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黃河文化有哪些

黃河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1 23:02:23

A. 黃河文化有哪4個文化黃河文化有幾個

1、黃河文化一共有三個,分別是龍山文化(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周文化(中國幾千年思想、政治基礎和儒學思想的源頭)、農耕文化。
2、黃河是中國北部大河,它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

B. 黃河文化資源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如何進行分類

黃河(Yellow River)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它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發展。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相連,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黃河文化有《黃河大合唱》等,著名詩人如李白、王維、王之渙等,都留下了千古絕唱。另有音樂家、教授、演員等人以此為名。
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盡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唐《浪淘沙》
關於描寫長江的詩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懷》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廣陵》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門山》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荊門送別》
黃河詩歌
【登水門樓,見亡友張貞期題望黃河詩,因以感興】
崔曙

吾友東南美,昔聞登此樓。人隨川上逝,書向壁中留。
嚴子好真隱,謝公耽遠游。清風初作頌,暇日復銷憂。
時與文字古,跡將山水幽。已孤蒼生望,空見黃河流。
流落年將晚,悲涼物已秋。天高不可問,掩泣赴行舟。
成語: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帶礪、黃河水清、礪山帶河、鯉魚跳龍門、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現狀:
2004年12月份,陝西潼關斷面和河南三門峽斷面河水氨氮均超過標准0.7倍,潼關至三門峽段黃河水質「淪落」為四類,已完全不適宜用作飲用水源。2005年1月上旬,三門峽大壩壩下壩上兩個監測斷面及鄭州花園口斷面水質「惡化」為五類。
黃河水質到了警戒點.
「黃河水質已經到了警戒點,再惡化一步,引黃濟津就要被迫中斷,三門峽、鄭州等城市的吃水也要成大問題了。」昨日上午,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共管的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監督管理處處長李祥龍對記者談起當前日益嚴重的黃河水污染狀況,顯得憂心忡忡。
來自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11月以來,陝西龍門以下的黃河中、下遊河水水質明顯變差,污染物濃度顯著上升。2004年12月份的監測資料顯示,陝西潼關斷面和河南三門峽斷面河水首要污染物氨氮均超過標准0.7倍,潼關至三門峽段水質「淪落」為四類,已完全不適宜用作飲用水源。而記者昨日從該中心得到的最新資料顯示,2005年1月上旬,三門峽大壩壩下壩上兩個監測斷面及鄭州花園口斷面水質已進一步「惡化」為五類,三門峽、鄭州、洛陽、新鄉、開封、濮陽等河南省沿黃城市飲用水受到了嚴重威脅。
「去年12月30日,我們已經正式向陝西、山西、河南三省的水利和環保部門發了函,向他們通報了近期河水污染的情況,並請他們加大對污染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嚴厲查處超標排放及偷排偷放行為,同時也提醒有關部門作好啟用備用水源的准備。現在看來,水質仍然在向著更差的方向發展。」李祥龍愁容滿面地說。
「黃河水質岌岌可危,我們不僅加密了監測頻次,同時作好了應急預案,一旦水質越過臨界點,我們將立即向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報告,並通報給陝、晉、豫三省。」李祥龍告訴記者。
三門峽市民守著黃河買水吃
三門峽市是黃河進入河南省後流經的第一個城市,市區距黃河最近處不到一公里,黃河水是三門峽市區90%以上市民的飲用水源水。但是目前,三門峽市民普遍反映,自來水有土腥味,口感差,不好喝,不少市民只好買水吃。
1月12日中午12時30分,記者在位於三門峽市六峰路北段新欣小區的入口處看到,兩輛小型卡車在此賣水,一輛車來自三門峽西站溫塘村,一輛車來自市郊的後川村,前者賣的是礦泉水,後者賣的是井水。價錢一樣:10公斤2元錢。
在此排隊買水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她家常年使用三種水:自來水洗衣服、洗菜;礦泉水做飯;純凈水喝。「像你這樣,在三門峽市常年使用三種水的人有多少?」記者問李女士,她說,太具體了她也說不清,但她家的鄰居、朋友90%以上都是如此。
記者隨後來到該市黃河路北九街坊一家屬院,在院門口又看到了和新欣小區相同的一幕。正用一個白色塑料大桶接水的三門峽市二中史老師告訴記者,7歲的兒子現在連刷牙都不用自來水了,說自來水味道不好。
那麼,三門峽市自來水廠所取的黃河水究竟如何呢?
昨日,在鄭州,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業務管理室主任王麗偉告訴記者:「說三門峽水庫現在存的是一湖臟水一點都不誇張。」在王麗偉隨後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最新監測報告中,記者看到,2005年1月上旬,三門峽大壩壩上壩下兩個斷面水質均為五類。而記者在三門峽采訪時發現,三門峽市自來水廠在黃河的取水點與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三門峽大壩壩上斷面取水點幾乎就在同一個地方。
