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東方文化中的龍在哪裡

東方文化中的龍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02 16:17:42

㈠ 龍在中國古代到底存在不存在

龍是虛構出來的,沒有真實存在。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

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

(1)東方文化中的龍在哪裡擴展閱讀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龍的產生背景: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這個故事雖然完美解釋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龍怎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祖先,但史前文化遺址中龍形象的發現,使它不攻自破。

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龍圖騰是由其他動物圖騰演變而來的。早期比較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是「蛇演變說」,當蛇演變為龍後,我們自然也變成了「龍的傳人」。

但在實際上,龍的傳人這一說法直到五四運動之後才流行起來。

㈡ 龍到底生活在天上還是生活在水中

在中國傳統神話形象中龍都是生活在水中的,比如東海龍王,西海龍王。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徵論述其起源,所以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為蛇說。

(2)東方文化中的龍在哪裡擴展閱讀:

龍文化的本質:

源於圖騰,超越圖騰中國原龍最早曾一度起源於原始圖騰文化,但本質與主流卻不能簡單歸結為原始圖騰文化。從「時代背景——具體內容——文化涵義——社會功能」這四個方面來看,中國的龍都與原始圖騰有重大差異。

中國的龍文化在現代中國絕非僅僅存在個別遺跡,而是依然保持強大生機,揚棄掉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制主義的消極因素,中國龍文化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中雖不能起到歷史上的那種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㈢ 為什麼東方最神秘的動物昰龍

東方的龍和西方的龍有何區別?為何西方龍被稱呼為惡魔?
你有沒有發現,我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經常會有沖突,拋開意識形態我們先不談,單說那些神話傳說當中記載的神魔鬼怪,一般來說在西方被稱呼為惡魔,在東方則被稱呼為神,諸如女媧在我國為創世神,而西方則視為惡魔(伊甸園毒蛇),今天我們不談別的,我們只談神話傳說當中的龍。
關於龍這種只有傳說當中記載的動物,我相信我國是最早的,因為出現在了夏商的青銅器和玉器上,除此之外就是我華夏民族的圖騰,在五行當中,龍屬青木,是生命的象徵,在傳說當中,龍又是祥瑞的象徵,而我們又是龍的傳人。
不僅僅如此,這龍在古代帝王專制當中,那可是皇家的專用象徵,最早傳說是秦末時期,漢高祖劉邦為赤帝(赤色神龍)所轉世,後來每個中原王朝,皆是以龍為皇室的象徵,由於那時等級森嚴,老百姓可不敢隨意稱呼自己是龍的傳人,這可是殺頭之罪。
在我國的古籍當中,對龍的記載也是琳琅滿目,各種的龍,諸如應龍、青龍、虯龍、黃龍、蛟龍等等,而這些龍又以爪的多少區分尊貴,諸如曾經的的帝王,皆以五爪金龍來形容,若論戰鬥力,結合《山海經》及其它先秦時期的傳說和故事,位列首位的則是燭龍,那可是當之無愧。
《山海經》有記載的,其次是冰夷,傳說這冰夷是修煉在昆侖山上的一隻冰龍,《山海經》也是提過名字,據說和應龍也是約過架的,打的那可是山崩地裂,日月無輝啊,後應龍戰敗退卻,而我們提到的應龍可是有翅膀的,一般認為,是西方人口中的龍就是應龍的形象,那麼西方人為何要稱呼龍為惡龍與魔龍呢?
在西方,龍也有很多,但是總體形象是長有翅膀,吞吐火焰的,諸如北歐有吞噬世界樹的尼德霍格、洛基的大兒子塵世巨蟒、二兒子耶夢加德,大紅龍,還有魔戒當中的黑龍安卡拉剛、史矛革。然而這些西方神龍,卻與東方神龍最大的相同點是擁有強大的力量和法力,不同點是,西方的神龍往往都是邪惡的。
更有意思的而是,西方龍的形象基本定格為有劇毒、能噴火、長著蝙蝠狀、且有巨大翅膀、腆著大肚子、怪模怪樣,它們甚至比人類都貪財、狡詐、且殘暴。他們被描述為喜歡居住在巨大的洞穴、火山口以及湖泊或海洋中,常以人或牲畜為食,喜歡呆在儲藏、經營和寶藏的地方。是貪婪和掠奪的象徵,如果有人侵犯了他,他就會進行瘋狂的報復,我們從魔戒《五軍之戰》當中就能夠看出來。
至於東方的龍很多天生具有神通,騰雲駕霧、穿雲踏月。東方的龍呢都是住在仙境里,它們雖不問世事,但是卻一直庇佑著天下,行雲布雨,畢竟嘛,老百姓以食為天,是不是覺的西方的龍要比東方的龍壞多了呀?

