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許淵沖: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1、繼承傳統、突出當代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更應以積極的姿態、開放的胸懷大力推動當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鋒交融中告訴世界中國人民的所思所想、不懈追求和未來。 [詳細]
2、中國文化、世界表達
與時俱進,不斷探索開拓對外宣傳的新思路新舉措,要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積極探索我國對外文化傳播的專業化、市場化道路,要藉助手機、網路電視、數字出版、動漫遊戲等高新技術和新媒體。要重視人與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溝通。 [詳細]
3、尊重規律、科學發展
官民並舉,推動政府對外文化交流同時加強民間文化交流;兼容並蓄,「走出去」同時積極吸收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成果;雙輪驅動,加強公益性文化同時發展商業性文化貿易;注重長效,充分發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活動常態、作用長效特點;凝心聚力,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形成對外文化工作合力。
❷ 孔子學院為何會失敗中國文化要如何走向世界
幾千年來,孔子教授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讓我們虛心學習,任何人都有可能是你的老師;他也告訴我們,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和思考結合,任何偏袒了一方都會讓你的學習有所阻礙;他還教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必要強求知道,不懂就去問,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孔子不僅教授我們知識道理,他的思想也是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導著我們的人生,可見孔子對我們的重要性。
而當今世界在日益發展,文化軟實力對一個國家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因此中國也在國外建立了很多孔子書院,以求宣傳中國的文化。
然而,近幾年來顯示,孔子書院在國外的發展並不是順風順水。那麼中國文化應該如何走向世界呢?
孔子學院
「世界文化的未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誠然,這句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別人的一個觀點而已,不過也從側面反應出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當今中國,已經不是過去那個落後而又貧困的國家了。我們中國有著美好的生活,有著迅猛發展了科學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然而這就會給國人帶來一個問題,如何能夠更好的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
本來全球一共擁有1000多所孔子書院,而在歐洲,孔子學院幾乎全部關閉,而在美國,也從原來的100多所減少到了40多所,究其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並不難想,首先就是沒有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文化因素而進行改變,雖然文化是相通的,但是在一些方面,比如文化氛圍等還是會有所不同。
在孔子學院設立茶藝,書法,戲劇等,也只適合他們進行觀賞,而不是學習,畢竟他們從小都不是受這種文化的熏陶,自然會對這些傳統文化有著陌生感,只有興趣感受,而沒有興趣學習。
其次,中國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就像中國這種傳統文化,並不適合出走國外,就像日本也有壽司,有浮世繪等,但它並沒有將這些傳出國外,畢竟這些東西不適合普世性,就算傳播,也不會有什麼收獲。
選擇動漫是因為世界各個國家都有動漫文化,這就找到了文化的共通點,從而能夠將日本的動漫發揚光大。美國也一樣,因為世界各國都會有電影產業,所以將電影作為突破口。
這樣反觀中國的孔子書院,自然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而且文化出走國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到現在的慘淡而評估它未來的狀況,畢竟事事都有可能改變。
小結:
「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了,慢的東西太少了,我們頭也不回地急行,而身後的腳印,村莊,影子,卻早已無蹤。」
這個時代在變,傳統文化也在日益消失,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而讓文化出走國外也是一個不錯的安排。
孔子書院的建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要宣揚中國文化,從而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這本身是沒有錯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這般。
但是,反觀孔子學院的發展,我們不得不說,是存在著問題的,為文化出走國外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從實際出發,符合這個國家國民的需要,而不是單純的傳入,我們要明白文化在哪一個方面能夠具有價值,能夠讓國外的民眾有所喜歡。
其實在當今世界,我們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連接點,就是說和國外受眾的相交之處。
就像美國的好萊塢,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韓劇,孔子學院雖然能夠代表中國,但在現代卻沒有一定的競爭力。中國文化應該出走國外,本身是沒錯,不過要能夠接受漫長的時間考驗,畢竟文化傳承之路,任重道遠。
❸ 以李子柒為例談談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在傳播內容上,先術後理,首器次道。海外異域,國情民情迥然不同,文化傳統差異巨大。在國內叫得好、叫得響的作品、項目,在國外不一定叫得好、叫得響;反之亦然。想當然把國內的做法,運用到國際上傳播,很可能適得其反。比如說,在國內傳播傳統文化,我們一般是先從理論上講其重要意義,解決認識問題,然後再著手貫徹實施具體項目。而在他國,相關背景缺乏,文化圈差異帶來的理念截然相異,對我了解有深有淺,感情有好有差,判斷事物的價值標准不一,認知不等於認同,因此或許正好相反:先實施具體的文化項目。如此說來,我們應尊重差異,不強求對方點贊苟同。特別是,不糾纏於文化觀念「形上」的是是非非,而在文化的實證和器物層面上多下工夫,先讓對方感性了解,然後激起其主動的思考、理性的好奇、熱情的學習。
❹ 中華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要考慮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須明確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長期以來,國人認為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豐富燦爛、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評價,或者是就東亞漢語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圍內,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整體上說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產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都還很落後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區之間缺少必要的人員和生活必需物資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獨立發展的。正如恩格斯所總結的,「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這些文化都適應了各自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並無優劣可言。由於不存在交流和比較,也談不上哪個先進,哪種落後。
從不同文化的群體開始相互接觸以來,文化的傳播一直有兩種方式——自願的和強制的。一般來說,對物質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願的,而對精神文化的接受則兩者兼而有之。強勢文化往往會依靠武力、權力、財力、人力強制推廣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語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這樣的結果。
