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斯基亞王陵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阿斯基亞王陵
英文名稱:Tomb of Askia
國家:馬里
所屬洲:非洲
入選時間:2004年
遴選標准
200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 (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⑵ 希臘在哪
古代希臘人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義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佔有制國家。
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臘人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義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佔有制國家。
公元前第2千紀和第1千紀初期的希臘 近代考古發掘揭示,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克里特島約於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後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 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
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公元前12世紀以後的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一些生活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公元前8~前4世紀上半葉的希臘 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於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系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盡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製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公元前 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 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後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外謀生,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范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義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後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連同(見大希臘),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廷,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它們與母邦的關系,主要限於奉祀共同的神□。隨著條件的變遷,彼此間的關系有的疏遠,有的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希臘人與其他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有利於希臘經濟的發展,對各城邦社會、政治制度的演變也有一定影響。
古代希臘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 7世紀中葉以後,重裝步兵逐漸成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種。兵制的變革對城邦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有影響。貧富分化加劇引起的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壟斷地位的斗爭,以奴役外族人為主的奴隸佔有制的發展,使許多城邦的階級結構和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變化。其突出表現為斯巴達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許多城邦的興衰。同時出現了一些用成文法規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動,如斯巴達的利庫爾戈斯(一譯「萊庫古」)改革、雅典的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紀的希臘,「僭主」一詞系指非通過選舉上台執政的人,他們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層群眾的支持,採取一些有利於下層群眾、削弱氏族貴族勢力和影響、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圖。
公元前 6世紀中葉起,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以米利都為首的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推翻波斯統治的起義(公元前 500~前494),揭開了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的序幕。公元前 492、前490和前480年波斯軍隊對希臘的侵略,都以失敗告終。在馬拉松、薩拉米斯、普拉蒂亞等戰役中,反抗侵略的數十個希臘城邦的人民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希臘人的勝利在希臘世界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見希波戰爭)。西西里島的希臘人也在公元前480年取得了打敗迦太基的重大勝利。
公元前478或前477年,以雅典為首的一些希臘城邦結成提洛同盟。該同盟的建立及其性質的演變,使希臘世界的整個政治格局變得日益復雜。以奴隸佔有制為基礎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對整個希臘世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對雅典軍事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擴張,斯巴達日益感到不安,並且企圖加以限制。忒拜、科林斯、阿爾戈斯等比較大的城邦則都權衡利害得失而在分別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兩大城邦集團之間周旋。公元前449年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各邦之間矛盾更加突出。伯里克利當政時期雅典臻於鼎盛。城邦之間的矛盾終於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牽涉到希臘半島的許多城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觸及散布在西西里、愛琴海諸島、色雷斯沿岸和小亞細亞等地的眾多希臘城邦。戰爭以雅典的失敗告終。戰後,雅典、斯巴達、科林斯、敘拉古等主要城邦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在一些地區,公民兵制逐漸瓦解,僱用兵制不斷發展。
在希波戰爭中失敗而暫時退出歐洲的波斯,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期起重新成為操縱希臘政局的重要力量,並用大量金錢支持斯巴達,幫助其打敗雅典。不久,斯巴達因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政治地位問題與波斯發生武裝沖突,波斯人轉而支持不滿斯巴達統治的希臘諸邦。公元前 395年爆發了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爭(公元前387年結束)。同年,在波斯任職的雅典人農指揮的艦隊,大敗斯巴達海軍,迅速清除了斯巴達在愛琴海諸島派駐的軍隊。他勝利返回雅典,重建了公元前 404年根據斯巴達的要求拆除的雅典城牆。為了求得波斯人的支持,希臘交戰雙方競相派代表與波斯王廷談判。公元前 387年,斯巴達以承認波斯對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統治為條件,在波斯人直接干預下,強迫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接受了有利於斯巴達的《安塔爾基達斯和約》。此後,斯巴達重新肆無忌憚地干涉其他城邦的內政,蹂躪他邦主權,扶植寡頭。
公元前 378年,忒拜的民主派在雅典人支持下推翻了斯巴達於公元前 382年扶植起來的寡頭統治,驅逐了強占衛城達軍隊。以忒拜為首的維奧蒂亞聯盟在埃帕米農達等人領導下,一時成為左右希臘大陸政局的首屈一指的強國。公元前 371年留克特拉之役後,斯巴達軍隊被逐出中部希臘。隨後,埃帕米農達率軍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促成了阿卡迪亞的獨立,使麥西尼亞擺脫了斯巴達人數百年的統治,重新獲得了政治獨立。此後,斯巴達不再是希臘的頭等軍事強國,其政治影響也江河日下。忒拜的稱雄於公元前 362年蒙提涅亞戰役後結束。在色薩利,費列的僭主雅松(公元前380~前370當政)也一度雄踞一方,並企圖稱霸希臘。
留克特拉戰役紀念碑
