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州到底有什麼文化遺產
1.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詩人蘇舜欽(字子美)所築,南宋初年曾為名將韓世忠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於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滄浪石亭。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廊中砌有花窗漏閣,穿行廊上,可見山水隱隱迢迢。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與明道堂東西相對的是五百名賢祠。園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樓,看山樓北面是「翠玲瓏館」,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滄浪亭清幽古樸,適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盡鉛華,無一絲脂粉氣息。
2.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蘇州潘儒巷內,東靠園林路,建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岩,而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
獅子林平面成長方形,面積約15畝,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峻宇,氣象森嚴。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盤旋、迂迴反復。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運,一草一木別具神韻。
3.留園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全園大致分為中、東、西、北四部分,中部以山水為主,為原留園所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西、北部為清光緒年間增修。入園後經兩重小院,即可達中部。中部又分東、西兩區,西區以山水見長,東區以建築為主。西區南北為山,中央為池,東南為建築。主廳為涵碧山房,由此往東是明瑟樓,向南為綠蔭軒。遠翠閣位於中部東北角,聞木樨香處在中部西北隅。
㈡ 蘇州地域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古城名鎮、園林勝跡、絲綢、刺綉、工藝珍品、崑曲、蘇劇、評彈、吳門畫派。
蘇州園林已經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僅僅是蘇州文化的一個側面,即使從這一個側面來看,就能看出造園藝術的登峰造極需要多少文化精品的匯合,諸如建築、繪畫、雕刻、堆山疊石、花木盆景、詩詞楹聯、傢具陳設……每一項都是蘇州文化的一個門類,都能寫幾部書。
風俗民情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這一天將圖畫書籍曬於庭中,防蟲蛀腐蝕,收效尤大。各寺院廟宇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再世可轉男身」。
又有民諺雲:「六月六,狗腐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將狗、貓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並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
七夕這天,家家戶戶用麵粉加糖拌和結實,切成2寸左右長條,扭成芒結形狀,經油煎後,鬆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節必備供品。
㈢ 蘇州文化有哪些
綜述
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前來投奔的楚國大臣伍子胥建吳國都城闔閭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城裡仍有許多當年留下的地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蘇州城建城早,規模
蘇州工業園區
大,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為國內外所罕見。蘇州古城的古跡密度在中國僅次於北京和西安,列全國第三位。蘇州古城和蘇州園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遺產"集於一身。而崑曲、陽澄湖大閘蟹、周庄是三張國際級、重量級品牌。
蘇州園林甲天下,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其中九座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截止2009年有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世界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進入國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的有蘇州古城歷史街區和江南水鄉古鎮.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席;「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鍾聲。 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為豐富,著名的有趙陵山遺址、少卿山遺址、綽墩遺址、草鞋山遺址、羅墩遺址等,其中趙陵山遺址1992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蘇州現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崑山周庄、吳江同里、蘇州甪直),7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蘇州東山、蘇州西山、蘇州光福、蘇州木瀆、吳江震澤、太倉沙溪、崑山千燈),還有一大批保存較好的古鎮(如吳江的黎里、盛澤,崑山錦溪,太倉瀏河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吳中區的東山村、明月灣),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江路 ,山塘街。
名稱由來
相傳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有子昌,古公亶父認為昌有興王業的才能,想把君位傳給季歷再傳於昌。泰伯、仲雍了解了這一意圖後,為尊重父意,避讓君位而逃避到當時被稱為荊蠻之地的江南。並隨鄉入俗,自行「斷發文身」。表示他們已是荊蠻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繼位了。他們的這一義行,以及他們帶來的周族先進的文化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擁護,在梅里,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國號為「勾吳」(勾吳的「勾」是荊蠻語的發聲詞,無實際意義,勾吳即吳。但在出土的吳國青銅器上,作「攻吳」、「工吾」等,沒有「勾吳」)。泰伯到梅里,這梅里是指什麼地方,至今說法不一。至南朝無錫縣令劉昭注《後漢書•郡國志》時方說無錫梅里有泰伯墓,但沒有發現有城的遺址。在蘇州靈岩山下發現了春秋時大城的遺址。
