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榕文化是什麼

榕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1 16:06:28

① 什麼是榕樹文化

文壇巨匠巴金最近去世,引起世人一番追思和慨嘆。作為廣東人,更是很自然地由巴金聯想到新會著名的景觀———「小鳥天堂」。
是巴金使新會「小鳥天堂」得以揚名。在中國,以鳥著稱的地方很多,那種一棵樹就可以據地稱王的老榕在南方也很常見。巴老卻對新會的「小鳥天堂」情有獨鍾,他在名篇《鳥的天堂》中寫道:「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另外,據筆者所知,一個聯合國官員曾說過,世界上有兩處由一株榕樹形成的鳥兒樂土,一個在印度旁遮普,一個在中國新會。新會成為「鳥的天堂」,是實至名歸。
這種「一株榕樹便天堂」的榕樹,桑科椿屬,只產於中國南部(包括台灣)、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日本、琉球和印度。它高大雄偉、自繁成林、根系盤屈、四季常青,是亞熱帶頗為獨特的樹種。
榕樹的氣根千絲萬縷,恰似長髯隨風飄拂,又有垂柳的婆娑多姿。它依賴母體的營養,並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養分不斷朝下伸展,一旦氣根尖端的生長點(又稱白點)觸及泥土,甚至只要觸及客土樹體破損處或凹陷處積存的少許土壤,便會長出根系,最後成長為一代新樹。這種枝幹交織,像藤蔓一樣同根生長、脈絡相連的「連體生長」現象,是木本植物世界中最為獨特的現象,它在「原位原樹」上產生出來的「多代同堂」奇觀,造就了獨樹成林的「榕蔭遮半天」宏大奇景。
榕樹不僅獨具生物學上的特色,還與名人、地方特色以及文化結緣。比如榕樹是福建的省樹,福州簡稱「榕」,福州市內計有榕樹16萬棵,堪稱「榕之國」。漳州市朝陽鎮橋頭村的明代古城牆上有一株榕樹,它盤根錯節連綿2公里,可說是一道可獲世界之最的「榕樹城牆」。
榕樹的葉茂枝繁、蒼勁挺拔、古樸穩健、生生不息,自然在南國人們的心目中生成了一種獨有的「榕樹文化」。逢年過節或紅白之事,有喝榕樹水以求長壽的,有撒榕樹葉以求吉祥的,有掛榕樹枝於門楣上以辟邪的,更有在老榕樹前舉行結婚儀式的。明朝大學士黃道周寫下過傳世名篇《榕頌》,嘉靖年間理學名宦林希元撰寫《榕論》,動員民眾廣植榕樹。
第一個為「鳥的天堂」譜曲的是著名作曲家呂遠,曲目是《鳥的天堂,人的樂園》,其時正是中國的動盪年代。歌曲首尾那幾聲小鳥的清脆叫聲,幻化出一方樂土,引起人們多少嚮往。
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被胡適譽為「中國第一才女」的林徽因,還有一個頗有詩意的別稱「榕樹根里的林徽因」,大概是因為她那句很有名氣的詩行吧———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畫榕畫到成為風靡藝壇的個人品牌的是汕頭畫家杜應強,他的代表作是《百榕圖》。在神舟六號飛船的搭載物品中,有一幅國畫長卷《神州頌》,該作品匯集了全國國畫家的近期力作,杜的作品《村口古榕》便在其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到TCL集團公司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問題調研時,在公司花園里種了一棵榕樹。他以此寄望TCL發揮「榕樹效應」,把企業做大做強,產生「榕樹經濟」,從而發展成為屹立於國內外企業之林的「大榕樹」。這實在是「鳥的天堂」理念的一個很有意思的延伸。

② 福建容榕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福建容榕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是2018-04-25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寧德市蕉城區閩東中路2號寶信酈景陽光19號樓707室。

