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1、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讓這個時代的人認同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從身邊做起,比如現在對於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過去60年的總和。這說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經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
2、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洇滅。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國的建築特色是一項傳統文化,那麼通過博物館一些旅遊景點的塑造可以讓文化產業化。
3、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韓劇中的古代文化其實很多都是來源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人通過韓劇把這部分文化偽裝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進行發揚,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1)如何進行中國文化修養擴展閱讀: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注意事項:
1、要擁有辨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拋棄不良的、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觀、批判的態度。
2、要創新性學習、發展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現在自媒體發展迅速網路傳播快,也要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創新性學習。
3、當然,也要持之以恆,學習好中華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不斷堅持不懈、刻苦鑽研。
㈡ 如何提高大學生中國文化修養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提高文化修養,不在於知識的多寡,在於真干。有真實的修養,在加上自己的正知正見,則可以稱為真有德行的人。所以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還得靠我們的老祖宗。這個必需要有幾個條件,才能得益。
第一,信。你得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信心,他確實可以提高我們的德行,讓我們得到真知真見。信 談何容易,大家都信了那就沒有人天天弘揚傳統文化,孔老夫子不必天天講學,說一下怎麼怎麼好。那大家都願意去學去幹了。關鍵問題是,聖賢的教學在怎麼好,我們都不以為是,都以自己的自私自利心去看聖人的學問。以這樣的心態還能得益?所以信為福之母,信是願的前提條件。那信這么重要,信怎麼才能建立呢?
第二,解。就我們這些人,真還得把道理說明白了才真信,才能真干。所以聖賢人懂這個道理啊,早就為我們按排好資料了,為了這些資料多少人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有的刻在石頭上,有的藏在大山洞裡,有的為了驗證真偽,花幾百人天天干這事,《四庫全書》,佛經傳到中國就是如此。他們沒有自私自利,沒有為個人著想,全都為了我們這些子孫啊?要不我們沒有這些資料,這些智慧怎麼得到真實的道理呢。沒有這些智慧,我們怎麼能相信,「人之初,性是本善的,性是相近的,因為習不同所以才有差別,才漸漸的遠了。」性是差不多的,那為什麼我們人與人與差那麼大呢?大多人都會說,「長相沒有關系,學歷沒有關系,習性而已,所以我們人和人差別那麼大」。那為什麼呢?「苟不教性乃遷」嘛。所以教育有多重要啊,教我們真實智慧,教我們存心啊,教我們能解,解了我們才明白要做好人,要有修養。才明白不學習怎麼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呢?所以解就是要我們深入學習經典,學習有真實智慧的人的教誨。
第三,行。有了這些就要行動,明白道理你不去做,不按這些道理去做,那不長浮華?那你就學多少,別人會說你有修養嗎?不會的。所以行很關健,行才是真實受用才是真實的功夫。學的基礎就是《弟子規》,弟子規1080個字,360句,真能每一句都做到了。那你就了不起了,所以做比學難,好些人願學不願做,但其實是學得不夠深,也就是沒有學到家,真有真實學問,沒有不願做的,所以不去行動,那證明你還學不夠,還得認真求解。
所以把所學的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才是我們的目標,讓他成為我們的習慣,一言一行合孔老夫子給我們的教誨,認認真真的去做,做不到,那是不明白,那在回去求解,解通了做就輕鬆了,真做的自自然然那才能算學會。行細分為三個:1,身,2口,3意。
1。就是儒家講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真干,落實的過程中,要時時檢查自己的所做所為,如果還存在這些情況,要生慚愧心,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孟子之謂「恥之於大矣,以其得之的聖賢,失之的禽獸耳」。所以力行的過程是逐次進步的,發現自己的力行不夠,德行不好而能發恥心。進而能生起畏心。自己做不到,學了這些東西說了別人也不相信。所以要發勇猛心,發現問題,就改。有了解的基礎,能這樣去力行,必得大利。德行定能有大提升,成聖成賢就此一舉。
2.口,真修行人不說三道四的,說的話別人很喜歡聽,發言成證。禍從口入,一句話不對,招至殺身之禍。至兩個國家發生戰爭殘害多少人。一個有文化的人要能和大家在一起,這時候如果不注意說話,別人就不喜歡你了,那說你有修養有德行,能感化身邊的人,進而達到「修身,齊家,至國,平天下」,從何說起。所以說話也很重要,要學,要練。
3.意,做得好,話說的好。但自己的心與行不合也不對,意念才是根本,所謂一心一個意,想和做一樣的才是最好的。才算是真誠,人沒有真誠沒有誠意,做什麼學什麼都不像,所以起心動念很重要,不能大意,以為別人看不到就無所謂,其實有智慧的人一眼就看穿,肺肝早露,沒有什麼是真實的,這不是自欺欺人?其實欺不了有智慧的人,也欺不長久,只是一時而已。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是從心地上下手。一開始從事上行,進而懂理了,從理上下手,最後從心下下手才是最根本的,心是真善的哪裡還會有做錯事的道理?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
最後就到了求證的階段了,你之前的基礎做好了,必然得到真實的智慧,大徹大悟。講了這么多,但真要得利益必需認真,從恭敬心裡求「印祖說的一份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求證的過程還要反反復復的,增長信心,了解的越深,行的功夫就更有力,證(學,得到)的東西更多,這才是真實的。
