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文化產業是什麼,具體包括什麼
在特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以農民為創作和生產主體,發展傳統手工藝生產、鄉村旅遊等產業,有助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文化富民,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也具有積極作用。
我國農村擁有豐富的傳統手工藝遺存,作為產業資源應受到高度重視,建議立足文化生態的高度加強傳統手工藝保護,保護由手藝人、手工技藝、手工藝品、手工藝價值理念等組成的文化生態系統,這是發展當代手工藝產業的基本前提與保證。
2. 傳統文化資源一般分為三大類,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最簡單的來說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一是宗法文化、 二是農業文化、三是血緣文化。
3. 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文化產業有什麼區別
1、文化產業是現代的,創意產業是後現代的
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的最重要區別是:文化產業是現代產業,創意產業是後現代產業。文化產業誕生於西方現代社會,創意產業誕生於西方後現代社會,因為「出生的時機」不同,決定它們許多不同的本質。
有人把西方發達社會的現代化分為兩次:一是已經完成的,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一次現代化;二是正在進行的,以知識論、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二次現代化。我更喜歡用現代化與後現代化來劃分這兩種社會形態,並列出下面許多不同特徵:
現代化是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後現代化則是以知識化為基礎的;現代化是城市化的,後現代化是網路信息化的;現代化是集中的,後現代化是分散的;現代化講究經濟效率,後現代化講究生活質量;現代化講究變化,後現代化講究創新;現代化是趨同的,後現代化是多樣的;現代化是大眾傳播,後現代化是網路傳播;現代化的受眾是大眾,後現代化的受眾是分眾;現代化是全球統一的西方風格,後現代化是全球化的地方風格;現代化是機械復制;後現代化是數碼復制;現代化是模擬的,後現代化是數碼的;現代化是現實的;後現代化是虛擬的;現代化是同構的,後現代化是解構的;現代化是直線因果,後現代化是網路因果……
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的諸多不同性質,就是由上述「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決定的,或者說,文化產業是現代的,創意產業是後現代的。
2、文化產業是工業經濟,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
文化產業又稱為「文化工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把文化產業定義為:「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簡而言之,文化工業意指通過工業化和商業化方式所進行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再生產、供應和傳播。這里,大規模的要求和經濟上的策略,比其他考慮更為重要。」
相反,創意產業是一種知識產業或知識經濟,這一點姜奇平先生最先意識到。他認為創意產業第一理論權威凱夫斯的《創意產業經濟學》的致命傷,是沒有把信息革命內生到創意經濟中,而上海的《創意產業》,正沿著凱夫斯的方向展開。信息革命的成果,是互聯網經濟,知識經濟,新經濟。我非常認同姜奇平先生的觀點,他是少數對創意產業具有真正前衛理念的人。
總之,文化產業是工業經濟,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
3、文化產業是全球標准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多樣化
現代性起源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從一開始就與「文化」扯上關系。文藝復興之後的科學革命、啟蒙運動,以及後來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實際上是一個以西方為中心,以西方價值為標准,將工業產品規范化、ISO化,同時將文化產品標准化後向全世界推廣的過程。比如,美國好萊塢的奧斯卡金像獎,德國柏林電影節的金熊獎,法國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等等,實際上是為文化產品樹立了全球化的西方範式。而影響更為深遠的多種諾貝爾獎,也是西方標准全球化,你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宗旨就知道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獎勵「富有理想主義的最傑出的作品」。這種「理想」和「主義」,完全是按西方價值觀來衡量的。
迪斯尼樂園經常被當作文化產業的典型案例,它也全球標准化——無論樂園建在世界哪個地方,它的管理模式和風格都是完全一樣的。
從廣義的角度看,現代競技體育也是一種「文化產業」,因為它具有游戲和娛樂的功能。「更高、更快、更強」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全球標准理念,與之相應的是全球統一的競賽規則。盡管在開幕式上,主辦國可以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民族傳統,各國代表團也可以穿著民族服裝出場,但是在正式比賽時,民族服裝必須脫下來,穿上指定贊助商提供的標准運動服,所有運動員都只能尊守同一種規則競技。當然,還有吉尼斯世界紀錄,也是全球標准化的。這種單向度,都是文化產業的基本特徵。
但是,創意產業顯然不同。同樣是全球化,由於具有後現代性,創意產業講究地方風格和文化個性。以創意旅遊為例,全球各地與眾不同的地緣特點、民族個性、地方風俗、文化傳統,等等,是創意旅遊不可或缺的前提和資源。如果遊客走遍世界各地,看到的是完全一樣的風景和民俗,就不如呆在家裡。
4、文化產業網下生產銷售,創意產業網上生產銷售
雖然文化產業具有非物質性,但是它的生產、銷售過程具有高度的物質性。它的傳播需要依靠紙質媒體和影院,或依靠作者與讀者界線鮮明的、不能直接互動的電台、電視。這一切限制,都是因為文化產業是在互聯網誕生之前發展成熟的。
