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華道德文化有哪些

中華道德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3 17:48:58

①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經典有哪些

傳統文化縱覽
1、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鋤頭;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2、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2.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4.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日
6、中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中國戲劇
8、中國建築
還有一些:http://ke..com/view/40254.htm
傳統道德觀:
一、國家思想:
吳起與魏王泛舟江河,魏王誇說山河之險,固若金湯。吳起歷舉夏商各朝代的山河之險和亡國之痛,說:國家強盛在德政,不在山河之險。有德,天下歸心,無德,舟內之人皆為寇讎。
《鹽鐵論》:「以道德為城,以仁義為郭」,又曰:「以道德為胄,以仁義為劍」。《左傳》晉。「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又,季文子相三君,而無私積,死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器備,忠於公室。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古代先賢懂得思想的對立統一是和諧發展的根本動力。先秦時期,中國形成了「和」與「同」的概念。同是簡單的同一,而和則是集合了許多不同的因素而形成的統一。以音樂為例,必須有「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等聲音,才能組成樂曲。「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王夫之:「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

二、政治理念:德政
《尚書》「惟德動天,無遠不屆。」
《管子》稱:「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季梁說:「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國君應當把人民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政權才能鞏固。當權者「命在養民」。
楚國令尹子文說:「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
政權得失關鍵是「民」,是民心的向背。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亦然。政,正也,以君之意誠心正,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1.為君者修德以感人,感化天下。德字從心者,以其得之於心也。以身率人,使人感化,躬行其實,以為民先。
2.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為政以德,不但不可生事擾民,而且要愛民;而愛民如子,國家理財以養民為本,愛養民力;
3.統治者要平易近人,親民愛民。
孟子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主張仁政論,仁義論,他認為:「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仁政必須與廣大民眾的利害相連,憂樂相通,樂民之所樂,憂民之所憂。
《禮記》提倡「明德,親民,止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德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即引導,率先;政,謂法制禁令;齊,所以統一思想。引導人民遵守法令,不服從則處以刑罰;刑法使人民不敢犯法,苟免於刑。但人民不見善,就無法從不善轉變為善。以德引導人民,以禮節劃一,人民就會知恥並不斷追求善行。
朱熹:主張為政以德。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德又禮之本也……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禮以一之,則民恥於不善,而又有以至於善者」。是講統治者發揮道德教化的作用,用感化和養民為本的方法,使民從不善至於至善。
人的吉凶禍福是人自己的事,與天地鬼神沒能關系。「吉凶由人」,「禍福無門,惟人所召」。古代無神論者駁斥了禱祝、咒術、和卜筮等迷信思想。齊國政治家晏嬰認為齊君生病,是由於「縱欲厭私」和「斬刈民力」的結果,祈禱也是無用的。他說,雖有「善祝」,也抵擋不住人民群眾對統治者的詛咒,「民人苦病,夫婦皆詛。祝有益也,詛也有損。……雖有善祝,豈能勝億兆人之詛?」

三、民本思想: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民為邦本。
中國歷代都相信君權神授,商紂王文武兼才,自比太陽,老百姓說:「時日曷喪,予與汝皆亡!」表現出人民願與之同歸於盡的強烈反抗情緒。西周建國後,總結商朝亡國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只有「保享於民」,才能「享天之命」。西周統治者認為天命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天命以民心為轉移,「天惟時求民主」,上帝關心下民,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什麼是天?天就是民意,「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管子》中對民有認識,「分而視之則愚,合而視之則聖」。
中國古代產生了無神論思想。春秋時代,人們認識到鬼神不能支配人,「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鬼神非人所親,惟德是依。」
「天道遠,人道邇也,非所及之。」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認為虐待老百姓的「有為而治」是惡政;他警告當政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後漢馬衍《車銘》:「乘車必護輪,治國必愛民;車無輪安處,國無民誰與?」