做論文的話,這些都不夠格,談談看法而已。我也沒有什麼學問,所以寫得不好,字有點多,也沒有時間細心核對,也有錯別字請提出批評指正。所以更多的東西可以自己去發揮。
㈢ 如何培養自己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情懷和技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更應該努力學習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自身道德修養提供豐厚的滋養,以此來陶冶道德情操,升華思想境界,養成浩然正氣。
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在慢慢消逝,隨之而來的是有些人的道德修養也在慢慢減弱,如不法商販無視道德底線,做出了令人發指的損人害己的事情,還有腐敗事件頻出等,歸根到底都是由於思想道德的腐化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發生扭曲。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進行全面系統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及應用,從中汲取營養,加強自我修養,重修傳統道德觀。
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及後來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告訴我們要為國家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毛澤東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周恩來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告訴我們要胸懷鴻鵠之志,奮發圖強;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要留清白在人間」……告誡我們要勤儉、廉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警告我們不能沉溺於種貪圖享受、滿足於現狀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勸誡我們要抵抗外在誘惑;「虛席以待」「 「程門立雪」「三顧茅廬」……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告誡我們要知書達禮;「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勸誡我們要向善;「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晉文公退避三舍……告訴我們在交往中要守誠信、講忠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訴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是要注重仁愛;「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拔苗助長。」教育我們在培養學生時要遵循人的天性,還要尊重個體的差異,要因勢利導,不能急於求成……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浩瀚,塑造了中華民族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在社會經濟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為之驕傲、自豪,同時,我亦深深明白,要想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在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繼續發揮作用,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將其繼承和發揚。
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更應該學習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來影響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滲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學生美好的性格、品質,從而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展現出更大的魅力,激發出更大的潛能。
㈣ 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統倫理道德的修養方法有那些
(1)A、「是傳統文化中的富有積極意義的思想」錯誤,原文第一段說的是「儒家倫理文化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主流與正統,在教人如何進德達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積極意義的思想」;C、「是不切實際的虛幻主張」不是原文的意思.原文第二段只是客觀陳述,認為這是道家「養精修性,虛靜淡泊」的方法;D、說「在道德修養方法上還是共同一致的」不妥.原文最後一段說「在中國傳統修養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明確指出「盡管有此分殊」,而文末只是說「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徵」,並不能說是他們的修養方法一致.故選B.
(2)A、過於寬泛,選文只是講了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的到的修養方法.B、概括不全.選文重點介紹儒、釋、道三家的道德修養方法,在「異」中找了一點「同」.C能夠概括選文內容.D、選文主要不是「論」,而是介紹儒、釋、道的道德修養論述中的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表述.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准確細致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尤其是結合文章內容要點進行具體分析.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在人類道德修養中的兩點作用,根據原文相關內容,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思考,甚至可以結合西方倫理文化不講個人修養等情況思考,就可以從各個角度總結出中國傳統道德倫理文化的種種作用.