相反,創意產業則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誕生的。人們將互聯網稱為第四媒體,它不同於依靠視覺的第一媒體——報刊;不同於依靠聽覺的第二媒體——電台;不同於具有視聽功能的第三媒休——電視。互聯網是多媒體的,具有傳統媒體沒有的互動性,作者與讀者的界限模糊甚至消失。互聯網是虛擬的、數碼的、開放的,而傳統媒體是物質的、模擬的、封閉的。
文化產業在網下生產銷售,創意產業在線生產銷售。當然,有些網站目前雖然具有在線銷售功能,如賣書的當當網、卓越網,但沒什麼生產功能;相反,有的網站具有在線創作功能,如搞原創文學的榕樹下等等,卻沒有在線銷售功能,創作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每個環節無法構成價值鏈,也就談不上什麼產業化。
5、文化產業是機械復制,創意產業是數碼復制
文化產業就是一種文化工業。而任何工業,都具有機械性質。與前現代時期的手工生產相比,「機械復制」具體標准化和低成本的特點。無論手藝如何高超,想手工生產兩件一模一樣的產品是非常困難的,並且越是用手工方式追求標准化,花的時間就越長,效率就越低,成本就越高。而文化工業的「機械復制」正好相反,想做出兩件完全不一樣的產品,是很困難的,而且生產的數量越多,成本就越低,效率就越高。
計算機和互聯網時代的「數碼復制」與工業時代「機械復制」相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目前網友在線下載大量的彩鈴,就是這種現象。據說一首《老鼠愛大米》的歌曲,短時間內在網上被下載幾千萬次。由於網上下載的方便性和低成本,導致網下許多傳統的音像製品門市紛紛倒閉,大批光碟論斤賤賣。這種現象說明,居於互聯網的、數碼復制的創意產業已經初見端倪,並且對傳統文化產業構成嚴峻的挑戰。
如果說,在任何復制之前,都有一個創作或設計階段,那麼,文化產業是工業設計,創意產業是數碼設計,藝術設計。
當然,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完全可並存在。某一天,你在地鐵或公交車上欣賞漫畫(動漫)產品,如果是看紙質的小人書,你消費的是機械復制的「文化產業」,如果你用手機觀賞,你消費的就是數碼復制的「創意產業」。
6、文化產業是集中生產,創意產業是分散生產
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可以歸結為兩個: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化需要大批工人在工廠的車間集中上班,他們下班之後,只有居住在工廠附近,才便於上下班。因此,工業化必然帶來城市化。而隨著城市版圖的日益擴大,分散勞作的農村人口將逐漸減少。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工業,同樣需要集中生產,影城好萊塢的出現,決不是偶然,而是文化工業的一種必然形態。
然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物流」與「信息流」的分離,從事精神產品生產的人,可以不集中在一起上班。他們可以各自在家裡工作,他們的創意和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輸送到出去。
7、文化產業是大眾消費,創意產業是分眾消費
文化產業是通過傳統的大眾傳媒進行傳播和消費的,大眾傳媒的受眾主要是大眾,從這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的消費者是大眾。工業化的「機械復制」,導致產品一模一樣,沒有個性,這是與大眾傳媒的受眾相適應的。在大眾傳媒強勢的時代,我們很難分清,究竟「機械復制」導致大眾統一偏好,還是大眾傳媒強化了大眾的統一偏好。大眾傳媒本身的生產,也是「機械復制」的。
而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NG手機時代」(我臨時創造的詞,N=1,2,3…,目前中國很快進入「3G手機時代」,而美國正在研製「4G手機」),「數碼復制」成了主流,小批量的、個性化的生產和傳播極為方便,統一愛好的大眾將漸漸被不同嗜好的分眾所取代。因此,創意產業的消費者將是分眾,而不是大眾。
互聯網上廣泛流行的各種社區論壇,已經證明在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無論網友從屬於哪個國家,哪種民族和哪種文化,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自動找到自己的社區。這種社區是分眾的,而不是大眾的。比如,喜愛文學的就到文學社區,喜歡科學的就到科學社區,喜歡動漫的就到動漫社區。分眾社區不論年齡大小和種族文化,只要有共同愛好,他們就可以虛擬地生活在一起。
因此,在即將到來的3G時代和未來的4G時代,無論身在何處,人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殊嗜好,從WAP網上下載自己喜愛的創意產品。
8、文化產業會自發成長,創意產業需扶持倡導
盡管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都是精神產業,都離不開科技革命和資本推動,但文化產業可以自發成長,創意產業則需要政府的倡導扶持。
1994年,澳大利亞以「創意的國度」(CreativeNation)為目標,公布澳大利亞的第一份文化政策報告。1997年,英國政府派團赴澳大利亞考查,之後,政府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指導小組,提出把創意產業作為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澳大利亞和英國——這兩個世界最早倡導創意產業的國家的情況說明,創意產業初期離不開政策的扶持。
相反,文化產業則是隨著現代化、工業化的進程逐漸發生發展的,即便政府不明確扶持,文化產業也會按市場規律自發成長。在國外,文化產業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成功的產業。
為什麼創意產業更需要政府支持呢?
按英國政府的定義,創意產業是「那些發源於個人創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夠通過應用知識產權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我的理解是,這種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如果沒有政府適當的支持,是很難成為產業的。個人的資本有限,想創業,碰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不知怎麼找投資。
4. 傳統文化會衍生什麼產業
