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江三角文化旅遊城在哪個區

江三角文化旅遊城在哪個區

發布時間:2022-07-03 15:42:43

『壹』 珠江三角洲的區域特徵~~~~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舊稱粵江平原。位於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沖積成的大三角洲與東江沖積成的小三角洲的總稱,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復合體。呈倒置三角形,底邊是西起三水市、廣州市東到石龍為止的一線,頂點在崖門灣。面積約1.1萬平方千米。沖積層薄,一般 20~30米。地面起伏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島嶼,占面積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廣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門以東、虎門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輸沙量達8000多萬噸,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區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 米,成為中國重點圍墾區之一。三角洲屬於亞熱帶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年均溫21~23℃,最冷的1月均溫13~15 ℃,最熱的 7 月均溫28℃以上。6~10月,常有台風影響,降雨集中 ,天氣最熱。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縱橫,對農業有利。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在中國名列前茅。熱帶、亞熱帶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蘿、龍眼、楊桃、芒果、柚子、檸檬等 50 多種 。 發展了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等立體農業結構形式,成為中國生態農業的典範。有製糖、絲織、食品、造紙、機械、化工、建築材料、造船等工業,有南海明珠之稱。

生態特徵

珠江三角洲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植物總計1.63, 硅藻87.4%, 綠藻4.9%, 藍藻1.9%, 甲藻1.5%, 金藻黃藻0.4%, 裸藻7.8%。
浮游動物種類組成:原生動物(種) 34, 輪蟲(種) 38, 枝角類(種) 26, 撓足類(種) 49, 合計(種) 147。

底棲動物數量、生物量: 1981年個體數(個/㎡) 249.601, 1981年生物量(g/㎡) 29.654, 1982年個體數(個/㎡) 163.548, 1982年生物量(g/㎡) 28.492, 平均個體數(個/㎡) 206.575, 平均生物量(g/㎡) 29.073。

主要經濟魚類:鰣魚, 花鰶,鳳鱭,七絲鱭,銀魚,鰻鱺,花鰻,青魚,草魚,鱤魚,鳤魚,赤眼鱒,海南紅鮊,大眼紅鮊,()條魚,廣東魴,鯿魚,黃尾密鯝, 刺䰾,南方白甲魚,鯪魚,唇魚。

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徵

珠江三角洲是熱帶性三角洲,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歸線以南(小三角洲計),以大三角洲計,亦在北緯23°40′—21°30′之間,即絕大部分屬於熱帶范圍。從氣候上看,則大三角洲亦屬於熱帶地區(見竺可楨等《物候學》,1962)。地貌發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觀更受其影響,發育為熱帶季風雨林植被。並且由於三角洲北面為粵北山區,對北來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熱帶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歸線以北山區。

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中山、東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惠東、博羅,及肇慶市的瑞州區、鼎湖區、高要、四會等地。全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23.4%,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來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地區的社會發展呈現出農村工業化程度高、城鄉一體化進程快等特點。

珠江三角洲從地形界限看,羅平山脈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羅平山脈以西為西江谷地區,習慣上稱為粵西山地;山脈以北為北江水系,或稱為粵北山地。東側羅浮山區是三角洲的東界。

(一)地貌特徵

珠江三角洲熱帶特徵反映在河網上是水量大,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寬深水道發育。但由於發育歷史由中更新世後開始,下沉量又不大,故它和長江、黃河三角洲最大差別是形成歷史短,沉積物厚度小,而向海灣推進則較快。珠江三角洲是在溺谷灣內的多河道上淤積而成的,故稱為復合三角洲。如廣州就有「三江匯總」之稱。但面積不大,故發展潛力不如長江三角洲。

廣州溺谷灣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塊作用影響,在廣寧雲浮隆起和河源惠陽隆起間形成坳陷所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積有三水、龍歸、東莞、新會等紅色盆地。四周為古生代地層所成的山丘包圍。並受中生代花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西樵山即第三紀古火山)。第三紀末夷平後,第四紀上升,即今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准平面,如清遠北大羅山山頂呈和緩丘陵地貌,稱12丘,為反季節作物的良好基地。羅平山脈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高要雞籠山(1007米)、清遠大羅山(1024米),佛岡阿婆山(1224米)、新豐青雲山(1246米)、連平九連山(1279米)等。西江、北江和東江都是遺傳下來的準平原遺傳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為低平的丘陵、台地區。第四紀海進,大陸架下降,大陸上升,故第四紀階地有向海傾沒趨勢,使溺谷灣基底有埋藏階地存在。三角洲沉積開始在中更新世後(約4萬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處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門」等遺傳河谷地貌。台地或階地可達5級,並且呈大面積分布。平原沉積物亦有向海增厚現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燈籠沙處第四紀沉積63.6米,其中夾有海相層2,陸相層1,說明三角洲有新老兩期。

三角洲平原向海發展可分以下3期:

1.各河下游三角洲形成期 西江在三榕峽口外,河道即分汊,東北入北江,南入高明河,宋代才淤成羚羊峽一水;北江出大廟峽後也即放射分流,形成北江下游三角洲,今天亦淤剩北江正干一道;東江出田螺峽(博羅東)後即分汊成東江下游三角洲,當時各三角洲彼此尚未連接起來。還有增江、綏江、潭江等下游小三角洲的發育,也形成於史前時代。

2.復合三角洲形成期 在歷史時代初期,各河下游三角洲即開始聯合,如在西、北江下游新形成的三角洲,已是西江和北江合作淤出的產物;東江下游三角洲發展,在下游又形成新三角洲,這也是和增江合作淤成的,今天復合三角洲形態即形成於本時期內。地貌上除三角洲平原外,還有按海面沉積成的「准點平原」,它與河岸泛濫平原不同,一是河道是雙向潮汐河道,二是沒有岸高水低的假階地地貌,三是平原不顯示傾斜坡向,河道彎曲,為三角洲主要旅遊風景資源,開發價值高,如著名「荔枝灣」,明代已成為羊城八景之一。今天為農業主要地區,稱「圍田區」。

3.沖缺三角洲發育期 唐宋以後,河流幹道多切過三角洲前緣口門山地。在口門外,河道呈放射狀分汊水系,形成新的三角洲,如江門河切過江門丘陵區,在新會形成三角洲,即稱為新會沖缺三角洲;西江幹道切過甘竹灘丘陵區,即在中山市境堆出中山沖缺三角洲;北江幹道在切過市橋台地和順德丘陵地後,在番禺縣堆出番禺沖缺三角洲;西江幹道在切過睦洲丘陵地和疊石丘陵地後,在斗門縣形成斗門沖缺三角洲。即今天稱為「沙田區」的區域,為我國米糧生產基地之一。亦為我國主要大面積圍墾區,因8大口門外淤淺至-3米以內的灘塗已有120萬畝;1米以內的淺灘達40萬畝,海岸線向前推進每年平均為60—150米不等,年淤高量10—20厘米。

丘陵台地地貌年齡較老;故風化殼多已發育為赤紅壤,屬磚紅壤性紅壤,只有較高山丘才見有紅壤發育,有利於熱帶季風雨林的生長。

(二)岸線變遷

珠江三角洲由於基岩淺,來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門成為田地增加的縣市。岸線不斷向海伸展。三角洲大致在大西洋期約距今6000年上下形成,當時岸線可由三角洲上山丘坡腳海岸地形如海崖、海蝕穴、海蝕平台及沙堤等定出。今天三角洲平原山丘腳下多可見到這些海岸地形,如廣州七星崗海蝕崖及海蝕平台即為例子。故廣州溺谷灣岸線基本上可以由山丘和平原接觸線定出。三角洲即在這些海岸地貌前緣開始發育,如西江下游平原即已伸至廣利附近,因該處蜆殼洲貝丘和屈肢葬新石器遺址年代下層為7170±140年,而陶片為5680±284年(熱釋光)、博羅葫蘆山貝丘亦在平原上,即表示各河下游三角洲已有發育。按海相硅藻(鹹水種)、有孔蟲及淤泥層分布,各河下游三角洲區基本反映出大西洋期海侵范圍,即距今6000年的岸線北達清遠盆地、西達肇慶盆地(趙煥庭,1990),東達博羅盆地和潼湖。

