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余秋雨文化定義四句話是什麼
應該是梁曉聲說的,「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
1、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
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省餘姚縣,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2011年被授予甘肅聯合大學榮譽教授。
Ⅱ 梁曉聲文化四句話概括和解讀有哪些
具體如下: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真正的文化包括很多層面,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人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我們完全能夠通過一個人的修養對他的品性做出最基本的判斷。修養高的人,其品性必然高,換句話說,一個人的品質藏在他的修養中。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文化」有很大的曲解,他們認為所謂的文化不過是一個人的學識、經歷和閱歷。判斷一個人文化的高低,似乎只看他學歷的高低,人生經歷的豐富以及對生活閱歷的感悟。
真正有文化的人,內心一定具備無需提醒的自覺性,因為這已經根植於他們的心裡,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真正有文化的人一定會懂得約束自己的自由,因為這樣才有時間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都想做,但有文化的人會克制住,明白什麼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因為懂得約束自己,所以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世界上有很多人一直在透支自由,最後一事無成的時候反而埋怨命運的不公平。其實,不懂得約束自己也是沒文化的一種體現。
梁曉聲的文化情結:
中國文化就如同巨大的萬花筒精彩紛呈、絢麗多姿。著名小說家梁曉聲這些年似乎有點「不務正業」,一頭扎進中國文化研究的厚土裡,探討中國文化的種種現象和問題,《中國文化的性格》作為他最新出版的文化求索隨筆集,讀來令人深思。
《中國文化的性格》一書分為「中國歷史的文化特質」「文以載道」「文學即人學」「文明意味著什麼」四大部分,每個部分有若干單篇文章組成。全書涵括了中國歷史、文學、文藝等方面的內容,既有以時間為線索的宏觀歷史考察,也有對文藝作品的微觀解剖,力圖從中整理一條關於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氣質的主線。
梁曉聲站在當下社會現實的立場,對照世界不同文化的特質,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探索,其角度新穎、行文辛辣、富有哲學思辨的意味。閱讀本書,可以看出年近七旬的梁曉聲,並沒有以「人師」自居,對於中國歷史和文化心存敬畏。
Ⅲ 什麼才叫真正的文化人
常常有人說:沒文化、真可怕!
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
今日看到了一個很靠譜的解釋,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
-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 無需提醒的自覺
-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覺得表述很到位,共勉下!
與人為善!
Ⅳ 什麼叫有文化的人文化人又是指什麼
「有文化的人」是指:受過教育的、有知識的人叫做有文化的人。「文化人」是對知識分子的總稱。
「文化人」含義:
1、是指「變化,轉變」,也就是「變成」的意思。
2、是指「教化」,如「以文化人」的意思。
我們平時誇一個人有文化,通常是誇一個人有知識,有內涵,有藝術品味,擁有良好的學識和談吐,這就是傳統意義上有文化的人。
「文化人」其實就是對知識分子的另一種說法。他們一般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知識淵博,行為舉止優雅懂禮貌,在某一文化領域有獨到的思想,就被稱之為文化人。比如現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人,老師,教授,作家,以及文藝工作者等等。
(4)什麼是文化人四句話擴展閱讀
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這個概念來自西方。據一些學者考證,歐洲有關知識分子的概念有兩個,就現行較常用的英文來說,一個是intelligentsia,另一個是intellectual。
「知識分子」是指一群受過相當教育、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們在社會中形成一個獨特的階層。後者則是法國一些學者從前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後開始廣泛使用,這個詞專指一群在科學或學術上傑出的作家、教授及藝術家,他們批判政治,成為當時社會意識的中心。
參考資料
網路-知識分子
Ⅳ 文化是什麼四句話
文化(漢語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類社會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
教育、科學、藝術皆屬廣義的文化,而政治、經濟與文化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實際給文化下一個准確的定義,非常困難。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
(5)什麼是文化人四句話擴展閱讀:
文化作用:
人類由於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創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蓋的范圍內和不同的層面發揮著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1、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螞蟻過江。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2、導向
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維持秩序
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4、傳續
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的偉大創造物,是整個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數千年來,它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大放光彩,惠及歷代炎黃子孫,而且在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以後,影響了西方世界的歷史與文化。在國際社會中,它的傳播更加迅速,影響也更加廣泛。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Ⅵ 余秋雨對文化的四句話是什麼
應該是梁曉聲說的,「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
1、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
龍應台對文化的詮釋
文化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
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Ⅶ 梁曉聲 文化四句話出自哪裡
這四句話是梁曉聲在紹興文理學院講課的時候講到的。「文化」可用四句話表達: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這四句話的解析:
1、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修養,可分為兩大主要內容。一是知識素養,體現在一個人的智商上;二是人文素養,體現在一個人的情商上。所以,修養是通過後天的學習與修為而獲得提升,從而達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知行合一的境界。
2、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
自覺,指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人與動物的差別在於有兩個生命:一是肉體的生命;二是文化的生命。抽去「文化」這根筋,人不過是普通動物,人貴在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約束。主張的自由是一種無害於社會他人的自由,是以善和公正為前提的,我們應當意識到自由不僅意味著想要從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慾望,還意味著擔負尊重他人存在價值的責任,只有在合理限度之內、運用合理的手段,所實現的才是真正的自由。
4、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國學經典《三字經》的第一段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你善待別人,別人就會善待你。心中充滿善良,才能溫暖身邊的人。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就是要樂於助人、與人為善,團結領導、團結同事,積極營造輕松愉悅的工作氛圍,構造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
(7)什麼是文化人四句話擴展閱讀: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當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於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榮成市泊於鎮溫泉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創作出版過大量有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中國現當代以知青文學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1968年到1975年曾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勞動。1977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編劇,1988年調至中國兒童電影制廠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及中國電影進口審查委員會委員。2002年開始任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Ⅷ 什麼是文化是作家梁曉聲的四句概括: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似乎都相關,但似乎又都不是。白岩松曾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關於什麼是文化,作家梁曉聲的四句話高度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文化就是無需提醒的自覺。什麼是自由?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自由就是由著自己,無拘無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這樣想的人,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哲學家穆勒說:「約束是自由之母。個人的自由,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文化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