答案:
(1)B
(2)C
(3)①強調個人的進德達善、修身自律,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人的主體性,對片面強調社會法制監督具有糾偏補失作用.②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為人們修養道德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路徑.③強調從糾邪改過上下手,築造一道堅固的道德堤壩,有防範貪欲之水泛濫,端正社會風氣之效.④要人們從貪欲、意欲、情慾、知欲中解脫出來,養精修性,虛靜淡泊,對人走上幸福快樂之路有積極作用.(意思基本正確,寫出兩點即可,1點2分.)
㈤ 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培養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構築了中華兒女獨特而堅定的精神世界,是現代教育的重要使命。2.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是先進教育的核心目標。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先進的教育理念,已經逐漸受到重視,而建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也成為了新的改革方向。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都確立了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為核心目標的教育理念,將本民族特色文化蘊含在內,構建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指標評價體系,依據此進行評價,這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個較全面的評判。在該指標評價體系下,學生也會追求自我的核心素養的提升,而不是單一的追求課業成績,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提升自身的應試能力上。3.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需「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具備核心素養的重要條件。我國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需「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要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更好的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各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資產階級不良思想入侵對學生的三觀產生不良思想的影響。現代學生只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才能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
二、中國傳統文化學習融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
1.「仁愛」的崇高道德思想和奉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思想為核心,而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可以用一個「仁」概括,孔子在論語中對「仁」的思想進行了論述,指出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形成良性的人際互動模式。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都對「仁」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解讀,指出「仁」是一種極高的價值追求,蘊含極強的包容和奉獻精神。而這種「大愛」之心則是具有人文底蘊的崇高情懷,是現代學生應該去追求的境界,應該被納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容。2.嚴於正己,謹言慎行的行為修養。想要擁有「大愛」,不能僅停留在精神層面,而是要在社會參與中體現出來。我國中華傳統文化不僅給予學生提供極高的價值追求,還將這種價值追求具體化。《孟子·離婁下》提出「存心」的概念,即強調人要嚴於律己,提高自己對自己的道德要求,學生想要提升自身核心素養,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社會參與素養,獲得他人的信任,從而結交同樣可靠可信的朋友,獲得更加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3.反省改過的修煉方法。孟子強調人性本善,但也強調人要通過反省改過才能不斷完善自我,保持自己善的本性的同時,糾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修煉更高的德行。「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認為,對於仁者來說,即使射箭射不中,也不會怨天尤人,而是會從自身找原因,反省自身的原因後調整自身的行為,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幫助自己更加接近目標。
三、中國傳統文化學習融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方法
歸納起來,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從三大方面體現出來,每個方麵包含兩個素養,一共六大素養,旨在塑造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出擁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發展能力的個體。學生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又要在文化基礎上擁有創新的能力,且能很快地適應社會。1.基於傳統文化內容構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框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於體現學生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都能產生正面的影響,起到教育的作用。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傳遞了思想,又歸納了方法,強調自我教育的重要性,為學生自我發展提供參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省自勉的方法,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保持一個謙卑的心。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傳遞的誠信、禮貌、謹言慎行的為人處事的方法能讓學生被社會接受,跟合作團隊友好相處、共同協作,從而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責任擔當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2.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學習,鞏固學生的文化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方法非常豐富。學生正處於學習文化基礎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打好文化基礎,也是為未來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和發展路徑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想要把握學科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首先自己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學科體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在增添了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也會結合自身的興趣,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產生了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慾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了自身的文化基礎,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做到自我提升,從而踐行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學相長的學習理念。