㈣ 龍是否真的存在,為什麼東方和西方都會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

現在一般認為,龍應該是存在過的。不論是東方龍還是西方龍,都曾經存在過,但是,後來因為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逐漸變成了另一種生活手段,進而逐漸消失。中國龍最初應該是以某幾種動物為原型,在日後的生活中逐漸增加其他動物的個性特徵;西方的龍以爬行類以蜥蜴為原型。東西方中雖然都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但只在外貌特徵上有相似之處,本質上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最明顯的區別便是,東方龍是多數是吉祥的代表,而西方龍則是惡魔的代表。都有關於龍的傳說是因為以下幾點:

第三,人類共通的某些情感。雖然說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人心中所想都不盡相同,但人類內心深處還是有著某種聯系的,這種聯系加上看起來很少的文化交流,共同促成龍的出現。

㈤ 為什麼東西方文化中都有「龍」這一形象

東西方的龍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的龍,主要是在基督教傳播的范圍內,作為敵對神(或魔)的形象出現,以強大的肉體力量破壞人類的文明,最後被代表上帝的基督教騎士殺死。有種說法,是說龍的出現和滅亡實際上影射了基督教在原始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原始宗教之間的沖突,最終這些宗教都倒在了基督教作為官方宗教的強大武力(騎士)上。龍的源頭,似乎出自聖經,一隻七頭十角的紅色巨龍,象徵神之敵撒旦。而且聖經中說那龍便是古蛇,所以說在西方傳說的早期,也是龍蛇不分的。
最著名的西方龍故事莫過於喬治屠龍了,講的就是騎士喬治與龍的戰斗,也是勇者斗惡龍這一俗套模式的鼻祖之一。
東方的龍,最早是作為一種有智慧的怪獸出現的,比如黃帝駕六龍,說明龍如馬一般可以被馴化,又比如禹治水時有應龍(一種有翅膀的龍,不過從形象上看應該是鳥的翅膀而不是蝙蝠的翅膀)為其開通水路。古代傳說中的龍形象也並不確定,有龍生九子一說,九子之中的狴犴、饕餮、贔屓、嘲風等等在後來的建築裝飾中都有體現,並不是現在常見的四腳蛇形象。當然龍的主要形象還是與蛇比較接近,在戰國時期的雕刻和掛件設計上體現出來的龍,與紅山文化的玉龍相差並不多,只不過多了四隻腳而已(當然一說紅山文化的玉龍實際上是豬崇拜的衍生產物)。
東方比較著名的龍的故事是柳毅傳,其中的龍可以變換外形,養一種叫雨工的羊形寵物,而且性情很暴力。此外大家對龍的認識更多的來自西遊記,其中龍是各種水體中(連井中也算)的一種強力生物,通常統治著其他水生生物,而且愛好收集閃亮的東西(比如金箍棒)。看起來跟西方的龍有點相像了。不過在西遊記里,龍是有職業的,那就是降雨。這一點跟西方以火為主要屬性的龍就相去甚遠了。
其實在其他文化圈裡也有蛇崇拜(由於這些地方並不管它們叫龍,所以只是蛇崇拜)。南美洲的瑪雅文化有一個很重要的神就是羽蛇的形象。(有沒有覺得跟中國古代那條挖水溝的應龍有點像?)印度教傳說大地的基石是一條蛇,其上是烏龜,烏龜上是大象,大象背上有一個盤子,所以這種世界觀就叫碟形世界(特里普拉切特著)。埃及的法老頭飾上是禿鷲和昂首的眼鏡蛇,而且埃及的貓崇拜也跟蛇有關,原因是古代人睡在地上容易壓到蛇被咬死,而養貓能防蛇。北歐的著名不正經神洛基的後裔中就有一條蛇,這條蛇只要醒著就不停地啃食世界樹,並且其長度橫無際涯(洛基的三個孩子都挺有出息的,但可惜都不是什麼正面形象)。
個人覺得,蛇崇拜的出現很可能是跟蛇沒腳沒手的運動方式有關,因為它什麼都沒有,卻又能走得很快還能爬樹,所以古人覺得它多少有些神奇。此外,在不知蛇毒為何物的古代,人被蛇咬一下就會莫名地非常痛苦,嚴重的還會死掉,所以人們難免認為這種小動物有某種神力。再者,蛇的蛻皮也是很神奇的東西,不像蜥蜴循序漸進地蛻掉舊皮,蛇總是把舊皮一次性地蛻掉,在古代人看來,就好像從一條蛇的內部又爬出了另一條蛇一般,又或者是重生一般。所以古人認為蛇有神力就不足為奇了。以上。