就傳統文化的衍生行業來說,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文化產品本身相比,衍生品的創造空間是無限的,延伸也是沒有盡頭的,尤其在網路時代,如果與新媒體相融合,產生互聯網+的效果,其影響力和收益就可能成倍增長。比如:國家大劇院攜手中國移動,在其旗下最具影響力的音樂門戶"咪咕音樂"網站開辟新產品,不但實現了實體劇院向全媒體劇院的跨越,讓文化服務的效果最大化,也使得『咪咕』這個著名品牌在內容上增加了經典藝術,涵蓋更為豐富。
5. 文化產業包括哪些
文化產業囊括了很多子行業,文化產業的觸角延伸至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隨著十七屆六中全會支持文化產業大力發展的相關政策出台,我國的文化產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文化產業相關人才也將獲得廣闊的發揮平台。我國的文化產業最主要的包括有圖書出版業,新聞傳媒產業,廣播影視業,動漫產業,網路文化產業,表演藝術業,廣告產業,休閑產業(體育賽事,休閑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等)以及會展產業等。
6. 我國的傳統產業有哪些
我國的傳統產業有:製鞋工業、紡織業、傢具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造紙和紙製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等行業。
1、製鞋工業
20世紀80年代製鞋中心從早期的義大利、西班牙等發達國家轉到日本、台灣、韓國等遠東地區,20世紀90年代後又逐步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中國大陸。從1996年起,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鞋類產品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
2、紡織業
是一個勞動密集程度高和對外依存度較大的產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對保證中國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解決社會就業及紡織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3、傢具製造業
指用木材、金屬、塑料、竹、藤等材料製作的,具有坐卧、憑倚、儲藏、間隔等功能,可用於住宅、旅館、辦公室、學校、餐館、醫院、劇場、公園、船艦、飛機、機動車等任何場所的各種傢具的製造。
4、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
用金屬切削機床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工業部門。機械工業素有「工業的心臟」之稱。它是其他經濟部門的生產手段,也可說是一切經濟部門發展的基礎。它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為促進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必須加速發展機械工業。
5、造紙和紙製品業
是製造各種紙張及紙板的工業部門。它包括用木材、蘆葦、甘蔗渣、稻草、麥秸、棉秸、麻桿、棉花等原料製造紙漿的紙漿製造業,製造紙和紙板業以及生產塗層、上光、上膠、層壓等加工紙及字型用紙版的加工紙製造業幾個方面。
(6)傳統文化產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工業(instry)主要是指原料採集與產品加工製造的產業或工程。工業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經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幾個發展階段。
工業是第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兩大類。2014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達4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生產國。
紡織業在中國是一個勞動密集程度高和對外依存度較大的產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對保證中國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解決社會就業及紡織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從事紡織製造業工作在2B類致癌物清單中。
製造業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對製造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製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製造業在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份額。
根據在生產中使用的物質形態,製造業可劃分為離散製造業和流程製造業。
製造業包括:產品製造、設計、原料采購、設備組裝、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
互聯網向傳統行業滲透,實質是傳統行業需要互聯網。互聯網是技術平台、底層架構,它源於安全需求,卻在經濟領域大放異彩。傳統經濟正向網路經濟轉軌,這一有機聯系的經濟使各行各業均需連接,因此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聯接型技術逐漸滲透入各行業,引發了以融合為特徵的信息革命。
互聯網是滲透性因素,雖非直接生產力,但經與各行業融合,加速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廣電、銀行、電信、家居、教育、彩票、汽車、房產、零售業等正加速轉型觸網,以戰略融合、模式創新為重點,呈生產方式驅動特點,並以核心業務為線上線下結合的切入點。
7. 傳統文化衍生出來的產業有哪些
1、國學培訓班;
2、書法班、國畫班、藝術班等;
3、禮儀班;
4、地方手工藝製品、地方文化旅遊等
8. 中國夢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哪些內容
涉及到傳統文化的產業:建築、漢字、絲綢、陶瓷、傢具、餐飲、中醫等
傳統文化帶來的產業:絲綢之路、電商、智能科技
中國夢是走中國特色、中國精神的獨有的文化
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不同文明、不同價值觀相互交融和包容
如果這是一道思想政治題,可以網路「中國夢」,詞條里有解釋