從新石器遺址看,三角洲范圍在東江三角洲區基本上可以新石器遺址為海岸線所在,因東江三角洲中部無岩島,大部分仍為海面,故東江三角洲四鄰即為4000年上下的新石器時代岸線。西北江三角洲頂部亦已開始形成,因金利茅崗水上干欄遺址為4140±90年(C14測定),腐木層為3970±110年(華南師大地貌室,1988)、西樵山貝丘年代由6120±130年(同上)到4905±100年,出土石器達53000件以上(曾騏,1991),可見附近已有大片陸地。南海石碣海蝕崖下附生的藍蜆年齡亦為4640±280年。即西北江三角洲向南已達西樵山、佛山一線以南(水藤淤泥為3997±190年)。

2000年前(秦漢時代),東江三角洲由東江、增江兩三角洲合並,下伸至中堂(有漢代應堂廟),南面仍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東北伸延已達南華水道之北(即東海水道)。因杏壇已發現漢代陶片等文物埋深2米(逢簡村)。淡水馬來鱷已生長在勒流,年代為2540±120年。石涌為南越相呂嘉故鄉,故其附近當為平原。陳村漢代亦已成陸。

1000年前(唐代)岸線,東江已至東莞城,即東江三角洲頂部已發育。但大部仍為珠池。番禺沖缺三角洲頂部已發育,因《元和郡縣志》說「廣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可見地正當今沙灣、順德間岸處。中山沖缺三角洲頂端亦已發育,因黃巢已在今容奇、桂洲、馬齊等地駐軍就食,可見附近已是大片水田之鄉。新會沖缺三角洲也有頂部平原發育,如新會即為隋代的州治所在,表示當時已有大片平原生成。唐代地層多埋掩漢代地層,漢唐千年間三角洲岸線推進不大,可能與此期為海面上升時期有關。

700年前(宋代末年),岸線南進到各沖缺三角洲中部,東江已達麻涌、大汾、道滘一線(據族譜);番禺已達攬核、魚渦頭一線,西樵涌已有記載(1233);中山岸線在橫欄、浮圩(今名阜沙)、黃圃、潭州一線(據記載);新會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禮樂、外海一線成沙;潭江則以雙子、黃沖一線在此期發展較快,這是宋代時珠璣港南下移民湧入三角洲築堤開發的結果,把潮田改為坦田,海平面下降亦有影響。滘為溝通兩河水道。

400年前(明末)岸線,因宋代築堤束水歸槽,各沖缺三角洲加快淤積成沙,如中山宋初屬東莞,南宋始入廣州,因北宋時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里,不如去東莞方便。這說明南宋時中山沖缺三角洲已伸至石岐、港口一帶,即東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成。番禺沖缺三角洲已至下橫瀝(義沙),洪奇瀝口門初成。新會沖缺三角洲已達南緣九子沙,岸線由禮樂南移連熊子山(即熊洲)。東江三角洲大部成陸於宋末。明末伸至漳澎以東,南支流亦伸至厚街北面。明代三角洲岸線前進加速也是人工影響,明代不再如宋代築堤護田,而是築堤成田,還在灘面種蘆、草促淤。斗門三角洲頂部已開始發育,即今大鰲沙已形成,睦洲、三江口亦已漲出。黃布、大沙已成,只在竹洲、粉洲以南才入海島。

100年(清末)前岸線又推進,在斗門沖缺三角洲外緣磨刀門口,即竹排沙,燈籠沙東頭、西頭圍;新會則進至三江圩西銀洲湖岸,番禺海岸線是把烏珠大洋填平,萬頃沙已到十涌。東江則進展慢,因獅子洋潮汐力強。

總之,珠江三角洲岸線不斷向海推移,有快慢時期,在自然因素上,與海平面升降變化有關,在高海面期,岸線推進減慢,低海面期則較快。人為因素則為建堤圍等,如宋代築堤護田,使下游沙田淤積加快,明代築堤做田,種蘆積泥均使成沙加速。而潮汐作用和上游來沙來水亦有影響,如虎門及崖門水道淤積特慢,即是潮流強勁之故。虎門與崖門間三角洲區則淤積加強。

(三)熱帶性氣候

珠江三角洲氣候熱帶性表現在四季不明,三冬無雪,樹木長青,田野常綠,霜不殺青。據竺可楨在《特候學》一書中稱,熱帶為「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認為五嶺以南,即入熱帶。故珠江三角洲在熱帶范圍之內。

形成熱帶氣候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緯度的影響,北回歸線便是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珠江三角洲絕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即大部分屬於熱帶地區。這里夏至太陽正照在天頂上,是古代已稱為「北向戶」的地方,即太陽可由北面照入屋內。冬季太陽仍高,故三角洲熱量仍足。但是這里和世界各地熱帶環境不同,是由於多了季風的影響,冬季吹北風,夏季吹南風。冬季北方寒流也能吹入三角洲,使熱帶作物受害,如荔枝、木瓜、菠蘿、杧果等減產。三角洲夏至期間太陽正照天頂,太陽角度常達87°,冬至也達43°;白晝長達14小時(夏至),冬至仍有11小時,日照時數年達1900—2200小時,太陽輻射總量年均中山市為4541.6兆焦/平方米,深圳為5404.9兆焦/平方米,使年均溫在20℃以上,已入熱帶地區標准。冬季廣州1月均溫為13.3℃,低於5℃日子只有3天,故珠江三角洲只能說有「冬季天氣」,不能說有「冬季氣候」。廣州炎熱日數不過6天(>35℃),反映海洋性氣候特色,即夏無酷暑,與亞熱帶的長江三角洲氣候不同。

三角洲地勢平坦,雨量較四周山丘為少,平均約在1600毫米,而外圍地方可達2000—26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種雨季旱季分明正是熱帶氣候特色,和赤道帶長年高溫多雨不同,故珠江三角洲不能引種赤道性作物如橡膠樹、椰子、檳榔、可可、胡椒、榴連等作物,只能引種熱帶性作物如劍麻、杧果、菠蘿、香茅等有耐旱性作物。春季靜止鋒所成陰雨,長時間陰雨天氣可引起早禾爛秧。夏季以雷雨為主,和赤道帶相似,每天下午降雨2—3小時,成為年中雨量高峰之一。夏秋多台風雨,在三角洲地區破壞性不大,因四周有山丘保護,且對秋旱有助,這也是熱帶氣候特點,每每形成三角洲雨量第二高峰期。冬季變性寒流經東海入三角洲亦可有小雨。由於日照強,蒸發量大,如廣州雨量1600—1700毫米,而蒸發量卻達1715.5毫米,故旱季(10—2月)期間。旱害仍可發生。侵入三角洲台風每年只有1—2個,1次為期只有4天,但帶來的雨量正好可緩解秋旱。加上每年約有5—6個台風影響三角洲區,故旱災一般比水災要輕。如加上台風、寒潮等,則風、寒、水、旱都是三角洲的災害性因素。

台風入境時最怕潮水頂托。台風增水和高潮頂托相遇,則形成大風大浪高潮,即風暴潮,古代稱為「沓潮」,早見於唐代「嶺表錄異」中。文稱:「當潮水未盡退之間,颶風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濤溢岸,淹沒人廬舍,盪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謂之沓潮。或數十年一有之」。台風能增水和減水,增水加上高潮即能沖破海堤,形成災害。三角洲海堤長達1935公里,亟應保護。因三角洲是在熱帶內,熱帶風暴多,加上灣口呈喇叭形向東南展開,故成為我國風暴潮多發區。實測最高潮位1.8米以上,多為風暴潮所成,計由1848—1949年100年中,珠江口發生風暴潮達60次。增水時間只4小時,水位增高最大達1米,如與洪峰頂托則每成災害。如計及波浪還可爬高,對海堤沖擊更大,故應特別注意。風暴潮雖不常有,但同治元年(1862)7月初一的一次沓潮,「海水忽涸如陸」(減水),「平地水深數尺」(增水),結果是廣州河面「撈屍八萬余具」。1983年9號台風(9月9日)所成風暴潮沖跨海堤2129處,總長47公里,淹田184萬畝,魚塘7萬畝,物資(船、糧、化肥、水泥)損失1億元,死23人,傷172人。近年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每年平均達2.08mm,預計將來風暴潮將較過去更為強烈。

由於三角洲廣種熱帶性作物和果木,故寒害為患亦大。早春寒流日均溫連續4天小於10℃,即可爛秧;低於15℃連續5天以上,早造死苗,反青亦慢;晚秋日均溫低於20℃一連3天以上即寒露風吹揚水稻花粉,致空粒減產;冬日低於5℃即使熱帶作物受害,稱為「暗霜」。