福建容榕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50902MA31N0YW77,企業法人鄭淑容,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福建容榕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國內各類廣告;公司禮儀服務;個人形象設計服務;大型活動組織服務;模特服務;文化、藝術活動策劃;休閑娛樂用品設備出租;音像製品出租;文化用品設備出租;其他未列明的機械設備租賃服務;服裝零售;鞋帽零售;化妝品及衛生用品零售;企業形象策劃服務;策劃創意服務;包裝服務。

福建容榕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投資0家公司,具有1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福建容榕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③ 榕城的文化

福州文化作為閩文化的一個分支,具有強烈的族群和地域特徵,在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大體框架之下,也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語言、習俗、節日、建築、藝術、群體文化性格等。晉代以降、尤其是晚唐以來的大量中原漢人移民將上古和中古的漢族文化帶到福州,而被邊緣化的土著閩越文化也部分融入其中,二者相互結合,在相對隔絕的自然地理和歷史地理條件下發展出了族群特性鮮明的福州文化,它既和閩民系的其他分支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交融,同時又具備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系統。
福州的傳統民居建築自成體系,具有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它屬於閩海系建築區中的閩東民居,這種建築形式的分布基本與閩東語的使用區域一致。典型的福州傳統民居材料以木構為主,輔以磚石,其平面布局多採用「三合內庭型」,即縱軸上一次安排「門廳—內庭—廳堂—內庭—廳堂—……」,以主廳堂為核心,主廳堂有三開間、五開間或七開間的,天井兩側是廊廡。大型的民居往往採用在軸線兩側重復模式單元來橫向擴展成多橫多進的院落,而有時則是在兩側配以護屋或花廳,花廳是休閑會客之處,多以假山、樓閣、涼亭、水榭裝點成小型的私家園林,是體現主人審美情趣的空間。福州民居結構上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由柱承重,挑檐則是扁作直梁式的插栱挑檐。
福州民居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馬鞍形封火牆、大門等結構,它們也是福州和閩東地區所特有的。福州的封火山牆採用馬鞍曲線型,牆體高大、隨著梁架起伏,兩端翹起,動勢強烈,也被稱為馬鞍牆或馬頭牆,這種牆體形式在中國除閩東外的其他地區幾乎是不存在的,牆體用牡蠣殼灰或石灰塗抹成白色,而牆頭和翹角都施有彩繪雕塑,有些雕塑包含了大量與海洋有關的元素。波浪般連綿的馬鞍牆曲線在20世紀中葉之前構成了福州城市天際線的輪廓。福州民居的大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插拱支撐單坡屋頂形成似為門罩的雨罩,另一種是採用三間六扇門或明三暗五六扇門,門廊寬敞,施雙坡頂、兩側由封火牆延伸出牌堵,大門後用一扇插屏門隔擋第一進院落,第二種大門的中間正門僅在重大儀式時打開,平時進出都走兩側小門。建築中的門窗、斗拱、梁架等部位常常修飾以精緻的木雕。福州的寺廟、祠堂等宗教建築和公共建築也採用和福州民居相似的建築模式,而殿宇中常有藻井,連重建於明代的福州清真寺也採用了福州傳統建築的布局和封火牆等元素。在維持福州民居基本形貌的基礎上,福州各地的民居建築在細節上又有所差別。一些處在山區的福州民居(如閩清一帶的一些民居)常在建築平面兩側或對角線處加蓋炮樓、城堡、吊腳樓,這是歷史上為了防禦匪徒而建造的。而福清一帶的民居受到莆仙民居的影響,常常用紅磚砌牆,飛檐翹脊,大門裝修考究。福州的一些當代建築為了體現本土特色,在外觀上也採用了馬鞍形封火牆這個典型的福州傳統建築元素。
此外,福州的海邊或海島上的民居為抵禦台風,大部分採用石砌,並以石塊壓瓦。過去福州社會底層小家庭的居民住宅有著其他的形制,許多下層小戶人家居住在連片的聯排木屋中,水邊的小戶居民則常住干欄式的提腳房(高腳樓),而福州疍民則以船為家,這些居住形式都是純木構的。福州畲族的民居大多規模很小、形制簡單,中間常為廳堂,有木屏隔為前後庭,左右是廂房,家族聚居的大厝很少見。
福州傳統民居建築分布在福州各地,其中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歷史上一直是福州豪門望族的居住區,其佔地40.2公頃,現存268座明清古民居,是中國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的整體被列為中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清縣的宏琳厝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它佔地17832平方米,共有35間廳堂、30個天井、36扇風火牆、13座大門,666間房間,從1795年到1823年歷時28年才建造完畢,居住著黃氏家族100多戶900多人,建築內擁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等。 由於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福州的宗族觀念較深,祠堂眾多,有統計數據認為福州的祠堂有2000多座,而祭祖在福州的社會生活中也相當重要。祭祖一般在宗族祠堂進行,各家族的儀式細節有所差別,每年祭祖的次數和日期也不盡相同,較為常見的是在農歷的元宵、中元節和冬至祭祖,中元節之後做半段時往往伴隨著祭祖和宴會。宗族觀念也反映在福州傳統民居中的空間分配上,在民居院落中主廳堂的正房是由長輩來居住的。
