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許村現狀如何

文化許村現狀如何

發布時間:2022-06-30 08:07:11

Ⅰ 許村的經濟支柱

許村家紡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構築起了原料供應、織造、染整、檢測和產品研發、銷售等一條龍的家紡裝飾布產銷組合配套體系。擁有實行專業化分工的325家公司型家紡企業及6000餘家個體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以上企業68家、超億元企業2家、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29 家、中國優秀家紡裝飾布出口企業推薦單位11家。從業人員4.1萬人,遍布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大中城市營銷人員7000多名。擁有各類織機及出紙、印花、印染等機器設備3萬多台套,國內外先進設備約5700台套。主要生產銷售高、中、低檔的窗簾布、沙發布、床上用品、成品窗簾、地毯、桌布、台毯、枕頭、墊子、浴簾等及開發銷售紡織管理軟體。
家紡裝飾布年產8億米,銷售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國內市場佔有率約三分之一,出口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超1億米,家紡業年產值69億元、佔全鎮經濟總量95%,年產量、國內市場佔有率和年出口量均名列全國同行業前茅,被譽為「中國家紡裝飾布第一鎮」。
海寧(中國)裝飾布科技工業園已被批准為浙江省特色工業園區和浙江省專業工業區,入園企業112家、面積2500畝、投資6.5億元,其中引進家紡類外資項目4個、總投資1532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181萬美元,年產值28億元、占總量41%。
海寧·中國家紡裝飾城首期投資1.5億元、建築10萬平方米,劃分為交易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和聯托運中心四大功能區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家紡博覽會。浙江許村被面裝飾布市場建築4萬平方米、紡織原料市場建築1.5萬平方米,市場成交額年均遞增20%以上。
全鎮已形成了以宏達科研中心為龍頭和5個廠級科研所為配套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起了以宏達家紡研發中心為龍頭和10個花樣創意中心、 50個企業技術開發部為主體及家紡質量檢測中心為配套的產品開發體系,建有中國家紡裝飾網和海寧(中國)裝飾布科技工業園網共2個專業網站,擁有企業服務中心、版權登記代理中心、會計服務中心和法律服務中心等中介服務組織和職工培訓中心、成人文化教育中心等教育培訓基地及規范的勞動力市場。
爭取到2004年全鎮家紡業產值超100億元、外貿出口交貨值超50億元;爭取到2005年海寧(中國)裝飾布科技工業園總面積拓展到4平方公里以上、投資超20億元、產值超60億、外貿出口超30億元,成為全國家紡裝飾布生產製造中心、技術開發中心和行業導向中心;爭取到2007年海寧·中國家紡裝飾城拓展到350畝、投資4億元、市場成交額超50億、利稅超30億元,成為全國家紡裝飾布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
許村被面裝飾布市場是規模較大的專業市場,有攤位463個,1994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市場,1998年被評為浙江省一星級文明規范市場。

Ⅱ 許村鎮的鄉鎮簡介

許村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第四批),位於古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歙縣的西北部,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21公里,東經30°00′,北緯118°18′,佔地總面積65.1平方公里;東連上豐鄉,南鄰富堨鎮,西靠徽州區,北接黃山區。全鎮轄5個行政村,3256戶,總人口9675人。許村水系是昉溪和升溪,兩條溪流在元代高陽廊橋下匯成為富資河上游注入新安江。

Ⅲ 許村的基本現狀

許村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60戶,人口1500餘口人,其中勞動力960人。全村土地總面積800餘畝,耕地面積4800餘畝,人均耕地2 .5畝。人均收入6000餘元。
許村有一所寄宿制學校,佔地12畝,教學樓上下30間,設有電腦室(配有電腦21台)安裝了遠程教育、多媒體,設有圖書室,體育器材室,學校全部安裝了暖氣,現有5個教學班。學生食堂餐廳干凈整潔,配有專人管理。
文化、體育、休閑方面;新建有集體育活動場地和休閑娛樂活動場所為一體的文化大院,佔地1300餘平方米。
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許村有甲級衛生所一個,建築面積為90餘平方米。
村委會獨院辦公,建築面積80餘平方米。
現有金子河水庫一座,並配有6寸電管站,為許村農作物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新打深井一眼,對全村的吃水管道進行了全部改造。環村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化,電力、電路、變電設施全部進行改造。

