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圈子文化
與崇尚個性發展為基點形成的西方文明不同,中國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自然環境和傳統文化等的影響,大家習於結成一個個的圈子,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圈子文化。
中國人是活在一個個圈子中的,有如洋蔥頭結構,這是一個個由人情親情鄉情友情連接而成的圈子,常人難以擺脫。圈子結構也正好與中國等差有序的社會格局相吻合。圈子有圈裡圈外之分,圈子內部更存在中心、次中心和邊緣之分。對於社會來講,圈子是中心;而對於圈子本身而言,圈子又自有中心。每個人,因其位置不同,權利義務各異,身心自由度也大有不同。處於中心的人,自然是權利多而大,負有鞏固圈子和發展圈子的重任,往往有一言九鼎之威,如果缺乏相應的束縛,有時可以為所欲為;而從中心往邊緣,則權力和權利漸少而小,服從性和不自由度則漸次加大。
整個社會都是以圈子為單位來相互依存和競爭的,而對個人是不大承認的,即使偶有孤膽英雄奮力抗爭,結果也往往以悲壯收場。他們甚至有時連競爭對手都找不著,如同可笑的唐吉柯德那樣只好去斗風車。所以個人對圈子很依賴。
但是,由於圈子本身的缺陷,在「固若金湯」的表象下,也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人特別能窩里斗。
中國「圈子文化」的演進
而從地理環境而言,中國傳統的疆域就是一個大圈子,里外分明。西部是難以跨越的青藏高原,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屏障,而北部是沙漠少雨的廣袤草原,歷來人口不多,沒有強國持續窺視,更有人工修築的萬里長城,以雄邁豪放的氣魄重重畫了一筆;而東部南部海天相隔,外敵難以入侵。因此,這樣一個很容易滋生「唯我獨尊」的環境,自然就是一個天然闊大的圈子。
在這個近乎密封的「唯我獨尊」的環境中,自然為圈子的誕生創造了很好的外部環境。
自秦以來,除短暫的特殊時期外,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形成一個皇權圈子,皇帝是這個大圈子的中心。在這種皇權體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切都是皇帝老子說了算。而各種權力和利益都是以之為中心,一波波往外擴散,越來越少。一旦這個圈子腐爛崩潰了,新的皇權圈子又會重新形成和確立,於是一切又重新開始建構。歷次的改朝換代,其實就是一個個皇權圈子的破與立。
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歷史。人們的生活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家庭既是生產單位,又是生活單位。但是,由於天氣變化無常,各年收成不一,因此水利的興修和一些公共農耕設施的發展和維護,自然就需要多個家庭聯合起來,所以家族這種靠天然血緣紐帶維系的圈子自然就承擔此重任。由此,初步形成了一個個特定的家族圈子,人們生活的各個環節基本上包含其中。在這個圈子中,人員固定,相互間關系也固定,陌生人是沒有的。時至今天,某些偏遠的山區老人從來沒有走出自己村子5公里之外。長久以往,自然就把圈子意識復制推廣到政治、經濟等體系中去了。
此外,除了血緣之親,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建立圈子。是否成為一個圈子的成員,在圈子中地位如何,往往不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品德和能力,而是取決於這個人與核心人物的關系。因此,造成中國人的信任帶有濃重的人情色彩。人們可以通過人情運作來改善人們之間的信任關系,即可以通過已有的關系網或請客送禮等方法來建立與「陌生人」之間的信任。
解放後,仿效蘇聯,單位制盛行,至今仍有很大影響。依照不同的標准,大家分處不同的單位,生老病死,一應由單位負責。每個人也都變成了單位人,而每個單位既是一個獨立的圈子,同時又是整個行業系統中的一個小圈子,層層疊疊構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結構。
圈子成員的兩面性
圈子成員對圈子的依賴是很嚴重的,衣食住行、個人事業發展等皆維系於此。所以成員需要對領導上級小心謹慎,「虎須摸不得」,生怕領導上級有絲毫厭惡之心。因為,在一個一切都活在領導眼皮底下的成員,自然就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此時領導評判的標准也不容易僅僅限於工作業績等,甚至成員的習慣和與工作毫不相關的處事方式都有可能成為領導考核的標准。因此,在這種無孔不入的監視和全方位的考核體系下,下屬自然是謹小慎微,處處小心為妙。
此外,由於圈子成員之間關系縱橫交錯,密不可分。同時,因為不易退出圈子,因此也培養或者說是迫使成員間採取一種長遠的處事方式。因為你今天對某一成員惡言相向,說不定明天你就可能有把柄栽在對方手裡,所以,為規避風險的角度出發,大家都盡量維持一團和氣,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以免日後斷了自己的退路。
