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琴心是我國的哪個傳統文化活動

琴心是我國的哪個傳統文化活動

發布時間:2022-07-03 14:06:00

『壹』 中國文化瑰寶琴的歷史

琴,又稱瑤琴、玉琴,俗稱古琴,一種七弦無品的古老的撥弦樂器。琴,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概括與代表著古老神秘的東方思想。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周南·關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系。可見,三千多年前,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於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范。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藉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閑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弦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古琴,目睹了中華民族的興衰,反映了華夏傳人的安詳寂靜、灑脫自在的思想內含。在古琴曲中,有一首叫《華胥引》的名曲,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傳說黃帝夜得佳夢,夢中來到一個叫華胥國的地方。其地「國無師長」,「民無嗜欲」,其國民「美惡不萌於心,山谷不躓其步,熙樂以生。」黃帝見其國之狀況,羨慕不已。華胥國的國民所過的安詳自在的生活,正是黃帝心中的理想生活。也可以說,黃帝的華胥之夢,正是他治國的思想境界。古德先賢的理想,往往通過琴來表達。伏羲、神農、黃帝、虞舜等造琴的傳說,在琴界流傳很廣,而孔子、莊子等大家也都是琴學大家。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在古琴文化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春秋戰國時期,活動在思想舞台上主要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農家等九大家。各家學說各有差異,但這九大家的思想,一直共存於中國人的頭腦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因為中國人深知各種思想的共通之處:自心灑脫,世道安詳。此內心之聲的表達,正是琴的長處。雖諸家思想各不相同,但都同樣對琴有著特殊的好感。琴融匯百家神髓,盡展人心深處的恬靜安詳瀟灑自在之聲。所以,人們才說,琴是中國文化的卓越代表。 儒釋道三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琴文化是三教皆崇的文化。樂是儒學必修的重要內容,而琴更是儒者的最愛,而道者更是喜愛琴那清靜灑脫的韻味。就連佛教僧人,也同樣喜歡自琴中領悟空靈大智。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往往皆尊三教,對琴的喜愛當然不在話下。他們往往借琴以完美自我的人格,修養身心,體悟大道。琴與劍,成為了文人的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備。琴棋書畫,則是才子佳人們才能的標幟。琴文化與中國文人、中國思想文化之間聯系十分緊密。 在琴厚重的人文積淀之外,琴的審美在世界音樂中獨樹一幟。琴沒有肆意的宣洩,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脫的氣度。琴與詩歌密不可分;講求韻味,虛實相生,講求弦外之音,從中創造出一種空靈的意境,和國畫的審美追求是統一的。難怪世界為之驚嘆。「月色滿軒白,琴聲亦夜闌;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這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發出的感喟。
中國古代名琴
1.周——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鍾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2.春秋/繞梁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3.漢/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4.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長126cm 高10.8cm 肩寬22.1cm 尾寬17.2cm 連珠式琴,形飽滿,黑漆面,具細密流水斷。玉徽、玉軫、玉足、龍池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春雷」二字行草書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 「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發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岳山、琴尾等處曾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形飽滿,有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6.唐/九霄環佩
琴為伏羲式,杉木斬成,木質松黃。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軫、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為紫檀制,工藝規整。琴身髹朱紅色漆,鹿角灰胎,間以歷代修補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體以小蛇腹斷紋為主,偶間小牛毛斷紋。琴底之斷紋隱起如虯,均起劍鋒,突顯比琴面渾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彈撫弄,若斷紋起劍鋒反礙事及易出雜音,故琴家每三數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斷紋之劍鋒的原故。琴身頸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獨有之圓楞減薄處理。龍池為圓形,鳳沼作細長之橢圓形,以漆作賠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勢成納音。龍池內有唐宮琴格式之寸許大字「至德丙申」隸書腹款。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公元756年),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陰刻篆書「九霄環佩」,是為琴名;龍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跡。比照海內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大聖遺音」和北京琴家錫寶臣舊藏之「大聖遺音」,均有「至德丙申」款;遼寧省博物館藏之「九霄環佩」、中央音樂學院藏之「太古遺音」、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之「枯木龍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陽後裔郭京家藏」和「東坡蘇軾珍賞」篆文印二方,篆刻時間略晚於唐代。此琴弦長112.5厘米,音質蒼古,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沈邁士先生舊藏,後轉讓吳金祥先生處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聖遺音
