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能給我介紹下「C字龍」
其實就是紅山玉龍啦。「中華第一龍」是藝名(= =),「紅山玉龍」是本名。「C形龍」是小名(= =)。 1971年出土的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文化「C」形玉龍,是墨綠色軟玉製作,吻前伸上揚,梭形細目,長鬃飄舉,細體內彎,卷尾有力,極富動感,為已知紅山文化動物形玉器中最大的一件。紅山文化玉龍的製造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材料為玉,高26厘米,現收藏於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
此件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當當當~附贈圖片一張~
B. 紅山文化的遺址在那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在中國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一向視中華文明史為上下5000年,然而從考古學角度,其地下證據只能上溯至4000年——紅山文化提供了前1000年文明史的實物證明。
自秦始皇以長城將華夏大地南北兩分,中原即為中華民族的文明搖籃,就成為2000餘年間不爭的事實——紅山文化向世人揭示,素以荒蠻稱世的北方,亦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紅山文化以其燦爛的遠古文明,驗證並扭轉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思維定式。
紅山文化是指華人祖先在距今五、六千年間,於北從西遼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灣北岸,並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區域內,創造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原始文化形態。因1935年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紅山後村,而於1955年正式得名,並將其後面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之代表為牛河梁。
牛河梁位於建平縣、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間,是蔓延於努魯兒虎山谷的三道黃土山樑。自20多年前紅山文化得以在此發現並發掘,這三個土得掉渣的字就變得大氣十足,幾乎在一夜之間舉世聞名。
女神廟處於整個遺址中心,面積75平方米,現被圈起,並用8道房梁搭了個篷。篷內只是一塊長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堅硬的黃土地殘留著發掘的痕跡。遠近松濤在篷外陣陣呼哨,使之顯得空曠而又蒼涼。
由於科技上的不足,當年只對女神廟進行了局部試掘,之後掩上黃土,一直保護至今。至於何時才能具有足夠的技術支持,沒有人說得清。
試掘之時,女神廟出土了紅陶彩繪的壁畫和祭器殘塊,以及泥塑的熊爪、鷹爪和鳥翅。最令世人震驚的是女神像殘件,分屬於6個個體,有大小不一的女神頭像、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女神頭像缺了半邊耳朵,整個面部表情卻依然生動。綠玉石的眼睛深深凹進眼窩里,使眉骨、顴骨顯得很高。嘴巴有點特別,回縮微咧,好似略帶笑意。
牛河梁女神廟是考古界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神殿;女神廟里的女神像,是億萬炎黃子孫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當年女神頭像重見陽光的輝煌一瞬,曾被遼寧省博物館的攝像師搶入鏡頭,照片以「五千年後的歷史性會面」為題,刊登於國內外大小報刊。後人一片喧嘩,祖先雍容自若。
環女神廟而建於各山頭的,是諸多積石冢和祭壇。所謂積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墳墓,其墓室、墓蓋、墓底、墓界均為石板。祭壇則是積石冢的附屬設施。積石冢是紅山文化的特徵之一,與國內華北、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以土坑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
縱觀牛河梁發掘的所有遺址,每一處積石冢群均是小墓圍繞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築石牆以為框界。大墓上面積石封土,形成高聳的山頭。大墓皆為男性,其隨葬品亦明顯多於周邊小墓。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古人,無疑已經學會了區別,以及區別對待,從而形成階級的雛形,文明的原胎。
