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有哪些
市級非物質遺產美食有:封缸酒、芝麻糖、豆渣餅、大麻糕、素火腿、蘿卜干、橫山橋百葉、常州梨膏糖、加蟹小籠包、酒釀元宵、四喜湯團、溧陽風鵝
2. 梳篦的介紹
梳篦(shū bì),理發的用具,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梳理頭發用梳,淸除發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時人手必備之物,尤其婦女,幾乎梳不離身,便形成插梳風氣。所以中國古代歷來很重視梳篦的製作。清代梳篦傳世甚多,基本上保持著宋代的形制。梳篦的產地以江蘇常州為最為著名。常州梳篦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有宮梳名篦之稱,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為常州梳篦廠,成列在常州博物館內,與「留青竹刻」同為常州三寶之一,也是常州的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
3. 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常州吟誦、《董永傳說》、常州梳篦、錫劇、留青竹刻等。
1、常州吟誦
常州吟誦,又名吟誦調,是常州的傳統音樂形式,用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話吟誦。介於唱和讀之間的吟唱古典詩詞文章的藝術。它橫跨文學、音樂、語言三門學科。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員,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吟誦藝術屬「小眾文化」,與古琴、崑曲相仿,標志著民族文化的最高水準,具有文學、音樂、語言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常州吟誦的基本內容相當豐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詩的音調(包括吟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等「近體詩」的音調和吟「詩經」、「樂府」、「楚辭」、雜言詩等「古體詩」的音調),吟詞的音調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調等。
常州吟誦是中國古代詩歌吟唱形式流傳於今的重要見證,它不僅展現了歷史上文人階層吟誦音樂的風貌,也很好地保存了吳語的音韻特色,為我們今天了解中古時期南方詩歌的演唱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具有很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2、《董永傳說》
董永傳說是中國古代第五大愛情傳奇,第五大民間傳說。最早載於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圖)》。此後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
干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後世影響深遠。
2006年董永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萬榮縣文化館、東台市文化館、常州市金壇區文化館 獲得「董永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常州梳篦
梳篦,又稱櫛,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古代婦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發髻上當作發飾。
梳篦製作是精湛的傳統技藝,用料精良,製作過程頗為講究。製作梳篦的主要材料為毛竹、木材、獸骨等。
制篦業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始祖是陳七子,常州篦梳其製作技藝形成於魏晉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
篦箕和木梳從原料到成品,分別需經過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傳承單位為常州梳篦廠。常州還有著名的篦箕巷。
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錫劇
錫劇,流行於滬寧沿線以及杭、嘉、湖地區和皖南城鄉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錫劇舊稱灘簧,起源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無錫、常州一帶的敘事山歌「東鄉調」。太平天國前後,「東鄉調」與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
錫劇以唱為主,曲調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厚,別具江南水鄉風韻,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008年6月7日,錫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蘇常州市錫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無錫市錫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錫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稱平雕,皮雕等,是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層薄薄的竹青為雕刻圖案對象,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讓整個雕刻圖形產生圖底變化的竹刻藝術。
留青竹刻是江蘇常州三寶(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亂針綉)之一。留青竹刻是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留青竹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錫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常州梳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永傳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常州吟誦
4. 2008年6月7日常州
A 解析:
5. 常州梳篦的介紹
梳篦,又稱櫛,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是江蘇省常州市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古代漢族婦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發髻上當作發飾。梳篦製作是精湛的漢族技藝,用料精良,製作過程頗為講究。製作梳篦的主要材料為毛竹、木材、獸骨等。制篦業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其始祖是陳七子,常州篦梳其製作技藝形成於魏晉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篦箕和木梳從原料到成品,分別需經過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傳承單位為常州梳篦廠。常州還有著名的蓖萁巷。2008年6月7日,常州梳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介紹常州梳篦的作文
我身邊的「非遺」
——常州梳篦
六(3)班丁泓月
「宮梳名篦,情同伉儷;延陵(常州)特產,花開並蒂。」這首名謠所唱的就是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梳篦(木梳、篦箕的總稱)。
起初,我對梳篦比較陌生,沒有太多的了解,只知它是常州的特產。所以,每當我經過「篦箕巷」,心中對梳篦好奇便更深了一層。這個周末,我有幸尋訪常州 「篦箕巷」中比鄰皆是「梳篦店」,便大開眼界,對這些宮梳名篦那可是贊不絕口、愛不釋手。
「篦箕巷」中的一家店——「梳香門第」吸引了我的興趣。跨進仿古的廳堂,我立刻那琳琅滿目、形態各異的梳篦吸引住了。首先映我眼簾的就是那對「蝶戀」梳。聽工作人員說,這對梳篦的靈感來源於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最後說道,這對愛人雙雙化蝶,同飛共舞。這對梳篦也正是寄託了著美好的情感,寓意著「雙碟比翼飛」。這對梳篦不僅寓意好,做工也十分精細。它的篦齒細密均勻,繪畫也很精美,雙碟栩栩如生,翅膀的色彩十分絢麗,其間鑲嵌了顆顆碎鑽。其他的梳篦也同樣的巧奪天工。你瞧,那急性子的「齊天大聖」,那肥頭大耳的「豬八戒」,那各種神情的「臉譜」,那美若天仙的「仕女」,就連《紅樓夢》中病怏怏的「林黛玉」都滿面春光、神采飛揚呢!這些梳篦都惟妙惟肖地展現在我面前,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獨具匠心」,令我眼花繚亂。
我輕輕撫摸著梳篦,感到十分光滑細膩。它色呈土黃,質感精美。我聽說,梳篦如今已是常州人送禮的首選,因為它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而且還能夠因刺激頭皮神經,而促進新陳代謝,延年益壽呢!這些梳篦可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其中製作木梳需28道工序,製作篦箕卻要72道工序。在製作過程中,它不僅採用了雕、描、刻、燙、鑲嵌等傳統技法,有的還加上了常州的獨有工藝:掐絲琺琅和留青刻竹,具有獨特的風格。無怪乎人們常說: 「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蓖第一家。」
我買下了四大美女中的貂蟬的梳篦。端詳著手中精妙絕倫的梳篦,那些歷史的畫卷恍惚一頁一頁地展現在了我的眼前。我似乎看見了梳篦的過去與現在,不得不被這歷史所折服。如今,梳篦已不僅是一種梳頭的工具,更是一種藝術,一份藝術品.它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著,收藏著,欣賞著……
我踏著那篦箕巷那布滿苔蘚的青石板道,懷念著這流傳千古的「非遺」梳篦,感受著這龍城的歷史悠久,一切都在空氣中蔓延著,醞釀著,慢慢的散開......