這架唐代大聖遺音琴為神農式,桐木斫,髹栗殼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補,純鹿角灰胎,發蛇腹間牛毛斷紋。通長120厘米、肩寬20.5厘米、尾寬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圓形龍池、徑7.6厘米,扁圓鳳沼為12厘米長,1.2米寬,龍池上刻寸許行草「大聖遺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許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兩旁刻隸書銘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十六字,俱系舊刻填以金漆。腹內納音微隆起,其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響亮松透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生動,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獨幽
獨幽琴 晚唐 長120.5cm 肩寬20cm 尾寬14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鳳嗉式。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靜題款。此琴於明末清初為王船山所用,民國時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靜珍藏。
9.唐/太古遺音
太古遺音琴 晚唐 長122cm 額寬22cm 尾寬14cm 中央音樂學院藏 師曠式。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曾由已故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奔雷琴 明 長127.6cm 肩寬19cm 尾寬15.6cm 故宮博物院藏 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篆書「奔雷」,兩側刻有藏者題款:「南北東西幾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無意欣相遇,宿願多年始得酬」。「久經風鶴不堪嗟,一撫奔雷興倍賒。三十年來成伴侶,怡情養性不離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現收藏於 故宮博物院。
11.其他
1>蛇腹 古代名琴,它的斷紋很像蛇腹下的花紋。 宋·何遠《春渚紀聞·古聲遺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無華飾,以最古蛇腹文為奇。」 2>斷紋 古代名琴。琴以古舊為佳,琴身崩裂成紋則證明年代久遠,故名斷紋。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琴辨》:「古琴以斷紋為證,蓋琴不歷五百歲不斷,愈久則斷愈多……凡漆器無斷紋,而琴獨有者,蓋他器用布漆,琴則不用;他器安閑,而琴日夜為弦所激。」 3>嶧陽 古代名琴,以嶧山(在今山東鄒城東南)南坡(山之南面為陽)所產桐木製成,故名。 《格古要論》:「古琴有陰陽材。蓋桐木面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陽材琴旦濁而暮清,晴濁而雨清;陰材琴旦清而暮濁,晴清而雨濁,此可驗也。」 《尚書·禹貢》:「嶧山孤桐」,孔安國傳:「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孤桐,中琴瑟。」後以「嶧陽」為琴之別稱。 4>冰弦 古代名琴,以冰蠶絲為琴弦。 王嘉《拾遺記》卷十「員嶠山」雲:「員嶠山,一名環邱山……有木,名猗桑,煎椹以為蜜。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載,寺人白季貞使蜀還,獻給楊妃琵琶,「弦乃末訶彌羅國永泰元年所貢者,淥冰蠶絲也,光瑩如貫珠瑟瑟。」 一說冰弦為一種素質絲弦,明·項元汴《蕉窗九錄·琴弦》:「今只用白色柘絲為上,秋蠶次之。弦取冰者,以素質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則微色新滯稍濁,而失其本真也。」
中國古琴名曲
現存較為大眾熟悉的有:幽蘭、流水、瀟湘水雲、神人暢、陽關三疊、梅花三弄、廣陵散、醉魚唱晚、平沙落雁、漁樵問答、春曉吟、酒狂、鳳求凰、唉乃、關山月、碧澗流泉、倩女幽魂、十面埋伏等。
著名琴師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琴家有:孔子、春秋後期晉國著名宮廷樂師師曠、先秦琴師伯牙、戰國琴師雍門周、東漢琴家桓譚、漢末琴家蔡邕、漢末女琴家蔡琰、魏末琴家竹林七賢之一嵇康、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魏晉琴家竹林七賢之一阮咸、晉代琴家劉琨、隋代琴師賀若弼、唐代琴家薛易簡、北宋琴家(僧人)義海、南宋琴師徐天民、明末琴家嚴徵、明末琴家徐上瀛、清末民初著名琴家王賓魯、清代琴家莊臻鳳、清初琴家徐常遇、清末青城山中皇觀道士琴學大家張合修、清末民初著名琴家彭慶濤、清代琴師徐祺、清代琴師吳虹、清代琴家祝鳳喈、清代琴師張孔山、近代琴家楊宗稷等。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尚書》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已有七弦。東漢應劭《風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國時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穩定,一直流傳沿續到現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獨奏兩種。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階層中流行,秦以後盛興於民間。關於以琴為聲樂伴奏的形式,早在《尚書》中,已有"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來所謂的琴歌。從漢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詩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間雜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人史冊。