夏季雨量由鋒面、雷雨、對流雨、台風所成,暴雨時發(日雨量大於50毫米)都可成災,尤以前汛期和後汛期聯合,使「龍舟水」和「慕仙水」連接起來時,成災最大。

旱災主要由穩定高壓所成,如1964年11—12月連續晴天達43天,故同前冬旱與早春旱相連,形成災害。

此外,龍卷風亦可造成災害,群眾稱「屈尾龍」。1878年3月白鵝潭起龍,毀屋1500多家,覆舟死人數百,霧日不多,如廣州霧日年均4.8天,因三角洲地面低層空氣高溫之故。

(四)熱帶性動、植物

珠江三角洲不生長赤道性植被,但熱帶性的卻不少,雖然今天人工開墾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後的「風水林」和「雜木林」中,仍可見熱帶樹種殘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熱帶季風雨林植被分布區。在山谷還見有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叢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熱帶種屬為主,每成優勢群落。今天廣泛分布的榕、木棉、魚尾葵、鳳凰木亦為熱帶樹種。珠江口紅樹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等,沙灘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manghas)、耐鹽植物老鼠(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東莞、寶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據1983年航片量算達5000畝以上,組成紅樹林植物達11科13種。

在三角洲區常見種達500多種,也反映出熱帶特點,分屬130多科373屬(陳樹培,1984),其中純熱帶屬佔42%,連泛熱帶性屬計則達53%。鼎湖山區熱帶屬佔62%,熱帶種佔56%,即1291種,羅浮山沖虛觀風水林146屬中,泛熱帶屬佔91%(鄭芷青,1987)。常綠季風雨林植被多為風水林及雜木林,多屬次生性,是一種熱帶區系成分為主的類型(王鑄豪,1982),面積不廣。在廣大台地低丘區多為常綠灌叢。熱帶成分為主的草坡,生長在磚紅壤性土層之上,易發生水土流失。食蟲植物豬籠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都是熱帶性植物。熱帶植物生態特徵也充分反映在常見的栽培樹木中,如板根、氣根、支柱根可見於榕樹,能獨木成林;老莖生花現象見於楊桃,木菠蘿;全年生花見於白蘭、扶桑;鋃鉗葉見於杧果;衰頹葉見於杧果、荔枝;滴尖葉見於菩提樹。這些熱帶植物生態特徵和這里是熱帶季風雨林分布區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廣泛種植在東莞縣,成為東莞名產,稱「莞香」。這都說明珠江三角洲是熱帶性三角洲。還有,與此相應的還有大型熱帶動物棲息於三角洲地區,雖然今天已被人們獵盡,如犀牛記於東莞丘陵區。

三角洲是水網區,以沼澤、窪地和低平林野為主,故也棲息不少典型熱帶巨型動物,它們也反映出三角洲原來的熱帶特點。如亞洲象、馬來鱷、孔雀等在古書即有不少記述,或更有化石為證。如三國時廣州地方仍有鱷魚生長,《水經注》稱:「黿鼉鮮鱷,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記勝」,今天平洲漁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鱷魚頭骨,說明廣州有鱷。順德、新會且有成條鱷魚骨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測定為3020±80年,勒流的為2540±105年。東莞南漢還有象群害稼記載,作者亦曾在廣州古西湖區採得象脛骨於淤泥層中,《南海志》(元)尚記有象的生存。孔雀則在晉代時開平、唐時新會均有記載。可見珠江三角洲自古以來,即為熱帶動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獵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戶錄》載:「牙小而紅,堪為笏裁,亦不下舶來者」。鱷魚因吃人畜故被記錄下來,它和長江的揚子鱷很不相同,與今天南洋群島灣鱷(Crocodilus porosus)、馬來鱷(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則為亞洲象(Elephas maximus)。今天由於三角洲不斷開發,人口增加,林木破壞,它們已被獵食殆盡。

小結

從地理環境組成各要素如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和動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個熱帶性三角洲,與黃河,長江三角洲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現為多汊道的良好水網,廣寬深水河道眾多;氣候上熱量和輻射豐富;植被生長旺盛,種類眾多,動物繁生,對工農業生產至為有利。從類型上看,珠江三角洲與紅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熱帶型三角洲近似。在我國熱帶地區較稀少的國情下,應重視充分發揮珠江三角洲的熱帶性特點和潛力。

『貳』 佛山市三水區有哪幾個鎮

截至2019年6月,佛山市三水區有5個鎮,分別是白坭鎮、樂平鎮、蘆苞鎮、大塘鎮、南山鎮。具體介紹如下:

1、白坭鎮

白坭鎮位於佛山市三水區南端,地處珠江三角州腹地,東南面與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西樵鎮接壤,西面與高要市、佛山市高明區隔西江相望,距廣州不足40公里,離佛山市中心城區僅24公里。

2、樂平鎮

樂平鎮位於佛山市三水區中部,是三水區第二大鎮(街)。樂平與佛山市南海區、廣州市花都區接壤,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

3、蘆苞鎮

蘆苞鎮位於佛山市三水區的中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是歷史商埠,素有「小廣州」之稱。鎮域總面積105平方公里。

4、大塘鎮

大塘鎮是廣東佛山市三水區轄下鎮,位於佛山市三水區北部,分別與廣州市花都區和清遠市接壤,北江流經境內,省道廣四線、清龍線以及塘西大道、肇花高速公路貫境而過。

5、南山鎮

南山鎮位於廣東省佛山市最北端,與四會市、清遠市清新區接壤,總面積115.62平方公里。距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佛山沙堤機場、廣州火車站、三水港車程均在40分鍾車程內。

『叄』 地理中三角洲地區指什麼啊

河口三角洲
英文名:delta,源自拉丁文Δ,意即三角形。

一、簡述

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時,因流速減低,所攜帶泥沙大量沉積,逐漸發展成的沖積平原。三角洲又稱河口平原,從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頂部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積較大,上層深厚,水網密布,表面平坦,土質肥沃。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角洲根據形狀又可分為尖頭狀三角洲,扇狀三角洲和鳥足狀三角洲。三角洲地區不但是良好的農耕區,而且往往是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時,水流流來向外擴散,動能顯著減弱,並將所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狀,所以稱為三角洲。

從河口區的動力特點來看,在潮流界上下移動的范圍內,因河水受潮流的頂托,流速較小,最易形成心灘和江心洲,使河流發生分叉。在河口口門處,因水流擴散,流速減緩,泥沙常堆積成淺灘,橫阻河口,故名攔門沙,為河口區航運的主要障礙。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過受水體作用的條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積的結果。沖積物在河口堆積,開始先出現一系列水下淺灘、心灘或沙嘴,水流發生分叉,同時形成向海傾斜的水下三角洲。隨著各叉道的消長與心灘的歸並擴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緣不斷向海推進,而其後緣因灘地淤高,並蓋上洪水泛濫堆積物,便變為水上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叉道的不斷變遷,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許多交錯的濱河床沙堤及湖沼窪地。

二、類型
三角洲的主要類型有尖頭狀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和鳥足狀三角洲。①尖頭狀三角洲,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②扇狀三角洲,如非洲的尼羅河三角洲;③鳥足狀三角洲,如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世界上比較著名的三角洲很多,主要有尼羅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恆河三角洲以及我國的長江三角洲等。

在海水淺波浪作用較強能將伸出河口的沙嘴沖刷夷平的地區,常形成弧形扇狀三角洲。我國黃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條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它的特點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變遷頻繁,有時分幾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積,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減小,水流不暢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斷流後,又受波浪與海流作用,沙嘴逐漸被蝕後退,形成扇狀輪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經時,這段岸線才又迅速向前推進。因此,隨著河口的不斷變遷,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進的,並在海濱分布許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線路略具齒狀。

在波浪作用較弱的河口區,河流分叉為幾股同時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積量均超過波浪的侵蝕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積延伸,形成長條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鳥足狀。由於這種叉道比較穩定,兩側常發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著約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夠繼續向海伸長。天然堤一旦被洪水沖積,就會產生新的叉流。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個典型的鳥足形三角洲。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見有鳥足形三角洲。如我國的鄱陽湖、滇池等湖泊沿岸發育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鳥足形三角洲。

三、形成
如果你仔細地觀察世界地圖,會發現在世界各大河的入海處,大都有一個三角洲。如埃及尼羅河(世界第二大河)入海處,就有一個巨大的三角洲,面積達24000平方千米;美國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大河)入海處的三角洲,呈鳥足狀,面積達26000平方千米;我國的長江(世界第三大河)、黃河(世界第五大河)以及珠江入海處,也都有面積很大的三角洲。