9. 請問各位同仁文化娛樂業包含哪些行業
文化娛樂業不是一個概念,分為文化業和娛樂業。
一.文化業包含行業:
圖書報刊零售。
音像製品及電子出版物零售。
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二.娛樂業包含行業:
經營歌廳、舞廳、卡拉OK歌舞廳、音樂茶座、檯球、高爾夫球、保齡球場、網吧、游藝場等娛樂場所。
電影、音樂、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也可以列為娛樂業。
(9)傳統文化產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娛樂業是指為娛樂活動提供場所和服務的行業,娛樂場所為顧客進行娛樂活動提供服務的業務。娛樂場所為顧客提供的飲食服務及其他各種服務也按照娛樂業征稅。
10. 文化產業有哪些分類和概述,什麼是文化產業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現象,文化產業在世界上引起人們普遍關注並對其展開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世界文化發展浪潮中,文化產業的概念不斷嬗變,內涵日漸豐富,專家學者對文化產業的概念進行了系統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個權威、標準的定義,沒有形成統一的稱謂。准確把握文化產業的概念和分類,對於中西方文化產業理論發展的嬗變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進而能夠促進國內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推動新時期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文化產業;概念;分類
「文化產業」概念源起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在1947年對「大眾文化」的爭議和批判。自從他們把「文化產業」納入研究范疇以來,文化產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便得到了學術界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文化產業的變遷和發展促進了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在我國學術界,文化產業同樣是內涵豐富、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
一、文化產業概念區分
目前給「文化產業」這一概念界定一個准確的定義還是比較困難的。如果從最為廣泛的人類學意義上來說,「文化」是一個「獨特人群或社會團體的『生活全貌』」,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的產業都是文化產業,因為所有的產業都與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然而事實上,倘若我們將文化定義為「社會秩序得以傳播、再造、體驗及探索的一個必要(雖然並非唯一)的表意系統(signifing system)」的話,「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的表述和使用就會更加精準和嚴謹。簡言之,文化產業通常指的是與社會意義的生產(proction of social meaning)最直接相關的機構(主要指營利性的文化企業機構,但有時也包含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和國家組織及非營利組織)[1]。因此,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大都應該包括廣播電視、書報刊出版、廣告以及表演藝術等。而所有這些文化活動的首要目標都是與受眾溝通並創作文本,最終多以文化產品的實體形式呈現在受眾面前。從廣義上講,所有的文化製品都是文本,但由於它們可以任人解讀,必然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有些概念甚至還時常混雜在一起。
(一)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
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相對應的概念,長期以來,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在很多場合和領域混合使用,人們沒能准確認識到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伴隨著快速發展的高新科技和不斷進步的現代生產方式,文化產業日益融入大眾日常生活視野並風生水起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產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體兩翼。
一般來說,文化事業是由政府主導,具有公益性質,通過提供無差別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而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則由市場主導,是經營性的,主要利用市場來配置資源,推動文化企業發展壯大,調動更多非公益性資源和民營資本激活文化市場,以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多元化的精神需求。[2]從資本來源上看,文化事業的生產資本由國家或社會統一集中提供;而企業商品生產的資本來源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多元化,廣泛吸收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經營領域。從管理體制看,文化事業通常實行公益性管理體制,文化產業實行經營性企業管理體制。從調控方式上看,對企業單位,國家主要通過稅收政策、法律制度和價格杠桿進行間接調控並進行合理引導;而對文化事業,則偏重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
文化事業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公益性。絕大部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美術館等都是國家投資興建和撥付日常經費進行管理的,理所應當歸社會全體公民所有。二是社會共享性。公益性文化事業為社會公有並且共享。三是社會公用性。主要是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事業。
