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比較有影響力的雜志有哪些(社會話題、新聞類)
B
1. ★編輯學報
2. 保險研究
3.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
4.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5.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6.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7. 比較法研究
8. 比較教育研究
9. 編輯學刊
C
10. ★財貿經濟
11. 財會研究
12. 財經科學
13. 財經理論與實踐
14. 財經問題研究
15. 財經研究
16. 財貿研究
17. 財政研究
D
18. ★黨的文獻
19.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 當代財經
21. 當代電視
22. 當代電影
23.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4. 當代外國文學
25. 當代語言學
26. 當代中國史研究
27. 當代作家評論
28. 黨建
29. 黨建研究
30. 檔案學通訊
31. 檔案學研究
32. 道德與文明
33. 電化教育研究
34. 電視研究
35. 電影藝術
36. 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
37. 對外經貿實務
F
38. ★法學研究
39.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
40. 法商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41. 法學
42. 法學家
43. 法學評論
44. 復旦學報(社科版)
G
45. ★高等教育研究
46. ★管理世界
47. ★光明日報
48. ★國際問題研究
49. ★國外文學
50. 改革
51. 港澳經濟
52. 高校理論戰線
53. 工業技術經濟
54. 古漢語研究
55. 國際金融
56. 國際金融研究
57. 國際經濟合作
58. 國際經濟評論
59. 國際貿易
60. 國際貿易問題
61. 國際新聞界
62. 國外社會科學
63. 國有資產管理
H
64. ★會計研究
65. 漢語學習
66. 漢字文化
67. 黑龍江高教研究
68. 宏觀經濟管理
69.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
70.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J
71. ★教育研究
72. ★金融研究
73. ★近代史研究
74. ★經濟學動態
75. ★經濟研究
76.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77. 吉林教育研究、高教研究
78. 集團經濟研究
79. 價格理論與實踐
80. 價格月刊
81. 江海學刊
82. 江漢論壇
83. 江蘇高教
84. 江蘇農村經濟
85. 江蘇社會科學
86. 教學與研究
87. 教育科學
88. 教育理論與實踐
89. 教育評論
90. 教育研究與實驗
91. 教育與經濟
92. 教育與職業
93. 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94. 金融理論與實踐
95. 金融與經濟
96. 經濟管理
97. 經濟經緯
98. 經濟科學
99.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100. 經濟評論
101. 經濟體制改革
102. 經濟問題
103. 經濟問題探索
104. 經濟學家
105. 經濟與管理研究
106. 經濟縱橫
K
107. ★考古
108. ★考古學報
109. 抗日戰爭研究
110. 科技進步與對策
111. 科學管理研究
112.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113.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114. 科研管理
L
115. ★歷史研究
116. 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
117. 理論探討
118. 理論與改革
119. 歷史檔案
120. 遼寧高等教育研究
121. 領導科學
M
122. ★馬克思主義研究
123.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124. ★民族研究
125.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126. 毛澤東思想研究
127. 美國研究
128. 美術
129. 美術觀察
130. 美術研究
131. 民國檔案
132. 明清小說研究
N
133. ★農業經濟問題
134. 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
135. 南開經濟研究
