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年亞文化形成的原因
原標題:警惕青年亞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侵蝕
【摘要】青年群體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主要群體,在青年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密切關注和重視對青年群體道德風尚的規范和引導,使傳統文化對青年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群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產生積極、有利的影響,促進青年亞文化的合理化建設。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 傳統文化 消解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行,我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在獲得提升和發展的同時,整個社會的文化素質和水平也發生了變化。根據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可以知道,利益產生於人類社會,其給社會發展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導致了各種各樣矛盾的產生。正因為如此,在當前社會復雜環境下,青年亞文化帶著顛覆性、非主流等特徵應運而生,與主流文化有著明顯的區別。
青年亞文化具有顛覆性、反抗性、時代性等特徵
青年亞文化是一種為青年群體所特有,並生動地體現其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的文化。其與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特點和內涵。具體體現為:一是顛覆性,即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思想和理念有著截然相反的理念。二是反抗性,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當下環境進行反抗的一種體現。三是時代性,青年亞文化是社會和時代發展的產物,體現一個時代的發展特徵和狀況。在全球化的今天,青年亞文化語碼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語言方式的網路化、新穎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路技術廣泛地運用和普及,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互聯網技術同時也促使了網路化語言的出現。這一方面給人們的交流和溝通增添了一些個性化的色彩,生動地體現出亞文化的內涵與特徵;另一方面也使得語言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在某種程度上對傳統文化中語言的寓意產生一定的消解作用。
其次,思維模式的個性化。全球化的今天,社會發展具有包容性以及開放性,因此人們的思想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青年群體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主要群體,其思維模式彰顯出個性化的色彩。毋庸置疑,在個性化思維模式下,青年群體的行為方式也彰顯出其個性化的特徵。
再次,消費方式的娛樂化。消費方式的娛樂化是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即在消費方式上追求時尚,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從眾、隨大流甚至盲目攀比的現象和特徵。這些行為表明在青年亞文化背景下,青年群體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體現出了青年亞文化的顛覆性、反抗性、時代性等特徵,對主流文化提倡的價值觀念起到了強烈的沖擊和消解作用。
最後,以網路為平台的交際方式的主導化。多媒體等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互聯網作為一種交流與溝通的媒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些青年群體主動接受青年亞文化,形成了一種與主流文化相背離的價值觀
青年亞文化具有顛覆性等特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和消解作用,弱化了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青年亞文化對新時期主流文化的激勵和推動作用。青年亞文化所具有的顛覆性、反抗性特徵,在給傳統主流文化帶來沖擊和消解作用的同時,也對主流文化在新時期下的發展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這也就意味著傳統主流文化若想保持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就必須進行變革和進一步地發展,這對新時期主流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激勵和推動的作用。同時,青年亞文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當前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為文化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多樣性和空間。
第二,青年亞文化對青年群體價值觀形成的影響。隨著國際化水平的提高,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交流日益增多,相應地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念、思想文化也進入中國,給國民的思想觀念帶來了沖擊。而作為社會群體中的活躍部分,青年群體易於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禮,進而形成青年群體所特有的青年亞文化。在這種背景下,其思想觀念以及價值模式也發生了變化,一些青年群體主動接受青年亞文化,形成了一種與主流文化相背離的價值觀,導致了其思想觀念的扭曲,從而制約著青年的健康發展,阻礙了國家主流文化的傳播。