在古代中國內部,同樣如此。一方面,自認為居於「天下之中」的華夏諸族(漢族)對自己文化的優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絕不會向「非我族類」、尚未開化的「蠻夷」推廣,僅給那些「仰慕華風」又具備學習條件的人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蠻夷」歸化以後,就必須接受中國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歸流後,新設置的府、州、縣內就必須辦學校,興科舉,尊孔孟,以儒家學說教化百姓。民間信仰和宗教一旦對主流文化構成威脅,也會被堅決取締。
時至今日,在世界多數國家已經基本實現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的條件下,物質文化的傳播已經不存在障礙。但在大多數人已經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條件下,精神文化的傳播只能以自願接受為前提。中國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學說再高明玄妙,中國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別指望能取別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觀念、模式而代之。
因此,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由於主觀或客觀的種種原因,直到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各國一直缺少人員和文化的交流。中國文化主動走出去,能讓各國人民近距離或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有利於改變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國人走向世界,他們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傳帶者。如果他們普遍具備了優良的素質和文明的舉止,中國文化的地位就能隨之提升。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另一個目的,是要學習世界文化。我們不能坐待各種文化主動傳入中國,而且通過走出去後的比較借鑒,同類文化優劣立顯,取長補短順理成章。中國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進的文化自期,了解和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徑,是向世界提供盡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這也是傳播文化的有效途徑。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文化商品大多還是來樣加工、貼牌生產,外銷商品中的文化含量還很低,文化服務近於空白,發展的餘地非常廣闊。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處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正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❺ 中國女孩在法國彈古箏征服路人,中國文化應該如何走向世界
一直以來,我們全國人民所倡導的“四個自信”中就包涵文化自信。中國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並且這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非常值得我們當代年輕人學習了解。近日,一位中國女孩在法國大街上以街頭藝術的形式彈奏古箏,征服了許多路人。可見,我國的文化在國外也是非常受歡迎,而且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需要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那我們應該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呢?有以下幾點。
一、積極與當代文明融合首先,文化要“走出去”,不一定要親自到國外,而最好的方法便要藉助當代許多的文明形式來實現文化的傳播,比如通過新興視頻軟體傳播,像抖音、B站錄制視頻來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就像當紅優質視頻博主李子柒,她就是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明融合來向外傳播,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反響。
最後,各位讀者,對於小編總結的問題,您還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嗎?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一下。
❻ 試論述在全球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文化全球化從根本的意義上說,應該是在尊重和保
持文化個性基礎L對人類文化共性的發揚和推廣,是在
保持差異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樣性和
統一性的雙向互動。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於自
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這種特有的文化已經成
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傳統民
族文化的同時接納現代性,吸收全人類所創造的優秀文
化成果,形成一種既適應現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
化,是我們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亟待解決之難題。
「一個民族要認識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牆,從外
面看。一個民族要認識別個民族,就要走進別人的牆,
從裡面看。其實,認識自己和認識別人是同時的。」口1文
化的民族性並不是封閉的、保守的,而是開放的、發展
的動態概念,它在自己的歷史行程中總要吸納外民族文
化的精髓,融於自己的血肉之中。中華文化的走向遠不
只是一個繼承並發揚傳統的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本
全球化背靠下中國傳統文化境遇
理論研討
身是建築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基礎之上的,近來,隨著國
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經濟和從前的經濟結構以及經
濟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國民眾也正一步步邁向一
個現代化的社會巾去。眼下,進入公眾視野的文化產品
和文化門類眾多,能夠沖擊人的感官並且改變人的觀念
的東西也很多。網路、傳統媒體甚至公共場所部可以對
人的行為和觀念產生影響。在這種前提下,仍然要求今
天的人們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為方式來生活,是不明智
的,也是不現實的。正像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的: 「全
球化並不是我們今天生活的附屬物,它是我們生活環境
的轉變,它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1因此,中國傳
統文化唯有積極地進行文化整合,捨去消極的不合理的
因素,讓健康的、符合今天民眾行為習慣和理念的因素
積極加入進來,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繼承和發
揚, 「保衛傳統文化」的呼聲也才能平息下來。
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相比,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和
軟環境,文化行為和文化生態的大規模變化在短時期內
是不會產生巨變的,但是長遠的看,唯其不容易徹底改
變,其改變之後的慣性爿『會更深遠。韓國的「江漢奇
跡」,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下的
另一種結果。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並不矛盾,把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與現代化變革中的
需求結合起來,應是一個民族實現現代化的最好選擇。
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演進以
至變革的過程,永無止境,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發展的
歷史經驗都說明,異質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是文化
更新發展的重要契機,文化封閉則只能導致僵化、停滯
和落後。
總之,文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中的一種客
觀趨勢,文化全球化不等同於「文化殖民化」或「文化
霸權上義」。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無論任何民族只有
積極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創造
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
共同構建全球文化新體系。
❼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意義
