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大運河文化發展區在哪裡

大運河文化發展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03 19:24:56

⑴ 北京通州的大運河是從哪到哪啊

北京通州的大運河是從通州區至天津市。

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

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餘年。

(1)大運河文化發展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清代中葉後,山東北運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糧米便改由海運至天津,再轉北京。

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就逐漸湮廢。到1949年前山東境內河段和中運河已不能通航。里運河水位不穩,時常決堤成災。1949年後對里運河進行了全面整治,興建船閘和節制閘,並開辟新河道使河湖分開。

在里運河的南段開辟瓦鋪至六圩港間的入江新航道,縮短了與江南運河間的航程。中運河也經過拓浚和改建。為便利徐州煤炭南運,沿微山湖西側辟了新航道。江南運河原由鎮江市區入江,由於河道狹窄淤淺,已改由諫壁口入江,在諫壁建有大型船閘控制水位。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的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運河

⑵ 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區總面積是多少

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點,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這些遺產根據地理分布情況,分別位於31個遺產區內,涉及8個省、直轄市,沿線27個城市。遺產區面積為20819公頃,緩沖區面積為 54263公頃,遺產區和緩沖區的總面積為75082公頃。
中國大運河(Grand Canal)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餘年。
【歷史起源】
中國大運河是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的總稱。
京杭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如今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至今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餘年。隋大業元年(605)拓寬開深山陽瀆(今里運河),又開通濟渠,連結洛、黃、汴、泗諸水達於淮河。大業六年(610)拓寬浚深江南運河以達杭州。同時由洛陽附近鑿永濟渠通衛河,經臨清轉今天津,全線溝通,長約2,700公里。元朝定都北京(當時稱大都),自公元1283年起以10年時間先後挖通濟州河、會通河,並建設閘壩,渠化河道,航程縮短為1,794公里。就是今大運河的前身。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末期。運河最初開鑿的部分位於紹興市(越國都城)境內的山陰古水道,始建於春秋時期。胥溪、胥浦也是大運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傳是以吳國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當時統治長江下游一帶的吳國末代君主夫差,在吳國早已攻克楚國、越國之後,擋在他面前的只有齊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爭奪中原霸主地位,他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運河(即今里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全長170公里,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運河就是為水上運輸而生的。吳王此後在艾陵(今山東泰安)打敗齊國。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銳大會諸侯,與晉爭霸,結果吳國被越國偷襲所滅。夫差雖然身死,但是他留下來的不僅有揚州的雛形,而且這些運河至今仍在使用,成為京杭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統治後,遷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以南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1)廣通渠,從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以渭水為主要水源。(2)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3)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徑直向南,到江北的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4)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紀末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元朝花了10年時間,先後開挖了「洛州河」和「會通河」,把天津至江蘇清江之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連接起來,清江以南接邗溝和江南運河,直達杭州。而北京與天津之間,原有運河已廢,又新修「通惠河」。這樣,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生產很發達。

⑶ 大運河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京杭大運河是從杭州起,到北京結束,全長1794公里。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漫長的歲月里,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的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貫通之後以其特有的溝通功能將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連接在一起,將不同江河流域的生產區域聯系在一起。封建王朝當權者以它為基礎建立了將各地物資輸往都城的歷時千年的漕運體系,維持著王朝的生命。

運河水不僅承載著南來北往的船隻,而且孕育、滋潤著沿岸的運河兒女、運河城市。運河邊的建築,如會館、河埠、碼頭、橋梁、船閘及漕運衙門等都是為在實際生產中使用而建。

⑷ 大運河開始在哪裡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務部門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京杭大運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實現復航,計劃於2017年實現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⑸ 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區總面積有多少

中國大運河申遺背景

中國大運河位於中國中東部,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級行政區,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中國大運河的開鑿始於公元前5世紀,7世紀完成第一次全線貫通,13世紀完成第二次大溝通,歷經兩千餘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直到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交通與水利功能。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為確保糧食運輸(「漕運」)安全,以達到穩定政權、維持帝國統一的目的,由國家投資開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體系。它是解決中國南北社會和自然資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以世所罕見的時間與空間尺度,展現了農業文明時期人工運河發展的悠久歷史階段,代表了工業革命前水利水運工程的傑出成就。它實現了在廣大國土范圍內南北資源和物產的大跨度調配,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在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大運河由於其廣闊的時空跨度、巨大的成就、深遠的影響而成為文明的搖籃,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依據歷史上的分段和命名習慣,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組成,共包括十大河段:通濟渠段、衛河(永濟渠)段、淮揚運河段、江南運河段、浙東運河段、通惠河段、北運河段、南運河段、會通河段、中河段。申報的系列遺產分別選取了各個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點,共包括中國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這些遺產根據地理分布情況,分別位於31個遺產區內,涉及8個省、直轄市,沿線27個城市。遺產區面積為20819公頃,緩沖區面積為 54263公頃,遺產區和緩沖區的總面積為75082公頃。

中國大運河(杭州段)遺產區介紹

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組成,作為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以及浙東運河的起點,杭州是中國大運河的一個重要節點,列入遺產河道總長110公里。在遺產區內杭州市列入大運河首批申遺點段共有11處(包括6處遺產點、5段河道)。

1.遺產點段

杭州段首批遺產點段共有11個,包括富義倉、鳳山水城門遺址、橋西歷史街區、西興過塘行碼頭、拱宸橋、廣濟橋等6個遺產點,以及以及杭州塘段、江南運河杭州段、上塘河段、杭州中河-龍山河、浙東運河主線等5段河道(遺產點段詳見附件、附圖)。

