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蘭克福學派為什麼對大眾文化持否定態度
第一,法蘭克福學派是由德國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構成的學術團體.成員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類型的人物,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在本質上本來就是有差別的,大眾文化注重的是娛樂消遣和享受,而法蘭克福學派則以相對冷靜和學院派的保守風格批判大眾文化是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創造出來的,文化產業,是缺乏反思性,在藝術方面缺乏了文化藝術的(光韻)以及神秘感和距離感,因而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持否定態度。
第二法蘭克福學派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偏向於社會學方面的學術研究和文化批評團體。馬克思主義哲學本來就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的,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這是與西方所處的「市民社會」截然不同的。當時的大眾文化的產生背景是西方資本主義。因而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下,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持否定態度。
第三,客觀地說,當時的大眾文化的確具有很多不足之處,作為一個擁有話語權的文化批評團體,有責任也有義務對當時社會存在的不良文化現象進行批判和反思。法蘭克福學派不滿足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經濟學和歷史學的實證性分析,而是以「整個人類的全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對象而揭示和闡釋「作為社會成員的人的命運」,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總體性的哲學批判和社會學批判。因而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持否定態度。
② 法蘭克福學派與大眾文化研究學派有什麼不同之處
法蘭克福學派注重「批判」,象阿爾多諾和霍克海默所謂的「文化工業」。
至於你說的大眾文化研究學派是什麼,不甚了了。
③ 如何評價西方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是由1922年在德國成立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構成的學術團體,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為阿多爾諾、霍克海默、馬爾庫塞、洛文塔爾、哈貝馬斯等。無論從代表人物的數量,還是從其成員理論建樹的深度和廣度來看,它都是20世紀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流派,是西方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現代西方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是其整個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最富特色的主題之一。該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國際性影響,並成為當代大眾文化研究與批評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一、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產生的時代和理論背景
法蘭克福學派人眾文化批判理論誕生於法西斯德國這一特殊的社會語境中,馬爾庫塞曾對那個時代做過這樣的描述:「該時代是一個充滿集權恐怖的時代:納粹統治的力量登峰造極,德軍的鐵蹄踐踏著法蘭西,西方文明的價值和標准,不是與法西斯制度的現實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現實取而代之」。正因如此,法蘭克福學派對法西斯利用人眾文化操縱民眾意識有痛切的感受與極端的反感,今天看來許多悲觀、偏激、敵對等情緒化的批判是他們在極為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對現實的極度反應。他們發現,納粹主義利用的是經過藝術和審美化的文化包裝後的東西來控制和操縱人們的思想,而不再像以往一樣是一種赤裸裸的意識形態。
由於處境危險,法蘭克福研究所於1934年遷往紐約,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流亡美國。在此期間,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旅美文化批評,對美國式的大眾文化展開了激烈的批判。這主要是因為,法蘭克福學派深受歐洲古典文化的影響,屬於上流文化保守主義和人文主義,本能的反感美國的大眾文化,同時,美國大眾文化的危機與人的生存困境客觀存在。大眾文化淪為賺錢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從於自由的創造本性和審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眾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可以說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是在法西斯德國和消費主義的美國這兩種典型的社會環境之中形成的。
二、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主要內容
