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襄是隋朝的什麼地方
山西省忻州市。
位於山西省北中部,三面群山環抱,境內四水貫流。全縣地形由東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將軍山五台山余脈與原平市、五台縣毗鄰,東南以文山、系舟山與盂縣、陽曲縣接壤,西與忻府區相鄰。
定襄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865平方公里,定襄縣總人口約217468人,定襄縣政府駐城關鎮,忻州至河邊的支線鐵路、忻州至阜平的干線公路橫穿全境,定襄地處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忻州市糧食主產區。
定襄縣歷史悠久,擁有屬龍山文化的西社、橫山、白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縣城西、南殘垣斷壁,為西漢陽曲古城遺跡。
定襄縣處於太原都市發展圈、環渤海經濟發展圈,是晉北的交通樞紐,距首都北京3小時車程、山西省會太原1小時車程。
同蒲支線、朔黃鐵路橫貫東西,忻阜高速、大運高速、忻州環城高速公路三面過境,五台山飛機場坐落境內,形成鐵公機(鐵路、高速公路、飛機場)立體交叉的交通格局。
名優特產:
1、蒸肉傳統名吃蒸肉,已有千年歷史,為宮廷御膳秘方配置,歷代宮廷御苑將它視為珍品。
2、黃燒餅形扁圓,色深黃,內包酥料,皮面由麵粉加食油、米粉、肥面合就,食其酥而不脆,甜而不膩。
3、蔣村麻紙約始於明代,特點是薄、韌、耐、是傳統的經濟適用民間用紙,用它糊窗戶,隔風不隔音,防寒又明亮,雨打不易爛,風吹不易破。
用它記帳寫字,不走墨,耐搓揉,可長久保存;用它打頂棚,筋骨堅韌,拉扯不斷,原料是麻蠅(廢繩子),紙巾(廢紙),從原料到成品經歷工序為揀(剁)麻分紙、洗麻(紙)、餾麻、脫灰、碾漿、操紙、曬紙等。
2. 定襄六館一院分別是什麼
定襄六館一院分別是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影劇院。
影劇院、全民活動中心、博物館(檔案館)在地下一層和地上三層;文化館、科技館(圖書館)無地下室,在地上三層。影劇院、博物館(檔案館)、文化館、科技館(圖書館)結構高度16.8m;全民活動中心結構高度為28m,立面完成高度為35m。
定襄六館一院位於縣城南城區,西鄰政府大院,北鄰金鼎廣場,東鄰文化路,南鄰牧馬大街。對促進定襄縣文化強縣建設,不斷提升定襄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強縣城的集聚輻射效應和綜合承載能力,充分展示定襄發展新作為、新氣質、新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 定襄硯台是文化遺產嗎
定襄硯台是文化遺產的。定襄自古以來就是山西省的文化大縣,這里不僅有國家重點文保單位洪福寺關王廟西河頭地道戰遺址閻錫山故居等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硯台石刻等。
定襄雅藝軒澄泥硯廠挖掘歷史文化遺產,恢復了失傳數百年的我國四大名硯之一澄泥硯生產技術,並不斷推陳出新,使其成為享譽山西省內外的文化產業拳頭。
定襄縣
定襄縣作為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素有三晉文化第一縣的美譽,木雕石硯麵塑剪紙布老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亮相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受到廣大遊客紛紛點贊。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集中展示中,巧奪天工的晟龍木雕匠心獨運的惠氏硯台美輪美奐的三姐妹剪紙、獨具特色的定襄麵塑和布老虎吸足了恭王府國內外遊客的眼球,紛紛上前參觀拍照掃碼,甚至有遊客當場聯系購買。
4. 定襄縣的介紹
定襄縣是山西省忻州市所轄,位於山西省北中部。三面群山環抱,境內四水貫流。全縣地形由東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將軍山五台山余脈與原平市、五台縣毗鄰,東南以文山、系舟山與盂縣、陽曲縣接壤,西與忻府區相鄰。定襄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865平方公里。定襄縣總人口約217468人。定襄縣政府駐城關鎮。忻州至河邊的支線鐵路、忻州至阜平的干線公路橫穿全境。定襄地處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忻州市糧食主產區。定襄縣歷史悠久,擁有屬龍山文化的西社、橫山、白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縣城西、南殘垣斷壁,為西漢陽曲古城遺跡。2012年,定襄縣生產總值完成41.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億元。
5. 山西這個地方古往今來的風土人情是怎樣的
山西風情
山西獨特的地理、歷史環境形成了山西獨特的民俗俗風情,人們稱之為「黃河文化」或「黃土文化」,這種特有的文化如今形成了珍貴的旅遊資源。