而更為嚴重的是,鄭州、開封等城市的情況也和三門峽大抵相同。據了解,目前,鄭州市75%左右的自來水來自黃河,開封的比例更高些。李祥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不止一次地說,就是僅從自己作為一個鄭州市民的角度來講,他也同樣為黃河目前的水質狀況擔憂。超標河段十年增加20%
記者在采訪中吃驚地發現,黃河不僅現在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污染,而且這種污染還在加劇。
在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記者在一份名為《黃河流域十年水質狀況及變化趨勢》的報告中發現,近十年來,隨著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急劇增加,加之天然來水量偏少,黃河流域水質污染日益加重。特別是2000年以來,水污染形勢更為嚴峻。
據介紹,2003年黃河流域地表水超三類水質標准(以下簡稱超標)河長達78.6%,與1994年的68.8%相比,上升幅度達9.8%。
與全流域水質情況相比,黃河幹流污染發展趨勢更為嚴重。1994年幹流超標河長佔57.4%,其後至上世紀90年代末,超標河長基本維持在60%左右,2000年以後水質急劇下降,至2003年超標河長達78.1%。與1994年相比,超標河長上升幅度已達20.7%。目前,黃河幹流污染最嚴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石嘴山至烏達橋、三湖河口至喇嘛灣以及潼關至三門峽等河段。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等。據2003年黃河流域水資源質量年報資料顯示:潼關、三門峽、喇嘛灣斷面的氨氮年平均值分別超標2.8倍、2.1倍、1.3倍;石嘴山斷面化學需氧量年平均值超標1.2倍。
黃河水利委員會的負責同志指出,初步估計,到2010年,全流域年均廢污水排放量將超過65億立方米。如不採取治理措施,黃河干支流大中城市所在的河段水質有可能全部劣於五類水質標准。生產、生活污水染臟了黃河
那麼,造成黃河流域近十年水質污染逐漸加重的原因是什麼呢?
王麗偉說:「概括起來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入河污染物總量增多,其二是黃河水量偏枯。
據王麗偉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流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鄉鎮企業大量涌現,生產和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廢污水排放量也隨之增大,而污染治理嚴重滯後,污水處理率偏低,部分企業未實現達標排放,加之農業耕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葯,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
資料顯示,1990~2000年的10年中,流域內廢污水量從32.6億立方米增至42.2億立方米,增加了近三成。
另外,近十年來,由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退化、降水減少、水量偏枯,水體稀釋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起流域水質變差。四大對策救黃河
近年來,黃河水量逐年減小,超標污染河段迅速增加,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憂慮。許多專家發出這樣的驚人之論:如此下去,黃河不僅英姿不再,而且必「死」無疑。那麼,僅就解決污染來講,怎樣才能拯救我們的母親河呢?
王麗偉說,如果從現在開始,我們就真正重視起來,作好4個方面的工作,黃河還是有救的。其一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減少廢污水排放量。
王麗偉說,針對當前黃河流域水污染現狀,當務之急是加大對沿黃污染源的監管力度,特別是對排污企業的監管。嚴格執行污染物總量限排,對不達標企業責其限期整改,治理無望的則關、停、並、轉。同時加快城市污水管網設施及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減少城鎮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
二是探索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新機制,走聯合治污道路。
王麗偉認為,多年來水污染防治的實踐證明,單憑水利或環保某個部門去治理水質污染問題很難取得明顯的成效。今後要研究建立水利與環保部門聯合治污的新機制、新路子。盡快建立以流域為單元,流域與區域結合、環保與水利部門相互協調的聯合治污機制,並在重大問題上協商一致,共同防治水污染。
三是加強農業耕作的科學管理。王麗偉說,農業施用化肥、農葯,農田水流的無組織排放,是地表水體中氮、磷的主要來源之一。首先,應科學施肥;其次,要盡力減少農葯的施用,提倡依靠生物鏈消除害蟲;另外,在農田和水體之間建立合理的草地或林地過濾地帶,等等。只有這樣,才可以大大降低水體中氮、磷的含量。
四是提倡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王麗偉說,目前黃河流域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50%,而一些示範灌區其灌溉水的利用率可達75%左右。今後應推廣井渠結合,引黃水與地下水聯合運用,推廣滴灌等技術,挖掘引黃灌區節水的潛力,而工業節水的潛力則更大。相關資料
據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業務管理室主任王麗偉介紹,1999年春節前後,黃河幹流龍門以下河段發生了一次嚴重的污染事故,龍門至山東濟南濼口,全長991公里河段的水質全部為超五類,而超五類水除用作農業灌溉及一般景觀用水外,幾乎再無他用。此次大范圍的污染事故影響了沿黃10多個城市的生活供水與工農業用水,鄭州、開封被迫減少引黃水量,啟用有限的備用水源,山東東營、濱州等沒有其他水源的城市也被迫全部停用黃河水,自來水廠停產,幾百萬人的生活用水無法保障。此次水污染事故污染范圍之大,程度之重,持續時間之長,在黃河上前所未有

