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代文化的時代特點有哪些請幫忙解答。
君主專制空前加強;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政治腐敗,土地高度集中,農民起義不斷,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思想領域反封建思想的同時,文學、藝術領域也必然帶有反封建色彩。
B. 為什麼南京明文化
1.因為盡管南京號稱九朝古都,但歷史上,只有明朝是最強大的。其他的朝代都很弱小。
2.從時間來看,明朝距今是最近,只有700年的歷史。再向前,距我們較遠,許多文化在歷史中已經慢慢消失。
3.南京現有的主要古建築群都是明朝的,如南京城牆
4.明朝是漢族推翻了蒙古族建立的,從某個意義來說,是紀念漢族人的偉大,明朝之後的清朝又是少數民族掌權,所以明就成了漢族正統地位的代稱。
以上不是網路復制,是自己辛苦打的。
C. 明朝文化的主要特點
明清時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得到鞏固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明朝:重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治
明朝雖是漢族政權,但政府卻十分重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先是實行元代以來的土司制度,對歸順的各少數民族首領授予世襲官職,由他們自行管理所轄地方。後來又實行「改土歸流」,把土司轄區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范圍,這有利於國家統一的發展。
明朝:中華各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在北方、東北和西北地區,明政府主要設置軍事機構鎮守,例如設置都司和衛所,以鞏固國家的安定和統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勵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在經濟文化上的往來,如移民屯墾、貿易互市、興建學校、推行儒學等等舉措,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明朝政府的這些措施,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日益密切,從而實現了中央王朝與邊疆地區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清朝:中華民族共同體更進一步穩固發展
由滿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由於滿族統治者採取了許多重大措施穩定邊疆,並對漢文化和各少數民族文化採取了更為寬容、開放的態度和政策,使民族關系、民族融合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加強了各民族的相互認同感。
清朝:體現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清朝前期以強盛國力所奠定和鞏固的中國疆域,促進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斷增加,在晚清時期受到外國侵略時,中國各地區民族皆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而對列強作出抗爭,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與以前歷代相比有那些獨特的地方?
從順治帝起,清朝統治者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首先肯定了漢族文化的先進,採取了向漢族人學習,學習他們的習俗、文化,重用漢族大臣,開科考,修孔廟,拜孔子等一系列行為。這些行為在順治帝之時,幾乎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連順治帝的親生母親都不支持他。這或許是順治帝抑鬱而終的原因。
但事實證明順治帝的作為是對的,康熙不僅繼承了順治的政策,還親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漢族人的心。從那時起,一品大員,如上書房大臣等,一改無漢臣的歷史,重用漢臣。如張廷玉,歷三朝,居首輔四十餘年。這些做法是空前絕後的。
理藩院
