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哪些(請詳細說明)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政治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三、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政治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參考歷史千年)
② 中西文化差異20點有哪些
中國人信奉儒教, 講順從孝順。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們講民族自由.個人權力。
中國人民與外國人的吃飯習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常常圍著一大桌,同吃一盤菜,雖然熱鬧,但一點兒也不衛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這就是自助餐,既衛生又方便;
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國人教育學生,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中西方文化在請客吃飯方面的差異 :中餐通常先上菜,後上湯,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萊,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西餐主人通常不會堅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動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電影文化:美國人喜歡調侃總統,英國人喜歡調侃一些暴力機構,比如監獄。中國人最喜歡調侃老百姓。
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
內向型與外向型。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
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③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註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④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具體體現在哪裡
東方文化注重思想建設,以思想教育人,引導人走正道,走向人人嚮往的人生之路。而西方文化一直在注重宗教在人們之間的教化,把教條作為准則,教育與引導人們之間的日常行為。東方文化的思想觀從古到今,一直在社會中起主導作用,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成為每個人都學習的為人處事遵守的原則立場。成為社會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成為人人都知道的人生道理。而西方文化的宗教觀,一直伴隨個人的人生之間,日常行為規范都遵守聖經,都接教條說明方式來行事,人人都習以為常,成為社會的行為准則。通過以上的說明讓我們明白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⑤ 中西文化差異有哪些典型的方面
文明互補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處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國內不同文明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理念。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性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文化或文明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很大,許多中外著名學者和政治家都曾研究過。筆者認為,從文化類型來看,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倫理型與法理型、內向型與外向型、整體性思維型與分析性思維型、家族本位型和個人本位型四方面。
1.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倫理型文化與法理型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在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社會,文化類型不同.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也不相同。中國文化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主要通過教化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權威和權力來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主張通過建立嚴密的法律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各種制度和規范來維護社會秩序。
其二,在文化與個人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個人,不同類型的文化造就不同類型的人。即在培養什麼樣人的方面,中國文化以培養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重心性修養,通過壓抑個性、私慾來規范行為,通過教化、修養來提升人的自律意識;重樹立典型作為學習的榜樣,以典型人物的意識和行為約束自己。這種自律意識的形成可稱之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驅動下形成的。通過教化使每一個人都有「良心」,都有廉恥感,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孝子良民,把中國人塑造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式的傳統中國人。西方文化以培養一個守法的公民為基本目的。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設,從制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和意識,這種自律意識和行為可稱之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約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一個守法的人。
其三,在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西方文化以自然為惡,強調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對立,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主張征服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中國則相反,與自然為善,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文化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中國文化重人、重人文、人生、人道、人間、人倫、人格、人情、人性。儒家一切意識形態皆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歸宿點。所以,作為「天之道」的宗教在中國不發達,作為「地之道」的自然科學在中國亦不得開展。
2.內向型與外向型。
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從動和靜的角度來看,中國文明是靜的文明,求穩定,求平安,從古至今,崇尚穩定,知足常樂,滿足現狀。善於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追求社會的均衡與和諧,時時處處強調穩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強調穩定,祈求平安,在穩定中求發展。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崇尚變化,不斷進取,永遠不滿是於現狀,在變動中求發展。
其二,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以戰爭為例外,不太重視外部環境,主要通過內部控制來維護國內的穩定與安全;不愛管他人之事,俗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以防守為主,主張後發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西方文化的進取性和擴張性很強,重視外部環境對自身安全的影響,通過擴張來保障國家的安全。以戰爭為常事,不斷地向外擴張,在擴張中發展和鞏固自己,主張先發制人,事事爭取主動,強調把對手消滅在萌芽狀態。
其三,從個人性格來看,中國人柔性性格,靈活性較強,大多是性格溫良的人,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不愛表現自己,溫和平靜,莊重老成。西方人是剛性性格,進取心、自信心強,愛表現自己,時時處處以自己為中心。
3.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
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
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中國人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注重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個體和觀察事物,著眼於事物之間的有機關系,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點是不善於或不重視對事物做周密的邏輯分析,也就難以發現社會和自然界中的規律或原理。而西方人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注重的是個體的人,善於從個體上把握整體,長於對某一個體作精密的邏輯分析,能夠透過表層發現內在的規律和原理等,缺點是具有某種片面性。