紅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獨特之處,即只隨葬玉器。這與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普遍隨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見的玉鐲、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較打眼的有玉龜、玉鳳、玉人。而其最為奪目的亮點,則是玉豬龍。
牛河梁第4號墓為成年男性,隨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隻枕於頭下的玉箍形器,另兩件均為珍貴的玉豬龍。兩只玉龍安卧於人體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點,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綠一白,綠的瑩澈閃亮,白的泛著微黃;頭朝下,背靠背而眠。通體胖嘟嘟,頭部肥大,支楞著飽滿的雙耳,嘴和鼻樑上有活靈活現的皺紋,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轉睛地望著人。其神其態,酷似女神廟對面的豬首山。
龍是炎黃子孫的原始情節,其究竟起於何時成於何物,現已難溯其源。歷來最流行的說法是聞一多先生的觀點。聞先生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再結合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形成——內里沒有豬的影兒。
事實上從發現第一塊玉雕龍時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揚揚。有人認為其形像鹿,有人認為像熊、像金龜子的幼蟲蠐螬,甚至像胎兒、像道家的陰陽魚兒,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餘年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發掘出一個由石塊和陶片組成的S形動物,靜靜地躺在一個灰坑裡,活脫脫一隻巨龍,其龍頭部,安放著一隻野豬頭骨。
——「玉豬龍」由此叫響全世界,並認為其不僅僅是一種飾品,而更應是一種圖騰物。
玉豬龍大體可分兩類,一類體形細瘦,長鬃飄飛,形似英文字母「C」,稱「C形龍」,紅山文化另一處遺址——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龍即屬此類;另一類環體肥厚,形象似豬,稱「玉豬龍」。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龍均屬此列。
紅山文化北從西遼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科左中旗、開魯縣,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遼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陸續南移,一直到遼河入海口的盤錦。
盤錦於1982年在市郊發現七處紅山文化遺址,並於地表採集到彩陶器殘片、細石器、玉石斧、磨製石斧、網墜等,至今沒有進行發掘,以至再無收獲——輝煌數千年的紅山文化,據此在長城以北消失了蹤影。
然而紅山文化一經發現,其文化特徵就迅速被世人捕捉。
中國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紅山文化外,還有距今3、4千年前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兩者都有以玉器為陪葬品的特點,其玉璧、玉環、玉龜、玉鳥等玉器均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紅山文化「C」形龍的龍頭與良渚文化大目獸的面紋,具有共同的基本構成因素。
遂有學者以此為據,推測後期紅山先民遷至盤錦後,曾沿著渤海灣海岸線陸續南移,不斷向中原遷徙,從而使長江下游文化面貌劇變,融入諸多紅山文化的崇玉傳統,最終形成了良渚文化。
進而推出一個足以令世人震驚的結論:史前更為發達的文化,並非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黃河流域的仰韻文化,而恰恰是中國北方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除長江、黃河之外,遼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證據,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參考資料:http://202.96.80.59/why/yuanqushow.asp?id=546