因此,這種天生的對圈子的依賴性就決定了成員溫馴的一面。而實際上,為了保證圈子的和諧,不對中心構成威脅,對圈子成員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聽話、順從。人們常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等處世格言,導致國人重天命,輕人力,無創新,怕變動。中國的政治格局中,最難過的,下場最不好的,一般都是改革家,所以一般官員信奉的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上級不習慣通過制度和流程來控制下屬,而是靠感情和利益來維系。所以許多領導整天考慮這么安撫下屬,搞平衡,所以中國的統治者,比如乾隆,就藉助鼓動臣子或下級互相爭斗而自己居中調停起到馭下的目的,這是中國很傳統的宮廷政治,或者說是權謀。當領導人能力無法駕馭下級時,下級容易不服指揮,甚至取而代之,或者乾脆另立山頭。在中國企業里司空見慣的一種現象就是主力干將在羽翼豐滿之後,帶走一大批忠實於他的部下自立門戶。而在國外,我們很少看到這一點,是因為許多公司的發展不是靠一兩個能力,而是靠制度、文化來維系,公司越大,越是如此。
這就是成員的兩面性。
圈子外的變臉
在圈子內,人人都小心謹慎,因為是自己人,或者和自己密切相關。而圈子外,則是局外人,不是自己人,因此無須「溫良恭儉讓」,無須做假樣子。或者說,對熟人寧可自己吃虧,里頭有個利益的權衡;而如果是外人,則不需那麼長遠打算了,所以也用不著講究規矩。
因為,大家養成了辦事先依靠圈子裡的人,因為他們肯幫忙,而對圈子外的人則不信任。一個人要和圈子外的人打交道,哪怕是光明正大,哪怕有正常的行政程序等,官事官辦,按照名面的規則,都不一定會很順暢。而如果先套交情,先進入對方的圈子,辦起事來自然要順利的多。因此辦事託人找關系之風盛行,至今不衰。因為,一旦進入圈子,自然就是自己人,辦事起來自然就有一種信任感,這種建立信任的速度可以很快。
但是,由於市場經濟的沖擊,加上個人私慾的膨脹,這種建立信任的格局有些變化。進入一個圈子,單純靠友情親情有些靠不住了,於是送禮、行賄等大肆粉墨登場,這種速成的「信任」風險自是不少。為了規避風險,許多腐敗分子竭力控制自己的小圈子,或者說精心打造這個圈子,只在核心圈子裡活動,只接受核心圈子成員所託所求。大家利益攸關,一條繩上的蚱蜢,這樣減少了風險,或者說走的是「藍籌股」的路線,數量少,但少而精,一個頂十個的用。
這種對圈外的漠視,使得大家很少去關注他人或外界利益,由此造成社會公德的缺失,社會規范也難以確立。比如隨地吐痰,「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由此,個人利益也最終得不到保障。梁漱溟先生有一次回憶道:八歲時八國聯軍進北京,美國大兵進他家搜查,最後臨走時吵吵了一句:大門口太臟了,要天天打掃!真讓人哭笑不得。
圈子改造的出路
圈子文化之下,領導權威過重,一方面培養了中國人(尤其是底層老百姓)堅忍耐勞的精神氣質,另一方面,實際上也縱容了上層對下層的欺壓凌辱,導致權威得到不斷放大,專制主義的進一步加強,「一言堂」現象嚴重。
與領導權威相伴相生的是,是成員個性和創造力的扼殺和消亡。在圈子中大家講求同等劃一,這樣方便管理,同時也似乎能形成統一的合力。因為習慣依賴圈子和他人,在精神上未斷奶,每個個體喪失對群體的獨立性,造成個體的個性和意願的喪失,長此以往,造成了對個體需求和利益的壓制和成員對集體和領導存在習慣性的依賴。
圈子文化也造成制度的缺失。圈子社會就是人情社會,人情關系對法律進行滲透,甚至於凌駕於法律之上。林語堂曾說:「中國人是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的」。在情、理、法的關系中,先用情來講理,講不通,不得已時,再用法來講理。
圈子社會的信任是一種非理性的關系,帶有很濃的人情色彩。這也造成了人們對非關系網中人們的信任的喪失,擴展到整個社會,就造成信任危機。另外,受傳統權謀文化影響,即使是「親」的圈子內人們之間由於利益的原因相互算計和彼此防範,這也造成了彼此信任的喪失。老百姓沒有安全感,皇帝老兒也沒有,皇帝老兒手下的官員更沒有,不管你有錢沒錢,有權無權,大家都沒有安全感。
在個人發展之潮流漸趨抬頭的今天,單純依靠一人之領導,容易發生災難。社會愈發展,領導權威愈消弱,而多採取理性科學的統治和管理辦法,這樣社會和國家才更易有序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改造這個圈子。具體來說,就是要綜合全世界優秀文化,在融合中創造新的先進文化。把小圈子提升成大圈子,把圈子文化改造成社區文化,營造一種共同的社會空間。
首先要提倡健全個性的培育。中國圈子文化中最缺的就是個性的健康發展。正因為沒有個性,所以盲目的權威盛行,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制約,從而導致自覺或不自覺地使圈子往危險的方向前進;正因為沒有個性的合理發展,才使得大家人雲亦雲,沒有創造性。所以,我們應借鑒西方個性充分發展的經驗,主張個人的適宜發展,這樣才能創造一種健康的中國文化,為社會發展服務。具體我們可以先從教育上著手,然後再在各種決策程序中得以鍛煉和加強,由此一步步努力,形成培育個性充分發展的健康氛圍。
其次,我們要樹立一種制度化保障。用制度,而不是靠權謀、「悟道」來進行管理,而要下決心掌握管理藝術和技能。在具體做法上,凡事對「事」不對「人」,在保留人治靈活性的同時,淡化其色彩,而逐步代之以流程和制度。