福州婚俗要求男方先下聘禮,女方則准備妝奩,馬桶、梳妝箱和大腳盆是必備妝奩,定親和迎娶前男方都需先送禮至女方家庭,女方則要有特定的回禮。婚禮當日,男方還要找一些家庭背景良好的男孩在洞房的馬桶中撒尿,以求早生男孩,稱為「開桶」;新婦被接到到男方家中後要叩見男方家族長輩,長輩則會送新婦見面禮,早年新娘出嫁常有伴房媽相伴,而過去伴房媽很多都是福州疍民婦女。家裡誕生頭胎孩子時,會向親戚近鄰分送太平面或紅蛋,新生兒的外祖父母家則負責置辦嬰兒用品和禮品,孩子滿月和周歲時家中常常會辦宴席,有的家庭還會讓滿周歲的幼兒抓周。福州族群生日時要吃太平面,而從虛歲五十歲生日起開始做壽。福州地區的葬禮往往要求子孫披麻戴孝,男性子孫穿戴麻衣、草帽,女性子孫身著粗麻布衣裳,其餘親人則腰纏白布。傳統葬禮還講究「做七」,即葬禮要辦七七四十九日,佛教徒或道教徒常在家中辦道場或請僧侶念經。
福州的民間信仰有著久遠的歷史,它和道教緊密結合,對福州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並滲透到了民間習俗中去。福州的各種民間神靈數量龐大,許多社區和村莊還有自己的地方神,每年福州各地都會舉行規模盛大的迎神和游神活動。福州迎神、游神活動是農歷正月的重要習俗活動,常常在正月初十到十五這段時間內舉行,活動多以村或社區為單位,有時幾個社區也會聯合迎神,具體儀式是將神祇塑像接入大轎中,並由人抬著在社區街道上巡遊,而當地百姓往往會夾道迎接或觀看,信徒則會燒香放炮,並在家門口擺設供品,希望迎神隊伍能夠在家門多停留一些時刻。迎神往往是社區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之一。除了正月之外,特定的神祇還會有其獨特的紀念日來進行迎神,此外有的神祇的迎神還會中元節前進行。
福州市中心就分布有溫泉帶,而福州人開發市區的溫泉資源已有很長的歷史,形成了被被稱為「金湯文化」的福州溫泉澡堂文化。在北宋嘉佑年間福州已建起了「官湯」、「民湯」40多處。福州市區的一些地名也來自於溫泉,比如鼓樓區的古三座就得名於該地段始建於五代的三座溫泉。澡堂被福州人稱為「湯池店」(平話字:Tŏng-diè-dáing)。福州人利用溫泉沐浴、養生、療疾,同時也將溫泉澡堂作為社交場所,因而澡堂成為福州人尤其是老一輩福州人生活中重要的休閑內容之一。但近年來,福州的澡堂文化漸漸衰落,以至於政府部門提出要搶救澡堂文化。 福州文學初興於唐末五代,早期以詩詞賦為主,在宋代出現了張元干、鄭思肖這樣的詩詞名家,而明代的閩中十子中有九位都來自福州府,像張經、葉向高這樣的著名官員也有佳作傳世。南宋梁克家所編寫的福州地方誌《三山志》是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誌,其文筆優雅,是早期地方誌的典範之作。明代,小說開始在福州出現,閩縣的徐熥創作了《十八娘外傳》、《陳金鳳外傳》等文言歷史小說,其中《陳金鳳外傳》是以歷史上唯一表現五代時福州的閩國宮廷的小說。清道光年間,福州女詩人李桂玉創作了中國迄今為止篇幅最長的彈詞小說《榴花夢》。從清末到現代,福州既產生了林紓這樣使用文言的舊式作家,也出現了冰心、廬隱、胡也頻這樣的新式作家。
本土的福州語文學在清朝繁榮起來。18世紀的乾隆年間,筆名為里人何求的作家完成了長篇小說《閩都別記》,該小說中大量使用福州話,記錄了許多民間故事、福建野史、風俗習慣、俚謠俗諺等,是福州歷史上最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品之一。此後,隨著基督教在福州的傳播,又出現許多用漢字書寫的福州語《聖經》和聖詩(如《榕腔聖詩》)。19世紀中後期平話字發明以後,也出現了用平話字寫成的福州語聖經和其他的基督教相關作品。福州語文學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戲劇,比如閩劇劇本都是用福州語(漢字福州俗字)寫成的。1949年之後,用漢字或平話字編寫的福州語書籍的出版停止了,但閩劇劇本的編寫仍然在延續。
已知最早的福州話韻書是明朝晚期的《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後於清朝編入《戚林八音》,清末又出現了《加訂美全八音》。平話字發明後,福州的基督教會編寫了《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等榕-英或英-榕向的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有李如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和馮愛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等福州話-普通話向詞典出版。 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樂、閩劇、福州評話、福州伬藝壽山石雕、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軟木畫、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馬尾區的馬尾-馬祖元宵節俗、倉山區的陳靖姑信俗、羅源縣的六神經絡骨通葯製作工藝和畲族服飾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④ 什麼是"榕樹"