C. 中華第一玉龍 是什麼玉
紅山文化的標志性文物「紅山玉龍」就出土於翁牛特旗所在地烏丹鎮北面8公里的「三星他拉」村(見圖1)。該村原隸屬於朝格溫都蘇木(鄉),2004年撤鄉並鎮時劃入烏丹鎮轄區。「三星他拉」現在漢譯為「賽沁他拉」,村子已不稱為村,而是按民族區域自治法改稱為「嘎查」。
圖1 三星他拉出土的著名的中華第一龍-「C」形龍。
1971年出土的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文化「C」形玉龍,是墨綠色軟玉製作,吻前伸上揚,梭形細目,長鬃飄舉,細體內彎,卷尾有力,極富動感,為已知紅山文化動物形玉器中最大的一件。
1971年農歷8月的一天下午,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17歲的張鳳祥(見圖1)和其他7位農民受生產隊委派,到村北的小北山上平整樹坑。平整到傍晚時分,身強力壯的張鳳祥已經將另外7位農民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此時,感到有些勞累的張鳳祥坐在離林地邊緣還有十來步遠近的樹巷子里休息。他幾乎是毫無意識地隨手翻著身邊的土,發現這里全是些雞蛋一樣的小石頭。他覺得好玩,一邊翻看一邊往外扔。突然,「嘩」地一下漏下去好多土。再一扒拉,發現下面是一塊兒光溜的1米多長的石板。掀開石板,下面是一個用石頭砌成的井字形石坑。在石坑裡,張鳳祥找到了一塊兒月牙形的東西,上面生滿了厚厚的土銹,黑乎乎的。張鳳祥把這塊兒東西拿在手裡看了看,以為是塊兒破鐵。收工回家的路上,張鳳祥把這塊兒東西拿給7位農民看,有一個叫楊德成的農民先用鐵鍬把兒用力敲了幾下,想敲掉上面的土銹,卻怎麼也敲不掉。於是,楊德成隨口說了句:「這么塊兒破鐵有啥用?」說完便隨手扔了,張鳳祥也沒有去揀,繼續往家走。快走到家的時候,張鳳祥突然想:「那塊兒鐵咋說也有1斤重,能賣4分錢,可以買好幾塊兒糖呢!」想到這里,他又跑回去把那塊兒東西撿了回來。張鳳祥做夢也沒有想到,他這一撿,無意中竟然揭開了「中華第一龍」的神秘面紗。
回到家後,張鳳祥將這塊兒東西扔在了屋子的角落裡。張家有兄弟五人,張鳳祥是老大,最小的弟弟那年才4歲。為了哄這個小兄弟玩兒,張鳳祥就把這塊「銹鐵」拴上繩,給弟弟當了玩具。小孩子每天拉著這塊銹鐵跟著大人們的屁股後面跑來跑去。十來天過去了,粘在上面的土銹逐漸被磨掉,露出了墨綠晶瑩的顏色。張鳳祥的父親張金貴(現已去世)仔細觀察後,認為這塊兒東西有可能是一塊兒玉,村裡但凡看過這個物件的人也認為像玉。從這一天起,張鳳祥一家再不敢拿它給孩子當玩具了,把它當成了寶貝,張鳳祥的父親還扯了二尺紅布,把它裹得嚴嚴實實鎖在卧櫃里。
改革開放以前「人民公社」體制時,農村最基層的組織不叫「村」,而是叫「生產大隊」,三星他拉村當時就叫三星他拉生產大隊。農民一律叫「社員」,生產大隊的領導是社員的直接父母官。
兩個月後,張鳳祥的父親張金貴決定把這塊兒東西交給生產大隊,可是大隊黨支部書記韓玉龍看了看說:「這東西有啥用?你還是拿回去吧,要不然就拿到文化館去吧,看看值不值錢」。於是,張鳳祥和父親趕著毛驢車跑了十幾里路,找到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當時文化館接待的人不是搞文物的,認為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用,就讓他們把原物帶了回來。
一次,張鳳祥的舅舅來串門,看了這塊兒東西說,能用它洗成四、五個半尺長的煙嘴,一個玉煙嘴能換一頭大犍牛,一頭牛值180元。這個主意還真讓張鳳祥一家動心了,特地跑到城裡轉了兩圈打聽行情。後來張鳳祥的父親說:「算了,這也許還是個寶物呢,不能損壞了,拿到大隊去吧。」一年以後,張家父子又捧著「寶物」去找大隊支部書記,還是執意要交公。支部書記說:「你們上次去旗文化館一定是沒找准人,這次你們再去找館長。」聽了支部書記的話,張鳳祥的父親第二次抱著這件東西去了翁牛特旗文化館。
這次接待他的是文化館副館長王志富。王志富說:「這是個玉的東西,值兩個錢,不知是啥玩藝兒,你不能損壞它是,這兒是鑒定不了,不行你就擱下吧,我拿到別處給你鑒定鑒定。」辦完入庫登記手續之後,把它當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鎖在由廢棄廁所改建的庫房裡的箱子里,一放就是一兩年。在這段日子裡,張金貴幾次去文化館打聽結果,一直沒有個明確的說法,於是擺了家裡的困難,提出要幾個錢。王志富見他不容易,說:「我把工資給你吧,你先接濟接濟。」那時他的工資一個月37塊,便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30元錢給了張金貴。是什麼理由使得這位館長把自己的工資作為獎金來解決當時的尷尬局面呢?是被張氏父子三番五次的誠心與熱心所感動,還是出自一個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是他憑著多年的文物工作經驗的判斷,還是這件玉器內含的太多太多的未知的召喚?可惜這位館長已經不在了,我們無法同他面對面地交流。