Ⅳ 許村的景區介紹

因古代太守或知府的雅號叫「五馬」,故名。建於明代,位於大觀亭的北側,為紀念福建汀州知府的許村人升立而造。據說此人在任期間,擊退倭寇海匪立大功,因此皇帝下令從他的管轄地至許村,一路建牌坊,共99座,表功績。現僅存兩三座,圖為其一。坊上雕有明代早期建築特有的「哺雞獸」的圖案,為研究明代古典建築的寶貴標本。這一塊小廣場中,廊橋、牌坊、大觀亭就像園林一樣組合在一起。
又稱離合橋,屬雙孔石墩廊橋,建於元朝,明朝改為石拱橋,後多次翻修。橋上有廊,橋裡面掛著燈籠,設有佛座,供著觀音菩薩。過了橋右手邊是碼頭遺址。下廊橋往前是一座石牌坊,大概有五樓高,上刻「雙壽承恩坊」,雕工十分精美。是明朝時候朝廷為許村的一對百歲夫妻而立的牌坊,在全國極為罕見。
與「雙壽承恩坊」相毗鄰的,是一座兩層樓高的小亭閣,立於許村正街。牌扁書「大觀亭」,木構架,建於明嘉靖年間,為當地文人聚會之所。據說登此亭四望,遠山近水,村落田疇、古建民居可以一一盡收眼底。
往大觀亭另一邊出原本該有幾座碑刻錄著很多許村的故事和當時文人在大觀亭中所作的詩詞,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只剩下零星幾座碑基。 位於村口往左300米左右。建於明嘉慶,只有雙柱一樓,傳說是最小的牌坊,中間有塊「聖旨」牌。這座牌坊不是獎譽功勛,而是束縛兩個苦命女人一生的枷鎖。

Ⅳ 江西婺源許村的歷史

許村鎮位於婺源縣西南部,毗鄰瓷都景德鎮、德興、樂平三市,轄 7 個村委會和 1 個鎮辦林場, 53 個自然村, 3330 戶, 1.3 萬人。全鎮 156 平方公里,有耕地 2.1 萬畝,闊葉林 19.3 萬畝,杉木林 1.2 萬畝,毛竹林 0.86 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 85% ,活立木蓄積量 40.6 萬立方米。樂安河支流由北向南蜿蜒而下,沿河建有二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 520 千 瓦,小(二)型及小型水庫 36 座。
許村鎮位於婺源縣西南部,毗鄰瓷都景德鎮、銅都德興、樂平三市。東鄰中雲鎮,南連太白鎮,西接珍珠山鄉,北靠賦春、鎮頭兩鎮。土地總面積325905畝,鎮政府所在地許村距離縣城38公里,距離景德鎮46公里,交通快捷便利。1994年12月撤鄉設鎮,2005年4月撤鳳洲鄉並入許村鎮。許村鎮現下轄12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和1個鎮辦林場,總人口18363人,均為漢族。
許村鎮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鎮區內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資源豐富。許村鎮既是糧區又是林區。水田面積22993.5畝,人均水田1.32畝,全鎮年產糧食達9970噸。全鎮有林地面積26萬畝,佔全鎮土地總面積79.97%,森林覆蓋率達85%,人均林地15畝/人。境內生態環境優美,珍貴樹種豐富多樣,有紅豆杉、羅漢松、樟木、楠木等等。林間野生動物時常出沒,有過金錢豹、穿山甲、山羊、麂、貓頭鷹等珍希保護動物。擁有1萬立方米以上山塘水庫28座,蓄水量186萬立方米。養殖水面達970多畝,有效灌溉面積15000畝。擁有茶園2300多畝。鎮內古建古跡諸多,且保存良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有許氏徽商豪宅、怡心樓等,令不少遊客駐足欣賞,流連忘返。保存完好的古石橋有22座之多,有名的「和睦橋」是代表當地農民民風淳樸的一個歷史見證。全鎮勞動力資源富餘。每年有二三千平均年齡輕,文化程度高的人離開所承包土地,外出從事經營活動。
經濟發展
近幾年,許村鎮黨委、政府按照「揚生態龍頭,興種養大戶,拓集鎮建設,填旅遊空白」的經濟發展思路,堅持生態立本,工業興鎮,林果富民的經濟工作方針,努力建設婺源縣西南方的生態大鎮和經濟強鎮。興建了三個農業基地:以匯森園林和楊翔苗木為主的花草苗木基地,周溪鵝鴨孵化基地,林場朗湖筍竹兩用林基地,逐步壯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招商引資興建了瑞源經編針織廠,改制原婺源香料廠為江西婺源方正化工有限公司,並引導方正和方園兩化工廠進行技改、節能、增效和新產品試投產,促進仁洪木製品廠等木竹企業進行深加工,鎮企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大大促進經濟總量迅速增長。
基礎建設
2000年以來,許村鎮實施了「千戶沼氣生態工程」,大力建設沼氣,目前全鎮建有沼氣池1333座,全鎮近30%以上農戶以沼氣代柴,年節約六千多方木材,並起到了凈化環境、保持水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作用。
集鎮建設日新月異。1997年在原泉田商業街基礎上,再延伸標准化街道300米。2003年又興建了許港商貿街,並有許村農村信合大樓、工商行政大樓、財政大樓、衛生院門診大樓、電管所大樓相繼落成。今年還實施了「萬香公路」的改造,使集鎮功能日趨完善。
許村鎮黨委非常注重教育投資。1998年9月許村中心小學教學大樓落成,1999年新建許村中學綜合教學大樓,2003年仁洪美亞保險希望小學和周溪雲峰希望小學也相繼落成。同時還建築了中學教師宿舍樓,學生住宿樓等。
行政轄村