㈥ 傳說中的「龍"從哪裡來的

龍的原型究竟是什麼動物一直眾說紛紜,要揭開這個謎團須從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去溯古尋源。

當原始人類從採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穀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獲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布,於是就寄希望出現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因此,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創造出一種以我國特有的鼉屬鱷科爬行動物揚子鱷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靈形象--龍。

揚子鱷這種曾與恐龍共同生活了一億多年延續至今仍奇跡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注》記載的「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溫暖潮濕,因此生活著許多揚子鱷。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

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想像中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但對比之下,仍可看到揚子鱷--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徵。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濕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龍形象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一個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龍(揚子鱷)圖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龍形象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有角龍的形象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翹鼻、張口、利齒畢現,器身兩側紋飾與揚子鱷的體紋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鱷形象。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雷聲的模擬音。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啟發了古人,認定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隆隆」的雷聲成了龍字的讀音。時至今日,揚子鱷在我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

人的認識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古往今來,許多有關龍的記載、傳說、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

揚子鱷生活在河湖沼澤地帶,《左傳》中「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就是指龍(即揚子鱷)與蛇是同樣生活於類似環境之中,習性相近的兩種動物。

揚子鱷在水邊打造迷宮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時也多棲息水中,故人們想像出「龍王居住在水底龍宮」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當發洪水時揚子鱷因洞穴被沖毀四處逃避,便認為「龍王在興風作浪」,豈不知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揚子鱷以魚、蛙、蚌等為食,蚌殼內多有珍珠,鱷生性兇殘,長期飢餓時還會自相殘殺。當有人看到揚子鱷爭食蚌類時,嘴裡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龍戲珠」之說。

揚子鱷是六月交配,七月產蛋,雄鱷是通過叫聲尋找雌鱷的(鱷是唯一會叫的爬行動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黃河流域多雨夏季的開始,於是人們把揚子鱷響亮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系在一起,認為「龍可以呼風喚雨」。

