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的文化特點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多系統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
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
2、均一性。
意思是說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差別不大。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本土化。
早在平安時代,日本人就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語的書寫形式。 鐮倉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為日本佛教的例證。
4、功利性。
不能同時信神又信佛,怕被指責心不誠、遭報應。日本人在科學研究方面,一貫輕視理論研究,而十分重視應用技術的開發,在規格改良和質量上下功夫。
⑵ 日本的文化是怎麼樣的
日本的文化特點如下: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多系統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
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
2、均一性。
意思是說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差別不大。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本土化。
早在平安時代,日本人就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語的書寫形式。 鐮倉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為日本佛教的例證。
從飲食上面來說,日本人如今的飲食其實就是受到了古代中國沿海飲食之中「吃生食」的影響,只不過後面的中國人在保留了生食的同時也接受了火的滋潤,幾乎每一個日本人的家庭之中都會和中國人一樣使用瓷器做的碗,也會使用那木或者竹子製作的筷子,筷子文化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區別的一個重要特徵。我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吃東西使用所謂的刀叉。
日本人的服飾,如今被很多瘋狂的追求者稱為和服,其實也是在三國時期從中國的東吳地區模仿過去的。很多人不知道,還一個勁的吹捧日本和服,其實那些都只是中國文化各個時期在不同地方的一個縮影罷了,從更加廣大的一個角度來說,日本的和服其實就是漢服,他們是漢服的一個分支,就像中國漢服之中的宋制和唐制一樣,他們是三國時期的吳服。
⑶ 日本文化有哪些特點
日本民族是一個勇於和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過吸收、選擇、融合外來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萬年前到公元前3世紀,是日本的繩紋文化時代,當時的日本是一個狩獵國,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徐福人海東渡對日本社會變革及文明進步起了推動作用。公元3世紀至公元7世紀渡來人源源不斷地將大陸先進文明帶進日本。日本對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時代達到高潮。在長達千餘年的對大陸文化的借鑒中,日本把大陸文化變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後使大和文化日漸豐盈起來。二戰後,美國文化又滔滔湧入。這三次外來文化對日本的沖擊過程也是日本貪婪的吸收過程,日本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將傳統與現代、外來文化與自我文化有機地結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雜文化」。
⑷ 日本文化有哪些特點
關於日本文化的特點,引用湯重南老師的觀點來說,日本文化就像一個「洋蔥頭」,你一層一層的剝下去但就是找不著其內核。日本人善於學習,更善於將學習的東西與自己的本土文化與自身相結合,並使其成為自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學習的角度上講,這一點是中國需要向日本學習的。由於受到自身地理環境的限制,日本民族在形成中不自然的會對強者產生崇拜,從古代的學習中國到近代的脫亞入歐學習西方,日本始終能夠保持自身的學習。但是日本文化中又有一些糟粕,基於崇拜強者的思想,日本文化中產生比較奇怪的要素。軍國主義、剖腹死亡哲學以至於情色產業等等都可以從其民族特質中找到根源。建議你去讀讀湯重南老師的《日本文化與現代化》一書,個人認為這本書十分深刻的剖析了日本文化的變遷和發展,讀後絕對能給你重大的思考。
⑸ 日本文化特點有哪些代表
東經答:提到日本旅遊,首先想到的就是富士山了,日本人認為「登上富士山頂是英雄」,很多人以登上富士山為榮。蘊含著日本文化特點的富士山像巨大的磁鐵,具有神奇的魅力。日本料理也是代表日本文化特點的符號之一,壽司和海鮮刺身都是日本料理的基本食材,刺身也就是生魚片,生魚片又稱魚生,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有著悠久的日本文化習俗歷史,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食物,它特有的烹飪方式和一絲不苟的烹調精神吸引了眾多好奇的目光。日本文化特點習俗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多地少,可以居住的土地面積非常少,日本房屋木質的建築和裝飾充滿了古韻日本文化特點,精細小巧滿足了日本人的生活使用習慣。日本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狹窄擁擠的空間,營造成溫馨舒適的家。
⑹ 日本文化有什麼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日本文化的緣起