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清以前歷代封建王朝對於少數民族事務的管理,只設官員兼管,不設專署。清於崇德元年(1636)設蒙古衙門,由承政、參政主管;三年六月,改稱理藩院,屬禮部。順治元年(1644),改置尚書、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書亦入議政之列。設錄勛、賓客、柔遠、理刑四司。雍正時定以王、公、大學士兼理院事。乾隆改設旗籍、王會、典屬、柔遠、徠遠、理刑六司。咸豐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前,兼辦對俄外交事務。光緒三十三年(1907)九月,改為理藩部,清亡遂廢。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隨著清廷全國政權的建立,更為總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的中央機構。清統治者通過理藩院實施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加強與他們的聯系。康熙二十六年(1697),修定《理藩院則例》,用法規固定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各項措施。以後,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祿、朝貢、定界、官制、兵刑、戶口、耕牧、賦稅、驛站、貿易、宗教等政令。另有司務廳、銀庫、飯銀處、當月處、督催所及滿、漢、蒙、俸四檔房掌衙署日常事務。理藩院所轄,先後尚有內館、外館、蒙古學、唐古特學、托忒學、俄羅斯學、木蘭圍場、喇嘛印務處、則例館等機構。此外還派司員、筆帖式等常駐少數民族地方,處理特定事務,定期輪換。
理藩院的歷史作用
首先,理藩院執行了清代比較成功的統治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清朝是我國少數民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鑒於明末對周邊地區無力顧及的歷史教訓,清朝統治者,特別是清前期的封建帝王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極為重視。他們把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居住的廣大地區看成是統治中原的「屏藩」,認為「搖惑我外藩」,就是「壞我屏垣」,就會使「疆圉」「不靖」,而「邊境一日不寧,內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這勢必要危及到全國統治的穩定性。正是基本這種認識,康熙帝在位61年總結了大量的統治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經驗。他認為,統治西、北邊疆地區的宗旨在於「治之得其道」。他特別指出要加強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對中央政權的向心力。針對這些地區少數民族的貢物他曾議論:「貢物何足珍貴,正鑒其誠敬之心耳」。為了表示對統治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視,康熙還把「柔遠能邇」當做「敬天法祖」的實際內容寫入遺詔中,令後代子孫永誌不忘。雍正帝即位後,親自為理藩院書寫匾額:「宣化遐方」,並在統治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策中提出要「從俗從宜,各安其習」。乾隆皇帝當政時期,盡管他認為「駕馭外藩之道,示之以謙則愈驕,怵之以威則自畏」,從而採用了「寬猛互濟」、「恩威並用」的方針,但同時也仍然主張「從俗從宜」、「不易其習」。總之,清代前期統治西、北邊疆地區,實際上是採用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方針。
其次,理藩院促進了清代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在17世紀中葉,理藩院的活動保證了清朝的順利入關,對清朝統一全國起了促進作用。由於明朝腐敗導致的中央政權力量削弱,我國17世紀中葉陷於分裂狀態,這種分裂在當時並不是一種值得稱頌的現象。一方面,因為這種分裂戰爭連綿不斷,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經濟遭到破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已經東來,沙俄也時刻窺伺我國北部的大好河山。如果分裂形勢繼續下去,就可能給這些侵略勢力以可乘之機。所以,盡快恢復統一,不僅有利於國內各民族人民的休養生息,符合全中國人民根本利益要求,而且對於抵抗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和沙俄侵略勢力也有著重要意義。歷史證明,統一的歷史使命由清朝承擔了。清朝所以能承擔這一重任,除了別的因素外,漠南蒙古已經成為它的可靠後方和重要的藉助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這與理藩院有密切關系。理藩院設立後四個月,其官員就往察哈爾、喀爾喀、科爾沁諸部「稽戶口,編牛錄,讞庶獄,禁姦宄」。僅一個月就編成了牛錄,造好了甲士清冊。這既穩定了漠南蒙古的社會秩序,也為清朝提供了兵源。理藩院設立後八年,清朝入關,漠南蒙古諸部紛紛率師相從。同時,在清朝入關之際,理藩院及時地把清軍入關和進佔北京情況通知漠南蒙古各部,使他們時刻有所准備。雖然,清軍入關後在統一過程中使用了殘酷的暴力,對社會經濟發展一度造成影響,但是,清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是無論如何不能抹煞的。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多民族統一國家得到空前發展和鞏固的時期。