1、介紹

榕樹(學名:Ficus microcarpaLinn. f. ):大喬木,高達15-25米,胸徑達50厘米,冠幅廣展;老樹常有銹褐色氣根。樹皮深灰色。葉薄革質,狹橢圓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全緣。榕果成對腋生或生於已落葉枝葉腋,成熟時黃或微紅色,扁球形,基生苞片3,廣卵形,宿存;雄花、雌花、癭花同生於一榕果內,花間有少許短剛毛;花被片3,廣卵形,花柱近側生,柱頭短,棒形。瘦果卵圓形。花期5-6月。

2、分布廣

榕樹分布於中國、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直至加羅林群島。榕樹被評為福建省省樹,榕樹也被福州、贛州評為市樹。

⑤ 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徵

森林文化作為以森林為背景的協調人與森林、人與自然關系的文化樣態,本質上是一種生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森林文化是森林生態文化,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徵表現為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其本質和精髓體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並對其主要任務作出部署,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基礎,森林文化是生態文化的核心內容。具體表現為人類在對森林的認識、利用、開發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及生活方式。它是人類處理人與森林、甚至是人與自然關系時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綜合反映,是人類與森林長期相處形成和發展的文明現象,既具有社會屬性,也具有自然屬性。「以人為本,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其基本特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生態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

一、森林文化的生態性

森林文化的生態性是森林文化最顯著的特徵之一,生態性即從生態學出發,協調自然同人之間的關系。從目前全球性生態危機看,森林的破壞是一個及其重要的原因,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科學家斷言,假如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陸地90%的生物將滅絕;全球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將減少90%;生物放氧將減少60%;同時將伴生許多生態問題和生產問題,人類將無法生存。森林文化無論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都將為生態危機的解決提供保障和支持。森林本身是一種生態、一種生命、一種生機。在物質層面上森林能向人類提供現成的無公害或綠色的食物、材料和能源。森林還可以向人類提供清新的空氣,並且能夠降解空氣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在精神層面上,它能培養人的生態意識、生態情感、生態思維模式,在社會心理上形成主導性的生態文化模式,從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生成「生態人」的形象。