《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世界上僅有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兩種生活在溫帶需要冬眠的鱷。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歷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先民們把二者也聯系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諸如此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龍是祭神文化的特定產物,古籍中說:「水以龍。」可見龍是作為主水神靈被創造出來的(傳說中的龍王),關於龍與古代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的說法,沒有充分的依據。有文字記載以來,遠古華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漢字姓氏作標志的,沒有用動物圖形作標志的記載。遠古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還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思考問題,只能用類比、表象的方法認識事物,要創造一種綜合各種動物特徵的虛擬動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難以做到的,因此,龍不是虛擬的動物。《爾雅·翼》中談到龍有「九似」(角似鹿、頸似蛇、爪似鷹……)是指龍的局部形態與一些動物相似而已,並沒有具體指龍是綜合九種動物特點創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國民族的崇拜標志也都是實有動物(鷹、虎等)或人獸結合(獅身人面)的形象。

至於龍與其它實有動物一起出現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就是現實中的揚子鱷,而鱷是全球范圍人們普遍關注崇拜的動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臘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鱷。

㈦ 中國古代四大神獸分別代表哪四個方位

東之青龍,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稱四象,中國神話中的四方之神靈,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源於中國遠古的星宿信仰,而不是道教,直到兩漢時期才被道教吸收成為四靈神君。

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朱雀上升;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玄武升起。

(7)東方文化中的龍在哪裡擴展閱讀:

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四象的代表物,青龍代表木,白虎代表金,朱雀代表火,玄武代表水,它們也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來劃分天上的星宿,也稱四神、四靈。

2、隨著道教神系的逐漸豐富,四神的地位慢慢下降,鎮守四方的功能被四海龍王取代,而青龍白虎,在中國民間故事中,降生為人間大將,生生世世互為仇敵,不過一直是白虎克青龍(金克木)。朱雀幾乎在神話中消失了,而玄武,一躍而成九天大神,也就是真武北帝玄天上帝。

㈧ 中國和西方為什麼都有「龍」的傳說

首先我得先告訴你中國龍和西方龍的區別:
中國龍文化是一種神秘文化,代表著神秘,祥瑞,權力.
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類似巨型爬行動物,身上有翅口中噴火的怪物,是邪惡和暴力的標志。聖經的《啟示錄》中的龍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劍與凶龍搏鬥,斬其頭後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長相兇狠的龍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軍旗和徽章上
,用以起到阻嚇敵人的作用。所以龍在西方也是戰爭的象徵。
在東方文化中,龍卻是力量、財富、繁榮及祥和的象徵。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可說是十分狂熱。西方夫婦盼望千禧嬰兒,中國人盼望生個龍子龍女。不論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華人都視自己為龍的傳人。如果沒有了龍,中國的文化傳統,包括建築、服飾、喜慶節日、飲食、民俗乃至語言文字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再者,我告訴你起源:
國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龍的模糊集合過程,起自原始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時期,即採拾經濟過渡到生產經濟、神物崇拜普遍產生的新石器時代前期,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
中國龍的形成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多元融合的過程同一。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闢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夏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因此,鑒於神話傳說與民族起源難以割離的關系,可以說,所有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領受過龍的福祉,都可稱為「龍的傳人」。
作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中國龍的精神也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同時,龍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龍的天職,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類的精神;進入現代社會後,龍逐漸由神物演變為吉祥物,作為吉祥物,龍有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等寓意,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奮發開拓的精神。
喜水、好飛、通天、善變、征瑞、兆禍、示威,是龍的基本神性。進入階級社會後,龍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時代的變遷,文明的嬗遞,現代化的沖擊,已使龍身上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及兆禍、示威的神性呈現弱化的趨勢,相應的,其他的與吉祥物身分相關的神性,卻有強化和發揚光大之勢。
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龍的家園。龍文化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築名勝、歌舞影視,還是歲時節令、婚喪禮儀、服飾冠履,龍都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盤旋、騰躍、奮飛等多種形式,占據著醒目的位置,體現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蘊涵。人們通過祭祀祈禱召喚龍的神靈;通過雕塑,描繪、模擬、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神力;通過著述文章,探討龍的源流,索解龍的秘密;通過歌舞、競技、影視劇作品,秉賦龍的神性,煥發龍的精神,弘揚一種縱橫江天浩然宇內的民族大氣。
龍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一個圖章,一個徽記。
而西方龍正如以上的區別中提到,同時也多出現在小說當中