許村村[3]董家村汾水村朗湖村盤山村仁洪村周溪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4] 總人口13075 男6857 女6218 家庭戶戶數3471 家庭戶總人口(總)12951 家庭戶男6763 家庭戶女6188 0-14歲(總)33100-14歲男17140-14歲女159615-64歲(總)894815-64歲男476815-64歲女418065歲及以上(總)81765歲及以上男37565歲及以上女44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2415

Ⅵ 許村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新農村建設是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涉及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第二是發展現代農業;第三是深化農村改革;第四是促進農村公用事業發展;第五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五個方面為我們勾勒出了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宏偉藍圖。

那麼該怎樣走這條路?我們應該做出相應的思考。

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式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說有什麼地方值得反思或值得檢討,我個人認為應該就是「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從農民的角度講,其核心是收入問題;從農業的角度講,其核心是公平問題;而農村問題的核心就是社會公共品的供給問題。應該說這三個方面我們都有大量欠賬。

從農民的角度來講,20多年來,農民的收入絕對數量雖然增加了,但與城市居民的相對收入差距卻經歷了一個先擴大、再縮小,現在又擴大的過程。並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程度遠遠超過了改革開放之初。過去城鄉收入差距是1比2.56,而現在是1比3.21。農民的收入問題面臨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解決。

從農業角度來講,盡管最近幾年全社會對農業的投入越來越多,在沿海發達地區乃至大城市郊區,農業的現代化的投入、現代化的裝備以及現代農產品的推廣方面都有很多企業介入。但是對廣大中西部地區、包括貧困地區來講,還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怎麼能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我認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發展就是怎樣加大對農業公平性的投入問題。

從農村問題來講,如果說農民收入上不去還有一些原因可講的話,那麼農村從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業的發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乃至於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現在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問題。

怎樣確保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怎樣確保農民收入的增加?「怎樣確保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公平性投入?從大的思路來講,新農村建設和規劃是一個很好的藍圖。

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也是延續了黨中央在十六大提出的兩個統籌,以及隨後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和去年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做出的重要論斷等一系列重要理念。所以,我認為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或者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式。

新農村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現代農業發展在我國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我們是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1%的人口,如果沒有現代農業的發展,是難以想像的。我們過去在推動農業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很成功。最近幾年我們的農產品供應,除了糧食出現了一些波動以外,所有的農產品都是供求平衡,豐年有餘,而且還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的供大於求。

