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文化性

什麼是文化性

發布時間:2022-07-01 12:03:33

㈠ 什麼是文化,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原文>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雖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農業民族中產生的,因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不容易產生大規模的聚居,對文字沒有迫切的需要;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有了大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閑階級,他們發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所有人類的活動,都可以叫作文化)。

目錄 [隱藏]
1 文化的概念
2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3 文化的特點
4 文化的分類
5 參看

[編輯]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編輯]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編輯]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參考:濡化

文化的基礎是象徵。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現方式如圖像(如圖騰旗幟)肢體動作(如握手 吐舌)行為解讀(送禮)等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文化體系是透過龐大無比的象徵體系深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而人們也透過這套象徵符號體系理解解讀呈現在眼前的中種種事物。因此如何解讀各種象徵在該文化的實質意義便成為人類學和語言學等社會學科詮釋人類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文化作為相互關系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㈡ 什麼是文化,它的特點,對當代社會的價值,對個人成長和國家興衰的作用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狹義的文化是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人類社會是在不斷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文明進步的。歷史上大國的崛起可以依靠戰爭侵略、資本擴張、殖民劫掠,但今天大國的崛起所能憑借更多的是優勢文化。文化作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作為物質力量的一種折射和體現,其戰略地位已隨著國際競爭重點的變化而進一步凸顯,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和競爭也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文化日益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基礎內容。一個國家擁有優勢文化就能有效地運用各種資源,有效地組織起先進的生產關系,有效地推動技術和制度創新,能夠更好地應對生存和發展的挑戰。可以說,文化的優劣往往決定了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基本態勢,誰佔領了文化的制高點,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一個國家要崛起,其背後必然是文化的崛起、精神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將加強本國文化作為謀求國家發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的一項戰略性工作。

㈢ 文化的性質和文化的特徵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1.文化的性質: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
學習文化|文化水平。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現代人們在某一地區或某一事物上時使用「文化」這一概念時,是就「狹義文化」而言的。

2. 為了進一步說明文化性質和文化概念的內涵,對文化特徵的描述是十分必要的。綜合各派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歸結文化的一般特徵如下:
(1).文化是人類社會共同生活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凡人類有意無意地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是文化
自然存在物及其運動不是文化,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本身都不是文化,但人類據此而創造出來的歷法、文學、藝術以及其他物品卻是文化。人可以點頭和搖頭,這種生理機能本身不是文化,但賦予點頭和搖頭以一定的涵義,使其成為一種溝通符號,這時點頭和搖頭就成為文化。
(2). 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來的
人的觀念、知識、技能、習慣、情操等都是後天學來的,是社會化的產物。凡文化都是通過學習得到的,不需要學習的先天遺傳本能不是文化。例如人分男女,這本身不是文化,而如何做男人和女人,如何扮演好性別角色,這需要後天學習才能知道,所以做男人和做女人的規矩、模式就是文化。
(3).文化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享有的,個別人的特殊習慣和行為模式,不被社會承認的不能成為這個社會的文化
一個社會的人在共同生活中創造出來並共同遵守和使用的才成為這個社會的文化,如語言、風俗習慣、規范、制度、社會價值觀念等。吃饅頭是中國北方人的飲食文化,個別人吃螞蟻就不是北方文化。
(4).文化是一份社會遺產,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
任何社會的文化,都是同這個社會一樣長久的,是長期積累而成的,並且還在不斷地積累下去,是一個無盡無休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任何一個階段、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化都是從前一個階段或時期繼承下來並增加了新的內容。繼承的並不是以往文化的全部,而是繼承一部分,舍棄一部分,再增加一部分,就成為一定時期的文化。因此文化是一個不斷繼承和更新的過程,不能用孤立和靜止的觀點去看待文化。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是不對的,完全否定傳統文化也是不對的,並且是不可能的。
(5).文化的多樣性與共同性
文化都是具體的、特殊的,因此無論從縱向歷史角度看,還是從橫向空間角度看,世界各個時期、各個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同的而且差異很大。中國古代婦女以為纏足美,所以用一個美好的詞彙--"金蓮"來稱呼它,現在"金蓮"已成為歷史的陳跡。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不同點之一。中國南方人吃蛇肉和貓肉,北方人認為那是不能吃的,這就是中國南方和北方文化的差異。太平洋中某些島嶼的民族在不太久遠的過去有吃人的習俗,在別的民族認為這樣做是慘無人道的。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記載了大量世界各地的特殊文化,充分說明文化的多樣性。不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就會走向種族中心主義,即用自己民族的價值標准判斷別的民族中發生的事件和現象的觀念。比如中國人過去把國外人叫"洋鬼子",其中暗含的意思是只有中國人這樣的人才是人。而在很多美國人的眼裡,只有美金才是錢,別國的鈔票都是紙。魯迅小說中的阿Q看見城裡人煎大頭魚加上切細的蔥絲,而不像他們未庄那樣加上半寸長的蔥葉,以為城裡人錯了,就很有點未庄中心主義的味道。種族中心主義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民族沙文主義,即認為自己的民族是優等民族,鄙視和仇恨別的民族。
總結:
總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是值得每個中華兒女為之驕傲的。我們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