利用對斯巴達暴虐統治的普遍不滿,雅典於公元前378 年組織了新的城邦聯盟。起初,它庄嚴保證入盟諸邦平等,不幹涉他邦內政,不在他邦境內駐兵和安置雅典軍事移民,一時博得廣泛的支持。但是以雅典為首組織的第二個城邦聯盟(史稱「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好景不長。忒拜不滿雅典接近斯巴達,帶領一部分支持者分裂出去。接著,因雅典違反同盟條約而爆發了盟邦反對雅典的「同盟戰爭」(公元前357~前355)。雅典的失敗使同盟趨於瓦解,於公元前338年正式解散。
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和希臘化時代 希臘的北方鄰國馬其頓的居民在種族和語言方面與希臘人很接近,並且深受先進的希臘文化的影響。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在位)統治下的古代馬其頓的迅速崛起,不僅極大地推動了馬其頓歷史的發展,而且使馬其頓人的歷史從此長期與希臘人的歷史融為一體。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的向外擴張,嚴重損害希臘許多城邦的利益,威脅它們的生存。以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為代表的雅典反馬其頓派,從公元前 4世紀50年代起,即為抵抗馬其頓的侵略在雅典內外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但以失敗告終。公元前 338年希臘諸邦聯軍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敗北,從此希臘的大部分城邦逐漸喪失了政治獨立,淪於馬其頓王國統治之下。
公元前 334年開始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實質是以馬其頓人為主的馬其頓、希臘軍隊對亞洲和北非廣大地區的侵略。公元前 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歷史進入「希臘化時代」。經過數十年的戰亂,在歐亞非三洲的廣大地域內出現了以托勒密王國、塞琉西王國、馬其頓王國為主的一批「希臘化國家」。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城邦多數程度不同地成了國王或僭主統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權利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希臘大陸,只有埃托利亞同盟和阿哈伊亞同盟以及斯巴達比較長期地保持了政治獨立。公元前 299年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巴爾干半島。隨著希臘化諸王國陸續滅亡,羅馬人逐漸成為希臘人命運的主宰。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了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告終。
古代希臘文化 在廣泛吸收西亞和埃及等地文化成就的基礎上,古代希臘人根據生產,社會和政治的需要,在包括數學、天文、醫學、建築、雕刻、戲劇、詩歌、哲學、歷史、演說術等眾多領域作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貢獻。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文化領域希臘諸邦都為豐富希臘的文化寶庫作出了努力。在希臘化時期,由於希臘文化與亞洲和非洲各地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某種程度地融合和相互影響,使傳統的希臘文化有了新的內容。古代希臘文化是屬於奴隸佔有制社會經濟形態的文化,其發、發展與奴隸佔有制密不可分,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
gudai Xila wenhua
古代希臘文化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指公元前第 3千紀末至前 1世紀下半葉生活在巴爾干半島和地中海周圍廣大地區的古代希臘人創造的文化。古希臘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世界,尤其對歐洲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從公元前 4世紀開始,「希臘人」並不單純是一個種族概念,而是泛指一切接受希臘文化和講希臘語的人。
公元前第3千紀末和前第2千紀,在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大陸有過歐洲最早的青銅文化(見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這里主要講公元前第 1千紀的希臘文化。這一時期的希臘文化是適應原始社會瓦解和奴隸佔有制一定發展階段希臘人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並反映、服務於這種發展的;是希臘人廣泛吸收周圍各民族,尤其是古代西亞、北非諸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並創造性地予以改造和發展的結果,是不同地區的希臘人共同智慧的結晶。
神話和宗教 古希臘文化發軔時期,神話和宗教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希臘人創作了許多具有永恆魅力的神話。希臘的宗教有過對宇宙萬物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並從圖騰崇拜發展到擬人化。古希臘眾多的氏族部落共同體都曾有自己的神,後來有了城邦的神和在整個希臘世界得到普遍尊重的神。公元前 8世紀末至前7 世紀初的詩人赫西奧德已經在他寫的《神統譜》中敘述了以宙斯為首的包括波塞冬、阿波羅、雅典娜、赫拉等在內的神的家族。
宗教在希臘人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作用是有區別的。在階級分化還不嚴重,所有氏族成員都參加生產勞動的時候,許多神與勞動過程有關。如赫爾墨斯放牧,雅典娜栽培橄欖,阿爾忒彌斯打獵等。當氏族貴族成為公社的統治者的時候,神便成了他們的保護者和權力的源泉。執掌祭祀大權的氏族貴族運用手中的宗教權力,控制和奴役普通氏族成員。他們利用據說來源於神或是得到神的保護的不成文法,對氏族成員進行裁判。當氏族貴族的統治由於城邦制度的發展而遭到削弱或摧毀時,把全體公民聯系在一起的具有整個城邦性質的宗教便應運而生。為城邦全體公民奉祀的神建廟和設立節日,是其具體表現。在雅典,所有重要的祭祀活動都被置於國家控制之下,各種節日慶典成了加強公民團結的重要手段。在希臘化時代,埃及和西亞諸國的眾多宗教信仰對希臘人產生了廣泛影響。托勒密王朝的國王大力推行對兼備埃及神和希臘神特徵的塞拉皮斯的崇拜。
建築和藝術 希臘人的祭祀儀式一般不在廟內,而在廟前舉行,因此廟的規模不大。最早的神廟為木結構,後來發展為石結構,多用希臘盛產的大理石建築。公元前7世紀以前,在科林斯等地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神廟,其結構顯然脫胎於邁錫尼時代的「麥加隆」(正廳)。公元前7世紀形成了兩種圍柱式神廟構築法,即多利亞式和伊奧尼亞式。前者盛行於巴爾干半島的希臘人地區、大希臘和西西里島,後者則為小亞細亞的希臘人廣泛採用。作為希臘建築基礎的柱式結構是希臘人的偉大創造,對後世影響深遠。公元前 5世紀末,在伊奧尼亞柱式的基礎上形成了科林斯柱式,並於公元前 4世紀被廣泛採用。神廟的裝飾從無到有,在很長時期內,塑造神像和裝飾神廟、祭壇是希臘繪畫家和雕塑家施展才能的主要方面。古希臘雕像—擲鐵餅手除塑造神像外,希臘雕塑家還創造了眾多的被理想化了的人體雕像,其中包括大量表現優秀運動員的雕像。早在公元前 7世紀就出現了稱為「庫羅斯」的石質裸體男青年雕像。在手法上,希臘雕塑家長期致力於表現運動中的人體姿態,取得了巨大成就。公元前 4世紀的雕塑家開始注意表現人的情感。在希臘化時代出現了一些描寫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作品。
公元前 5世紀希臘雕塑藝術的代表人物有以表現運動中的競技者著稱的米隆,以精妙的青年運動員青銅雕像聞名的波利克利圖斯和以雕塑神像享有盛名的菲迪亞斯(活動時期約公元前490~前430)。菲迪亞斯創作的奧林匹亞宙斯廟中的宙斯像,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他領導建築的聳立於雅典衛城上的帕台農神廟(設計師為伊克蒂諾和卡利克拉特),至今仍被視為古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他為這座神廟塑造的雅典娜女神像也享有盛名。公元前 4世紀的卓越雕塑家有普拉克西特利斯、斯科帕斯和利西波斯。
陶器的造型和各種器皿上的繪畫是古希臘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公元前 7世紀起,希臘的陶器繪畫已經顯示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公元前 6世紀下半葉,雅典的陶器繪畫得到高度的發展。在陶器天然的紅色表面用黑色作畫的黑畫陶初享盛名,取而代之的是更便於現實地表現人體和動作的紅畫陶,即畫面本身是陶器天然的紅色,而其餘空間皆為黑色。
文字、詩歌和戲劇 公元前 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這是希臘人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現在的希臘字母是不同地區的古希臘人不斷改進的結晶。這種不僅能夠表現輔音,而且能夠表現母音的字母,成為拉丁字母的前驅。
古代希臘人留下了不朽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一譯《奧德修紀》)。教喻詩、抒情詩等不同題材詩歌在古希臘大放異彩,出現了赫西奧德、薩福、品達羅斯、西摩尼得斯、卡利馬科斯等富有才華的詩人。他們的詩歌風格各異,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所處時代的風貌。
悲劇和喜劇創作是古希臘人在文化方面的又一偉大貢獻。無論悲劇或喜劇,都是在公元前 6世紀下半葉產生於雅典,都與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崇拜有關。組織戲劇演出是雅典國家的重要任務之一。公元前 5世紀,雅典的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不斷完善悲劇的表演形式,通過神話傳說,深刻反映現實中公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有廣泛的社會影響。而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以其豐富的想像、獨特的結構,表達了作者對迫切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的見解。公元