我們還要注意保留我們傳統文化中講求和諧的積極因素。因為過分追求個性的發展和慾望的滿足,西方文明對自然界多採取一種干預索取的態度,時至今日已造成了諸多的問題。同樣,在我國,由於片面的追求發展速度,也造成了不少失衡現象。面對自然災害的增多,人類開始反思,可持續發展、與自然和平共處已逐步成為世界的共識。比如,京都議定書的簽訂,就是這種共識的一種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都有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因此,在保留此種思想,對於我們的未來是極為重要的。
㈡ 圈子文化的簡介
圈子,顧名思義就是圓,就是以一點作圓心,以一定長度作半徑作的那麼一個封閉的曲線。此本數學上的一個難解符號,看似簡單,其實千變萬化,非三言兩語所能言盡。如今各種各樣的圈子在生活中如影隨形,且一天比一天復雜難以尋求到正解了。「圈子們」到底深藏了多深的「水」,人們找不到現成權威答案,只能片面地把它們理解為是「劃地為牢」的一種利益寄居關系。你的、我的、他的,每一個人都以園心作了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現象。
圈子「五花八門」,但圈有「圈規」的,就如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所激起的漣漪一樣,常常引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一撥撥地向外延伸的。有的圈子,你拉我,我拉你,「抱抱團」似的互為一體,水潑不進,針插不入;有的圈子,你為我效犬馬之勞,我為你兩肋插刀,不管公家的還是私人的,都化為江湖義氣,哥們義氣;有的圈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還有的圈子,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聲罵娘。但圈內人絕對彼此心照不宣,就如同我們經常所說的「潛規則」。誰是老大?誰是馬仔?不容你破壞了這個規則游戲。譬如多年前的李昌平給總理上書,就破壞了官場的「潛規則」,任你如何得得民心,雄才大略,也得乖乖地走人。
圈子講究一個泥巴三個幫。裹挾進圈子的人,稱兄道弟,互相吹捧,出了問題,百般包庇;對與圈子外的人則多方刁難,排斥打擊,落進下石。如常常批判某個「圈子」變成了「某某團伙」就是一例;再譬如,如果圈中某人若是混出了一些名堂,那麼他原來的圈子中的人也會在有形無形之中受益。結「圈」之人心態各異,但目的明確,無非是為了從「圈裡」獲得好處,有的是友誼,但更多的是為了「利益共享」。
圈子是有背景的。大多數圈子背靠的是權力這把魔劍,但凡周圍用的著的人,不論是魚還是蝦,皆積極營造,最終構成一個彼此看似簡單,其實又深不可測的幕後交易「黑手」,一旦犯事,整個圈子魚死網破,一網打盡。圈子中的人,往往用「你是我這條線」來劃分、界定,如果你的行為不顧圈子的利益,就會被認為是背叛和忘恩負義。官場仕途有站錯隊一說,其實就是以圈子來界定某某是自己的人,某某是不是自己的人來「確定陣線」。當前社會,廣泛存在大官傍大款或大款傍大官的現象,就是一種畸形的怪圈子,昔日一個叫周雪華的款爺,進了胡長清長官的圈子;另一個叫周坤的金融老總,進了成克傑首長的圈子等等,就是現實最有說服力的實證。這些玩「圈子」游戲的貪官和罪犯們,一個用權力為他們的生意鋪路搭橋,另一個拉大旗做虎皮謀取不正當的利益,狼狽為奸,彼此發財,弄個缽滿庫盈,而受損害的卻是國家、百姓。
還有的人,以「圈」結網。此圈子「網」,常常是單指某些單位、某些機關、某些領導班子里,因爭權奪勢,爭名奪利所形成的派別、「山頭」或叫做「小團伙」、「小集團」。一個地方、一個單位、一個班子里,如果人為地劃幾個「圈子」,樹起幾個「山頭」,那麼這個單位必然要內耗,必然四分五裂,矛盾重重。一事當前,有乾的,有看的,有說風涼話的,有腳下使絆的。明爭暗鬥,人人自衛,哪裡還能心情舒暢地工作。對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中國人特有的「內耗」或叫「窩里斗」。由圈子而造成的內耗,已成為一種社會病、機關病、班子病、人群綜合症。此類圈子,不講道德,不講原則,一切以一個「利」子為「圈德」。
在貧寒的時代,在險惡的環境下,圈子使人平添不少溫暖。他讓人感動,讓人增添力量。然而,如果圈子融入太多的人情與意氣,許多惡習就應運而生。拉關系、組山頭、裙帶風、不重才能而重親誼故鄉、走後門、不講道德、枉法舞弊、隱瞞親友的過失。結果是一團烏煙瘴氣。
當今社會圈子文化,有時太大也太雜,可謂是「茫茫圈海無處尋」。讓人看似有個邊邊,其實摸不著盡頭。圈子有時就是圈套的另外一種稱謂。擅玩此道者,喜愛搞磨擦,習慣於樹對立面,他們的人生座右銘是:「與人斗其樂無窮」。這類人的特點是:心地狹窄,嫉賢妒能;陽奉陰違,口是心非;心術不正,拉拉扯扯;嘀嘀咕咕,吹吹拍拍。明爭暗鬥,人人自衛,哪裡還能心情舒暢地工作。
在這個利益爭奪的時代,圈子在發酵膨脹,人們開始了各種「鑽圈運動」。每一個人都為園心作了很多圈子,每個人都在圈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鑽」多了、累了,可圈子終究沒有可能涵蓋所有的需求,但是人們還是在繼續的鑽著。自己的圈子、別人的圈子。正是這些人組成的圈子,阻礙了這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㈢ 職場圈子文化,你知道哪些
圈子文化是一種文化理念。在中國,圈子文化現在很流行。同學談同學圈,朋友談朋友圈,戰友談戰友圈,官場圈。獨特的「圈子」和「生態」環境,讓人彷彿看到了縱橫交錯、五顏六色、圓、平、方、或說不出形狀的隨意舞動的怪胎文化。風如雨霧,看不透也看不懂。「