日本文化有無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盡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始終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盡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樹,它的根深扎於日本國的風土上。若究其緣起,則可上溯到公元前數千年的繩紋時代。「繩紋文化與後來的彌生文化、古墳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個時期。」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考古學家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掘出不同繩紋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器器形簡單,花紋也不繁雜,與繩紋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種新的審美情趣。一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輸入的,即可能是從大陸遷入的民族帶去了新的彌生文化。新的文化雖然戰勝原有的繩紋文化而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來人終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並未因之而斷續。彌生時代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經日本很快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共同勞動逐漸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階級差別、政治支配關系也逐漸形成。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依然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一大特徵。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古墳的建築需要徵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緻工藝品,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這與一般民眾死後的簡易安葬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強大的專制集權已經形成,即以畿內為中心的大和國終於在5世紀初統一了日本。這個時期,日本從大陸不僅源源不斷地輸入物質文明,而且開始導入大陸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漢人和韓人即所謂「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記事,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天文等知識傳入日本。到6世紀,儒家經典、佛教等亦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揭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發和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迄今關於繩紋、彌生和古墳文化的研究來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的斗爭中、在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並且一旦島國日本與外界取得聯系,外來先進文化便立即被導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支配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種原始信仰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離。即以大和地區為中心,融合諸民族而形成為「大和民族」;「大和國」也終於統一了「百餘國」,建立起天皇制國家。
大和國統一日本後,不僅吸取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開始吸取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在推古朝改革進程中(554-628),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國經典,博採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更是兼取中國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結合日本具體情況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而把日本社會推進到法制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從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是日本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歷經飛鳥(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鐮倉(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戰國)、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戶(1603-1868)等時代。
早期的封建社會(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化,集中體現為白鳳、天平文化和平安文化。所謂白鳳文化是指大化革至奈良時期的文化,天平文化泛指整個奈良時期的文化。此間,日本主動與隋唐建立密切關系,積極攝取隋唐、特別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佛教傳來後便為朝廷所利用,受到朝廷保護以至成為國教。以奈良葯師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成為當時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觀。另外,在使用漢字記事的基礎上,日本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日語的音和聲,創造了「萬葉假名」,並用之創造了和歌集《萬葉集》。至此,日本結束了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歷史,這是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大事。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逐漸占據主流地位。建築與雕刻、繪畫與音樂、書道與茶道等,也都各展「和風」,顯示日本文化的獨自特色。