第三,當代中國青年亞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消解。從文化的多樣性角度來說,青年亞文化固有的顛覆性以及反抗性等局限性也不容小覷。由於青年亞文化存在的局限性和弊端,導致了一些不規范行為的產生和存在。當下一些網路多媒體一味地追求利益,導致了一些社會群體缺乏一定的信仰和目標,這在客觀上不利於青年亞文化的正常發展,進而影響和制約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建設。
積極尋找並構建符合主流文化的青年亞文化
在青年亞文化的影響下,全社會要形成合力,積極尋找並構建符合主流文化的青年亞文化發展對策。
首先,弘揚與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重視素質教育為手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年群體的思想覺悟,提升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從而有利於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水平;另一方面,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利於確立傳統文化在青年群體心中的主導地位,從而有利於促進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青年群體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主體,同時道德風尚又是當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重要內容,因此加強傳統文化建設就是加強對青年群體的思想道德教育。具體主要有:一方面,通過相關課程加強對青年群體的道德教育,重視素質教育,從而提升其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另一方面,全社會加大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科學發展觀、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宣傳力度,進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使青年群體的精神文化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和改善,最終促進主流文化的建設。
其次,端正態度,辯證地看待青年亞文化語碼。青年亞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對當今社會的各方面既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堅持用辯證的觀點去分析和看待青年亞文化,從而做到揚長避短,充分發掘青年亞文化所蘊含的有利之處。具體來說,尋找和總結出青年亞文化對青年群體、對社會發展有利的方面,最終促進個人乃至全社會的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
最後,構建全社會積極的參與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青年亞文化產生於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它是整個社會青年群體所特有的文化。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文化是每個社會人的職責和義務所在。其中,作為青年群體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高校應在學校內部加強對青年群體的思想文化教育與熏陶,從而提升青年群體對當下中國主流文化的正確認識,最終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完善校內與宣傳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傳播媒介,如校園網站、校報、宣傳欄、廣播等,促進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和培養,使得青年群體受到正確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另一方面,高校內部開設相關課程,增強青年群體的思想文化理念與意識,最終有利於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①於曉丹、趙晨:《青年亞文化: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新載體——以廣州某高職院校的志願者管理工作為例》,《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2. 什麼是青少年亞文化
亞文化(subculture),整體文化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各種社會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區、各群體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如因階級、階層、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統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徵的群體或地區文化即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代表的是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它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採取一種顛覆的態度,所以,青年亞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問題在於這種處於破壞、顛覆狀態的亞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錯覺,從而將全部媒體上的青年亞文化內容當作主流文化來接受,把亞文化宣揚的價值觀念當作主流的健康的價值觀念來吸收。其實,青少年就是藉助使用媒介這一活動來實現對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於這一亞文化是青少年自己親身參與創造的,因而它媒體多於傳統媒體等。青年亞文化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學者集體撰寫了一部叫《儀式抵抗》的著作,對英國工人階級青少年的亞文化給予了廣泛的關注。研究者認為,青少年中流行的亞文化構成了對體現中產階級價值觀的英國主流文化的反抗,在當時的社會情景下,階級的對立也表現在文化領域,平民階層的青少年因無法進入主流文化而自創了一種時尚文化,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徵意味。