在了解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或觀點)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認識和界定。馬爾庫塞和霍克海默把大眾文化概括為「肯定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特徵是通過為人們提供一個不同於現實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會的內在反對性和反叛慾望,通過使人們在幻想中得到滿足而美化和證明現存秩序,為現實辯護。阿多爾諾和霍克海默把大眾文化概括為「文化工業」,他們在《文化工業: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中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概念,用於指憑借現代科技手段大規模地復制、傳播商品化了的、非創造性的文化產品的娛樂工業體系,在推銷文化商品的同時操縱了大眾意識。法蘭克福學派對文化工業持否定批判態度。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對後現代文化工業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並指出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首先,大眾文化是一種技術性、商品性的文化。現代西方社會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商業社會。商品化原則支配著社會的一切生產分配系統、社會權力結構乃至人們的思想觀念。於是,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認為,在資本主義商品制度的前提下,文化藝術已經同商業密切融合在一起,被價值規律所統攝,具有共同的商品形式和特性,更直接地說,文化藝術已經成為一種商品。這種批判根源於他們對藝術本質的獨特理解。深受歐洲古典主義影響的他們認為藝術是人的存在的一種理想化的、自由的和超現實的領域,它超越了為生存壓力所困擾的、瑣屑的日常生計和程式化的、常規化的社會活動,成為人的創造性的生存方式,藝術是一種個體的、自由的、超越的精神存在物,不同於現實世界,它是否定現實世界非自由因素的精神力量。
其次,大眾文化是一種標准化的文化。由於資本主義文化市場對文化商品的需要日益增長,大眾文化產品的標准化大批量生產和大規模復制具有了必要性,更關鍵的是,由於現代生產技術特別是大眾傳媒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使之同時具備了標准化、批量化生產文化產品的可能性。這種標准化的文化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法蘭克福學派認為:藝術本質的喪失「像工業產品的零件一樣,大眾文化的'原材料'走向文化生產流水線」,標准化、模式化的文化生產線先設計出許多固定的標准情節、人物和結構,之後便毫不費力地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這種標准化的文化藝術勢必是雷同的、個性泯滅的文化藝術,其藝術價值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標准化大規模生產帶來的文化,准確地說這是一種製作而非創作。
再次,大眾文化具有一種潛在的強迫性。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大眾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阿多爾諾指出,意識形態純粹是謊言,這種謊言不是自截了當地說出來的,而是用誘惑的方式和錘煉的方式--大眾文化表達出來的。它對人的操縱與欺騙比早期統治相對粗暴的方式更為微妙而有效,它能把它的犧牲者安撫進入被動接受狀態,使其不知不覺地按統治者的意願行事,它使民眾天真而固執地相信統治者所宣揚的一切,人們明明生活在一個惡劣的現實和對抗的世界裡,壓抑苦悶,惴惴不交,可是,大眾文化卻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假象。再有,大眾文化是一種視聽文化、娛樂文化。視聽文化提供了高密度的信息內容,使接受者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有意識的信息整合和深層次的意義提煉,受眾被激起的更多的是生理和低級心理上的反應,而不是深刻的思想與藝術的感悟,談不上對生命意義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思考。而這種美學追求也是不被法蘭克福學派認同的,因而也是被該學派批判的。
三、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現實意義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蘊含著一種深沉的人文主義精神和犀利的價值批判態度,他們對「文化藝術的異化」這一世紀性課題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正是其歷史貢獻之所在,它以恢宏的學術視野精闢地分析了以媒介組織及媒介產品為代表的大眾文化與社會的關系,與過去的單純從剝削、不平等、暴力統治等肉體強制的角度認識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相比,文化工業批判顯得更發人深省,也更有說服力。
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的意義顯然不局限於西方文化領域,昔日法蘭克福學派所揭露的大眾文化的種種弊端,現在可以說不但是原封不動,而且是變本加厲地注入了今天的消費社會、媒介社會、信息社會和電子社會。文化媒體正在製造當今世界新的話語--全球化話語。資本主義的全球文化擴張已呈一種蔓延之勢,形成了全球資本主義文化意識形態的擴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製造了「霸權文化」向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文化輸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需要我們更重視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價值,該學派理論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給我們以足夠的啟示,它對我們思考現實文化問題和合理地規範文化的價值取向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四、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局限性
