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山西傳統文化有哪些

山西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2 16:17:47

Ⅰ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的傳統文化:

  1. 秉承了山西晉文化傳統,融合了五台山傳統佛教文化。

  2.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境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的五台山,山巒重疊,地形復雜,東,由東、西、中、南、北、五台組成,號稱「華北屋脊」。位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3. 五台山佛教文化對忻州五台民俗的有著深遠影響。春節期間保留著貼窗花、壘旺火、接財神、迎喜神、逛廟會、寺廟祈福、扭秧歌、耍社火、八音會等傳統的民俗節目。六月騾馬大會是當地最有名的古廟會,早在隋唐時期就已初具規模,清代達到高峰。舉辦地就在五台山所在的台懷鎮,歷時1個月到40天,會上的主要交易品是牲畜。

  4. 建築文化。五台住宿以木結構房屋居多,黃土坡以北,多為磚牆瓦頂;東治地區,則為土牆平房;清水河兩庫,常常以石旋洞而居;大部分地區,亦有靠崖掘窯而宿者。

  5. 飲食文化,五台人一向省吃儉用,早晨和子飯,中午雜燴菜,晚上紅稀粥,三餐俱以玉米面、高梁面為主食。


Ⅱ 山西傳統文化遺產有那些,謝謝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晉國,故簡稱晉。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化遺產,加上復雜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山西現存的古建築居全國之首,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0處,省級400多處。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廟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南禪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種建築為一體的佛光寺及顯通寺,塔院舍利塔最為有名;

建於北魏的恆山懸空寺懸於懸崖峭壁之上,以驚險奇特著稱;

太原的晉祠是形式多樣的古建築薈萃的游覽勝地;

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芮城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道觀建築群,宮內壁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珍品;

永濟普救寺是《西廂記》。《鶯鶯傳》故事發生地;

解州關帝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武廟;

雲崗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氣勢雄偉。雕刻精細;

應縣木塔建於文代,高67.31米,是我國最高的古木構建築;

因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聞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加上祁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組成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風光資源豐富優美。

北嶽恆山是五嶽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綿山氣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勝地,晉國名臣介於推攜母被燒死於此山;

北武當山、靈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點;

黃河壺口瀑布是僅次於黃果樹瀑布的全國第二大瀑布,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西還建有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景緻各異,有古樹名木,珍稀動物出沒,褐馬雞是國家珍稀動物。

Ⅲ 山西大同有哪些民風民俗

山西大同的春節的習俗

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

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察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即省城達達火也。"

大同人婚喪嫁娶、圓鎖、開業一切慶典都要吃一種食品,就是油炸糕。糕,寓意為:高升旺長,節節高,高官厚祿。是跟高有連系的一切美好願望。糕是最為講究的一種食物。只有主人覺得你是貴賓、貴客才會給你做油炸糕吃。

二月二,龍抬頭,是大同的主要民俗之一。

大同舊時農歷二月初二,清早,各戶按當年治水龍錢的數目放置到茶壺內,所謂治水龍錢數目是指農歷正月第一個辰日為初幾,即是幾龍治水;再就是以治水龍錢數來預測年景的好壞。

各戶提壺去井中汲水,打滿水後邊走邊灑,到家門口停,將剩餘的水和錢一起倒入水瓮,這就叫「引龍錢」。中午各家各戶吃面條或土豆粉條,稱為「挑龍尾」。這日,男女老少,修剪頭發,名為「龍抬頭」。

大同風俗之一,出生俗

大同地區,在嬰兒出生後,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必須給新生嬰兒贈送衣服、被褥、枕頭、鞋襪等禮物。在孩子生下12天時,親友中的婦女,要來看望孩子的母親,名曰:打聽。要給產婦帶來些紅糖、掛面、蛋糕等禮物,表示慰問。產婦家中也須設便飯招待客人。

在產期內,忌諱外人進產房,尤其是忌諱外家男性進產家門,為了防止有人冒然闖進,特在門上掛個紅布條,表示家中有產婦,禁止外人入內。在滿月之前,要由嬰兒之父母或者其它長輩給嬰兒起一個名字,一開始要有個「乳名」,也稱「小名」,叫起來不連姓。

過幾天再起個名字,也稱「官名」,叫起來與姓相連,以後報戶口、上學皆用此名。 嬰兒生下一個月,父母要給過「滿月」,一百天則要過「百日」,一周年還要過生日。過「滿月」、「百日」和生日的時候,父母的親朋好友都要帶來禮品表示慶賀,同時也要設酒宴招待客人。