山西境內,濃厚的傳統文化集中反映在現存的三個民俗博物館內:忻州地區定襄縣的河邊民俗博物館、晉中地區祁縣的喬家堡民俗博物館、臨汾地區襄汾縣的丁村民俗博物館。這三個民俗博物館反映了山西三晉大地獨特的民俗風情。
您在山西旅遊可看到中國傳統的節慶活動:春節、正月十五鬧「元霄」、二月二「龍抬頭」、清明「踏青逛唱」、「端陽節」、「重陽節」等的喜慶場面,還可以看到黃土高原反映民間藝術的剪紙、炕圍畫、麵塑以及山西人民居住的窯洞和「地窨院」。
山西,是民俗的海洋,會給您以無窮的樂趣
6. 定襄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閻錫山故居還有191條相關問答,更多定襄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7. 「定襄」縣名字,是什麼含義為什麼叫定襄呢
定襄縣位於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東部。三面群山環抱,境內四水貫流。全縣地形由東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將軍山五台山余脈與原平市、五台縣毗鄰,東南以文山、系舟山與盂縣、陽曲縣接壤,西與忻府區相鄰。全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865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約21.4萬人。定襄縣交通十分便利。忻(州)河(邊)鐵路和忻(州)阜公路並行橫貫全境,尤其是公路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鄉鄉村村通油路,基本形成了三干九支六循環為框架的交通網路。定襄縣交通十分便利。忻(州)河(邊)鐵路和忻(州)阜公路並行橫貫全境,尤其是公路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鄉鄉村村通油路,基本形成了三干九支六循環為框架的交通網路。 定襄氣候屬大陸性氣候。春季暖和,乾燥多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短暫,天高氣爽;冬季寒冷,風多雪少。年平均氣溫8.7℃,無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常發生的災害有乾旱,冰雹和霜凍。
全縣土地總面積129.7萬畝,已開發利用100.8萬畝,耕地面積為53.1萬畝,其中耕地39萬畝;林地24.5萬畝;未利用面積28.9萬畝。含荒草地、鹽鹼地、裸、岩、石礫地、田坎等;尚可開發利用的9.6萬畝。境內礦產資源比較貧乏,已探明的有鐵、銅、硯台石、白玉石、大理石、石灰石、礦泉熱水等。
定襄地處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歷來盛產糧食,是忻州市糧食主產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有玉米、豆類、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玉米制種,瓜菜制種,棉花、辣椒、蔬菜以及近年新產的蘆筍、花卉、葯材、萬壽菊等。定襄縣文化遺產較為豐富。西社、橫山、白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均屬龍山文化。今縣城之西、南殘垣斷壁,為西漢陽曲古城遺跡。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岩山摩崖造像,分別為北魏和東魏石刻。回風磚塔,為宋代遺物。縣城北關王廟大殿和北社東洪福寺,均系金代建築,河邊村閻錫山舊居「昔日閻府深宅第,今朝民俗集萃園」已改造成定襄縣河邊民俗館,已成為定襄縣主要的旅遊景點。境內有兩處著名的革命紀念地,一是定襄縣抗日政府舊址,位於趙家莊村。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定襄縣抗日政府駐地,在此以南庄山區為根據地,領導全縣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斗爭,1981年被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是西河頭地道,挖於1947年,內有5公里長的主幹道及51條縱橫交錯的支道,人民革命戰爭年代,武工隊和民兵曾多次在此擊退閻錫山軍隊的進攻。解放後對外開放成為旅遊景點。1981年被縣人民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襄的主要經濟支柱產業是鍛壓業,全縣有鍛壓企業632戶,從業人員近兩萬人,有鍛錘、空氣錘等各種鍛造設備800餘台,車、鑽、刨等加工設備1700餘台(部),形成法蘭盤、齒輪、軸承、合金鋼模塊四大系列產品,年生產加工能力達到25萬噸,年創造產值20.6億元,佔到全縣鄉鎮企業總產值的65%;法蘭產品遠銷30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7.6萬噸,佔全國出口總量的70%,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法蘭產品生產基地之一,1999年度被國家正式授予「中國鍛造之鄉」的榮譽稱號。