圈子文化帶來的腐敗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危害是巨大的,但要清除「圈子文化」的不是圈子。圈子是因為利益而聚合的。只有有效地劃分利益,才能打擊圈子裡的「山頭主義」,最大限度地消除「圈子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一方面要加強對權力的制約,把權力放進體制的籠子里,尤其是「一把手」的權力過大、過於集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加快行政和司法改革,將更多的行政控制、資源配置等權力回歸市場和社會,擴大社會自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更多的人有更多更容易的機會通過個人努力獲得積極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消除「追隨對的人」的迷戀。
㈣ 跨文化交際圈子文化
摘要 隨著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深入,圈子文化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本文闡述了圈子的內涵,圈子文化的三個顯著特性——先天性和後天性、動態性和多樣性,以及圈子文化在中美文化中的表現特徵和利弊。從而提高交際能力,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㈤ 圈子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圈子文化是文化概念。在中國,流行圈子文化。同學講同學圈子,朋友講朋友圈子,戰友講戰友圈子。中國從古到今,圈子一直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社會現象,中國人特別願意做圈子。圈子文化在中國的主流文化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主流文化的一種組織基礎。
簡介:圈子,顧名思義就是圓,就是以一點作圓心,以一定長度作半徑作的那麼一個封閉的曲線。此本數學上的一個難解符號,看似簡單,其實千變萬化,非三言兩語所能言盡。如今各種各樣的圈子在生活中如影隨形,且一天比一天復雜難以尋求到正解了。圈子們到底深藏了多深的水,人們找不到現成權威答案,只能片面地把它們理解為是畫地為牢的一種利益寄居關系。你的、我的、他的,每一個人都以圓心作了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現象。
㈥ 圈子文化的網路
中國從古到今,圈子一直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社會現象,中國人特別願意做圈子。圈子文化在中國的主流文化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主流文化的一種組織基礎。
如今,這個圈子做到了網路上。
志同為圈 以志同為圈,與職業、年齡等一概無關。只要志趣相投,觀念一致,便可成圈。 此類網路圈子典型表現在種種的社區文化上。比如西祠胡同在發展過程中,都市化與人文氣息逐漸成為主流,而這種文化氛圍又吸引來更多的文人騷客;再比如,凱迪論壇以「客觀、冷靜、理性、寬容」自我標榜而逐漸成為右派大本營;鐵血論壇則無疑是左派的山頭,其中洋溢的熱血讓你不禁又揮舞起打倒帝國主義解放全人類的鐵拳,想入非非……
即使這些分類於各個圈子的人,白天在不同的職場領域,干著不同的事;但一回歸到各自的圈子裡,即刻便情緒激昂,無比團結。
有一個網名叫「鎮鐸」的論壇人士,記者也不知他是從事什麼職業的,只是經常看到他在人民網強國論壇出沒;也曾編輯過他的一些時評稿子,不乏高質量的。對於自己的入圈經歷,他是這樣講述的—
在早期瀏覽帖子期間,他主要是向大家學習,搜集信息。他認為最深刻也最正確的一個觀點是「老田」網友的「社會精英和平民政治之辯」。後來他忍不住上了一些帖子,隨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他主要上貼原創文章,除非感覺特別值得推薦,一般基本不轉貼文章。他的文章主要是時事評論,間或有一些散文、對聯和詩歌。而在他的時事評論中又特別以國際時事評論為主。
除了一本正經地發表一些評論外,他還常到別的版區盤桓,聯誼會館是他常去的地方,他在那裡也算是老網友了。在那裡,他主持過一些話題,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的快樂。他主持過與國畫、越劇、長城相關的話題,也和一些網友聯合主持過別的有意思的話題。
強國論壇的斑竹似乎是每一個剛進入這個圈子的網友必須過的「一道坎」。在最初,他也對斑竹卡殺他的帖子感到憤怒,他是罵過斑竹的。早期的斑竹,他誰都罵過。後來自己趨於理性,寫了一些中肯的東西後,他與各位斑竹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改善。從這也可以看出,要得到斑竹的尊重,你首先得尊重自己。
網路上的圈子,就如強國論壇,往往一個共同的觀點很快就能形成。但種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也使得形形色色的各類圈子獨立存在。
因為,你喜歡天堂,就有人喜歡地獄,沒有一個社區能夠把所有的網民一網打盡。
