛去了。

走著走著,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著、又聽見一聲吆喝:「買蟈蟈,聽叫去,睡不著,解悶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著許多大大小小秫秸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中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里的一座樓閣一樣,里頭裝著幾只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好看的籠子,看著也有趣兒,於是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提著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夥兒一看就吵嚷起來了:「人們都心裡怪煩的,你怎麼買一籠子蟈蟈來,成心吵人是怎麼著?」木匠笑著說:「大家睡不著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說你們瞧這個籠子多麼好看呀!可是他還沒說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他急忙擺著手說:「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說。「他把蟈蟈籠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著眼睛看著,一點聲音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說:「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么?」大夥一聽都高興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說:「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大夥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發,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樓的樣子,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後修成了到現在還存在的角摟。

❷ 北京故宮結構是什麼樣的

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 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 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 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偌大的故宮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不可不看的外朝主體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 寬的巨大平台上,總面積約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 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後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後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後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里就成為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更有趣的是,故宮的許多細節都有某種象徵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故宮房屋有9999間,每個門上的銅門釘也是橫豎9顆。這種奇特的數字現 象和古代中國人對數字的認識有關。古代人認為「9」字是數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間最大的,所以必須用對應的「9」。「9」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故宮里建築的名稱,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門、太和殿等,這些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了傳統的儒家理念。
皇帝、皇後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名字也和儒家經典《易經》有關。《周易》說,「乾」象徵「天」,代 表「男」;「坤」象徵「地」,代表「女」;中間的「泰」意為「平安、暢通」,整個意思即為「天地交泰」,暗示帝後關系和諧,再加上「清正」、「寧靜」,把一個皇宮生活想像 得 異 常 美 麗。
故宮里的顏色也有深奧的寓意。故宮多用黃色琉璃瓦,室內的顏色也多為黃色,乾清宮的布置尤其突出。這種用法來源於古代經典《尚書》中的五行說。古人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五種元素相生相剋,世界因此變化不定。「黃色」代表「土」,土是萬物之本,皇帝也是萬民之本,所以皇宮多用黃色。
故宮中唯一使用黑色琉璃瓦的建築是藏書樓文淵閣。在五行中「黑色」象徵「水」,「水」可以克「火」,所以藏書樓用黑瓦,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設計用心可謂良苦。在欣賞恢宏的外在建築物的同時,仔細品味每一個建築所象徵的文化意義,才會興趣盎然,情趣雋永。了解物化了的中國文化,才能了解偉大的故宮。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役使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後完成。此後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並無多少改動。
紫禁城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建築,其材料均是當時最好的。進紫禁城前不妨先到外面的城牆下看看砌牆的磚。這種磚叫澄漿磚,即先將泥土放入池水中浸泡,經過沉澱,取出過濾後的細泥,再把細泥晾乾做坯。磚的尺寸也比一般的大,長48厘米,寬24厘米,厚12厘米,每磚重24公斤,砌城牆共用了1200 萬塊。紫禁城宮殿的地上用磚,又是另一種,叫金磚。這種磚質地細膩,略帶金黃色,敲之鏗然有聲,異常輕脆,作工自然也要復雜得多。整個紫禁城用磚超過了1億塊。
磚塊之間、石板之間的粘合,也用了一種相當精細的材料。這種材料主要包括煮過後搗碎的糯米和雞蛋中分離出來的蛋清,用它們混合而成的粘合劑不僅粘力強而且平整美觀。製造這種中國式「混凝土」需要成千上萬公斤糯米和雞蛋。
故宮所用木料來自京郊房山縣山中,也有的來自江南甚至四川、雲南。江南木料多從運河上運來,在今天東便門處上岸。清代時所用木料也有的來自東北。
紫禁城的房瓦都是採用預先製作方式,即設計者定出大小和樣瓦製作者再根據清單大批製造。不同地方的瓦,花紋也各不相同。
故宮里使用的巨型石塊多達數萬,其中最大一塊在保和殿後面。這塊上雕九條蟠龍的巨石長16.57米, 寬3.07 米,厚1.7米,重約250 噸。從產地房山向京城搬運時動用民工2萬,耗銀11萬兩。運輸時間選在冬季,沿途每50米打一眼水井,汲水潑路成冰,再拉巨石在冰上滑行,50公里距離,用了28天,艱苦卓絕,可見一斑。
從材料到建築,從布局到寓意,故宮都堪稱中華瑰寶。除此之外,故宮里保存下來的古董字畫、文書檔案,也是稀世之珍,價值連城。事實上,故宮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和珍寶館。
故宮內的文華殿,收藏了明清兩朝500餘年的中央機關和地方機關檔案,共74個卷宗,1000餘萬件,這是中國數量最大、價值最高的歷史資料。文淵閣里則藏有完整的《四庫全書》,囊括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學術著作,共有3503種,6304冊。
紫禁城內現有10餘個藏館,包括歷代藝術館、工藝美術館、繪畫館、清宮玩具館、青銅器館、陶瓷館、鍾表館、珍寶館、銘刻館和明清傢俱館,共有珍貴藏品約100萬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宮方能看到。
查看全部12個回答
故宮現在要門票嗎