136. 南開學報(哲社版)
137. 農村金融研究
138. 農業技術經濟
139. 農業現代化研究
O
140. ★情報學報
141. ★求是
142. 企業管理
143. 企業經濟
144.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145. 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
146. 情報科學
147. 情報理論與實踐
R
148. ★人口研究
149. ★人民日報
150. 人口學刊
151. 人口與經濟
152. 人民司法
153. 人民音樂
154. 人文雜志
155. 日本學刊
156. 日語學習與研究
S
157. ★社會學研究
158. ★世界經濟
159. ★世界經濟與政治
160. ★世界歷史
161. ★世界民族
162. 商業經濟研究
163. 商業經濟與管理
164. 商業研究
165.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166. 社會科學
167. 社會科學輯刊
168. 社會科學研究
169. 社會科學戰線
170. 社會主義研究
171. 審計理論與實踐
172. 審計研究
173. 審計與經濟研究
174. 生態經濟
175. 史林
176. 史學集刊
177. 史學理論研究
178. 史學史研究
179. 史學月刊
180. 世界電影
181. 世界漢語教學
182. 世界經濟文匯
183. 世界經濟研究
184.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185. 世界文學
186. 世界宗教研究
187. 書法研究
188. 稅務與經濟
189. 思想戰線
190.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91. 思想政治課教學
192. 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
T
193. ★體育科學
194. ★統計研究
195. 探索
196. 體育與科學
197. 統計與決策
198. 投資研究
199.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200. 圖書館論壇
201. 圖書館雜志
202. 圖書情報工作
203. 圖書情報知識
204. 圖書與情報
W
205. ★外國文學評論
206.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7. ★文學評論
208. ★文學遺產
209. 外國教育研究
210. 外國經濟與管理
211. 外國文學
212. 外國文學動態
213. 外國文學研究
214.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15. 外語電化科學
216. 外語教學
217. 外語界
218. 外語學刊
219. 外語與外語教學
220. 文史哲
221. 文藝理論研究
222. 文藝理論與批評
223. 文藝爭鳴
224.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25.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26. 舞蹈
X
227. ★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
228. ★現代國際關系
229. ★心理學報
230. ★新華文摘
231. ★新聞與傳播研究
232. 戲劇
233. 戲劇藝術
234. 戲曲藝術
235. 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
236. 現代法學
237. 現代經濟探討
238.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239. 現代外語
240. 現代哲學
241. 小說評論
242. 心理發展與教育
243. 心理科學
244. 心理學動態
245. 新美術
246. 新文學史料
247. 新聞界
248. 新聞戰線
249. 行政法學研究
250. 學術研究
251. 學術月刊
252.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53. 學習與探索
Y
254. 亞太經濟
255. 藝術百家
256. 譯林
257. 音樂創作
258. 音樂研究
259. 音樂藝術
260. 語文建設
261. 語文研究
262. 語言教學與研究
263. 語言文字應用
264. 語言研究
265. 語言與翻譯
Z
266. ★哲學研究
267. ★政治學研究
268. ★中共黨史研究
269. ★中國法學
270. ★中國工業經濟
271. ★中國社會科學
272. ★中國圖書館學報
273. ★中國行政管理
274. ★中國語文
275. ★自然辯證法研究
276. 哲學動態
277.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78. 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79. 政治與法律
280. 中國大學教學
281. 中國檔案