四、倫理觀念:
《管子》中,就有讓人民「倉廩實」、「衣食足」,才能發展生產,富強國家,而想讓人民遵守道德規范,就要讓他們衣食無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中國傳統思想,都注重倫理和道德教化,注重人的道德修養,提出「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希望把人培養成君子賢人,由個人的修身,達到齊家和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以個人道德品質為基礎的「德治」。
認仁以為先,功利為後,以仁義制萬事。
德是一種心理的道德或善心;禮是制度品節,禮者,理也,亦言禮之屬於天理。克己復禮,就是克服戰勝自身的私慾,恢復天理,提高人的道德境界。這個禮或天理,就是倫理道德。對當權貴富人者說,一是要節欲,而不是縱欲,事無巨細,要謹察,「一念之萌,必謹而察之,此為天理耶?為人慾耶?果天理也,則敬而擴之,……果人慾也,則敬以克之」。撥亂反正,正人心,明紀綱。克字,就是殺賊工夫,殺人慾之賊。

五、義利之辨
義利關系,是倫理道德哲學的價值觀念。儒家重義輕利,但對國家的公來講,要講功利,造福於民;而對個體而言,不能光講利,更要講義。義利之別,就是要分別得天理人慾,公私、邪正。義利之分,是天理人慾、公與私之別。
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屬於天理之公。
義,是天理之所宜。義者,宜也,根於人心之固有的理,即仁義之心。追求利,要按天理辦事,即按倫理道德的要求去處分。一事當前,是理當如此,就當做,合乎天理仁義的分寸。自天子至於庶人,人人得本其仁義之心而處萬事,謹守天理之所宜,而不追求不義之財利。《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春秋左氏傳》齊慶氏亡,分其邑與晏子,晏子不受。人問曰:「富者,人所欲也,何為不受?」 晏子對曰:「無功之賞,不義之富,禍之媒也。」東北某彩票站的一位普通下崗婦女,面對五百萬大獎,且彩票不記名不掛失,能毅然將彩票歸還原主,這就是仁義之心,是義舉。較之那些貪瀆詐騙者,不乏受高等教育有官位者 ,更能代表中國人的道德心。
利者,人情之所欲,是人慾之私。利,生於物質與我的關系之中,屬於人慾之私。何心隱:「人為天地之心」,肯定人的慾望的合理性,但提倡寡慾,反對縱欲。有的主張義利並重。人慾有合理性,但如果只講利,計較利害,就不好;殉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孔子要求「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的慾望,恢復禮制。譬如有白金遺道上,君子認為他人之物,不可妄取,小人則以為利而據為己有。
重義輕利說。朱熹認為,「古聖賢之言治,必以仁義為先,而不以功利為急,……天下成萬事本於一心,而仁此心之存……此心既有,乃克有制,而義者此心之制之謂也。」「極言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君子之學,不能專在利害上計較,應注重正義、明道。

六、尚儉:
朱熹:反對窮奢極欲,認為應該奢不違禮,儉不失中。主張以道為樂,處貧泰然,以不足為足,無不足則富貴與貧賤處之一也。
儉而有度為德。
以道為樂,樂天知命,天理為樂。
朱熹:他認為君子在富貴與貧賤之間的選擇取捨,要合乎仁這個標准。「君子所以為君子,以其仁也,若貪富貴而厭貧賤,則是自離其仁,而無君子之實矣。」於道不當富貴,則應視富貴如浮雲,無動於衷,即使富貴找來也不要;反之,於義當貧賤,則應安貧樂賤,處貧賤而不去。
《尚書》「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不做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民物賤用物,民乃安……所寶惟賢,則邇人安。」
《晏子》:「其文好者身必剝,其角美者身見煞,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禮記》:「好田好女者,亡其國。」

七、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維護等級秩序的支柱,也是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原則。將存天理具體體現在家族內的父子、夫妻、兄弟關系,和君臣(個人與國家)關系以及人與人關繫上。
三綱:綱,網上大繩也。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與此相適應的是忠、孝、節等倫理道德規范。
甲.父為子綱 是三綱五常的基礎。宗法社會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 父親是一家之長,是生產和分配的決策者,子女對父親要絕對服從;父親有過,子女也只能低聲下氣和顏悅色地勸說,父母不聽勸反而鞭打兒子,可謂勞苦,亦不就疾怨,愈當起敬起孝,毫無怨言地去盡孝道。與父為子綱相適應的道德規范便是孝。孝悌為仁之本,作為父為子綱的核心。這個仁是愛的意思,行愛自孝悌始。親親、仁民、愛物三者是仁事,親親是第一件事。如以仁作水源,則孝悌是第一池,仁民是第二池,愛物是第三池。
古代以孝治國,提倡孝道。朱熹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來倡導孝道。他在《示俗》中稱:「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曉諭兄弟爭財產事》中,寫道:「勸諭士民務修孝悌忠信之行,入事父兄,出事長上,敦厚親族,和睦鄉鄰。」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孝弟,其心和順、柔恭,必無犯上作亂之事。