C. 黃河流域的歷史文明 10個

1、半坡文化,中國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2、老官台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陝西華縣老官台遺址發現而得名。但該遺址內涵貧乏,後來發掘了規模較大、同類遺存內涵豐富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一般改稱老官台文化為大地灣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省境內的渭河流域。

3、裴李崗文化,是中國河南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

4、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發現而得名。將中華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於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鄲十大文化脈系之首,是東方文明發祥地之一。

5、賈湖文化,是以舞陽賈湖遺址為代表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類型,屬於裴李崗文化的一個分支,也是裴李崗文化的主要源頭,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

6、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7、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

8、北辛文化,是黃河下游一種原始社會較早期的文化遺址,環魯中南山地周圍的兗州、曲阜、泰安、平陰、長清、濟南、章丘、鄒平、汶上、張店、青州、莒縣、臨沭、蘭陵和滕州等地,都發現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9、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地區,為龍山文化的源頭。

10、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3)黃河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黃河流域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有相當大的區別,因為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氣候變化大。冬季雪線在沿海可以到達杭州灣,和杭州灣同一緯度的世界其他地方幾乎都是亞熱帶氣候,夏季的炎熱可以使水稻在黑龍江的呼瑪生長,而在歐洲和美洲同樣緯度連玉米都無法生長。

黃河的河道變化不定,無法進行正常的灌溉,只能種植不需要灌溉的粟(小米),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就是粟文化。

黃河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農耕文明。半坡文明留下了許多器具如半坡人面網紋盆,半坡陶器,他的生產工具,一些動物骨骼。黃河流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村落遺址。

半坡遺址的發掘,首次對一個原始氏族聚落遺址進行大面積揭露,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布局、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較完整的資料。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網路-黃河流域文明

D. 黃河的文化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河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經過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燦爛的文明。根據山西省芮城縣境內黃河東岸西侯度遺址發現的180萬年前遠古人類用過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萬年以前,黃河流域已有人類在活動了。西侯度出土了30餘件石製品,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上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動物骨角製造工具和用火的資料,不僅在黃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國內其他地區和在世界上也是僅見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於山西芮城西侯度發現的,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

藍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陝西藍田公王嶺與陳家窩發現,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於陝西大荔甜水溝發現,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於山西省襄汾縣汾河東岸丁村發現,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發現,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

——現代人是由新人直接進化而來的,分為4個階段:

細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黃土高原多處發現該時代文化遺址,如陝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發現地點及所代表的發展階段劃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稱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中期稱龍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晚期稱二里頭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為夏代文化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部滻河東岸半坡村,是黃河流域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類型,距今約6000年。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為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設紡織城時發現,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獲得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青銅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劃分為三期:早期為二里崗文化,即鄭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陽小屯村文化,大致為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為岐山文化,即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都城文化遺址。