翁牛特旗文化館文博副研究員賈鴻恩事後回憶說:「我拿起那個東西看時,認為不可能是原始社會的,屬於商周時期的東西,從它的工藝啊,從雕刻的水平啊,原始社會好像出不來那麼好的雕刻工藝,只有到了金屬時代才會有。沒有金屬哪能雕刻那麼好的東西,原始社會沒有金屬東西,就是石器,石頭雕刻石頭,工具也是石頭的,也不是金屬的,所以當時不敢說,沒有證據,證據不足。」
這塊兒東西被留在翁牛特旗文化館後,市旗兩級考古專家們對它進行了多次研究,但是沒有研究出什麼結果。需要強調的是,這也不能怪當地考古人員的「內功」沒有修煉到家,因為當時考古界對紅山文化還沒有一個比較准確的認識。1972年春,赤峰市博物館(原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蘇赫站長帶隊在三星它拉村搞文化普查時,聽說這里發現一個半圓形器物,於是到翁牛特旗文化館端詳了這件東西,認為是早期的龍,材質是石質。回來後向遼寧省(赤峰地區1969年至1979年劃歸遼寧省管轄)作了匯報。以後,遼寧省考古所孫首道、郭大順、徐秉琨等先生專程來赤峰考察,認定是玉龍,質地為青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劉觀民先生,曾經主持過多項文物考古的挖掘工作。他1974年知道了這件事後,親自到三星他拉進行了實地考察。看了這件東西以後,他認為很重要,說屬於紅山文化的東西。這引起了當地文化館的重視,就把它放在大廳里了。
1984年,紅山文化的考古發現有了重大突破。在距赤峰地界不遠的遼寧省凌源縣和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考古隊員挖開了1943年佟柱臣發現的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擺放著兩個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員經過仔細辨認和研究後,認為它們是屬於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
牛河梁發現5000年前的玉豬龍的消息傳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負責人賈鴻恩突然想起1971年徵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識到那件玉器極有可能是與牛河梁玉豬龍一樣珍貴的文物。他立即把玉器裝進挎包,坐火車趕到北京,請蘇秉琦先生鑒定。蘇秉琦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對紅山的考古發現曾經給予特別關注。根據賈鴻恩回憶,當時蘇秉琦先生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這件玉器,他一面仔細鑒定,一面向他了解這件玉器的出土地點和徵集過程。蘇秉琦告訴賈鴻恩,這是一件珍貴的玉龍,是一件重要的紅山文化遺物。就此,賈鴻恩發了一個簡報,後來又寫了一篇文章,在文物刊物上發表。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驚動了考古界,也驚動了歷史界,從而引發很多文物專家的一系列研究性文章。這一消息也驚動了著名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沈從文老先生。大概是出於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的敏感,可能也是出自他對「龍鳳藝術」的潛心研究,盡管他已經是80多歲的人了,聽到這個玉龍的消息,喜不勝收,於是打破慣例,在病榻前及時地約見了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工作人員。
1985年,《人民畫報》用整版的篇幅登載了這件玉龍的照片,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在《人民畫報》上發表文章,充分肯定了紅山文化及紅山碧玉龍的重要歷史地位。1971年在三星他拉發現的玉龍,終於在被忽視了十多年以後得到正式確認:它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當時的紅山人精心製作、國內首次發現的「中華第一玉雕龍」。從此,它被命名為紅山碧玉龍。此後,紅山碧玉龍幾乎是一日之間乘風而起,名揚華夏,成了舉世矚目的無價之寶,並且多次被借調,在國內外展覽。那飄逸的造型,晶瑩剔透的質感,得到了國內外一片贊譽聲。
現今,放置在赤峰市博物館的紅山碧玉龍是復製品,真品已經被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調走。據赤峰市博物館原館長項春松回憶,1989年,文化部下發文件,指名要調走放在翁牛特旗文化館的紅山碧玉龍。翁牛特旗文化館和赤峰市博物館的有關領導接到文件後犯了難。項老說:「不給吧,不行;給吧,又實在捨不得。最終還是從大局出發,忍痛割愛,交出了無價之寶紅山碧玉龍。」交出紅山碧玉龍後,翁牛特旗文化館館長總覺得這時候應該向國家要點兒錢,用來維修已經破敗不堪的翁牛特旗文化館。於是,幾經思量寫了一份需要國家撥款2萬元的申請。申請交上去了,這位館長感到忐忑不安,他對項老說:「要這么多錢,上面能給咱嗎?」結果,國家主管部門很痛快地就將2萬元給撥下來了。收到款後,這位館長對項老說:「早知道這么痛快,應該多要點兒!」這筆錢隨後便用在了翁牛特旗文化館的基礎維修方面。