282. 中國電化教育
283. 中國俄語教學
284. 中國翻譯
285. 中國高等教育
286. 中國高教研究
287. 中國記者
288. 中國經濟史研究
289. 中國經濟問題
290. 中國科技翻譯
291. 中國科技論壇
292.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93. 中國農村經濟
294. 中國人口科學
295.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96. 中國社會保障
297. 中國攝影
298. 中國史研究
299. 中國史研究動態
300. 中國書法
301. 中國統計
302. 中國投資管理
303. 中國圖書評論
304. 中國文化研究
305. 中國戲劇
306.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307. 中國音樂
308. 中國音樂學
309. 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
310. 中外法學
311. 中外管理
312. 中外科技信息
313.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314.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315. 裝飾
316. 自然辯證法通訊
317. 自然科學史研究
② 漢字網的基本信息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顯著標志,是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交流溝通的橋梁,也是全人類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漢字網於2004年4月創建,獲得國際頂級域名注冊ICANN授權,國家信息產業部備案(陝ICP備07501613號),國家商標局商標注冊(第3687372號),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設計專利保護的漢字信息網路平台。文化宗旨
普及漢字知識、提升漢字應用水平、研究漢字規律科研課題;編制漢字識記、書寫、教學理論、信息處理等相關系列的教材、軟體、視頻、動漫及多媒體課程;建立漢字漢語教育科研語料庫;承辦『漢字族尋根之旅』、『漢字大講堂國學講座』、『漢字文化校園競賽』,舉辦漢字文化學術活動,參與漢字教育研討會議,大力推廣規范漢字和普通話。網站建設有「圖·像思維」「漢字源流」「漢字世界」「語言文字」「倉頡文化」「國學經典」「漢語水平考試HSK」「學習漢語」「專家學者」「漫筆談心」等欄目。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語文報刊協會、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和陝西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省慈善研究會等領導和我國漢學界權威專家許嘉璐、向光忠、傅永和、李玲璞、蘇培成、歐陽中石、李敏生、張學棟、谷衍奎、戴汝潛、趙世民、蕭啟宏、宋洪昌、劉志偉、蕭開明等諸多前輩和新浪漢字圈六百四十餘位同仁們對漢字文化事業的熱心支持和關懷下,現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漢字信息平台,國際互聯網漢字領域的著名品牌之一。榮獲中國語文報刊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語文世界》雜志社等六家單位聯合授予「第四屆全國規范漢字書寫大賽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漢字網和省公關協會舉辦了「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暨中文國際論壇——華胥非物質遺產公園·中國「偉大母親」紀念堂啟動儀式」、「戊子年穀雨公祭倉頡典禮」、「倉頡 漢字 中華文明主題研討會」、「為四川災區兒童賑濟課本文具募集大會」、「《我的祖國》全國『愛心大使』系列活動」、「戊子年冬至中國傳統文化交流活動」、「戊子年重陽節中華奧運健兒、奧運火炬手代表恭祭軒轅黃帝典禮新聞發布會」、「戊子年重陽節恭祭軒轅黃帝典禮」和「《黃帝功德大典》、《黃帝頌》、《千字文續集》竹簡長卷捐贈儀式」。在祭祀黃帝陵同日,由奧運健兒楊凌、范良、郭文珺等奧運火炬手代表和著名書法家吳三大先生、也農先生、蕭喚先生、陝西省毛澤東書法研究會副會長劉宏濤、世界弘揚關公文化協會主席關英才先生、世界華人聯合總會主席陳曉潮先生、中國公關關系協會副會長權裕先生、北京和華書畫院史昱正院長、《後三國演義》作者袁銀撥先生及黃陵縣管理局有關領導共同簽名發起成立了「中華漢字文化傳播工程」。
③ 關於漢字與文化
漫談漢字與漢文化