鐵器文化

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鄭倉城發現的春秋鑄鐵遺址,在河南衛輝市固圍村發現的戰國墓葬遺址,在西安周圍發現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遺址等。

中石器時代,是連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過渡階段或中間環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庫的建設,在陝西大荔縣的沙苑地區發現15處遺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點,共採集到3000餘件標本。根據這些石器的特點,認為它們是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從而將其命名為我國的第一個中石器時代文化——沙苑文化。

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中石器時代的特徵是:社會經濟生活以漁獵和採集為主,屬於自然經濟,還沒有出現農業。在中石器時代,細石器的普遍使用促進了狩獵和採集經濟的發展。數十年來,在黃河流域發現了大量以細石器為主的文化遺存,不僅有可能填補我國新舊兩大石器時代之間的缺環,而且還顯示出我國中石器時代細石器工藝最發達的地區就是黃河流域。有的考古學家認為,正是在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細工藝傳統為代表的中石器時代文化,其後,才在黃河流域發展成為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此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的中心。

黃河流域歷代王朝建都史實為: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後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周朝定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秦朝定都於咸陽,西漢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東漢定都於洛陽,魏晉均定都於洛陽,隋唐均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宋朝定都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發祥地。幾十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黃河兩岸、大河上下。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辟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舊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有了人類的活動。1963年在陝西藍田發現的"藍田猿人"--古猿人的頭蓋骨、牙齒和上下頜骨,據文物工作者的考證,已有八十萬年的歷史。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萬年。黃河河套地區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陽小南海發現的洞穴遺址,都在五萬年以上。在這悠久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經過艱苦的勞動,既發展了人類的體質形態,又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他 們不但發明了火,能夠製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經過不斷的實踐,學會了鑽磨技術,能夠從事狩獵、捕魚了。我國傳說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人口急劇增加 ,生產和文化都有了飛躍發展。1920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掘出了許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鋤和紡織用的石制紡輪,有縫紉用的骨針,也有彩色陶器,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據考古學家考證,仰韶文化延續達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考古工作者經過廣泛挖掘,發現從青海、甘肅一直到陝西、山西、河南,到處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遺址。1953年開始在西安市發現的半坡村遺址,更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當時,半坡人已經開始種植穀物,飼養家畜,懂得了紡線織布,創造了規模較大的草泥土木結構的茅屋,挖掘了儲藏糧食的窖穴。圍繞居住區構築了深、寬5~6米,長300多米的大量 圍溝,改變了穴居野處原始狀態。制陶工藝已經相當發達,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樣的紅色陶器和製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動物圖案栩栩如生,反映了遠古人民的藝術才能。在彩陶上還有一些刻劃符號,很可能就是我國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黃河流域已處於氏族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代。生產工具進一步改進了,父權取代了母權,私有制開始出現。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的發掘,初步揭示了這一時期的面貌。據考古工作者的廣泛考查,在山東省的黃河南北,都陸續發現了大汶口文化的蹤跡,其年限約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後期可能延續得更晚一些。從發掘情況看,這時的生產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鏟、鹿角製成的短柄鶴嘴鋤。石斧、石鏟、石錛、石鑿都用硬度極高的石料製成,有的還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在發掘的一些墓葬中,還發現了不少隨葬的玉制裝飾品,飲酒器具和精緻的象牙雕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一號墓里,有一年孔雀綠色的骨鑿,據測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銅,很可能當時已懂得用銅了。另外,從大汶口墓葬還可以看出:那時已出現了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而且墓的規模有大有小,隨葬品的多寡極為懸殊。這種情況在仰韶期的墓葬中是少見的,說明社會已過渡到以父系為中心的時代,貧富分化越來越明顯了。

在距今約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兒子打破過去的"禪讓"制,繼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襲的奴隸制國家。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夏王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大致活動於以河南、山西、山東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一帶。奴隸制雖然破壞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和平等關系,但是打破了以往狡隘的氏族范圍,擴大了生產規模和社會分工,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科學文化的創造,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從近幾年來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發掘看,至遲在夏代晚期就已經有了青銅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紅銅時代了。冶銅業的出現,使社會發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開來,標志著古代文化的繁榮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大約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兩岸建立了。它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種族奴隸制國家,千百萬奴隸的辛勤勞動,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更大發展,文化藝術和自然科學都取得了較高成就。