但是,我國的糧食仍然是一個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村的穩定,依靠傳統的農業方式是不行的。農民的收入這幾年上不去,除了嚴重的城鄉分割二元體制結構以外,從農業內部來講,勞動生產率低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我國的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不要說與美國、日本、歐洲這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人均只相當於美國的1%),即便是就我國內部比,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也僅相當於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3,相當於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4。如此低效率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怎麼能夠確保國家農產品的供應和糧食安全呢?靠如此低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又怎麼支撐現代化的工業和現代化的城市?換言之,我們不能想像在2020年我國全面實現小康階段,我們一方面是非常發達的二、三產業,有著非常發達的工業,非常發達的城市,另一方面卻是非常傳統落後的農業;一方面是現代化的工廠、企業,另一方面還是老牛耕田。這樣的國民經濟一隻腿長,一隻腿短,肯定走不了長路。

所以,新農村建設是促使現代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現代農業發展是確保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認為,現代農業發展首先是現代投入,包括裝備、機械化以及資金等現代生產要素的投入。其次是現代的農民應該是有文化、懂科技、會管理、能經營,這是五中全會提出的青年農民應該具備的素質。總之,現代農業是裝備的現代化,是農民的現代化。

新農村建設:確保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方面

應該講,最近幾年、特別是90年代後半期至今的這幾年,我國的國民經濟一直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去年是9.6%,今年上半年是9.5%。一般地說,支撐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是三大支柱:一個是進出口貿易,一個是投資,再一個是消費。但實際支撐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主要是前兩個,即投資和對外貿易。而另一個支柱即消費這一塊,特別是農村消費長期增長緩慢,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嚴重不足。現在我們仍有佔全國總人口近70%的農村人口,但是縣以下的商品零售總額卻只佔了全國總額的約30%。

現在,我國的很多行業和很多的產業部門大量地出現了產能過剩,很多農業產品和工業產品已經出現逐漸過剩的現象。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卻嚴重不足,鄉村的道路、電力、能源等設施匱乏,生產生活設施水平很低。這種一方面大量的供給過剩,一方面又需求嚴重不足的情況確實客觀存在,並且矛盾逐漸尖銳。需求不足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農民的收入上不去,另一個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最近的一篇報道說,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制約農村市場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就電視機消費市場來說,農村的電力都不足,電壓都不穩,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這些家電能在農村使用嗎?很多洗衣機和電冰箱都當成放雜物的櫥櫃,電視機始終只有一個頻道等等這些真實的故事,都是因為農村的基礎設施不足。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一方面產能過剩,一方面又為下一步國民經濟能不能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而擔憂,正是因為我們巨大的國內市場,特別是國內的農村市場需求嚴重不足造成的。因此,我感覺新農村運動、新農村建設給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指明了一個很好的方向。

新農村建設: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

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關鍵是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現在我國的農村確實是社會事業不發達,農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國家對「三農」的欠賬甚多。據說,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這三所國家一流的大學,每年得到的國家財政投入,竟超過了國家對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共品的投入;2000年,世界糧農組織對我國的衛生狀況評價是世界倒數第四,而在此方面我們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

再看我們的勞動社會保障。我們的社會保障長期關注城市居民的就業與再就業,而很少關注農村勞動力。如果想看現在中國的發展差距,就看城鄉結合部。而這些都是制度上的不平等造成的。

所以,如果講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的話,過去我們更多地是為農民的負擔過重而發愁,稅費改革以後最大的農民負擔已經沒有了,農民跟國家的由關系過去依賴關系、納稅關系、對抗關系,變為「三不」關系:不納稅,不對抗,不理你。在這種背景之下,農村社會的穩定到底怎樣保證?基層政府這個國家政權末稍以後該怎麼治理?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內容。

從這四個方面理解新農村建設,確實是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真正的基本思路。在此思路之下,怎樣推動新農村建設應該做一些深刻討論。現在全國各個地方有很多實踐,發達地區前些年在城鄉統籌方面或者說城鄉一體化方面已經走出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另外,包括一些內地在新鄉村建設方面,比如江西贛南等地區都在搞鄉村建設的試驗。最近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已經規劃出這樣一個藍圖,可以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方向,但是我們還應該因地制宜,政府的積極性要和農民的積極性結合。
1、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內容,不是只強調農村某一方面的建設。也就是說,我們大家講到的,從五中全會就提出來新農村建設總的要求有五句話,有一些報道農村的記者朋友們大概很熟悉,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五句話講到了整個經濟的發展,講到了農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提高,講到了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講到了農民素質的提高,也講到了農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進問題。