2.遺產區

江南運河杭州段的河道遺產區邊界為岸線外擴5米。

浙東運河杭州段的河道遺產區邊界為岸線外擴5米。

3.緩沖區

江南運河杭州段的河道遺產區邊界為岸線外擴5米。緩沖區邊界大致為:在城(鎮)區內,遺產區外擴40米;在城(鎮)區外,遺產區外擴240米。

緩沖區邊界:自桐鄉陸家角至京杭古運河處以遺產區外擴40米;自京杭古運河至大東港以遺產區外擴240米;自大東港至大均壩以遺產區外擴40米;自大均壩至杭州塘交叉口處以遺產區外擴240米;至廣濟橋以遺產區外擴40米;自廣濟橋至杭長鐵路以遺產區外擴240米;自杭長鐵路至白馬公寓以遺產區外擴40米;自白馬公寓至威山路緩沖區沿道路外側;威山路至錢塘江以遺產區外擴45米為緩沖區。

浙東運河緩沖區邊界大致為遺產區外擴40米。

緩沖區邊界:北側緩沖區邊界自古塘河起至古塘路至風情大道,南側緩沖區沿從行頭村至104國道,以遺產區外擴40米為緩沖區;自新發王村104國道起至墅後村遺產區南側沿國道,北側自遺產區外擴40米。自墅後村起至紹興城區南側緩沖區沿鐵路,北側緩沖區沿遺產區外擴40米。

⑹ 京杭大運河在山東段哪個地區

京杭大運河在山東省德州市、臨清市、聊城市、濟寧市、滕州市、微山縣。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

(6)大運河文化發展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它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長度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長為蘇伊士運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馬運河(81.3千米)的22倍。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20個市區,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⑺ 中國大運河包括哪三大運河

摘要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是貫通南北的文化長廊,也是聯系不同區域的重要經濟動脈和生態廊道,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9年2月,國家制定《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推動大運河沿線地區文化融通,探索以文化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國第一個以文化為引領的區域規劃。

⑻ 中國大運河從哪到哪

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
京杭大運河是歷經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
京杭大運河的主要水源為南四湖(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大運河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8)大運河文化發展區在哪裡擴展閱讀:
流域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系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
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產潛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通;沿線各地工業先後興起,城鎮密集,是中國經濟精華薈萃之地。
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發達。在兗州、濟寧、滕州、豐縣、沛縣、徐州、邳州及兩淮等有大中型煤礦,連接上海、南京、徐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杭州等工業城市。

一、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

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二、京杭大運河全程可分為七段,分別是: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里運河和江南運河。

三、京杭大運河的作用及意義

1、政治

運河的開通有效地減少了區域分割和地方主義,統治者利用運河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經濟條件和人文環境,溝通大江南北,因此大運河就成了維系中央集權和中國統一局面的政治紐帶。

2、經濟

帶動了運河沿岸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崛起。如唐代繁華的都城長安,是運河西部的終極,南北均歸於此;運河重鎮濟寧,是全國南北物資交流的集散地;江北揚州,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交通之發達,當時堪稱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蘇州,處於江南運河的中心位置,航運繁忙;大運河的起運點杭州,是當時全國最富庶的郡縣之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運輸便利

京杭大運河是連接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動脈,不論是北方的皮革、木材南運,還是南方的糧米、茶葉、竹編北運,都極大地便捷與節約了。

(2)農業發展

大運河的開發與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開挖航道,引水蓄水放水工程的實施,以消彌水患和引水灌溉為主要內容的運河作用迅速明顯起來,運河區域的水利田獲得大幅度擴展,尤其是江南的圩田、北方的淤田、各類水利田以及運河兩岸的官田和屯田等等都有顯著增加。同時,運河的通暢,也增加了排澇、泄洪能力,減少了水災。

(3)商業繁榮

大運河的貫通,極大地促進了運河區域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沿海地區尤其是運河兩岸城市中百業俱興,商業氣息猶為濃厚,以運河為主幹線的水上銷售渠道來往不斷地將各地區的商品輸送到各類城鎮市場,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商業銷售體系,打破並改善了地域性商業的閉塞狀況,使運河經濟帶在帶動全國經濟發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3、文化

大運河的修治使得中原文化獲得了廣泛的傳播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多元化、互補化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傳入了北方和中原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也傳入了南方和中原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捉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統一。幾大水系的串通加速了南北方經濟與文化的融合與交流促進了民族大團結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

4、交通

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運繁盛。

5、城市的發展

京杭大運河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淀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

6、水利

大運河的開通,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個南北東西全方位的大水網,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⑼ 京杭大運河在什麼地方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兩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到了推動作用。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式通過中國提交的「大運河」申遺申請,「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⑽ 京杭大運河在哪裡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冀、魯、蘇、浙六省市,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千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路線最長的人工運河。

大運河始鑿於公元前5世紀(春秋末期),後經隋朝和元朝兩次大規模擴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鑿連接而成。

大運河自通航以來,一直是我國漕運和商旅來往的重要通道,在促進國家的統一、經濟文化的發展等方面,起過積極的作用。

19世紀後期,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它的作用逐漸縮小。現經部分拓寬加深,裁彎取直,增建船閘,已可通航。其中江、浙兩省境內的大運河,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它將進一步發揮航運、輸水、灌溉、防洪和排澇等綜合作用。

閱讀全文

與大運河文化發展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