據考古工作者的考證,偃師二里頭遺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謂"商湯居毫"的亳地。在這里,除發現了東西長五里、南北寬三里的商代早期都邑和規模宏偉的宮室遺跡外,還掘出了一批銅渣、坩鍋片和銅鏃(箭頭)、銅鑿、銅刀、銅錐、銅魚鉤、銅鈴等器物,經鑒定均為青銅製品。這證明商初不僅在生產工具方面已廣泛使用了青銅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頭方面也應用了青銅,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銅文化中是很少見的。在河南鄭州,曾發現商代早期的另一遺址,其中有制陶場、制骨場、制銅場等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並有不少金飾品、玉石、瑪瑙、貝殼、青銅製品出土。此外還發現了上釉的陶器和古老的商代城牆,為研究我國原始陶器的產生和古代城池的構築提供了重要資料。

商代中期國王盤庚遷殷以後,科學文化的繁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陽"殷墟"中,近幾十年先後出土的文物是不可勝計的。這里的"司母戊"大方銅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7厘米,花紋華麗,結構復雜,是世界古代青銅器中僅有的雄偉巨制。另一件商代石磬,聲色優美,悠揚動聽,長84厘米,高42厘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珍品。特別是在這里先後發現的十幾萬片甲骨文,單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記述了當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並且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風、雲、雨、雪、虹、霞等天文氣象的記錄。這一切,充分顯示了三千年前我國文化的成熟程度。

在商代,以往一直認為是只有青銅器而無鐵器的。但是,近年在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遺址發現鐵刃青銅鉞,卻打破了這一論斷。據初步研究,這件兵器出土於公元前14世紀至13世紀的一座墓葬,青銅鉞的刃部是熟鐵。黃河當時是經過藁城東面從天津附近入海的。這一武器的發現,說明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商代奴隸們不僅熟練地掌握了冶銅技術,而且也已懂得用鐵了。

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開始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新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冶鐵成了一項重要的新興手工業,各諸侯國相繼使用了鐵制生產工具,把農業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隨著生產的發展,封建制的新生產關系代替了奴隸制的舊生產關系,城市經濟繁榮起來。秦國的咸陽,魏國的大梁,趙國的邯鄲,齊國的臨淄,都成了當時遠近馳名的城市,臨淄甚至達到了二十多萬人的巨大規模。思想文化生活這時也空前活躍起來,反映各階級、各階層利益的各家學派,相互展開激烈的論戰。他們競相辦私學、著書立說,形成了古代學術思想史上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並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典籍。

從秦漢大統一帝國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黃河流域仍然是我國歷代的都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卓越才能,創造了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根據史書記載,在漢代,人們已經發明了造紙法,製成了用來測量天象和測驗地震方向的"渾天儀"、"侯風地動儀"。隋代創造出印刷術,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對世界文明有巨大影響的指南針和火葯也早在11世紀以前就廣為傳播。1957年陝西省出土的"灞橋紙",經考古工作者判定,大約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時期的遺物,比史書記載的東漢蔡倫造紙還早二百多年。

同時,城市建築的規模更為壯觀:幾代帝都的長安,西漢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南通巴蜀西達西域的樞紐,城市范圍比西方同時期著名的羅馬城大三倍以上。唐時長安城東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人口一百九十六萬,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規模之宏偉,尤為中外所稱道。北宋時的東京(今開封),城周五十多里,汴河、蔡河、廣濟河、金水河,穿城而過,是中古時期十分繁華的都會。今天,從宋代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東京建築雄偉、景色綺麗、舟船雲集、車馬競馳的風貌。