盡管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有其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該學派理論家的自身學術背景和學術視野的限制,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現實條件下,該學派的理論也無法避免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法蘭克福學派由於堅持自己的精英文化而導致了另一種形式的文化霸權主義。法蘭克福深受歐洲大陸古典主義文化的影響,在藝術上追求一種完美、超越,追求的是「陽春白雪」,因此,在他們眼裡,這種商品化、技術化、標准化、批量化的大眾文化就成了「下里巴人」。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排斥表現了一種精英主義的文化態度,在對通俗文化的鄙視中透著一種精英論。
其二,片面否定了資本主義大眾文化的存在價值。由於其精英論的立場,他們沒有意識到大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廣大民眾更接近文化藝術,使得文化藝術不再是只為上流社會、精英階層所獨享的盛宴。正是由於有了現代工業技術上的支持,大量的繪畫、雕塑等藝術走出了博物館,隨著大量復製品的傳播而走進了普通民眾的視野,使他們得到了接近藝術的可能。此外,在大眾媒介的傳播下,廣大民眾接受到了多樣的思想、潮流、觀念等信息,無形中豐富了民眾的思維。大眾文化以其迅猛的發展勢頭體現了強勁的生命力和活力,現代技術所提供的日益完善的大眾傳媒,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化的普及,拓寬了人的知識視野,豐富了人的文化生活,使得大眾文化的市場突破狹小地域的限制,形成了全球規模的文化市場,這些不能不說是大眾文化做出的貢獻,但是這種貢獻被法蘭克福學派全面地否定和抹殺了。
其三,過度強調受眾的被動性,忽視了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大眾本身的認識能力、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決定了他們並不是完全被動的接受機器。大眾文化為大眾提供了一個認同立場,每個人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品味去欣賞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必顧及意識形態的道德的要求。大眾文化使得大眾擁有比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多得多的選擇機會,實際上具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並不完全像法蘭克福學派所描繪的那樣是被這種「意識形態」所強迫全盤接受的,是被完全地、溫柔地控制著的。
其四,網路時代的特徵也使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面臨挑戰。網際網路由於具有這種多媒體功能,故能實現印刷媒介與電了媒介的整合,而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兩者的不足。網上文本以「超文本」的形式出現,愈加強化了閱讀者的主體地位。更進一步的是,網際網路除直接運用文字外,還將文字閱讀的特點賦予影音視聽,由於網上節目是「點播」式的,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對各種節目加以選擇,還可以調整節目的播出狀態,相對於在傳統電子媒介中飽受「言說者『控制的狀態,受眾的自主空間無疑已獲得極大拓展。並且,網際網路的雙向化促成了文化反饋的豐富性。網際網路的多媒體性質將電話單純的人際互動發展為錯綜繁雜的大眾交流,鼓勵越來越多的或相互認識或彼此陌生的人們參與到暢所欲言的談論之中,這不僅使得個體話語紛紛凸現,並且還意味著這些個體話語也能成為一種民主的建設性力量。凡此種種,無不表明法蘭克福學派針對傳統大眾媒介提出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將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寫於網路時代。
從以上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已經進入文化工業時代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如何建立既能滿足時代的經濟要求,又有藝術水準的,健康而有活力的大眾文化市場,如何對大眾文化因勢利導,已經成為廣大文化建設者必須用心思考的問題。
④ 什麼叫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社會作用是什麼
什麼是大眾文化?誰能說得清?後現代講一切都沒有邊界,怎麼都行,
英語中文化的定義有260多種,據說是英語詞彙中意義最豐富的二、三個詞之一。大眾文化雖多了「大眾」的限定,其含義仍然多得驚人。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諾等理論家都曾對大眾流行文化定過義;英國新馬克思主義伯明翰學派霍加特、威廉姆斯、霍爾、湯普森從張揚大眾文化起家,成為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的奠基人;英美理論家傑姆遜、費斯克以及法國學者布爾迪厄、鮑德里亞爾等也對當代大眾流行文化說了不少觀點不同,意義卻都十分深刻的話,還有一大批媒介通俗流行文化理論家批評家,他們的理解與思考構成了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的「另類」。
先找找有關大眾文化的主要說法吧。
定義一,廣受歡迎或者眾人喜好的文化;威廉姆斯在《關鍵詞》一書中界定大眾文化的四種含義,第一種就是「眾人喜好的文化」。廣受歡迎或者眾人喜好的關鍵在受歡迎的程度,在達到一定的量的指標。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反證隨手就有,比如唱遍世界的「三高」演唱會是高雅文化還是大眾文化?