二、森林文化的民族性

森林文化的民族性指不同民族在認識和利用森林過程表現出的不同森林背景和不同文化品位。諸多的少數民族,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山地森林環境,其宗教、風俗、習慣、情趣,以及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在表達上顯出個別性和差異性,正是這種個別性和差異性,造成了森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在西方森林文化中,認為樹木是一種不可理解的超越自然的物體,從而產生出對樹木的敬畏和崇拜,而無論在宗教、神話或民間傳說中,都給樹木賦予了神的光環。如北歐神話中幻想有宇宙樹,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也把宇宙看作從海洋中生長出的巨大無比的樹木;《冰洲遠古文集》認為「樹木的根系深達地獄,綠色的樹冠伸入天堂,因此,樹木把天堂、人間和地獄聯結在一起」;《聖經》記載,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受蛇的唆使,偷吃了伊甸園中善惡樹之果而犯了原罪,故而人一出生便有了罪。中國森林文化中亦有樹木敬畏和樹木崇拜現象,但與西方濃厚的樹木神學色彩不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現實的人文色彩,如重人世而不重仙界的人文情結,中國人往往更看重的是森林的物質價值和審美價值。日本森林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泉,現代日本人的祖先被稱之為「森之民」,日本人一直保持著對森林的親切和敬畏,日本森林文化不僅影響著日本人的精神,並且已經融入到環境保護、環境教育、山村城市建設、區域經濟振興與流域管理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俄羅斯民族對森林的執著、深厚的熱愛,造就了18世紀、19世紀的庄園文化,它是園林、建築、雕塑、繪畫、戲劇等藝術的綜合體現。俄羅斯大森林自然原生態中所蘊含的神奇和豐富,彌漫在俄羅斯森林間的神秘、沉靜與孤寂,影響了俄羅斯民族的憂郁、感傷、孤獨的精神氣質和苦難意識。

三、森林文化的地域性

森林文化的地域性,包括所在地民族特質,更多的是體現這一地域的地理和氣候的特徵。如日本典型的森林文化有照葉林文化和枹櫟森林文化,俄羅斯的白樺林文化。中國版圖遼闊,森林類型多樣。北方和南方,乾旱和潤濕,山地和海島,各有不同類型森林分布,從而顯示出不同地域森林文化的特徵。閩、粵、台、沿海一帶,廣植榕樹,城鄉榕蔭,隨處可見,這一帶人對榕樹特別崇拜,形成崇榕文化。海南以椰樹為對象,椰樹、沙灘、大海、構築椰樹文化。南方的林區如閩西北、湘西南、桂西南等杉木用材林區,植杉護杉用杉,並有「女兒杉」習俗,呈現的是杉文化。北方多以柏、槐、柳為主,諸多古柏、古槐、古柳均在長江以北,大家熟知的孔林、孟母林、關林等基本由柏樹組成。洪洞大槐樹,位於山西洪洞縣西北,相傳為明代洪武三年山西移民聚集地,雖古槐已朽,又植新槐,但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傳流至今。洪洞大槐樹便非同一般古槐了。與南方的杉文化、棕櫚文化、榕文化不同, 北方是以柏文化、槐文化、柳文化為主。

東北地區,是紅松故鄉,沿襲的是紅松文化。白樺林灰白素潔,景觀獨特,成為許多攝影家、畫家製作的背景。東北大興安嶺地區,住樺皮屋,劃樺皮船,用樺皮桶,形成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白樺文化。江南水鄉,則以梅花、桃花為主調,傳播梅花文化和桃花文化。南方一帶山民吃梅、嘗梅,還以梅花五瓣寓意歡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等五福。說到桃花,既有春天 「山桃紅花滿上頭」, 又有故鄉「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桃花源還是諸多文人說不清的理想境界。至於茶鄉、竹鄉、漆鄉、棗鄉,敘述的自然是茶文化、竹文化、漆文化、棗文化了。