2、從具體的工作推進去講,今年「一號文件」里也明確提出,要協調推進五個方面的建設,第一個當然是經濟建設,第二是農村的政治建設,第三是文化建設,第四是社會建設,第五是農村基層的黨的組織建設,能夠讓農村基層的黨組織真正成為帶領農民建設新農村的領導力。

3、在推進新農村的建設中,中央明確提出了一些重要原則,有五個大的原則:推進新農村建設一定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如果僅僅理解為蓋房子、收入等等,沒有經濟實力的話,一個是在搞的過程當中可能加重農民的負擔,甚至可能加重負債,另外沒有經濟基礎的話,即使搞了也維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上,才能改變農村的面貌,也才可能持之以恆地搞下去。二是必須堅持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我一開頭就講到,農村實行以家庭經營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方針體制,這是憲法規定的,不能因為搞新農村就錯誤理解為不搞家庭經營了。三是農村和城市相比,落後的方面很多,到底從哪方面入手,中央文件講得很清楚,要以人為本,從農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決的那些生產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入手。比如有的地方農民道路不通,他非常希望盡快修通道路;有的地方電不通,希望盡快解決電的問題;還有看電視、對外交通、清潔的水等等問題,以及農村普遍關心的教育和衛生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四是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好科學的規劃。規劃要統一制定,任務要一項一項落實,工作要逐步推進,而且要堅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別的地方的經驗。五是要堅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主要是三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農民建設自己的家園,當然首先要動員農民,調用農民的積極性,依靠他們自己的勞動推進農村的建設。二是財政實力增強了,國家要給予農民支持和幫助。三是整個社會,特別是城市各個方面,城市的企業也好,城市的普通居民也好,如果有可能,也多動員他們力所能及地幫助農村發展作出一些貢獻。

4、在工作推進過程中,中央要求必須做到「五要五不要」:第一就是要追求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中國過去在基層和社會各個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做法,往往一件大的事情提出來之後,有一些地方追求表面的變化而不追求實效。新農村建設,中央要求一定要追求實效,而不是追求形式主義。第二是明確強調要從自己的實際承受能力出發,不要盲目攀比。前些日子大家在電視里也看到,在報道新農村建設中,有很多典型的農村建的非常漂亮,居住的房子甚至比城裡都漂亮,普通農民住的房子可能比部長們住的都好,這樣一些典型確實是他們長期艱苦奮斗的結果,造成這些典型也有它的特殊歷史背景和條件,每個農村都去學不現實,容易造成勞民傷財。第三是要因地制宜,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各地農村發展狀況是不一樣的,如何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這一條對中國確實是關系重大,尤其是新農村建設中。為什麼提新農村建設,而不是新城市建設?既然是新農村建設,建完了應該還是農村,應該還是方便農民的生產生活,還能體現農村的特點,保留住農村的那些優良傳統。還有一條就是一定要和農民進行充分的協商,先搞哪些,後搞哪些,而不能靠強迫命令的辦法。第五個就是一定要引導和扶持,不要包辦代替,有些地方當地政府實力比較強,或者當地有幾個企業大老闆願意出錢,幫農民把房子都蓋了,當然也好。但是中央更關心的,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育新型農民,要在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素質,這就不能搞包辦代替,而是要引導扶持。

5、五大目標很清楚,一是農村生產力要得到發展,第二農民生活水平要得到提高,第三是農村基礎設施改善,第四農村社會事業得到發展,第五基層的民主政治建設要推向前進。涉及到幾億農民的這樣一件大事怎麼得到推進?中央反復強調的,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根據這樣一個基本的要求去推進才有可能,光讓農民自己搞就跟以前一樣了。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從五個方面來考慮:1、作為政府的投入來說,要建立一個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一個長期的政府對農業農村增加投入的機制,無論是財政的支出還是國家固定資產的投資,以及各個金融機構貸款發放的投向,都應該逐步增加,並且形成一個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2、黨和政府所有的工作部門都要明確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責任和任務,並且相互之間協調,形成合力,去推動新農村建設。我們黨和政府的部門是相當多的,不能說哪個部門只為城裡設的,所有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都有自己的責任和任務,這一點必須明確。3、還要形成一個調動農民積極性,讓他們建設自己美好的家園而辛勤勞動,這樣一個激勵機制。4、要形成一個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參與機制。5、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建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經濟和社會管理體制,這當然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努力才能做到。