乙.君為臣綱
是三綱之首,從中央到地主,構成了王權的機構。王權是父權的擴大,君主被稱為國民之君父,地方官吏被稱為父母官。君是宗法社會利益的最高代表,享有最高的權力,具有最高的權威。中國古代宗法社會,是移孝為忠,將對父母的孝,擴大到對君主的忠。與君為臣綱相對應的的道德規范便是忠。
所謂忠,其一就是盡自己的心,盡心盡力,克盡一切私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二,忠是誠實不欺。把忠君的道德行為規范推廣,用於待人處事,則是忠恕。「推己及人為恕」,推測自心,己所欲,人亦所欲,己所不欲,人亦所不欲,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忠恕正是仁。

丙.夫為妻綱
人之大倫,夫婦居一。朱熹主張婦女三從,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他反對不 嫁娶禮儀辦婚事的「引伴為妻」,規定不得「聚集男女,晝夜混雜。」他並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丁.四德 五常
孟子提出著名的「四端」說,認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人先驗地具有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素質或品德。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無此四端者,就是沒有人性,也就算不得是個人。例:路見小孩落井,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而出手相救,所以如此,並非與小孩的父母相熟,也不是要在親朋中邀取好名聲,更不是害怕遭受處分。可見人皆有仁愛之心。
朱熹在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關系,提出了仁、義、理、智、信的道德項目,作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道德准則,以及道德修養的原則和方法。
仁——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
首先,仁是愛之理。朱熹認為,人的仁義理智信的五常,根源於五行(木火金水土),是五行之性也。蓋木神曰仁,則愛之理也,其發為惻隱。「仁是愛之理,愛是仁之用。」
其次,仁是心之德。即得之於心的愛的本源。仁是天地生物之心,天地之生人與萬物,便是天地之德顯示諸仁,人與萬物生生不絕,顯示天地之仁;天地把生生之仁心,藏在人與物中。人與物,都是天地之用。愛由心生。去私慾,做到不違仁,就是心之德,即仁的生物之心,符合於德。仁是天地之生氣,人之所以為人,其氣則天地之氣,仁是一種溫和之氣,其氣則天地陽春之氣,其理則天地生物之心。譬若谷種,生之性便是仁。生的意思是仁。
仁,是天地生物之心,人與物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仁心,即是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受天地之氣以生,故此心必仁。言人而不言仁,則人不過是一塊血肉罷了。仁是本體,是萬理之原,萬事之本,仁即是心,即天德之元,表現為愛人愛物的寬容大度。
仁包含義、理、智三者,仁為四德(仁、義、理、智)之首,管束得四德;仁也是五常之首。四德存於人的本性之中,雖未表現出來,四德已具有,所以仁統義、禮、智。能仁則後三者(義、禮、智)自在其中矣。
仁包含四德五常,所以仁體現為「事親孝,事兄弟,及物恕」,而且還體現在「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便是孝悌、忠恕、恭敬、仁義、禮智等政治道德原則和倫理道德規范。
蓋木神曰仁,則愛之理也,其表現是惻隱;火神曰禮,則敬之禮也,表現為恭敬;金神曰義,則宜之理也,表現為羞惡;水神曰智,則別之理也,表現為明斷是非;土神曰信,則實有之理也,表現為忠信。
義者,事之宜也;即做事適宜,恰當;按仁的要求去做,就是義。
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所謂天理之節文,即禮即理也;二是作為人事之儀則,具倫理規范的意義;禮則為謙遜,合乎仁的儀式禮節。
智,即明斷見識;智則為明辨。能分清什麼是仁,什麼不是仁,就是智。
信,約信也,即守信、誠實的意思,信便是真個有仁義禮智,不是虛假的。好學則智。智者見於未萌,智者不惑,是是非非謂之智。
人秉五行之秀而生,故其為心也,未發由具仁義禮智信之性以為之體,已發則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誠實之情以為之用。
以自然界的五行,來比附和衍生出五常,則五常成為超社會超時空的永恆存在的東西了。
戊.五倫
朱熹把社會的人倫關系歸納為五倫,即即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即五品等級,是人世的大倫,人不能改變,也不能超越,五倫是先天的,生而具有的,不是後天人為的。
與五倫對應的,是親、義、別、序、信。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理,天之所命,出於人心之本然,非後來所強加的。
在五倫之中,君臣、父子兩倫最重要,是天之經,地之義,因此在五常中,仁義也最重要,仁莫大於父子,義莫大於君臣,是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五倫既是天經地義,但因為氣稟所偏,人慾所昏,固有的倫理,卻被蒙蔽,因此需要教育人們,啟迪人們固有的倫理之心,於是先王立學校以教其民,必使天下之人,皆有不失其性,不亂其倫而後已。設官教民,既不使人不失仁義禮智之性,也使人不亂人倫之理。古代聽訟之斷,必以人倫為重,以人倫為善惡是非和量刑的准繩。
對傳統的倫理道德精神,以及由這種倫理道德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人格和價值觀,我們要繼承其超時代、超因果的絕對性合理內核。道德精神是由個人根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自覺選擇的,作這種選擇,需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來履行道德義務。從倫理道德中升華出一種巨大的、崇高的和永恆的精神力量,孔子講「殺身成仁」,孟子講「捨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推重無私無畏的大丈夫和浩然正氣等等,就是我們民族的道德正氣。這種道德正氣的精神力量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是極端重要的。我們要重視人格能力和人生價值觀的培養,高揚中華民族的道德正氣,這也是新倫理、新道德發展的前提,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

