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新文化運動在哪個政府的統治時期

新文化運動在哪個政府的統治時期

發布時間:2022-07-01 13:31:56

⑴ 新文化運動時期具體是指什麼時期

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我們通常將新文化運動分成前期和後期兩個時期,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分界線。

前期是從1915到1919年, 後期是從1919年開始 ,大概於1923年結束。結束的原因是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運動宣傳的資本主義思想已經落伍。

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後期進入了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

(1)新文化運動在哪個政府的統治時期擴展閱讀:

進步性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⑵ 新文化運動背景是什麽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代表: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3)前期思想: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進化論。

(4)主要陣地:《新青年》。

(5)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3.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前期實質: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

(2)前期內容

(3)後期內容:宣傳十月革命,宣傳社會主義。五四以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主流。

4.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

第二節 五四愛國運動
1.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背景(歷史必然性)
國際:
①一戰期間,日美加緊侵華,人民反帝情緒高漲。
②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指明方向。

國內:
①北洋軍閥政府賣國、獨裁、混戰。
②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使工人階級的隊伍迅速壯大(階級條件)。
③新文化運動中形成了一個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龐大的新型知識分子群體。新文化運動特別是對社會主義的宣傳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思想條件)。

說明:
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是必然的。革命爆發的基礎在於中國內部正在發生的變化。中國人民不屈的探索與抗爭及20世紀初中國經濟、政治、思想結構的大變動,是爆發革命運動的內在因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使更多的中國人清醒,認識到必須尋求新的出路。而十月革命,恰好為在黑暗中苦鬥的中國人民指明了一條新的方向。

1.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主要因為:

(1)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主力軍,顯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運動中起了領導作用,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將承擔起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責任。

(2)五四運動啟發廣大人民覺悟,准備了革命力量的聯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3)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使更多的激進民主主義者轉變為社會主義者,並使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而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准備了條件。

(4)五四運動發生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屬於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這樣,五四運動後,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以社會主義為奮斗目標,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基礎的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新舊民主革命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相同點:

①社會性質:都發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革命任務:都是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
③革命性質: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

★不同點:

①領導力量: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是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是無產階級。
②指導思想:舊民主主義革命是資產階級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觀念,新民主主義革命是馬克思主義。
③革命前途:舊民主主義革命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後,還要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④革命發展和群眾發動的深度、廣度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綱領不徹底,群眾發動不充分,土地問題不能徹底解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出了徹底的革命綱領,廣泛發動群眾,解決了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即土地問題。
⑤結果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有勝利的一面,但最終果實被竊取,革命任務沒有完成,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在這一意義講是最終遭到了失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為社會主義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結果。
⑥所屬的革命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屬於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在十月革命之後,屬於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3.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

徹底性表現:

(1)反帝的根據:
①從斗爭起因看:由山東問題引起,此問題是分贓的巴黎和會所導致的。
②從斗爭口號看:「外爭國權」不承認和會對山東問題的決議。

(2)反封建的根據:
①從斗爭目標看:開始時提出罷免賣國賊職務,工人參加後,進一步指向北洋軍閥政府。
②從斗爭口號看:「內除國賊」。
(3)徹底的根據:指與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勢不兩立的斗爭精神而言。
4.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新變化及原因

★變化:
①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②政治上,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合,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工人運動出現第一次高潮。
③思想文化上,新文化運動興起,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傳播開來,思想戰線上的斗爭比較激烈,馬克思主義吸引了眾多的進步青年,五四運動後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的主流。
★原因:
①一戰的爆發和戰後國際形勢對中國的影響。
②辛亥革命後,「實業救國」和「民主共和」成為當時並存的兩大思潮,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③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必然遭到中國人民的反抗。
④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和無產階級斗爭水平的提高。

5.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歷史因素

(1)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迅速擴大,為實現革命轉變打下了經濟和階級基礎。
(2)十月革命使中國革命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一部分。
(3)新文化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4)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無產階級開始領導革命。
(5)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資產階級的改良和共和國方案都行不通,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落到了無產階級身上。
★★最主要的因素:無產階級的壯大和斗爭的發展。
影響:這個轉變是中國歷史的進步,從此中國革命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提出了正確的綱領,革命面貌煥

⑶ 什麼是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袁世凱《大總統祭聖告令》

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聖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於修身。

——《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人權就是民主,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於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麼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不合於現今社會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遺留的,聖賢所深愛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成為自然界的統治者和主人。陳獨秀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於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學術上實行「兼容並包、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學術研究,展開百家爭鳴,不拘一格選人才,對中外教員一視同仁等。他聘請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李大釗擔任圖書館主任。還有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以及一批留學回來的自然科學家都先後到北大任教。但同時,北大也有一批以劉師培、辜鴻銘為代表的所謂舊派教授。通過改革,使北大成為當時全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適從美國留學回國後任北大教授,後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魯迅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毛澤東稱贊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德先生和賽先生」