中期封建社會(鐮倉、室町時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為特色。武士,本意為學習武藝,執掌軍權者。它在日本作為新興階層出現是9世紀中期以後的事。那時,隨著庄園實力的強大,為鎮壓農民,對抗國司,保衛庄園利益便組建私人武裝力量,謂之武士團。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以武士為統治階級的武家政權已經成為支配日本的實際力量。鐮倉幕府衰敗時朝廷試圖奪回政權未果,室町幕府執政。與以朝廷為中心的貴族文化比較,武士文化則傾向於大眾,包含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因素。就武士階層自身而言,在以主僕契約為人際關系原則中形成的人倫道德,既有踐踏生靈的非人性的一面,又有忠誠於主人的新的道義活力的一面;五十的道德也因時代而異,必須對之加以具體分析。以武士的軍旅生活為題材的武士文學,與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禪宗的流行,以及各類理論著作的出現,都是這一時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點。
後期封建社會(安室桃山、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的文化。江戶時代歷時260餘年,時日本封建社會成熟期也是崩潰期。由於長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加之一度鎖國,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異常繁榮,臻於成熟。概言之,江戶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其一,中國的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取得獨尊的地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推動日本精神文化的發展。其二,具有日本獨特的思想文化的創出與繁盛。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與研究。
開國與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時迎來了民族危機和封建制的危機。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列強開始窺視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國艦隊第二次叩關,迫使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的大門被打開;繼之簽訂的「安政五國條約」,結束了200餘年的鎖國政治,把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開港後國內各種階級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發對幕府專制的斗爭高漲。盡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試圖擺脫內外危機,終因封建的幕藩體制病入膏肓而於1868年崩潰,明治政府成立。從此,日本揭開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時代(1868-1912)是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發展並走向帝國主義的時代,也是日本從19世紀邁入20世紀的世紀之交的時代。從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體制提供依據,又要為其後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日本文化還要完成自身的轉型,展開文化本身的發展。從總體上看,明治文化大體經歷了啟蒙與西化、批評與反思、折衷與創造這樣三個階段。
明治初期,剛剛從封建體制中脫胎出來的新政府,為實現向資本主義的徹底轉變,提出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三大政策。文明開化意味著從前近代社會的解放、意味著資本主義近代化。當時日本已經認識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質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被譽為國名教師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文明有兩個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難求。」因此,他提出一個「首先改革人心,然後改革政令,最後達到有形物質」,在日本實現現代文明的模式。於是,以「明六社」為中心,一批有為的知識分子掀起了思想啟蒙運動,西化大潮沖擊著日本列島,盪漾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著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漲必有落。在西化熱潮稍事冷卻後,國粹主義者復出,試圖否定啟蒙成果,復活傳統。在批評復古逆流肯定文明開化大方向的同時,有識者也對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亂進行反思,根據日本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探索以導入的西方文化為媒介,創造日本現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說,明治後期文化已經完成落現代轉型,並且在與西方文化共流、撞擊與相融中,探索出現代日本文化發展的獨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