前 4世紀下半葉著名劇作家米南德的作品,提供了許多關於當時社會的珍貴資料。公元前 4世紀,圓形劇場成為希臘最流行的建築物。在希臘化時代,體育館和劇場是每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築。公元前 4世紀下半葉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埃皮達魯斯修建的劇場至今保存完好,每逢夏季那裡常有古希臘戲劇上演。
演說術 由於政治斗爭和眾多訴訟的需要,古代希臘出現了一系列著名演說家,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演說辭。例如呂西阿斯、伊索克拉底、狄摩西尼、埃斯基涅斯等。
哲學和史學 以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前270)、芝諾(公元前335~前263)等人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佔有崇高
地位,為後世各個流派的哲學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思想源泉。
古代希臘產生了許多著名歷史學家,如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波利比奧斯等。他們的著作廣泛記載了各種事件,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希臘化時代的文化 希臘化時代科學漸與哲學分離而趨於分門別類的探索。亞歷山大里亞、帕加馬、羅德斯等地成為新的文化中心。地理學、醫學、天文學、數學、植物學、解剖學、物理學等學科都有重大發展。對過去典籍的整理取得了重大成就。學術上的代表人物有地理學家埃拉托色尼、植物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數學家歐幾里得、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出生於薩莫斯島的天文學家阿里斯塔科斯、生於尼凱亞的天文學家喜帕恰斯等人。他們都在學術思想發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阿基米德和歐幾里得的著作今天仍有意義。
希臘化諸國相繼淪為羅馬的行省之後,在地中海東部地區希臘文化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對羅馬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總的來看,希臘文化隨著城邦的衰落而式微。
Kelite wenming he Maixini wenming
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Cretan civilization and Mycenaean civilization
公元前第3千紀末和前第2千紀分布於克里特島及其周圍地區以及希臘大陸的青銅時代文化。史稱愛琴文明。
德國學者H.謝利曼、希臘學者C.特孫塔斯、英國學者A.J.伊文斯和A.J.B.韋斯等人在邁錫尼、克里特島和
愛琴海其他島嶼上進行的考古發掘,英國學者M.G.F.文特里斯對線形文字B的釋讀,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各國學者對上述文明的研究。
克里特文明 青銅時代中、晚期文化。又稱「米諾斯文明」(源於古代希臘神話中之克里特王米諾斯的名字)。地中海東部的克里特島是古代愛琴文明的發源地,歐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中心。約公元前第 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 2千紀初產生了歐洲最早的以克諾索斯為中心的奴隸佔有制國家。克諾索斯位於克里特島北部,這里最早的宮殿於公元前1900年左右興建於新石器時代的居民點內。這個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得以發展,與東地中海沿岸的貿易頻繁,與埃及、腓尼基、小亞細亞、西西里、義大利等地有廣泛的聯系。接著在法伊斯托斯、馬利阿、扎克羅斯等地也都出現了宮殿。克諾索斯的後宮殿來毀於地震或戰禍,旋又重建,而且更加雄偉。這是一個由多座兩層以上樓房組成的完美建築群,有專供舉行祭祀的場所(見彩圖克諾索斯王宮)。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諾索斯和法伊斯托斯等地的宮殿同時遭到破壞,有人認為是由於錫拉島附近的火山爆發。公元前1450年左右,宮殿遭到人為破壞,可能是由於巴爾干半島希臘人的入侵。從這時起希臘人成了克里特島的主宰,並逐漸與當地原有居民融合,克里特文明亦隨之結束。
克里特出土了包括著名的「蛋殼陶」等多種精美陶器,以及大量青銅武器、金器和寶石雕刻。克諾索斯的宮殿中有多幅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的彩色壁畫。
公元前第 2千紀初在克里特出現了象形文字。後來象形文字被簡化,形成以線條表示輪廓的線形文字。早期的線形文字稱為線形文字A,在克里特的許多器物上都有發現,不過迄今未能釋讀。公元前第 2千紀中期希臘人入侵之後,出現了線形文字B,這是用來記錄希臘文文書的,多寫在泥版上。這種泥版文書在克里特島僅見於克諾索斯。
克里特女神像
邁錫尼文明 青銅時代晚期文化。分布於希臘大陸及愛琴海諸島。因當時希臘最強的王國及其首都邁錫尼而得名。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臘人開始在巴爾干半島南端定居。從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起逐漸形成一些奴隸佔有制國家,出現了邁錫尼文明。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中部希臘的忒拜、奧爾霍邁諾斯、格拉斯和雅典以及帖撒利亞的約爾科斯等地陸續出現過衛城、宮殿和規模宏大的圓頂墓;其中尤以邁錫尼的這類建築最為雄偉,它的衛城入口是著名的獅子門。(見彩圖邁錫尼獅子之門遺址)
邁錫尼墓穴遺址
在忒拜和邁錫尼都發現了線形文字 B泥版文書以皮洛斯出土最多。這些泥版文書大多出於公元前13世紀。每塊上的文字,少的三、四個,多則達百餘,以簡短者居多。線形文字B由三種符號組成,即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計數符號。文書的內容基本上可以歸結為財產目錄,涉及勞動者的人數,牲畜和農產品的數量,土地的數量, 祭品的多寡,武器數量等。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了解當時的經濟、政治、宗教和社會結構,說明當時 已存在奴隸佔有制國家,自由民有貧富之別。 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等地出土的精美手工藝品、 青銅武器、金器和陶器的風格受到克里特文明的強烈影 響,尤以邁錫尼文明早期的器物最為明顯。但是,邁錫 尼文明時期的物品形制和紋飾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壁畫 中戰爭題材佔有重要位置。公元前1400年以後的一百多 年內,邁錫尼文明各中心與地中海地區的許多地方有頻繁的商業聯系 根據荷馬史詩的記載以及其他傳說,以邁錫尼國王 為首的希臘諸邦軍隊曾與位於小亞細亞的特洛伊進行長 達十年的戰爭。謝利曼開始的在特洛伊舊址進行的多年 發掘說明,這里長期是一個文明中心。今多數學者認為, 特洛伊戰爭可能發生於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前12世紀 上半葉。公元前12世紀起,邁錫尼文明漸趨衰落,宮殿、 文字、國家相繼消失,以致有關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 明時期的許多國家的歷史長期僅存於傳說之中。至於邁 錫尼文明衰落的原因,或曰由於內亂,或曰由於多利亞 人入侵,或曰二者兼有。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對後來希臘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Hema Shidai
荷馬時代
Homeric Age
系指公元前11~前 9世紀古代希臘氏族制度解體的 歷史階段。因反映該時期社會情況的主要史料是荷馬史 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又譯《奧德修紀》),故名。因史詩描述的是「英雄」的故事,又稱「英雄時代」。 荷馬時代處於邁錫尼文明衰落之後希臘歷史在一些方面出現暫時曲折的時期,因而亦有「黑暗時代」、「希臘 的中世紀」之稱。這一時代當氏族社會末期,已有階級萌芽,雖然存在原始民主,但軍事首長的權力日見增,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屬於軍事民主制時期。各部落或部落 聯盟中,普遍存在長老議事會、人民大會和軍事首長3個機構。在荷馬時代,邁錫尼文明中心的城市、宮殿、文字, 以及以宮殿為中心的經濟組織和官僚機構消失了。希臘人日益廣泛地掌握冶鐵技術,並在農業和手工業中普遍使用鐵制工具。農業、畜牧業是主要的生產部門,公社土地由每個家庭耕種。貧富分化日趨嚴重,開始出現私有制和奴隸制,但作為奴隸主的氏族貴族還沒有脫離生產勞動。戰爭中氏族貴族起重大作用。隨著階級社會的 形成,公元前9~前8世紀第一批希臘城邦產生,荷馬時代告終。
Xila chengbang
希臘城邦
poleis, city-states of ancient Greece
城邦或稱城市國家,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由原始公社演化而來的一種公民集體。公元前8~前4世紀古代希臘歷史的顯著特點是各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不平衡,數百個城邦並存,出現過許多城邦聯盟。一般情況下,一個城邦包括城市和鄉村兩部分。這里所說的城市,系指易於防守、往往築有城牆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很大一批城邦是由原有城邦派出的移民建立的。