現在,在出土紅山碧玉龍的翁牛特旗烏丹鎮賽沁塔拉嘎查村口,豎著一塊兒高約10米、刻有「中華第一龍」字樣的巨碑。巨碑頂上,一個被放大了幾十倍的紅山碧玉「C」形龍雕塑昂首欲飛(見圖2-3),貫穿於嘎查間的一條油路也被命名為玉龍路。作為凝固歷史文明的文物,紅山碧玉龍所擁有的文化價值深深地影響著這里的每一個人。在赤峰市境內,紅山碧玉龍優美的圖案隨處可見,赤峰人說起紅山碧玉龍來,無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筆者感悟到,真正的文化傳統,絕不僅僅停留在考古的層面上,「中華第一龍」那種昂首欲飛、積極向上的精神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老百姓的靈魂,深入到他們的骨髓中去了。
我們不得不感嘆農業文明的偉大,當我們力圖擺脫農業文明的羈絆,開始邁入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時,農業文明還是時不時用農民的鋤頭來宣告自己的永恆。關中臨潼縣西楊村默默無聞的農民楊新滿老漢用自己的鋤頭挖出了秦始皇兵馬俑,楊新滿老漢早已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前為旅遊者簽名賺錢。而當人們以各種方式感悟紅山文化傳來的文明曙光時,還有人會想到玉龍的出土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嗎?還有人會想到當年那位曾把玉龍當作銹鐵塊的小夥子嗎?那位當年的小夥子,如今已經三世同堂,抱上小外孫了;當年那位拉著玉龍滿村跑的小孩兒也早已成家立業了。張鳳祥一家仍然在村裡務農,沒有抓住出名的機會掙錢,他只是用自己的農業工具再次證實了中國農業文明的亘古久遠。就是每當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來訪問他的時候,張鳳祥總是會在講述完發現玉龍的經過後,說上這么幾句話:「村裡人都說虧了,冤了,我說給國家,一點也不冤,給後代兒孫造了福,也是幸福!」農民兄弟張鳳祥挖出的這件形狀象拉丁字母「C」字的玉龍,成為許多雜志的壓題照片,成為華夏銀行的標志,成為紅山文化的象徵。
圖1 三星塔拉玉龍發現者張鳳祥。
圖2 三星他拉村遠景。
圖3 三星他拉村口。
D. 紅山文化玉龍的出土地
2010年11月2日,被專家學者苦苦尋找20餘年的中國國寶「中華第一龍」出土地,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和翁牛特旗博物館田野考古工作者歷經兩年考察被確定。 翁牛特旗博物館於1987年在民間徵集到玦型黃玉龍形器被中國文物部門定為一級文物而加入國寶行列。考古學界普遍認定此件玉龍為「中華第一龍」,並被國內外紅山文化研究領域所關注。
由於這件玦型黃玉龍形器是民間徵集而無具體出土地點,其文化類型所屬在學術圈內引起爭議和討論。部分專家認定這件龍形玉器屬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紅山文化典型器物,而一些學者則認為玉龍屬距今4000餘年夏家店下層文化類型。 紛爭之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考古隊聯合翁牛特旗博物館於2008年初立項並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調查活動之中,開始田野考察和民間訪問,采訪相關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紅山文化遺址群採集實物標本上千件,於2010年10月下旬最終確認此件國寶玦型黃玉龍形器的出土地點為翁牛特旗烏丹鎮新地村東拐棒溝紅山文化遺址群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考古隊隊長劉國祥認為,兩年來的細致調查表明,玦型黃玉龍形器選料上乘,雕工精細,神態飄逸,具有明顯紅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藝特徵,應為紅山文化玉器精品,堪稱國寶。 國寶「中華第一龍」出土地點被確定,證明玦型黃玉龍形器代表紅山文化高等級類型器物,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發現,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
E.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紅山文化遺址發掘一墨綠色玉龍,高26厘米,體捲曲為「C」字形,吻部前突。
龍起源於狼,無可爭議。
我們祖先怎麼會崇拜家豬或野豬這樣愚蠢,毫無頭腦的動物?
