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荔波主要的民族文化資源有哪些
荔波主要的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多彩。
荔波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縣,由布依、水、瑤、苗、壯、侗、漢等18個民族組成,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90%,其中,民族風情以布依族、水族、苗族、瑤族最具特色。
布依族是荔波縣的主體民族之一,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文字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布依族拼音文字,其民間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分為詩歌、故事、說唱、戲曲四大類,充分展示了本民族的智慧、古老、勤勞和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傳統節日有過大年、過小年、二月二、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九月重陽等;主要活動有「滿月酒」、「祭神掃寨掃家」、「龍舟賽」、「鬥牛」等;舞蹈有刷把舞、龍獅舞、松鶴舞、蚌殼舞等,樂器有皮鼓、嗩吶、簫、笛子、二胡、姊妹簫、筆管等;工藝美術有土花布、織錦、扎染、蠟染、刺綉、竹編等,有著悠遠、古樸的風情。
水族是荔波世居的主要民族之一,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民間口頭文學可分為三類:一是散文形式的傳說故事;二是能說能唱的詩歌;三是成語、諺語、格言。民間樂器主要有蘆笙、嗩吶、大皮鼓等;民間工藝美術有刺綉、挑花、染色、石刻、編織等。傳統節日「借卯」、「借額」、「借端」等。無領長衫,青布長褲,彩色圍腰以及銀項圈、銀耳環、銀頭飾等展示了少數民族服飾的內涵,石棺墓、搶親、神山祭祖等習俗既繁多,又神秘。
苗族主要居住在月亮山腳下,民風淳樸、民情濃厚,民族工藝主要有刺綉、蠟染、織錦、銀飾等,民間文學有豐富的文化基礎,有完整的古歌傳說體系,舞蹈主要有蘆笙舞、板凳舞等。
瑤族是開拓荔波最早的民族之一,分為白褲瑤、長衫瑤、青褲瑤三種。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荔波方言組。民間故事相當豐富,有神話故事、斗爭傳說、人物傳說、動植物故事等;詩歌有歷史傳說歌、酒歌、情歌等;諺語精煉形象,寓意深刻;樂器有銅鼓、皮鼓、獨弦胡、飄里列等;舞蹈以打獵舞、銅鼓舞、猴鼓舞最為原始、粗曠、豪邁,別具民族風格。瑤族絢麗多彩的服飾和獨具特色的生活習慣反映了瑤族與眾不同的精神歲月河傳統習俗,其懸棺洞葬、鑿壁談婚、圖騰柱等給考古學家河各地遊客無窮的遐想。
『貳』 雲南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徵
南詔大理國時期漢文化對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影響:南詔大理國是唐宋時期中國西南地區產生重大影響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是全面發展的文明社會,其文化呈現出開放多元、兼容和諧的特徵,其文化受到了自然環境的影響,由於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影響,使客觀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和主觀人文環境因素的發展相互產生了一定阻礙作用。由於雲南本身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山高峽深的地形導致其交通在南詔大理國時期並不發達,對外界的聯系早期並不充分。因此當時的地方民族文化呈現出一定的邊緣化。因此造成了雲南民族人口流動性小,社會開放程度低,形成了雲南各民族社會發育程度的參差不齊。由於歷史上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加之自然資源又較為豐富,很容易形成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由此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備的「隔離機制」。這樣,其文化形態都較少發生重大變革,決定了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邊緣化。同時,邊緣性的原因是多樣的,如少數民族有語言交流的問題,很多人不會普通話,而且他們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術,與漢族不同,和現代技術完全不一樣。因此對於內地的主流文化來說,雲南地方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種邊緣文化。在後期,隨著中原漢文化的崛起,漢文化影響力逐漸提升,隨著人口遷移,貿易以及俘虜等流入,漢文化對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同時,因為雲南地方民族文化也有著強大的包容性,雲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並蓄的包容性、多元並存的開放性、親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態的和諧性,體現著一種和諧的生活方式。「蜀身毒道」、「茶馬古道」等都經由雲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雲南文化的多元特點和包容性。據歷史文獻記載,漢族文化與雲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南詔大理國中後期也頗為頻繁,在文化領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青銅文化各個領域二者都有充分交流,同時,漢文化對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沖擊並不是同化,而是相互補充,融合發展,也因為漢文化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思想觀念,也促進了雲南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了雲南與中原的聯系,給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注入活力。總而言之,南詔大理國時期漢文化對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有利於文化的互補融合發展,給南詔大理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注入了活力,雲南,不但是亞洲各民族文化系統網路最重要的節點,也是人類文化遺產最珍貴的共生寶庫,各族文化的鄉土性、邊緣性、包容性,終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觀的民族文化多樣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濃重而有力一筆亮彩。而南詔大理國的漢文化沖擊更是使文化交流加深,給雲南後世的文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雲南地方與中原各地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是雲南文化歷史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叄』 麗江民族旅遊文化資源有哪些
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區內有冰川公園、雲杉坪、甘海子、氂牛坪、玉峰寺萬朵茶花樹等景點。老君山因傳說太上老君曾在此煉丹而得名,被歷代史家稱為「滇省眾山之祖」。景區面積710多平方公里,以杜鵑王國、丹霞地貌以及99個龍潭等景觀聞名於世。有眾多的國家級保護動植物。
「一城」即麗江古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具有800餘年歷史,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最具納西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9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江」即金沙江,以驚險、雄奇、壯美的虎跳峽景觀為代表,還有「長江第一灣」、石鼓鎮、寶山石頭城等景點。
「一湖」即被譽為「高原明珠」、「東方第一奇景」的瀘沽湖風景名勝區。
「一文化」即納西東巴文化,包括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蜚聲中外的納西古樂和東巴繪畫以及獨特的建築藝術和宗教文化,東巴古籍文獻已於2003年8月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一風情」即瀘沽湖「女兒國」摩梭人風情。其婚姻家庭仍保存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為人類母系社會婚姻形態的最後領地,被稱為「人類母系文化最後一片凈土」。此外,以麗江為主的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三江並流」景區,已於2003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境內還有永勝程海、靈源箐及石刻觀音像、六德他留人古墓群;華坪轎頂山、仙人洞等風景區。