Ⅶ 許村的安徽歙縣許村

該建築群坐落於安徽省歙縣(原徽州府)縣城西北20
公里處許村鎮所在地——許村,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
以前即為歙北要沖,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許氏遷
居於此後,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明清時期,徽商興盛
發達,村落建設迅速發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國
時期的古建築100餘座。著名的有大觀亭、高陽廊橋、五馬
坊、雙壽承恩坊、觀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許
社林宅、許聲遠宅、許有章宅等。許村古建築群罕見而獨特
的村落景觀,是研究徽州文化不可多得實物資料,具有較高
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
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
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村源於東漢,古稱富資里,南朝梁時,新安太守任昉看中
當地風水,辭官歸隱於此,村名遂更為「昉溪」。唐朝末年,
戶部尚書許儒為避戰亂,徙居於此,嗣後人丁興旺,改名
「許村」,大學士許國、末代翰林許承堯均是許村後裔。宋仁
宗欽賜為國捐資的許克復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為《古歙
許氏宗譜傳》做序。許村歷史上先後共出進士四十八人,為
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後,徽商崛起,許村依託安慶府和
徽州府之間的徽安古道迅速繁榮,至明清時達到頂峰。近代
以來,許村繼承發揚優良的教育傳統,出現了「一門五博士」
「四院士」的盛況,為共和國貢獻了一大批人才,成為聞名遐
邇的中華古村落典型。
許村村落採用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布局保留著「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勢。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種類多樣,布局嚴謹,工藝精湛,在建築、歷史、學術、環境、人類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全國已有東南大學、中國美院等40餘所大學學生前來研究和寫生。
許村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鎮,歷代名人對她情有獨鍾。「十里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對她的贊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頌美的詩文。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村正在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世界文化遺產。

Ⅷ 許村的介紹

許村,安徽省歙縣的一個文化古村落,坐落於縣城西北20公里處許村鎮,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以前為歙北要沖,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有許氏遷居至此,後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明清時期,徽商興盛,村落建設發展迅速,今存有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建築100餘座。

Ⅸ 許村鎮的歷史文化

許村歷史悠久,源於東漢,古名富資里,昉溪、任公村。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元明清時期古建築有200餘處。民間文化底蘊豐富,特色民俗活動有舞獅、舞龍(板凳龍、草龍)、舞大刀、嬉花燈。
1996年,許村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在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的名錄里,許村古建築群列入其中,包括了高陽廊橋、五馬坊、大觀亭、薇省坊、觀察第、大邦伯祠等十五處元明清古建築。其中觀察第是紀念許氏當道員的祖先而立的支祠,現辟為許村博物館,1997年由許村籍博士許靖華捐資維修。許村古村落保護委員會已經成立。
古鎮許村歷史上是徽州通往安慶、池州的必經之地。許村古村落的形成有1500多年的歷史,至今留存著元、明、清建築200餘處,其中有石牌坊8座,磚門坊3座、亭閣1座,廊橋1座,石拱橋2座,祠堂古民居多處,其中雙洞高陽廊橋是元代許友山所建,風格別致,彩畫迷人;明代五馬坊、雙壽承恩坊雕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明代的大觀亭為省級重點文保單位,亭的一二層樓板、大樑上繪有「雙龍戲珠」等清晰的圖案,底層四壁還有「八卦圖」,在眾多的明清古民居內,如許世達宅、許本智宅等,都有精美的磚雕、木雕和古傢具,在昉溪橋邊還有一巨大磐石迎河而立,名為「任公釣台」,據查這是南朝文學家任昉隱居許村垂釣石上而得名。

Ⅹ 許村鎮的介紹

許村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第四批),位於古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歙縣的西北部,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21公里。許村歷史悠久,源於東漢,古名富資里,昉溪、任公村。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元明清時期古建築有200餘處。民間文化底蘊豐富,特色民俗活動有舞獅、舞龍(板凳龍、草龍)、舞大刀、嬉花燈。

閱讀全文

與文化許村現狀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