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方禮儀文化有哪些

西方禮儀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3 11:23:59

⑴ 西方禮儀都有哪些

總的來說,西方的禮儀可以總結為四大類禮儀:

1.用餐禮儀

2.宴會禮儀

3.禮節方面

4.性別方面

在用餐禮儀這方面,相比較於中國,西方國家在用餐方面的禮儀較為規范,並不像中國人這般可以在餐桌上舉杯暢飲,觥籌交錯。在西方國家,或者是在西式餐廳中就餐時一定要注意餐桌禮儀,首先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把餐巾別到領口(電視里常常這樣演)甚至於拿起餐巾去擦拭餐具,我們都被誤導了,其實餐巾是要鋪到腿上的。其次是在使用刀叉時千萬不要因為講話太激動而手握刀叉就開始手舞足蹈,安全方面先不說,這在西方算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當吃完以後放下刀叉意味著不會再吃,服務員可以收走了。進食的時候安靜是對一同就餐的人的最基本的尊重,如果發出聲音時要向對方表示抱歉。切記不可邊嚼東西邊說話!

禮節方面,第一個是要從內心去關心他人的需要和平常。第二個是要以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

性別方面就不用說了,女士優先是最重要的。

⑵ 西方禮儀文化的基本原則有

為什麼打招呼?

在歐美國家見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認識。打招呼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跟你有進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種生活禮儀形式。其實不論任何人,面對有人微笑打招呼,都會受到感染,像是見到陽光心情跟著好起來一樣,很自然會打招呼響應。因此,在西方國家旅遊的時候,如果迎面而來的人對我們說哈啰,別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那可是非常失禮的。

怎樣打招呼?

對方跟你說「How do you do ?」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著課本教的說「Fine, Thank you. And you?」,除非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較多的時間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樣回答說「How do you do ?」就夠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聽,至少微笑點個頭。有時候他們會說「Hello !」,其實相當於我們的「嗨」,這是同輩或好友之間的應對方式,不適合用在對長輩或地位比較高的人。另外,他們也會問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同樣問候就可以了。.

怎樣吃飯?

中國人吃飯比較隨興,很可能聊到開心處,就大聲說笑,或是把餐廳當作自己家一樣讓小孩子跑來跑去,這在西方國家是相當不得體的,尤其如果我們是吃西式餐廳,而不是在中國餐廳,一定要注意餐桌禮節。餐巾應該要鋪放在腿上,不是別在領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來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時候,倒沒有禁忌不可以拿著叉子講話,因為在外國,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經吃完,准備請服務生來收走了。當然啦,如果要比手畫腳的時候例外,畢竟拿著刀叉揮舞還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時候安靜是基本的禮貌,像是喝湯、嚼食物都不應該出聲音,打嗝的聲音尤其會惹人白眼,萬一打嗝發出了聲音,應該對同桌的人說「Excuse me」表示歉意。千萬不要塞得滿嘴的食物,慢慢一口一口吃。發表意見時,應該等食物完全吞下去之後再講話,不可以一邊嚼一邊講話。如果有魚刺或骨頭,應該盡量先用刀叉挑出來或切除掉,再放到嘴裡面,不適合嚼一嚼之後再用嘴巴吐出來,假如不得已必須要這樣做,也最好悄悄地、稍微用餐巾布遮掩一下比較好喔!

西方的禮儀和我國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零零總總談了一些基本西方禮儀,其實最基本的還是爸媽平時生活教養的功夫。如果常常提醒孩子遵守禮貌規矩,讓孩子懂得規范自己、尊重別人,相信在國外旅遊的時候,也能很快就適應不同的禮節了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西方的禮儀和我國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在當前國際交往頻繁的形式下,不論是在國內接待外賓或出國訪問旅遊,不論是將要留學國外或常駐國外工作都有必要學習一下西方的禮儀。 禮節有兩個方面:其一要從內心去關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其二要以一定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由此人們通常可以判斷我們家庭教養的狀況。禮節的實質就是處處為別人著想,這也就是要實行那條金箋:你想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該怎樣對待別人。所謂考慮他人的要點就是要使自己的衣著和舉止盡可能讓人喜歡。一看到衣著雅緻、彬彬有禮的人,你就會覺得日常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相反,看到的是衣著不整,禮節不周的人,你就會有明顯的缺少什幺以及不舒服和煩惱的感覺。