四、森林文化的人文性

森林不僅對人類有巨大的經濟物利價值, 有可直觀感知的美學價值, 而且, 面對人性、人格建設的需要, 它還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借鑒價值。

森林文化的人文性,指以森林為載體所表現的人文精神。此時的森林,已不單指一般物質的概念,而是融入人類精神的一個文化符號。如以松柏象徵挺拔獨立, 四季常青;以竹比喻虛心勁節,筆直不阿;以梅表徵凌霜傲雪、獨步早春;以榕敘述憨厚慈祥,從容大度。此外,胡楊的寧死不屈,鳳凰木的熱烈奔放,玉蘭的素潔飄逸,柳樹的婀娜多姿,桑梓的厚實穩定,木棉的新奇瑰麗等等,集中體現森林的獨立、堅韌、包容、固守、協作等精神內涵。傳統的「松竹梅歲寒三友、桃李杏春風一家」,現代稱紅柳、胡楊、沙棗為大漠三友,表達的正是森林的人文精神。《太平廣記》卷407「主一州樹」條載,東方荒外有豫樟樹,樹高千丈,胸圍百丈,上有玄狐黑猿,樹主一州。有九個大力士,操斧伐之,以占驗九州吉凶。如果樟樹斫而復生,則其州有福,樹木受傷則州官生病,終年不復生則其州滅亡。從表面看這是一條古代神話占驗記錄,實質要告訴人們一條道理,即森林有無關乎國家興亡之大事。

孔子曰「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陶潛詩雲「 蒼蒼谷中樹, 冬夏常如茲。年年見霜雪, 誰謂不知時」,李白詩雲「 太華生長松, 亭亭凌霜雪,天與百尺高,豈為微腌折」。 還有屈原吟詠的南國橘樹, 鄭板橋所摹寫的勁竹, 毛澤東贊頌的傲雪的梅樹之花等等。這些森林中的群體或個體, 都能通過人的情感寄託與藝術的加工而成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象徵物或環境客體,展現了森林文化的人文性。

⑥ 榕樹的意義是什麼

植物文化意義
1、遮蔭
在孟加拉國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一株大榕樹,鬱郁蔥蔥,蔚然成林。 從它樹枝上向下生長的垂掛"氣根",多達4千餘條,落地入土後成為"支 柱根"。這樣,柱根相連,柱枝相托,枝葉擴展,形成遮天蔽日、獨木成 林的奇觀 。巨大的樹冠投影面積竟達1萬平方米之多,曾容納一支幾千人 的軍隊在樹下躲蔽驕陽。
在中國廣東新會縣環城鄉的天馬河邊,也有一株古榕樹,樹冠覆蓋面 積約15畝,可讓數百人在樹下乘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和浙江的南部 都有榕樹生長,田間、路旁大小榕樹都成了一座座天然的涼亭,是農民和過路人休息 、乘涼和躲避風雨的好場所 。
2、市樹
福州市的榕樹特多,所以稱為 "榕城"。 榕樹的果實扁圓形,生於葉腋,果徑不到1厘米,可以食用 。種子萌 發力很強,由於飛鳥的活動和風雨的影響,使它附生於母樹上,攝取母樹 的營養,長出許多懸垂的氣根,能從潮濕的空氣中吸收水分;入土的支柱 根,加強了大樹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這就是"獨木成林" 的奧秘。福州植榕歷史悠久,據宋樂史(930-1007年)撰《太平寰宇記》載,「榕……其大十圍,凌冬不凋,郡城中獨盛,故號榕城"。
宋福州太守張伯玉為防旱澇又編戶植榕,呈現"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景象。榕樹便成為福州古城風貌特徵之一。榕樹葉茂如蓋,四季常青,枝幹壯實,不畏寒暑,傲然挺立,象徵著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的福州人精神。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根據廣大群眾的舉薦,決定命名榕樹為市樹。1997年8月28日,福建省人大第八屆34次會議通過以榕樹為省樹的決議。