② 簡答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主要有哪些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核心及其一貫思想, 就是強調為社會、 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的整體主義思想。 我國歷史上曾出現許多愛國愛民、 為民族社會舍小家顧大家的傑出人物,他們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業績,至今為人們所傳頌。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既是一種人際關系的准則,也是實行這一準則的普遍的方法原則。孔子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孟子也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的道德主張。「仁」既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原則,又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品質,在人我關系中,惟有從愛人出發,才能達到「人恆愛之 」的彼此相愛的和諧關系。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 」的美譽,謙敬禮讓是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 在中國傳統道德中, 謙敬既是個人自身修養的美德, 也是對人處事的道德要求。 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謙敬與禮讓是聯系在一起的, 「恭敬之心,禮也 」。中國傳統道德在提倡謙敬禮讓的同時,提醒人們 「事思敬 」、「不居功 」,「擇善而從 」。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在中國古人看來,誠是指一種真實無妄、 表裡如一的品格。 誠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 「養心莫善於誠 」。信是指一種誠實不欺、遵守諾言的品格。 誠信之德在於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講究信用,遵守諾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任人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就在於人有道德。因而,人除了物質需要之外,還有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孔子認為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情況下人應當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並把這種對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快樂。

③ 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什麼

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先秦時代的《道德經》。

李耳口述,門人弟子記載而成。後人之所以難懂,。其中有3個主要原因。

第一,那個時候可能惜墨如金吧,徒弟在記錄的時候,在編輯文字的過程中,只保留了師傅的話,這些門人弟子都把故事的背景和自己的對話部分刪掉了甚至還可能刪除了師傅的一些他們認為無關緊要的話,去蕪存菁。結果整整一本書都是干貨。全是牛大腿,一條條的排列。那些筋骨、皮膚被去除的一干二凈。門人們本意是想紀念師傅的功績,卻木想到在幾百年後,形成了一部部費解的天書。就好比金庸小說經常提到的《心法》和《口訣》這兩個概念。武俠小說中,遺留下來的都是《口訣》,其實也都是師傅的語錄。但是木有記述師傅為什麼要那麼說。其實師傅授徒的時候,給每個學生都發一本教材,就是口訣。而是在傳授的時候,教給學生為什麼要這么做,講講這樣做的前因後果。那麼這部分就是心法。口訣有記載,心法一般因為廢話太多,只口授,不記載。所以那些學生自以為奪得一部《口訣》就可以練成天下絕世的武功,無非是痴心妄想罷了。更多的結果是走入歧途,走火入魔。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下,意義和意思完全不一樣。