中國的禮節與西方的禮節有時差別很大。

如果你想同西方人相處和諧,了解西方的禮節是非常重要的。 最簡單的問候是說一聲"早上好"、"下午好",或"晚上好"。這種問候可以用於你不太熟悉的人或者任何與你匆匆擦肩而過的人。

若你不很匆忙時,對不認識的人可說一聲"你好",回答你的也應該是"你好"。

當你第一次與別人見面時,通常要握手。此外,久違的朋友相見時,通常也要握手。然而,相遇時不握手也行,微微鞠一個躬,也是很有禮貌的。

有些問候在中國是合乎禮節的,而在西方卻不被採用。如果你問候一個西方人說"你上哪兒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說"你去哪兒啦?"(Where have you been?)他會想你在打聽他的私事,實在是太失禮了。

⑶ 西餐禮儀起源於什麼時候西方餐桌上的文化禮儀有哪些

據考證,當代西餐的絕大多數禮儀和禮數,最開始產生於歐洲中世紀的勇士時期,尤其是在那時候的法國(有叫法是始於法國的梅羅文加王朝)。12新世紀,義大利文化進到法國,飯桌禮儀和菜單欄術語越來越更加雅緻精美,在見面、激光切割食材、喝湯水、吃麵包、衣著服裝等禮儀上面進行了管束,這類禮儀逐漸在貴族圈中流傳開來。

一般水果沙拉,蛋糕之類的,用勺子吃就可以。留意新鮮水果的果核,不必立即吐出,要拿手拿出來,放進菜盤邊上。開酒以前,自身就不用動了,服務生都是會做的。飲酒的情況下,用三根手指拿住酒杯子,看照片姿態。飲酒不可以跟啤灑似的,一下子做了,這也是不正確的。輕晃水杯,讓酒逐漸進入口中,慢慢喝下。留意進食情況下不必飲酒,喝酒情況下不要說話跟哈哈大笑。對於飲品之類的,沒有很多的規定,只需特別注意不能太過度隨便就行。

⑷ 西方禮儀有哪些

1、進門

按照事先約好的時間到達,如無人迎候,應在門前按鈴或輕輕敲門。按門鈴時間不能太長(以兩三秒為限),敲門以輕敲三下為好。如無人應聲,可稍等片刻,再次按鈴或敲門,需待主人開門,才可進入。遲到時間較長,如超過10分鍾以上,應表示歉意並說明原因。

2、落座

進門後一般都會將鞋留在門廳里,主人會給客人准備好室內拖鞋。在客廳,按照主人指定的座位入座。有男有女的情況下,西方人習慣同我們一樣,即男陪男,女陪女,形成兩個談話中心。

3、參觀、行止

應主人邀請,可參觀其廚房、花園、庭院,一般也可使用其廁所,但主人的卧室、子女房間不可隨意進入。不可要求使用主人家的電腦上網,不可使用主人的電話機打長途電話,也不可主動要求主人打開電視機觀看節目。

4、進餐

西方人舉辦正式家庭宴會,要排好座次,菜一道一道地上。他們的座次排列與我們不同,常常是女主人作為第一主人,陪同首席男客人,而男主人則位居其次,陪同首席女客人。

5、告別、感謝

做客時間結束,客人與主人握手告別或吻別,離開時除了口頭感謝主人的接待外,還有一個我們不太熟悉的習慣,即客人會在日後3-5天內,給主人寫一簡訊或寄上名片再次表示感謝,在名片的左下角上,需用鉛筆寫上p.r.(謹謝)兩個法文小寫字母。

⑸ 關於西方的文明禮儀 最好涉及到多個方面

隨著中國走向國際化,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交際會越來越普遍,了解西方文化禮儀,了解那些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為並掌握和得體的應用它們,是非常重用的。
中國的禮節與西方的禮節有時相差很大。例如,在迎接遠方來客時,我們常以」你一路上辛苦啦!」表示慰問,可是,如果用」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這一語法上正確的英語,來迎接英語國家的客人,他們聽起來回覺得很不自然,因為這種場合下他們使用的寒暄語往往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或」 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這樣令人愉快的語句。有些問候在中國是合乎禮節的,而在西方是不被採用的。在西方工業國家,人們大部分住在城市,彼此不相識,甚至在鄉村之間很陌生,再加上英美等國家強調個人價值(Indivialism)至高無上,所以寒暄時不喜歡被問及年齡及婚姻狀況,更不喜歡被問及收入情況。問候方式常常是中性、抽象的打招呼(Good morning/afternoon/day),或者是談論有關天氣或一些熱門賽事之類。如果比了解文化差異就會造成以上語言選擇上的失誤,就會出現把中文禮貌禮貌用語套用到英文中的現象,出現中文式的英語。因此,和西方人交談時你最好使用西方通常的問候禮儀方式。

