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在哪裡
陶寺文化遺址被國家文物部門定為國家級的重大考古發現——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陶寺文化遺址位於山西襄汾縣城東北七八公里、崇山西麓的陶寺、中梁、宋村、東坡溝和溝西等村之間。東西長有2000米,南北寬1500米,總面積300萬平方米,是個超大型遺址。遺址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78年至198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全面系統的發掘考查,曾發掘出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貴族墓地,從而確定了陶寺文化。1999年至2001年間,在陶寺發現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約公元前2100年~前2000年),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城址北、東、南三面城牆已經確定,城址平面為圓角長方形。
B. 考古發現最早國都陶寺遺址及陶寺文化意味著什麼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的陶寺鎮,遺址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1978年至198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與山西原臨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對陶寺遺址做了大規模發掘,獲得陶器、石器、禮樂器、裝飾品等數量繁多的精美文物,揭開陶寺遺址的神秘面紗。
1999年開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合作,對陶寺遺址開始了新一輪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2002年起,陶寺遺址考古工作被納入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經過37年來兩大階段的陶寺遺址考古發掘,已經能夠提出一條比較完整的系列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都城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均與文獻記載的堯都有相當高的契合度。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說,陶寺遺址的一系列新發現證明,黃河中游地區在堯時期業已進入早期文明社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指出,陶寺遺址是中原地區最早進入王國階段的代表性遺址。但他同時認為,還有很多問題,比如陶寺文化的源頭、滅亡的原因等,尚待進一步研究。
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白雲翔說,根據文獻提供的線索和現階段考古成果,絕大多數專家認為,陶寺遺址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國都。
C. 古唐國是什麼
古唐國是夏朝之前的上古時期的國家,建立者是帝堯。
帝堯建唐國初都太原,千百年來在太原一直有豐富的口碑傳說,當地的志書、碑石多有記載。堯和堯的部族在太原居留一個時期之後(有關學者認為是出於本部族的開拓精神或因為當時汾河的受阻於霍山而時有水患),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遷徙,最終落腳於臨汾盆地——平陽。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史稱古唐朝。
(3)陶寺文化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堯在位的主要成就
一、完善整治
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制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二、制定歷法
《尚書·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時」。他派人前往各地觀察,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時間。
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三、訪納賢能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
D. 山西襄汾的陶寺是哪個朝代的遺址
陶寺遺址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1500米,面積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之一。經過研究,確立了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陶寺類型;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同類遺址在晉西南汾河下游和澮河流域已發現70餘處。
山西陶寺遺址群很可能就是最早的「中國」。而之所以確定該遺址為最早的「中國」,是因為在考古項目中「圭尺」的出現,來確立了地中的標志,由此證明該遺址是中國最早的邦國——「地中之都,中土之國」。
E. 部分瑪雅語言與中文相似,瑪雅文明與中國古代文明真的有交集
中國古代文明的兩個重要發祥地是網路-河南陝西和河南。
1、河南
河南古稱中原,簡稱「豫」。因為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其實河南一直有,「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國史」的說法。這也是因為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自夏朝到清朝的四千多年時間里,共有多個朝代在河南建都,多個皇帝在河南執政。全國八大古都,河南佔了四個。九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商丘、安陽。不僅如此,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術、火葯都發明於河南。
《中華姓氏大典》記載的漢族姓氏中,有個起源於河南。且河南有著延續年的漢字文化史,還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等思想的發源地。
河南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在晉朝時就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之說。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商鞅、杜甫、岳飛等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都出自河南。悠久的歷史也給河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截止年,河南共有世界文化遺產項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處。
2、陝西
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四個王朝都定格於此。
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的陝西,既是當代中國的地理中心,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古文化的中心。特別是建都陝西的周秦漢唐四個王朝譜寫了中華文明最華彩的樂章,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跨越時空影響著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
(5)陶寺文化是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河南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它長達年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見證著中國歷史的更造新衰,的確稱得上半部中國史。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是世人皆知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的先人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在當時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為全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陝西
網路-河南
F. 最早的觀象台是什麼
陶寺文化遺址被國家文物部門定為國家級的重大考古發現——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陶寺文化遺址位於山西襄汾縣城東北七八千米、崇山西麓的陶寺、中梁、宋村、東坡溝和溝西等村之間。東西長有2000米,南北寬1500米,總面積300萬平方米,是個超大型遺址。遺址最早是在20世紀50年代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1978年至1987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全面系統的發掘考察,曾發掘出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貴族墓地,從而確定了陶寺文化。