有清一代,維護國家統一的力量與形形色色的分裂勢力曾進行長期斗爭。在這些斗爭中,理藩院充分發揮了維護統一的作用。有些前已述及。又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當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札薩克圖兩汗發生沖突後,理藩院尚書阿喇尼親往喀爾喀七旗蒞盟,竭力促使他們「盡釋舊怨」而「交相揖睦,共享昇平」。這年八月,阿喇尼又召集喀爾喀兩翼汗傳達康熙聖諭,令其「同歸於好」。當噶爾丹發動內亂、喀爾喀蒙古各部率眾南奔時,理藩院立即將情況上奏康熙帝,並負責安排喀爾喀蒙古各部生計。正是在理藩院組織安排下,通過多倫會盟,我國北部邊疆很快出現了安定局面。康熙皇帝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應當說,這種北部邊疆的堅固狀況與理藩院的作用是分不開的,這又為徹底粉碎噶爾丹內亂、抵禦沙俄的擴張侵略准備了條件。
理藩院除在政治軍事方面促進了清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鞏固外,還程度不同地促進了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與中原內地的經濟交流,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多倫會盟之後,理藩院派遣官員去山西等地准備耒耜,幫助喀爾喀蒙古於膏腴之地種植農作物。理藩院還按照清代帝王的意志,協助組織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建立「常平倉」,貯積糧谷,以備賑濟,「其收放實數」,「每年秋後造具印冊報院」。僅漠南蒙古哲里木、昭烏達、卓索圖3盟26旗就額存谷246100多石。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吳喇特鎮國公達爾瑪機里弟屬下游牧地方,因風雪之災,人畜傷損。理藩院派遣官員按戶賑濟,共計大小15385口,6個月時間用米7240.1石。在救災過程中,理藩院官員因地制宜,在有河流的地方幫助蒙古人民造船、結網、捕魚。此外,理藩院管理的驛站把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內地聯成一體,這對西、北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對清朝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多少起了一定作用。
我們在評價清代理藩院、基本肯定它的歷史作用時,應當說明,理藩院終究是清朝階級統治和壓迫的工具。它維護的是少數民族王公貴族的利益,維護他們對各族勞動人民的剝削。西、北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勞動人民受「厚斂重徭」的剝削,被「納之於阽危之域」,生活極為貧苦,遇有災荒,清朝經理藩院雖有賑濟,但由於上層王公們「苟且塞責」,廣大勞動人民「並不得實惠」。統治階級需要的「納賦」、「貢徭」像兩根繩索,把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緊緊捆綁住,使他們難以逃脫「重賦苛役」的苦海。因此,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勞動人民「迫於飢寒,以致離散」的現象到處可見。
------------------------------
明朝對少數民族的殺戮以及滿族是明朝人的證據
很多人的對於清朝的殘暴不滿,指責清朝殺戮太過。可是縱貫所有封建王朝,那有不沾血腥的呢?
洪武五年征三十六洞散毛。景泰六年,征湖廣苗蒙能,圍攻龍里,懷化、銅鼓諸地,天順五年,大軍深入苗疆,攻破幾百餘寨 ,焚毀三千家,斬首三千三百餘人。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於把珠等起義失敗後,有四千四百九十人被殺,五千五百個婦女被俘往他鄉,萬曆年間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揚應龍之亂時,許多苗族、仡佬族橫遭屠殺,被迫逃走,戰後倖存者僅「十之二」。為了「開邊」,明王朝在黔東和貴陽、安順等地大量安屯設堡,強使許多苗族人民遷居。(《邱北縣志》第二冊)
貴州軍務右副都御史白圭的摺子,左一個「斬首一萬」,右一個「斬首3000」很是洋洋得意啊。
據《鳳凰廳志》和《瀘溪縣志》載:苗區人口「大經草剃,存不滿百」,「幾經絕種」。「經過撻伐征剿,村寨十室九空,人跡滅絕」
明遼東總兵李成梁軍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的引導下,攻克了阿台的古埒城,屠城。還把人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常剛和父親塔石誤殺了。
再說滿人本來就是明朝子民,怎麼能用日本來比擬?
明成祖永樂年間,東海女真部分南移,同建州女真經常發生戰爭.建州女真被迫向南向西遷移.
宣德時期,童猛哥帖木兒為東海女真殺害.其弟凡察,其子童倉,董山率部西遷,經佟家江(今渾江),進入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於呼蘭哈達山(又叫煙筒山)下,渾河支流蘇子河畔,築城定居下來.
