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武術精神
武術精神是一個包含諸多要素的思想體系,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德服人、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中、以柔克剛等。奧林匹克的超越精神與中華武術「剛健有為」精神的契合在奧林匹克精神中最具有影響力、最動人的口號就是更高、更快、更強。這是人類最為可貴的競爭和創造精神,它激勵著人們不斷地進取和超越自己。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人類在競爭中向一個又一個高峰攀登。
中國武術:
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人民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Ⅱ 武術的內在精神是什麼
武術的內在精神是「德」
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兩千多的封建社會的正統文化。自然,中國的武術也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習武者,最重視的是一個人的武德。德者,儒家所講的仁義禮智信以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個不知道修德之人,在武術上不會有太大的成就,且認為那隻是一個莽夫。「習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在武術中的體現。自古以來,文人注重文武雙修。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便注重武的修煉。
中國人講究包容,胸懷天地闊,眉間一字寬。這一點在武術中體現的很到位,例如我們再看武俠電視的時候,二人比武,總是言道,點到為止,既給對方留下面子,又不傷和氣。這便是儒家所講的「君子和而不同」,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包容、兼收並蓄。
培育傳統武德中的尊師重道、講禮,守信、重義輕財、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的道德情操是習練武術的真諦。「文以心評,武以德閑」。正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Ⅲ 武術的文化內涵有哪些
一 武術套路對中國傳統文化重『道』特色的體現
『道』原意道路,引申為規律,或程式。中國是農耕社會,長期固定生活在一個地方,從而形成於西方社會以『個人』為本位的完全相反的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特徵,『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輕易地丟棄,要代代相傳下去』成了中國人的一個特點。古代人習武之人之所以技擊實戰中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總結提煉,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編排,從而形成了簡單的套路,這實際也是一種程式,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追求『道』的一種具體體現。。。。。
二 武術套路對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特色的體現
武術套路最講『內外兼修』不僅武術,像藝術,書法,戲曲,等民族藝術形式都講究『內外兼修』,武術套路動作千姿百態,在一個立體空間里完成數十個動作的點線飛動,這種全方位的運動無疑更容易使各個協調動作由『點』及『面』進而形成『體』。。。。。
三 武術套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辯證思想的體現
一個套路演練自始至終包括無數的對立統一的矛盾變化,剛柔相濟,虛實相間,身法吞吐開合,上下相隨,充分體現了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轉換,等等
Ⅳ 中華武術精神是什麼有哪些
練武,要具備有武德。「武」是干戈軍旅之事;「德」指道德、品德,它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行為的准則和規范。它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道德概念宋計價人們的國粹、寶貴的文化遺產一——武術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後,逐漸在推向世界的大好形勢下,更應該尊重武德、進行武德教育,更應該明白練武是為眾人的身體健康。為人類造福的這一宗旨,所以練武要具備有高尚的武德修養,也是當代武術推向世界的時代要求。
Ⅳ 誰知道武術精神是什麼
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
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是什麼?似乎很難說的清楚,概括來說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釋家修養等內涵。
所謂「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份肯定了習文修武的功效。初則可以啟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則殺賊平亂,保護鄉里,大則安邦定國,造福千萬黎民。這才是中國五千年來,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終極目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重點。
中國文化講究,就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武術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極高超的境界了。武術中,講人為本。人之一身分為頭部,身軀,腿足,為天地人三盤。上盤吸收天然空氣,下盤擇取地理靈氣,中盤保存人初元氣,是天地人一氣貫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間,一呼一吸,無時不與天地連;一動一靜,無時不與天地合。
中國武道講求的並不是武技的高超,一個好勇嗜殺的人充其量只是個打手,並不被人認為是一個武人;身為一個武人除了武藝的追求,武德的培養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何謂武德?其實就是長抱一顆「仁者之心」;出手是保護自己,而不是傷害別人,出手中拿捏分寸,屈人之兵而非取人生命。
Ⅵ 武術體現了我們民族的什麼精神
武術在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深受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響,逐步形成了「精忠報國」「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尊老愛幼」等諸多世人所崇尚的傳統美德和思想觀念,形成了占據主導地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思想觀念是蘊藏在武術文化深層的武術精神。
幾千年來武術精神一直指導著武術實踐的發展,並從優秀的民族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了中華獨特的武術文化。武術精神是武術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象徵著華夏民族,同時也象徵著飽育儒、道、釋思想的東方文化。
Ⅶ 武術的宗旨是什麼.武術精神又是什麼.
武術的宗旨是:尚武,競技,健身,防身,養生,休閑,娛樂。
武術精神是:弘揚中華武術,凝聚中國力量,強我民族,振興中華。
武術,制止侵襲、停止戰斗的技術。擁有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實力,通過武化流傳,是物質文明的保障和導向。
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武術沒有禁忌規則,只有道德約束。傳統武術練的是力、氣、意、精、神,講究的是個人實戰、技巧和力量的發揮,以及軍事智慧的應用。傳統武術以戰勝敵人、保存自己為最終目的;以武德修養為最高境界。
(7)武術文化精神有哪些擴展閱讀:
武術的精髓:
1、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
2、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3、速度。常言道,拳打人不知。
4、靈活,常言道,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國粹,聞名世界。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
結合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
Ⅷ 中國的武術精神是什麼
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 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是什麼?似乎很難說的清楚,概括來說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釋家修養等內涵。 所謂「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份肯定了習文修武的功效。初則可以啟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則殺賊平亂,保護鄉里,大則安邦定國,造福千萬黎民。這才是中國五千年來,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終極目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重點。 中國文化講究,就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武術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極高超的境界了。武術中,講人為本。人之一身分為頭部,身軀,腿足,為天地人三盤。上盤吸收天然空氣,下盤擇取地理靈氣,中盤保存人初元氣,是天地人一氣貫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間,一呼一吸,無時不與天地連;一動一靜,無時不與天地合。 中國武道講求的並不是武技的高超,一個好勇嗜殺的人充其量只是個打手,並不被人認為是一個武人;身為一個武人除了武藝的追求,武德的培養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何謂武德?其實就是長抱一顆「仁者之心」;出手是保護自己,而不是傷害別人,出手中拿捏分寸,屈人之兵而非取人生命。
Ⅸ 什麼是武術精神
武術精神是以武止伐,平息干戈,從矛盾爭斗中找到互助統一的最終目標,武力不是暴力,不是為了殺戮而殺戮,為了戰斗而戰斗,而是為了迅速制止殺戮和戰斗,為了保護和守衛眾生,迫不得已,不得不發是以仁心推己及人,化干戈為知己,合天地於一氣。
奧林匹克的超越精神與中華武術「剛健有為」精神的契合在奧林匹克精神中最具有影響力、最動人的口號就是「更高、更快、更強」。這是人類最為可貴的競爭和創造精神,它激勵著人們不斷地進取和超越自己。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人類在競爭中向一個又一個高峰攀登。
(9)武術文化精神有哪些擴展閱讀:
孫中山先生曾提筆「尚武精神」,尚武是對武道、武德的崇尚。任何武術都有著自己的起源,所有武術都是其民族精神的展現,這種精神就是一個民族的脊樑。
一個沒有脊樑的民族勢必會被世界潮流所淹沒,一個沒有偉大精神貫穿的脊樑必將被外力所折斷。正如中國武俠小說中描寫的一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所有武者崇尚的即是保家衛國。
Ⅹ 什麼是中華武術精神
中華武術精神是道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