第二,李耳本人是靈魂修行之自然無為境界。後人境界修不到那個高度,如何解得?後世的翻譯基本是望文生義,摳字眼。所以,只有修到無為之境,境界夠高,語境出,意義自明。

第三,真修到那個境界了。明心見性,早就明白文字背後的暗示。很多是世人無法接受也是拒絕接受的。根本就沒法翻譯。

道,指的是宇宙本源。德:這個字,在古代和「得「是同一個字。意思也完全一樣。翻譯到現在,就是得到、獲得的意思。那麼道德的意思,就是道理和手段。再准確的來說,道是世界觀,德是方法論。那麼道德的概念就是通過「道」這個世界觀,來指導人們如何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從修心養性開始走,為人處事從不要故意作為開始,用「得」來實現「道」。

以前的文人吵架,說對方你不講道德。其實是說這個人性格脾氣不好,或者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成熟,水平低。跟現在講的倫理,一點關系都木有。
「得」分有形之得和無形之得。換句話說,就是看得見的物質財富和看不到的內心體驗到的精神財富。道和德是人生的兩個部分。缺一不可。道德這個高度,在整個人類中都鳳毛麟角。
同時,道德的原理完全符合物理熱力學的三大定律。就算是地球毀滅,這些原理(自然規律)也不會改變。
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必然是道德文化。萬法歸一歸道德。

④ 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有哪些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什麼是中國傳統道德.中國傳統道德具有哪些內容。公、善、誠、義、孝、仁、忠等等,都是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傳統的中國道德。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在立交的教化下,有了特有的義氣:對國家民族——盡忠義,對父母長輩——行孝義,對親人——重情義,對朋友——講信義。人們義不容辭、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施行道義直致捨生取義。「為義」已成為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信條,「捨生取義」的高尚境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捐軀、為民獻身。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還有
(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基本內容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一般說來是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精華。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主義思想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核心及其一貫思想,就是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的整體主義思想。《詩經》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賈誼講的「國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斷強調著一種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

宋代名將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

文天祥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親歷危難,吟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明末顧炎武則以天下為己任,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代林則徐主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與何香凝夫婦,留下了著名的詩句:「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等等。

這些詩句都顯示了強烈地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獻身的精神。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依靠這種精神,無所畏懼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體頌歌。

2.推崇「仁愛」原則,強調人際和諧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愛人」,認為「仁愛」是人我關系的准則。「仁」既是一種人際關系的准則,也是實行這一準則的普遍的方法原則。「己欲立而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既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原則,又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品質,在人我關系中,惟有從愛人出發,才能達到「人恆愛之」的彼此相愛的和諧關系。

「己欲立而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想立足社會達到理想目標,同時也要使有關的人立足達到目標。

在孔子看來,以愛人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即可融洽和諧;如果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人人愛人的基礎上,那麼社會自會太平。它提倡人與人相愛,尊重人的價值、同情人、幫助人,體現了古代的人道主義精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它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和維護社會制度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3.提倡尊老愛幼,強調人倫價值

從《尚書》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開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關系,再到《禮記·禮運》中所強調的「十義」,既所謂「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等,從各種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規定了封建社會中最基本的人倫要求。維護封建制度,是這些關系中的糟粕,應當加以剔除,但就其中強調的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如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涵義,對於維護社會秩序和改善人倫關系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在人倫關系中,儒家特別重視父母同子女的關系,即所謂「父慈子孝」。撫養子女和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人倫關系中最重要的要求。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淳樸而美好的思想情感和傳統美德。「孝」被稱作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發點。《論語》中有「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歷代統治者把提倡孝道、孝行作為立身教民之本,建國立邦之基。孝道除適應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也有較深厚的社會基礎。「孝」還規定了做子女的家庭義務:

首先在生活上要「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其次在態度上要恭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父母的贍養,只有從深愛出發,才能有和氣悅色、承順父母之心。父母有過應當勸諫,但要注意態度,不可強違父母之意。這些道德觀念對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加強家庭和睦,維護社會的穩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4.注重大義,講求奉獻

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儒家傳統倫理認為:

(1)在「義」和「利」即道德原則和個人私利發生矛盾時,應當「義以為上」,「義以為質」,「先義後利」。這是孔子處理義利關系的基本准則。

(2)在遇到可得的利益時,要「見得思義」和「見利思義」,主張「義然後取」,反對「重利輕義」和「見利忘義」的思想行為,強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3)把追求仁義之德看作君子的崇高品格,要求君子處處要唯義是從,時刻不忘按義字從事。在必要的時候,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注重大義講求奉獻的高貴品格,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 ,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5.注重道德踐履,強調自我修養

注重道德踐履即強調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的主體能動作用。古代主要有以下道德修養的方法可供借鑒:

(1)立志樂道

立志,是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遠大的理想。樂道,是指一個人要有堅定的信仰和崇高的情操。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不可奪其志也。」說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2)克己內省

克己,指一個人要有理智,即理性修養,並能在理智或理性修養的指導下克制自己,使思想言行符合道德要求。

內省,是指一個人能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與不足。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都自覺的做到符合道德規范,這就是具有仁德修養的表現。孔子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往不信乎?傳不習乎?」強調自己每天都要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檢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斷進步。

(3)改過遷善

改過,是指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與錯誤;

遷善,是指如何對待別人的優點。

孔子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改之為貴」。還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意志磨礪

意志磨礪是指後天的環境對促進人的道德修養和聰明才智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5)篤實躬行

篤實躬行是指對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具有忠誠老實的態度和躬行踐履的行動。

第一、慎於言,敏於行。強調慎言敏行,少說多做。

第二、言必信,行必果。是更高層次的要求,須做到言而有信,表裡如一。

⑤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

⑥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體現在哪些方面

1、整體至上。

整體至上,「克己奉公 」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 。

2、仁愛兼利。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

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

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

3、自強不息。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

《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

4、修身自律。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6)中華道德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即夏歷(農歷)新年。

時間:漢代前春節為干支歷的立春,後來演變為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現今春節時間為: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18]

別稱:歲首、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等。

春節簡介: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

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⑦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愛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華民族自古崇尚「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即使自身富貴, 但也不做過份的事, 不窮奢極侈, 不為聲色所迷;

即使自身貧困, 但身雖貧而志不貧, 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做不仁不義之事;即使自身勇武, 但也只以德服人, 而不以武屈人, 濫用武力)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2、利義: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 道德義務。

3、提倡美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現人生理想的步驟和模式。

這種為人處世的基本 道德觀念,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起碼的行為准則。它正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它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具有科學性的優秀的遺產。

(7)中華道德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

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其次要利人。

善與愛相連,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在群體層面,善的追求是將個體與他人、家庭、群體聯系起來,並在其中有所奉獻的價值實踐過程,其導向歸之於以群體(集體)為本。在群體中,善的實現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所以,仁愛主義是群體主義的基礎。

同時,善利群體的價值追求在於以鄰為善,互利共生,這構成了群體與群體交往的和平主義的價值理念。群體主義、仁愛主義及和平主義的實現,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所謀求的人類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培育與實踐的重要場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價值理念為孝。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維系家的核心在孝。孝首先是熱愛自己的生命並能發展延續生命。其次,孝是對父母、先祖的愛、養、畏、敬。

孝的基礎在愛,即「父子有親」;孝的實踐在贍養父母;孝的升華在敬畏;孝的終極關懷在慎終追遠;孝的最高價值追求在有所成就。

中國孝道的特殊性在於:孝與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作為相聯系,與忠君愛國相聯系。這是孝的家庭價值觀與忠的社會價值觀內在合一性的體現,是個人、家庭、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維系。

孝的價值觀的本質在和諧。首先,孝是德之本。孝道的實踐與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質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現實地實現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統一。