道合為圈 以道合為圈,對創立事業階段的青年人而言,力量不可低估。 網路交友的「泛濫化」階段或許已漸漸遠去,備受詬病的網路交友陷阱也使如今上網的人對網路友誼多了一份戒備之心。
有不少人雖然也依舊上論壇、上QQ,但他們結成的一些網路圈子,往往是與自己同一職業或相關領域的同道中人。受過良好教育且有體面職業的他們,如果遇到行業內的網友,就會自然覺得更有共同語言,也在交流間多了一份信任。
網友「茶凍兒」是從事媒體工作的,她在網上結識了不少新聞界的朋友,還有一些是從事攝影和藝術設計工作的。
「跟這些朋友聊天特有意思,而且很多工作中的事互相也比較了解,很容易溝通。不像和一些別的網友,開始亂聊一通,後來就沒話說了,挺沒意思的。」「茶凍兒」告訴記者,她現在能保持長期聯系的都是些行業內的網友。
其實,她和這些朋友之間已不僅僅是在網上聊天時的夥伴,他們大都互相熟悉,經常會在交流工作近況時給彼此一些有益的建議。比如他們有時會給她提供一些新聞素材,有時幫她聯繫到外地的一些作者、攝影師和專家;更重要的是,在她情緒低落時,他們還會給予她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有一段時間,由於工作上的不順利和心理壓力過大,「茶凍兒」幾乎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她白天上班沒精神,工作狀態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那天,她大半夜還掛在網上整理材料,但注意力一直不能集中。從事藝術設計的「少年小神通」上了QQ後和她聊了會兒,發現她情緒不太對,後來就慢慢聽她說出了最近工作上的煩心事。「少年小神通」一邊聽,一邊幫她理清頭緒,原來是因為她一直對自己的要求很高,而近來又遇到了一些困難,所以覺得特別有挫折感。經過圈內好友的一番理性開導和鼓勵之後,她感覺心情好了一大半。
其實,「少年小神通」也曾有過犯難的時候,一次他偶爾和「茶凍兒」提起想讓她幫個忙,找一個合作的宣傳媒體。後來,他沒想到「茶凍兒」把這件事放心上了,辦成了之後他感到特別的高興。
雖然兩人身處一南一北,連電話也很少打,更沒有見過面,但是,他們有時候覺得彼此就像十分合得來的老朋友,也像工作上合拍的拍檔。
這種在網路圈子中結成的友誼,恰如Lihong寫的那段歌詞—
「我們勢均力敵但從不耍心計,跟你比跟你學,互相接力,你跑得越快對我越有利,我們最有默契。來自四面八方,時常好久不見,習慣了孤軍奮戰,距離很遙遠,友情從來不變。一個電話,高興的問候就能給彼此加油……」
經營網路圈子 當然,網路圈子的形成不只是網友們自娛自樂的事兒,站在高處的各大網站CEO們整日在用心琢磨,如何將網路圈子從文化經營為財富。 說到圈子文化的網路經營,就不可不說阿里巴巴下面的淘寶網:有相同興趣愛好和買賣需求的人會形成網上的交易圈子,然後他們再根據商務圈子拓展到網路生活圈子、發展交友和其他一些東西。此外還有賽我、貓撲等,這些新形式的出現,對於前輩極的西陸來講似乎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對此,西陸社區董事長耿俊強並不太服氣。
他振振有詞地說,誰做得越好,完成的功能越多,它的成功率就越大。這並不是個五十億、兩百億的市場,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因為它和現實結合在一起,通過這種圈子又影響到現實裡面很多實際的商務,這種情況下,廣告的影響也就更大。
耿俊強說的確有道理。正如阿里巴巴的淘寶網是一種購物的圈子,貓撲也是圈子,西陸也是一種圈子,天涯也是一種圈子,包括博客中國也是一種圈子。不可能一種圈子涵蓋所有其他的。中國網民有一億多,未來通過3G無線接入,網民會達到三到四億。這么一個數量級,任何一個圈子都不可能涵蓋所有需求。
例如,時下越來越普及化的Blog實際上就是個網路圈子。它代表的是草根文化和圈子文化。而針對日前走俏的「名人博客」,TOM市場總監張穎楠分析指出:「從Web2.0本質看,博客文化的定位應該是一種草根文化,名人博客顯然是一種背道而馳的市場營銷。」
如果說誰把誰吃了,都會使這個圈子受到損害。而且,網路精英們不必只盯著已經出來的市場,互相看不順眼。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市場沒有真正做起來,即使是現在做的幾家社區都沒有真正把社區文化和商業文化結合在一起。
孔子有一句話,「功名看器宇」。一個企業真正的成功、或者一個社區圈子真正的成功要看氣度和胸懷,格調是講不清、道不明的事情,這就是大家性格裡面彼此吸引的共性。
從某種程度上說,對互聯網某種文化的認定很可能會影響到網站的運營和戰略部署。
交友新格局 有人說,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分出圈子,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有可能是迷戀一種生活品位,又或者是一種特殊的休閑愛好,都能讓人走到一起,形成圈子。今天我們進入了一個圈子越來越多的時代。大的有商業圈子、娛樂圈子、文化圈子……,小的如什麼「驢友」,愛好搖滾音樂的,愛好美食的等,都有自己的圈子。圈子的普遍性由此可見一斑。
其實,圈子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一個人的圈子是自我的圈子,很多人的圈子就是大家的圈子。
所謂網路上形成的圈子,實質上是網路交友從過去的單個化逐漸變成現在的群體化。
那麼,現實中的圈子和網路上的圈子究竟有何相似,又有何不同呢?