定義二,一切來自廣場而非廟堂的民間的文化,威廉姆斯稱「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發端於巴赫金的平民主義狂歡節理論,流布於世界變革於中國。比如剛剛過去的申辦奧運之夜狂歡節或者XX歌迷會什麼的。
定義三,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農兵的大眾文化;毛澤東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眾化」及「化大眾」的革命文化理論與實踐;
定義四,資產階級的國家意識形態,一種以標准化、陳腐老套、保守主義、虛偽、滿足浮華幻想的、受操縱的文化工業產品為標志的文化。致力於勞動階級的非政治化,維護社會的統治權威,製造大眾的虛假的需求,是欺騙群眾的統治工具。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等人的理論。
定義五,次標准文化或剩餘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後剩餘的那部分文化。高雅文化有沒有標准或共識,如果有,那麼凡是低於高雅文化標準的文化作品或文化產品與文化實踐就是大眾文化。無疑,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確存在著差別,但區別的標準是什麼,這個標准由誰來定,又由誰來評判。誰立法,誰起訴,誰判決,誰執行?
定義六,商業消費文化,即那種用於大量消費的,為商業目的「有意迎合大眾口味」而大批量生產的消費品,是「商人僱傭技術人員創造的」。大眾文化與商業自然有著無法也毋庸避諱的關系,這從肥皂劇賣肥皂,文化明星做廣告時就開始了。問題是,它究竟是文化呢還是商業?文化在其中居於何種地位?明星做廣告是賣「明星」還是賣貨物?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定義七,美國通俗藝術的意識形態或美國文化的代名詞。歐洲人說大眾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國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從美國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國是大眾文化的「家園」,在所有大眾文化中「規模最大」,它向世界「預示」了老態龍鍾的貴族文化的「消亡」。
定義八,社會統治集團通過精神和道德領導的手段贏得被統治群體贊同而形成和產生的文化;源自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或文化領導權的理論。採用這種「新葛蘭西主義霸權理論觀點的人,將大眾文化視為社會被統治群體的反抗力量與社會統治集團的「兼並」 力量之間斗爭的場所。這里的大眾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強制文化,也不是與之對立的自發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兩者交戰的場所,是以反抗與兼並為標志的領域,是葛蘭西所稱的「折衷平衡」的內運動。
定義九,來自於人民的文化;人民群眾積極創造的他們所需要的一種民間文化。費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大眾文化觀。對他們先前的否定論文化批評重新進行了審視和批判。費斯克不完全同意法蘭克福學派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文化工業對大眾意識的控制的觀點,不同意把大眾只看作被動受控的客體,而認為大眾文化中也隱含著一種積極能動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眾文化,重新審視大眾傳媒,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大眾文化的啟蒙性和獨創性。他們認為,民間文化是從下面長出來的,是人們自發的土生土長的表達,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幾乎沒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處」。 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作為工人階級的文化是現代資本主義內部象徵性反抗的主要表現形式。問題出來了,誰有資格列入「人民」的范疇,資格由誰來確定?霍爾說,大眾文化就是一個爭論和確定關於「人民」的政治構成以及他們與權力集團關系的場所。在這里,他們有可能團結起來,組成相對於權力集團的人民。