三角洲是河口地區的沖積平原,是河流入海時所夾帶的泥沙沉積而成的。世界上每年約有160億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搬入海中。這些混在河水裡的泥沙從上游流到下游時,由於河床逐 漸擴大,降差減小,在河流注入大海時,水流分散,流速驟然減少,再加上潮水不時湧入有阻滯河水的作用,特別是海水中溶有許多電離性強的氯化鈉(鹽),它產生出的大量離子,能使那些懸浮在水中的泥沙也沉澱下來。於是,泥沙就在這里越積越多,最後露出水面。這時,河流只得繞過沙堆從兩邊流過去。由於沙堆的迎水面直接受到河流的沖擊,不斷受到流水的侵蝕,往往形成尖端狀,而北方水面卻比較寬大,使沙堆成為一個三角形,人們就給它們命名為「三角洲」。

三角洲地區一般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因而多為良好的農耕地區。如我國的珠江、長江等河口的三角洲,皆是農業高產區。黃河三角洲雖然土地肥沃,但由於受到鹽鹼的影響,農耕條件稍差一些。

當然,也有一些河流的入海口沒有形成三角洲。如我國的錢塘江口就沒有三角洲。這是因為錢塘江水裡的泥沙含量稀少,而且河口是非常寬闊的喇叭口形的江口,涌潮 的巨大沖刷力,使泥沙不能沉積下來,即使有些泥沙僥幸留下來。堆積在錢塘江口,也難以加高,只能在水面下形成一道水下沙坎,形不成露出水面的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較強的河口地區,河流以單股入海,或只有小規模的交叉,在此情況下,只有主流出口處沉積量超過波浪的侵蝕量,使三角洲以主流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長,稱為尖形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即屬這一類型。

此外,與三角洲形成過程相反,河流來沙量較小,河口受潮流的強烈沖刷作用,無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這種河口稱為三角港或三角灣,如杭州灣(錢塘江口)就是一個典型的三角港。錢塘江挾沙少,河口海岸下降,潮差大,不僅使河流攜帶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積,而且引起強烈的沖刷,使河口加深與展寬,逐漸形成三角港。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錢塘江涌潮。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區上段堆積成凸起的攔門沙。

四、長江三角洲(圖)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和上海市東南部、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五、十大河流三角洲
(1) 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孟加拉國、印度):80000平方千米
(2) 長江三角洲(中國):50000平方千米
(3) 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泰國):44000平方千米
(4) 尼日河三角洲(奈及利亞):36000平方千米
(5)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緬甸):30000平方千米
(6) 勒拿河三角洲(俄羅斯):30000平方千米
(7)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國):26000平方千米
(8) 奧里諾科河三角洲(委內瑞拉):26000平方千米
(9) 尼羅河三角洲(埃及):24000平方千米
(10) 紅河三角洲(越南):15000平方千米

島嶼名

三角洲在惠東縣南,大亞灣中部,東北距陸地1.1公里。面積0.088平方公里。海拔45.3米。由兩小島連接成三角形,故名。

三角洲總體概述
位於大河河口的三角洲,是地質變遷、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者,也是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發展最早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因此又有黃金三角洲之稱。
三角洲又稱河口平原,是由河水從上游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積形成的。從平面上看,形狀像三角形,頂部指向上游,底邊為其外緣,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積較大,土層深厚,水網密布,表面平坦,土質肥沃。它與山麓附近的扇狀沖積平原不同。扇狀沖積平原面積較小,土層較薄,沙礫質地,土質不如三角洲肥沃。
世界上著名的三角洲有尼羅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及長江三角洲等。我國的長江三角洲是由長江帶下的大量泥沙堆積而成的。三角洲的頂點在鎮江附近,底邊向東逐漸擴大,一直伸展到海邊。在距今大約兩3千萬年前,長江口地區還是一個三角形的港灣,長江自鎮江以下的河口像一隻向東張口的大喇叭,水面遼闊,潮汐很強。長江每年帶下的四五億噸泥沙要向大海傾瀉,由於入海口的流速減小,物理、化學環境的改變,使得大部分泥沙在河口地區逐漸沉積下來,最終形成一個尖角形的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態復雜多樣。除像長江三角洲這樣的尖頭形三角洲外,還有像扇面狀和鳥足狀的三角洲。如埃及的尼羅河,從阿斯旺以下到地中海入海口,河流落差很小,水流平穩,三角洲在入海口處呈扇面狀展開,面積達2.4萬平方千米。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東西寬300千米,南端在平面上呈鳥爪形,每兩趾之間為一條河。各支流附近每年都沉積大量沖積物,因而使三角洲的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它仍以平均每年75米的速度向墨西哥灣延伸。
三角洲地區不僅是良好的農耕區,而且對形成石油和天然氣也相當有利,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油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區。

『肆』 惠州市的惠陽區和淡水區有什麼區別

惠州分為很多個區,例如惠城區,惠陽區,惠東,惠來等等,而淡水是一個鎮,屬於惠陽區,淡水是在惠陽區的,也是惠陽區最大最富的地方,惠陽不一定是淡水,因為惠陽那邊還有良井鎮啊。永湖鎮啊等等。淡水屬於惠陽區。

(4)江三角文化旅遊城在哪個區擴展閱讀:

惠陽區,惠州市下轄區。地處珠三角經濟圈東部,毗鄰香港,西靠深圳、東莞,南臨大亞灣,北接惠州市中心,是惠州市唯一與深圳、東莞相鄰的縣區,是「深莞惠1小時經濟圈」的樞紐中心。

現轄淡水、秋長、三和3個街道和沙田、新圩、鎮隆、永湖、良井、平潭6個鎮,面積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6萬。惠陽資源豐富,有充沛的淡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旅遊資源,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新城。

2014年實際惠陽區管轄,3個街道:即惠陽城區的淡水街道、秋長街道、三和街道(惠陽經濟開發區),6個鎮:新圩鎮、鎮隆鎮、沙田鎮、永湖鎮、良井鎮、平潭鎮,102個行政村,總面積915.54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網路-惠陽區


『伍』 滇池在昆明哪個區

昆明市市區。

滇池,亦稱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澤、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積330平方千米,雲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稱。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風光秀麗,為中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四周有雲南民族村、雲南民族博物館、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筇竹寺、大觀樓及晉寧盤龍寺、鄭和公園等風景區。度假區佔地面積18平方公里。

滇池為西南第一大湖。流域面積(不包括海口以下河道流域面積)為2920平方公里。滇池湖面南北長40公里(含草海)(一說長約32公里);東西平均寬7公里,最寬處12.5公里。湖面海拔1886米,湖岸線長約150公里。

湖體北部有橫亘東西的海埂,是長3.5公里、寬300米的障壁沙壩,東端與盤龍江三角洲相連,西端伸入滇池,將湖體分為內外兩部分,有「一線平分秋色」之美稱。

地理

滇池屬於長江水系,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游湖泊。主要入湖河流為盤龍江,主要出湖河流為海口河(螳螂川)。流域地跨昆明市五華區、官渡區、西山區、嵩明縣、呈貢縣和晉寧縣,流域面積2855公里,為中國第六大淡水湖。

四面環山,東有金馬山,西有碧雞山,北有蛇山,南有鶴山。這些山連綿起伏,形成了昆明壩子的天然屏障。昆明壩子盛產稻米、小麥、蠶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雲南著名的「魚米之鄉」。

歷史

滇池屬於構造斷陷湖泊。約3萬年前屬於紅河水系,從今晉寧縣與玉溪市交界處的刺銅關流入紅河。後刺銅關上升,海口河下降,滇池遂流向金沙江。

滇池周邊為雲南較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戰國時期,楚國的庄𫏋征服該地,建立了滇國。

海埂以南稱外海,是滇池的主體部分,面積289.065平方公里占滇池總面積的97.2%;海埂以北稱內海,又名草海,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滇池平均深度約5米,最深處為8米左右,北部草海較淺,只有1米多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滇池