城邦的面積和居民 所有希臘城邦都是小國。處於鼎盛時期的斯巴達是當時希臘首屈一指的大國,也只擁有約8400平方公里土地。雅典的面積
⑶ 阿斯平方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怎麼樣
阿斯平方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是2017-07-1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榆西一街1號院4號樓6層601室780。
阿斯平方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12MA00G4M218,企業法人王寶利,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阿斯平方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電腦動畫設計;企業形象策劃;產品設計;工藝美術設計;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承辦展覽展示;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計算機技術培訓(不得面向全國招生);租賃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通訊設備;維修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通訊設備(僅限上門維修);公共關系服務;零售日用品、計算機軟體及輔助設備、工藝品(不含文物)、文化用品、電子產品;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工程勘察;工程設計。(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工程勘察、工程設計以及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區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阿斯平方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⑷ 誰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的傑出代表
印加人建立的印加帝國
印加帝國(克丘亞語:Tawantin Suyu或Tahuantinsuyo)是11世紀至16世紀時位於美洲的古老帝國,帝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位於今日秘魯的庫斯科。印加帝國的中心區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上,其版圖大約是今日南美洲的秘魯、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一帶。 其主體民族印加人也是美洲三大文明之一——印加文明的締造者。
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魯的高原地區,後來他們遷徙到庫斯科,建立了庫斯科王國,這個國家在1438年發展為印加帝國。印加帝國在1438年到1533年間,運用了從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種方法,使得印加帝國的版圖幾乎涵蓋了整個南美洲西部。帝國的國力在君主瓦伊納·卡帕克統治期間達到頂峰。
⑸ 三大文化 是什麼
中國三大文化:儒學,道學,佛學。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儒學文化,道學文化,佛學文化三者如何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這三者堪稱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
儒家學說是春秋年末由孔子創立的學術派別,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儒家的特徵是宗師孔子,尊秦六經,崇尚禮樂仁義,提倡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教。重視倫理道德。儒家學說一度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此後至清末一直占據中國統治思想地位。兩千多年來,歷代儒者從孔子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儒家學說,又有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清代朴學之流變。在漫長歷史中,儒家思想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在成為中國文化的主幹,深刻印象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儒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思想學派,道家之名,始見於漢司馬談的【論六家之要指】稱為道德家,老子是公認的道家創始人,他提倡以道為宇宙萬物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萬物生產於道而又復歸於。道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道,道家提出的發到自然,保持和發揚原有的樸素的自然本性,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剛強躁進,提出無為而治和柔弱勝剛強等策略,嚮往回復至徳之世。道家文化是僅次於儒家的重要學派,對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漢初,文景兩帝尊崇黃老道家,休養生息,成文景之治。道家學說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納,其思想多位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傳承。道家思想包含較多的樸素辯證法,對中華文化尤其是美學思想產生過十分深刻的影響。
佛教以佛為最高教,以佛崇拜為基本特徵,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傳入中國最早在公元67年,傳入中國後期流傳。佛家學說講出世,強調萬物皆空,排除煩惱,自度度人。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成為過去中國知識分子的修行處事之道。中國佛教學說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各層中有過廣泛影響,對中國人的思想,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影響和豐富了中國的音樂,舞蹈,繪畫,建築,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
⑹ 在全球史中,古代美洲有哪三個文化中心
美洲是印第安人的家園,十六世紀以前長期過著原始社會的生活。但各地發展也是不平衡的,有一些地方,氏族公社開始瓦解,出現了私有財產,初步形成了「貴族、平民和奴隸,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他們當中的瑪雅人、阿斯特克人和印加人先後在今天美國以南的地區建立了三個文化中心。
印加人生活在南美安第斯高原一帶,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種植馬鈴薯的人。十五到十六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盆地為中心,不斷擴大到現在的哥倫比亞南部、智利中部、包括厄瓜多、秘魯和玻利維亞,管轄的人口達一千萬人左右。他們擅長建築,建立的庫斯科太陽廟,的的喀喀湖南面的太陽門,都是古代美洲最卓越的建築物之一。他們會用多種植物治病,也會使用麻醉劑。
在美洲印第安人以其辛勤勞動和智慧,創造了自己的獨特文化。由於西歐殖民者的侵入,他們的社會發展被打斷,文化被摧殘,人民遭到屠殺和奴役。
⑺ 非洲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非洲共計40個國家擁有129項世界遺產(其中4項為兩國共有,1項為3國共有)。
註:遺產名稱為紅體字表明已經與該遺產的圖文說明建立鏈接。
遺產名稱塗黃的景點為我已經游覽過的遺產。
阿爾及利亞 Algeria(7項)
阿爾及利亞於1974年6月24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1978-1980,1983-1989,2011-2015。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阿爾及利亞共計擁有7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6項文化遺產,1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遺產總數並列世界第41位。
1.貝尼哈邁德堡 Al Qal'a of Beni Hammad (1980年,世界文化遺產)
2.賈米拉 Djémila (1982年,世界文化遺產)
3.姆扎卜山谷 M'Zab Valley (1982年,世界文化遺產)
4.阿傑爾高原 Tassili n'Ajjer (1982年,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5.提姆加德 Timgad (1982年,世界文化遺產)
6.提帕薩 Tipasa (1982年,世界文化遺產)
7.阿爾及爾城堡 Kasbah of Algiers (1992年,世界文化遺產)
2011-09-21完成1992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貝南 Benin(1項)
貝南於1982年6月14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1995-2001,2003-2007。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貝南共計擁有1項世界遺產,為文化遺產。