文化,從廣義上講,它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從狹義上說,它只著眼於精神方面,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民族心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等。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較寬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漢字文化學》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產物,又服務於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漢字作為自源文字,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它是漢文化的產物。先有漢文化,然後才有漢字,但它又服務於漢文化,對促進漢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們從「以漢字構形理據看漢字的文化內涵」和「以漢字形為本體看產生的文化現象」兩個方面,舉例性地說明漢字與漢文化的密切關系。
一、 以漢字構形理據看漢字的文化內涵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經說過:「依照今日訓沽學之標准,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漢字作為語素文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在它的自身結構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我們探究漢字字形的構字理據,可以發現漢民族諸多的文化特徵。
現在和錢幣有關的字,像財、貨、貢、貧、賑、費、賞、贈、貪、貸、賒、賄賂之類都屬貝部,貝不過是一種介殼,為什麼可以用它來表示錢幣的含義呢?東漢許慎在《說文》里解釋說:「古者貨貝而寶龜,……至秦廢貝行錢。」可見中國古代曾經用貝殼當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後才廢貝行錢,但是這種古代的貨幣制度在文字的形體上還保存著它的蛻形。
查《說文》,竹部的漢字共有147個,為何如此呢?這就在於中國盛產竹子。我國有370多種竹子,約佔世界竹類的三分之一。秦漢時的北方由於氣候比現在溫和,黃河以北地區還產竹。富饒的竹源,使我國在殷商時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時代。僅殷商時代誕生的竹簡就延續了兩千多年,構築了中華民族的竹文化。從遠古的女媧用竹做笙簧,羿使用弓箭「射九日」神話始,我國人民種竹、愛竹、用竹盛行。漢民族的衣食住行同竹子發生了密切的關系,在漢字中留下了竹文化的鮮明印記。
漢語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憚、慍、恭、慕。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我們的先人認為心這個器官是專管思考的,心是思維的器官。《孟子 · 告子上》曰:「心之官則思。」這就是明證。鑒於先人們這種文化認識,於是在造字時,留下了一批從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
現在的紙是用竹質和木皮等製造的,但是當初造字時紙字為什麼從系呢?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在東漢蔡倫沒有發明造紙的新方法和新質料以前,中國曾經用絲絮造過紙的。
我們從「斬」字的結構看,可以證明古代有一種車裂的酷刑。《說文》雲:「斬從車斤,斬法車裂也。」清人段玉裁註:「此說從車之意。蓋古用車裂,後人乃法車裂之意而用鐵鉞,故字亦從車,斤者鐵鉞之類也。」顯然,古代這種「蠻性的遺留」,今人也不必為之諱言的。
楊成能先生在《由文字學上推得之先民文化遺跡》一文中認為,從《說文》中「見從某部字之多少,即可見某物於先民文化之關系密切與否。觀從土之字一百三十,從金之字一百九十五,則可推知金屬與先民文化之關系視土為繁。又觀從馬之字凡百十有五,從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則可見馬屬與先民文化之關系,較牛為重。」這種比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我們從新字的產生和舊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變動。新字的出現和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科學各方面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從「金」旁的字,兩周以後才大量出現,「鐵」字不見於兩周金文,所以從「金」的字的大量出現,只有在青銅器高度發達以後才有可能。而「鐵」字也只有在能夠生產「鐵」的條件下才能夠創造出來。再如從竹的「箴」到金屬的「針」(繁體字左為「金」,右為「咸」),也有一個從竹針發展到金屬制針的歷史過程。就是到了現當代,由於化學的突飛猛進的發展,發現了若干新的化學元素,為此,表示新的化學元素的新造漢字共計有56個,如:氧、氯、氟、氖、碳等。