麗江市孕育了豐富多彩、神奇燦爛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語言文字、神話傳說、音樂舞蹈、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婚姻、喪葬、生育、節慶、飲食、服飾、待客、禮儀、娛樂活動以及心理素質、生態環境等方面都保留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多姿多彩的風格。各民族有眾多的特有節日,如納西族的正月十五棒棒節、三朵節,彝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闊時節,普米族的吾昔節,摩梭人的轉山節和他留人的粑粑節等。這些旅遊資源開發後,是麗江建成國際精品旅遊勝地的支撐點。
『肆』 列舉兩種雲南民族文化資源
廣義的民族文化定義即普遍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定義,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這一成果包括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制度方面的成果。其中,物質方面的成果實質上就是民族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物品的手段、工藝、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所屬的多種物品,以及製造這些物品的物品。如食物、服裝、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築物、道路、橋梁、通訊設備、勞動工具等等。
節慶指南
花山節(苗族):農歷正月初三 蒙自屏邊 男女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三月街(白族):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大理 土特產等物資及文化交流會
木腦縱歌(景頗族):農歷正月十五至十六 隴川 芒市 唱歌,跳舞,敬米酒
繞三靈(白族):農歷四月十三至十五 大理 宗教祭祀活動,郊遊,唱歌
『伍』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資源的意義和目的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經典文化更是燦若星河,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傳統節日文化便是中華璀璨奪目的古文化中一顆明珠。這些優秀的文化遺產,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薰陶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心靈。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就是本民族、本國文化的傳承,這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可惜在當今時尚文化的沖擊下,我國民族文化的氛圍日趨淡漠,加之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尤其是農村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知之甚微,然而對「愚人節」、「情人節」、「光棍節」、「聖誕節「之類的洋節日倍加寵愛,甚至痴迷,真可謂數典忘祖呀!所以加強民族文化教育,顯得是那麼迫在眉睫。
今天,在建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強調要有「中國特色」,這特別要表現在文化上。我們完全有理由利用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陶冶人們的情操,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新世紀煥發新的活力。因此,加強對小學生民族文化教育大有裨益。 1、民族文化蘊含著寶貴的德育教育資源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指出:「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的確,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中華民族的傳統民族節日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其中雖有一些用時代進步和
社會發展顯示出歷史局限性或滯後性,甚至落後性,必須予以揚棄,但其主要部分和文化內核是優秀的,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傳統美德,如孝親尊師、尊老愛幼、團結友愛、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慎獨修身、吃苦耐勞、先優後樂、公而忘私、自強不息、誠實守信、謙虛禮讓、懲惡揚善、勤儉節約、愛國愛家、仁愛和平、知恥自勵、忠義勇毅等等,有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透射力,世世代代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我們民族文化之根,凝聚著炎黃子孫。
民族文化是我們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寶貴資源。每一個民族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經典詩文、獨特情趣。它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歡樂的盛會。我們應該積極開展傳統節日的系列宣傳,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開展尋根活動,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傳統節日文化。 2、利用中華民族民族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節日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精華,它區隔出一個生活周期中的各個階段,集中地展現了各個階段的含義,並在節日活動中,保留了該民族文化中最精緻、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國歷史悠久,所蘊育的節日活動多姿多彩,無一不是代代相傳的文化資產。個別的節日活動雖然風格迥異,但都保留
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經驗成果。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託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學校應該把開展民族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作為對小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民族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每個節日都有它的由來和有趣的傳說,還有許多古代名人在節日里留下的有趣故事,當孩子們津津有味地聽著這些傳說和故事時,傳統節日所承載的傳統文化便在悄悄地影響著他們。古人還留下了許多關於各個傳統節日的詩詞文章,讀背這些詩詞文章正是讓孩子們從文字中去感受傳統節日,感受傳統文化的好機會。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也是形式多樣且趣味性強的,開展這些慶祝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活動中去感受傳統文化;而且要告訴他們,千百年前的古人也是這樣慶祝節日的,使他們切實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正在他們身上延續著,更加激起了孩子們熱愛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決心。
通過具體的傳統民族節日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給學生布置搜集傳統節日的信息資料,可以有目的給學生布置主題鮮明的作文,可以在節日來臨之前開一次座談會,可以在節日當天與學生一起過節日,把學生的思想引領到傳統節日的文化和心理共識上來。例如端午節,准備
好材料,利用課外活動課,教學生包粽子。透過碧綠的粽葉,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鼓勵學生去挖掘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了解偉大詩人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另外,端午節還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義舉的日子。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等民俗,有著民眾追成幸福、躲避和儀對邪惡,以及團圓、喜慶等意。總之,民族節日文化教育有利培養學生的親情感和民族認同感。 3、弘揚和創新民族節日文化