1.阿波美皇宮 Royal Palaces of Abomey(1985年,世界文化遺產)
2011-11-17完成1985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波札那 Botswana(2項)
波札那於1998年11月23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波札那共計擁有2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1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
1.措迪洛山 Tsodilo(2001年,世界文化遺產)
2.奧卡萬戈三角洲 Okavango Delta(2014年,世界自然遺產)
2011-11-22完成2001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2014-08-14完成2014年新增遺產圖文介紹。
布吉納法索 Burkina Faso(1項)
布吉納法索於1987年4月2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布吉納法索共計擁有1項世界遺產,為文化遺產。
1.洛羅派尼遺址 Ruins of Loropéni (2009年,世界文化遺產)
2011-12-09完成2009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喀麥隆 Cameroon(2項)
喀麥隆於1982年12月7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喀麥隆共計擁有2項世界遺產,全部為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剛果、中非共和國共有。
1.德賈動物保護區 Dja Faunal Reserve(1987年,世界自然遺產)
2.流經三國的桑加河 Sangha Trinational (2012年,與剛果、中非共有,世界自然遺產)
2011-12-11完成1987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2014-02-15完成2012年新增遺產圖文介紹。
維德角 Cape Verde(1項)
維德角於1988年4月28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維德角共計擁有1項世界遺產,為文化遺產。
1.老城:大里貝拉歷史中心 Cidade Velha, Historic Centre of Ribeira Grande(2009年,世界文化遺產)
2011-12-28完成2009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中非共和國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2項)
中非共和國於1980年12月22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中非共和國共計擁有2項世界遺產,全部為自然遺產,其中1項與剛果(布)、喀麥隆共有。
1.馬諾沃-貢達聖弗洛里斯國家公園 Manovo-Gounda St Floris National Park(1988年,世界自然遺產)
2.流經三國的桑加河 Sangha Trinational (2012年,與剛果、喀麥隆共有,世界自然遺產)
2011-12-28完成1988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2014-05-27完成2012年新增遺產圖文介紹。
查德 Chad(1項)
查德於1999年6月23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查德共計擁有1項世界遺產,為自然遺產。
1.烏尼昂加湖泊群 Lakes of Ounianga (2012年,世界自然遺產)
2014-01-23完成2012年新增遺產圖文介紹。
剛果 Congo (1項)
剛果於1987年12月10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剛果共計擁有1項世界遺產,為自然遺產,與中非共和國、喀麥隆共有。
1.流經三國的桑加河 Sangha Trinational (2012年,與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共有,世界自然遺產)
2014-01-24完成2012年新增遺產圖文介紹。
象牙海岸 Côte d'Ivoire(4項)
象牙海岸於1981年1月9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象牙海岸共計擁有4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1項文化遺產,3項自然雙重遺產;其中1項與幾內亞共有。
1.寧巴山自然保護區 Mount Nimba Strict Nature Reserve(1981年,1982年擴大范圍;與幾內亞共有,瀕危世界自然遺產):幾內亞境內(1981年)-象牙海岸境內(1982年)
2.塔伊國家公園 Taï National Park(1982年,瀕危世界自然遺產)
3.科莫埃國家公園 Comoé National Park(1983年,世界自然遺產)
4.歷史城鎮大巴薩姆 Historic Town of Grand-Bassam (2012年,世界文化遺產)
2012-03-21完成1983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2014-01-26完成2012年新增遺產圖文介紹。
剛果民主共和國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5項)
剛果於1974年9月23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1980-1987。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剛果共計擁有5項世界遺產,全部為自然遺產。
1.維龍加國家公園 Virunga National Park (1979年,瀕危世界自然遺產)
2.加蘭巴國家公園 Garamba National Park (1980年,瀕危世界自然遺產)
3.卡胡茲-別加國家公園 Kahuzi-Biega National Park ((1980年,瀕危世界自然遺產)
4.薩隆加國家公園 Salonga National Park (1984年,瀕危世界自然遺產)
5.俄卡皮野生動物保護區 Okapi Wildlife Reserve(1996年,瀕危世界自然遺產)
2014-02-03完成1996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埃及 Egypt(7項)
埃及於1974年2月7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1976-1983,1991-1997,1999-2005,2007-2011。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埃及共計擁有7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6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遺產總數並列世界第38位。
1.阿布米奈基督教遺址 Abu Mena(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2.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Ancient Thebes with its Necropolis(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3.開羅古城 Historic Cairo(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4.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Memphis and its Necropolis – the Pyramid Fields from Giza to Dahshur(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5.阿布辛拜勒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 Nubian Monuments from Abu Simbel to Philae(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6.聖卡特琳娜地區 Saint Catherine Area(2002年,世界文化遺產)
7.鯨魚峽谷 Wadi Al-Hitan (Whale Valley)(2005年,世界自然遺產)
2014-05-24完成2005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衣索比亞 Ethiopia(9項)
衣索比亞於1977年7月6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2009-2013。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衣索比亞共計擁有9項世界遺產,遺產包括8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遺產總數並列世界第26位。
1.拉利貝拉岩石教堂 Rock-Hewn Churches, Lalibela (1978年,世界文化遺產)
2.塞米恩國家公園 Simien National Park(1978年,世界自然遺產)
3.貢德爾地區的法爾西·蓋比城堡及古建築 Fasil Ghebbi, Gondar Region(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4.阿克蘇姆考古遺址 Aksum(1980年,世界文化遺產)
5.阿瓦什低谷 Lower Valley of the Awash(1980年,世界文化遺產)
6.奧莫低谷 Lower Valley of the Omo (1980年,世界文化遺產)
7.蒂亞 Tiya(1980年,世界文化遺產)
8.歷史要塞城市哈勒爾 Harar Jugol, the Fortified Historic Town(2006年,世界文化遺產)