㈣ 什麼是文化屬性

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的性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文化可以按種類分,也可以按時期分。屬性是對於一件事物的性質的概述總結,經過提煉而來,思考而來。

㈤ 文化的定義以及其主要特徵是什麼

1.組織文化的概念

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指一個組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群體意識、道德規范、行為准則、特色、管理風格以及傳統習慣的總和,屬於管理的軟體范圍。

2.組織文化的特點

(1)文化性:是組織文化區別於組織其他內容的根本點,也是最明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組織文化是以文化的形式表現的。

(2)綜合性:組織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其內容滲透到組織的各個方面。一個員工的價值觀和服務理念不是組織文化的內容,而大部分員工共同的價值觀、組織共同的「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就是組織文化的一部分。

(3)整合性:組織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具有調整員工思想行為的重要作用,使員工認識組織的共同目標和利益,使全體員工行為趨於一致,齊心協力,盡量減少內耗。

(4)自覺性:組織文化是管理者、企業家、員工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組織文化理念,並應用於實踐,從而培養、升華出高水平的組織文化,它是員j:在高度自覺的努力下形成的,也是組織文化具有管理功能的前提條件。

(5)實踐性:組織文化形成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作為一種實踐工具而存在;另外組織文化的內容與實踐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說組織文化是一種實踐的文化。

㈥ 什麼是文化性設計

滿意答案上海邊城6級2009-05-15文化性設計應該是設計中引入文化的元素,表現一定的文化內涵。 追問: 它有哪些特點? 回答: 從階段上講,文化性設計應該是從輕文化設計轉過來的,是人內心對文化需要的反映,前期應該有對於空洞設計內容的反省;文化是文明的表達,比如傳統中國文明,埃及文明在文化上的表現都不同,從表現手法和設計內容上講,應該是比較多的保留和提升了文明的精華,也就是一些典型的文化元素,並加以改造和升華,以適應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需要;從地域上講,文化設計和空間和地域關系密切;從視覺效果對人的內心的愉悅上講,文化性的設計應該能讓人感覺各種文明的特點,能讓人得到各種文化的熏陶,從而使人得到內心的滿足。文化性設計應該是設計以人為本的更高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設計以人為本就是要設計更好的改善人的生活質量和品味,而文化性設計更多的則是關心人的內心。
自己的一些體會,希望對你有些幫助和啟發。 追問: 關於文化性設計的概念,能給個再詳細點的解釋嗎? 回答: 文化性設計從字面意義上講現在只是個理念,而談不上概念。因為設計界還沒有文化性設計這個概念,如果只討論理念的話,那應該有很多的解釋,而不是一種。就像室內設計中,說風格肯定可以確定是某種感覺,但某種感覺卻不一定是風格,理念的包括范圍應該比概念廣闊很多。 追問: 那麼作為理念,都有哪些解釋呢? 回答: 文化性設計當然必須有一定得文化內涵,從個人角度講只要我覺得有文化感,那就可以認為是文化性設計,這個是體現一個人品味和層次的要求,也是人內心的渴望,文化可以提升提升境界,體現個人生活方式和閱歷;文化性的設計可以被更多人接受,文化性設計可以改變人對產品的一般概念,讓產品更人性化,使用更方便,還使人有美得感覺,得到文化的熏陶,可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可以使產品獲得更多的市場和利潤;文化性設計也可以代表文明發展的高度,經濟發展的程度,可以表現文明,體現地域特色和歷史特色。文化性設計的題材廣泛,各個文明的發展的各個程度,歷史的每個階段,名族的發展過程,地域的歷史,幾乎只要是文明的產物都可以作為文化性設計的元素;所以,文化性設計也有高低優劣之分,與設計者的閱歷感悟經驗體會都有關系,好的文化性設計不是為了表現文化,而是把文明的精華與時代發展特點結合起來,為時代的生活服務;文化性設計當然也可以引導生活方式可消費潮流;從某種角度講,文化性設計也是一種武器,可以幫設計者或使用者開拓市場,贏得民心... 追問: 那比如說,我要做一個景觀的文化性設計。那該怎麼做好呢? 回答: 我做室內設計,但是有很多朋友做建築景觀設計
不是專業的,僅供參考