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以經濟為代表的硬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逐漸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國家的整體發展和戰略角度來說,文化軟實力的強弱也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文化「走出去」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也直接關繫到我國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西方國家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維持共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對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脅,於是採用文化滲透、價值觀輸出等方式沖擊中國的文化市場,並且在國際社會宣揚一些對中國不利的言論,比如「中國威脅論」「文明沖突論」等,煽動國際社會情緒,破壞中國的文化建設和詆毀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和諧國際關系的構建。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可以進一步加強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增強國家的話語權建設,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
增強綜合國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國經濟硬實力逐漸強大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具體來說,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世界交流、合作的實力是「中國製造」,那麼隨著自身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在未來與世界各國進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國金融」、「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倡議」等。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響應,不斷深化與中國的合作,值此契機,中華文化也可以實現對外的傳播。通過發掘中華優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闡釋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文化實現交流、碰撞,增進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有利於求同存異、增進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敵對勢力給中國造成的不良影響,重塑國家整體形象。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有利於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堅持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發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硬實力與軟實力是我國不斷發展進步的兩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協調發展,才能共同增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促進國家的社會建設。近年來,我國對軟實力越來越重視,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發展硬實力的同時需兼顧軟實力」,這些政策措施對於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從兩者的屬性來說,軟實力不同於硬實力,其本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通過文化因素,可以影響、改變人們的行為,並且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可以為硬實力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價值遵循。雖然文化具有強大的力量,但它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依然需要依託於經濟硬實力。軟實力與硬實力協調發展,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強大支撐。同時,軟實力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硬實力的發展,推動國家硬實力「走出去」。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硬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充分結合、協同共進,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靈魂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唱響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著重展示我國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文化淵源。通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獲得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進而增進國際間的交流互動。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使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等相關言論不攻自破,從而樹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建設。
❽ 運用文化傳播的角度說明中華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本質就是中華文化向全世界的有效傳播。要推動中華文化向全世界的傳播,必須處理好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傳播主體問題,依靠哪些力量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這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起點。二是傳播受眾問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應得到哪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共鳴和認同。我們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應該將重點放在什麼地方,這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標點。三是傳播方式和渠道問題,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和渠道能夠有效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這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具體過程。四是傳播效果評估問題,即我們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會帶來什麼影響,中華文化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主流人群中有著怎樣的知名度、影響力和美譽度,這是對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全過程的綜合評估。效果評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進展,更好地分析我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從而提出更加有效的對策和措施。
文章來自:http://www.doc88.com/p-3969513389156.html
❾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❿ 與文化的未來: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官民並舉,推動政府對外文化交流同時加強民間文化交流;兼容並蓄,「走出去」同時積極吸收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成果;雙輪驅動,加強公益性文化同時發展商業性文化貿易;注重長效,充分發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活動常態、作用長效特點;凝心聚力,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形成對外文化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