根據文中提到的北京故宮為您推薦
故宮現在要門票嗎,這個月打算去北京旅遊,想知道北京有什麼旅遊景點?求一篇北京旅遊攻略,在線等!
邀你玩旅遊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造型機的結構組成是什麼?
造型機由機身、起模機構、震擊壓實機構、轉臂壓頭部分及氣動管路系統等部件組成。1.機身為一堅固的空心框架工件,上部支撐轉臂壓頭部分,壓實時轉臂勾住機身使壓實力由機身承受,機身與震擊機構用螺栓連接在一起,轉臂壓頭部分,壓頭固定在可以回轉的搖臂上,壓頭有螺旋升降機可根據砂箱高度調至壓頭至砂箱的距離。2.轉臂是通過手拉閥控制油缸活塞往返運動,實現正臂和轉臂運動。3.起模結構由兩只起模缸、連桿、平衡軸、起模台、起模桿等組成,起模缸啟動時帶動連桿、平衡軸、起模台使四根頂桿同時頂起砂箱起模。4.震擊壓實結構。採用彈簧微震氣動壓…
102018-11-05
北京故宮是什麼樣子的。
北京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 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2)故宮的文化建築是怎麼做出來的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內部介紹:翊坤宮是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慈禧為貴妃時居住於此。後來慈禧住儲秀宮時,每逢節日就在這里接受妃嬪們的朝拜。 保和殿是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舉行「殿試」及盛大宴會的場所。乾清門是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大清門,在天安門正前方,因為明清時期認為最主要的敵人是來自於南方,因此大清門建造的氣勢恢宏,民國時期改名為中華門,但遺憾的,五十年代擴建天安門廣場的時候,將其拆除。午門是紫禁城正門,只有皇帝出入正門,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故宮
99 瀏覽26632020-05-24
北京故宮的結構是怎麼樣的?
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就是北京的故宮,它坐落在北京的中心,舊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公元1406~1420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封建皇朝的統治中心。當時,老百姓是絕對不能進入紫禁城的,就是靠近城腳看看宮牆殿角,也是犯禁的。 故宮呈現長方形,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6萬平方米,由大小數十個院落組成,房屋多達9000多間。如果讓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在每一間房住一晝夜的話,等住完所有的房子,他就是27歲的青年了。紫禁城周長3400餘米,城牆高10米,城牆下寬8.6米,上寬6.66米,城牆四周角各有一座玲瓏精巧的角樓,俗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成為我國古建築中特有的形式。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 故宮的主要建築分為前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前朝的中心;三大殿之後為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其後的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兩宮之間的小方殿為交泰殿。這三殿總稱「後三宮」。故宮後面的御花園內,樓台亭閣,翠柳蒼松,點綴著奇花異石,趣味盎然,在一片宮廷森嚴的氣氛中別有一番生機和樂趣。整個建築群按中軸線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體突出。遠遠望去,一重重黃色的琉璃瓦,一道道深紅色的圍牆,加上精雕細刻的漢白玉欄桿和五彩繽紛的樑柱裝飾,令人感到規模宏偉,氣象萬千。 故宮建築中所有的石料,都是遠道而來的,大石塊一般重達萬斤,甚至數十萬斤。據說民工們從採石場到工地的道路上,每隔數百米掘一口井,利用嚴冬時節,把井水打上來潑在地上,一夜未過,已是一條長長的冰道,大石塊就乘在像平底船一樣的木橇上,從人工冰道上拖到現場,整個建築工程的艱巨可想而知。
3 瀏覽562019-07-30
北京故宮的結構布局是怎樣的?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在公元1420~1911年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博儀,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後居住在這座宮殿內,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餘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寧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後、皇太後、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後三宮坐落於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並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建築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後半部分。1912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鍾麟把博儀驅逐出宮。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將古物陳列所並入故宮博物院。1949年以後,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築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修整,並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並在西華門內成立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志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寶庫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鍾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之瑰寶 故宮古建築群,由朱橡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 促進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 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後布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餘個專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數百餘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沈陽故宮經過多次大規模的修繕,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 沈陽老城內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佔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庄嚴。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歷史上少見。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五間九檁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等。
22 瀏覽4092019-08-01
北京故宮的結構布局是什麼樣的?
整個故宮長960米,寬760米,佔地72萬平方米,周邊環繞城牆和護城河,四周4門為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故宮的宮城中軸線上有5個主要的門,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乾清門、神武門,其左右為東華門和西華門。整個宮殿以乾清門為界,南半部為前朝,北半部為內廷。 故宮的外朝部分,組成為太和門庭院,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文華殿以及武英殿。 故宮的內廷部分,分3路。中路包括由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組成的後三宮,嬪妃住所的東西六宮,皇帝的住所養心殿。西路包括慈寧宮,慈寧花園,壽安宮,壽康宮。東路包括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乾隆花園。此外還有齋宮、東五所、西五所、南五所等。
17 瀏覽762019-12-26
北京故宮的結構是怎樣的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 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43 瀏覽37352016-11-11
1評論
熱心網友贊
很有用
評論兩句1137

❸ 故宮已經有600年歷史了,那故宮是何人設計出來的

明成祖朱棣當時遷都北京時,為了有一個豪華壯麗的宮殿,所以讓工匠設計了皇宮。故宮採用了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式設計,簡單大方卻又不失華美。

❹ 北京故宮的結構布局是怎樣的

紫禁城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真可謂有金城湯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

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閱讀全文

與故宮的文化建築是怎麼做出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