教育貫穿著感恩、為他、奉獻、責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後,孝是天之道。中國傳統道德將孝同天理、天道相聯系,使中國人孝道德觀同天人合一宇宙觀、價值觀相合一。

這既體現了中國人宗教性的終極追求,又將和諧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宇宙人生,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外在維系核心在「禮」。對個體而言,「禮」是立身達人之本。對群體而言,「禮」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義之樞、天地之理。

禮儀對個人的實踐重在冠、昏、喪、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環節和重大場合。應該說,中國古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人的文明化、社會化的標志就是禮儀化。

在群體社會生活層面,禮在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賀慶之禮、飲食之禮、養老禮、喪禮、祭禮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規范,

使群體生活的每一位成員均了解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禮業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文化符號,成為鄉規民俗的基本准則和理念。

中國傳統禮儀同社會制度的結合,使「禮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追求。「禁於將然之前」的道德教化與「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制規范在「禮制」的具體推進實踐之中緊密結合起來。

「禮」上升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層面,則是別、讓、敬、同、和。「禮」的核心是實現人與動物的區別。在禮的實踐中,中國人首先要培養敬畏的心理與意識,即敬畏天地、敬畏規律、規則。其次,禮培育了中國人的「誠」。

「心誠則靈」是中國人的普遍行禮准則。最後,禮使中國人走向和平。「禮之用,和為貴」。禮使中國道德價值觀的和平、友好進入到人際交往之中,進入到與群體、自然的友善相處之中,使中華民族走向「禮儀之邦」。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人生產、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華民族在道德價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務是勤勞。首先,在榜樣的樹立、輿論的導引上進行推動。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進行導引。

最後,在價值觀念的確立上堅持不懈。「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觀也是首要的。

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實踐一是開源,即勞作、奮斗;二是節流,即節儉戒奢。

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中,「新」與中國人的理想、夢想與超越境界的追求與實現相聯系。

《周易》是對上古文化價值的總結和對後世中華文明價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強調「日新」。其次,強調要「與時偕行」。最後,要謀求變化和發展。

《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共同弘揚及實踐,使創新成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新」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運用也處處體現。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處事安身上,強調「敬其在己」;在立業上,追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這種求「新」的精神,在中國古代儒商的開拓實踐中,在科技的進步上,在文學的創作上,甚至在中醫理論及實踐中等諸多方面均能夠實現不斷發展與突破。中國文化中的求新求變與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新」的本質在於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認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實現對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肯定的。

這種超越的特點在於:其一,在肯定主體的存在,在肯定現實、現世的存在中實現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煉」。其三,在群體之中追求超越。

中國文化強調「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人的終極追求上的價值導引,強調在群體中實現理想、夢想。這種倡導現實超越性及在群體中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理念使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恆的價值與意義。