定義十,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出現而產生的城市工業文化;威廉姆斯說,這是一個早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就已經進入了英國人思想的文化。因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從根本上改變了與大眾文化有關的各種關系。其實,大眾文化發展到後工業時代後,越發展現了其當代城市娛樂文化與產業文化的特徵。
定義十一,在後現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異之後形成的當代文化形式。這是一種不再區分高雅與通俗差異的文化。原先意義上的精英文化將走向終結,代之而起的是經濟、政治、科技、商業與文化的全面滲透或互相交融。
定義十二,以當代電子高新科技為傳播媒介的,在時間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傳統的神話已經遠去,今天的神話是以電子媒介傳播的大眾文化。
新舊交替、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尚新心理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成就了文化時尚,並使之成為現代社會人們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費。文化時尚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經濟形態的。體現著文化某種發展趨勢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嶄新性、前沿性、活躍性的特徵。文化時尚總是與大眾傳媒緊密地粘合在一起,大眾傳媒是文化時尚生產、傳播的主要策源地。文化時尚能夠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求,但由於文化時尚的形式大於內容,文化含量有限,再加上市場機制賦予其上的消費欲,文化時尚就存在著消解文化精神的傾向。因此,需要理性地、正確地加以引導。
⑤ 什麼是大眾文化時尚文化有哪些精英文化大眾文化有什麼特徵
什麼是大眾文化?誰能說得清?後現代講一切都沒有邊界,怎麼都行,
英語中文化的定義有260多種,據說是英語詞彙中意義最豐富的二、三個詞之一。大眾文化雖多了「大眾」的限定,其含義仍然多得驚人。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諾等理論家都曾對大眾流行文化定過義;英國新馬克思主義伯明翰學派霍加特、威廉姆斯、霍爾、湯普森從張揚大眾文化起家,成為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的奠基人;英美理論家傑姆遜、費斯克以及法國學者布爾迪厄、鮑德里亞爾等也對當代大眾流行文化說了不少觀點不同,意義卻都十分深刻的話,還有一大批媒介通俗流行文化理論家批評家,他們的理解與思考構成了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的「另類」。
先找找有關大眾文化的主要說法吧。
定義一,廣受歡迎或者眾人喜好的文化;威廉姆斯在《關鍵詞》一書中界定大眾文化的四種含義,第一種就是「眾人喜好的文化」。廣受歡迎或者眾人喜好的關鍵在受歡迎的程度,在達到一定的量的指標。量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反證隨手就有,比如唱遍世界的「三高」演唱會是高雅文化還是大眾文化?
定義二,一切來自廣場而非廟堂的民間的文化,威廉姆斯稱「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發端於巴赫金的平民主義狂歡節理論,流布於世界變革於中國。比如剛剛過去的申辦奧運之夜狂歡節或者XX歌迷會什麼的。
定義三,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農兵的大眾文化;毛澤東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眾化」及「化大眾」的革命文化理論與實踐;
定義四,資產階級的國家意識形態,一種以標准化、陳腐老套、保守主義、虛偽、滿足浮華幻想的、受操縱的文化工業產品為標志的文化。致力於勞動階級的非政治化,維護社會的統治權威,製造大眾的虛假的需求,是欺騙群眾的統治工具。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等人的理論。
定義五,次標准文化或剩餘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後剩餘的那部分文化。高雅文化有沒有標准或共識,如果有,那麼凡是低於高雅文化標準的文化作品或文化產品與文化實踐就是大眾文化。無疑,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確存在著差別,但區別的標準是什麼,這個標准由誰來定,又由誰來評判。誰立法,誰起訴,誰判決,誰執行?
