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州有哪些景點值得一去,就在福州市區
福州值得去的地方
1.市標——三山一水: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
2.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興辦時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創辦於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在其興辦的40多年裡,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活動,推動了近代中國造船、冶金、電信、鐵路、飛機製造等新式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並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豐碩的思想文化成果。
3.「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源於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於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後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格局形成於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總佔地約45公頃,現存古建築200多座,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4.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區,俗稱「雙杭」。指的是從小橋頭到大廟路之間的兩條平行的橫街,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杭」其實是從「航」音衍化的,這里有一個地理變遷的歷史過程。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這片曾經以商業的繁華而聞名的古老街區,一直以來是民俗、史學專家們研究福州商業發展歷程的重要地方。
5.位於福州市區中心,稱之為「覽城棧道」的金雞山步行道。可通過覽城棧道「穿山越嶺」,欣賞山林景觀,飽覽周邊城市建築。該棧道最大特色為等高棧道,全長2500米,標高為80米至90米,由一根根柱子撐在空中,這些柱子最高的達27米,最低的2米左右,它確保棧道整體平緩,方便市民散步。步行棧道連接南天照天君宮,魏傑故居,對望地藏寺等文化景點,在公園南門附近一個頗具規模的人造瀑布構成休閑空間,周邊花草休憩點,金雞報曉雕塑和散布在棧道途中的登山道構成了一個市區公園。
⑵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本館展覽通過大量珍貴文物、圖片、模型以及各種模擬場景,運用聲、光、電等現代手段展示了中國船政在近代中國先進科技、新式教育、工業製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體現了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進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礪志進取、虛心好學、博採眾長、勇於創新、忠心報國的傳統文化神韻。
2006年,時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曾到該博物館參觀。
⑶ 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的船政文化
蒼蒼鼓山,泱泱閩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
1842年,西方列強炮火轟開了福州大門。一個多世紀以來,面對血與火的洗煉,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吶喊、拼搏。
1866年(清同治五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了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傑出的海軍將士。他們曾先後活躍在近代中國的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經濟等各個領域,緊跟當時世界先進國家的步伐,推動了中國造船、電燈、電信、鐵路交通、飛機製造等近代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他們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傳播中西文化,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他們直面強敵,談判桌上據理力爭,疆場上浴血奮戰,慷慨捐軀。林則徐、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愛國志士第一次讓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氣、智慧和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雖因時代局限,福州馬尾福建船政的輝煌只延續了40多年。但在歷史的彈指揮間,卻展現了近代中國先進科技、高等教育、工業製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豐碩成果,孕育了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進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礪志進取、虛心好學、博採眾長、勇於創新、忠心報國的傳統文化神韻,為此,我們將之稱為「船政文化」。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歷史驕傲,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發揚光大船政文化精華,營造再掀閩江開放潮、推動福州大發展的良好文化氛圍,有著深遠的意義。 文化通常指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福建船政事業歷時近百年,成效卓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福建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並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有其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
1、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第一次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嘗試,也是中國學校以西方現代科學知識教育學生的開始。堪稱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中國官僚機構與近代工業企業、科技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有機體。是中國最早最大的官辦船廠和船政學堂。
3、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設備最完整的造船基地。
4、近代中國培養科技隊伍的基地。船政學堂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所近代性質的高等學校,也是中國第一所科技海軍學校,培養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關人才。船政局產生了中國早期無產階級和一批熟練的技術工人。
5、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福建船政局製造出一艘艘兵商輪船,組建起中國近代第一支艦隊;船政學堂培養了許許多多海軍人才,成為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水師各級將領的供應基地,直接推動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建與發展。
6、中國航空業的搖籃。福建船政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正規的飛機製造廠,自行設計製造出中國首批達到當時國際水平的飛機;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飛潛學校,培養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
7、中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船政文化所體現的自立自強、開放革新、學習進取等等精神,世代傳承,永放光芒。
以上僅是船政文化豐富內涵的主要體現。至於船政文化外延,更是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方方面面,聯系廣泛。此次船政文化研討會已徵集海內外專家學者不少論文。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不斷研究、深入探討,傳承創新,更好為現實發展服務。船政文化名稱,可根據不同場合和需要,冠以馬尾、福州、福建或中國馬尾,以區別於滬、津。