而崇拜狼,這樣集智慧、勇猛、團結、美麗於一體的動物,到是較為可信。
龍由豬演變,簡直是無稽之談。
F. 紅山的文化遺址
內蒙古赤峰是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中華草原文明的重要源頭。因時間關系與紅山文化遺址失之交臂。我專程去古老而蒼涼的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遺址考察。赤峰因市區東北一座山的紅色岩石山峰而得名,先民曾生活在這座古老而巍峨險峻的山裡。我去內蒙古時江南已是桃紅柳綠,春風拂面,而紅山文化遺址迎接我的卻是凜冽北風,逼人寒氣——那裡的氣溫還在零下16攝氏度,站在山上整個人都瑟瑟發抖。
在遍山亂石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個五六千年前先民壘砌出來的半掩體圓形石穴,那些石穴雖不大,但一走進去「敬畏」之情頓生。在廣袤的黃土斜坡上,先民們就地取材壘砌石穴,石穴門一律朝南或東南方向開,門前還有石砌,既可擋風避雨,又能防範野獸襲擊,原來草原游牧民族的祖先也曾有過定居的生活。假使如我所想,那麼,古代這里應是森林茂密,水草豐美之地。陪同考察的赤峰博物館副館長趙國棟告訴我:「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日本考古隊,帶隊的是當年東京大學校長濱田。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他們想在內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文化遺址他們發現的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但從此也揭開了紅山考古的序幕。
最早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的是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永和考古學家尹達。梁思永解放後任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他早年實地考察過赤峰地區。兩位學者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屬於長城南北接觸而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故定名為「紅山文化」。
新落成的赤峰博物館有紅山文化出土實物和圖片展出。從展覽可知,紅山文化鼎盛時期距今約5500年左右,祭壇、女神、宗廟、積石冢等極為重要的文物告訴人們,那時紅山古國形態已經出現了。紅山玉器現已出土近百件之多,造型有龍、蠶、鳥、貓頭鷹等,多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透亮,極具神韻;市面上流傳的紅山古玉,大都屬於仿品。1971年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C形雕龍,其造型之優雅,質地之精美,堪稱一絕。這件國寶現藏於國家博物館,我曾見到過。由碧玉C形雕龍人們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赤峰地區遠古時期也許就是產玉、制玉的基地,這樣,它比南方良渚文化玉器早一千多年。玉文化從北國草原播撒華夏各地,形成了數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傳統,這是赤峰先民的智慧,也是赤峰後人的驕傲。
是的,內蒙古地區的紅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曙光,值得我們好好品味,細細研究。
G. 中國15件最頂級國寶
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文明,這幾千年的傳承不只是文化的傳承,更是各類珍貴的寶物的傳承。記得之前為大家介紹過日本十大傳世國寶,下面和探秘志一起看看咱們中國的各大寶貝吧。
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
1、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也被稱之為後母戊大方鼎,它是在商後期被鑄造出來的。這個龐大的青銅器高度為133厘米,重量更是達到了832.84公斤,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財富,進入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行列也是可以理解的。
2、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這個寶貝雖然名字有點復雜,但是整體來看相當漂亮。這是漢代蜀地織錦護臂,這個也是中國的一級文物,在中國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中也占據一席之地。這個珍貴的寶物目前被放置在新疆博物館中。
3、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一直都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作品,這幅畫的主要內容是宋代的街口情景,這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優秀畫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之前有傳聞說清明上河圖價值100億,這個說法當然是假的,因為這是中國國寶,是不允許拍賣的。
4、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在1969年成功出土,這是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中的陪葬品,目前被安放在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自從出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高超手藝的代表作品。
5、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在1986年成功出土,整體長度大約為1.76米,居然是用2008塊玉片用金絲編制而成,所以這個名字也因此而來。這是一款十分精緻美麗的寶物,出土之後,甚至有人好奇金縷玉衣裡面有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裡面就是空的。
6、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整體相當耀眼,在1976年成功在陝西出土。這是是商周時期的金器,主要是圓形的,身體非常薄,圖案還是鏤空的,設計巧妙十分漂亮。
7、真珠舍利寶幢
真珠舍利寶幢是宋代時期的物品,高度為122.6厘米,主要是用楠木製作而成的,設計方面相當的巧妙,鏤雕的技術也十分精湛,不愧進入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之中。
8、搖錢樹