漢撫琴俑

漢弦歌俑

漢、魏、六朝時期,古琴藝術有了重大發展,除在《相和歌》、《清商樂》中作伴奏樂器外,還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現。如器樂曲《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等,反映出古琴作為器樂演奏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漢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晉間的嵇康,都是當時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嵇康擅長彈奏古琴名曲《廣陵散》,己傳為歷史佳話。創作的著名樂曲有嵇氏四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蔡氏五弄:《游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傳為竹林七賢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以及六朝宋王義慶《烏夜啼》。

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盛行,琵琶興起,古琴音樂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於古琴譜的產生,不僅推動了當時古琴音樂的傳播,而且對後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使中國古代音樂歷史進人了一個具有音響可循的時期。隋末唐初趙耶利,對當時流行的文字指法譜字,進行了整理,並輯錄了《彈琴右手法》、《彈琴手勢圖》等解釋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調幽蘭》,為南朝梁丘明傳譜,現存為傳到日本的唐手寫卷子,是中國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譜。

唐代詩人李嶠、李頎、李白、韓愈、白居易、張祜、元稹等,都為古琴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白居易愛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他的琴藝很高,並能自彈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寫道:鳥棲月動,月照夜江,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聞無古今。」張祜的《聽岳州徐員外彈琴》也有:「玉律潛符一古琴,哲人心見聖人心。盡日南風似遺意,九疑猿鳥滿山吟。」描寫了古琴豐富的表現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等。趙耶利總結當時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盛唐的董庭蘭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傳世。薛易簡在他著的《琴訣》中總結了古琴音樂的作用是:「可以觀風教、攝心魂、辨喜怒、悅情思、靜神慮、壯膽勇、絕塵俗、格鬼神。」並提出演奏者必須「定神絕慮,情意專注」,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伸出許多彈琴的規范。

晚唐曹柔鑒於文字譜"其文極繁",使用不便,而創造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字的基礎上對漢字譜字加以減筆而成的一種譜式,近似演奏符號,是古琴減字譜的早期形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蘭(開元、天寶年間),從其師陳懷古處承繼了當時最負盛名的沈、祝二家聲調,擅彈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天寶中琴家薛易簡,可彈大弄四十、雜調三百,並有理論著作《琴訣》七篇,擅彈《三峽流泉》、《胡笳》、《烏夜啼》、《別鶴操》、《白雪》等曲。晚唐還有琴人陳康士根據屈原《離騷》所作的琴曲等。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現懷舊的復古主義傾向,另一方面由於古琴在《相和歌》、《清商樂》演奏中的長期實踐,與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聯系,以及琴曲"楚漢舊聲"的歷史傳統,使古琴音樂在復古主義傾向中並沒有被湮沒,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發展著。南宋時期傑出琴家郭沔 (號楚望,生於1190年,卒於1260年後)和他的弟子劉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遺產的整理、創作方面對古琴音樂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如郭沔創作的琴曲《瀟湘水雲》、《泛滄浪》、《秋鴻》;劉志芳創作的《忘機》、《吳江吟》;毛敏仲創作的琴曲《漁歌》、《樵歌》、《佩蘭》、《山居吟》等都流傳至今。當時著名的琴曲還有《楚歌》、《胡笳十八拍》、《澤畔吟》等;琴歌有姜夔(公元1155一1221)的《古怨》;廬山道士崔閑所著《醉翁吟》等。宋人朱長文撰寫的《琴史》,真實地記錄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明《梅下橫琴圖》(局部)

明、清時期由於印刷術的發展,大量琴譜得到刊刻流傳,見於記載的琴譜有一百四十多種,從中可知僅明代創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謙的《琴聲十六法》,是對古琴的美學思想、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提出的理論。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是明代琴家,對古琴藝術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他收錄唐宋之前藝術珍品六十四曲、歷十二年主持撰輯了《神奇秘譜》,於1425年刊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琴譜。明末清初,徐上瀛更進而提出《二十四琴況》。明清以來,著名的琴曲有《秋鴻》、《平沙落雁》、《漁樵問答》、《良宵引》、《水仙操》、《鷗鷺忘機》、《龍翔操》、《梧葉舞秋風》等。