今定襄地,春秋後期(公元前541年後)屬晉,戰國時屬趙。春時,屬太宗郡。西漢時,為陽曲縣,屬太原郡。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移陽曲於太原界,在陽曲故城置定襄縣屬新興郡(治段九在原,即今忻州市)。西晉時,在定襄境西北置晉昌縣同屬新興郡。惠帝元康年間(291-299年),政新興郡為晉昌郡,定襄縣與晉昌縣同屬晉昌郡。不久,晉昌郡復名新興郡。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426年),蒲子縣(原地在今陵縣)僑置定襄境北。太原真君七年(446年),並晉昌入定襄縣。教庄帝永安二年(529年),定襄縣屬永安郡(郡活在定襄縣城)。北齊武成帝時(562-564年),移平寇縣(原地在今忻州市東10里)干定襄境內東南,後廢定襄縣和蒲子縣。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移交寇縣於崞縣,如此並入秀容縣(今忻府區)屬樓煩郡(治所靜樂,即今靜樂縣)。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此地為劉武周所轄。四年,唐復置定襄縣,屬忻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忻州為定襄縣郡(治所秀容),定襄仍屬之。肅宗乾元年(758年),改定襄郡為忻州,定襄縣復屬忻州。五代因之。北宗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並定襄入秀容縣。哲宗元元年(1086年),復置安襄縣,屬忻州。金、元、明、清、定襄縣均屬忻州。
1914年5月,定襄屬雁門道(大同)。1927年栽道,縣直屬省。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定襄縣屬晉東北行政公署,1941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調整行政區劃,定襄縣屬北嶽區第一。1944年9月改屬冀晉區第二專區。期間,定襄縣級建置未變。1944年10月,定襄與忻(東)縣合並為忻定縣,仍屬冀晉二專區。1945年11月分置定襄縣,肅屬關系不變。1947年11月冀晉區改為北嶽區,定襄屬岳區第二專區。1948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定襄改屬晉中區第一專區。
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公布新的行政區劃,定襄劃歸山西省忻縣專區。1959年1月,定襄與忻縣合並為忻定縣,縣政府駐忻縣城,屬晉北專區,專員公署駐大同。1961年安置定襄縣,屬忻縣專區(後改忻縣地區),1983年7月,忻縣地區改為忻州地區。2001年忻州地區改設忻州市,定襄屬於忻州市。
行政區劃:
晉昌鎮(10個):城內、南關、西關、北關、王進、董村、待陽、西河頭、南西力、北西力。
宏道鎮(18個):東街、西街、南街、北街、閣街、南門外、留念、大營、馬城、咀子、北社東、北社西、無畏庄、辛安、賈庄、東社、西社、南社。
河邊鎮(27個):河一、河二、河三、河四、青一、青二、南作、牛台、芳蘭、山底、陳家營、李家莊、繼成、集賢、井溝、建房、馬家蕘、瓦扎坪、蔚家梁、閆家莊、趙家莊、南庄、河南坪、白玉溝、戎家莊、泉、嶺子底。
蔣村鄉(21個):蔣村、砂村、草泉、前高蔣、後高蔣、上東留、下東留、東力、大沙溝、王家莊、張家莊、土嶺、土嶺口、史家崗、興家村、大坡、軍家貝、寬溝、簸箕仉、麻河溝、十八頃。
季庄鄉(12個):季庄、橫山、北林木、南林木、涼樓台、前營、後營、邱村、閆徐庄、西庄頭、龍灣、虎山。
受錄鄉(21個):受錄、高村、黃咀、東作、北庄、大南庄、小南庄、北受錄、向陽、下湯頭、於家莊、回鳳、賈家莊、復興、上湯頭、白村、寺家莊、玉會、三家村、上零山、下零山。
楊芳鄉(8個):楊芳、智村、蘭台、西邢、西營、庄力、長安、張召。
神山鄉(8個):神山、鎮安寨、管家營、趙家營、衛村、崔家莊、師家灣、小王。
南王鄉(30個):南王、藏孤台、黃場峪、眉應口、東霍、龍門、趙村、小南邢、大南邢、東王、留暉、湖村、茶房口、西笏口、官莊、鐔村、擇里、中霍、西霍、張村、寇村、董家堰、蕘頭、玉池凹、沙嶺子、李家坪、岔口、聚寶庄、炭窯溝、百泉郊。
8. 定襄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定襄縣是山西省忻州市所轄,位於山西省北中部。三面群山環抱,境內四水貫流。全縣地形由東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將軍山五台山余脈與原平市、五台縣毗鄰,東南以文山、系舟山與盂縣、陽曲縣接壤,西與忻府區相鄰。
定襄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865平方公里。定襄縣總人口約217468人。定襄縣政府駐城關鎮。忻州至河邊的支線鐵路、忻州至阜平的干線公路橫穿全境。定襄地處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忻州市糧食主產區。
定襄縣歷史悠久,擁有屬龍山文化的西社、橫山、白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縣城西、南殘垣斷壁,為西漢陽曲古城遺跡。