浙江工商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張敏傑教授和記者談了自己的看法。張教授說,網路圈子文化其實是以網路為聯系手段,以一定的主題、興趣、觀念、追求而形成的一種虛擬的圈子文化。它與現實中實實在在的圈子交往的區別就是其虛擬性,從而使得人和人的交往過程中有許多不確定性,就包括網路交友中一直存在的一些負面因素。
同時,張教授認為,從另一方面看,網路圈子也是一種新的人際交往方式,它的形成也使人際交往方式更加多樣化。它對於現實中的圈子交往來說,優勢在於其交友空間更具廣泛性,提高了人的社會化程度,也使人的眼界更開闊,改變一些傳統的狹隘觀念,還能出現更多的創新理念。
電影《無間道》里有句經典台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同理,有圈子的地方也有江湖,因此也會有各種因素如人與人的不信任、利益和金錢的糾葛等引起恩怨。一個網路圈子要想很好很團結地維持下去,保持自己積極向上的圈子文化,那就需要圈子中的每個成員用心地呵護,真誠地付出。
㈦ 小米內容中心圈子哪兒去了
中心圈,設置在交叉路口中心的斜紋填充的白色圓形或菱形區域,用以區分車輛大、小轉彎,及交叉路口車輛左右轉彎的指示,車輛不得壓線行駛。機動車向左轉彎時,必須緊靠中心圈的左側轉彎。
中文名
中心圈
定義
道路標線的其中一種
顏色
白色
設在
平面交叉路口的中心
中心圈標線定義
中心圈是道路標線的其中一種,設在平面交叉路口的中心,用以區分車輛大、小轉彎,及交叉口車輛左右轉彎的指示,車輛不得壓線行駛。中心圈直徑及形狀應根據交叉路口大小確定。中心圈顏色為白色。尺寸及形狀如上圖。
圈子文化是文化概念。在中國,現今流行圈子文化。同學講同學圈子,朋友講朋友圈子,戰友講戰友圈子,官場講官場圈子。其一個個獨特的「圈子」,所形成的「生態」環境,讓人彷彿看到一個個縱橫交錯、五顏六色的或圓或扁或方或說不上形狀的「怪胎文化」在恣意地舞動,如風似雨儼霧,看不透,弄不明。
中文名
圈子文化
屬性
獨特的圈子所形成的「生態」環境
類型
五花八門
目的
「利益共享」
快速
導航
網路作用傳統職場官場觀點
簡介
圈子,顧名思義就是圓,就是以一點作圓心,以一定長度作半徑作的那麼一個封閉的曲線。此本數學上的一個難解符號,看似簡單,其實千變萬化,非三言兩語所能言盡。如今各種各樣的圈子在生活中如影隨形,且一天比一天復雜難以尋求到正解了。「圈子們」到底深藏了多深的「水」,人們找不到現成權威答案,只能片面地把它們理解為是「劃地為牢」的一種利益寄居關系。你的、我的、他的,每一個人都以圓心作了很多圈子,小圈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現象。
圈子「五花八門」,但圈有「圈規」的,就如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所激起的漣漪一樣,常常引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是一撥撥地向外延伸的。有的圈子,你拉我,我拉你,「抱抱團」似的互為一體,水潑不進,針插不入;有的圈子,你為我效犬馬之勞,我為你兩肋插刀,不管公家的還是私人的,都化為江湖義氣,哥們義氣;有的圈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還有的圈子,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聲罵娘。但圈內人絕對彼此心照不宣,就如同我們經常所說的「潛規則」。誰是老大?誰是馬仔?不容你破壞了這個規則游戲。譬如多年前的李昌平給總理上書,就破壞了官場的「潛規則」,任你如何得得民心,雄才大略,也得乖乖地走人。
㈧ 怎樣才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圈子呢
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網上找一些QQ群、貼吧、論壇等等的交流圈子。然後和這些圈子裡面的人先彼此了解交流,看看你的這些興趣愛好是否真的適合你,你是否有信心堅持你的這些興趣愛好呢。
如果和他們交流了解之後,你覺得你也可以和他們一樣是真的喜歡你的這些興趣愛好的,那你就算在網上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了,也算是適合你的圈子。
這時你可以先和他們交流學習,等你也算是其中的大牛的時候,你可以創建一個附件的人才能加的群,這樣漸漸的你也會在你身邊把和你有一樣興趣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也算是適合你的圈子。
如果你加進去交流了解之後,你發現這些興趣愛好你沒有信心堅持下去或者這些不是你的興趣愛好。那你再找找其它你能堅持並且有信心做下去的事情。然後像上面那樣先了解自己,再決定是否適合自己以及是否要發展到線下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
㈨ 職場圈子文化,都有哪些
圈子文化
圈子文化是群體文化的一種,是社會成員以群體互感存在,在共同愛好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心理態勢,思想意識,風俗習慣,集結於科學文化,人文藝術,文化環境在內的團體特殊文化組合體。一個圈子文化的水平以及它的健康程度,直接影響著人文環境的健康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3、進入職場圈子,需要找一個引路人