由於思維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表現在科學與技術方面,中國文化屬於技術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科學型文化。而中國古代有輝煌的技術,如火葯、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四大發明,但這些技術都是經驗技術,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明的,不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上推導出來並發明的技術,而西方正相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很發達,大多數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及影響世界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都是西力『人發現或創立的,西方現代技術都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卜發展而來的。
其二,中國人考慮問題總是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則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例如,中國人姓名的寫法,中國象徵家族的姓在前,而表示個人的名在後:而西方人表示個人的名在前,象徵家族的姓在後。中國人計時順序是年-月-日。而西方人正好相反,而是日-月-年。西方人撰寫履歷總是由現在到過去。而中國人則一般是由過去到現在。
其三,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專一,中國人兼容;中國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託:西方人一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教或伊斯蘭教;而中國人在信仰上不排他,許多人既信佛教,也信道教和其他宗教。有些人見神就拜,見寺廟或教堂就求,無論它屬於什麼宗教。有些寺廟甚至把多種宗教的神像放在一塊共同供奉和祭祀,如明清以來至今的許多寺廟,都是儒、道、佛三教同堂供奉;人們的祭祀和敬拜心理,也是拜的
神越多越好,會得到更多神的保佑。而西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排他他性的特點,每個人—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敦或伊斯蘭教。
4.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
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家族本位」的中國文化,但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為基本取向單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相互依賴為特徵,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穩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為紐帶:每個人都被固定在關系網上,各種社會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滿足。在這種基本大系中,人們相互依賴,並負有相互支持和相互回報的義務。中國的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孝道,它是子女對父母應持有的種種職責、義務和態度的綜合體,也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由於自己集團內的東西和集團外的東西對他來說具有根本不同的意義,並通過人生體驗認識到不同的狀況存在著不同的真理,所以這種類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情感為中心,強調特殊性,個人對自己的集團和外部集團分別採取不同的標准,從而形成雙重或多重道德准則。
「個人本位」的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自我依賴」為主要特徵。近親者之間的血緣紐帶是暫時性的,沒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礎,個人的基本生活和環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賴。也就是說,一切都必須自我思考,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在這種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個人認為依賴別人是不可容忍的,因為那會毀掉自己的自尊:他也同樣認為不能讓人依賴自己,因為這種情況下會招致別人反感。由於沒有基本集團「家庭」和二級集團「宗族」的束縛,所以認為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可以為自己所自由利用。由於西方人以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所以傾向於建立一種普遍的准則,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是非原則。
「家族本位」和「個人本位」兩種不同文化類型,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識。在家族取向的中國社會,「家族」或親屬意識很強,時時處處首先考慮家族和親屬的利益,而社會和國家的觀念和意識卻十分淡薄:中國人的意識只上升到家族,而沒人上升到民族和國家。中國歷史上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一個國家也就是皇帝的「家天下」。
在個人取向的西方社會里,並不以家族或宗族作為活動空間,而是以整個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因而他們十分關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十分關注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各種現象,並努力建立共同的規則,形成共同的觀念和意識。所以,西方社會不僅個人意識很強,作為國家和世界的社會意識也很強。
二、中西文化的互補性
為什麼說文化或文明的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中西文明的互補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文化差異性是互補的基礎。
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文化差異性有利於取長補短,有利於文化創新和發展。首先,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動力。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互補性也就越強。任何一種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並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長處和不足,如果兩種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取長補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或文明也就沒有活力。一種文化沒有活力,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衰落,歷史上許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於文化失去活力而引起的。
其次,文化多樣性是創新和創作的源泉。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化創新或某種新文化的創造,在許多情況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有不少是在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或在吸收了其精華而創造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繪畫、工藝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現代西方流行的許多舞蹈、音樂,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樂上創造的。二是許多民族的各類創作,如文學藝術等,都根基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離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不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哲人兩千多年前便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重要性,認為「不同」是事物互補和發展的根本,相異的事物相互補充,才有可能不斷發展和繁榮。如果事物相同,就沒有比較和借鑒,事物就會停滯不前甚至窒息。《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說過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2.異文化交流是互補的途徑。
文化的差異性不僅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沒有差異,就無法進行交流,也沒有必要交流。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從對方吸收有價值的東西。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多種文化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來的;世界上很少有純粹的民族文化,如果有之。這樣的文化必然是隔離的,封閉的.原始的,與他族不相往來的。