⑦ 榕樹是什麼

榕樹是桑科榕屬植物的總稱,全世界已知有8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尤以熱帶雨林最為集中。我國榕樹屬植物約100種,其中雲南分布67種,西雙版納有44種,佔中國已知榕樹總數的44.9%,佔全世界的5.5%。<br> 榕樹是熱帶植物區系中最大的木本樹種之一,有板根、支柱根、絞殺、老莖結果等多種熱帶雨林的重要特徵。生長在西雙版納的44種榕樹具有大板根的有17種,能形成各種氣生根或支柱根的有26種。絞殺現象是榕屬植物在東南亞熱帶雨林中的一個特殊現象;而獨樹成林則是某些榕樹由絞殺階段向獨立大樹過度轉變時長眾多的粗大支柱所形成的熱大雨林特殊景觀。<br> 榕樹是野生食物的重要來源;在西雙版納地區被利用作蔬菜的榕樹主要有木瓜榕、蘋果榕、厚皮榕、高榕、聚果榕、突脈榕、黃葛榕等。木本野生蔬菜富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幫助人體消化的纖維素和苦味素。傣族人民普遍認為:常吃木本植物的嫩枝葉可使人健康長壽,也可為少女保持體態輕盈。也是重要的民族葯用植物,在榕樹中有9種植物被常用於治療多種疾病,葯用的部位包括根、樹皮、葉和樹漿等。<br> 榕屬植物中,有17種為具有板根的大喬木,有26種具有氣生根或支柱根,有8個種具有老莖生花果現象,有24種在幼苗階段是附生植物,其中有21種隨著榕樹的生長,通過絞殺植物階段發展成為喬木或大橋木,以致形成獨樹成林,這些特殊的生態現象構成了園林景觀。許多榕樹有開展的樹冠、濃蔽的樹陰,一直是傳統的庭院植物,如高榕、菩提樹、垂葉榕、榕樹等。榕屬的一些種類已成為重要的園林觀賞樹種,培育出葉色、形態各異的園藝品種,垂葉榕、榕樹已有十多個園藝品種。<br> 榕樹的很多種類具有板根現象、老莖生花、空中花園和絞殺現象,景觀奇特雄偉,反映了熱帶雨林的重要特徵;而一些種類被當地民族視為神(龍)樹和佛樹,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榕樹文化。該園佔地約15畝,已收集榕屬植物近103種,園內高榕、垂葉榕、菩提樹、鈍葉榕、木瓜榕等已形成樹包塔、獨樹成林、絞殺現象等景觀和豐富的科學內涵已使該園日趨成為一個接近於自然森林外貌的生態公園,給人們以奇而美的享受。</p>

⑧ 中國福建傳統文化有哪些

1、閩劇

閩劇,又稱福州戲,福建地方戲曲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劇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閩中、閩東、閩北等地區,並傳播到台灣和東南亞各地。

它是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的多聲腔劇種,俗稱「前三合響」,雅稱「榕腔」或「閩腔」。

閩劇風格高雅、瀟灑,道白清晰,唱腔優美,婉轉流暢,演員在表演中重視運用手、眼、身、法、步的基本程式,力求展現優美的身段,通過外形體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2006年5月20日,閩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45。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48。

4、福州評話

福州評話是以福建省福州方音講述並有徒歌體唱調穿插吟唱獨特的傳統說書形式,流行於福建省的福州、閩侯、永泰、長樂、連江、福清、閩清等十幾個縣市及台灣省和東南亞的福州籍華僑集居地。

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福州十番

又稱"十歡"、"十番伬",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雲:"閩山廟里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

檳榔牙齒生煙袋,子弟場中較'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群眾喜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甲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園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閩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評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州福州十番

閱讀全文

與榕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