『陸』 緬甸有哪些城市

主要城市
仰光(Yangon)原首都和現最大城市,地處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緬甸內外海陸交通的總樞紐。有12條內河航運線通三角洲各地及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仰光港距海口僅34公里,是緬甸吞吐量最大的海港,緬甸全年進出口貿易的80%的貨物都經過這里。全國的鐵路和公路干線都匯集於此。市區總面積約352.86平方公里。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緬甸遷都後,擁有500多萬人的仰光將作為直轄市,繼續發揮它商業之都的經濟中心作用。
勃生(Pathein)重要港市,伊洛瓦底省省會,是西南門戶,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左岸,南距河口120公里。東距仰光約150公里。人口14.4萬人(1983)。歷史悠久的大米貿易中心。有機械製造、造船、金屬加工、碾米、制陶、鋸木等工業部門。所產緬傘頗有名。出口以大米和柚木為主。萬噸輪船可以進出;有鐵路東北行,在禮勃坦附近與仰光-卑謬鐵路接軌。70年代又修建了通往仰光的高級公路。
內比都(Naypyitaw、Nay Pyi Taw)現緬甸聯邦首都,是緬甸中部山區的一個戰略重鎮。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現人口約80萬人,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內比都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北依山勢,南望平川,鐵路從其境內通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塞。內比都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內比都曾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現今被軍政府軟禁的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的父親)發動獨立戰爭的軍事要沖及共產游擊隊大本營。主要居民為緬族,另有撣、克欽、克倫、克耶、德努、勃朗、勃歐等少數民族雜居於此。
曼德勒(Mandalay)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中部地區的軍事重鎮。曼德勒位於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海拔76米,人口458萬人,地處中部乾燥區,扼守伊洛瓦底江;雍笈牙王朝於1857年興建的新首都,故都位於現城近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古皇城和城樓。工業有茶葉包裝、絲綢紡織、釀酒、玉石琢磨、鑄銅和金箔工藝等,還有造船、食品、木刻、金銀飾等。為緬甸中部物資集散地和內地最大的交通運輸中心。水路沿伊洛瓦底江可上溯至密支那、南抵仰光,有鐵路南通仰光,北達密支那、臘戍,多條公路交會於此,郊區還有干妙塔齊機場。市內有達弗林城堡、故宮、廟宇、寺院以及古老的英國政府大廈等遺跡。郊區曼德勒山海拔260米,山頂廟宇建築精緻,山下白塔林立 山下廣場。是緬甸佛教聖地之一,也是旅遊勝地。文化教育中心,市內設有文理科院校,師范學院,技術中學、美術、音樂和戲劇學校,還有博物館和現代化醫院。當地的緬醫、緬葯馳名全八莫佛寺座鍾國。
實皆(Sagaing)緬甸中部城市,實皆省首府。在曼德勒西南16公里,伊洛瓦底江右岸,與阿瓦以鐵橋聯系。人口約2萬人(1983)。建於十四世紀,十八世紀下半葉曾一度(1760-1764)為緬甸首都。棉花、芝麻、鹽、小米的集散地;交通中心,仰光-密支那鐵路通過,另有鐵路支線西通親敦江東岸的蒙育瓦和耶烏。水路至仰光終年通航。
密支那(Myitkyina)緬甸聯邦北部城市,是緬甸北部的邊陲重鎮,克欽邦的首府,距仰光919英里,距曼德勒487英里。密支那扼守伊洛瓦底江,東距中國邊境約50公里。密支那是緬甸位置最北的河港和鐵路線終點。
東枝(Taunggyi)緬甸東南部城市,撣邦首府。在塔澤以東100公里。人口10.8萬人(1983)。市區位於海拔1436米的高原上,氣候涼爽,東有林木蔥郁的東枝山,西南十數公里處即著名的因萊湖。有鐵路支線通塔澤,轉仰光-密支那干線,橫貫撣邦高原的塔澤-景棟公路也由此通過。
臘戍:緬甸東部重要貿易城市。在曼德勒東北約230公里。人口約4萬人,華人和華僑較多,是中緬陸上交通和貿易的中樞。附近產茶、多種有色金屬礦及紅玉等。鐵路通曼德勒;公路南通東枝,北通中國雲南,與畹町相距約130公里。

『柒』 珠海有哪些區

珠海市主要數據
【拼 音】Zhuhai
【面 積】陸地面積為195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為5965.2平方公里。
【人 口】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92.63萬人。
【郵 編】519000
【區 號】0756
【區 劃】截至2005年12月31日,珠海市轄3個區(香洲、斗門、金灣),共8個街道、16個鎮。

珠海簡介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個重要城市,位於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地理坐標處於北緯21° 48′~22°27′、東經113°03′~114°19′之間。東與香港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新會、台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珠海是中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珠海市面積有1952平方千米,人口141.57萬人(2005年統計),是廣東省人口規模最小的城市,人口分布為:香洲區 81萬人,斗門區 36萬人,金灣區 24萬人,人口密度為:全市人口密度為839人/平方公里,其中香洲區 1401人/平方公里,斗門區 595人/平方公里,金灣區 477人/平方公里;當中約有80萬為永久居民。珠海的海岸線長604公里,有大小島嶼146個,故有「百島之市」的美譽。在珠江口遼闊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島嶼星羅棋布,計有146個,其中大部分集中於東部海域的萬山群島。
「珠海漁女」是珠海的標志;珠海的市花、市樹、市鳥分別為:勒杜鵑,Bauhinia blakeana ,海鷗

珠海的由來
珠海位於珠江口的西南部,因位於珠江注入南海之處而得名。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濱海線處於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內)以北,珠海全境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島。公元前221年隸屬南海郡番禺縣,漢朝隸屬番禺縣,晉至陳朝隸屬東官郡,隋朝隸屬寶安縣,唐代隸屬東莞縣。宋朝以後,因這里鹽業和銀礦業興旺,開始在山場村設置香山鎮。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設置香山縣,隸屬廣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1953年建縣,1979年建市,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

有關珠海地名出處的傳說頗多,但最經得起推敲的還應該是從地理角度給予的釋義。珠海唐家與伶仃洋之間海域,古代就被當地居民稱之為「珠海」。在《唐氏族譜》上,有人取名為「唐珠海」(明朝永樂年間)。民國初年唐家三峰小學的《校歌》中,其歌詞有「前環珠海,後枕鵝峰」之句。可見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稱。因此,珠海建縣時,由於這一地區位於珠江出海之處,故稱之為「珠海」。珠海大部分地區原屬中山縣,1953年從中山、東莞、寶安縣劃出一部分沿海地區和島嶼設立珠海縣,縣城設在今唐家鎮。1958年珠海縣歸並於中山縣,1961年恢復珠海縣建制,縣城改設於香洲。197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為省轄市。1983年,斗門縣劃入珠海市。

珠海經濟特區成立於1980年8月,當時特區面積只有6.81平方千米,以後經兩次調整,特區面積擴大到121平方千米。目前珠海市下轄香洲區、金灣區、斗門區(原斗門縣)、高新區。

亞熱帶自然環境
珠海市區內陸部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以平原(佔25.5%)、丘陵(佔58.68%)為主,兼有低山、灘塗等。地勢平緩,倚山臨海,海域遼闊,百島蹲伏,有奇峰異石和秀美的海灣、沙灘。內陸由鳳凰山、將軍山兩大山系的山地丘陵及海岸、平原所構成。最大的海島是三灶島,面積約78平方公里。陸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為縱橫交錯的水網分劃。濱海沖積平原由西江和北江沖積物聚成。珠江口外海濱灘塗遼闊,水下灘地向岸外緩慢坡降。海岸線、島岸線長690公里。內陸最高的鳳凰山,海拔 437米,海島多在海拔100米以上。最高峰是二洲島上的鳳凰山,海拔437米。主要礦產資源有水晶、鐵、鎢、錫、錳、鉀長石、優質石英砂。自然土壤有赤紅壤、石質土、濱海沙土、鹽漬沼澤土等。主要河流有磨刀門、金星門、坭灣門、雞啼門、虎跳門、前山水道、灣仔澳門河段、南水瀝等,總長135公里。

珠海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常受南亞熱帶季候風侵襲,多雷雨。年平均氣溫22.3℃,最低氣溫2.5℃。年降雨量為1770-2300毫米,4月至9月盛行東南季風,為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

珠海大氣的年平均相對濕度是79%。每年初春時節,細雨連綿,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有時可達到100%。

珠海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是台風和暴雨,個別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溫影響。台風出現的時間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嚴重影響珠海市的台風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

珠海的經濟
珠海於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為確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遊地位,珠海抑制重工業發展。按總工業輸出額計,主要工業依次為:電子及通訊設備、電子儀器及機械、辦公室儀器。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 珠海從昔日一個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一躍成為新型花園城市。一個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珠海市作為中國的經濟特區,是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已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珠海,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303項。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東芝、佳能、日通,美國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偉創力,英國的BP公司,德國的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法國的家樂福,荷蘭的飛利浦等30 多家著名跨國公司已落戶珠海。
2004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1291.3億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佔75.2%。珠海工業已逐步形成電子信息、家電電氣、生物醫葯、石油化工、機械製造、電力能源等六大優勢產業。