在從秦漢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黃河兩岸的勞動人民,除從事生產勞動外,還築長城,開運河,修渠道,營造宮殿、寺院、陵墓,進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設。一直到現在,黃河流域的地上地下還保存著許多古代建築和藝術寶庫。寧夏的秦渠、漢渠、唐徠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岳寺塔,開封的宋代鐵塔,洛陽的東漢白馬寺,山西的唐代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陝西的秦始皇陵和漢唐陵墓,河南龍門石窟的石佛和甘肅麥積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高超的技術水平,傑出的藝術成就。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俑抗,出土身高1.8米左右的大型武士俑五百八十件,和真馬大小相似,拖有戰車的陶馬二十四匹。俑坑總面積約12000多平方米,埋藏各種陶俑約六千件,還有大批實用兵器,坑內馬俑排列整齊,氣勢宏偉;武士俑身穿鎧甲,意氣昂揚。這種雄偉的軍陣場面,再現了秦始皇兵強馬壯、橫掃六國的壯麗圖景,是非常珍貴的藝術遺產。這些兵馬俑的雕塑製作,使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讓我們在燦若群星的中華文明初始群體中尋找一顆明亮的星;
讓我們凝視黃河、由西向東;
讓我們沿著時空的順序由遼遠而切近地細數黃河文明的浪花;
黃河太古老、太神奇了。當我們這塊聖土上,還沒有人,甚至還沒有猿型的先祖,這條河就已經存在,就已經在奔騰咆哮了。中國的神話說它與長江、珠江一樣是偉大的盤古的血脈幻化而成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
黃河之源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東流經四川入甘肅,過寧夏入內蒙古,穿行陝西、山西、河南,由山東北部而入渤海,全長5494公里,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
黃河分為三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為上游;河口至河南孟律為中游;孟律以下為下游。
黃河之源,有三條小河北支叫扎西、西支名曰古宗列曲,西南支便是黃河的正源卡日曲。三曲匯為一道東流入星宿海。這條由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湧出的河水,清澈見底,潺潺有聲,活潑得如同嬉戲的兒童,整天整夜唱著快樂的歌;黃河的上游穿行在高山峽谷之間,跌盪起伏,湍急迴旋,水流依舊清冽;及至中游,河口至孟律,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黃,登高一望無垠的高原千萬條溝壑如同黃土的巨龍,一齊擁入大河的懷抱,或者宛如千萬條被碩大無明的推土機陣列拱動的土方,同時要推入大河築起無數的堤壩。彷彿不是河水沖刷了黃土,而是黃土在億萬年裡要天天掩埋河水。固執而又無羈的大河沖破一道道泥的堤、土的壩,一路揚波夾帶著它俘虜的泥沙,自山西壺口飛流而下,震盪著天鼓,卷揚起罡風,隆隆復隆隆,晝夜不舍。直過孟律,地勢平坦,華北平原展開胸懷撫攬著狂怒的河水。河水漸漸緩速,彷彿在作搏鬥後的歇息。泥沙從懷中釋落沉入河底,年年堆積,月月沉淤。於是兩岸築大堤,積年而增高,河底高於地面,黃河之水遂成地上之河,直如由天而來,奔向大海。
黃河自古多洪泛。遠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黃土高原早已是千溝萬壑,無法計量的黃土湧入大河。而黃河輸入量的多寡又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密切的關聯。黃河幾乎周期性地泛濫,一面夾帶著泥沙,一面又造成廣闊而肥沃的沖積平原。正是在這片黃色的原野,我們的先民創造了旱作農業文化,輝煌燦爛。黃河以她柔韌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成就了黃炎部族和其他部族文明的大融合,這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與黃土,這水與土的關系是自然界的地球化學過程,難言功過。這方水土培育了璀璨的文明,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進程。黃河的流變給了我們民族深邃而又遼遠的啟示和力量,成為我們精神的象徵。黃河本身的秘密,比如洪泛的周期性,輸沙量的高峰與低谷的周期性,黃河歷史上幾次陡然的清澈之謎,以及治理黃河自古至今的經驗教訓,都值得我們長久地沉思。而黃河那奔流不息的江流給予我們民族胝勵卻是我們該永久張揚的奮斗不息的精神之旗。
黃河,是我們的財富。
黃河,是我們的象徵。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沿著黃河走
在文明初始期的華夏大地上,有星羅棋布般的各具地域特色的多個文化中心。多中心不平衡的發展,是這個時期的特點。那時的文化中心,大致可分為北方文化,南方文化,長城沿線文化,西北文化,東北文化等五部分。南北文化的過渡帶與東西文化過渡帶的交匯區,正好如同一個大大的十字,形成了我國史前文化最發達的地帶,這便是今日之西安——洛陽——開封一帶的史前文化區,也就是黃河流域的文明發祥地。
世界上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大都位於河海之濱或河流交匯之地。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美索不達米亞原野上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血脈。古老的兩河,培育灌溉農業,也讓文學與數學之樹開始發芽生長。輪子的發明,將交流和貿易成為現實,楔形文字的出現讓巴比倫人成為真正的文明人。於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兩河流域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城市。
但是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建立在單一的灌溉農業基礎上,一旦灌溉條件失去,古代文明也隨之衰敗,於是,古老的巴比倫文明就掩埋在亘古的沙塵之中。
我們的古代文化則不然,那時候東亞季風吹拂著華夏大地,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雖然不如兩河流城那樣便於利用,卻為我們的先民創造下多種生態因子,為先民發明創造更高更復雜的利用自然條件的技術鋪下了客觀基礎。黃河與長江都發源自崇山峻嶺,而不是兩河流城那平坦的原野。從山岩噴泄而出的江流必須有較高的技術才能利用,而廣大地域的多中心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發展不致因為某個中心的衰落而全體消亡,因此,中華古老文化的不曾中斷和持續發展就是客觀的必然。
我們的黃河從古至春秋時代就一直在今天華北平原一帶不斷演出「龍擺尾」的活劇。頻繁的改道、汛濫、形成大片的黃土原野為旱作農業提供了廣袤肥沃而松軟的土地,這一地帶的氣候也頗有規律,雨季正好在農作物的生長期。於是,造宜黃土帶生長、成熟期短又易於保存的粟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經歷了自身長期的發展演變,又充分吸收了周圍地帶的文化精華, 終於成為中華早期文明的主流。
黃河的古代文化遺存幾乎遍及整個流域。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地,從陝西的關中、山西的晉南、河北的冀南到河南大部,甚至遠達甘肅交界,河套、冀北,豫東和鄂西北一帶。早期的代表就是陝西臨潼的姜寨。面對姜寨村落遺址,會讓你生出無限的遐想。一個古代先民群居的場所,把遠古拉到你的面前。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河南的裴李崗文化,關中、隴東的老官台,大地灣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黃河上游甘肅地區的馬家窯洞文化、齊家文化則是仰韶文化的後期,生產和社會的發展都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甚至有人判斷,齊家文化的下延可能已屬奴隸社會。