定襄縣處於太原都市發展圈、環渤海經濟發展圈,是晉北的交通樞紐,距首都北京3小時車程、山西省會太原1小時車程,同蒲支線、朔黃鐵路橫貫東西,忻阜高速、大運高速、忻州環城高速公路三面過境,五台山飛機場座落境內,形成「鐵公機」(鐵路、高速公路、飛機場)立體交叉的交通格局。
名優特產
1、蒸肉
蒸肉傳統名吃蒸肉,已有千年歷史。為宮廷御膳秘方配置,歷代宮廷御苑將它視為珍品。
2、黃燒餅
黃燒餅形扁圓,色深黃。內包酥料,皮面由麵粉加食油、米粉、肥面和就。食其酥而不脆,甜而不膩。
3、蔣村麻紙
蔣村麻紙約始於明代。特點是:薄、韌、耐、是傳統的經濟實用民間用紙,用它糊窗戶,隔風不隔音,防寒又明亮,雨打不易爛,風吹不易破。
用它記帳寫字,不走墨,耐搓揉,可長久保存;用它打頂棚,筋骨堅韌,拉扯不斷。原料是:麻蠅(廢繩子),紙巾(廢紙),從原料到成品經歷工序為:揀(剁)麻分紙、洗麻(紙)、餾麻(紙)、脫灰、碾漿、操紙、曬紙等。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定襄縣
定襄縣人民政府-定襄概況
9. 定襄有什麼好
一個非常普通的縣城,沒有什麼旅遊的地方,給你介紹一些基本情況.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
定襄縣位於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東部。三面群山環抱,境內四水貫流。全縣地形由東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將軍山五台山余脈與原平市、五台縣毗鄰,東南以文山、系舟山與盂縣、陽曲縣接壤,西與忻府區相鄰。全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865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約21.4萬人。
定襄縣交通十分便利。忻(州)河(邊)鐵路和忻(州)阜公路並行橫貫全境,尤其是公路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鄉鄉村村通油路,基本形成了三干九支六循環為框架的交通網路。
定襄氣候屬大陸性氣候。春季暖和,乾燥多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短暫,天高氣爽;冬季寒冷,風多雪少。年平均氣溫8.7℃,無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常發生的災害有乾旱,冰雹和霜凍。
定襄縣文化遺產較為豐富。西社、橫山、白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均屬龍山文化。今縣城之西、南殘垣斷壁,為西漢陽曲古城遺跡。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岩山摩崖造像,分別為北魏和東魏石刻。回風磚塔,為宋代遺物。縣城北關王廟大殿和北社東洪福寺,均系金代建築,河邊村閻錫山舊居「昔日閻府深宅第,今朝民俗集萃園」已改造成定襄縣河邊民俗館,已成為定襄縣主要的旅遊景點。境內有兩處著名的革命紀念地,一是定襄縣抗日政府舊址,位於趙家莊村。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定襄縣抗日政府駐地,在此以南庄山區為根據地,領導全縣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斗爭,1981年被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是西河頭地道,挖於1947年,內有5公里長的主幹道及51條縱橫交錯的支道,人民革命戰爭年代,武工隊和民兵曾多次在此擊退閻錫山軍隊的進攻。解放後對外開放成為旅遊景點。1981年被縣人民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定襄有什麼好玩的
定襄縣文化遺產較為豐富。西社、橫山、白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均屬龍山文化。今縣城之西、南殘垣斷壁,為西漢陽曲古城遺跡。居士山摩崖碑和七岩山摩崖造像,分別為北魏和東魏石刻。回風磚塔,為宋代遺物。縣城北關王廟大殿和北社東洪福寺,均系金代建築,河邊村閻錫山舊居「昔日閻府深宅第,今朝民俗集萃園」已改造成定襄縣河邊民俗館,已成為定襄縣主要的旅遊景點。境內有兩處著名的革命紀念地,一是定襄縣抗日政府舊址,位於趙家莊村。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定襄縣抗日政府駐地,在此以南庄山區為根據地,領導全縣人民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斗爭,1981年被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是西河頭地道,挖於1947年,內有5公里長的主幹道及51條縱橫交錯的支道,人民革命戰爭年代,武工隊和民兵曾多次在此擊退閻錫山軍隊的進攻。解放後對外開放成為旅遊景點。1981年被縣人民政府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