搖錢樹是東漢時期的東西,1990年在四川成功出土,它的高度為198厘米,整體是一顆相當完整的樹木。幾大部件都十分精妙,設計不錯。
9、長信宮燈
長信宮燈是中國漢代的青銅器作品,宮燈燈體就是一個雙手端著燈的宮女,神態十分優雅,設計巧妙。這個文物雖然在現在不可能拿來點燈,但是在以前確實是不錯的宮燈。
10、曾侯乙編鍾
中國十大國寶級文物之一曾侯乙編鍾是戰國早期的文物,它在1978年的時候成功在現在湖北的隨州市出土,這主要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樂器作品,不僅鑄造技術高超,還有比較不錯音樂性能。
H. 館藏紅山c形龍有幾件
館藏紅山c形龍有246件。
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匯處的牛河梁遺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裡見到一件勾雲紋玉佩。
以後,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現,以凌源市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內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漢旗大窪、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等處也有不少重要玉器發現。紅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數為動物造型的裝飾品,構成這一文化的顯著特徵。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考古人員來到牛河梁進行考古發掘。1984年,當工作人員打開牛河梁第五地點的中心大墓。他們驚奇地發現:墓里竟然有七件隨葬紅山玉器。並且排列十分規整。
豎放在死者的右胸,下面壓著一件馬蹄形玉器,右手腕戴著一個玉鐲,兩件玉璧放在頭部的兩側,雙手各握著一個玉龜。如今,這些珍貴的紅山玉器都珍藏在遼寧省博物館里。
I. 遼寧朝陽紅山文化是什麼呢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
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編輯本段歷史
紅山, 遼寧省凌源市牛河梁遺址出土玉豬龍
[1]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灑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蒙元時代,蒙古族人叫它為烏蘭哈達,漢語譯為「紅色的山峰」。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公元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年代,當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據日本人回憶,當年他越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紅山,在附近地面上發現了一些陶片。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名叫桑芝華。他來到內蒙林西,無獲而歸。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1930年冬,從東北通遼來了一位梁啟超的兒子叫梁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後,開始研究考古學,他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工作團,叫滿蒙考察團。有個叫濱田的,是當年東京大學校長。他們來的動機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想在內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30多處遺址僅發現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讓日寇枉費了心機。 紅山文化博物館示意圖
解放後,梁思永先生為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梁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古玉的正式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 其後不久,在內蒙敖漢軲轆板壕、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學地層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為定論。 歷史學教授雷廣臻研究發現,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熊、龍、龜、雲、鳥等),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這些圖騰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情況,而玉龍玉鳳則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遼寧省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歷史學教授雷廣臻有關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國際論壇上發表了自己的最新見解,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紅山文化墨玉馬蹄形器
[2]雷廣臻說,根據古文獻記載,黃帝圖騰主要有5種:一是熊。《史記》說:「黃帝為有熊。」班固編著的《白虎通義》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在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顎和熊掌殘體,還出土了雙熊頭三孔玉器;二是龍。《史記》說「軒轅,黃龍體」。聞一多先生認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這種大蛇又被人們稱作龍,被黃帝部落奉為圖騰。紅山文化蛇形龍玉器,從興隆窪、查海遺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的玉龍,已經形成了一個系列;三是龜。《國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郭沫若先生認為黃帝的圖騰為天黿,即神龜。在牛河梁遺址多次出土了神龜玉器和玉龜殼。四是雲。紅山文化的勾雲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與雲有關。五是鳥。《國語》記載,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鳥身者」,可能以鳥為圖騰。