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瑤族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土特產是什麼
一、瑤族的風土人情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就餐。
二、瑤族的民俗習慣
1、建築:瑤族是個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頂、半山腰和山腳溪畔。新中國成立之前,邊遠山區瑤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當一部分還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磚瓦屋。。
2、信仰:瑤族人民的信仰屬於多神崇拜。過去,瑤族認為萬物有靈,對自然虔誠膜拜,祭禮寨神、家神、水神、風神、雨神、雷神、樹神、山神等,每逢年節都要上香。
3、傳統節日:瑤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小節幾乎每月都有,各地過得也不盡相同。大節日有春節、清明、社節、盤王節、「祝著節」、「耍望節」等。春節期間,瑤族人民舉行唱堂歌、打銅鼓、賽陀螺、射弩、圍獵、拋綉球、斗畫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
三、瑤族的土特產
瑤族煙熏臘肉主產於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瑤族煙熏臘肉採用原汁原味的農家土豬肉為原料,配上瑤家特有的米酒腌制,打造出的臘肉具有肉香味濃,口感好,肥而不膩的特點。
每年到了三荒四月青黃不接的時候,或家中有客人來了,熱情的瑤族同胞就會在自家廚房的灶口或火塘上取下火煙臘肉,洗凈灰塵,或整塊,或切片,或蒸,或煮,或炒。
(1)瑤族非遺文化是哪個村擴展閱讀
瑤族的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瑤族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在瑤族聚居區建立了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利。目前,全國共有13個縣的瑤族人民實現了區域自治,建立了自治地方,設立了自治機關,行使民族自治權利。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農村散雜居少數民族的工作,我國憲法和法規性文件規定了散居少數民族各方面的平等權利。為了充分保證散雜居瑤族的平等權利和當家作主、管理本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利,國家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和廣東五省區還建立了113個瑤族鄉(鎮)(有的民族鄉是由瑤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建立)。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按照瑤族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特點進行了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對工、農、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制度,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瑤族人民的積極性,生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Ⅱ 瑤族有什麼獨特的文化
大家都知道,我國不僅地大物博,而且民族眾多,我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還有一個摩梭人。在這些少數民族當中,他們都有非常獨特的風俗習慣,比如他們的傳統服飾,各種各樣異常好看,他們的建築也跟漢族不太一樣,他們的禮節,飲食等等都與其他的民族存在明顯的區別。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瑤族文化,一起去領略一下瑤族人民的獨特風格。
除了這些瑤族,在飲食方面也跟其他民族不一樣,他們多以一些粗糧,比如玉米,芋頭等為主食,還喜歡腌制各種食品,作為待客的良品。瑤族的婚俗也比較提倡自由戀愛,通常利用集會、節日等等來走村串寨,通過對歌以及其他的形式來建立感情,自主婚姻。
Ⅲ 瑤族是發源地是哪