㈨ 中國古代的龍文化

前言
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龍的起源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賴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關於龍的起源還有許多學說:神異動物說 、圖騰合並說 、天象樹神說、 恐龍遺記說 、外邦傳入說、模糊集合說等。

龍文化的內涵
北大一位教授從三個層次,揭示了中國龍文化的多重內涵:第一層,龍的觀念 從中國龍的形象中蘊涵著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四大觀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第二層,龍的理念 在中國龍的形象、龍的觀念後面,包含著中國人處理四大主體關系時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追求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陰陽矛盾關系的和諧,多元文化關系的和諧。第三層,龍的精神 多元一體、綜合創新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這是中國龍形象、龍文化的最深層文化底蘊。王東認為,發掘中國龍文化的深層內涵,有助於解決當代世界的一些文明沖突。

中國的龍卻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復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四具基本觀念:
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二是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
三是陰陽交合的發展觀(或叫變易觀);
四是兼容並包的文化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世界觀,堪稱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龍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義的形式,蘊涵著天人合一的觀念。
龍作為通天神獸,有助於人達到通天之道。公元前3000年前後的原龍形態,大多數都包含這種文化內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號稱「中華第一龍」的河南濮陽西水坡蚌塑鱷型原龍。這里的整個蚌塑的文化內涵,據李學勤、馮時等著名專家研究,儼然是一幅六千年前的一幅「蒼龍白虎北斗星圖」,既表現古人以蒼龍、白虎和北斗星座確定時間與農業生產季節,也反映出這位高踞於當時權力上層的墓主,足踏北斗、執掌乾坤的神靈地位。而蚌塑的鱷型原龍,在這里起了通天神獸作用。
龍作為飛天神獸,可以幫助人達到升天境界。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借齊國術士公孫卿之口,講述了黃帝乘龍升天的神話傳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在這里,鼎上的龍紋是一個神奇的中介,它使龍下凡,助黃帝升天。
《易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開宗明義的乾卦,就以龍——蒼龍星座的物候歷法為中介,提出了「天——地——人」統一的思維框架、思維模式。
孔子晚年《易傳》與帛書易傳中,正是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高度,來解釋《易經》乾卦內涵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龍作為通天之物,還有助於生成了「天人合一」,「天——地——人」統一的宇宙模式。在這方面有代表性的,或許可以舉出西漢初期雜家巨作《淮南子》的《地形訓》:「正土之氣,御乎埃天。埃天五百歲生缺,缺五百歲生黃埃,黃埃五百歲生黃澒,黃澒五百歲生黃金,黃金千歲生黃龍,黃龍入藏生黃泉。黃泉之埃,上為黃雲。陰陽相迫為雷,激揚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黃海。
這里有許多神秘主義、牽強附會的地方,但一個合理內核,則是表達了「天一地二人三」的宇宙模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而龍成了溝通「天人」或「天、地、人」的中介環節。
由此可見,在龍的形象、龍的觀念中,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獨特形式,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龍文化的本質
中國原龍最早曾一度起源於原始圖騰文化,但本質與主流卻不能簡單歸結為原始圖騰文化。從「時代背景——具體內容——文化涵義——社會功能」這四個方面來看,中國的龍都與原始圖騰有重大差異,因而表現出以下本質特徵:
源於圖騰,超越圖騰
中國的龍文化在現代中國絕非僅僅存在個別遺跡,而是依然保持強大生機,揚棄掉封建主義、神秘主義、專制主義的消極因素,中國龍文化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中雖不能起到歷史上的那種主導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對中華民族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實物崇拜,而是文化創造

圖騰文化本質上是原始社會的氏族文化,而中國的龍,最初形態的原龍,即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前後,這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解體期,中華文明時代的起源期,後來是中華文明中國的龍,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種原型,但本質上並不是自然界中的現有實物,而是基於民族文化觀念的文化創造、文化符號。時代的形成期。
中國龍的本質特徵,卻在於根本超越了氏族文化的血緣關系,升華為以地緣關系為根基的民族文化內涵。
龍——這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的傳人