既然是圈子,必然是經過時間沉澱出來的,所以你也一定要有耐心,想要別人一下子就接受你進入圈子也是不可能的,而且有的圈子還比較封閉。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找一個「引路人」,圈子通常都是一群人,你可以在當中挑選一個和你氣質比較接近的,這樣的人最容易和你成為朋友,通過他的引薦,你也會更容易被接納。
面對圈子,最重要的是你要擺正心態,保持善意和開放的心態,你可能就會發現,職場上的圈子也沒那麼可怕。
㈩ 圈子文化的觀點
從社會學意義上來說,「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團體」;從個人經驗來說,「圈子」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齡甚至居住地點都比較相近的人自動形成的團體,這些團體常常會以飯局的形式展現在別人面前。圈子是在成功意識的支配下形成的,只要個體不在圈子裡使壞,圈子就不會把個體排斥在外。但是,並非所有的圈子都能走向成功,因此,「選擇圈子」比「進入圈子」更重要。圈子不能太大,太大了發言的機會就少。還有,一個圈子當中不能沒有掌握話語權力的人物,但這樣的人物也不能太多,否則一個圈子就會分化為多個圈子,導致個體在決定投奔哪個圈子時左右為難。
圈子自古就有,只不過在50年代到80年代之間,中國社會處在一個特殊的封閉期,政治化狀態取代一切,所以圈子就給淹沒了。圈子在80年代後活躍起來,反映了非正式組織群體的多樣化。任何一種特徵,比如職業、品味、特長、個性、收入甚至年齡、性別,都可以組成為不同的圈子,以保持自身的一種生活方式。人們不斷地組成圈子,也不斷地選擇著圈子,營造適合自己的圈子,在圈子裡尋找寄託。
圈子的增多與細化,跟社會本身的開放度和容忍度有關。現在城市裡越來越多的各種吧,就是為各種圈子的生存需要提供一個公共的領域,這使得圈子與圈子之間至少在空間上避免了沖突。一個人可能同時存在幾個圈子之中,圈子的多寡,反映出一個人人格面向的多寡。一般說來,一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越強,所涉足的圈子就越多。圈子也是一種社會資源,人們通常會通過自己的圈子裡夠得上的資源,再去尋找夠不上的資源。然而,這並不就是說一個人所涉足的圈子就是越多越好,因為圈子的維持也需要你的付出,包括信息、金錢、時間、精力等。過多的圈子就像一張無形的網。為圈子而圈子,就好像一個頭緒太多的網結,身心都處在一種五馬分屍的狀態。
要說社會上的圈子,建國前四川的袍哥、碼頭就是圈子。建國後,當局三令五申「不要拉小圈子」。當時「圈子」是貶義詞,是拉幫結派的代稱。現在的「圈子」是中性詞,是港台文化滲入的時髦話。文化界叫文化圈,演藝界叫演藝圈。舊社會的圈子有行規幫規,現在的圈子也有約定俗成,游戲規則。圈子之內、圈子之間,因人際關系而結合,是社交利益的好渠道。有人精於此道,樂於此圈。
戰國百家爭鳴,魏晉建安七子,盛唐飲中八仙,清初揚州八怪,還有散文體裁的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都是流派文化,但習慣上不稱「圈子」。五四以後的創造社、文學研究會、語絲派、新月派、太陽社、沉鍾社……有的「為人生而藝術」,有的「為藝術而藝術」,有的走上十字街頭,有的鑽入象牙之塔。盡管各行其道,但也稱為「圈子」。80年代思想解放,有文藝復興之兆。改革派與守舊派有陣線之分,但也不像現在的「圈子」。世紀之交中國文藝的圈子現象是個怪胎,是一場混戰。除個別例子,大多數是無謂糾紛,小是小非,胡攪蠻纏。改革開放初期文壇論爭是黃鍾大呂,現在文壇吵架是瓦釜雷鳴。庸才罵人是時尚,不遭人罵是庸才。所謂「圈子文化」,弄得好是流派,弄得不好是宗派,極而言之成幫派。
「圈子」是交朋友的一種范圍和形式。有一本兒書上說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一輩子能維持的朋友不超過幾十個,圈子就是維持。
「圈」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一夥人為了混口飯吃而蜷縮在一起。以下提到的圈都應該念「juan」。
自有人群就有圈子,趙傳有歌叫「找個幫來混」,江湖是人,人就是江湖,脆弱的人們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而形成一個個的圈子。
如今分得細而又細的文化圈、娛記圈等等,從功能上看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圈——娛樂圈。有著相似的生存狀態的人群聚成一個圈自娛且娛人,每個圈中人都成為既得利益者,他們合起來成為一種狹隘的社會群體。
這個群體有著自己的話語系統,即所謂黑語,也有一些不成立的行規。他們的存在對圈外人就是一種排斥。要想入圈,則必須「洗心革面」,所以大凡進入圈子的人都開始說謊。理想作為生活目標是一種很完美的形式,而一旦成為了生活方式,就會很糟糕。因為追求理想而入圈,並靠這種理想為生,就無異於進入了一種體制。