9.孔索文化景觀 Konso Cultural Landscape (2011年,世界文化遺產)
2014-11-03完成2011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加彭 Gabon(1項)
加彭於1986年12月30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加彭共計擁有1項世界遺產,為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1.洛佩─奧坎德生態系統與文化遺跡景觀(2007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2014-11-26完成2007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甘比亞 Gambia(2項)
甘比亞於1987年7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無。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甘比亞共計擁有2項世界遺產,均為文化遺產。其中1項與塞內加爾共有。
1.詹姆斯島及附近區域(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
2.塞內甘比亞石圈(2006年,與塞內加爾共有,世界文化遺產)
2014-12-06完成2006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迦納 Ghana(2項)
迦納於1975年7月4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1976-1980。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甘比亞共計擁有2項世界遺產,均為文化遺產。
1.沃爾特地區、大阿克拉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要塞和城堡 Forts and Castles, Volta, Greater Accra,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2.阿散蒂傳統建築 Asante Traditional Buildings(1980年,世界文化遺產)
2014-12-24完成1980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幾內亞 Guinea (1項)
幾內亞於1979年3月18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 世界遺產委員會任期:1980-1987。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幾內亞共計擁有1項世界遺產,為自然遺產,此項遺產與象牙海岸共有。
1.寧巴山自然保護區 Mount Nimba Strict Nature Reserve(1981年,1982年擴大范圍;與象牙海岸共有,瀕危世界自然遺產):幾內亞境內(1981年)-象牙海岸境內(1982年)
2015-01-13完成1981年以前遺產圖文介紹。
肯亞(6項)
1.圖爾卡納湖國家公園群(1997年,2001年擴大范圍,世界自然遺產)
2.肯亞山-里瓦野生動物保護區 Mount Kenya-Lewa Wildlife Conservancy (1997年,2013年擴展范圍,世界自然遺產)
3.拉穆老鎮(2001年,世界文化遺產)
4.神聖的米吉肯達卡亞森林群(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
5.肯亞東非大裂谷的湖泊系統(2011年,世界自然遺產)
6.蒙巴薩的耶穌堡(2011年,世界文化遺產)
賴索托(1項)
與南非共有。
1.馬羅提-德拉肯斯堡跨境世界遺產點 Maloti Drakensberg Transboundary World Heritage Site (2000年,2013擴展范圍;與南非共有,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利比亞(5項)
1.昔蘭尼考古遺跡(1982年,世界文化遺產)
2.大萊普提斯考古遺跡(1982年,世界文化遺產)
3.塞卜拉泰考古遺跡(1982年,世界文化遺產)
4.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石藝術遺跡群(1985年,世界文化遺產)
5.古達米斯老鎮(1986年,世界文化遺產)
馬達加斯加(3項)
1.黥基·德·貝馬拉哈自然保護區(1990年,世界自然遺產)
2.安布希曼加的的皇家藍山行宮(2001年,世界文化遺產)
3.阿欽安阿納雨林(2007年,世界自然遺產)
馬拉維(2項)
1.馬拉維湖國家公園(1984年,世界自然遺產)
2.瓊戈尼岩石藝術區(2006年,世界文化遺產)
馬里 Mali(4項)
1.廷巴克圖 Timbuktu (1988年,瀕危世界文化遺產)
2.傑內的古鎮群 Old Towns of Djenné (1988年,世界文化遺產)
3.邦賈加拉的懸崖(多貢人地區)Cliff of Bandiagara (Land of the Dogons) (1989年,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
4.阿斯基亞陵 Tomb of Askia (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
茅利塔尼亞(2項)
1.阿爾金海灘國家公園(1989年,世界自然遺產)
2.瓦丹、欣蓋提、提希特和瓦拉塔的古代卡薩(1996年,世界文化遺產)
模里西斯(2項)
1.入境站(2006年,世界文化遺產)
2.孤山文化景觀(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
摩洛哥(9項)
1.非斯的麥地那(1981年,世界文化遺產)
2.馬拉喀什的麥地那(1985年,世界文化遺產)
3.阿伊特本哈杜的卡薩(1987年,世界文化遺產)
4.梅克內斯歷史城市(1996年,世界文化遺產)
5.沃呂比利斯的考古遺跡(1997年,世界文化遺產)
6.得土安的麥地那(原名提塔萬)(1997年,世界文化遺產)
7.索維拉的麥地那(原莫加多爾)(2001年,世界文化遺產)
8.馬扎甘的葡萄牙城(傑迪代)(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
9.拉巴特,現代都市與歷史古城 Rabat, modern capital and historic City (2012年,世界文化遺產)
莫三比克(1項)
1.莫三比克島(1991年,世界文化遺產)
納米比亞(2項)
1.特威菲爾泉岩刻群落(2007年,世界文化遺產)
2.納米布沙海 Namib Sand Sea (2013年,世界自然遺產)
尼日(3項)
1.阿德爾和泰內雷自然保護區(1991年,世界自然遺產)
2.尼日「W」國家公園(1996年,世界自然遺產)
3.阿加德茲歷史中心 Historic Centre of Agadez (2013年,世界文化遺產)
奈及利亞(2項)
1.蘇庫爾文化景觀(1999年,世界文化遺產)
2.奧孫-奧紹博神聖樹林(2005年,世界文化遺產)
塞內加爾(7項)
其中1項與甘比亞共有。
1.戈雷島(1978年,世界文化遺產)
2.朱賈國家鳥類保護區(1981年,世界自然遺產)
3.尼奧科羅-科巴國家公園(1981年,世界自然遺產)
4.聖路易島(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
5.塞內甘比亞石圈(2006年,與甘比亞共有,世界文化遺產)
6.薩盧姆三角洲(2011年,世界文化遺產)
7.巴薩里鄉村:巴薩里與貝迪克文化景觀 Bassari Country: Bassari, and Bedik Cultural Landscapes (2012年,世界文化遺產)
塞席爾(2項)
1.阿爾達布拉環礁(1982年,世界自然遺產)
2.瑪依谷自然保護區(1983年,世界自然遺產)
南非(8項)
1.斯泰克方丹、斯瓦特克朗、克羅姆德拉伊和周圍地區的化石人類遺跡群(1999年,2005年擴大范圍,世界文化遺產)
2.伊西曼格利索濕地公園(1999年,世界自然遺產)
3.羅本島(1999年,世界文化遺產)
4.馬羅提-德拉肯斯堡跨境世界遺產點 Maloti Drakensberg Transboundary World Heritage Site (2000年,2013擴展范圍;與賴索托共有,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5.馬蓬古布韋文化景觀(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
6.開普植物群保護區(2004年,世界自然遺產)
7.弗里德堡穹狀物(2005年,世界自然遺產)
8.里希特斯韋特文化和植物景觀(2007年,世界文化遺產)
蘇丹(2項)
1.博爾戈爾山和納帕塔地區的遺跡群(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
2.麥羅埃島考古遺址(2011年,世界文化遺產)
坦尚尼亞(7項)
1.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1978年,2010年,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2.基盧瓦基西瓦尼的廢墟群和松戈姆納拉廢墟群(1981年,世界文化遺產)
3.塞倫蓋蒂國家公園(1981年,世界自然遺產)
4.塞盧斯野獸保護區(1982年,世界自然遺產)
5.乞力馬扎羅國家公園(1987年,世界自然遺產)
6.桑給巴爾的斯通鎮(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
7.孔多阿岩石藝術遺跡群(2006年,世界文化遺產)
多哥(1項)
1.古帕瑪庫景觀(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
突尼西亞(8項)
1.傑姆的圓形競技場(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2.突尼西亞的麥地那(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3.迦太基的考古遺跡(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
4.艾什凱勒國家公園(1980年)(世界自然遺產)
5.凱爾誇內的布匿鎮及其墳場(1985年,1986年)(世界文化遺產)
