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發展旅遊文化產業
首先分析當地的旅遊文化資源,看市場上對該文化資源的接受度,然後再開始進行旅遊文化資源的規劃開發,把文化融入到產業的方方面面,資源與產業相結合,設計新穎,簡潔,易懂的產業標志,做好旅遊文化產業的宣傳工作,為遊客提供服務時也要提現自己的特色,讓遊客眼前一亮,留下深刻的影響
② 怎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發展就顯的尤為重要了。
一、重視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建設與培養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是第一位的。新思想的產生,完全靠人。沒有人才,創意產業的發展就無從談起。目前,我國的創意產業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遠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急需大力引進和培養。要加強對創意產業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復合型數字藝術人才、營銷人才的引進工作,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加快對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並納入國家人才培養計劃,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設立創意產業院系;認真做好創意產業企業員工隊伍的培訓工作,大力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注意借用文化產業項目吸引創意人才的柔性流動,使更多的優秀人才為我所用。
二、建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載體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離不開文化、科技、企業這些重要載體。文化是發展創意產業的靈魂。文化創意源於文化並高於文化,是對文化資源創造性的開發和利用,是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滲透力、影響力的拓展和挖掘。我們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依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把創意產業做大做強。科技是發展創意產業的支撐。創意產業是技術文明的產物,現代科技催生了這一產業。發展創意產業,必須緊緊依靠科技。企業是發展創意產業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主要靠企業。要以「三個有利於」為根本標准,放開手腳大力培育創意企業,尤其是股份制企業和民營企業,促進創意企業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強、由內到外的轉變。
三、營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要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和宣傳,引導全社會進一步提高認識,全面系統地把握這一新興產業的戰略地位和發展趨勢,培育新型的產業觀念、創意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打破思想枷鎖和陳規陋習,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讓一切創造潛能和聰明才智競相迸發。切實加強領導,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先進經驗,研究制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影響深遠,關系重大。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立足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廣泛吸收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先進文化、先進理念和科技成果,注重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的統一,傳統繼承和時代創新的統一,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統一,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我們就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路。
③ 供給側改革大潮下 文化產業怎麼做
當前,我國正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解決供需錯配的問題。對文化產業來說,雖然近年來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5%,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文化產品數量多、精品少;產業結構落後,數字類、創意類業態較少;文化消費與需求不匹配等等。因此,文化產業也迫切需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發揮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樹立精品意識
我國文化市場充斥著大量同質和山寨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文化產品附加值低,文化品牌還不夠強大,文化企業的經營模式粗放。以動漫產業為例,國家自2004年開始重視動漫產業,一年批了9家動漫產業基地。政策利好期間,受益者包括以打造動漫產業園為概念的地產商和靠生產大量低質動畫來獲得國家補貼的企業。到2012年,政府補助對動漫企業利潤總額的貢獻率為42.35%。優質動漫產品和企業嚴重缺乏,動漫產業鏈不完整,產業發展乏力。
對比來看,迪士尼此前出品的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火速成為內地動畫電影票房冠軍。鮮為人知的是,這部作品歷時5年籌備,項目啟動前花了約18個月進行研究,有近500位工作人員參與製作,共繪制了19.7萬張草圖。為了使電影中的64種動物的毛發更加形象逼真,一個幾秒的鏡頭可能耗時數月製作。
用急功近利代替精品意識,成為文化產品粗製濫造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文化供給的質量,首先要樹立精品意識,用精益求精、千錘百煉的匠人精神貫徹始末,才能真正創造出高品質的文化產品,打磨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建立市場核心
文化具有「雙重屬性」和「兩個效益」,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如果不恰當地介入往往會導致企業的專業水平低、市場能力差、產品競爭力弱、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因而,培育優質文化產品、釋放文化產業動能,必須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激活市場主體,建立公平開放、良性競爭的文化市場。