E. 黃河中上游文化有哪些

1,馬家窯文化
2,裴李崗文化
3,齊家文化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裴李崗文化是中國河南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裴李崗文化是漢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
齊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已經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其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齊家坪遺址1924由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

F. 黃河文化有哪些內容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孕育演繹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心理性格。

黃河雖然作為一種自然存在,但百萬年來,依偎著這條大河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流域文明,它們像散落的棋子,始終在黃河文化這幅瑰麗多姿的棋盤上演繹著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自舊石器時代的「藍田文化」、「丁村文化」、「下川文化」到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先民們沿著這一進化的階梯,一步步走向文明社會。

種植業的出現、動植物的馴化、陶器的使用、原始宗教的興起……無不由黃河水賦予著生機。

(6)黃河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最初,黃河文化只是一個區域性的文化,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從夏商周到漢唐宋,中國進入了以「長安—洛陽—開封」為東西軸線的中國大古都的「黃河時代」,黃土—黃河—黃種人,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黃色文明」。

此後,黃河文化的基本傳統體制始終在周、秦、漢、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並與歷史時期國家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社會規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以及由此達到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等等有機結合,從而演變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象徵。

G. 黃河文化的內容3個,急急急

H. 黃河有燦爛的文化,具體表現在哪裡

古老的黃河,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與發祥地。它經過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古老、最燦爛的文明。

黃河流域,依其地理與文化特徵,可分為三段:從源頭到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主要是馬家窯文化;從河口鎮到河南舊孟津為中游,主要是仰韶文化;從舊孟津至入海口為下游,主要是龍山文化。其中的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從黃河文化來說,千萬年來,黃河自青海東流,進入甘肅,廣袖輕舒,彩練迴旋,形成了天下黃河第一彎——瑪曲;此後它又穿山繞谷,圍堰聚水,形成了劉家峽、八盤峽等高峽平湖。在黃河中上游的甘肅這片黃土地上,誕生了輝煌燦爛的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文化和黃河農耕文明,而這片黃土地又賦予了黃河以黃色的容顏。沿黃河甘肅段一路北上,不但可以欣賞河水清澈、溪流縱橫、草場豐茂的黃河首曲景色,還可領略黃河特有的跌宕沖撞、奔騰而來、咆哮而去的大河氣度,更能飽覽高峽平湖、絕壁萬仞的壯觀景色,還可體驗黃河中上游獨特的鄉風民俗,探究中華民族文明之源。