6.凱魯萬(1988年)(世界文化遺產)
7.蘇塞的麥地那(1988年)(世界文化遺產)
8.杜加(1997年)(世界文化遺產)
烏干達(3項)
1.布恩迪難以穿越的國家公園(1994年)(世界自然遺產)
2.魯文佐里山國家公園(1994年)(世界自然遺產)
3.巴干達國王們的卡蘇比陵(2001年)(世界文化遺產)
尚比亞 Zambia(1項)
此項遺產與辛巴威共有。
1.莫西奧圖尼亞瀑布(維多利亞瀑布)(1989年,與辛巴威共有)(世界自然遺產)
辛巴威 Zimbabwe(5項)
其中1項與尚比亞共有。
1.馬納波爾斯國家公園、薩比和切俄雷自然保護區(1984年)(世界自然遺產)
2.大辛巴威國家紀念地(1986年)(世界文化遺產)
3.卡米國家遺址紀念地(1986年)(世界文化遺產)
4.莫西奧圖尼亞瀑布(維多利亞瀑布)(1989年,與尚比亞共有)(世界自然遺產)
5.馬托博山(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
⑻ 拉丁美洲三大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哪三個啊
瑪雅文化、阿斯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1、瑪雅文明
瑪雅文明,是現代分布於現今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和貝里斯國家的叢林文明。雖然處於新石器時代,卻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
瑪雅文明與印加帝國及阿茲特克帝國並列為美洲三大文明(阿茲特克帝國與瑪雅文明位於中美洲;印加帝國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
2、阿斯特克文明
阿茲特克文明(Aztec Civilization)是墨西哥古代阿茲特克人所創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於14世紀初,1521年為西班牙人所毀滅。
阿茲特克是古代墨西哥文化舞台上最後一個角色,他們創造了輝煌的阿茲特克文明,開創了阿茲特克族最興盛的時期。
3、印加文明
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為其最高統治者的尊號,意為太陽之子。15世紀起勢力強盛,極盛時期的疆界以今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北抵哥倫比亞和厄瓜多,南達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魯南部的庫斯科。16世紀初由於內亂日趨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
(8)阿斯亞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印第安文明的特色:
印第安文明的多樣性和復雜性,15世紀末歐洲人抵達美洲時,美洲究竟生活著多少印第安人,由於缺乏統計數字迄今尚無定論。印第安人僅僅是一個統稱,他們當中存在很多分支。在今天美國這片土地上,土著印第安人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共同體:分成600多個不同的部族;講著200多種不同的語言;其身材、外形、膚色、語言、信仰各異;文明的發展程度參差不齊。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美洲的印第安人留下了相當高的古代文明。以玉米為代表的多種農作物的種植和栽培,使其成為世界農業文明的搖籃之一;以太陽神金字塔為代表的建築藝術,讓人瞠目結舌,是世界建築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以鷹羽冠為代表的民族服飾,色彩鮮艷、做工精巧,為世界民族文化增添了亮麗的色彩;納斯卡荒原巨畫為代表的令人不解的「斯芬克司之謎」,至今仍讓人感到神秘莫測,激勵更多的學者去探索和破譯。
⑼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到達美洲。隨後而至的殖民征服、土著居民的抵抗和失敗,使征服者的文化與被征服者文化相互吸收、同化,形成了一種即此即彼而又非此非彼的新的文化形態。我們訪問的這三個國家,在人種和文化的特徵上正好代表了拉美文化的三種典型:墨西哥有強烈的印第安文化傳統影響;巴西除少量土著居民的文化影響外,還有著較濃厚的黑人文化色彩,尤其在巴西東北部;智利以西班牙文化為主體,但是阿勞科人也給今日的智利文化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在墨西哥,參觀了三文化廣場的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到達美洲。隨後而至的殖民征服、土著居民的抵抗和失敗,使征服者的文化與被征服者文化相互吸收、同化,形成了一種即此即彼而又非此非彼的新的文化形態。我們訪問的這三個國家,在人種和文化的特徵上正好代表了拉美文化的三種典型:墨西哥有強烈的印第安文化傳統影響;巴西除少量土著居民的文化影響外,還有著較濃厚的黑人文化色彩,尤其在巴西東北部;智利以西班牙文化為主體,但是阿勞科人也給今日的智利文化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在墨西哥,參觀了三文化廣場的瓜達魯佩聖母堂,我才理解這兩種文化的融合,對墨西哥民族意識和共同心理的形成,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借著從五彩玻璃窗透進的黯淡日光和祭壇前搖曳的燭光,我看到幾個人正在虔誠地膜拜一個女神。我感到納悶,為什麼這個女神的外貌是印第安人,要知道天主教中除去聖母瑪麗亞外並無第二個女神。陪同我們的官員解釋說,墨西哥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西班牙傳教士要印第安青年胡安.迭戈信奉天主教,胡安拒絕了。他說,聖母瓜達魯佩已在他身上顯靈,說著撩開外衣,裡面的亞麻布內衣上清楚地顯出聖母像。大家驚喜地跪倒在地。從此對瓜達魯佩聖母的崇拜就傳播開去,因為這一宗教形象從屬於天主教,故能為殖民者容忍;但是聖母的膚色相貌,又能為土著人接受。我想,墨西哥人至今崇拜瓜達魯佩聖母,也許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她是國家獨立統一的象徵。1821年伊達爾戈神父號召墨西哥人投身於爭取獨立的斗爭,就是以瓜達魯佩聖母為旗幟把墨西哥人團結在一起的。
在墨西哥城登上巴西「伐利格」航空公司至里約熱內盧的航班,還遠沒有踏上巴西的國土,我就已經感到了巴西文化的特點之一:多種族。機上乘務員胸前的名牌告訴我,除了正統的葡巴人之外,還有一些是波蘭人、義大利人和德國人。一位空中小姐,若不是有名牌表明她姓小野,我真會以為是中國人呢。我們在巴西利亞、貝洛奧里藏奇、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馬瑙斯訪問時接觸到的巴西學者和官員中,就有德裔舒伯特、日裔鈴木、美裔莎耶、意裔波基基奧;在馬瑙斯我們還遇上了來自山東的華僑畢崇信;在聖保羅,我們下榻的旅館就是旅巴台胞開辦的。美國學者林恩.史密斯在其經典著作《巴西的人民與制度》中說:「如果說美國是人種的『熔壺』,巴西就是人種的『熔爐』」。這話真是千真萬確。初到巴西利亞,薄暮時分在街上漫步,看到白人、黑人、黑白混血人、黃種人信步走著,巴西經濟史便如影片一樣在我現前映現。
從1548年葡萄牙人畢曉達向巴西販入第一批黑人起直到1850年巴西禁止輸入黑奴為止,被掠到巴西的金礦、鑽石礦、甘蔗、棉花和咖啡種植園的黑人達五百萬至一千萬之巨。1808年開放港禁後,特別是1872年至1934年為止,除葡萄牙人外的歐亞移民相繼大量移入了義大利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德國人、波蘭人、阿拉伯人、中國人和朝鮮人。在這里還要特意提到我們中國人。1808年葡皇遷至里約熱內盧時,就有中國茶農來里約熱內盧試驗種茶而獲成功。至今里約市蒂茹卡國立公園內還建有中國式的涼亭以為紀念。如今在巴西這塊土地上,歐、亞、非三塊舊大陸人種與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匯聚一堂,形成了一個新的偉大的民族。
在里約熱內盧訪問時,我多次心裡啞然失笑:意為「 正月之河」的里約熱內盧,沒有一條值得一提的河,卻有著一個倒映山光帆影的大海灣。這是四百多年前探險家貢薩洛.科艾略的誤會。他循海岸南下,正月間發現了這個海灣。他看到這片遼闊的水域,以為發現了一條大河的入海口,便依慣例把這條「河」命名為「正月之河」。很有趣的是,素以「里約(河)」為簡稱的里約熱內盧市,倒是以其旖旎的科帕卡巴納和伊巴內馬海灘及壯觀的大西洋海景聞名遐邇。就連「巴西」這一國名的來歷,也有一段故事。當年這里盛產紅木,伐後橫渡重洋,變成了歐洲貴胄猩紅衣料的染料「巴西」。終於國以木名,「巴西」取代了「聖十字地」這一探險發現時得的舊名而沿用至今。巴西紅木今天不多了,但是因木得名的巴西,卻依然是一片蔥蘢世界。在她八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面積就達四百萬平方公里,尤以亞馬孫雨林著稱於世。我們離境時飛機經聖保羅向西南方向飛去,從舷窗看下去,山青水秀,植被茂密。巴西不愧是一個因木得名的國家。
十二月在南緯近30度的聖地亞哥正是初夏,開始灼人的陽光下,安第斯山皚皚冰峰的積雪消融,貫穿聖地亞哥市的馬波喬河淺而湍急的冰冷水流中翻滾著被雪水裹帶而下的各色卵石,河面上蒸騰著靄靄水汽。南回歸線以南地區的太陽,永遠懸掛在北方的天空,把我的影子投向南方。而一直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卻總依老習慣,自以為是地鬧了些認錯路的笑話。在馬波喬河邊散步,身邊的劍麻、棕櫚和如茵的草坪透著溫馨的氣息,遠處山頭上卻又閃著逼人的寒光。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在這個宏觀風光壯麗,微觀景緻迷人的山谷建立聖地亞哥城真是有遠見。誰能想到1541年2月12日奠基的小鎮,會發展成這樣一座世界名城呢?從秘魯向南部探險征服的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因首次擊敗阿勞科人的抵抗,使西班牙征服者在這片山海之間狹長的土地上站住了腳,被尊為「開創者和第一個智利人」。在軍隊廣場,我看到了瓦爾迪維亞執劍騎馬的塑像,那勇武驃悍的形象,正反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生氣勃勃的探險家的性格。不過瓦爾迪維亞最終還是命喪智利南部的阿勞科人之手。他因追求黃金,到處殺戮,被南部印地安人抓到後,從他喉嚨里灌下融化的金液。追求黃金而死於黃金,也算死得其所。智利基本是白人社會,但國花卻是意為「阿勞科人之魂」的科比韋花。科比韋花分鮮紅、粉紅和白色數種,遍布於昔日阿勞科人集中的智利南方的山野,生命力很強。