一、 西方文化禮儀之「稱謂禮儀」
西方人姓名排列正好跟我們相反,前面是名,後面是姓氏。
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男士稱「Mr.」,對女士則視其結婚與否進行稱呼,未婚的稱「Miss」,已婚的則應稱 「Mrs」。
對那些在社會上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Judge)、教授(Professor)、醫生(Doctor)、政府高級官員如參議員(Senator)、軍官如將軍(General)、上尉(Capital)和宗教人士如主教(Bishop)等,可將其姓名連同職業一起稱呼,如「Doctor Jack」, 「Professor White」,也可只稱呼其職業名稱,如「Mr. Judge」, 「Mr. Lawyer」。
相比之下,美國人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就比較隨便。通常只招呼一聲,哪怕是第一次見面也不一定握手,還可直呼對方的名字表示親熱。
但在正式場合,人們就要講究禮儀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見面禮。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稱呼別人。

二、西方文化禮儀之「介紹禮儀」

在國際交往場合,如想結識朋友,一般應有第三者介紹。如當時不具備這種條件而你又確實想結交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作自我介紹,但介紹完後不可先伸手,也不可問對方達的名字。對方若不作自我介紹,你可道聲謝離開,這在西方並不算失禮。
用句型「This is╳ ╳ ╳ and this is ╳ ╳ ╳」介紹兩人認識時,要先把男士給女士,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老的,先把職位低的介紹給職位高的。
同性之間,介紹完畢後應先伸手相握,可以說「很高興認識你」(Nice to meet you!)。必要說「久仰」或「希望以後常聯系」之類的話。有些國家回將常聯系理解為有事要相求與他。

三、西方文化禮儀之「交談禮儀」
與人交談,莫問私事。在西方,人們的確一切行為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們日常交談不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是他們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問價錢。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問「你從哪裡來?」或「去哪兒啊?」
在我國,老年人受到尊敬,但字美國確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因此在美國,老年人絕不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年齡。
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兩人談話時,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為宜。不得已呀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兒嗎?(May I sit here?)」,得到別人允許後再坐下。
禮貌用語多多益善。美國人講話嘴很甜,他們對好聽的話從不吝嗇,長令聽者心舒意暢。的確,在美國「Please」、 「Thank you」、 「 I'm sorry」、 「Exeuse me」之類的話隨處可聞。

四、西方文化禮儀之「拜訪禮儀」
應邀去家中作客,務必要准時。不守時是失禮的。
一般性拜訪可送小禮物,若赴家宴,可再豐厚些。禮物應交給女主人,並說「我希望你能喜歡(I hope you'll like it.)等客套話,不要說「小意思,不成敬意。」,「東西不好,請笑納。」等中國人送禮時常愛講的話。這類話會讓外國人覺得你看不起他們。
一般說,美國人不隨便送禮,但遇到節日、生日、婚禮或探視病人時,送禮還是免不了的。美國人最盛行在聖誕節壺送禮物。此外,美國人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有時送三個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與中國人講究成雙成對,
美國人收到禮物一定會馬上打開,當著送禮人的面欣賞或品嘗禮物並立即向送禮者道謝。「Oh, 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Thank you!」
在外國人家中,不要對他們的擺設大加評論,也不要隨意欣賞某件物品,那樣會導致主人一定要將你極為贊賞的物品送給你,著多尷尬。
如主人家養有貓,狗等寵物,要對它們友好,外國人是十分珍愛寵物的。
美國人辦事講究效率,重視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時間,絕不希望有人突然來拜訪。因此要拜訪他們,事先約會是必不可少的。

五、西方文化禮儀之「女士優先禮儀」
尊重婦女,是歐美國家的傳統習俗。在社交場合,男子處處要謙讓女士。
1、步行時,男士應該走在馬路的以邊。
2、入座時,應先請女士坐下。
3、上下電梯應讓女士走在前邊。
4、進門時,難士應先把門打開,請女士先進。
5、但是下車下樓時,男士卻應走在前邊,以便照顧女士。
6、進餐廳、影劇院時,男士應走在前邊,為女士找好座位。
7、進餐時,要先請女士先點菜。
8、同女士打招呼時,男士應起立。