在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方面,文化事業起著重要的文化服務引導作用,文化事業導向和滋養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是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可以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激發社會開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加快文化消費步伐,滿足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事業的建設具有基礎性的補充作用,兩者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都是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形式。[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行十多年來的文化體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明確了新的文化建設理念,明確區分了文化事業由政府主導,文化產業由市場主導。文化產業既有商品消費的經濟屬性,又有精神享受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產業既可以成為一個國家實實在在的強大經濟實體,又能體現國家軟實力,是一個具有無限生機的經濟增長點,能夠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的體制基礎。[4]在全面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兩手抓、兩加強」,要尊重兩大規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處理好兩對關系——文化發展之「魂」與文化傳播之「體」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並不意味著只注重市場規律而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能隨意誇大或簡單理解發展文化產業就是文化產業化或文化市場化。在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始終要引導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自覺擔當社會責任,絕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影響和諧穩定及國家安全來獲取經濟效益。[5]
(二)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
在國家層面,我國對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這兩個概念的使用有著明確的區分,並沒有不加區別地對待。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以及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涉及有關文化產業內容時,普遍使用「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創意」二字,文化產業並不是創意產業,創意只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所有的文化產業都只是圍繞著創意來展開活動的。
英國最早提出「創意產業」這個概念。20世紀末,英國政府提出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專門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高度,首次明確提出了「創意工業」(creative instries)的概念,主要指那些充分運用個人的天分、技藝、智慧,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通過循環開發進而創造就業機會和潛在財富的藝術思維活動[6]。「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①根據「有想法的人,特別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在很多情況下比操縱機器的人更有力量」的基本判斷,對創意產業做出較為寬泛的定義,他認為構成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藝術設計、專利申請、商標營銷和版權保護。任何一種文化創意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依靠人的靈感和創新,藉助現代科技提升傳統文化要素的內涵和品質的,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加工和移植,創意活動融注了最大的個性特質。
創意產業區別於文化產業的最大特徵主要在於它高度集納了創意元素、文化因子和科技力量,三者相互作用並深度融合,形成了高智慧、高文化的新型產業集群。[7]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知識產權、文化產品及服務被認為是創意產業的核心內容。在國內,北京最早認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標准,側重從文化產業價值鏈的角度重新定義創意產業——以創新為根本要素和途徑,突顯文化內核和創意價值,主要體現了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徵的行業集群特徵。[8]而相對於文化產業,具有信息密集性和高知識性特徵的創意產業是高智慧和創意的結晶,始終處於價值鏈的高端。任何一種創意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知識背景下,利用人文積淀,通過重塑傳統產業結構來完成創意點燃和價值實現。如當今的3D電影、3D列印和高清數字電視等高科技文化產品都是通過數字新技術完成的。沒有創新也就沒有創意,創意是一種新科技理念。由於創意產業處於文化產業價值鏈條的高端環節,因此它的創新思維凝結在文化產品及服務當中,通過價值傳導進而實現它的附加值增加,完成跨行業、跨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進而推動文化產業實現深度發展。