1999年至2001年間,在陶寺發現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約公元前2100年——前2000年),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城址北、東、南三面城牆已經確定,城址平面為圓角長方形。
通過不斷的發掘,發現了該遺址早中期的宮殿區,還發現了中期王級貴族大墓。在中期小城祭祀區發現了可能具有觀象授時功能的大型建築,這就是我們姑妄稱之的「東坡溝」觀象台。
這座尚未進行考古命名的可能具有觀象授時功能的大型建築就「坐落」在東坡溝村,位於陶寺城址的東南位置。發掘工地可見有三層夯力結構,形狀為一座直徑約50米的半圓形平台。台座頂部有一個半圓形觀測台,以觀測台為圓心,由西向東方向,呈扇狀輻射著13個土坑。
據考古人員介紹,這座平台原有13根夯土柱,古代人利用兩柱之間來觀測正東方向的塔兒山日出,並依據日光影可以推測出一年的12個節氣,經與現在農歷時間比較,實地模擬觀測後,節氣時令精確度十分高。上層台基夯土柱縫的主要功能之一可能是觀象授時,由此來指導農民及時耕種。從發掘現場的發現判斷,這座平台還被當時的人們用於祭祀。
這座建築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陶寺文化單體建築,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建築形狀十分奇特,結構復雜,附屬建築設施多,可能因其集觀測與祭祀功能於一體,建築的規模及其氣勢,以及基坑處理的工程浩大,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上層台基夯土柱有觀象授時功能,那麼它將使我們得以管窺陶寺文化的天文學知識系統,則可證實《尚書·堯典》所謂「歷象日月星辰,教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可將觀象授時的考古實證上推到距今4100年,這將對我國古代天文歷法研究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這座觀象台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會末期,它顯然比目前世界上公認的英國的巨石陣觀測台(公元前1680年)還要早近500年,因此,陶寺城址中的這座觀象台無疑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台。
G. 陶寺遺址在哪個省份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1500米,面積280萬平方米。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
經過研究,確立了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陶寺類型;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同類遺址在晉西南汾河下游和澮河流域已發現70餘處。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除陶寺類型的遺存外,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陶寺遺址的發現,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6] 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H. 陶寺王國的發掘與文化解讀
《史記》中曾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記載,由於這些都邑都處在山西西南部,因此,晉南這塊土地歷來是考古家們魂牽夢繞的地方。
1959年至1963年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在隊長張彥煌的率領下,從南起風陵渡,北到臨汾的約800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進行地面勘察,發現了襄汾縣的陶寺遺址。
1973年和1977年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與省、地、縣文物部門合作共同對陶寺遺址進行了重點復查,採集了許多陶片並進行了初步整理,感到這個遺址較為重要。
1978年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同山西省臨汾行署文化局聯合組隊,正式開始對陶寺遺址進行發掘。
1985年夏天,陶寺遺址的發掘暫告結束。在長達7年的田野發掘中,最主要收獲是發掘了1300餘座不同時期、不同規格的墓葬,獲得了一大批十分重要的不同類型的隨葬品,包括陶器、彩繪木器、玉石禮器和惟一的一件銅鈴等。此外,還在一塊陶器殘片上還發現了朱書文字。這些重要的發現一經公布便引起了學術界的震動。根據對陶寺遺址的分析,學者們很快便將其同傳說中的唐堯聯系在了一起,初步認定這就是唐堯部族的文化遺存。
2002年,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正式啟動,陶寺遺址被確定為項目的子課題—「聚落反映社會結構」。 兩年來,課題組對陶寺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鑽探與重要遺跡的發掘,共鑽探32萬平方米,發掘1511平方米。
2002年發現並確認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早期小城南部貴族居址、中期墓地及大墓、大型倉儲區。其中發掘出的中期大城面積達28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2003年,又發現並確認了中期小城內的祭祀區大型圓體夯土建築和早中期宮殿核心建築區的北出人口。尤其是大型圓體夯土建築,總面積約1400平方米,建築形狀奇特,規模宏大,是目前發現的最重要的史前建築之一。
經過多年較大規模的發掘,陶寺遺址出土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存,特別是文字、城址、宮殿區、王陵、銅器、陶禮器、觀象台等等,堪稱我國迄今為止最典型、最全面的發現。從聚落形態的角度來看,高規格的宮殿建築、宗教建築和與天文歷法有關的建築設施,應當是「王都」級聚落所具有的標志性的建築。顯然,陶寺已具備了早期文明化社會所具備的一些基本要素,應該說它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規模最大、顯現文明化程度最高的史前聚落。
陶寺遺址不僅是中華民族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有力證明,而且表明陶寺已初步具備了堪稱「國家」的四大要素,即文字、城市、禮儀和金屬的使用。
陶寺文明是集多元文化於一體,在諸多文化融合、升華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綜合體。從燕山南北到長江以南,從東海之濱到西部高原,在廣大地域內,陶寺文明以博大精深、傲視群雄的氣度確立了它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中樞地位。
因此,陶寺不容置疑地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最重要的遺址,陶寺文化也因此成為華夏文明最重要的根源。這是山西對中華文明的巨大貢獻,更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盤。它的出土非比尋常,說明華夏民族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開始以龍作為圖騰。說明從那時起,龍已成為華夏民族的象徵,成為最早「中國」的象徵。
大致就是這樣。
I. 陶寺遺址的介紹
陶寺遺址1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2,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1500米,面積280萬平方米。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之一。經過研究,確立了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陶寺類型;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同類遺址在晉西南汾河下游和澮河流域已發現70餘處。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34。在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發現了規模空前的城址、與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觀象台、氣勢恢宏的宮殿、獨立的倉儲區、官方管理下的手工業區等。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陶寺遺址就是帝堯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這樣評價:「陶寺文化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1根據發掘的成果來看,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大量聚斂財富,形成特權階層,走到了邦國時代的邊緣5和方國時代。除陶寺類型的遺存外,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陶寺遺址的發現,對於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6時代的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