定義六,商業消費文化,即那種用於大量消費的,為商業目的「有意迎合大眾口味」而大批量生產的消費品,是「商人僱傭技術人員創造的」。大眾文化與商業自然有著無法也毋庸避諱的關系,這從肥皂劇賣肥皂,文化明星做廣告時就開始了。問題是,它究竟是文化呢還是商業?文化在其中居於何種地位?明星做廣告是賣「明星」還是賣貨物?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定義七,美國通俗藝術的意識形態或美國文化的代名詞。歐洲人說大眾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國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從美國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國是大眾文化的「家園」,在所有大眾文化中「規模最大」,它向世界「預示」了老態龍鍾的貴族文化的「消亡」。
定義八,社會統治集團通過精神和道德領導的手段贏得被統治群體贊同而形成和產生的文化;源自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或文化領導權的理論。採用這種「新葛蘭西主義霸權理論觀點的人,將大眾文化視為社會被統治群體的反抗力量與社會統治集團的「兼並」 力量之間斗爭的場所。這里的大眾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強制文化,也不是與之對立的自發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兩者交戰的場所,是以反抗與兼並為標志的領域,是葛蘭西所稱的「折衷平衡」的內運動。
定義九,來自於人民的文化;人民群眾積極創造的他們所需要的一種民間文化。費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大眾文化觀。對他們先前的否定論文化批評重新進行了審視和批判。費斯克不完全同意法蘭克福學派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文化工業對大眾意識的控制的觀點,不同意把大眾只看作被動受控的客體,而認為大眾文化中也隱含著一種積極能動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眾文化,重新審視大眾傳媒,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大眾文化的啟蒙性和獨創性。他們認為,民間文化是從下面長出來的,是人們自發的土生土長的表達,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幾乎沒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處」。 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作為工人階級的文化是現代資本主義內部象徵性反抗的主要表現形式。問題出來了,誰有資格列入「人民」的范疇,資格由誰來確定?霍爾說,大眾文化就是一個爭論和確定關於「人民」的政治構成以及他們與權力集團關系的場所。在這里,他們有可能團結起來,組成相對於權力集團的人民。
定義十,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出現而產生的城市工業文化;威廉姆斯說,這是一個早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就已經進入了英國人思想的文化。因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從根本上改變了與大眾文化有關的各種關系。其實,大眾文化發展到後工業時代後,越發展現了其當代城市娛樂文化與產業文化的特徵。
定義十一,在後現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異之後形成的當代文化形式。這是一種不再區分高雅與通俗差異的文化。原先意義上的精英文化將走向終結,代之而起的是經濟、政治、科技、商業與文化的全面滲透或互相交融。
定義十二,以當代電子高新科技為傳播媒介的,在時間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傳統的神話已經遠去,今天的神話是以電子媒介傳播的大眾文化。
新舊交替、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尚新心理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成就了文化時尚,並使之成為現代社會人們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費。文化時尚是指反映一定政治、經濟形態的。體現著文化某種發展趨勢的文化存在形式,它具有嶄新性、前沿性、活躍性的特徵。文化時尚總是與大眾傳媒緊密地粘合在一起,大眾傳媒是文化時尚生產、傳播的主要策源地。文化時尚能夠滿足人們的消費欲求,但由於文化時尚的形式大於內容,文化含量有限,再加上市場機制賦予其上的消費欲,文化時尚就存在著消解文化精神的傾向。因此,需要理性地、正確地加以引導。
⑥ 什麼是大眾文化
定義三,無產階級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農兵的大眾文化;毛澤東提出或集中代表的「大眾化」及「化大眾」的革命文化理論與實踐。
定義四,資產階級的國家意識形態,一種以標准化、陳腐老套、保守主義、虛偽、滿足浮華幻想的、受操縱的文化工業產品為標志的文化。致力於勞動階級的非政治化,維護社會的統治權威,製造大眾的虛假的需求,是欺騙群眾的統治工具。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等人的理論。
定義六,商業消費文化,即那種用於大量消費的,為商業目的「有意迎合大眾口味」而大批量生產的消費品,是「商人僱傭技術人員創造的」。大眾文化與商業自然有著無法也毋庸避諱的關系,這從肥皂劇賣肥皂,文化明星做廣告時就開始了。問題是,它究竟是文化呢還是商業?文化在其中居於何種地位?明星做廣告是賣「明星」還是賣貨物?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定義七,美國通俗藝術的意識形態或美國文化的代名詞。歐洲人說大眾文化,那往往是指「美國特有」的「不安分守己」的通俗文化,是從美國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美國是大眾文化的「家園」,在所有大眾文化中「規模最大」,它向世界「預示」了老態龍鍾的貴族文化的「消亡」。