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1)民主和科學的口號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2)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新文化運動是沿著兩條戰線展開的,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因而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場文學革命。作為思想革命,它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作為文學革命,它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1)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2)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

⑷ 新文化運動在哪一年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⑸ 什麼是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袁世凱《大總統祭聖告令》

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聖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於修身。

——《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人權就是民主,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於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麼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不合於現今社會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遺留的,聖賢所深愛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成為自然界的統治者和主人。陳獨秀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於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學術上實行「兼容並包、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學術研究,展開百家爭鳴,不拘一格選人才,對中外教員一視同仁等。他聘請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李大釗擔任圖書館主任。還有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以及一批留學回來的自然科學家都先後到北大任教。但同時,北大也有一批以劉師培、辜鴻銘為代表的所謂舊派教授。通過改革,使北大成為當時全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適從美國留學回國後任北大教授,後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魯迅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毛澤東稱贊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民主和科學的口號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新文化運動是沿著兩條戰線展開的,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因而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場文學革命。作為思想革命,它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作為文學革命,它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其實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應該互相地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共同進步.。

⑹ 新文化運動是幾幾年到幾幾年 結束了以後是什麼時期了

新文化運動的起止時間
1915年~1923年
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後期,鑒於當時空談各類舶來主義的多,研究實際問題的少,胡適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眼見為實,當時毛澤東為響應還准備成立問題研究會,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為標志,以胡適、傅斯年等人為代表的大批學者逐漸轉向自由主義,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人士則轉化為革命派,信奉了共產主義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⑺ 新文化運動為什麼發生在北洋政府時期

因為自辛亥革命以來,民族意識逐漸覺醒,民主共和成為人心所向。而袁世凱在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之後,謀求帝制復辟,大力提倡尊孔讀經。他剛登上總統寶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親自發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學博大」。1914年又發布《祭聖告令》,通告全國舉行「祀孔典禮」。為支持袁世凱帝制復辟活動,中外反動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逆流,1912年起,他們在全國各地先後成立了「孔教會」、「尊孔會」、「孔道會」等,出版《不忍雜志》和《孔教會雜志》等。康有為還要求定孔教為「國教」,宣揚「有孔教乃有中國,散孔教勢無中國矣」。其後,美國人古德諾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楊度發表了《君憲救國論》等文章,散布中國宜於實行君主制,沒有君主便要「滅亡」的言論,為袁世凱的復辟提供輿論基礎。
袁世凱政府的利用尊孔謀求復辟的陰謀與民主共和這一理念完全背離,可以說是勢不兩立。所以在文化界中,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為代表)發起了文化革新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⑻ 歷史中出現過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什麼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影響

什麼是新文化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影響?以下內容將為大家解答這個兩個問題。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這里說的新文化運動是指1915 年到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前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文化運動。針對當時北洋軍閥統治下掀起的尊孔復古主義的逆流,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同復古思想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陳獨秀發表了《敬告青年》、《文學革命論》,李大釗發表了《青春》,魯迅發表了《狂人日記》等文章。

從此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為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中國人民,將革命推進到一個新的時期,揭開了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新篇章。

以上就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以及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

⑼ 新文化運動是哪一年

1915年9月,上海創辦《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由此發端。這次運動有力地打擊和動搖了長期以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喚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廣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從而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

在中國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這就為適合中國需要的新思潮,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主要成果

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

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

⑽ 新文化運動開始於哪一年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8年

1915年。

新文化運動(the New Culture Movement)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學派」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主要內容

作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即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有具體一例可觀:就新文化方面,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不主義:

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他認為,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

影響

新文化運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1、 書面文字:基本廢除文言文,從小學教育就推行白話文,提升古典白話文學地位,發展現代白話文學。

2、 口頭語言:開始推行標准國語,出台漢語拼音。

3、 哲學思想:反孔非儒思潮對社會影響很大,與西方思想的傳入一起塑造了新的倫理和文化。一些更為學術的哲學研究則立場更精細復雜,胡適「對那經過長期發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嚴厲的」,對孔子部分承認,贊賞墨家,對法家有褒有貶。

顧頡剛開創古史辨派,對中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的可靠性提出疑問。在新文化運動之外有新儒家,對中國社會也有影響。

4、 家庭倫理:廢除傳統的節烈觀,廢除包辦婚姻,提倡自由戀愛,提倡子女獨立,男女平等。

5、 大眾文化:從忠君到民主自由,從傳統孝道到獨立自主,從保守復古到開放西化,引進西方科學、音樂、舞蹈、體育、娛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文化運動

閱讀全文

與新文化運動在哪個政府的統治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