⑷ 福州馬尾船政遺址旅遊景點[福州,福建]
馬尾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禎的主持下於1866年在福州設立。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為求人才沈葆禎主持了求是堂藝局的首次錄取考試,親自為考試制定、批閱試卷,求是堂藝局首次錄取考試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後來成為北洋水師學堂教習的嚴復。1867年馬尾造船廠建成後搬遷至馬尾遂改名為船政學堂,分為前後兩學堂。前學堂為製造學堂,又稱「法語學堂」。目的是培育船舶製造和設計人才,主設有造船專業。開設有法語、基礎數學、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機械學、船體製造、蒸汽機製造等課程。優等生後被派往法國學習深造;後學堂為駕駛學堂,亦稱「英語學堂」。旨在培養海上航行駕駛人員和海軍船長,主要專業為駕駛專業,以後增設了輪機專業。下設英語、地理、 航海天文、 航海理論學等課程, 學習優異者選送英國留學;同年為了培養工程繪圖人才在前學堂內又附設了繪事院;1868年沈葆禎為了培養技術工人又在前學堂內增設一所技工學校——藝圃,藝圃的藝徒畢業後擇其優者隨前學堂學生赴法國各大船廠實習,其餘分配於船政各廠。 船政學堂的學風極為嚴謹,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理論聯系實際。1871年船政學生(其中包括劉步蟾、嚴復、方伯謙、林泰曾等)駕駛練船「建威」完成了北起遼東南至新加坡的遠洋訓練。1877年船政首此派出留學生赴英、法等國學習。在沈葆禎的苦心孤詣下船政學堂培養出了中國的第一批近代海軍軍官和第一批工程技術人才,由船政畢業的學生成為了中國近代海軍和近代工業的骨幹中堅,李鴻章曾盛贊馬尾船政學堂為「開山之祖」,作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的馬尾船政學堂將永遠彪炳史冊。 氣勢恢宏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馬尾船政博物館內的壁雕:鐵石同心 鐵錨:歷史的標記 "平遠"號鋼質巡洋艦精英館 馬江海戰紀念館 模擬的當年學堂授課情景當年的造船車床
⑸ 福州的船政文化有多少年歷史了
蒼蒼鼓山,泱泱閩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馬尾便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 1842年,西方列強的炮火轟開了福州大門。一個多世紀以來,面對血與火的洗煉,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吶喊、拼搏。 1866年(清同治五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了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傑出的海軍將士。他們曾先後活躍在近代中國的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經濟等各個領域,緊跟當時世界先進國家的步伐,推動了中國造船、電燈、電信、鐵路交通、飛機製造等近代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他們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傳播中西文化,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他們直面強敵,談判桌上據理力爭,疆場上浴血奮戰,慷慨捐軀。林則徐、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愛國志士第一次讓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氣、智慧和力量。 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歷史驕傲,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日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發揚光大船政文化精華,營造再掀閩江開放潮、推動福州大發展的良好文化氛圍,有著深遠的意義。
⑹ 福州必去十大景點推薦
1、三坊七巷5A景區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是福州旅遊一定要去的地方之一。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有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⑺ 從福州南站(高鐵站)怎麼坐公交去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福州南站(高鐵站)步行83米,到火車南站公交站乘坐M2路,5站到達港口路公交站。
步行546米,到達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1元。
⑻ 福州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
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以羅星塔和馬限山兩公園為基礎,由「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即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公園、馬江海戰紀念館、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和一號船塢遺址等的景點,以及船政創始人左宗棠、船政大臣沈葆楨的雕塑,造船浮雕,展現鄧世昌、劉步蟾、嚴復、詹天佑等船政群賢的石雕等。公園佔地7.9公頃,共設景點36個。
可以坐73路(公交仁德站←--→馬尾中鋼)公交車至羅星塔站下車
具體路線為:公交仁德站--南門(新權南路)--五一路--紫陽--大名城--腫瘤醫院--前嶼--浦東--遠洋--硫酸廠--鼓山中學--下院--招呼站--魁岐--宏昌公司--上坂--龍門--東聯--快安--儒江--上德--下德--六江--朏頭--君竹環島--沿山市場--馬尾區委--港口路--羅星塔(馬尾)--寶馬路--青洲--馬尾海關--瑞閩鋁業公司--師范附二小--馬尾中鋼
⑼ 福州紅色教育基地有哪些
福州紅色教育基地有哪些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
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坐落於福州著名風景名勝區鼓山腳下,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單位,也是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
馬尾船政舊址
福州的歷史總是無法與船政文化分割開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馬尾船政舊址,看看這里都有怎樣的故事在等待著我們吧~
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是我國第一個以船政文化旅遊為主題的主題公園,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活化石」。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以羅星塔公園和馬限山公園兩個公園為基礎,由"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包含了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公園、馬江海戰紀念館、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和一號船塢遺址等景點。
林則徐紀念館
林則徐紀念館,又叫林文忠公祠,是全國最大的林則徐專題紀念館,裡面保留了大量清朝建築,而且大多是根據林則徐對聯、詩詞以及著作來命名。這不僅增添了紀念館的文化內涵,也有助於更好地傳播林則徐精神和文化。
游覽林文忠公祠,可以讓你詳細地了解到林則徐的生平事跡,更好地了解與感悟前人留下的精神內涵。
林覺民·冰心故居
林覺民·冰心故居位於三坊七巷楊橋路17號,與南後街牌坊相距不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里曾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成長的地方,在林覺民英勇就義後,林覺民的家人為了躲避清廷的迫害,將祖屋出售。購房者正是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在此故居度過兩年多快樂的童年時光,在《我的故鄉》一文中,冰心曾對這幢房子有過生動的描寫。
鄧拓故居
鄧拓故居位於福州烏山北麓天皇嶺東北坡下第一山房七號,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重修後辟為鄧拓紀念館。
故居主樓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小樓房,座北朝南,面向山坡,為清末民國初的福州舊民居風格建築,東牆外,是五代閩國時期興建的烏塔,近在咫尺,更增添了這小小院落的美好景色。
故居總面積為1015平方米,院落雖小,歷史上培養出不少人才。南宋紹定狀元黃朴出生於此。第一山館休整後改稱「鱗次山房」、學者吳海數隱此地著書立說,清康熙間學者陳軾、乾隆間侍讀學士葉觀國、嘉慶間邑人林材等先後居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