珠海的榮譽
珠海城市先後被聯合國、國家、省有關部門授予「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the Best Model of Internation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雙擁模範城」、「衛生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城市」、「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十二年徵兵工作全優城市」、「園林城市」、「計劃生育先進城市」等多項殊榮。

昨日珠海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隸屬南誨郡番禺縣,漢朝隸屬番禺縣,晉至陳朝隸屬東官郡,隋朝隸屬寶安縣,唐代隸屬東莞縣轄。當時在今山場村設立文順鄉,是香山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宋朝以後,因這里鹽業和銀礦業興旺,開始在山場村設置香山鎮。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設置香山縣,隸屬廣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築城池,稱「前山寨」,既是軍事要塞,又兼管澳門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務。辛亥革命以後,香山縣隸屬廣東省。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易名中山縣。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0--1934年中山縣政府設在唐家。1949年10月30日,珠海內陸地區解放,1950年8月3日萬山群島海島地區解放。1951年1月,從中山縣劃出雞頭角、涌口山、萬山群島、淇澳島,從東莞縣劃出萬頃沙、五涌、一涌、龍穴島,從寶安縣劃出內伶仃、固戊、蛇口、鹽田、外伶仃島、佳蓬列島等組成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島管理局珠江分區,後改為珠江專區海島管理處,隸屬珠江專署。1952年7月,海島管理處移交給中山縣,同年10月,在唐家鎮設立漁民區人民政府,管理48個大小島嶼和海灣。為加強海邊防管理,發展漁農業生產,經政務院批准,於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縣,由原中山、寶安、東莞縣劃出部分沿海地區和海島組成,隸屬粵中行署,縣址設在唐家。下設一區(唐家)、二區(前山)、三區(三灶)、四區(萬頃沙)。1955年珠海劃為邊防區,設立上涌、下柵邊防檢查站和發邊防居民證。1956年底,撤區並大鄉,並將中山縣的翠微、康濟、造貝、下柵、官塘、東岸六個小鄉劃入珠海縣。1958年10月各鄉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縣成為一個大公社。1959年3月並入中山縣。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復珠海縣建制,縣址設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縣改為省轄市建制。
1980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批准,在珠海設立經濟特區。特區面積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擴大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擴大到12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門縣劃歸珠海市轄。1984年6月,在原珠海縣范圍管轄區域設立香洲區,為縣一級建制。以後珠海境內由廣東省管轄的紅旗、平沙農場劃歸珠海。

珠海的鄰居——澳門

澳門原屬香山縣轄,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至18世紀中葉,葡萄牙先後在澳門修建炮台。鴉片戰爭爆發,葡萄牙為英國提供炮台,攻我關閘,入侵拱北,清軍敗退,第一次失去對澳門地區的軍事控制權。清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澳督阿馬喇為擴張土地,開辟馳道,恣意踐踏前山農田和毀壞墳墓,為龍田村農民沈亞米所殺,葡趁機挑起戰爭,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佔領澳門望廈村;清咸豐元年(1851年)侵佔凼仔島,清同治三年(1864年)侵佔路環島;清同治六年(1867年)侵佔沙梨頭和沙崗等村;清光緒五年 (1879年)侵佔龍田村;清光緒十一年(1887年)3月26日在葡京都簽訂所謂四款「中葡會議草約」;同年12月在北京簽訂所謂「中葡條約」五十四款;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葡萄牙在拱北建關閘,這是葡萄牙侵佔中國領土的歷史見證。

詳情:http://ke..com/view/2816.htm

珠海旅遊點介紹

珠海——新興的花園式海濱旅遊度假城,

是中國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位於珠江入海口,地接澳門,水連香港,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

珠海自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海域廣闊,有一百多個海島,素有「百島之市」美稱。城市規劃和建設獨具匠心,突出旅遊意識,自然和諧,優雅別致,極富海濱花園情調和現代氣息。1991年,珠海以整體城市形象為景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

珠海有各類旅遊飯店300餘家,年接待能力達700萬人次,其中星級酒店20多家。酒店建設多以園林別墅為設計主題,依山傍水,構成了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還建有各類會議中心、展覽館10多個,可舉辦各種國際性會議及各類博覽會、交易會等。

在珠海,每兩年舉辦一次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和(珠海電影節)-只辦了兩屆吧,到現在早停辦了。兩大盛事在國內外影響極大。珠海還建有國際賽車場,每年都有國際性的汽車賽事舉辦,對廣大汽車運動愛好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珠海市的主要旅遊景點有大型歷史文化景觀圓明新園、四大名山旅遊風景區、珍珠樂園、九洲城、珠海漁女、竹仙洞、金沙灘,白藤湖水鄉風情游景區。正在籌建的有水族館、海洋公園和板樟山城市觀光索道等項目。

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珠海機場目前已和全國二十多個城市及部分東南亞地區通航。通過香港的伶仃洋跨海大橋(應稱港珠澳大橋,聽說已立項、真地就要動工了,不然只能成為傳說中了)、廣珠鐵路(08年已復建)、廣珠高速公路快要連通;廣珠輕軌工程進展順利,200年9如規劃的話將通車。不遠的將來,珠海國際性都市的格局就會形成,旅遊事業方興未艾,前景輝煌 。

珠海最有名的一條商業街叫「蓮花路」,蓮花路因其地理位置而聞名遐邇,拱北口岸附近,緊鄰澳門。特別具有南方風情;街邊酒吧林立(蓮花路上那種類似酒吧攤子,真正酒吧多的應是水灣路酒吧街),很多澳門,香港,台灣的遊客,來珠海的最愛!!

美麗的珠海,正以無窮的魅力,迎接海內外遊客的到來。
珠海主要旅遊景點:珠海圓明新園·珠海漁女 ·梅溪牌坊 ·澳門環島游 ·珠海御溫泉度假村 ·珍珠樂園·東澳島 ·竹仙洞 ·珠海海泉灣度假城 ·外伶仃島 ·珠海博物館(九洲城)·白蓮洞公園·飛沙灘·沙灣古遺址·拉塔石炮台·珠海石景山·白藤湖 ·斗門御溫泉·珠海鱷魚島 ·珠海農科奇觀 ·石博園·黃楊金台寺 ·珠海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亞馬遜部落 ·石溪摩崖石刻群 ·寶鏡灣摩崖石刻畫 ·九洲島 ·淇澳島 ·蘇兆征故居 ·珠海夢幻水城 ·蘇曼殊故居 ·四大佛山 ·荷包島度假村 ·桂山島 ·金海灘·珠海國際賽車場 ·鳳凰山自然保護區 ·中山亭 ·夢幻水城 ·高欄島岩畫 ·唐家共樂園 ·羅浮山黃龍觀 ·珠海烈士陵園 ·擔桿島 ·西枕灣·情侶路 ·黃楊山·廟灣島·銀沙灘

鍾靈珠海 人文興盛之邦

珠江有「八門」,「五門」在珠海。珠海和澳門陸地相連,得西學風氣之先。珠海挾五派之水,納四海風雲,鍾靈毓秀,人才輩出,容閎之外,還哺育了他的中學同窗、輪船招商局第一任總辦唐廷樞,清政府駐夏威夷第一任領事、華人首富陳芳,中國保險業創始人、「茶王」徐潤,著名僑商、大新公司創始人蔡昌,留美幼童出身的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和尚詩人蘇曼殊,華南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楊匏安,中共早期領導人、工人運動領袖蘇兆征,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一任委員長林偉民,中國第一個世界乒乓球冠軍容國團,以及著名版畫家古元等等。這一串串大海孕育的珍珠,使珠海這片美麗的土地散發出濃厚的人文氣息。

蘇兆征——省港大罷工領導人
蘇兆征(1855—1929年),廣東珠海唐家淇澳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早年加入同盟會。1922年1月領導香港海員大罷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至次年10月領導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在中共「六大」及「八·七」會議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常委,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二、第三屆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任廣州蘇維埃主席。1928年赴莫斯科參加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及第三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均當選執行委員。