黃河甘肅段幹流全長913公里,孕育出了羊皮筏子、黃河水車等富有甘肅特色的黃河文化產物。而黃河三峽,因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而得名,在流經永靖縣境內107公里的黃河主道上,有著秀麗的山水,散布著劉家峽水庫、炳靈寺石窟、炳靈石林、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太極島等景點。此外,景泰黃河石林的古石林群不僅頗富特色,而且規模宏大,佔地約10平方公里,國內罕見。

黃河文化是一個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共同體。她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哲學、科技、教育、語言文學、史學、宗教、民間信仰、道德規范和社會生活習俗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既有史前時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馬廠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類型;還有象徵中華民族遠古先民的「三皇」(伏羲、女媧、神農)、「五帝」(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以及帝禹夏後氏等。從夏商到清代,農業生產逐步發展,在農具製作、灌溉技術、穀物種植、畜牧業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手工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高超的青銅器、鐵器、陶器、瓷器、玉器、舟車等製作技術及其文化成果;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在算學、天文學、地理、水利、醫學、紡織、造紙、印刷、冶金、建築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思想文化興旺發達,產生了一代代優秀的思想家和思想學說,編著了大量的史學書籍,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藝術方面的成績斐然,在繪畫、書法、雕塑、音樂、舞蹈、戲曲、雜技、石窟等方面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涌現出了大量優秀的歷史文化人物,他們建構了黃河文化鮮活的文化人格;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形成了傳統節日以及各種禮俗。近代以來,黃河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取得了更為豐厚的成果,逐步走向了世界。

而作為黃河文化中心的蘭州,既是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西北重要的樞紐城市,也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這里有白塔山、五泉山;有濃縮的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彩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綠色長廊、文化長廊和水上樂園;蘭州黃河百里風情線上的「黃河母親」「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等,更是領略黃河文化的上佳地點;這里還有水車博覽園、金城關文化風情園、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樓、中國秦腔博物館、蘭州彩陶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蘭州國學館等;還依託黃河文化,開發了黃河石、刻葫蘆、陶器、水車模型等工藝品。

在新時期,黃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黃河文化,也必將在新的時代大放異彩。
古老燦爛的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每日甘肅-文化
http://culture.gansudaily.com.cn/system/2013/10/22/014729414.shtml

望採納

I. 黃河的文化有哪些簡短的!

【黃河文化】
延川歷史悠久,從隋開皇三年設縣至今,已有1400餘年,特別是黃河文化有著更為深厚的
歷史淵源。
這里是中華民族始祖伏羲故里,黃河流經
縣境形成"S"型大轉彎啟發伏羲發明了太極八卦
圖及其陰陽學理論,這便是黃河文化的起源。
古時的延川,先後有10個民族在這里繁衍
生息,成為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形成了獨特的
黃土文化。正是這種久遠的黃河原始文化和古
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圍,古時的延川,先後有10
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成為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形成了獨特的黃土文化。正是這種久遠的黃
河原始文化和古老的多民族文化氛圍,沉澱出了延川黃河黃土文化的兼容特徵,孕育了延川獨
特的文化歷史。文學創造人才輩出,流芳古今。清代的女詩人李娓娓、抗戰時期楊醉鄉等,在
當時文壇引起較大影響。進入七十年代,延川文藝人才及優秀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小說創作,
涌現出了以路遙、聞頻、谷溪、倪泓為代表的作家群;布堆畫以謳歌黃土、黃河文化為主題,
涌現出了以馮山雲為代表的一大批民間藝術工作者;剪紙藝術以高鳳蓮為代表,作品如雲,出
現了奼紫嫣紅的創作局面;詩歌、散文、曲藝、書法、繪畫等各種門類的藝術,並駕齊驅,使
延川文藝創作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光芒奪目。

閱讀全文

與黃河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