3.結合生活實際案例,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時,要多結合生活實際案例。一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社會與現實社會進行對比,從而更加了解現實社會,從歷史的角度分析現實社會許多問題產生的原因。二是讓學生將中國傳統社會與現實社會進行對比,提升自身的判斷力,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批判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一味的盲從。三是讓學生運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指導自己的行動,這對學生來說就等於是吸取了無數先人的經驗教訓,使得學生少走一些彎路,提高人生效率。4.布置社會實踐任務,促進學生的社會參與。掌握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理論和方法,就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因此,教師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以後,還要布置社會實踐任務。而理論想要作用於實踐,進而轉化為實際價值,需要有一個過程。學生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在社會參與中獲得感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和差異,只有理論經歷了實踐的檢驗,學生才能更加有辨別能力
㈥ 如何培養自身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的提升需要實踐的錘煉。文化修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們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文化修養的提升需要依託物質載體。只有在意識到知識儲備匱乏的同時,藉助參加文體活動,讀書特別是經典型的書籍,多閱讀瀏覽新聞來增加社會閱歷,才能提高文化修養。多看書,多思考,氣質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可以改變的.是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很多人讀完大學,很久沒見的人都說他變了一個樣,其實就是校園生活熏陶出來的.多讀書總有好處.還有一點,想成為什麼人,就和什麼人做朋友,親君子,遠小人.時間長了,氣質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少說話,多傾聽。因為愛說話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寧靜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話是,三思而後行,我這里要說的是,三思而後言。即使是網路這個靠語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會讓人討厭的。想說話了,就對自己說,不要對別人說,因為現在幾乎沒有人願意聽。要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好的心態.才能培養出好的氣質。
㈦ 大學生如何提高傳統文化素養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人倫禮儀、道德仁義,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是對全人類的大愛,儒學影響甚至可以說定義了中國的道德標准。道家追求的是無為而治,順應自然,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在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的形勢下是極其重要的,而道家思想又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與科學,對當時的世界觀與社會現象作出了描述、猜想和論述。而佛學講究的是智慧,要的是眾生平等,佛學有大慈悲心,要世人體諒他人的苦痛並予以幫助,佛家的眾生平等是宏觀的,是不局限於人的,佛學教化世人要正常的看待生老病死,以積極正確的態度生活。
學習儒家的精華思想可以使我們大學生學會仁義禮儀,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學習道家的精華思想有利於我們大學生安寧心神、認知世界,學習佛學能使我們大學生變得更加善良,能更平和的看待自己人生中的苦難坎坷,能更積極的面對生活。學習墨家的「兼愛非攻」,認識法家的「依法治國」,了解兵家的知己知彼,謀定而動,各派學說的精華都能有效的應用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並發揮出很好的作用。
萬事萬物皆不能盡善盡美,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如此,精華與糟粕的共同存在是不能避免的。文化本就是一個隨歷史變遷的動態詞彙,在漫長的五千年歷史進程中,我們的文化也在不斷的繁衍變化,推陳出新,祖先們遺留下來的不一定全是精華,但精華一定能流傳千古。
㈧ 作為一名大學生,你如何增強自己的文化修養
能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認為是黨和國家賜予了我們機會。而文化知識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發揚中國文化。但前提是我們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所以我們不能只是口頭說說應當付諸行動。
大學中都有圖書館,這是一個能夠獲得豐富知識的場所,要學會好好利用這工具。其實我們不緊要了解中國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這樣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有助於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
一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有過硬的專業文化能力
二拓展課外閱讀,開闊視野,增加見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三將知識付諸於實踐,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要通過實踐來檢驗認識,深化認識
四文化修養與道德修養是分不開的,要增強在文化修養,首先要增強道德修養,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只有在道德引導下的文化活動才能增強文化修養
㈨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從我做起
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堅定文化自信,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身處信息大爆炸的現代社會里,生活節奏快,又通過網路接受了太多的多元文化,再加上科技的飛速發展,使我們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就要發揚創新精神,與時代相結合,通過創新的方式喚起對傳統文化的好奇之心、進而研究、然後演變為熱愛。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綜藝類節目。這些節目不但清新脫俗,而且都旨在“賞傳統精髓、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再比如在興起的短視頻平台,製作些有關中國文化的精美的短視頻,宣揚我們風格各異的中式建築、曲調優美的戲劇等等等等,盡我們自己所有的能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