大正時代(1912-1926)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事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落一個新的中間階層機中產階級。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機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大正民主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義,倡導民主主義的理論代表吉野作造認為,政權運作的終極基礎在於民眾,起最終決策也應符合民眾意向。以民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根基。他雖然承認天皇制,但主張實現名副其實的君主立憲制,即限制軍閥、官僚專制,擴大議會的權力。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吉野的思想無疑有著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民主主義的時代風潮下,大正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哲學領域,而波及整個知識界。作為新康德學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義、人格主義、教養主義,一時風靡思想界。文化主義在肯定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強調人的主體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義思潮,即把人格價值視為唯一的倫理價值。為大正文化推波助瀾的岩波書店刊出許多新書,並於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學叢書,宣傳理想主義哲學,被稱為「岩波文化」。此外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對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義解釋,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對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大正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民本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為代表的話,那末,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以武者小路實篤為首的一批年輕作家於1910年4月創刊文學雜志白樺,形成很有影響的文學派別「白樺」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間,該派高舉新理想主義旗幟,展開活躍的文學活動,居大正文壇主流地位。他們不滿於日趨衰落的自然主義文學,提倡「通過個人或個性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類的意志,探索個人應該怎樣生活」作為該派文學的目標。以此思想為指導,他們創作出許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樺派運動還超出文壇,在教育界乃至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間,戲劇、美術、音樂等文化領域,都展現出異於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榮,然而,大正時代未及展開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隨之落下帷幕。
昭和前期文化的浮沉
昭和時代(1926-1989)始於本世紀初期,終於本世紀末期,歷時63年,可以說是日本現代史上唯一能夠代表20世紀風雲變幻及其特質的重要歷史時期。無疑,這種變幻與特質在昭和文化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昭和前期,伴隨日本社會的激盪與變幻,日本文化也造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中譜寫自身的歷史。20年代,無產階級文化誕生,結成各種文藝團體如「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1928年12月新組「全日本無產者藝術團體協議會」,1931年該協會又擴建為「全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創刊《無產階極文化》雜志,指導無產階級文化運動。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工》、德永直的《沒有太陽的街》,是描寫無產者生活的優秀作品。左翼劇團上演進步劇《目依舊是奴隸》、《暴風雨》、《怒濤》等,直到「七七事變」後,仍堅持演出揭露社會黑暗的戲劇如《赤裸裸的街》、《永遠向前》等。美術同盟在在舉辦群眾性畫展的同時,還把作品送到群眾手中。思想家結成「唯物論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哲學上展開反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斗爭,涌現出如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如上所述,昭和前期正是日本加速帝國主義法西斯化並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直至失敗的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則是國家主義、超國家主義思潮和日本主義思潮逐漸泛起進而占據主導地位的時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政府作為「國策」於1932年成立了「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4年軍部在《國防的真實意義和加強國防的主張》中,叫囂」戰爭是創造之父,文化之母」;1935年眾議院通過「國體明徵」決議,1940年大搞「建國二千六百年事業紀念」活動,強調「日本精神」,宣揚「皇道主義」意識形態。在政府推動下,文化界組織各種法西斯文藝團體,大搞「戰爭文學」、「報國文化」;思想界也蜂擁而上,鼓吹日本精神論,提倡回歸日本。從1933年到1935年新潮社推出十二卷本的日本精神講座,以期在皇道意識下重建日本學,並試圖通過重新吟味和認識久被冷落的日本精神與日本文化,根治國家的癌症。京都學派的右翼哲學家則提倡「世界史的哲學」「戰爭哲學」來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作哲學家論證;更有甚者如大川周明、北一輝等公然炮製日本型法西斯理論,直接為政府推行法西斯軍國主義提供理論根據。
政府在提倡和推行法西斯文化的同時,還不斷強化思想統治,鎮壓一切進步文化,迫害一切進步的文化人士。至於馬克思主義則完全被禁,1939年「唯物論研究會」被取締。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馬克思主義學者先後被捕入獄,有的在獄中被迫害之死。面對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強權統治,少數知識分子在挫折中發生動堯妥協乃至變節。
至此,戰前日本文化完全失去生機,而被血腥的侵略戰爭所吞沒。
戰後日本文化的繁榮和困惑