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關聯極為密切。文化中有創意,創意中有文化。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領域還是在政府制定實施決策方面,對「創意產業」一直存有較大分歧,特別是一談到文化必然提及文化產業,這一對平行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也有顯著差異。有時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有明確的區分,有時二者之間又可以互換使用。[9]在我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形勢下,雖然強調創意產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知識創新、產業升級和效益倍增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量空間,但由於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所限,且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側重點等方面有所不同,與我國倡導的自主創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目前看來,盲目照搬英國等國的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既不符合我國國情,也不利於政府的統一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上加強兩者研究,有助於明晰各自歸屬的產業邊界,廓清文化產業與創意之間認識上的誤區。
二、文化產業的分類
文化產業包含的內容和門類非常豐富,是一個多系統多組織構成的有機整體,長期以來沒有一個規范科學的分類標准,現在的分類標準是在各種產業分類標準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因為對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有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加之文化產業概念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多義性,世界各國地域、經濟、文化背景、產業政策等各不相同,所以與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相對應的文化產業分類標准和體系也不盡相同。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國政府紛紛採取措施,根據各自的國情和發展目標制定本國的文化產業分類體系,以應對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目前在國際上各種產業分類標准中,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費希爾在其1935年出版的《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提出的三大產業分類法最廣為人知。根據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順序將全部經濟活動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為農業,第二產業為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即為生產和消費服務的部門,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之外的其他相關產業。除此之外,一些國際組織根據組織內部的產業劃分原則也制定了自己的產業分類標准。從世界范圍看,文化產業從組織結構上基本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物態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如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二是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信息咨詢、文化旅遊等)。
當文化產業的內涵較為明確時,其外延描述就會更清晰。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標准基本上全面反映了近年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客觀進程和可喜成就,特別是新的四層次劃分較為合理,對文化產業鏈條進行了新的提煉和梳理,更符合文化生產規律[13],更好地適應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這既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熱切關注,同時也澄清了以往在文化產業認識上的不確定認識,為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進行文化產業統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標准和行業導向,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人們對文化的認識逐步深入、文化與其他領域的加速融合,文化產業的涵蓋范圍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逐步完善文化產業的科學劃分體系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文化產業內涵進行科學界定和系統劃分,能夠正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恰如其分地定位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坐標,以便採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進行有效的區別管理,推進我國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既要發展壯大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傳統文化產業,同時也要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