如今,獨生子女為數最多,嬰兒過「滿月」、「百日」和生日都很隆重,有的還要大宴賓客,待到孩子長到12歲時,更是要慶賀一番,謂之「圓鎖」。

Ⅳ 山西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

山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春秋時為晉國,故簡稱晉。悠久的歷史留下眾多的文化遺產,加上復雜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山西現存的古建築居全國之首,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0處,省級400多處。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台山,寺廟群集千年之萃。其中,以我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南禪寺。集北魏至清代多種建築為一體的佛光寺及顯通寺,塔院舍利塔最為有名;

建於北魏的恆山懸空寺懸於懸崖峭壁之上,以驚險奇特著稱;

太原的晉祠是形式多樣的古建築薈萃的游覽勝地;

平遙古城是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之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芮城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道觀建築群,宮內壁畫是我國繪畫藝術的珍品;

永濟普救寺是《西廂記》。《鶯鶯傳》故事發生地;

解州關帝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武廟;

雲崗石窟是全國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氣勢雄偉。雕刻精細;

應縣木塔建於文代,高67.31米,是我國最高的古木構建築;

因拍攝《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聞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加上祁縣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共同組成山西晉中的大院民俗文化。

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風光資源豐富優美。

北嶽恆山是五嶽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綿山氣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勝地,晉國名臣介於推攜母被燒死於此山;

北武當山、靈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點;

黃河壺口瀑布是僅次於黃果樹瀑布的全國第二大瀑布,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西還建有龐泉溝、蘆芽山、歷山、莽河等自然保護區,風景秀麗。景緻各異,有古樹名木,珍稀動物出沒,褐馬雞是國家珍稀動物。

Ⅳ 山西過端午節的習俗資料 200字

一、插艾蒿、編艾人、艾虎

在宅院中還有「端午到、插艾蒿」的習俗。艾蒿昧辣,是一種芳香化濁葯物,具有殺蟲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蒼蠅往往避其味而遠逃。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在門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晉北習慣將艾蒿編成人形,懸於門楣,稱為艾人。晉南習慣將艾蒿編成虎形,懸於門首,稱為艾虎。

二、解州男女戴艾葉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三、貼門虎

曲沃等地是用紙剪成老虎、粘艾葉,貼在門上,稱為貼門虎。浮山等地是採制艾蒿懸掛門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習慣在門上插菖蒲。還有的地方是門上貼鍾馗面像驅邪。晉南一些地方,端午節要用五色線將傢具、門環等物纏繞。

四、飲雄黃酒

其來歷與吃粽子有相似之處,主要用於防病和祛毒。中葯典籍記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雄黃是一種中葯材,具有解毒、殺菌、辟邪之功效。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