在《說文》里有不少從「馬」、從「牛」、從「羊」的字,有關於性別的,有關於年齡的,有關於形狀的,有關於顏色的,有關於動作品性的,不一而足。如:公馬叫「騭」(zhì),紅黃色的馬叫「騂」(xīng), 長髦牛叫「犛」(máo),被閹過的羊叫「羯」(jié),等等。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業高度發展後才能出現。同樣,隨著由畜牧業為主的社會過渡到農業為主的社會,上述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並未消失,可代表它們的「字」都逐漸消亡了,有的乾脆成了「死字」。張世祿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會觀》,就試圖用文字來證明「人類社會之演進,大都由漁獵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總之,漢字中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折射出古代的社會生活、社會意識、民族風情等等,這些都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極好史料。
二、 以漢字形為本體看產生的文化現象
漢字產生以後,以漢字形為本體出現了許多漢民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列舉如下:
1、對偶和對聯
對偶就是連用一對長度相等、結構相同、語義相關的語句,使表達均勻對稱的一種修辭格。漢語的書寫形式漢字是方塊字,每個音節寫在紙上佔有的空間也相同。對偶是漢語修辭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漢民族特色的一種修辭手段,它深深植根於漢文化之中。像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的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都要求用嚴格的對偶句,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登高》)。古典小說各章回的標題,多採用對偶,精煉地概括本回的中心,如「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水滸傳》)、「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紅樓夢》)。
對聯是對偶中的一種特殊格式,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的對偶語句。過年過節貼對聯,已成為漢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聯、婚聯、輓聯、店聯、楹聯,就是一部大書,各有千秋佳作。這里僅以對聯廣告為例說說。
廣告運用對聯這種形式,也有很長歷史。據說號稱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紀曉嵐是個對對子的高手,他為大柵欄一家剃頭店寫了一副門聯:「雖然毫發技藝,卻是頂上功夫」。上世紀30年代有一種「三星白蘭地」的酒一直銷路不暢,結果廠主想出一個絕招,在報上公開為一副上聯徵求下聯,上聯是「五月黃梅天」,應征者多如潮湧,當然最匹配的下聯是「三星白蘭地」。依靠這副對聯,「三星白蘭地」名聲大振,生意興隆。上海的「寬鼎皮裝」也專門徵集過對聯廣告語,中選的是:「寬讓三分利,鼎新一品裝」。其他廣告對聯如:「與時空同在,似日月常輝」(雷達表)、「少一份雜訊,多一份寧靜」(雙鹿牌冰箱)、「百貨百態百問不煩,千客千意千拿不厭」(百貨店)、「安全來自長期警惕,事故源於瞬間麻痹」(交通安全公益廣告)、「以平常心接納人生萬種風情,用大眼光飽覽全球時代女性」(《女性大世界》雜志)。
2、析字、借字和聯邊
析字就是把一個漢字拆成幾個能表意的有一定獨立性的字的一種修辭格。如:
「對!找他!今天我章世昭豁出來跟『工人階級』掰了!」工會主席不跟他倆「掰」。掰?--手分手?才不呢!工會主席緊緊地、友好之至地跟他倆握手,(梁曉聲《預碎》)
這里的「掰」字被拆成「手」「分」「手」,就是一種析字。
漢字單音的,音同音近現象較為嚴重,口語中常容易混淆,所以漢人的姓往往有一個析字的代稱,如「十八子李」「弓長張」「立早章」「口天吳」「古月胡」等。再像為了表意含蓄,將「分」析為「八刀」(「打八刀」指解除婚約)、將「老鴇」的「鴇」析為「七十鳥」、將「謝」析為「言身寸」等。其他再如析字對:「一明分日月,五嶽各丘山」,「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析字詩:「日月明朝昏,山風嵐自起。石皮破仍堅,古木枯不死。可人何當來,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黃鶴,志士心未已。」(南宋劉一止《山中作拆字語寄江子我郎中》,「詠」的異體字是左「言」右「永」。)
再如宋代李禺夫妻互憶迴文詩:
正讀是夫思妻: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倒讀是妻思夫: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寶塔詩,顧名思義,形似寶塔。如唐代白居易寫過這樣一首寶塔詩:
詩
綺美,鑲奇。
明月夜,落花時。
能助歡笑,也傷別離。