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為2637421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自稱「勉」、「金門」、「布努」、「炳多優」、「黑尤蒙」、「拉珈」等。因為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又有「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平地瑤」、「坳瑤」等稱謂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瑤族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區。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瑤族人口數為2637421。人。瑤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支系比較復雜,各地差別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話。通用漢語或壯語。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 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於長期與漢、壯、苗等族接觸,各地瑤族一般又兼通漢語,部分兼通壯語和苗語。 2 關於瑤族的來源,說法不一,或認為源於「山越」,或以為源於「五溪蠻」,或認為瑤族來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數人認為瑤族與古代的「荊蠻」、「長沙武陵蠻」等在族源上有淵源關系。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後,採取遷「謫戍」民於邊疆民族地區的政策,從中原派大批漢人進入長沙、武陵蠻地區,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這些地區生產的發展。西漢時,武陵蠻地區的蠻人按丁計稅,到了後漢仍對蠻族徵收「徭稅」。永和元年(136),由於「徭稅」過處重,包括瑤族先民在內的武陵蠻紛紛起義。 南北朝時,瑤族先民已分布到「東連壽春(今安徽壽縣),西通上洛(今陝西商縣一帶),北接汝潁(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一時期瑤漢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瑤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廣東、廣西境內,史稱莫徭蠻。莫徭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宋王朝對瑤族地區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瑤族地區在土官或土酋的統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 元、明、清時期,瑤族的分布已遍及廣西、廣東以及湖南西南部和雲南、貴州的部分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發展較快的地區已接近漢族地區的水平,而偏遠地區的瑤族「隨溪谷群處」,甚至不從事農耕,以獵山獸為生者,一部分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由於封建王朝剝削、征剿屠殺,明末清初,部分瑤族逃至越、老、泰等國邊境。至20世紀70年代,在越、老、泰等國的部分瑤族分別遷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國居住。
Ⅳ 瑤族的傳統工藝有哪些
《黃泥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瑤族過山音》《瑤族織綉技藝》《瑤族醫葯》《跳甘王》《瑤族度戒》《瑤族做盤王》《瑤族石牌習俗》7項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瑤族服飾》《瑤族石牌制》等3項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18項被列入縣級保護項目。
Ⅳ 瑤族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瑤族耍歌堂
瑤族服飾
瑤族刺綉
瑤族民歌
瑤族長鼓舞
瑤族猴鼓舞
密洛陀
Ⅵ 瑤族有哪些風俗文化
瑤族風俗習慣很有民族特點,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區不同而產生服飾、飲食、居住的差別。近代瑤族服飾式樣多姿多彩。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對襟兩種。褲子長短不一,以藍黑色家機布為主。
南丹白褲瑤男子空白色燈籠褲,長至膝蓋,故稱之為"白褲瑤"。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長衫長褲,有的穿短衣百褶裙。頭纏黑色或白的綉花巾,束腰帶,上衣、裙、褲、頭巾、腰帶均綉彩色花紋。飾耳環、手鐲、銀牌。