龍天地開辟之後,就該創造生命、繁衍人類了。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這件偉大的工作是由伏羲和女媧兄妹倆合作完成的。生活在既遙遠,又幽美的"華胥氏之國"的"華胥氏"姑娘,到一個風景特別的"雷澤"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受感而孕,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伏羲"。雷澤中的腳印是"雷神"留下的,這位雷神長著龍的身子人的頭。因此,伏羲本來就是一個龍身人首的"龍種"。由於再找不到其他女人,龍性在身又立志做"人類之父"的伏羲先生,只好和妹妹女媧氏小姐結婚,生下來第一批男人女人。這位堪稱"人類之母"的女媧氏,也是龍身人首。這樣,在那些漢代的畫像石里,人類的這對父母便幸福地相依相偎,或手持吉祥物,相互禮敬,而兩條龍尾,就緊緊地環繞著,親密地交在一起。這大概就是"龍的傳人"一說的源頭吧。的傳說

龍與帝王的象徵
在公元前二世紀漢代以後,龍的形象與皇權聯系起來,成為皇家的徽記。皇帝自稱「真龍天子」,他的後代稱為龍子龍孫,他的服飾被稱作龍袍,他的一切用品都刻畫上龍的形象。那麼,龍是怎麼成為帝王的象徵的呢?
來由大概有兩個:上古的帝王天神大都是龍,或具有龍性。像我們提到過的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唐堯、虞舜、夏禹,還有以龍為官的太昊,乘龍而行的句芒,生子句龍的共工,以豬婆龍為樂師、教飛龍效八方風音的顓頊,以及因母親感龍才有幸出生的帝嚳,等等。中國人生來尚古,喜歡效法聖賢,過去的帝王是龍,後來的帝王自然也是龍了。即就是不具備龍性,也得設法把自己包裝成龍。
再說,龍要管地上的水,又要管天上的水,這就得具備在天地間來去自由的本領。它可以直達天廷,向天帝反映人間的情況;也可以從天廷下來,傳達天帝的旨意,替天帝做事。皇帝不是說自己"受命於天"嗎?不是自稱是天的兒子,代天帝管理人間嗎?顯然,龍的神性和君主們的帝王性在這兒扣合在一起。於是,帝王們都成了"真龍天子"。
好像沒有哪個帝王不說自己是龍的。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於是被稱作"祖龍"。漢高祖自稱是母親劉媼與蛟龍相配後所生,生得"隆準而龍顏"。楚漢相爭時,范增發現劉邦具有"天子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漢景帝夢見赤豬化為赤龍,於是有了漢武帝。晉時有童謠"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結果應在晉元帝身上。。唐太宗出世的時候,有二龍戲於武功縣池;宋高祖小的時候獨卧講台前,上有"五色龍章"……
縱觀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統治者將自己與龍相聯系,無不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目的:或因其出身低微藉此提高威信,或因社會動盪以此麻醉人民。