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確實出土了玉鳥。 雷廣臻強調,在中國著名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紅山文化(主要是玉器)與黃帝有這么多的契合。這種種契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雷廣臻認為,紅山文化圖騰性玉器反映了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這「四生」情況。可以說,紅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雷廣臻教授進一步分析,黃帝多圖騰,哪個為社會所共同崇拜、從而成為共同的圖騰呢?從文獻上看,一是龍,二是鳳。從出土玉器實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為原型的龍,以貓頭鷹為原型的鳳,組成了玉龍、玉鳳系列。由此可以推斷,龍和鳳是黃帝部族的最高圖騰,玉龍玉鳳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
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兩岸的紅山文化部落集團,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經濟生活,已經發現了較多氏族居住營地的遺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內蒙敖漢旗河福營子村,有一處紅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兩條保存較好的壕溝將部落遺址分別圍成緊鄰的兩個部分,即兩個氏族。其中東南部的壕溝周長 600餘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在壕溝的東南邊留有一處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溝只有三邊,包圍的居住營地面積較小,另一邊即為東南部氏族壕溝的一段。這個紅山文化部落營地的發現,提供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規模和防衛性壕溝的實例,可以看出這種設施與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紅山文化的先民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漁獵的經濟生活。 在手工業生產中,制陶業佔有重要地位。制陶技術比早期的興隆窪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一些富有制陶經驗的氏族成員已經專門從事這項勞動,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 老哈河東岸的敖漢旗白斯朗營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處紅山文化的窯場,考古人員發掘清理出 6 座窯址。從這些結構各有差異的陶窯及出土的陶器來看,制陶業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了。
編輯本段「紅山文化」博物館
人類人文龍壇博物館是由民間著名考古探險收藏家黃康泰先生創建。三十五年來,他憑著天賜的命運、龍祖的重託、堅定的意志和無私的境界,踏遍龍疆萬里,走盡鳳國家園,不辭辛勞地探研龍的起源和人類文明起源之大課題,始終默默地肩負著探研和弘揚人類文明起源歷史的使命和重任,艱難地完成了有史以來前人所未完成的尋根之夢。 中國第一「龍」——C型龍
[3]人類人文龍壇博物館以近三十五年來所發現的遠古系列石玉器為主要物證,以陶器為輔證,以骨器為旁證,破解了五千年至三萬年間人類文明起源之謎,是一所具有專題性、唯一性和重大發現性的博物館。它是一座以考古實物講述人類史前文化的知識寶庫,是人類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無遠古考古發現之前,中國學術界長期存在著疑古思想,被中國文明西來說的觀點所左右。如今,本館考古發現的龍祖鳳宗文明起源實物和紅山文化系列石玉器,充分地證實了中國龍鳳「一統多源」起源文明演變世界文明的學術觀點,徹底推翻了中國文明西來說的錯誤觀點。中國物證探源人類文明的考古時間雖晚,但現在我們人類人文龍壇博物館可以鄭重地宣布:中國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是人類文明第一起源國。 該館收藏的各類遠古石玉器均是龍祖鳳宗文明發展、演變和傳承的文化產物。中國文明起源即龍祖鳳宗文明起源。龍鳳圖騰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圖騰的象徵,以最遠古、最神秘的內涵,創造了中華民族總圖騰的文明起始,衍生了無數中國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永恆的、從未間斷的、陰陽相生相剋的、無所不包的文明哲理,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三萬年獨樹一幟的、龍鳳一統多源的文明文化傳承史。 紅山文化——龍宗鳳祖
[4]世界其他國家的文明與文化相比中國龍祖鳳宗的文明與文化起步要晚,是對中國龍祖鳳宗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這一觀點可在當地的考古發現中得到印證。因此,本館收藏的遠古系列石玉器是探研中國乃至人類文明起源課題極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物證。 人類人文龍壇博物館藏品達二萬余件,其發現地集中於中國長城以北的內蒙古高原、大興安嶺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青海北部、新疆北部等地區,分布於閃電河、青龍河、灤河、東西遼河、哈拉哈河、老哈河、英金河、牤牛河、大凌河、西拉木倫河等流域,共計萬余處。
J. 重大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龍什麼時候出現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我們自稱「龍的傳人」,但是「龍」形象的出現,遠比「中華民族」這一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要早。最早的龍的龍的形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在考古上又有哪些重大發現呢?
「龍」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從字形來看,有頭有角有大嘴巴,還有彎曲細長的身子。
先秦文獻《左傳》中也有關於龍的記載,說魯昭公29年,晉國都城郊外發現龍。此外《左傳》中還記載了關於訓龍的各種傳說,如五帝時代,董父幫帝舜馴養龍,帝舜賜給他一個氏族名,叫「豢龍氏」。夏代,劉累為孔甲馴養龍,孔甲賜給他一個氏族名,叫「御龍氏」。
漢代青龍圖案瓦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