六、西方文化禮儀之「餐桌禮儀」
西方進餐的習慣與我們多有不同,特別是正式的西餐宴會,規矩頗多。參加西餐宴會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 外國人一般沒有讓酒讓菜的習慣,所以你喜歡吃什麼,不妨多取點。
2、 應等全體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拿起她的刀子和叉子示意後才可以用餐。
3、 餐巾應鋪在膝上。也可以防在頸上或胸前,但不大方。可用餐巾一角擦去嘴上或 手指上的油漬,但絕不可揩拭餐具。
4、 進餐時身體要坐正,不要兩臂橫放在桌上。
5、 使用刀叉時,應左手用叉,用手用刀。切肉應避免刀切在瓷盤上發出響聲。中途 放下刀叉,應呈「八」字型分放在盤子上。如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畢。
6、 要喝水時,應先將食物咽下。用玻璃杯喝水時,要先擦去嘴上的油漬,以免弄臟杯子。
7、 如打噴嚏或咳嗽,或想去洗手間,應向周圍的人道對不起。
8、 進餐時,始終保持沉默是不禮貌的,但咀爵食物時不要講話,咽下去再答。
9、 當侍者依此給客人上菜時,走到你的左邊,才輪到你取菜。
用餐完畢,女主人站起,才可離席。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樣折好。

七、西方文化禮儀之「小費禮儀」
美國付小費的風氣很盛行。一般說,當你得到別人的服務時就應該給小費。但是,並非在任何場合、對任何服務人員都要付小費。小費究竟應該給那些人,還頗有講究。
1、 坐船或火車時應給小費,但長途汽車和飛機則不必。
2、 對搬運工應付小費,但存取行李時不必付服務員小費。
3、 在旅館時,對幫你提行李或打掃房間的服務員應付小費,但對櫃台上的服務員則不必。
4、 在餐館時,對上菜上飯的服務員應給小費,但對領班服務員則不必。
5、 乘車時,對計程車司機應付小費,但對公共汽車司機則不必。
6、 對理發師、美容師應付小費,但對售貨員、自助洗衣店的服務員則不必
7、 對警察、海關檢查員、大使館職員、政府機關職員等公務人員絕不可付小費。
8、 小費占總費用的15℅左右,表示對服務滿意。

八、西方文化禮儀之「禁忌」:
1、 於外國人初次交談,不要談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
2、 不要問女士的年齡,男士的收入,對方衣飾的價格。
3、 正規場合,不要穿休閑裝、運動裝。
4、 吃飯或娛樂,不要搶著買單,他們喜歡AA制/。
5、 不要過於「自謙」。
與日本人交往:初次見面萬勿送禮。接受禮物要回禮。
與法國人交往:初次見面萬勿送禮,有行賄之嫌。
與英國人交往:不要穿戴太隨便。不要隨便稱呼名字,要加上「Mr.」 等。
與美國人交往:不要在周五或多或少13號約會,不要稱呼黑人為「Negro」,應用「Black」。別忘了問候他們的孩子。
與韓國人交往:不要不守信用。
與德國人交往:要十分注重禮儀,不宜直呼名字,不要談二次大戰。談話不要太誇張,他們喜歡一是一,二是二。
與泰國人交往:不要觸摸別人的頭部。
與印度人交往:主客相見,行「合十禮」。搖頭即同意,點頭即不同意。忌吃牛肉。喝茶時,將茶倒在盤里伸出舌頭舔飲。不殺牛,不殺蛇。

⑹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是什麼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是服裝穿著方面不同。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

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禮儀,並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展。

⑺ 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舉例5個有哪些

1、交際語言的差異: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

2、稱謂稱呼方面差異:在西方,稱呼是比較籠統的,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很多稱呼。例如,西方稱呼男的為先生,稱呼女的女士或小姐。

3、餐飲禮儀的差異:中方:用筷子;喝酒時會碰酒杯,碰出響聲,一般來說都會先上肉菜,最後才上湯類,一般不有甜品。西方,會用刀叉,左叉右刀,乾杯時不能碰出響聲,一般會有前菜。

4、服飾禮儀的差異: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5、宴請禮儀的差異: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後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於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閱讀全文

與西方禮儀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