這一時期在演奏上由於民間音樂(特別是戲曲音樂)的熏陶和影響,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發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創新,如《五知齋琴譜》中的《瀟湘水雲》、《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極為細膩,前所未見。以後的許多琴譜,在整理加工傳播傳統古琴音樂方面,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明、清時期著名琴人有嚴澄、徐谼、蔣興儔、徐常遇、蔣文勛、張孔山等人,近代著名琴人又有黃勉之、楊宗稷、王燕卿等。

清末與民國年間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特別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樂瀕於絕滅。當時,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一些琴會組織,如北京的"岳雲琴集"、濟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長沙的"愔愔琴社"、太原的"母音琴社"、揚州的"廣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們的活動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續時間最長,對琴界影響最大。

建國後,古琴音樂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搶救,調查、收集、整理了流失於民間中的各種傳譜,並錄制了一批音響;發掘一批失傳的琴曲,如《廣陵散》、《幽蘭》等;培養了一批古琴音樂人材,為今後古琴音樂的整理、研究、發展開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吳景略、龍琴舫、查阜西、張子謙、夏一峰等

『貳』 論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

關於古琴的地位,我們常聽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嵇康《琴賦》),「左琴右書」,「士無故不撤琴瑟」等話語,文人四友「琴棋書畫」,琴位於首位,足見古琴讀書人心中的地位。

古琴在西周以前的地位是最高的,那時候古琴是統治階級用來教化萬民的手段,也是用來賞賜諸侯的禮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之後,古琴從禮器變成了樂器,被孔子納入到儒家六藝之中。儒家學派自漢朝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的觀點之後,便一直是中國的主流思想,古琴作為儒家六藝自然也是文人的必修課,古琴作為一個樂器也集中體現了中華傳統儒道思想以及外傳的佛家思想的精神境界,可以說古琴是文人精神世界外放的一種媒介,其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關於古琴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儒道思想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思想,古琴的作用在這三兩家主流思想中體現的最為明顯。

古琴是儒家的修身養性之器。孔子「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說的就是禮樂並非單純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其背後具有的經世致用的意義。古琴已經成了儒家音樂思想的載體,更是在更深層次的功能層面探討古琴具有的教化,修身和治國的功能。古琴的形制結構命名遵循的也是「尊卑有序」「君臣有別」倫理思想,依次宣揚儒家的禮法精神。古琴的音色也需合乎儒家推崇的「中正平和」的審美規范,反對「煩手淫聲」等沒學,古琴曲《廣陵散》是被很多儒家學者擯棄的,宋代的朱熹,明代的宋濂都曾通罵過《廣陵散》這種弒君的琴曲。

古琴對於道家是師法天地的道器。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道法自然」「法天貴真」,其在音樂審美上也有重要的體現。《老子》中「大音希聲」推崇的就是一種自然之音,貶斥人為之樂。更有「彈琴者至於忘機,乃通神明」,「鼓琴者心超物外,則音合自然」等說法反映的正是琴人在演奏欣賞層次上追求的「大音希聲」的境界,《莊子》「至樂無聲」是道家對於古琴的最高藝術定位。

文/洛水琴客

供參考。

『叄』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中國象棋是模擬的古代戰爭、直線戰爭、陸地戰爭、平面戰爭。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

現在,則被視為是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象棋集文化、科學、藝術、競技於一身,不但可以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辨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養性,陶冶情操。

豐富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大街小巷常常可見紋枰對弈的中國象棋愛好者。

2、圍棋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因為黑方先走佔了便宜,所以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子。

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布局),為座子制,由白方先行。現代圍棋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復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

3、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鍾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託,是中國書法區別於其他種類書法的主要標志。

4、崑曲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5、京戲臉譜

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

臉譜來源於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築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

這遠遠超出了舞台應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在人們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許多國際友人、國內的有識之士出於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秘。

『肆』 彈琴算是民俗文化嘛

彈琴當然算民俗文化啦,這個中國的彈琴習慣也是老早都有的,這個針對就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可以發揚光大的。