正統時期,明政府為了籠絡建州女真,任命阿哈出的孫子李滿柱為建州衛指揮使,凡察為建州右衛指揮使,董山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建州三衛"之稱由此而來.建州三衛是明政府設立的地方機構,既管軍事,又理民政,"撫綏屬部","看守地方".長官由中央政府委任,可以世襲,要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承擔各種義務."有所征調,聞使即從,無敢違期"①.正如清太宗皇太極所雲:"我祖宗與明朝看邊,忠順有年."這生動地反映了明朝中央政府和地方衛所的親密關系。
① 《左傳》卷二十二,昭公九年.
①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二十四
明初,太祖朱元璋頗重視對東北邊陲少數民族的治理.洪武三年(1370年),在遼東設立了定遼衛都衛.八年(1375年),改定遼衛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管理遼東25衛,138所,二州一盟.
永樂七年(1409年),在黑龍江特林地區設置了奴爾干都司,所轄的著名衛所有建州衛,海西衛,兀者衛,囊哈兒衛等.成祖朱棣派遣宦官亦失哈到奴爾兒干都司進行慰問與巡視,增進了邊區民族與明中央政府之間的聯系.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遷都北京後,加強了對東北地區的經營.從洪武到正統年間,先後在東起庫頁
島,西至斡難河,北自烏第河,南瀕日本海等廣闊地區,建置了184衛.這對東北邊疆的開發建設,以及邊區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東北女真等民族,明政府採取了招撫,羈縻與分而治之的政策.政治上,明政府委任部落酋長,首領充當衛所長官,申明職守,給予敕書,又稱璽書."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仍舊俗,各統其屬"①.各衛所要對明政府履行各項義務."時以朝貢",衛所官員要定期進京述職,奏報地方治亂.建州,海西女真每年冬季從開原入京朝貢,貢品主要有人參,貂皮,海東青,馬匹,珍珠等地方名貴土特產.
D. 談談你對朱元璋及明文化的認識
強調親近儒生,從師指授、讀書明理的重要意義。從保留下來的片斷材料可以看出,元璋讀書學習是很認真很刻苦的,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朱元璋對知識的追求如飢似渴,而且涉獵十分廣泛,諸如兵書與天文星占、四書五經、史書等,無所不讀。
兵書與天文星占 戰爭環境,首重兵書。元璋後來成為一位大軍事家,大謀略家,對經典兵學不僅有很高的造詣,而且苦學活用,出神入化,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洪武元年(1368)三月,大功告成,元璋與劉基坐在奉天門回顧討論兵事。元璋說:「克敵在兵,而制兵在將。」劉基說:「臣得侍左右,每觀廟算(朝廷制定的戰爭謀略決策,這里指元璋的決策),初謂未必皆然,及至摧鋒破敵,動若神明。由是知任將在陛下,將之勝不若主之勝也。」這話也並非全是出於恭維。
E. 明清時期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1.在圖書典籍方面:明清兩代皇帝調動巨大的人力、物力,對中國上下幾千年,浩如煙海的典籍進行了整理、匯編,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編纂了大型類書《永樂大典》,保存了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清康熙、雍正時又一部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編纂成書,這部書將清代所能見到的各種古籍分成歷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編。全書一萬卷,是我國現存類書中規模最大、用處最廣、體例最完善的一種。康熙年間編撰大型字典《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字數最多的字典。清代乾隆年間又完成了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此書歷時十年,收錄有3503種,是至今為止世界上頁數最多的叢書。這些工作應該說是對中國文化典籍的大總結。
2、在古典科技方面:(參照中國歷史189頁)李時珍花費了27年的時間,編成了《本草綱目》52卷,徐光啟主編《崇禎歷書》,還編寫了《農政全書》,這本書共60卷約60萬字,記載了我國自古以來的農學理論。宋應星生活於明末清初,他在全面總結我國十七世紀以前工農業生產技術的基礎上,撰寫了《天工開物》三卷十八章,這是一部稱譽海內外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工藝網路全書。國外稱之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日本人將此書奉為至寶,並由此發展出一門「天工學」。
F. 中國明朝的文化發展與文藝復興有什麼區別
(1)歐洲之文藝復興與古代明文化,尤其是晚明文化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不同之處,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的心文化,但是在中國的明朝,雖有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但是並沒有新的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仍然是舊時代的文化。
(2)中國明朝有新學等思潮,但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有相似之處,但是仍是在舊有格局下的變動,仍然以忠君等封建糟粕為基礎,沒有上升到新生產力、新的階級的代言人角度。
G. 明清文化的特點
明清文化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相繼占據文化宗主地位;
第二,早期啟蒙思潮應運而起;
第三,進入古典文化總結時期;
第四,進入「西學東漸,中西文化匯合」的初級階段.