楊匏安———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楊匏安(1896—1931年) ,出生於1896年,廣東珠海南屏北山村人。他是我國華南地區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又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理論家,曾留學日本。「五四」運動時,他把馬克思主義介紹到華南地區,促進了當地的新文化運動。大革命時期,他主持國民黨改組的具體工作,為第一次國共合作、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貢獻。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1927年出席「八·七」會議,後到南洋等地開展革命活動。1931年8月不幸被捕犧牲。著有《揚匏安文集》。

容閎——中國近代留學教育先驅

容閎,字達萌,號純甫,是中國近代化的先驅和開拓者。他經歷了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以教育救國、實業救國、政治救國為己任,謀求中國社會的革新。其中以開創留學教育之先河為最突出的貢獻。

容閎1828年11月生於香山縣南屏鄉(今屬珠海市南屏鎮)一個貧苦家庭,幼入澳門西塾讀書,14歲入讀澳門瑪禮遜學校,後隨校遷香港就讀。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該校校長布朗帶往美國馬薩諸塞州孟松學校;1850年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成為該校有史以來,同時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畢業於美國高等學府的中國留學生。
畢業後,容閎即歸國服務,並從中尋求救國之道。在太平天國運動鼎盛時期,他曾訪問太平軍領袖,並提出向西方學習使國家富強的施政綱領。清同治二年(1863年)起,他投身洋務運動,先後在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蘇巡撫丁日昌手下任職。1864年,容閎攜帶三萬兩銀子花一年多時間從美國采購100多種機器,安置在上海江南製造局(今江南造船廠)。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引進外國先進機器設備的活動。

他堅持民族立場,處處維護國家利益。在投身洋務運動的20多年中,他一直把組織青少年出洋留學,培養中國科技人才,當作畢生追求的救國理想。清同治六年(1867年)他將留學教育計劃呈總理衙門,沒有得到答復。1870年他再次與曾國藩、李鴻章聯名上奏,次年即獲朝廷批准:自1872-1875年分4批共120名學童(其中40名為香山縣幼童)赴美留學,由陳蘭彬、容閎分別任「幼童出洋肄業局」正副委員。1875年,陳蘭彬、容閎分別任中國駐美正副公使,容閎兼管留學生事務。1881年,因清廷保守派的反對,留學生事務所被撤銷。其時,在赴美的120名幼童中,除詹天佑和歐陽庚兩人大學正式畢業外,其餘尚在大中學校學習,不得已終止學業回國。容閎派遣留學生的計劃被迫終止。令人欣慰的是,120名學生回國後都能潔身自好,為國爭光。在20世紀初期,這批留美學生為中國的鐵路、外交、郵政、電報、海關、國防及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12年4月12日,容閎逝世於美國,終年84歲。彌留之際,他牽掛的是祖國的繁榮富強,他對身邊的兩個孩子說:「你們回國吧!」美國《紐約時報》等報刊均作了報道,美國的朋友們評價容閎說:「他從頭到腳,身上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容閎首創官派留學教育的先河,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黃寬——仁心仁術推廣西醫

黃寬(1828-1878年)名傑臣,號綽卿,廣東珠海人。1850年赴英國入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以優異成績完成大學五年本科的學業。接著他繼續攻讀病理學和解剖學碩士課程,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成為中國最早畢業於英國大學並獲碩士學位的首名留學生。

1857年作為中國第一位醫學碩士回到中國後,先在香港開設診所,次年遷回廣州,以畢業精力,在廣州從事醫療和醫學教育事業。他在廣州開設第一家由中國人主持的西醫診所,因其學識淵博,醫術嫻熟,醫德高尚,遠近前來就醫的中外人士甚多,因他是中國人,深得當地同胞的信賴,推動了西醫在廣州的流行,到1859年其診所已有床位80張。自1859年起,在自己診所培養4名中國西醫學生。1860年後,曾受命擔任過李鴻章醫療顧問,僅半年便辭職,繼續專心致志地從事他的醫療和醫學教育事業。

1859年1月,美國醫生嘉約翰在廣州創設博濟醫院(前身為廣州新豆欄醫局),這是在華歷史最久遠、影響最大的教會醫院之一。嘉約翰曾長期擔任該院院長。黃寬也深為嘉約翰敬仰和器重。博濟醫院開張後,黃寬則常到博濟醫院協助嘉約翰工作,比如疑難病的會診、大手術的施行等。許多旅居廣東的外國僑民認為黃寬的醫術比許多歐美醫生還高明,紛紛找他治病。嘉約翰在做手術時,多由黃寬協助或主刀。1863年起,博濟醫院開始招收西醫學生,黃寬則參加了該院培養中國學生學習西醫的教學工作。1866年,醫院正式附設南華醫學堂,這是中國最早系統培養西醫的教會醫學校,招收男生入學。黃寬和該院院長嘉約翰擔任主要教學任務。黃寬教授解剖學、生理學和外科學等課程。嘉約翰撰寫教材和講義時,遇到難以翻譯的醫學詞彙問題,總是求助於黃寬,與他精心研究,直到找出最為准確的詞彙。1876年,學校擴大實驗室設備,建立標本室。1879年,首次招收3名女生入學。學校基礎理論課學習為三年,然後進行臨床實習。他們的辛勤努力,為中國培養了第一代西醫人才。不僅如此,經他們的辛勤努力,西醫包括它的醫院制度、醫術醫葯、醫學教育、醫學科研和醫護宣傳等一整套全新的醫療體系,在中國得以傳播開來。

1878年10月15日,黃寬終因過於操勞,不幸於壯年逝世,除了容閎給予他恰如其分的贊譽外,嘉約翰對黃寬的評價是:「黃寬稱得上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個象徵,也是中英人民之間友誼的典範。」

唐寶鍔——名震天津衛的大律師

唐寶鍔,1878年農歷三月十四日出生於上海。族名宗鎏,字秀鋒(秀豐),祖籍廣東省香山縣唐家村(今珠海市唐家灣鎮)。唐寶鍔是唐族子英房第二十一傳裔孫,與近代名人唐紹儀同屬子英房,是唐紹儀的侄輩。唐寶鍔的祖父名唐永日,是貧苦人。唐寶鍔的父親名唐昭航,字芝耘,因家貧,外出到洋行打工,不久成為買辦,後來成為上海唐族「買辦世家」和「茶葉世家」的成員之一,與唐廷樞等在上海參與多項商業活動。

唐昭航有十三子、十一女,唐寶鍔是第四子。在唐昭航的眾多子女中有多人出國留學,後代遍布海內外,其中著名的除了唐寶鍔以外,還有第十子唐寶潮(族名唐宗斌)。

1872年容閎提倡、組織官派留學生赴美國,創官費留學之先河。其後,清廷又陸續派幼童赴歐洲留學。1894年,中日甲午之役,清廷慘敗,開始猛醒,朝野有倡學日本明治維新者,視游學東瀛為富強之要徑,乃有向日本派遣留學生之議。

唐寶鍔1896年從上海回鄉考取秀才。這時正值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註:相當於外交部)首次選派留日學生。唐寶鍔應試入選,於1896年農歷三月派往日本。這是中國官費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學生,這一批共13人,沒有幼童,唐寶鍔18歲,是其中最年輕的。

唐寶鍔1899年從亦樂書院畢業後,被清廷任命為駐日本長畸領事館代理副領事,時年21歲。兩年後,1901年唐寶鍔調任駐東京公使館館員,因為他的日語講得非常流利,每逢清廷官員赴日訪問,他都擔任翻譯。

唐寶鍔在駐日公使館擔任翻譯期間,還在東京早稻田專門學校的邦交行政科學習國際法,並兼任宏文書院講師。1903年唐寶鍔從專門學校畢業後,又升入由專門學校升格而成立的早稻田大學,在政治經濟部學習,1905年畢業,是中國第一次在日本取得學士學位的留學生,同時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還有先去日本的金邦平。

唐寶鍔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回國,在仕途中無甚進展。1924年11月退出政界後,就到天津定居專執律師職業。

唐寶鍔是中日之間的法律問題專家,天津有名的大律師,曾被聘為北京鐵路局的法律顧問。唐寶鍔還作為京津律師代表,多次出席全國律師協會代表大會,並被大會選為執行委員、會長。

約1948年,唐寶鍔年邁,停止律師業務,1953年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唐培堃)

容國團———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容國團,男子乒乓球運動員。1937年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珠海。1957年,二十歲時從香港回來,同年進廣州體育學院學習。1958年被選入廣東省乒乓球隊,同年參加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獲男子單打冠軍。隨後被選為國家集訓隊隊員。1959年在第二十五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他先後戰勝各國乒壇名將,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個乒乓球男子單打世界冠軍,也是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獲得者。1961年在第二十六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他為中國隊第一次奪得男子團體冠軍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芳———中國駐夏威夷首任領事