大瑤山茶山瑤婦女愛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銀板。靈川、融水的瑤族婦女戴一種高聳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纓絡的帽子,顯得高雅獨特。
瑤族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林業。食物以大米、玉米、紅薯為主,喝酒吸煙比較普遍。桂北瑤族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盤旋喜歡腌制"鳥酢"、"獸肉酢",有的瑤族腌制熏乾的豬肉和牛肉。這些都是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在達山瑤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的瑤族農歷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
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
Ⅶ 瑤族文化 瑤族刺綉有著怎樣的歷史
瑤族刺綉主要流傳於粵北乳源瑤族自治縣的必背、游溪、東坪鎮農村及乳城、桂頭鎮部分地區。乳源瑤族屬過山瑤,該族婦女自古愛綉花,閑時針不離手,代代相延,但刺綉確切產生年代已無從考證,其歷史淵源據說與瑤族先祖「盤瓠毛五彩,故令瑤姎徒衣服斑斕」(《廣東新語》)的傳說有密切關系。
乳源瑤族刺綉以黑色、藍色、白色布料為底布,以紅、綠、黃、黑、白五種色線作線綉,廣泛用於衣服、頭帕、圍裙、角帽、童帽、腳綁和挎包、傘袋等的裝飾。當地瑤胞幾乎從頭到腳都以五彩斑斕的綉色把自己裝扮起來,格外美觀精神。
乳源瑤族刺綉技藝獨特,綉時不需畫稿,按不同布色先用黑線或白線依著布紋綉出一行行方格,再在方格中綉出各種圖形。尤為神妙的是不必看正面,只從反面而綉,卻能在正面構成三角形、齒狀形、城堞形等不同紋樣,其綴合起來就形成一個個形紋圖樣,再經組合便成為各類物品上的完整裝飾圖案。
乳源瑤族刺綉的形紋圖案制式劃一、造型奇特、結構復雜、樣式繁多。其線條必是對角線、垂直線、平行線而無弧線,圖案配色組合各異,但基本形態是定型的,且世界各地的過山瑤皆大體相同,呈現出幾何化、程式化的特徵;其造型抽象,有變形、誇張、象徵、比喻等多種表現形式和表達技巧;其大蓮花、八角花等形紋結構繁復,甚至有型中型的復合構成和多重組合;其形紋圖案有男女、佛手、唐王印章、文字、龍身、獸蹄、鹿、蜘蛛、魚骨、鋸齒、碎花、單花蕊、組合花蕊、大花蕊、梧桐花、蓮尾花、鳳仙花、松果、大松果、大八角、豆腐格等26種樣式。
這些奇異古拙而經典的形紋圖案記載了瑤族生存發展、信仰崇拜、傳統文化藝術和思維觀念的歷史,是過山瑤民族身份的符號和標志,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及時髦服裝的流行。
瑤族的傳統服飾以至生活習俗也在悄然地發生著改變,由於許多瑤家姑娘外出打工,在學女孩課業過重等原因,刺綉習慣已慢慢淡化,乳源瑤族刺綉已面臨後繼乏人、技藝瀕臨失傳的困境,急需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Ⅷ 乳源瑤族自治縣的文化
(一)唱山歌
乳源瑤漢族人民都喜歡唱山歌,漢區以桂頭、一六、大橋、紅雲、侯公渡等鄉鎮流行。瑤區則是村村寨寨的瑤族同胞都愛唱山歌、會唱山歌。歌聲悠揚動聽、音細而長,唱時講究一定的技巧,強調拖音、吐氣,曲調清新,使聽者感到十分親切。平日里,瑤族青年男女上山打獵、伐木、耕作或到田間勞作時,都歌不離口,或獨唱或男女對唱。逢年過節,喜慶的日子裡,人們還會集合到林間、草坪盡情地對歌,傳情達意。
(二)舞獅
乳源的舞獅主要有醒獅和驚獅兩種。舞獅是民間最普遍、最常見的一項娛樂活動,凡喜慶日子,皆以舞獅助興。特別是春節期間,從年初一至元宵,更是爆竹聲聲、鑼鼓咚咚,舞獅隊伍穿街過巷、走家串戶,舞獅拜賀,祈福消災。
民間舞獅隊如新置獅頭,要擇日在廳堂簪花披彩,然後到長流水的江河邊跪下點光。要盛上熟豬頭一隻、熟雄雞一隻、生猛鮮魚一條,叫「三牲」,同時要有酒、水果、糍粑和香紙寶燭奉拜,用一支新毛筆蘸上珠砂、生雞血點獅頭的雙目,舞獅藝人要還要唱「獅頭歌」。
(三)舞龍
乳源民間舞的龍主要有木雕龍、紙扎龍和稻草龍三種。桂頭、楊溪舞木雕龍,附城舞紙扎龍,大布、大橋等山區舞稻草龍。舞龍時間除節日慶典由單位出資製作安排活動外,民間自發性的每年一般在農歷正月初十至十五日的夜間進行(惟桂頭王龍圍等村在白天進行)。
(四)舞春牛
「舞春牛」是流行於桂頭、楊溪、一六等鄉鎮的一種民間歌舞。活動多在冬、春農閑季節進行。舞春牛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由一男子穿戴竹篾織的用紙裱的牛頭、牛尾,手中搖著扇子,扮成書生樣子,另有兩個姑娘挑著花籃,邊舞邊對唱表演;另一種形式,是由一個小孩扮演牧童騎牛(人扮)吹笛,另由幾個姑娘挑著花籃一起表演、對唱。唱詞以問答式為主,通俗易懂。
Ⅸ 瑤族故里
瑤族故里通城縣龍窖山(葯姑山)千家峒——瑤族的精神家園