定義八,社會統治集團通過精神和道德領導的手段贏得被統治群體贊同而形成和產生的文化;源自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或文化領導權的理論。採用這種「新葛蘭西主義霸權理論觀點的人,將大眾文化視為社會被統治群體的反抗力量與社會統治集團的「兼並」力量之間斗爭的場所。這里的大眾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強制文化,也不是與之對立的自發的自下而上的「人民」文化,而是兩者交戰的場所,是以反抗與兼並為標志的領域,是葛蘭西所稱的「折衷平衡」的內運動。
定義九,來自於人民的文化;人民群眾積極創造的他們所需要的一種民間文化。費斯克等不同意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為代表的大眾文化觀。對他們先前的否定論文化批評重新進行了審視和批判。費斯克不完全同意法蘭克福學派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文化工業對大眾意識的控制的觀點,不同意把大眾只看作被動受控的客體,而認為大眾文化中也隱含著一種積極能動的自主性力量。他提出重新理解大眾文化,重新審視大眾傳媒,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大眾文化的啟蒙性和獨創性。他們認為,民間文化是從下面長出來的,是人們自發的土生土長的表達,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出來的,「幾乎沒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處」。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的文化,作為工人階級的文化是現代資本主義內部象徵性反抗的主要表現形式。問題出來了,誰有資格列入「人民」的范疇,資格由誰來確定?霍爾說,大眾文化就是一個爭論和確定關於「人民」的政治構成以及他們與權力集團關系的場所。在這里,他們有可能團結起來,組成相對於權力集團的人民。
定義十,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出現而產生的城市工業文化;威廉姆斯說,這是一個早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就已經進入了英國人思想的文化。因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從根本上改變了與大眾文化有關的各種關系。其實,大眾文化發展到後工業時代後,越發展現了其當代城市娛樂文化與產業文化的特徵。
定義十一,在後現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異之後形成的當代文化形式。這是一種不再區分高雅與通俗差異的文化。原先意義上的精英文化將走向終結,代之而起的是經濟、政治、科技、商業與文化的全面滲透或互相交融。
定義十二,以當代電子高新科技為傳播媒介的,在時間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傳統的神話已經遠去,今天的神話是以電子媒介傳播的大眾文化。
定義十三,……。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范疇,它主要是指興起於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是處於消費時代或准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採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它是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充分發展後的產物。是當代大眾大規模地共同參與的當代社會文化公共空間或公共領域,是有史以來人類廣泛參與的,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當代大眾文化的興起,作為中國世俗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方面,具有開放的、變革的意義。
⑦ 如何評價法蘭克福學派
對於法蘭克福學派的評價: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是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中最為激進與嚴厲的一種.他們從文化藝術活動的本質規定性出發,對文化藝術在發達工業社會中的嚴重異化現象進行了猛烈抨擊,痛斥大眾文化的平庸化,商品化。
齊一化和意識形態功能.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我們需要做辯證分析,既要認識其合理性,又要看到其缺陷,從而為我國在工業化,市場化進程中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法蘭克福學派的簡介:
法蘭克福學派是當代西方的一種社會哲學流派,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是以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社會研究中心」為中心的一群社會科學學者、哲學家、文化批評家所組成的學術社群。作為西方社會哲學的研究重陣,該學派正式創立於1923年。
隨著A.希特勒的上台和二戰的爆發,法蘭克福學派經歷了從最初的不斷發展壯大到戰時遷移、戰後重建以及後期逐漸解體消亡的曲折歷程,其社會政治觀點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諾、H.馬爾庫塞、J.哈貝馬斯等人的著作中。
該學派的理論來源主要是:馬克思關於分析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論,更直接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盧卡奇等人的理論繼承者;同時,還受到了黑格爾、康德、弗洛伊德和浪漫主義等眾多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