從泰伯起十九傳至壽夢繼位稱王(公元前585年),吳國始有確切紀年。吳國的都城不斷遷徙,隨著吳國的崛起,需要尋找新的建都地,而位於太湖東北岸的蘇州,由於自然條件十分優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壽夢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將都城遷至蘇州。並經過多年的不斷經營,具有相當規模。可是由於史籍沒有記載,當時城址已無從查考。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國。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池,自此,蘇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後越國滅吳,並於公元前379年將越國都城遷到姑蘇,戰國時期,公元前248年,楚國春申君受封於吳,並以蘇州(吳墟)為首邑,為蘇州的發展作出貢獻,蘇州至今有地名黃埭和位於蘇州古城王洗馬巷內的春申君廟紀念他,並把他作為蘇州的守護神供奉在城隍廟內。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吳都城設會稽郡、吳縣,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縣,或有時稱為吳州。公元589年,隋改吳州為蘇州(以蘇州城西姑蘇山得名,蘇州的名稱始此。另姑蘇山由吳王闔閭建姑蘇台得名,現山上仍有遺跡)。公元778年,唐朝設蘇州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從此,蘇州名稱被固定作為通稱。公元1113年,宋改蘇州為平江府。綜合歷史變革,蘇州有很多的別稱:姑蘇、吳、吳縣、東吳、平江、吳中等等。又由於蘇州城內河道縱橫,又稱為水都、水城、水鄉,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游記》將蘇州贊譽為東方威尼斯.蘇州古城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贊為「鬼斧神工」。
建置沿革
吳:西周 闔閭大城 吳都(公元前514年)
吳:越滅吳 徙都 吳為越都 (公元前379年)
吳:春申君黃歇受封於吳 為都邑 (公元前248年)
吳縣:秦始皇帝二十五年 會稽郡治所(公元前222年)
泰德:王莽篡漢,復古改名,仍為會稽郡治所(公元8年)
吳縣:漢永建四年 吳會分治,為吳郡治所 (公元129年)
吳縣:漢建安元年(196年)至212年,為東吳孫氏政權首都。
吳州:南朝 陳禎明元年(公元587年)
蘇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蘇州:唐太宗貞觀元年,江南道治所(公元627年)
蘇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為江南東道治所(公元733年)
中吳:後唐同光二年(924年)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平江達魯花赤總管府:元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
蘇州府:明 應天巡撫駐地 屬中書省1367年
蘇州府:清康熙六年,江蘇省會 江蘇巡撫,布政使駐。(1667年)
蘇州市:1949年
蘇州市(省轄)、蘇州專區:1953年
蘇州市(地級):1983年
㈣ 蘇州特有的文化藝術,傳統技藝有哪些
1、【蘇扇】是蘇州特產,以雅緻精巧,富有藝術特色而著稱,歷史悠久,國外馳名。包括摺扇、檀香扇和絹宮扇三大類,統稱為「蘇州雅扇」。明清以來,主要在蘇州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蘇州雅扇集各種精湛工藝於一身,包括造型、裝裱、雕刻、鑲嵌、髹漆等工藝。它們把吳地的山山水水、花鳥人物濃縮繪描,其精湛的手藝構成了吳文化中絢爛多姿的篇章。
2、蘇州的香山位於太湖之濱,有2500多年的歷史,這里百餘村莊人多地少,自古出建築工匠,因從業者技藝不凡,人稱"香山匠人"。香山幫是一個以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為地理中心,以木匠領銜,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典建築工種於一體的建築工匠群體。他們將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巧妙結合起來,創出了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一脈--"香山幫",後來,以香山幫模式建造的房子,就叫"蘇派建築"。
3、【緙絲】,又名刻絲,是中國古老、獨特的一種傳統織造工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蘇州緙絲自南宋以後,盛名全國,成為主要產地。明清時代,蘇州緙絲仍昌盛不衰。 緙絲素以製作精良、渾朴高雅、艷中且秀的特點,在絲織品中列為最高品第,並是最早用作製造藝術欣賞品的絲織物。
㈤ 蘇州有哪些福文化
蘇州城隍廟的福文化,福、祿、壽、喜、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常見、最有代表性的五種祝福語言。福、祿、壽、喜、財每個字背後都代表一種文化。
㈥ 最能代表蘇州文化的吳門三個流派是
摘要 吳門」,即今蘇州之別稱。明代中葉以來,蘇州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形成的一種被稱為「吳門書派」的群體,頗具實力,改變了明初以來低靡單調的書法審美趣味,成為明代中期書法發展的主流,影響達百餘年之久。
㈦ 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有崑曲、古琴、宋錦、緙絲、端午和蘇州香山幫等6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蘇綉、玉雕、二胡、江南絲竹、錫劇、剪紙(溱湖刻紙、金湖剪紙)、廟會(祠山廟會、金村廟會)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崑曲
中國崑曲與古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崑曲六百年,非遺近二十載,太多說不盡的人與事。
我們曾采訪過崑曲大師林繼凡,他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來傳承「國寶」與「遺產」,如今他紮根家鄉蘇州,正繼續著崑曲藝術的薪火相傳。
宋錦
宋錦是中國漢族傳統的絲制工藝品之一,產地主要在蘇州,故又稱「蘇州宋錦」。它色澤華麗,圖案精緻,質地堅柔,被賦予中國「錦綉之冠」,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一起,被譽為我國的三大名錦。
2006年,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為蘇州絲綢博物館。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又將宋錦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
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綉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蘇州香山幫
香山幫是一個以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為地理中心,以木匠領銜,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典建築工種於一體的建築工匠群體。
他們將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巧妙結合起來,創出了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一脈--"香山幫",後來,以香山幫模式建造的房子,就叫"蘇派建築"。
2009年9月2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作為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㈧ 最能代表蘇州文化的吳門三個文化流派分別是什麼
摘要 宣德(1426~1435)年間,蘇州誕生了吳門派開宗大師沈周,繼起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張宏,他們在藝術上較全面地繼承了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並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開創一代新風,取代院體和浙派而占據畫壇主位,歷時150多年。畫史將沈、文、唐、仇並稱為吳門四家或明四家,為吳門派的代表畫家。這4位畫家雖同時崛起於蘇州,但風格迥異,各有師承。沈周因家學淵源,並受杜瓊等前輩熏陶,主要承元代文人畫衣缽,以簡練渾厚、蒼勁雄健的粗筆畫見長。文徵明從學沈周,並吸取趙孟頫、王蒙畫法,以縝密工緻、文靜清秀古雅的細筆畫著稱。他們兩人主要發展了元代文人畫傳統,注重筆墨表現,強調感情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靜平和的格調,其畫風奠定了吳門派的基調。唐寅是位落魄文人,與文徵明同為沈周學生,但也從學於周臣;他的山水畫主要師承李唐、劉松年,並適當融匯文人畫技法,形成筆法挺健細秀,墨色淋漓融和、風格謹嚴而清逸的藝術特色。仇英出身工匠,初學周臣,後悉心臨摹歷代名跡,尤著力於劉松年、趙伯駒,善作精細鮮麗的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唐、仇兩人均從南宋院體繪畫入手,並遠追北宋名家,重視主題、結構,講究真景實感,造型准確,筆墨謹嚴,風格柔韻雅秀,其藝術行利兼備,雅俗共賞。
㈨ 最能代表蘇州文化的吳門三個文化流派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