龍窖山作為瑤族文化的發祥地--千家峒所在,此間遺存了大量的瑤族文化圖騰和生活遺跡,沉澱了豐富多彩的瑤族先民的石頭文化,是全球300萬瑤胞的精神家園,是極其少見的瑤族文化遺產,具有文化屬性中的唯一性,文化載體的獨特性和文化研究與發展的代表性。千家峒瑤族文化遺存,上與古三苗國(2)有淵源,下與湖南、廣東、廣西和雲南、貴州等地瑤族有族屬關系,在國內、外民族文化史上有獨特地位。特別是代表上古瑤族先民的石文化遺存更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品牌效應,具有打造為國家級文化品牌的潛力。(小兔TONI武漢編輯)
Ⅹ 瑤族有什麼文化
1.建築文化,種植文化。獨具風情的瑤家山寨,充分展現了瑤族同胞的智慧和勇氣,他們一代接一代地開山辟嶺,在明清時代修建的寨門、寨牆、石拱橋、石板道和青磚瓦房等,房屋排列整齊,村莊供水設施完善,並且他們千年瑤寨還是一處大「碉堡」。山寨建在易守難攻的半山腰,四處設防,壁壘森嚴,據說歷史上曾多次抵擋住敵方的進攻,同時,他們開墾耕地,營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梯田和森林,在崇山峻嶺中構築了一幅自給自足的山水田園風光的原始生活圖景,令人嚮往和心曠神怡。2.傳統音樂、舞蹈。瑤族歌謠其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形式多樣,有講述天地萬物起源的創世歌;有記述民族歷史的古歌;有狩獵歌和農事季節歌、愛情歌;祭祀歌、革命斗爭歌,有「香哩」、「離慣」、「刮架」、「貴金鍾」等數十種不同稱謂的瑤族傳統民歌等等。在民族起源的神話傳說中,瑤族崇拜盤古,把盤古看作是開天闢地的人類始祖。其中《盤王歌》是經典歌謠,是瑤族人民的偉大藝術珍品。此外,還有史詩般優美的傳說、故事、謎語、諺語等,充分展示了瑤族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觀念和社會生活,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瑤族舞蹈與其民間歌謠一樣,是瑤族同胞的生活組成部分。其著名舞蹈如長鼓舞、銅鼓舞,系祭祀盤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間盛行的舞蹈還有25獅舞、草龍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師舞等數十種。現在,瑤族的長鼓舞和銅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廣大群眾歡迎。清遠瑤族耍歌堂、瑤族長鼓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舞馬鹿、鳳舞、鬧花燈、瑤族小長鼓舞、豆腐節、舞被獅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歌舞所用的牛角、銅鑼、嗩吶、芒笛、五月簫、長笛等民族民間樂器,有很強的民族藝術風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3.傳統民族節日。瑤寨是歌舞之鄉,節慶活動豐富多彩,瑤家有三月三的開耕節,六月六的嘗新節,七月七的開唱節,十月十六的盤王節以及耍歌堂等盛大節日。其中,「耍歌堂」已成為連南瑤族自治縣傳統的民間盛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的「耍歌堂」是瑤族最隆重最大規模的傳統節日。「耍歌堂」也是瑤族人民傳播歷史知識和喜慶一年辛勤勞動獲得豐收的傳統節日。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紀念祖先、追憶歷史、喜慶豐收、崇拜英雄、傳播知識的隆重活動,同時也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和人們會親結友的民間盛會,耍歌堂傳誦的瑤經具有很高的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的歷史研究價值。4.語言、服飾、宗教、婚俗等生活習俗文化。瑤族的語言、服飾、婚姻和生活習俗等方面有各自典型的民族文化。如服飾,女著長裙,男著對襟服,皆有頭飾、生活用品以及各種裝飾品,都有式樣多種、精緻美觀的圖案花紋。傳統工藝如挑花、織錦、編織、刺綉和蠟染。瑤族男女老幼都能出口成歌,而且歌詞精練押韻性強,時逢喜慶佳節歌聲遍野,令人神往。很多走出故鄉的瑤胞都盡力保存著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和習俗。在婚俗上,茶山瑤是傳統的男婚女嫁,提倡計劃生育;而盤瑤則是「男嫁女招」,提倡多生,注重男女平等;花藍瑤婚俗更為獨特。另外瑤族也保留自己的祖圖族譜、碑刻銘文、宗教經書、歌書信歌、醫方炙語、契約賬據。三、瑤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策略如何將瑤族傳統文化和其瑤區獨特的地理環境結合起來,建設特色的民族經濟,這是連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