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文化的起源
中華文化起源於黃河文化,我們是炎黃子孫
⑵ 中華文化 是怎樣產生的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文化。包括文學藝術,衣食住行,交往,風俗習慣等一定的規則和慣例
⑶ 華夏文化是如何確立的
中華文化是華夏民族在自己生存的地域建立起來的,是人類生活實踐文明進步的一種特有產物,它涵蓋范圍廣,涉及歷史,地理,風俗,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社會意識等的積淀物。其核心動力是一種信仰。
⑷ 中華文化的來源是什麼
最初談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是外國人,他們認為中國的古老與落後是很矛盾的,何以一個有著悠久文明起源的民族會如此落後,由此懷疑中國文明是否是自己產生的,於是有了外來說,認為中國文明是從外值入的,特別以西未說為主,當時研究的資料十分缺乏,再加上沒偏見,所以很容易有此觀點,還十八年來,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再次成為熱點,很多外國學者都對此感興趣,不同的是現在幾乎沒有人認為是外來的了下面我就從四個方面開始今天的講座。
一、考古學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所做的貢獻
對於歷史,走過了一條信古、疑古、了解考古的路《史記》從黃帝本紀開始,所以講歷史的人都從此講起,此為信古,後來整理國故發現很多不可靠,特別對周代以前的歷史特別懷疑態度,被稱為疑古,自然,由於文獻記載及傳抄的錯誤不能把一切當成信史,怎麼辦呢?
1928年成立考古組,走上了考古的路,在對安陽的發掘中,找到了殿墟,內有城區,甲骨片,五陵制銅作坊等,打破了周代以前中國無信史的說法,1952年在河南鄭州發現了商代早期的都城,1956年在洛陽發現都城級遺址,據考證此為夏代都城,旁邊有一商代都城,這一發現一方面為判斷夏商分界提供了依據,同時把中國文明起源推到了夏,夏鼎在《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書中說到中國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因為夏朝的文明已經很成熟,尋找起源必須往前找。
二、中國文明起源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中國屬於東亞,面朝太平洋,背俯亞州腹地,周圍有明顯屏障,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平分為三大塊,第一塊為青藏高原,這海拔5000多米不可能有星期文明起源,第二塊為西北乾旱區緯變離海遠,屬內陸氣候,到現在人口也不多,也不可能,第三塊為東部,地勢低離海遠屬季節氣候帶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走文明起源的最佳環境,其中最好的的是華北華中兩塊,分屬黃河長江流域,是文明發展的中心,從舊石器時代以前就有人看準在共河長江流域,人口容集,也就有了食物壓力特別是過冬,人們地種植物,用來儲備,由此產生了農業,中國是兩種農業的發源地,形成了兩個農業體系,分別是黃河流域的小米和長江流域的大米,這為文明起源提供了廣闊的基礎,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說明中國文明不可能從外來,而且證明中國是文明獨立起源之一。
三、中國文明起源的模式
約公元前一萬年的新武器時代中國就開始了農業並且不斷改進,公元前七千年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得到相應發展,成為重要的食物來源,很多這時的遺址都發現有各類作物的痕跡,這時人群集中而且比較固定,形成比較大的部落,這時人們的房子差不多沒有貧富差別,特別體現在墓葬上。到公元前五千年前三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大量增加,不過房子還是無我大差別,流行多人合葬沒有個人財富,到了新石器晚期來,在文明最發達的地區有了好的房子和墓葬。到銅石並用時代早期,情況大變,農業更加發展,工業也得到發展,如玉器,清器、高級陶器,絲綢等都在此時出現,開始有貴族和平民的差別,貴族不斷追求物質享受,只有高檔工業品的出現,才有可能產生財富,財富導政爭奪,於是有了武器。
⑸ 中華文化是誰,怎樣創造出來的
經過5個上古皇帝,然後和全華夏人民的努力得來的,求採納
⑹ 中華文化是怎樣產生的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
⑺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華文化的起源。來源:康永盛世文化傳播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於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現在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醫」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一)先談一談巫的治病,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於神。但是病是現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采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床,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麼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匯編成「神農本草經」,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於問事: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麼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後巫發現對於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葯治病一樣那麼直接,那麼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於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於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採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採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牆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後,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乾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牆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干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乾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對《周易》發揚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遊列國反魯,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並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後感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嘆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遊列國,到處問道了。《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後,就定稿了,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隻字片語。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於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編輯本段]早期文化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其中出土的龜甲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發現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當華夏文明在中原發展的時候,現在的中國疆域內還分布著其他各種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來考古發現的金陵北陰陽營文化、高郵龍虯庄文化、嘉興馬家浜文化、餘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灘文化、潛山薛家崗文化、天門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於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遺址發現的古蜀文明,更是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⑻ 中華文化的形成原因