調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王下只應我愛,世間唯有君知。
自從都尉別蘇句,便到司空送白辭。
胡適《追想胡明復》一文中,也引到兩首寶塔詩:
那時候我正開始作白話詩,常同一班朋友討論文學的問題。明復有一天忽然寄了兩首打油詩來,不但是白話的,竟是土白的。……第二首是一首「寶塔詩」:
痴!
適之!
勿讀書!
香煙一支!
單做白話詩!
說時快,做時遲!
一 做 就 是 三 小 時!
我也答他一首「寶塔詩」:
咦!
希奇!
胡格里,
覅我做詩!
這話不須提。
我做詩快得希,
從來不用三小時,
提起筆何用費心思,
筆尖兒嗤嗤嗤嗤地飛,
也不管寶塔詩有幾層兒!
這種朋友游戲的樂處,可憐如今都成了永不回來的陳跡了!
我們從迴文詩、寶塔詩來看,它們都牢牢依附於漢字方塊字特殊表意特點或形體結構才得以成立的,而且大多屬於文字游戲性質。
另外,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通過點畫運動來表現一定情感、意蘊的藝術。篆刻是我國具有藝術價值的印章鐫刻,它由古代印章多用篆書入印而得名。這兩個特殊的藝術門類,也都是依賴於漢字而產生的,當是不言而喻的。
這里再補充一點,通過漢字形體也形成了一部分詞語進入漢語詞彙之中,詞如:井田制、人字形、國字臉、之字形、金字塔、田字格;成語如:十字街頭、止戈為武、利旁倚刀、烏焉成馬、魯魚帝虎、亥豕相望(前三個都是在借字或析字的基礎上產生的;後三個都形容文字錯訛多,前提是漢字中存在著形近字);歇後語如:自大加一點--臭、王字少一橫--有點土、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點;諺語如:田養豬,豬養田、人欺地,地欺人;等。
綜前所述,我們不難對漢字與漢文化的密切關系,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正鑒於它們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漢字文化學應運而生。這個新興學科的任務之一就是「探討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也就是從漢字入手研究中國文化,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漢字」(何九盈等主編《中國漢字文化大觀 · 前言》)。我們相信,在一代學人的努力下,漢字與漢文化問題的研究,一定會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
④ 漢字文化屬於什麼性質的刊物
《 漢字文化 》
《漢字文化》宗旨是宣傳漢字漢語的科學性,嬰幼兒、小學、文盲、少數民族、外國人科學漢字教育,更新普通語言學理論,努力為提高人民的素質、開發人類智慧潛能做出貢獻。
《漢字文化》為中國中文核心期刊,在國內外已產生重大影響。該刊為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主辦,社長兼主編袁曉園,副社長兼副主編徐德江。
⑤ 漢字文化
品味漢字文化
周洪林
挾帶著刀耕火種的淬煉與遠古罡風走來的漢字,每一粒都是珍貴的藝術品。這些精靈會沖你眨眼睛,給你講故事,甚至能洞察你的心扉,在你一不小心走近懸崖邊的時候,她會善意地走過來,給你一個醍醐灌頂的規勸。漢字,真是個神奇的東西。
「人」, 一撇一捺,簡單至極。有人說,一撇象徵男人,體現著陽剛之氣;一捺代表女人,體現著陰柔之美。從字的結構看,就是相互支撐,相互依存。試想一下:有誰是能夠離開了別人的支撐而獨存於世的呢?什麼是支撐?支撐就是攙扶,就是鼓勵,就是奉獻。只有這樣,人才成為其真正的「人」,才是一個矗立起來的大寫的「人」!一撇一捺,「人」字好寫難做。
「忠」,是把心放在中間,即將心放正之意。心若不正,就成了「歪心眼」。我們講忠,對祖國、對事業、對愛情、對朋友都要忠誠。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欺下媚上不是忠的行為;忠貞不渝、剛直不阿、誠實可信,才是忠的表現。如此看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件事,無一不是在 檢驗我們的忠誠,檢驗我們的人格。
「信」,「人」「言」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的話一諾千金。孔子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箴言。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語。「信」是我國自古而今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法寶,是品行端正的重要標志。「信」還有一個深層意思,即信仰。信仰,是人生價值所寄寓的地方,是意志品質的原動力。一旦選擇了終身不渝的信仰,他就會勵精圖治,步伐執著而堅定。
「錢」之為物,人所共愛。玩味一下「錢」的結構,卻給人啟發不小。錢(繁體字寫作「錢」),用明人鄭喧的話說:「金旁著戈,真殺人之物,而人不自悟也。」君子愛財,當取之有道。取之無道則貪,遲早會有被「殺」的一日。「從來有名士,不用無名錢」。一些腐敗分子因貪贓枉法而受到法律制裁就是明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充滿靈性.很有意味。她不僅記載著人的思想和語言,還蘊含著許多人生的哲理與警示。品味漢字文化,讓我們認識自己,升華自己。