我想,智利人能在這北有炎熱無雨的沙漠,南臨火地島冰冷荒涼的不毛之地,東傍安第斯山萬年冰雪,西瀕太平洋洶涌波濤的這片狹長而資源不豐的土地定居下來,以科比韋為國花,是當之無愧的。智利文化雖然幾乎全盤西班牙化,但那比比皆是的源於阿勞科語的地名,南太平洋中與世隔絕、離大陸有三千七百六十公里的復活節島上那六百餘尊瞪大了眼睛、以神秘的目光注視著大洋和彼岸大陸的巨大石像,這一切,給智利的西班牙型文化罩上了一層若隱若現的土著文化色彩,使它益發具有誘人的魅力。
有著以瑪雅文明、印加文明為代表的印第安文化悠久傳統的「新」大陸,實際上是一塊與「舊」大陸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大陸。,我才理解這兩種文化的融合,對墨西哥民族意識和共同心理的形成,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借著從五彩玻璃窗透進的黯淡日光和祭壇前搖曳的燭光,我看到幾個人正在虔誠地膜拜一個女神。我感到納悶,為什麼這個女神的外貌是印第安人,要知道天主教中除去聖母瑪麗亞外並無第二個女神。陪同我們的官員解釋說,墨西哥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西班牙傳教士要印第安青年胡安.迭戈信奉天主教,胡安拒絕了。他說,聖母瓜達魯佩已在他身上顯靈,說著撩開外衣,裡面的亞麻布內衣上清楚地顯出聖母像。大家驚喜地跪倒在地。從此對瓜達魯佩聖母的崇拜就傳播開去,因為這一宗教形象從屬於天主教,故能為殖民者容忍;但是聖母的膚色相貌,又能為土著人接受。我想,墨西哥人至今崇拜瓜達魯佩聖母,也許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她是國家獨立統一的象徵。1821年伊達爾戈神父號召墨西哥人投身於爭取獨立的斗爭,就是以瓜達魯佩聖母為旗幟把墨西哥人團結在一起的。
在墨西哥城登上巴西「伐利格」航空公司至里約熱內盧的航班,還遠沒有踏上巴西的國土,我就已經感到了巴西文化的特點之一:多種族。機上乘務員胸前的名牌告訴我,除了正統的葡巴人之外,還有一些是波蘭人、義大利人和德國人。一位空中小姐,若不是有名牌表明她姓小野,我真會以為是中國人呢。我們在巴西利亞、貝洛奧里藏奇、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馬瑙斯訪問時接觸到的巴西學者和官員中,就有德裔舒伯特、日裔鈴木、美裔莎耶、意裔波基基奧;在馬瑙斯我們還遇上了來自山東的華僑畢崇信;在聖保羅,我們下榻的旅館就是旅巴台胞開辦的。美國學者林恩.史密斯在其經典著作《巴西的人民與制度》中說:「如果說美國是人種的『熔壺』,巴西就是人種的『熔爐』」。這話真是千真萬確。初到巴西利亞,薄暮時分在街上漫步,看到白人、黑人、黑白混血人、黃種人信步走著,巴西經濟史便如影片一樣在我現前映現。
從1548年葡萄牙人畢曉達向巴西販入第一批黑人起直到1850年巴西禁止輸入黑奴為止,被掠到巴西的金礦、鑽石礦、甘蔗、棉花和咖啡種植園的黑人達五百萬至一千萬之巨。1808年開放港禁後,特別是1872年至1934年為止,除葡萄牙人外的歐亞移民相繼大量移入了義大利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德國人、波蘭人、阿拉伯人、中國人和朝鮮人。在這里還要特意提到我們中國人。1808年葡皇遷至里約熱內盧時,就有中國茶農來里約熱內盧試驗種茶而獲成功。至今里約市蒂茹卡國立公園內還建有中國式的涼亭以為紀念。如今在巴西這塊土地上,歐、亞、非三塊舊大陸人種與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匯聚一堂,形成了一個新的偉大的民族。
在里約熱內盧訪問時,我多次心裡啞然失笑:意為「 正月之河」的里約熱內盧,沒有一條值得一提的河,卻有著一個倒映山光帆影的大海灣。這是四百多年前探險家貢薩洛.科艾略的誤會。他循海岸南下,正月間發現了這個海灣。他看到這片遼闊的水域,以為發現了一條大河的入海口,便依慣例把這條「河」命名為「正月之河」。很有趣的是,素以「里約(河)」為簡稱的里約熱內盧市,倒是以其旖旎的科帕卡巴納和伊巴內馬海灘及壯觀的大西洋海景聞名遐邇。就連「巴西」這一國名的來歷,也有一段故事。當年這里盛產紅木,伐後橫渡重洋,變成了歐洲貴胄猩紅衣料的染料「巴西」。終於國以木名,「巴西」取代了「聖十字地」這一探險發現時得的舊名而沿用至今。巴西紅木今天不多了,但是因木得名的巴西,卻依然是一片蔥蘢世界。在她八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面積就達四百萬平方公里,尤以亞馬孫雨林著稱於世。我們離境時飛機經聖保羅向西南方向飛去,從舷窗看下去,山青水秀,植被茂密。巴西不愧是一個因木得名的國家。
十二月在南緯近30度的聖地亞哥正是初夏,開始灼人的陽光下,安第斯山皚皚冰峰的積雪消融,貫穿聖地亞哥市的馬波喬河淺而湍急的冰冷水流中翻滾著被雪水裹帶而下的各色卵石,河面上蒸騰著靄靄水汽。南回歸線以南地區的太陽,永遠懸掛在北方的天空,把我的影子投向南方。而一直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卻總依老習慣,自以為是地鬧了些認錯路的笑話。在馬波喬河邊散步,身邊的劍麻、棕櫚和如茵的草坪透著溫馨的氣息,遠處山頭上卻又閃著逼人的寒光。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在這個宏觀風光壯麗,微觀景緻迷人的山谷建立聖地亞哥城真是有遠見。誰能想到1541年2月12日奠基的小鎮,會發展成這樣一座世界名城呢?從秘魯向南部探險征服的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因首次擊敗阿勞科人的抵抗,使西班牙征服者在這片山海之間狹長的土地上站住了腳,被尊為「開創者和第一個智利人」。在軍隊廣場,我看到了瓦爾迪維亞執劍騎馬的塑像,那勇武驃悍的形象,正反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生氣勃勃的探險家的性格。不過瓦爾迪維亞最終還是命喪智利南部的阿勞科人之手。他因追求黃金,到處殺戮,被南部印地安人抓到後,從他喉嚨里灌下融化的金液。追求黃金而死於黃金,也算死得其所。智利基本是白人社會,但國花卻是意為「阿勞科人之魂」的科比韋花。科比韋花分鮮紅、粉紅和白色數種,遍布於昔日阿勞科人集中的智利南方的山野,生命力很強。
⑽ 美洲文明的發源地是哪
印加,與瑪雅,阿茲特克並稱美洲三大文明 印第安人的一支阿斯特克人創造的文化 ,繁榮期在15—16世紀。阿斯特克人的故鄉在墨西哥西北部的阿斯特蘭島。據說戰神兼太陽神威濟羅波奇特里告訴他們,一隻鷹站在仙人掌上食蛇的地方就是他們的新居住地。1325年,他們在酋長特諾克率領下來到特斯科科湖中的兩個小島上,建立特諾奇蒂特蘭城,稱新居住地為墨西哥。「墨西哥」意思是「戰神指定的地方」,因為威濟羅波奇特里又名墨西特利,鷹吃蛇圖案成了今墨西哥的國徽。15世紀初,墨西哥開始向外擴張,征服鄰近部落。蒙特祖馬二世(1475—1520)時期達到極盛,擴張領土到墨西哥灣、瓜地馬拉和太平洋沿岸。墨西哥貴族向被征服者徵收金銀、玉石、皮毛、可可和蜂蜜,私有制和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形成早期奴隸制國家。阿斯特克人以農業為主,種植玉米、甘薯、棉花、番茄和豆類,還知道施肥和灌溉,產量較高。他們能對1200種植物進行分類。手工業比瑪雅進步。他們在製造銅器和陶器、鑄造和壓制金器以及用寶石和羽毛鑲嵌裝飾品方面顯示的高超技藝,使16世紀的歐洲人感到驚異。首都特諾奇蒂特蘭有一座大市場,定期舉行貿易,一般以物易物,偶爾以可可豆、細金砂作交換媒介。阿斯特克人擅長建築,用不到200年的時間把首都建成一座布局整齊、氣勢宏偉的城市。城中央是供奉戰神的大廟,廟基是一座高35米的巨型金字塔,兩邊各有120層階梯。大廟附近還有許多廟宇(全城有40座廟宇)、宮殿和貴族的宅第,大都飾以羽蛇浮雕,修有亭台花園,兩條大道縱橫交叉,把全城分為四個區。為防止水患和聯結各島,築有3條10米寬的堤壩,並派官員負責管理。每隔一定距離修建橫渠和吊橋,便於船隻往來,一旦外敵侵擾可拉起吊橋,斷絕陸路聯系。為解決居民飲用水不足,專門修建兩條引水渠。據墨西哥著名歷史學家丹·科·比列加斯估計,特諾奇蒂特蘭有居民約8萬人(丹·科·比列加斯等著《墨西哥歷史概要》,楊恩瑞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頁),是當時世界上人口眾多的城市之一。阿斯特克人的歷法與瑪雅人接近,都使用太陽歷,一年有18個月,共365天。每天有特定的名稱,如猴日、雨日等。每50年為一輪,要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在特諾奇蒂特蘭發掘出阿斯特克人的圓形歷石(即「太陽石」),重20多噸,上刻計時用的精細浮雕。1978年發現的「月亮石」,重10噸,是阿斯特克人的又一件藝術珍品。 印加文明 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響范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全長4800公里,東西最寬處500公里,總面積達9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0萬。大體說來,它包括了現今厄瓜多山區部分、秘魯山區部分、玻利維亞高原地區、半個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 瑪雅人 (Mayan)中美洲地區和墨西哥印第安人的一支。又譯「馬亞人」,"馬雅人」。公元前約2500年就已定居今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以及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的部分地區。約有200萬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瑪雅語,屬印第安語系瑪雅-基切語族。分布在尤卡坦中部和北部,貝里斯、宏都拉斯南部及塔瓦斯科和恰帕斯的一部分,瓜地馬拉低地和高地及恰帕斯和薩爾瓦多的最南端。居住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南部以及貝里斯北部這一片幾乎相連在一起土地上的中美洲印第安人。21世紀初約有70種瑪雅語言,有超過500萬人在使用,其中大部分能講雙語(西班牙語)。在西班牙 征服墨西哥和中美洲之前,瑪雅人曾擁有過西半球最偉大的文明之一。他們從事農耕、興建巨大的石頭建築和金字塔神殿、冶煉金和銅,並使用一種現今已大部分能夠解讀的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