海外龍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類似巨型爬行動物,身上有翅口中噴火的怪物,是邪惡和暴力的標志。聖經的《啟示錄》中的龍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劍與凶龍搏鬥,斬其頭後救出弱女,是英雄救美女的西方版本。長相兇狠的龍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軍旗和徽章上
,用以起到阻嚇敵人的作用。所以龍在西方也是戰爭的象徵。
在東方文化中,龍卻是力量、財富、繁榮及祥和的象徵。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可說是十分狂熱。西方夫婦盼望千禧嬰兒,中國人盼望生個龍子龍女。不論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華人都視自己為龍的傳人。如果沒有了龍,中國的文化傳統,包括建築、服飾、喜慶節日、飲食、民俗乃至語言文字都會顯得蒼白無力。
隨著中國人移民海外,中國的龍文化也隨之流傳到世界各地。其實遠在白種人接觸到中國龍文化以前,中國龍已經漂洋過海到日本,東南亞,以至美洲土著人當中。
一兩千年以來,日本農民和漁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高松冢古墳中有一幅七世紀的壁畫《青龍圖》,其形態與中國龍相差無幾。日本的古建築中,中國漢唐明清時期龍的形態較多見,先秦時期的龍則少見。可見中國龍的藝術是從漢代開始大
量傳入日本的。
中國龍文化傳入東南亞要比日本早的多,因而顯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越南、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龍鳳藝術,明顯具有中國長江文化系的特徵。龍的頭大,有些像獅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這種龍的形象在這一地區的建築、服飾、雕刻,以及龍舟、龍舞
和龍燈等民俗活動中,隨處可見。長江以南有星羅棋布的江河湖泊。龍舟文化甚為發達。指揮龍舟競渡的銅鼓飾有龍鳳等吉祥動物圖案。東南亞的銅鼓藝術源於中國。滇系和粵系銅鼓藝術的差別也見之於東南亞,成為長江龍鳳文化的地方變體。從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東南
亞龍文化是長江文化系,特別是苗蠻文化向南的伸延。
美洲古印地安人接受中國龍文化要比東南亞更要早得多。考古學家發現,早在7000年以前到哥倫布時期,中國龍藝術就傳入美洲,和當地土著人文化結合,成為奧爾梅克、瑪雅、阿斯特克、印加等部落龍文化的基幹。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相當中國歷史的商末周初)的奧爾梅克文化被認為是印地安文化的搖籃。奧爾梅克文化中有兩種原始龍:鼉龍和螭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大龍和小龍。與商周時期中國龍的本源相似。在一些古印地安人文化遺址中看到的龍的形象,幾乎是中國揚子鱷的寫生。印地安人神話傳說中,火龍和水龍分別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水神是水龍公工,南方火神是火龍祝融。考古學家把古印地安人的龍身體各部分分解分別於中國龍體各部位比較後驚奇地發現,瑪雅文化的龍與黃河文化和松遼文化的龍極為相似,印加文化的龍幾乎是華南文化和巴蜀文化龍的翻版。在美洲的金字塔和其他祭壇廟宇上飾有的龍的形象,說明古印地安人和中國人一樣地崇拜龍文化。其實龍文化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中國龍文化在美洲的傳播,佐證了中華人種早在遠古時期就東渡美洲並帶去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的歷史事實。

龍文化的影響
龍與繪畫
龍屬於商代藝術家在多種動物藝術形象(原龍紋)的基礎上再創造的產物,因而龍的實體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象。中國的純繪畫藝術大約在東漢時期才從應用美術中獨立出來,我們迄今所知最早的畫龍專家是三國時期東吳的曹不興。
曹不興之後,又有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善於畫龍。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多才藝,尤工丹青,傳寫形勢,莫不絕妙」。南北朝時代的張僧繇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畫龍專家。 唐代的畫龍名家有李思訓、馮紹正、吳道子、孫位等宋代畫龍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董羽、僧傳古、陳容三人。董羽對畫龍藝術最突出的貢獻,是他總結了前人及自己的創作經驗,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畫龍理論——《畫龍輯議》。
明、清兩代是中國畫全面發展的時期。從傳世的有龍形象的作品看,其表現手法與繪畫技巧都更顯成熟。