(本文有刪改)
⑥ 什麼書涉及的方面是漢字文化的
裘襲圭《文字學概要》,期刊雜志《漢字文化》都是有關漢字文化知識的書籍。
⑦ 漢字文化雜志是國家級正規期刊嗎評高級職稱可以用嗎
《 漢字文化 》《漢字文化》宗旨是宣傳漢字漢語的科學性,嬰幼兒、小學、文盲、少數民族、外國人科學漢字教育,更新普通語言學理論,努力為提高人民的素質、開發人類智慧潛能做出貢獻。《漢字文化》為中國中文核心期刊,在國內外已產生重大影響。該刊為北京國際漢字研究會主辦,社長兼主編袁曉園,副社長兼副主編徐德江。
⑧ 百度提問本科生投稿有關現代漢語的論文 ,投石河子大學學報社科版好還是 漢字文化 好通過呢或者有別
摘要 建議投校報
⑨ 中國漢字文化
漢字與書法
坐斷東南
西方現代心理學當中把字體當作人性格最鮮明的體現,記得福爾摩斯都在他的探案中對字體作過精闢的演繹推理。二十六個字母在不同的人筆下或張揚、或猶豫、或堅定、或遲疑。今天考察字體已經成為招聘職員的重要參考,一個人的性子或急噪、或起伏、或深謀遠慮、或小心翼翼,都直白地流露在筆尖的墨跡里。
但字體作為一種藝術卻是中國獨一無二的。羲獻父子、顏筋柳骨、顛張醉素,使書法作為文人的技能登入大雅之堂,也早早地躋身「琴棋書畫」四技的行列。今日,鍛煉書法已經是提高文化修養、修身養性的途徑,甚至書法已然是國人禮儀的基本要素。
漢字的字形本身就是藝術。每一個漢字方方正正、筋骨扎實、結構嚴謹,但又易於個性的駕馭。昔日象形的甲骨文早已中庸成了今天文件的文字,但漢字作為象形符號的表意功能始終未變。然而更令人稱道的是,每一個漢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構圖,恰當的比例,使這個符號被賦予了太多的藝術內涵。當「京」字被抽象成一個奔跑的運動員形象之時,它的靈動,它的剛毅與柔美的融合打動了六十億人。當中國字被作為文身在歐美流行之時,這些符號,我們在乎的已不僅僅是它的含義。漢字是最美的。
正因為有藝術的漢字才能有藝術的書法。春秋戰國時蒼頡的文字已經被各國變換成了互不相象的異體。戰亂可以滋生一大批憂國憂民,奔走各國的縱橫家,也可以滋生一大批一心想拯救社會、扶助國君的諸子,卻無法使文人們琢磨如何改進他的字體。即使老莊、鍾子期余伯牙這類耳根清凈者,也未必會放棄通行官方的大纂。加之此時字都寫在竹簡或帛上,比起在紙上創作的游刃有餘,是頗顯困難的,但大纂從字體繁間來講已經比甲骨文和祭祀器皿上的金文已是很大進步。漢字從這時候起,已經與絕對意義上的象形文字說再見。這是由書寫器具上的革新決定的。我們必須承認字體和書法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每一次字體的出現,都是一定基礎的成果,是衍變得到的。一個朝代的歷史條件通過對人的生活思維的影響來影響著字體的衍變速度。我們可以翻一翻《爾雅》或是《說文解字》來找找漢字衍變的足跡。
秦朝因大纂筆畫復雜,不適應統一後繁忙的公務需要,於是在統一文字改用省去了很多筆畫的小纂。但這樣仍不方便,於是程邈在監獄里創立了隸書來幫助他抄寫公文。秦始皇聞訊大悅,免其罪,封御史。隸書得以廣泛流行。這樣歷史條件的成熟,即統一的國家催生了字體的革新。魏晉時期,士人減省隸書的波磔,狂用楷書。這種規范、鏗鏘有力的字體時至今日都被視作是字跡工整、書寫規范的典型並被作為範本,令廣大「不拘一格」的同志唏噓不已。但不管怎樣,楷書的筆鋒和筋骨,一股嚴正之風卻是足以擔當正統的名號的。
這時慶祝官體字的時代結束。很快東晉王羲之就以獨具個性的行書震撼了古今。這樣的行書,拋棄了楷書的規范,卻繼承了它的浩然正氣。屏棄了草書的放肆,卻遺留了它的癲狂。行書筆畫連貫流暢,不拘泥於點滴,足是寫字者自信和自主的性格體現。既打破了楷書的禮儀規范,又不肯像草書那樣隨意,卻是大家風度。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米芾,用他們的灑脫寫下了一幅幅氣勢恢弘的書卷。
草書即章草、今草、狂草較之行書出現更早,因為早有狂人不喜歡楷書或隸書的格套迫不及待想要直抒胸臆了。章草始於漢初,是隸書的草體,今草之後的狂草,由唐人張旭所創,其狂野放縱似游龍一般的連書將書者狂放不羈的個性顯露無遺。但草書雖然無定法,但它的落筆、起承和結構都恰倒好處,極具美感,決不像某些人以為字跡潦草的就是草書,這是對藝術的褻瀆。
漢代以後各大書體相繼出現,既是越來越擴大的國家的公務需要,同時也是文景「黃老無為」影響下的產物,還是晉代隱士之風的傑作。總之只有這樣一個中國才能產生這樣的書法。它屬於「士」這個中國特色的階層,屬於漢字,更屬於中國文化。
練楷書可以使人心若止水,培養耐性,練行書可以使人揮灑自如,練草書大可高呼一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之後狂書一篇,彰顯豪邁之大氣。因此書法本身就是修身養性的良葯。也難怪中國文人和帝王對它如此的偏愛。唐太宗為了得到《蘭亭集序》不擇手段,終始之埋入墳底,不見天日。這時候,書法,甚至超越了藝術。
⑩ 《漢字文化》是幾級刊物
2000年版的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是收錄了《漢字文化》,但2004年版中已經沒有,所以它不再是核心期刊,而只是一般的刊物,即通常所謂省級以上期刊。
有的學校的規定還是按2000年版的標准不變,那就可以佔便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