要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加速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通過簡政放權、放鬆管制、減輕賦稅等,提高文化市場的開放程度和規范程度。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文化管理體制,打破長期以來文化管理職能割裂、政出多門的情況,實現文化資源跨體制的自由流動整合。
同時,維護文化市場的規范有序還需要依靠法律手段。目前,我國在文化領域的法律建設還相對滯後,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法律體系,提高文化立法內容的覆蓋面和前瞻性,加快推進依法行政。
創新要素驅動
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點。發揮文化產業創新要素的驅動作用,要重點抓好人才、科技、知識產權和資本四大要素。
文化產業是以人力資源帶來創意和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這使得人才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要求與人才儲備存在較大缺口,成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要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制定文化人才戰略,建立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保障的體系與機制,落實保險、獎勵等經濟激勵制度。
在科技方面,要發揮科技對於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積極對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環節進行科技化改造,加速推動文化旅遊、工藝美術、文博會展等傳統業態的轉型升級,培育發展互聯網文化、動漫遊戲、數字出版、3D列印、虛擬現實等新興戰略科技文化業態。
同時,盜版等侵權行為制約了文化產業主體創新創造的積極性。應當要進一步健全和強化知識產權制度,推動知識產權的保護、管理和應用。建立知識產權登記、評估、質押、交易的機制,保障和鼓勵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入市場流通。積極實踐知識產權資本化新模式,探索知識產權登記、轉讓、交易的機制,開發探索版權金融、版權資本化等金融手段,吸引活躍的社會資本進入。
此外,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當前,文化領域與金融資本融合不足,破解金融難題、補齊金融短板,實現文化與金融的有效對接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要不斷創新和豐富文化金融產品,擴大融資渠道,拓展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通過制度創新,營造寬松金融政策環境,引導各類資本參與文化領域的PPP模式。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務體系,加強文化產業融資擔保等瓶頸領域的建設,如推動版權資產評估、質押、登記、託管、流轉和變現機制,建立項目資料庫、投融資服務平台、技術金融孵化機構等。
④ 如何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文化產業要結合當地的文化元素,可能是古典文化元素,也有可能是興起的文化,總的說來就是要具有它獨特的元素
⑤ 如何做好城市文化產業規劃
在對現代城市文化產業制定戰略發展規劃時,往往需要建立一個合理的分析框架,從而對城市定位、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錨定,進而制定相應的戰略措施。在城市文化產業規劃分析中,前瞻產業研究院建議使用「十字錨定法」,通過4個維度的分析,以明確城市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首先,構建縱向時間維度(歷史、現狀與未來)和橫向寬廣視野(環境、背景與參照)維度的坐標體系。其次,通過縱向軸城市的資源與基礎、未來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與橫向軸消費需求和市場情況、競爭與標桿案例分析,4個方面的分析交匯錨定出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定位和方向。
通過對城市的梳理,分析和了解其資源、基礎、優勢、潛力和局限等方面,尋找未來的發展空間。
⑥ 振興中國文化產業我們可以怎麼做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⑦ 談談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關繫到每一個人 生活中每時每刻也都不能脫離它 是個很廣義的問題 應該先從提高民眾的素質開始吧 從而淘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那部分
⑧ 文化產業發展 政府應該怎麼做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努力,那麼如何看待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作用呢?首先要分清文化包含的內容。文化可分為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公共文化屬於公共產品與服務的范疇,其特點是具有非競爭性,容易出現市場失靈,因此,主要由政府來提供與承擔。此外,文化產業作為經濟領域的一部分,雖然主要應由市場調節,但是由於文化產業屬於新興產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對文化產業大包大攬,不尊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而是應以科學的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實踐證明,根據現代政府的職能與文化產業的基本特徵,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中要定位於加強規劃,培育環境,制定政策,注重引導,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持與保障。主要包括:一是提供基礎設施。創建和維護使人民文化生活繁榮的環境,是政府的一項基本功能。這項職能是由公共部門提供有形和無形的基礎設施而形成的,這些文化基礎設施既要能保護和促進公共利益,又能促進市場有效運作。對於發展中國家,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基礎設施,尤其需要的是信息與通信技術。二是提供財政與投資支持。傳統上,政府文化部門的投資和規劃主要針對某些項目、機構和大型企業,它們都嚴重依賴公共激勵和資助,現在,政府在為公共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資金方面,已經超越了僅僅對核心藝術和重大文化活動的關注,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三是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一些體制缺陷限制了文化發展。比如,北京市目前的文化市場是按部門、行業和區域分割的,使本應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條發生斷裂,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四是健全政策法規。健全的適應國情和國力的政策法規對文化發展具有根本性促進作用。比如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財政金融政策等。五是支持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