龍與文學
龍在古人的宗教、政治觀念中具有一定的位置,龍紋又是現實生活中極為流行的紋像之一,龍自然要成為文學家筆下的素材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經》中所提到的龍多指器物上的龍紋,尤其以龍旗為最多,如「龍旗十乘」(《商頌?玄鳥》)、「龍旗陽陽」(《周頌?載見》)、「龍旗承祀」(《魯頌?閟宮》)等等。
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地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九歌》中有很多涉及到龍的詩句,這些龍均屬為神人駕車的神畜。如《雲中君》「龍駕兮帝服」,《湘君》「駕飛龍兮北征」、「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大司命》「乘龍兮轔轔」,《河伯》「駕兩龍兮驂螭」等等。
隨著詩歌的發展,以龍入詩的現象逐漸增多。隋唐以後,與龍相關的典故廣見於詩中。
龍與民俗
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與龍相關者。這些節日的活動豐富多彩,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散發著清新的鄉土氣息。
龍王會 每年夏歷五月,很多地方都要舉辦"龍王會",這一習俗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龍抬頭節
農歷二月初二為漢族的「龍抬頭節」。此時正值驚蟄、春分時節,大地逐漸轉暖,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正是在這一天抬頭活動的,以後雨水也就多了起來。尋根求源,「龍抬頭節」可能是從上古的「龍見而雩」演化而來的。
端午節
端午節的歷史極其悠久,節日風俗也極為豐富,其中一些活動與龍有關,聞一多先生曾將端午節稱為「龍的節日」。賽龍舟是端陽節最重要的活動。
中國的少數民族中,也有許多與龍有關的節日,不同民族節日的時間、內容與活動亦不盡相同。
祭龍節
哈尼族,壯族、瑤族傳統節日,哈尼族從農歷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紅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陸續開始過節。節日這天,選出兩位英俊的小夥子扮成姑娘,在"龍頭"帶領下,由眾人簇擁,周遊寨子。壯族在農歷二月間過此節。祭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所需的雞、豬等祭物。祭日,外寨人騎馬或載斗笠者均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可使人畜平安。瑤族節里農歷三月三日。祭龍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祭時,要殺豬獻供,豬由全寨 出錢購買,祭畢由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參加祭祀儀式。
龍頭節
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時在農歷正月初五。是日,當地群眾備供品祭祀龍王。
總結
龍——這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
龍是人類想像出來的吉祥物。中國是龍的國度。除了歐洲那個代表邪惡的龍外,世界各地的龍文化都源於中華文化,或者說龍是中國的特產,是中華文明的象徵。龍崇拜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特徵。幾千年來華人崇拜龍,信仰龍,祈望龍給人類帶來祥
和,帶來發達。
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時代里,龍的神秘性和權威被絕對化,並滲透到國家意識形態中。但在中國民間,龍始終保留了它原始的象徵意義,即龍代表了喜慶、祥和與富足。直到今天,龍的形象還廣泛運用於建築、藝術、文學、宗教、繪畫、雕塑、服飾、剪紙、瓷器等各種領域,寄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願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中國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龍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出現。龍的形象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

㈩ 中國的龍文化起源自哪裡

龍,是中華文化里的主要圖騰、精神象徵,我們號稱「龍的傳人」,以此驕傲!

但龍的來歷?從未見史學界正兒八經地給過結論。

或,人雲亦雲"中國特有",言之鑿鑿「獨立自成」, 更上升致民族尊嚴國家文化根源的高度,;或,跳出井外視穿蔥嶺,理性地以全球的眼光看「龍」,發現這也和許多很中國很中華的文化一樣,有著深遠的世界性淵源和明顯的西來痕跡。

秦漢中國龍·「應龍」形象,與西亞文明的"怒蛇"形象有直接源流關系。

「Mu_-_u__u」一詞是阿卡德語,可粗略譯作「大蛇」。怒蛇的形象是由若干種真實生物組合而成, 頭、頸、身軀以蛇鱗覆蓋,四肢則是前足為獅足,後足為鷹足("爪似鷹,掌似虎"是萬里傳播中可理解的小變異);頭部生角、有冠,舌頭如蛇一般分叉,頸部修長;尾巴細長,末端為蠍子尾巴的蠍針。

對比一下中國龍的組合特徵,是不是老鼠生老鼠貓生貓般接近。

閱讀全文

與東方文化中的龍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