真正從事創作工作的人,應該努力維護個人的自由。而我對自由的理解就是快樂、簡單,一旦入了圈,就沒有了開放的空間,說話也變得口不對心,不由自主地會為著利益而改變很多,這便開始了不自由的生活。
早在解放前就有行業性的非組織機構被稱為圈子,這種圈子裡大都是藝人。80年代後期,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單位」的意識漸漸淡化,一批脫離了「單位」、「集體」的人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組織了一個個鬆散的行業性的組織機構。這種機構起先是在娛樂界,慢慢的一些自由作家、撰稿人等也漸次形成了類似的圈子。
這些圈子有它約定俗成的行規,有一兩個資歷、才幹過人的靈魂人物,但圈子內部很不規范,像一個小社會,只不過不具備一個社會應有的秩序。
個人終歸是渺小的、自卑的,需要從整體中獲取支持和幫助以求強大。人們不斷組成一個又一個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細化的圈子。僅就文學圈裡就可以從寫作風格、寫作方式、寫作取向上分出幾個大圈子;作家圈也會因為年齡、經歷、性別而站出許多不同的隊伍。
如今市場與圈子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圈子因為市場的需要而存在、發展;市場也會以圈中所提供的「權威」信息為標准找尋自身的需求。
圈子的地位也挺尷尬。民間的圈子因為興趣、感情的因素自然形成,圈中人互相影響、刺激,共同提高,這樣的圈子對於社會、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良好的、積極的作用。而受權力、利益驅使而形成的圈子,承載著很濃的碼頭意識、官辦風氣,使圈子的整個發展受到限制。
文學圈中舉行的評獎活動,因為某些利益的干預,在用稿取向上就排斥了一批不屬於他們圈中的人,這不但造成了他們圈中的自我封閉,也導致了一些真正優秀但非圈內作家對評獎的排斥。
圈子,用主流語言說就是「界」,比如文學界、新聞界、政界。只不過,這些界是有組織地形成的,而圈子則是自發形成的。
一個人如果自覺地把自己歸於某一圈子,實際上就等於自我禁錮。而一個人要想活得更加充實、涉獵范圍更加廣泛,就必須打破圈子,實現跨界別行動。
人們總覺得圈子有多麼神秘,跨界別行動有多麼困難。其實,除了政治這個圈比較行規森嚴一點,往往是出來容易進去難,但是其他圈子,主要是看個人能動性。你想發展自己,你有這個能力,那就行動吧。除了你自己,別的沒什麼障礙。
人不一定非要在圈子裡獲得資源。
相比西方一些國家,中國的圈子還比較狹窄,它處於邊緣地位、主流文化之外。而西方國家的「圈子」有些已成為主流文化,有的也與主流文化有著「大眾媒體」這一可溝通的工具。中國的媒體基本上是官方「喉舌」,它不會過多地關注圈子的發展生息。盡管如此,圈子仍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發展。因為現代社會的圈子概括起來就是當代文化圈,它的存在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必需。
圈子之間也會發生一定的聯系,像音樂圈與舞蹈圈、美術圈與搖滾圈。圈中人都有著共同藝術實驗的目標,一旦進入圈中,進入了一種彼此文化氛圍中,一種共同的語境里,大家的交流和表達就會很直接、很真實、很純粹。
當代藝術這個圈邊緣性相對更強,因為強調的是完全個體化的勞動,圈中人在創作時很少或一般不會考慮經濟等不相干因素的影響(效果),他們更關注創作時的自由的狀態和獨特的感受。
圈子是走在時代前沿的生活先鋒,不管什麼社會,哪個時代,要想發展,都需要也必須有一批這樣的藝術實驗者。或許他們永遠不能進入主流文化,但他們的存在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
現代社會機構越來越單元化。上班時與人交際是公事公辦,下了班一回到家,大門一關,住了幾年的鄰居都幾乎沒打過什麼照面。人們一方面希望隱私更加隱秘,一方面又渴望更廣泛、更深刻的感情聯系。圈子的出現恰好是一種補充。
大的圈子如廣告圈、娛樂圈都是因為名譽組合成的,結構比較鬆散。小的圈子因為興趣、利益等因素圍成一團,這個圈子裡有一個核心、紐帶人物,這個人必定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可以說圈子大多都因為他,他的人格魅力不可小視。
中國人不比外國人,講得更多的是感情,大家有一種很根本的抱團意識。「關系就是生產力」,有了熟人、好友、親朋的關系,很多原本撓頭甚至是不可能的事都會在處理的過程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早先一個人表示對另一個人最高度的信任和比較深厚的感情時,就是把這個人領到家中,吃一頓飯。如今家對一個人是最大的隱私所在,家是公開聚會越來越迴避的地方。小圈子的活動幾乎都會選在茶樓、飯館、酒吧等地方。十幾、幾十人圍坐在一起,飲飲茶、喝喝酒、聊聊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交流彼此獲取的不同信息,既是一種放鬆,也是一種收益。小圈子是私人感情另一個發源滋生地。
說到大的圈子,娛樂圈算是最好的一個圈子。娛樂圈曝光最多,丑聞也多,所以透明度也最高,可以受到最大范圍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