陳芳(1825—1906年),字國芬,出生於1825年,廣東省珠海市前山鎮梅溪村人。1849年赴廈威夷經營糖庄致富,成為當地第一位華人百萬富翁,有「富界王子」美譽。1867年與夏威夷國王公主朱麗亞結婚,擔任夏威夷樞密院顧問。1818年出任中國駐夏威夷領事館領事。晚年回鄉定居。一生樂善好施,急公好義,獲朝廷欽賜牌坊。1906年9月,陳芳逝世於澳門,葬於家鄉梅溪,享年81歲。

唐國安———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

唐國安(1858-1913年),珠海唐家人,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華學校校長(1912年10月以前稱監督)。

1873年,被曾國藩選派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學,肄業於耶魯大學。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補主事充任游美學務處會辦,1911年2月兼任清華學堂副監督。1912年4月任清華學堂監督。10月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仍任校長。

唐國安在任清華學校期間,資送高等科畢業生留美兩屆共59人;1912年10月他呈文外交部,將清華學堂改稱清華學校。1913年8月病逝。

唐紹儀———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

唐紹儀(1860—1938年),珠海唐家人,字少川。1874年官費留學美國,由中學升入哥倫比亞大學文科。1881年回國。1904年以全權大臣身份兩次與英國代表交涉西藏問題,1906年簽署《續訂藏印條約》。歷任外務部右侍郎,滬寧、京漢鐵路總辦,郵傳部左侍郎等職。辛亥革命時,充袁世凱內閣全權代表,與民軍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談判議和。1912年3月被袁世凱任為第一任內閣總理。不久加入同盟會。6月因不滿袁專橫憤而辭職。1938年在上海被國民黨軍統特務刺死。

旅遊指南
最佳旅遊時間
美麗的珠海全年溫暖濕潤,冬天不冷,夏天也不會特別熱,再加上清新的空氣和整潔的城市環境,一年四季都讓你流連忘返。 不過,每年的5月至10月是珠海的雨季,全年的雨水都集中在這個時期,所以3-4月與10-12月是珠海的最佳旅遊季節。

特色餐飲
所謂「住海邊、玩海面、吃海鮮」,正是珠海不可錯過的節目,而吃海鮮更是重頭戲。珠海的膏蟹,斗門河蝦,白蕉禾蟲,南屏脆肉鯇都是絕好的的招牌菜。而且勝在不拘一格,上至酒樓,下至街頭打排檔,都一樣風味十足。何況一邊吹著海風,一邊啤酒下海鮮,暢快淋漓而又盡興,所以很多大排檔都經常爆滿,現在還形成了幾條出名的食街,如拱北迎賓北路沿線、香洲沿河路至唐家灣、九洲港路段、新香洲怡華街等四條食街,都是叫座又叫好的。而前兩段則主要是生猛海鮮頂呱呱,後兩段則是南北大匯合,特色小炒更為出色,深得當地人的喜愛。

購物
珠海的水產品極為豐富,主要特產有疊石蚝油、珠海肥蟹、黃金風鱔、橫山粉葛、白藤藕粉、水鴨、乾務軟骨鯪、南屏脆肉鯇、白蕉禾蟲、草織品、小托山桔、黃楊荔枝、灣仔鮮花等等。購物場所除一些綜合性的百貨商場外,也有珍珠行、海味干貨市場等一些專門的珠海特色產品商店,灣仔鎮有一家海味干貨市場規模比較大。
黃楊荔枝 小托山桔 珠海膏蟹 白藤粉藕 白藤水鴨 黃金風鱔

特色活動
珠海每年舉辦一次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和珠海電影節。兩大盛事在國內外影響極大。珠海還建有國際賽車場,每年都有國際性的汽車賽事舉辦,對廣大汽車運動愛好者有極大的吸引力。

『捌』 長江三角洲在什麼地方

長江三角洲指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東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在經濟上指以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這里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
長江三角洲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江蘇省鎮江以東,杭州灣以北,通揚運河以南。 面積約為5萬平方公里。這里地勢低平,海拔在10米以下。但也零星散布著一些孤山殘丘,如無錫的惠山、蘇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馬山等,它們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於太湖之中,有的成為游覽區,有的成為花果山。長江三角洲的頂點在鎮江附近,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這里是一個三角形港灣,長江河口好似一隻向東張口的喇叭,水面遼闊,潮汐作用顯著。在海水的頂托下,長江每年帶來的4.7億噸泥沙大部分沉積下來,在南、北兩岸各堆積成一條沙堤。北岸沙堤大致從揚州附近向東延伸至如東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黃河、淮河沖積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從 長江三角洲
江陰附近開始向東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縣的漕涇附近,並與錢塘江北岸沙堤相連接,形成了太湖平原。 長三角城市——南京
里下河平原位於長江北岸,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為一碟形窪地。窪地中心湖盪連片,主要有射陽湖、大縱湖等。由於地勢低窪,歷史上,洪澇災害異常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投資興修水利工程,西擋淮水,東擋海潮,開挖運河,增強排灌能力,使這個十年九澇的多災區變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太湖平原地處長江以南,是長江三角洲的主體。該平原以太湖為中心,狀如一隻大盤碟,地形呈周高中低。這樣的地形特點使這里上有長江和太湖上游來的洪水,下有海潮倒灌,夏秋季節又常遭台風暴雨襲擊,洪澇災害十分頻繁。當地人民為抗禦自然災害,大力開挖河渠,排除積水,修圩建閘,逐步形成了溝溝相通、渠渠相連的稠密水網。這里是我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網長度 長江大橋
達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個。長江三角洲河川縱橫,湖盪棋布,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城市眾多。在全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號稱中國的「金三角」。 傳統意義的長江三角洲北起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西至南京,東到海濱,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鄰近海域。面積約為九萬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約7500萬,是一片坦盪的大平原。這里岸線平直,海水黃渾,有一條寬約幾千米到幾十千米的潮間帶淺灘。這個都市群匯集了產業、金融、貿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實力,對於帶動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連接國內外市場,吸引海外投資,推動產業與技術轉移,參與國際競爭與區域重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義的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鎮江、揚州以東長江泥沙積成的沖積平原,位於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區。長江三角洲頂點在儀征市真州鎮附近,以揚州、江都、泰州、姜堰、海安、栟茶一線為其北界,鎮江、寧鎮山脈、茅山東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灣北岸一線為西界和南界,東止黃海和東海。 按照國務院2008年關於進一步發展長三角的指導意見,正式確定將長三角擴大到兩省一市,即江蘇浙江全省,上海市。這個戰略性規劃兼顧了區域平衡和互補,將蘇北和浙西南納入長三角范圍,在土地、資源、人才等層次上明顯提升了長三角的實力和發展潛力,長三角佔中國經濟總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蘇北和浙西南將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地區,對拉動整個地區經濟增長、促進長三角核心地區產業配置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地域范圍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中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南京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 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區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 長江三角洲
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及徐州、淮安、鹽城、連雲港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常州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簡稱長三角城市群,位於中國沿江沿海「T」字帶,是中國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帶和杭州灣城市群構成,成員包括: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南通,鹽城,泰州,淮安,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台州,衢州,金華,合肥,馬鞍山22個城市。
形成
三角洲基底為揚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斷沉降。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中,地殼和海平面頻繁升降,最後一次大海侵結束後,長江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開始在江口發育三角洲。 由於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斷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並入北岸。紅橋期、黃橋期、金 沙期、海門期、北沙期等形成的沙壩、沙洲群,形成今天長江北岸最大的沖積平原城市鹽城,以及邗江、泰興、靖江、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諸縣地。現在江口附近的崇明、長興、橫沙等沙島,也將按此規律並入北岸。江口沙嘴也同步延伸。 北岸沙嘴延伸為今三角洲北界,地面高程6~8米。 南岸沙嘴經江陰、太倉、外岡、馬橋一線向東延伸,地面高程4.5~6米左右,與錢塘江北岸相連後達杭州灣。沙嘴內側的淺水海灣被淤封成為古太湖的前身。此後淺水海灣不斷淤淺,逐漸演變為湖盪羅布、河道交錯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側濱海地區不斷淤積成濱海平原。 三角洲上散布著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殘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構成,少數由燕山期花崗岩和粗面岩構成。

閱讀全文

與江三角文化旅遊城在哪個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