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哪些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美德在指導人們的言行處世和社會交往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在這里,謹根據個人理解並參考相關專家學者的歸納概括,將中華傳統美德歸納概括為以下10個方面:1.
仁愛孝悌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說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不僅在各個歷史時期,在各種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行標准。在中國文化中,「仁」與「人」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的特徵。「仁」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論語·學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的擴展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把「恕」作為「一言以終身行之」的道德准則,認為「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2
.精忠愛國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逐步凝結成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這種愛國主義可以說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愛親愛家愛鄉情感的升華。由此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愛國的精神和氣節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機存亡之際,各族人民都站起來反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保家衛國,不屈不撓,不惜以身殉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戰國時期的屈原的愛國情懷;南宋岳飛的「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南宋陸游病危之際仍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清末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3.
克己奉公中華民族由於家族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克己奉公、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美德。中國倫理道德歷來把「公義勝私慾」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謂公」。奉公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但它並不完全反對私利,關鍵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中國人歷來以「廓然大公」「天下為公」作為價值理想。中國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其基本精神都是一個「公」字。在這種精神培育下,我國歷史上出現無數愛國愛民、為民族為社會舍小家顧大家的傑出人物。4.
謙和好禮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注重禮儀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作為道德規范,有「禮制」、「禮節」、「禮儀」、「禮貌」、「禮讓」,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表現。「禮」和「仁」相互聯系,相互補充。仁禮兼備是道德教育中需要特別提倡的。5.
誠信知報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由於性善的信念佔主導地位、強調發揮自立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誠」、「信」、「報」的品德。「誠」即真實無妄,其基本含義是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正如《中庸》所說:「不誠無物」。「信」與「誠」是相通的品德,孔子把它作為做人的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中國傳統美德把「信」和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之一。守信用、講信義是中國人共認的價值標准和基本美德,「報」即知恩思報。回報既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原理與機制。孔子把「孝」的准則訴諸回報的情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人強調要報父母養育之恩、長輩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養之恩。同樣「忘恩」、「忘本」、「負義」必然會受到嚴厲的道德譴責。在漫長的文化積淀中,「知恩思報」已經成為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組成部分。6.
先義後利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孔子強調「見利思義」,並把它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准。孟子要求「先義而後利」,培養「配義與道」的浩然正氣。荀子明確提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宋、明理學家得出「利在義中」、「義中有利」的結論,明、清思想家則提出「正義謀利」,這種以義為本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和「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歌,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方誌敏的「敵人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所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和人格的光輝寫照。7.
勤勞節儉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勞節儉著稱於世。數千年的勞動實踐形成了中國人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秀品質。與此相聯系,中華民族又有了尚儉的傳統。對勞動者來說,「儉」就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惜。孔子說:「與其奢也,寧儉。」他把「溫、良、恭、儉、讓」作為重要德目,強調節儉戒奢。老子則提出為人處世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墨家主張「節用」、「節喪」。諸葛亮提出「儉以養德」。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一直把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道德原則。8.
清正廉潔清正廉潔,意思為高潔、清白、廉正、儉約、公正、明察,它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備的品德。「廉者,清不濫濁也。」清白不污、純正不苟,為「廉潔」;能辨是非、以義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約束而不貪求,是「廉儉」。「廉」的根本是取道義、去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法家把「禮,義、廉、恥」作為「國之四維」。有了「廉」,便可能做到「正」。「正」的具體表現是「正直」、「公正」、「正氣」。「正」即是遵循公義和道德。清正廉潔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傳統美德。

⑨ 中華傳統美德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啊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從歷史長河流淌軌跡來看,她不僅包含古代傳統美德,也包含近代革命傳統美德和當代英模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靈魂,是代代相傳、世世發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精神力量。對於新一代中國人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華傳統美德共分為:孝敬父母、尊師重道、 團結友愛、愛國愛民、恭敬有禮、謙虛和氣、見義勇為、見利思義、知恩思報、清正廉潔、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修己慎獨、敬業盡責、勤奮刻苦、節儉愛物、整潔健身、崇求朴實幾個部分。

(9)中華道德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傳統美德

⑩ 中國傳統美德有哪些。

傳統美德包含如下內容:仁 、義 、禮 、智、信、孝、悌、忠、廉、恥、勤、勇、敬、恕、謹、儉、忍、友、慈、和.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

1、 「修身」,是指通過修養使個人具備美德.儒家經典《大學,聖經》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修身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修身的標準是個人達到較高的美德素養.個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自強不息,重德貴義,律己修身等.

2、「齊家」,是指家庭應具備的美德.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和萬事興」.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

3、「治國」,是指處世應具備的美德.治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之道.處世美德包括職業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內容有:精忠報國,勤政愛民,秉公執法,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講求公正,禮貌謙讓,公平交易,尊師重教,勤勞敬業,救死扶傷等.

(10)中華道德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

「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

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核心內涵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軻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發展。

隨著歷史的發展,特別是到魏晉之後,官方、民間出現了道德認識的不同觀點、不同主張,對「仁、義、禮、智、信」也進行了多種闡述,進行了新的創造和新的規范。盡管如此,「仁、義、禮、智、信」作為傳統道德之主要架構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其間,特別是作為宋明理學的「頂梁」人物程顥、程頤、朱熹等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二程將「仁、義、禮、智、信」發展為「五常全體四支」說,即「仁義禮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體;四者,四支。」

意思是說,如果把「仁」看作是整個身體,「義禮智信」則是身體的四肢。朱熹則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論斷。

閱讀全文

與中華道德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