中國文化是指由中華民族在東亞大陸這片廣遼的土地上創造的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形成又與中國的地理環境存在緊密的聯系。中國不但疆域遼闊,而且地理環境比較優越,為發展農業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而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並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而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也造就了不同區域文化。農業民族對農業的重視和對土地的依賴,發展成重農抑商和安土重遷的觀念;生活在海濱的人民則致力於海上交通與海外的聯系;北方游牧則以遷徙和戰斗對付自然環境和異族的壓力。這些強烈的地域特點使中國文化的多樣性非常明顯。但是正因為中國地理條件過於優越,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其中也有儒家思想的消極影響,當時中國是東亞及至全世界最強大最富足的國家,完全做到自給自足,但人們長期處於這種優越感和自我陶醉中,僅滿足維持簡單的再生產,而閉關鎖國,繼續著原有的發展模式,抗拒和排斥著新的、先進事物和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這正是重農抑商,重土安遷等傳統保守的農業思想在後期給人們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弊端。但中國農業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也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科學為著稱於世。並且中國傳統節日,均來自於農事,是由農業節氣演化而形成的,並不像許多其他民族那樣,多源於宗教。
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教集體主義和尊軍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君主的統治和社會的穩定,但很大程度也制約了人性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而中國文化的特點則有一下幾點:
1.同化力。即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大都逐步中國化,
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中一部分。例如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國化。它並不是中國本土的文化,經過幾百年,佛教高僧東渡等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國的士大夫。結果,佛教一部分變成中國式佛教,一部分消融於宋明理學之中。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國人民受中國傳統思想的熏陶之久,難以接受新的思想並為之改變。原因之二可能是佛教來源於外國,其弘揚的思想和觀念與中國傳統思想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有一部分思想可能還與中國傳統思想相反,不利於中國統治者的統治,所以在一方面,中國傳統者可能對這些思想進行打壓或者將有利於自己統治的思想替代它或融合於佛教中。
2.融合力。指中國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則黃河
域文化,而是在漢民族的基礎上善於有機地稀缺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區域文化——如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為什麼中國文化具有如此之大的融合力呢?首先中國歷史經歷了戰亂與穩定的周期性運動,國家的分裂時有發生,特別是游牧民族的侵擾與入住中原,使得中原人民與游牧民族接觸機會大大增加,他們之間需要溝通和互相融入對方的生活,其間正是不同的文化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極具魅力,先進性,以及其精湛的農業技術文對部分游牧民族生存的幫助,使得中國文化占據主要地位,並且不斷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精華。其次是當時統治者的政策及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如當時忽必烈深刻意識到「國家單行漢法無疑也」,為游牧民族「漢化」以及漢民族文化的融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清朝時,滿漢貴族入住中原不久,便已「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我滿洲舊制」這些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極大的融合力,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外來文化的不斷「侵襲」,我們在眾多文化中似乎有點迷失自我了,美國大片,韓潮等新鮮文化的沖擊著我們,有的年輕一代在這些文化中分不清孰對孰錯,只是一味跟風,丟失了傳統美德而崇尚外國那些時尚但是卻被視為糟粕的文化。在這個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擦亮眼睛,分辨清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融合外來文化的優秀之處……
3.延續力,即中國文化長期以來明顯的先進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住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如宋元時期契丹,蒙古人南下,多次建立起強大有力的統治政權,但其總是被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同化。其原因同上,中國的先進性及其悠久性。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源遠流傳,影響了眾多中國人民,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奉獻著。但傳統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其的重視似乎還不夠,像之前韓國竟然將我國的端午節說成是他們的傳統節日,而中國的茶道由中國傳播到日本的,但是現在日本卻將茶道發揚得比中國本土還好……在外國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並發揚光大時,我們卻只顧著看外國的文化,而忽略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的傳播,保護和弘揚……經過這些刺激後,我們新的一代是否該反省一下加大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其延續性……
4.凝聚力。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越地域,超越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如數千萬計浪跡天涯的華僑華裔,在他們意識中,從未忘記自己是中華兒女。其原因有一、地理位置:自上古時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自認為居天下之中央,故稱中國,而將周邊地區稱為四方。由一開始的自我優越意識上升到後來的民族自豪感。是一種對自我對本民族的自我認識感和自信。二、由於中國曾經的落後和遭受了眾多入侵的戰爭,使得眾多中華人民擁有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心,一心為中國的繁榮昌盛而奉獻自己的一份力,不屈不饒地位中國的勝利而奮斗著的民族精神。三、中國傳統思想的潛移默化,中國傳統的「落葉歸根」
「根」的思想深深埋在每一個人心中,不管是華僑還是台灣人民,他們總是心繫中國(大陸),認為自己永遠是個中國人!
中國文化人在淵源流傳著。而將其發揚光大的重任則落在我們年輕的這一代上……
⑼ 「華夏」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一、華夏二字來源:
1、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里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2、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取得祭天之權一決勝負,後人稱為阪泉之戰,黃帝勝,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黃帝部和炎帝部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聯盟。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集團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3、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從漢朝開始又逐漸出現"漢"的自稱。因此,華夏族有了另一個名字:漢。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成為了漢文化的代稱,是中國的以前的名稱。
二、華夏概念:
1、華夏是中國的古代稱呼。華夏不是指民族。
2、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夏"在羌語和藏語中都是"偉大、強大"的意思。華夏一詞最早作為文化概念,出現在周朝,尊周禮,守禮義的族人即稱為華夏。最初作為漢族的文化,如今華夏一詞涵蓋整個中國,是中國文化的象徵。
⑽ 中華文化的特點內容及如何進成的
中華文化的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上溯殷周時期,下至明清時期,及至現代,中華文化從未間斷。
原因:
1.文字(漢子)的存在。漢子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為書寫中華文化發揮重大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2.史書典籍。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歷史上編撰的史書,其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僅有。
3.包容性。中華文化求同存異,兼收並蓄。這種文化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博大精深】表現在:
1.獨特性:既包括教育、歷史、哲學、道德,也包括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內容。
2.地域性。各地區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不同區域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有各自特色。
3.民族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