『伍』 琴,藝,書,畫都是屬於中國的文化吧

是的。。。。

琴棋書畫 ( qín qí shū huà )
解釋 :在古代,彈琴(多指古琴)、弈棋(多指圍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故合稱琴棋書畫。今常以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
出 處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唐高測,彭州人。聰明博識,文翰縱橫。至於天文歷數,琴棋書畫,長笛胡琴,率梁朝朱異之流。」
示例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歲,豐姿灑落,人才出眾,~,無所不通。」
清·張南庄《何典》第七回「不拘描龍綉鳳,件件皆精,~,般般都會。」
用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多用於女性。
古琴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弈棋
包括中國象棋和圍棋。《孟子-告子章句上》說道: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
,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
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 然也。
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書寫規律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於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後),這里重點介紹毛筆書寫漢字的規律。只要我們對書法有了「狹義」的理解,那麼對領會「廣義的書法」也會大有裨益。
從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例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毛筆、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等種類繁多。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墨汁、粘合劑、化學劑、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過去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涵義也大有擴展,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蒙文就是一例;從書體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傳統書派以外,在我國又出現了曲直(線)相同、動靜結合的「意向」派,即所謂現代書法。它是在傳統書法基礎上,加以創新,突出"變"字,融詩書畫為一體,力求形式和內容統一,使作品成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書家摒棄文字的語言性,樹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現了「墨象」派,以用筆的輕重和徐疾、筆鋒的開合及落筆位置的變化等,寫出各種形象的文字。這一書派,雖突出「意象」,其字賞之也新穎,但漢字並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艱難,發展受到限制。所有這些(當然不僅是這些),可以看出書法和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這一點必須引起書法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繪畫
繪畫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繪畫。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的藝術,在中世紀的歐洲,常把繪畫稱作「猴子的藝術」,因為如同猴子喜歡模仿人類活動一樣,繪畫也是模仿場景。 在20世紀以前,繪畫模仿的越真實技術越高超,但進入20世紀,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繪畫開始轉向表現畫家主觀自我的方向,看到一幅畫鑒賞家有時已經說不清畫的是什麼,但一定能說出是誰畫的。每個畫家開始發展自己獨特的風格。

『陸』 琴棋書畫是中國四大什麼東西

琴棋書畫是中國四大才藝。屬於四大雅事,又稱雅人四好。

在我國古時被稱為「四藝」,琴指古琴,代表民族傳統音樂;棋,特指圍棋;書,指書法,而非書籍;畫即繪畫,特指國畫,即水墨丹青。琴棋書畫是文人騷客及名門閨秀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琴棋書畫這四類國學文化是修煉性情的文化。講究的是恭敬,端正,心平氣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來。

(6)琴心是我國的哪個傳統文化活動擴展閱讀:

琴棋書畫常以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琴棋書畫這個詞語出自《北夢瑣言》。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唐高測,彭州人。聰明博識,文翰縱橫。至於天文歷數,琴棋書畫,長笛胡琴,率梁朝朱異之流。」

關於四大雅趣(琴棋書畫)的長聯:

上聯:吟太白詩養浩然氣誦稼軒詞壯報國情品漢卿曲恤民生苦讀東坡賦懷赤子心百代文章引人手不釋卷育智士不盡

下聯:撫仲尼琴沐幽蘭香與堯帝棋謀天下勢法右軍書得靈性通游范寬畫入清雅境萬世經典為士修生養性滋仁者無窮(聶暉撰聯)

『柒』 中國古琴的來歷和介紹有哪些

琴究竟起源於何時,其基本的發展歷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變脈絡如何,始終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 人們推測古琴的歷史,有3000年之久。著名學者羅振玉認為,商代的甲骨文中「樂」字是「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為商代已有琴之一說。

《詩經》為中國最早的文獻之一,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中葉,載有自公元前11世紀至前6世紀305首古代樂歌。其中琴的記載反復出現於字里行間,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等,當時的琴已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孔子曾將《詩經》305篇皆弦歌之」,《詩經》 實為最早的琴歌總集。自殷商算起,琴至少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但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產生於更早的上古之世。

歷代文獻記載中最多見的,則是有關伏羲制琴的傳說。如《禮記》中載:「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瑟以為樂。」《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說法。

縱覽歷代文獻與上古傳說,還有神農說、黃帝說、唐堯說、虞舜說幾種。東漢傅毅《琴賦》有:「神農之初制,盡聲變之奧妙。"之說。《世本》也說:「神農作琴,又日,琴長七尺二寸」。馮遷寫《史記》,從黃帝始,定下了中華的物質文明大多由此發端的基調。