以上四點,是就明清兩代文化的共通特色而論的.若就明清兩朝之間言之,彼此又有明顯的差異.
H. 唐宋明文化奠基作用
唐宋明文化對塑造中國人的精神內涵居功至偉,影響深遠。
唐詩、宋詞是中華文化的兩座高峰,以及明朝戲曲文化,都對塑造中國人的精神內涵居功至偉,影響深遠。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
I. 明朝有哪些比較好玩的文化呢歷史上有何記載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很繁榮,昌盛的朝代。不過也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11、朱元璋曾經編了一本書叫做《御制紀非錄》,裡面詳細記載了當時各藩王的各種荒唐罪行,並勸諭其改過自新。此書當時在明朝是皇家機密,除被下賜藩王們外,其他人無從得知。
12、東廠的太監拜的是岳飛,在他們看來,朝堂上的那幫文官都是和秦檜一個嘴臉,沒一個好東西,而他們內監,忠心可比岳武穆。
J. 明朝在文化成就上有哪些代表
在明末已經出現了許多在今天看來都十分先進的科技,由於人為,這些科技消失了。在這緬懷一下我們祖先的智慧
1 天文 氣象:
西元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一百三十二幅雲圖,並與天氣變化聯系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西元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雲圖。)
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
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設觀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說)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
1634年正式安裝我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禎歷書》
2 數學 物理:
1450年吳敬撰<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
1584年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演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演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他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沖擊空氣而產生的,聲音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 立存在的時空觀。
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
3 醫學: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我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我國種痘法於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 )
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161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於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我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
1624年張景岳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
1640《景岳全書》64捲成書
1641年吳有性撰<瘟疫論>
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4 農學:
1376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
1511年中國種植玉米 (有疑點,可能不正確)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
1582年 藩薯傳入中國
1596年 屠本畯(jun)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
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籌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1639年顧炎武開始編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1640年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記》正式成書
5 地理學: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
6 化學、冶煉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志>記載以火爆法的采礦技術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葯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1637年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五金》中有關於密封加熱冶煉"倭鉛"(即鋅)方法的記載。明代的錢幣"永樂通寶"(西元1403-1424年)有的含鋅高達99%。歐洲到十八世紀才開始冶煉鋅。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7中記載了煉焦炭的方法:"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歐洲到西元1771年才開始煉焦。
7 機械製造:
(1372年造碗口銃,口徑11cm,上有銘文說明為水軍裝備.
1377年造手銃(小口徑管形.)
14世紀著《火龍經》
14世紀末發明「神火飛鴉」
1405年鄭和船隊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的遠洋船隻"寶船",船長150餘米,容千餘人
1453年造銅火銃(滑膛式.)
1524年在北京鑄造佛朗機炮
16世紀中葉發明「火龍出水」。箭頭上龍頭下圓柱,柱體分層裝火箭,為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多級火箭(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附圖樣。 )
1558年造出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
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其效類似地雷)
1598年趙士禎呈<神器譜>,記載銃器製作及使用方法(附圖樣)
1626年王鉦編成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機械工程專著<新制諸器圖說>
1637年宋應星撰成中國科技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1642年南京出現遂發火槍。
附:
嘉靖年間,萬戶進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試驗,成為現代載人飛行先驅,現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環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