例如,光頭仔的行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種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風格,但在其背後卻隱藏著一種意識形態企圖。S·霍爾指出,盡管這種離經叛道的亞文化缺乏明確的政治目標,但它仍是「對一種前革命的社會、政治和組織問題的後革命的文化反應。」「但是,一些亞文化僅僅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它們浮出水面,變得可辨認並被貼上標簽;它們一度控制公眾注意的舞台,然後它們淡出、消失或被廣泛傳播以至於失去了它們的獨特性。這里,正是亞文化結構的後一種,主要與我們有關,無賴青年、搖滾客或光頭族的奇特、前衛的著裝風格、關注點和環境等等……」迪斯科夜總會、光頭黨、朋克、嬉皮士、搖滾樂……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戀等從文化到生活各個層面,這些一度成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觀。青少年就是通過這些活動來創造新的大眾文化形式,因而,這種帶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後現代的傾向。
青年亞文化在當代的變化,突出地表現為那種「披頭士列儂式」「充滿憤怒」的抗爭意識弱化,即反叛階級、種族、性別主流文化的意識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歡化的文化消費來抵製成年人文化。
3. 亞文化是什麼意思
亞文化又稱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
亞文化不僅包含與主流文化相聯系的價值觀和觀念,而且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和觀念。
亞文化有多種分類方法。羅伯遜將亞文化分為種族亞文化、年齡亞文化、生態亞文化等。
由於亞文化是直接影響人們生存的社會心理環境,其影響往往大於主流文化。它可以賦予人們一種獨特的身份,賦予人們一種屬於某一群體或集體的特殊精神風貌和氣質。
(3)青年亞文化出現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文化淵源
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的戰後嬰兒潮影響下,西方世界年輕人的「青少年」開始成為重心,從而推動了年輕文化「青年文化」時代的到來。同樣,戰後青年服裝的發展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20世紀60年代,這個階段在西方被稱為反文化時代。其特點是青年文化、流行文化和女權運動的融合。
在服裝的審美價值方面,由於深受流行藝術和op藝術的影響,有「趣味化;年輕化」的造型和風格;其次,文化風格深刻影響了當下的街頭文化。
4. 青少年亞文化的名詞解釋
青年亞文化所代表的是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的利益,它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採取一種顛覆的態度,所以,青年亞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問題在於這種處於破壞、顛覆狀態的亞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產生錯覺,從而將全部媒體上的青年亞文化內容當作主流文化來接受,把亞文化宣揚的價值觀念當作主流的健康的價值觀念來吸收。其實,青少年就是藉助使用媒介這一活動來實現對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
5. 20世紀90年代,「青年亞文化」代表作家衛慧的敘事風格是什麼
衛慧小說的情節,無非是年輕女孩逛酒吧歌廳,和遇到的男人間的情愛故事。與這些男人進行一些痛苦而混亂不堪的愛情,則是她們生活的真正意義。但那種生活態度和個人的內心感受卻被刻畫得非常尖銳。衛慧的敘事抓住那些尖銳的環節,把少女內心的傷痛與最時髦的生活風尚相混合;把個人偏執的幻想與任意的抉擇相連接;把狂熱混亂的生活情調與厭世的頹廢情懷相拼貼……這一切,構成了一幅獨特的衛慧風景線。衛慧的小說在隨心所欲的流暢描述中,透示出一種緊張而鬆散的病態美。這一切才是青年亞文化的敘事風格。
6. 舉例說明什麼是亞文化
如爵士樂、搖滾樂與嘻哈、街舞、極限運動、御宅族或ACG等等。
亞文化的展現可能顯現在於面對事物的思想、態度、習慣、信仰和生活方式,可以說是一種相對於主流文化的價值、信念。
它也是伴隨著主流文化而產生的另一種特殊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像是在國家、地區、膚色、種族、宗教、性別、性向、階級、貧富、教育、職業和年齡等不同性質的層面當中都會產生不同的亞文化。
每個社會都會有主流文化在面對亞文化時所產生的沖擊和變化,這些亞文化可能是對於主流文化積極的改進,或是作為對於主流文化消極的反抗。
亞文化多半是由團體流傳出來的,藉由團體的認同和共享,使得這些亞文化也像共同的主流文化一樣被流傳出來,生活在社會當中的人們不單單只受到主流文化的價值和規范,也從人們所生活的團體里,受到許多亞文化的影響。
文化起源
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受戰後嬰兒潮「Baby Boom「的影響,西方世界青少年到青年期的「Teenage「開始成為重心,也因而促使年輕文化「Youth culture「時代的到來。
同樣的,年輕人的服飾發展,在戰後也較從前更受到重視。 例如,在英國就出現以十多歲為對象,俗稱泰迪男孩「Teddyboys「的次文化團體。
從這個群體的服裝款示模式中,不論是發型;外套上衣;領結;緊身長褲;膠鞋,都讓我們看到青少年他們在穿著行為上,表現出自我選擇的主張。 續1960年代,這個階段在西方被喻為是反文化「Counter culture「的年代。
7. 青年亞文化包括哪些
青年亞文化( youth subcultures,又譯青春亞文化),是指主要由年輕人群體創造的、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
青年亞文化的主要內涵正是體現在它與父輩文化和主導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之中。 青年亞文化是各個時期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文化,它由青年親身創造,往往會被媒體宣傳、放大,對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顛覆性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