戰後日本社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為文化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質文化的發達及其大眾化現象。這是因為戰後擴大了思想言論的自由度,且從制度上得到保證;戰後勞動者權力的擴大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為大眾文化昌盛的契機。戰後日本文化的大眾化特徵,主要表現:⒈在勞動者的各類文化團體、文化俱樂部相繼出現並展開活躍的活動;⒉舊文化形態的復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眾文化合高級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大眾化所產生的社會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為社會主人的大眾的主體素質,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得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導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費價值,從而導致創作熱情銳減,以至頹廢文化泛濫,也就是說,戰後日本文化繁榮的同時,卻出現了一種不可忽視的負面現象即文化的頹廢與停滯。
平成文化
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號平成。上世紀的最後十年是世界格局發生急劇變化的十年,在冷戰結束,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國際環境也給日本文化帶來影響。素有吸納多元文化之長的日本文化在把自身融入世界文化的過程中,將更繁榮。
無論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交流是多麼頻繁,相互影響是多麼深遠,從古至今,日本文化的發展還是有它的許多特點,有許多既不同於中國,又不同於西方的發展規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很矛盾對立的現象,可是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東亞文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所以美國哲學家穆爾認為,日本文化是「所有偉大的傳統中最神秘的,最離奇的」。
這種矛盾與統一首先表現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獨立性方面。
從歷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時間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權崩潰、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進入了「文明開化」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按照11個世紀前全盤接受中國文化的方法引進西方的文明,並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奠定了基礎。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本國的和外國的歷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對日本文化起過作用,日本在變化,但是卻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這種情況可以從日本社會的許多現象看出來。現在電視、空調、汽車、電腦、出國度假等已深深地滲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變得無可辨認了。盡管如此,在現代化的帷幕背後仍舊保留了許多屬於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從深層分析看,日本仍是一個傳統的國家。例如,他們愛吃生冷的食物,比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顏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勢力、家族意識和集團意識很強;民間信仰和巫術特盛;女子對男子的溫順和依賴;想發財,能發財,但發了財以後又不知所措;等等。
這種矛盾與統一又表現在文化的輸入與輸出方面。
日本是個十分重視也十分善於吸收和輸入他國文化的民族,從7世紀的「大化革新」大規模地輸入大唐文化,到19世紀的「明治維新」大規模地吸收與輸入西方文化,都對日本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相比較而言,中國在歷史上就不太善於吸收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種優勢,但是如果只注意輸出而不重視輸入,不重視從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營養、不斷地發展自己,那麼這種優勢也會走向反面。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度增長,日本向外推銷自己文化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而且提出了戰略性的口號,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說的「國際化」。在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90年代的一份統計資料說,由日本官方機構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項目,諸如邀請或派遣學者、留學生,開展大型文化活動等等,每年的經費預算為10億日元。日本外務省所屬的國際交流基金,鼓勵、資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關的項目,例如國外的日語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學著作的研究、翻譯和出版,或與此相關的文化活動。政府的這種大投入推銷本國文化的舉措收效顯著。日本的茶道、花道之所以享譽世界,日本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有眾多語種質量較好的譯本,和這些舉措是有密切關系的。
還有一個矛盾統一的方面是日本舊時的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
在日本古代,不論政府如何強調外來文化,可是民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所保留。例如,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大力提倡大唐文化的時代,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都用漢語寫作,但是婦女不這樣,結果她們成為日本本土文學的先驅。