㈦ 什麼是文化屬性

文化屬性
網路名片
文化屬性,就是指一個人、一個社會團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產生活的習慣的定性(基本的文化素質表現)。這是一種思想程序,不以意志為轉移;可以形象地說:「你的衣、食、住、行、言,處處都在從側面折射出你的基本層次」,通俗的說法就是:通過你的行為表現,一眼就能看透你骨子裡的東西,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飾什麼,因為這毫無意義!文化屬性對個人來講,是透視一個人的受教育情況及生存環境情況的理想工具。

目錄

基本信息
詳細釋義
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
使用方法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文化,是一個廣義詞,它的概括面相當的廣泛,它不僅包含我們所學到的書本文化,還包括飲食文化、政治文化、民間習俗文化等等,由這些文化共同組成了社會生產生活文化。 屬性,是對一件事物的性質定型的概述(例如火的屬性,就是發熱,能夠產生很高的熱量;鐵的屬性具有延展性、韌性,到達X度熔點溫度時會融化,這種表現狀態就是它們的屬性)。
編輯本段詳細釋義
在電視劇《天道》(改編自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主人翁「丁元英」對文化屬性的描述如下: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編輯本段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然而客觀規律的變化也同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規律是由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由歷史的變遷而改變。什麼是客觀規律?歸根到底也是一句話: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不墨守陳規,其精髓講的是創新! 而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而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其本質講的是依靠和跟隨!弱勢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價值就是破格獲取,弱勢文化沒有自信與強者在同一個規則下公平競爭,所以,從本質上講弱勢文化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學! 然而於一個社會而言,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生貧富、等級,這是必然的,競爭,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無強,社會的進步何在?所以強勢文化是引領一個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而強勢文化的代表應該是具有強勢文化的特性,才能正確引導其所在社會環境的進步與發展!反之,如果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產生的強勢文化的代表,例如領導人,官吏,教師,商人等等一系列的人物的思想是弱勢文化的文化特性,那麼由其所引導的國家民族的興衰,地方的社會的和諧,人才的基本素質,以及經濟的發展,必定也是處在弱勢的!
編輯本段使用方法
知道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怎麼用呢? 無所用,無所不用。 比如說文化產業,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學、影視的創作能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麼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這就是眾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場、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與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販毒那樣耍花招,沒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風險。 入道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及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後,回歸依舊山水。 中國諺語: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美國諺語:一個人做生意,兩個人開銀行,三個人搞殖民地。 這就是文化屬性的結果!

㈧ 商業空間的娛樂性,文化性,展示性,服務性含義是什麼

1.服務性: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提供物質服務、售後服務和休閑服務等,和時代發展相互適應。
2.展示性:指的是商品的分類,有序的陳列,促進表演為商業基本活動。
3.娛樂性:提供各種娛樂設施,滿足人們的精神娛樂需求,調節身心。在服務的同時,或多或少伴隨休閑性質。適應和引導顧客心理。

㈨ 文化性語言什麼意思

1. 文化屬性在廣播新聞語言中,其文化屬性一方面指的是語言文字本身所具備的文化屬性,另一方 面指的是廣播新聞語言內容所體現的關於文化方面的內涵。首先,
2. 文化功能(1)構建文化廣播新聞語言是一種物質形態,是文化最容易被人們所感知的一種物質形態,對建設我 國社會主義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
3. 文化表現首先,是對我國人民群眾認同的精神以及我

㈩ 什麼是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
文化,天地萬物(包括人)的信息的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

1、廣義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和觀點也在發生著根本改變。對文化的界定也越來越趨於開放性和合理性。

「文化本不屬人類所獨有,我們更應該以更開放和更寬容的態度解讀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謂具有人文意味的現象,是與生俱來的。許多生命的言語或行為都有著先天的文化屬性,我們也許以示高貴而只願意稱它為本能。」

2、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學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文化,天地萬物的信息產生融匯滲透。是以精神文明為導向的融匯和滲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文化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