7. 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董永傳說、白太官傳說、常州吟誦、天寧寺梵唄唱誦、乾元觀道教音樂、泓口絲弦、太平軍鑼鼓、跳幡神、談庄秧歌燈、巨村舞龍、溧陽竹馬燈、跳五猖、凍煞窠、跳祠山、指前魚燈、太平龍燈、馬燈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國共有崑曲、古琴藝術等26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8. 常州梳篦有哪些美譽和獎項
1915年巴拿馬和平展覽會頒給中國常州梳篦銀質獎。
1926年紀念美利堅合眾國獨立一百五十周年,在費城召開國際博覽會,頒給中國常州梳篦金質獎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南洋大臣物產會,頒給常州梳篦金質獎章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南洋勸業會,農工商部頒發給常州梳篦金質獎章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常州工業獎進會頒給常州梳篦金質獎章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農商部國貨展覽會,頒給常州梳篦金質獎章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上海總商會商品陳列所第一次展覽會,頒給常州梳篦金質獎章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江蘇第二次物產展覽會和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 江蘇第三次物產展覽會,頒給常州梳篦銀質獎章
1934年江蘇全省物品展覽會,頒給常州梳篦產品獎牌一枚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頒給常州梳篦優質產品證書
1979年常州梳篦廠白象牌梳篦榮獲江蘇省著名商標證書
1981年全國旅遊產品內銷工藝品交流會,工藝造型梳「西廂記」榮獲優秀作品獎
1981年「白象牌」篦箕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銀質獎章
1983年「白象牌」梳篦榮獲江蘇省輕工科技成果四新獎
1983年「長壽梳、人物梳、童娃梳」等榮獲江蘇省優秀新產品獎
1988年常州梳篦廠篦箕、木梳榮獲全國輕工業出口展覽會銀質獎
1991年常州梳篦廠旅遊鑲拼梳項目榮獲江蘇省第二屆優秀專利實施項目「佳利 獎」
1991年常州白象牌工藝梳篦榮獲第二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
1991年「白象」商標被評為常州名牌知名商標
1995年「白象牌」梳篦榮獲第三屆全國城市運動會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1995年常州梳篦廠「宮廷梳篦」作品入選參加`95常州民俗風情旅遊節民間藝 術精品展覽獲精品獎
1997年常州「白象牌」梳篦榮獲常州知名商標
1997年榮獲江蘇省市場旅遊購物消費者首選工藝品
2002年獲中國(蕪湖)旅遊商品博覽會特別推薦的旅遊用品
2002年「首屆中國旅遊紀念設計大賽」活動中「造型工藝梳篦」作品榮獲金獎,「梳篦鑰匙圈」作品獲銀獎
2002年12月,常州的楠木月牙竹節梳,被上海申博組委會選中,成為申博禮物,贈送給與會的國際友人。
2003年「首屆中華龍城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活動中「黃楊工藝梳」作品榮獲特等獎。
2004年「五代仕女」梳榮獲「江蘇省大阿福」獎銀獎。
2005年「京劇臉譜」梳榮獲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最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
2006 年 「嬰戲圖」年年有餘榮獲江蘇省旅遊產品博覽會金獎
2007 年3月常州梳篦被定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常州梳篦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9. 常州自然、文化遺產有哪些
常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董永傳說
2.常州吟誦
3.天寧寺梵唄唱誦
4.乾元觀道教音樂
5.泓口絲弦
6.太平軍鑼鼓
7.跳幡神
8.談庄秧歌燈
9.巨村舞龍
10.溧陽竹馬燈
淹城遺址;淹城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歷史。現存遺址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從里到外,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這種建築形制,在我國的城池遺存中,絕無僅有。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這之後,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當年考古發掘隊隊員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建芳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淹城是吳國的一個軍事城堡,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春秋時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牆形制的軍事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