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可以在政府准許、控制的許多地區的界線內隨心所欲。在那裡,男扮女裝的演員、男性賣淫者、妓女、木版畫家都能取悅於神。江戶時代的城市民間文化,尤其在比較繁榮的17世紀,和這個狹小的享樂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作家、音樂家、演員、畫家都出入於或活躍於這個受官方蔑視、可是卻深為平民所喜愛的「淫盪世界」。暴烈的娛樂和荒誕的色情在官方的嚴格控制下仍舊成為人們發泄情感的重要手段。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這類文化的根本性變化很小,對這個現象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最後,這種矛盾統一又表現在對性的文雅和粗俗方面。
應該認為,總的說來,日本民族是一個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輕柔、溫順、禮貌而且溫和」,他們是以「溫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乾巴巴的、生硬的理論思想」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和大多數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更受感情的約束。例如,當兩個人爭論時,西方人往往生氣地說:「你難道不明白我說的意思嗎?」而如果是日本人,他會將怒火和不悅隱藏在禮貌的面具之下,說道:「你難道不明白我的感情嗎?」從總的看來,日本人比較寬容,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維持表面的和諧,沖突總是被一層溫和的、禮貌的面紗所掩蓋。
這種文化現象當然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表現在男女的性問題上。在日本男女的性交往過程中,即使是嫖妓,人們也講究規矩,講究禮貌,把最粗鄙的性動作用一層文雅的外衣遮蓋起來,否則怕被別人看不起,而絕大多數日本人是很要面子的。在這方面,似乎和中國古人所提倡的「溫、良、恭、儉、讓」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視把這種態度形成一種外在的禮節,而且還存在形成鮮明對比的粗獷、暴烈的一面。
在實際生活中,日本人輕柔、溫順的民族性格是和民間文化中突出的極端的暴力共存的,但是,並不是每個日本人都著迷於虐待狂幻想,而且不是人人都接受性和暴力。在日本的現代社會生活中,被繩子捆綁著的裸體女人的照片公開地刊登在大眾報紙上,被強奸、性施虐的鏡頭在電視中比比皆是,人們在乘地鐵上班去的途中十分公開、自然地翻閱帶有裸體少女照片的黃色刊物,不以為羞,也不以為怪,性興趣似乎成為一種生活的主流,為較多的人所接受,不用像中國人那麼偷偷摸摸、羞羞答答,把性興趣掩藏在家室或不為人知的角落裡
。日本人不把它看成是一種邪惡,而把它看成是一種宣洩和幻想。禮貌、溫和、溫順就這樣和帶有死和虐待狂的幻想結合起來了,但是這種幻想很少滲入真正的生活。
日本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善於輸入和輸出,民間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以及文雅與粗獷並存的文化特點,在性的方面也是表現得很明顯的。如果在性文化方面,以日、中兩國作為一個對比,許多方面表現出「同」還是主要的,可是由於以上所述日本文化發展的一些特點的存在,兩國的性文化又有不少異。探其同,再究其異,可能會更好地了解日本,也會更好地了解中國。
⑺ 日本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日本文化最重要的是吸收了其他很多國家的文化,並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特點:矛盾性。最明顯的就是日本的禮儀和人際交往的關系......日本人在人際交往方面很開放,而禮儀有十分嚴格,就是它的保守性
⑻ 日本文化有什麼特徵
日本民族是有獨特個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特點也極其明顯。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統各異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叫做「雜交文化」。其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再看其語言文字,既有中國借來的漢字,又有獨創的平片假名,近年來又大量增加了羅馬字,如此復雜的文字世界罕見。日本文化產生「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日本人對異國文化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對本國文化也具有異常的保護心理。身居島國,不受外侵,根據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外來文化,這也是日本人長期養成的性格特點。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區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有一句話說:「地が変われば品変わ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意思是說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別,但是比較之下相對很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等等大相徑庭。筆者在駐日使館工作期間,因公到過日本許多地方,南自沖繩北至北海道,對日本人的衣食住行等文化氛圍均有切身的感受,覺得沒有明顯的差異。比如:日本沒有一個地方不把「刺身」(生魚片)和「お壽司」(壽司)作為美味佳餚的,也沒有一個地方不吃「生卵」(生雞蛋),不喝「味噌汁」(大醬湯)的。狹窄的國土,眾多的人口,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日本化
日本人具有模仿和改造的天賦,具有把外國文化轉化為日本獨特文化的能力。早在平安時代,日本人就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語的書寫形式。
鐮倉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為日本佛教的例證。6世紀,即鐮倉時代佛教傳到日本,當時的佛教大師法然和其弟子親鸞根據日本人的信仰習慣改良了外來佛教受到廣大民眾的青睞,深化了日本的宗教活動。