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Ⅵ 山西太原的民風民俗

黃河與天地不息,
走遍中原還氣力。
日月東西有落時,
黃河萬古無停刻。
黃河是中國人的偉大圖騰,古老的黃土地是華夏文明的太陽,是中國文化的聖地。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自成體系,有源有流,儀態萬千。它有著碩大的包容性和極強的生命力,尤如黃河一樣,生生不息,與日月同輝。然而,地域性文化的特徵也是很明顯的。我們透過歷史的望遠鏡可以看到,東西南北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從密到疏那極不均勻的人口分布,受異國情調和不同民族的影響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經濟優勢和自然優勢的巨大差異,直接造成了不同區域間人們那各有千秋的傳統習慣,民情風俗和性格心理,「百里異習,千里殊俗」。
從茫茫的內蒙古草原到山青水秀的江南水鄉,不同的自然條件使兩地人在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上呈現出通然不同的風格,一個猶如游牧文明中保悍的小夥子,另一個則是農耕條件下溫柔的姑娘。
的確,以食肉為主的北方民族同食糧食為主的農耕民族在民情風俗上分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靠近赤道的地區,在炎熱的氣候下,人體發育成熟較早,婦女早婚便成為一個突出的特點,俄羅斯人喜歡喝酒,可以從寒冷的氣候中尋找一些原因。
小腳女人,中國婦女之纏足,這曾是許多人對傳統中國婦女的關注焦點,但是生活在南方水田裡的勞動婦女並不纏足,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南方的許多地區,婦女是田裡的主要耕作者。
居住在白雲下深山中的山民也許比交通較發達的平原地區的人更多一些忠厚與朴實。
古人雲:「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勢使人合,山勢使人離,」這就形象地說明了環境不同民俗也不同。梁啟超把我國不同地理環境中的不同習俗特點歸結為:「北俊南靡,北肅南舒,北強南秀,北塞南華。」(《中國地理大勢論》)中國南北方的差異,不僅表現在人的身高體重及外貌特徵上,在語言、性格、飲食習慣、服飾、建築風格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林語堂把中國分為「粗獷豪放的北方」和「溫柔和婉的南方」。他以為:盡管中國的南方與北方被共同的主幹文化紐帶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民族,但實際上,他們在性格、體魄、習俗上的區別之大,並不亞於南歐地中海人和北歐日爾曼人的差別。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朴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體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另一方面,在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喜愛文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身體退化。(《中國人》)顯然這是很有見地的概括。
黃河流域,是一部碩大的史書,它記載了一部遠古人類活動的歷史,那一處處遺址,就是文明發展的豐碑。山西,地處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地帶,南部沿黃河一線和汾河谷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祥之地,這里有長達幾千年之久的文化積累,古跡遍地,每處古跡似乎都在向世人訴說一個古老民族燦爛的文明和悲壯的命運。
大河往往是文明的搖籃。黃河流域早在太荒時代,就響起了人類遠祖蹣跚學步的足音,在山西最南端「大禹治水」的遺跡表明,早在六千年前黃河流域就進入了農業社會,史籍所載的有關「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帝俊生後稷,稷降以百穀,」以及「後稷教民稼穡,樹藝百穀,五穀熟而民人育」的傳說便發生在山西南部。在晉南的農村,昔日的河東大地至今還有不少關於大禹治水、堯和後稷的民俗。無疑,這是一筆巨大的人文資源。
山西,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在很多時候,他曾經是中國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從唐太宗到司馬光,從威武雄壯的關雲長到哀婉動人的西廂記故里,這片黃土地上人傑輩出。然而,偉大的漢唐之後,隨著中國經濟與文化中心移向東南,山西便開始落伍了。由於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社區封閉,各種現代化的信息傳播受到時空的限制,風俗與價值傾向呈現出一種嚴重的沉澱與凝固性,人們的心理、精神與行為被牢牢地鎖在歷史的山谷之中。
如同今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近臨東南亞,面向海洋文明一樣,絲綢之路也曾是古代中國面向世界進行溝通、交往與接觸的歐亞大通道。大西北也曾通過與西域與地中海的交往而豐富了自己的文明。但是,山西自絲綢之路中斷以後,長期遠離國際交往的中心,孤宿一隅,無法直接與異質文化相接觸,這樣,民俗文化的變化與更新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使他的民俗風情更具傳統意蘊。
「大河不廢夢廖廓。」黃土地上的民俗有著屬於自己的神韻,自己的特色。
與漢民族一樣,山西民俗的主幹部分無論就其形式而論還是以其內容來看都與農業生產有直接的聯系。漢民族的民俗風尚是以農業社會特有的經驗為基石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流動性小,社會交往不發達,「樹之谷,藝之麻,養有性,出有車,無求於人。」雖然雞犬之聲相聞,但老死不相往來。形成了「安居樂業」、「寧死不遷」、「知足常樂」,重家庭,重倫理的民俗價值,而聚貯財物,沉澱貨幣,省吃儉用。崇尚節儉也就成了消費民俗中的核心價值。
崇尚節儉是自然經濟條件下漢民族的普遍習俗,但在山西卻表現得特別突出。山西地處黃土高原,降雨量少,多山而且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植被較差,自然災害頻繁,是一個較為貧窮的省份。當開源的努力被束縛在小塊土地上而無法施展的時候,節流便成了人們自然的選擇。節儉是貧窮的伴生物,是對付貧窮的消極辦法。正如史籍所載:由於「地瘠則民勞而貧,自三帝三王以來,勤儉之俗未嘗改過」,「河東地瘠民貧,風俗勤儉,」(《山西通志》)「晉有唐虞之遺風,其俗節財而儉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節儉的基礎上,山西人形成了一種極強的儲蓄風俗,「山西人善積蓄,家有窖藏,」這些節儉與儲蓄意識,並非局限於家鄉僻壤,在太原、大同、臨汾、上黨等昔日的通都大邑也復如此。重要的是節儉,特別是儲蓄民俗創造了一種土壤,一種氛圍,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山西人發展起了他們曾經獨領風騷於中國大地的金融意識,並充分顯示了他們的智慧,做起了金融生意,發明了票號,並使它獨行於明清時代。
作為一種傳統與習俗,節儉與儲蓄的習慣至今仍然支配著山西人的消費心理與行為,目前山西人的人均收入位居全國的下游之列,但人均儲蓄卻位居前列。山西人節儉與儲蓄的習俗在大量的地方誌中都有廣泛的記載。

Ⅶ 山西太原風俗習慣

1、添倉節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甦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填倉節,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

2、寒食節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

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卻是千年如一的。

3、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4、春節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

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5、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Ⅷ 山西太原的風俗介紹

發布日期:2009-9-4 點擊次數:36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

Ⅸ 山西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使用人口約6305萬。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有復雜的連讀變調現象。

閱讀全文

與山西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