古代帝王系譜,不論夏虞商周,莫不以他為遠古始祖。傳說中的黃帝,帶有十分濃重的神話色彩。他不但定律,還曾創制名為《清角》的琴曲,可見琴的發端也與其有關。在後人的心目中,堯是賢德與聖明的化身。古代有許多文獻將堯推為琴樂的創始人。

如《帝王世紀》日:「堯作《大章》,使無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於是景星耀於天,甘露晞於地,朱草生於郊,鳳凰止於庭嘉禾孳於畝。」宋代的朱長文著《琴史》,書中將帝堯列為全書之首:「帝堯宅天下,...當.《大章》之作也,琴聲固已和矣!」。

文獻中還有許多關於舜制五弦琴的記載。如《禮記》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樂,以賞諸侯」的描述。

(7)琴心是我國的哪個傳統文化活動擴展閱讀

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

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捌』 古琴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與價值

關於古琴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儒道思想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思想,古琴的作用在這三兩家主流思想中體現的最為明顯。

古琴是儒家的修身養性之器。孔子「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說的就是禮樂並非單純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其背後具有的經世致用的意義。古琴已經成了儒家音樂思想的載體,更是在更深層次的功能層面探討古琴具有的教化,修身和治國的功能。古琴的形制結構命名遵循的也是「尊卑有序」「君臣有別」倫理思想,依次宣揚儒家的禮法精神。古琴的音色也需合乎儒家推崇的「中正平和」的審美規范,反對「煩手淫聲」等沒學,古琴曲《廣陵散》是被很多儒家學者擯棄的,宋代的朱熹,明代的宋濂都曾通罵過《廣陵散》這種弒君的琴曲。

古琴對於道家是師法天地的道器。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道法自然」「法天貴真」,其在音樂審美上也有重要的體現。《老子》中「大音希聲」推崇的就是一種自然之音,貶斥人為之樂。更有「彈琴者至於忘機,乃通神明」,「鼓琴者心超物外,則音合自然」等說法反映的正是琴人在演奏欣賞層次上追求的「大音希聲」的境界,《莊子》「至樂無聲」是道家對於古琴的最高藝術定位。

『玖』 古琴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

古琴,是千百年來中國文人雅士們愛不釋手的器物,其韻致和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內在聯系。古琴屬於中國古典音樂中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樂器,古琴音樂向來與「清淡」、「雅緻」等詞彙相關聯,琴樂之中更有意境深遠的「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大詩人陶淵明對琴樂就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評價。琴樂及其琴身都包含著一種虛靜高雅的韻味,這和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講究高雅的情趣有異曲同工之妙。儒家和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大支柱。古琴對於儒家而言,是儒家音樂中的典範,是集儒家音樂精髓的大成者。儒家哲學主張入世,強調人倫和人生等顯示問題,其音樂也講究平和中正,不主張華美富麗之態。對於古琴而言,「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它講究的是用琴樂洗滌人心,端正人心,禁止歪斜之念侵蝕人心。唐代的薛易簡在其《琴訣》中論述說:「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因此可見,古代琴樂對於儒家哲學是一種相輔相成,鼎力支撐之態。道家尚自然,強調逍遙無為。道家音樂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至樂無樂」、「大音希聲」。而古代琴樂中追求的雅緻和弦外之音,無不是對自然勝景的追求。莊子將音樂分為三類:「天籟」、「地籟」和「人籟」,他認為天籟是音樂的最高境界,提倡音樂應追求自然之趣;後人受其影響,在琴樂上尋找到了 「天籟之音」。陶淵明時常擺琴於桌上,每當酒酣耳熱、興致勃勃之時,總要撫琴一曲,以告慰心境之內的自然之趣。由此不難看出,琴樂中所滲透的道家思想。古代琴樂追求的高雅境界,是操琴者的心境與外部環境的平和閑逸合二為一後,心琴合一,琴聲出自其心的一種藝術境界。這種境界也是文人雅士們所追求的崇高境界。正是因為如此,琴樂在與文人墨客心境相連的過程中,古琴也漸漸具有了一種深遠的內涵和韻致。

閱讀全文

與琴心是我國的哪個傳統文化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