傳統民族節日給傳統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機會。我們的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變化也是在傳統節日中實現的,它不斷增添新內容。但傳統節日無論怎樣變化、創新,最終目的都是要服務於人民,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傳統節日裡面都有體現。
相比洋節日來說,一些民族節日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民族節日之所以被國人看淡,是由於這些節日大多來源於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的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隨著經濟的發展,節日本身也應該隨著發展。無論是元宵節也好,重陽節也罷,它們都與最初的起源不同,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的傳統節日也應該跟著我們的經濟、文化、社會的發
展而發展。
我們既要利用傳統民族節日的寶貴資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又不能把民族節日與外來節日對立起來。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傳統節日習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時代內涵,使民族文化星火相傳。同時又要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外來的文化精華,洋為中用,培養學生全球化視野和尊重、理解多元化文化的胸懷。總之,既加強傳統文化內涵的發掘,又創新發展節日文化內涵。 民族節日文化具有「中國特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級化、生存數字化、文化多之化浪潮洶涌的當今世界,小學生教育必須讓學生從情感上喜歡我們的傳統節日,享受我們的文化遺產,吸收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營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如此,方能增強民族凝聚力,方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陸』 民族文化旅遊的資源有哪些
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思考
〔摘 要〕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正面臨著來自外來文化的沖擊,以至造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價值降低等一系列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在開發的基礎上強化保護,以推動少數民族文化旅遊和諧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少數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保護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urism,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facing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is impact will devalue the culture resources of minorities and lead to a series of negative influenc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to develop the culture reasonably at the foun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to protect the culture at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thus, to push the minority culture tourism into the development with harmony and continuance.
Key words: minority culture;tour resources;the tour resources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development;protection
【全文見引用地址】
『柒』 什麼是民族文化特色資源
民族文化,就是千年傳承下來的精華,也是獨一無二的,比如說中國的生肖,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
『捌』 民族文化都包括那些
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鮮明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的總和體現,同時也是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的一個標志。
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內容分別為:
一、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等內容。
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內容。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有:
一、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還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二、立春
立春是漢歷(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三、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四、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歷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歷)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五、臘八節
臘八節,又稱臘祭日,是中國先民進行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日子。
每到臘八這一天,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准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添加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
(8)民族文化資源是什麼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不僅具有國家意義、民族意義,同時還具有者教育價值,不容忽視:
民族文化的教育價值,是指將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體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
第一,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
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涵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
這些啟迪在現代化程度比較發達的今天,不僅沒有失去意義,反而彰顯出它的不朽價值。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讀,積極思辨,這本身也是開啟我們心智的過程。
愛國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質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最容易發揮作用的,是這些以審美的藝術教育為特徵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學生帶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在那裡閱讀我們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在那裡發現真,發現善,發現美,逐漸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
『玖』 什麼叫民族資源
民族的文化遺產,民族的生活習俗,民族獨特的建築風貌,以及民族聚居區的山川河流,都屬於民族遺產,只是當前我國對山川河流都收歸了國有,所以這個遺產屬於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