在原始時代,由於交通不便,在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主要靠本身內部的變革和創新。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觸越來越多。各民族都不斷從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沒有的文化。
文化或文明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豐富、繁榮的重要因素:因為,文化具有累積性,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各種文化,都是經過長期累積而成的。文化的累積是文化成長、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任何文化無時無劉不在累積之中,或因發明而累積。或因引進而累積。無論是發明和引進,大多是文化交流的基礎引起的。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現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文化傳播和交流而引進的。尤其是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交流和傳播的速度更快,不受一切浯言、地理環境的阻礙與隔閡所影響.超越一切民族的壁壘。如現代的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全是世界性的,自然科學一旦有新的原理發現,便馬上傳遍世界各地。科學技術一旦有新的發明和創造,立刻為全世界所接受和採用。
從歷史上看,一個地區文化越單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強,社會和文化發展也就越慢;而開放的、多種文化交流的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較快;凡是文化繁榮發達的地區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發達的地區。
3.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早有80多年前,便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俯瞰中國和西方文明,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透視中國,既看到了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在西方文明沖擊下所遭遇的險惡困境,又看到了中國文化內含的瑰寶。羅素認識到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他說:「中國在絲毫未受歐洲影響的情況下,完全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因而具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在他看來,「中國文化中有個弱點:缺乏科學。中國的藝術、文學、風俗習慣絕不亞於歐洲人」。中西雙方都應該保留自己的長處,借鑒對方的長處,絕不能學習對方的短處和保留自己的短處。他指出:「我們的文明的顯著長處在於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於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人們—定希望看到兩者逐漸結合在一起。」他認為中西交流可以互補,「中西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可以從我們這里學到必不可少的實用的效率;而我們則可以從他們那裡學到一些深思熟慮的智慧,這種智慧使其他古國都已滅亡之時,唯獨中國生存了下來」。
羅素認為,中國文明必須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長處,但不能全盤西化。羅素曾說:「我相信,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兩個極端的危險。第一,全盤西化,拋棄有別於他國的傳統。……第二,在抵制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形成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
羅素還認為,西方文明必須從中國文明吸取有價值的東西,他嚴厲地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掠奪、侵略、好戰的一面,贊賞中國文化蘊涵的「和平」之光彩,欣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和諧」、「中庸」、「仁義禮智信」和孝道等,希望這些思想能在今天為世人接受並發揚光大。在他看來,「中國人是個偉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相信智慧比紅寶石更寶貴的人民」。並認為,「中國人的思想能豐富我們的文化,就像同他們做生意能使我們的口袋鼓起來一樣」。
三、結語
中西文化屬於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宋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從思維方式來看,中國文化屬於整體性思維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屬於個體性思維型文化;從文化取向來看,中國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個人』本位型文化。由於文化類型不同,差異性很大,互補性也很強。
加強對話,相互尊重,彼此認同,充分理解,平等合作,和諧相處,是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間白勺相處之道。文化具有相對性,每一種文化部是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產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內在的獨特的價值。不應脫離歷史和社會環境評價某種文化之優劣。一切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應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要尊重強勢文化,更要尊重弱勢文化。
總的來說,我們既要欣賞東方文明之美及其偉大貢獻.也要欣賞西方文明之美及其歷史價值:既要繼承東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全盤肯定傳統,固步之封,夜郎自大,不願吸收和借鑒西方文明的精華,必將落後於世界:而全盤否定傳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秀傳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利於中華文明的復興和發展。中西文化彼此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生共榮,並行發展。
⑥ 中西文化差異有哪些方面
中西方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從餐飲文化以及禮節道德等等都是不同的
⑦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⑧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具體有: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包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等。東西方文化從現象上看,顯然有很大差異,從本質上看,東方屬於整體文化,而西方是個體文化。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和融合也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
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
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個人高於社會整體。
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倫理道德:
西方人注重個人放任,創新發展,張揚榮譽;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成就而自豪,從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和獲得成就後的狂喜。
西方文化鼓勵個人開拓創新,做一番前人未做過的,傑出超凡的事業;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淡漠。中國人注重謙虛謹慎,不偏不倚。
中國文化在個人取得成就時,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謹慎。
⑨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表現在思維模式不同,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西方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餐桌上,中國人勸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則尊重客人個人權益,不督促不強求,烹飪上,中國人注重色香味等菜餚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營養。
中國人更看重團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我的慾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團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齊,富於愛國和獻身精神。
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團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