到現代,日本文化成為了世界各國文化的結合體,借鑒外國的東西,經過精心改良,已是[不和不中不洋]的第三種產物,具有日本獨特的風格。舉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日本人對中國菜情有獨鍾,以橫濱中華街為代表的中華餐館數不勝數,品其味道,雖然早已失去了中華的原味,可是卻完全符合日本人的口味,為此日本人津津樂道中華料理的妙處。我國國內也有很多日式餐館,我們對日餐的要求就兩個字,那就是「正宗」,追求原汁原味。在日本,對外國菜追求原汁原味的想法基本不存在,只要符合自己的口味就是「正宗」。日本有一個著名的餃子連鎖店叫「王將(おうしょう)」,其店鋪遍布日本全國各地,物美價廉,深受大眾歡迎。其實,中國人一看就知道,那不叫餃子,在中國叫「鍋貼」,只是和中國的鍋貼相比,個頭小了點兒,餡少了點兒,可是日本人一直認為這就是中國的餃子。
我們在借鑒外國時,以前常說的一句話是「洋為中用」,意思是說對外國的東西不能生搬硬套,要結合國情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為己所用。在這個問題上,日本人雖然嘴上沒這么說,但是可以說日本人做得恰到好處,仔細觀察一下,所有來自外國的東西,無一不經過加工改良據為己有了。這也是日本文化的明顯特點之一。
4.現實性
日本人是最重視現實利益的,這點集中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宗教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心一定要虔誠,還有一個大忌,那就是不能同時信神又信佛,如果同時信奉神和佛,遇到災難那就神和佛都不會幫你,說不定還會遭到報應,「一仆二主」一般來說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但是,日本人信奉宗教的原則卻是兼而得之,很多人同時信神又信佛。據統計,日本近1億3千萬人口,信仰宗教人數卻多達4億之多,說明很多人屬於「一仆二主」。其實,日本人自己心裡也明白,這種違反常規的做法,信也等於不信。事實上,除少數人以外,日本人的絕大部分是不信教的,這樣做只不過是一種精神寄託,遇事感到心安。比如,高考前很多考生都要到神社或寺院禱告、求簽,如果求了個上上簽,那就增強了信心,如果求的是下下簽,據說只要把它拴在旁邊的樹上,就可以逢凶化吉。總之只要你去拜了,禱告了,花上500日元(求簽一般需要500日元),就會心安理得,永保平安。 日本人過年時,有一個重要日程,那就是新年鍾聲響過之後都要去神社參拜,日語叫做「初詣(はつもうで)」,新的一年來臨,第一次參拜神社,這已經成為了日本人的固定習慣。有一年,我在日本趕上了新年,抱著入鄉隨俗的想法,新年鍾聲過後也去了駐地附近的神社,到了一看,那真叫逛廟會,人山人海,擁擠不堪,據說很多人早在2—3個小時之前就已經排隊靜候了,可見日本人為了自身的現實利益向神佛討個平安的心情是何等的迫切!
眾所周知,日本人在科學研究方面,一貫輕視理論研究,而十分重視應用技術的開發,在規格改良和質量上下功夫。這也是考慮現實利益的集中表現。
以上簡要歸納了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徵,其實,因為日本人不僅大量吸收了東西方的先進文化,同時還保持著自身的文化傳統,現象比較復雜,以上四點實難概觀。
⑼ 日本文化有什麼特點啊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統各異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叫做「雜交文化」。其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
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區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別,但是比較之下相對很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等等大相徑庭。
比如:日本沒有一個地方不把「刺身」(生魚片)和「お壽司」(壽司)作為美味佳餚的,也沒有一個地方不吃「生卵」(生雞蛋),不喝「味噌汁」(大醬湯)的。狹窄的國土,眾多的人口,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9)日本文化特點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日本,櫻花被視為吉祥之物。在傳統的婚禮等喜慶場合,經常要飲用一種在鹽浸的櫻花瓣里加入開水的櫻花湯,便是取櫻花的吉利之義。櫻花盛開的四月,也正是入學、就職的時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因此櫻花又代表了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未來形象。
除此之外,在日本到處都是用櫻花命名的街道、車站、市鎮、商標、飯菜、茶點、湯飲。
文學家寫詠櫻詩,畫家繪櫻花圖,音樂家譜贊櫻曲,銀行印出櫻花圖案的鈔票,工場制出櫻花工藝品,電視台以櫻花為背景作節目,還特別辦了報告櫻花開放動態的專欄等,櫻花的魅力和影響力滲透到了日本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日本也稱為「櫻花之國」。
⑽ 日本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統各異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叫做「雜交文化」。其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
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區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別,但是比較之下相對很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等等大相徑庭。
語言文字
日本通用日語。日本憲法並未規定法定語言,所以日語並非官方語言。但是實際上日語是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通日語,現行的公用語言稱為標准語(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語(きょうつうご),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
在17世紀前,京都作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當地的語言曾經是日本的標准語言。但是自從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江戶(今東京)的語言便成為日本的標准語。
日語的文字書寫系統來自漢語,公元5世紀或6世紀的某個時期,漢字引入日本,隨後由漢語字元演變而來的兩種語音符號——平假名和片假名(hiragana和katakana)。大量的地方方言仍在使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