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
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不但不能離開中國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條件,而且也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環境和營養.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必須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推進我國民族的、科學的和大眾的文化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形式是多樣的,但核心系統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思想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這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視野寬闊了,就不會囿於傳統而固步自封,也不會因世界變化無窮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靜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歷史局限,做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文化選擇.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有一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是與中國典型的封建制相適應的,其中寶貴的精神財富與守舊的傳統觀念形成了尖銳的對照,這就決定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進行辯證分析,這是基本出發點.中國傳統文化要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應該站在世界的高度對待傳統,對中國傳統文化,既不能徹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復興,只能是對優秀傳統實現弘揚超越.所謂弘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繼承性,弘揚就是不割斷歷史,而是尊重歷史、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它充分體現出民族的歷史繼承關系.二是選擇性,弘揚不是全面復興,一定要有所選擇,不能讓封建腐朽的東西在社會上流行,也不能讓優秀的文化傳統丟掉.三是時代性,弘揚不是原封不動地復古,而是將傳統中的優秀成果為新的時代所用,解決好古為今用的問題.所謂超越,是指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創新性,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遺產,既包含著優秀的成果,又包括傳統的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不僅作用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也在現代社會中產生影響,只有對傳統的負面效應進行系統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實現時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進步性取決於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來,把傳統、現在與未來連接起來,在超越傳統的基礎上,面向世界與未來.對於關繫到人類未來的世界性課題,從文化價值觀的視角進行解釋和闡發,是前瞻性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可以煥發這種前瞻性的意識.總之,弘揚超越作為一種整體性思維,是講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在辯證分析的基礎上弘揚,在弘揚的基礎上超越.
第二,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鑒、相互補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是一個文化禮儀之邦:有著近四千歷史的優美的漢字,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學,燦若星辰的文學之秀,浩如煙海的古籍圖書,眾彩紛呈的哲學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傳統,絢麗輝煌的藝術成就,豐富的農林牧漁水利經驗,卓越領先的科技理論及發明創造,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豐富精湛的醫葯衛生知識及技能,珍愛生命的養生之道及體育傳統,出奇制勝的軍事權謀,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這些文化科技哲學基礎上的強國興邦愛國愛民的治世經驗、仁愛禮義的人倫道德規范、崇德齊賢高風亮節的情操修養„„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博大,內涵豐富,底蘊深厚,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承傳優秀的文化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繼承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毛澤東同志曾對美國記者斯諾說:「我讀《論語》,一讀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別叮囑全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預言,中華智慧必將而且正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儒家文化的核心——倫理道德精神、社會倫常、天道自然觀、人性修養,被東方諸國所尊崇.《論語》被稱為東方人的「聖經」,被尊為日本工商界的「聖經」,日本近代工業之父澀澤榮一所著《論語加算盤》一書,提倡道德經濟合一論,成為企業家們的必讀書.王陽明(宋明理學集大成者)的心學自明治維新以來在日本、在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中都被作為精神的源泉和動力,影響著一代代東方各國政治家、企業家的思想,連《菜根譚》這種普及讀物也被日本借鑒為商業經典.不僅如此,中國傳統的醫學、軍事權謀學等等也極大地影響著世界,中醫中葯已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部分,日本、韓國的中葯已佔領了世界市場的主要份額.世界許多國家的軍校都要開設孫子兵法課.至於「四大發明」,古代的許多科技發明,早已被外國人接過去發揚光大.„„外國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國傳統文化,熱衷於「中為洋用」,我們華夏子孫,不好好地承傳這寶貴的遺產,多麼可惜!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反對那種一概否定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說得一團漆黑,斥之為腐朽陳舊的過激行為.但是也不主張一古腦兒因襲照搬.正確的態度是批判地繼承.畢竟,由於豐厚而沉甸甸的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奴隸制、封建制社會中積淀下來的,自然會烙印上一些統治階級的意識,會滲入一些剝削階級的觀念,所以,我們在了解、吸納承傳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則.比如說,儒家學派所提倡的忠孝節義、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實行「拿來,運用腦髓,放出眼光,挑選,佔有」的原則.
⑵ 如何對待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
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
公元1793年,大西洋東海岸的霸主英吉利派出了一個特殊的使團,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遙遠的東方帝國——大清。這個以馬嘎爾尼爵士為首的使團剛踏上中國的土地就向大清朝廷提出了「開關、通商、割地」的請求,遭到了當時的世界「霸主」——82歲的大清皇帝乾隆的嚴詞拒絕。但是乾隆皇帝在揭露英國人狼子野心的同時卻也附上了一句傲慢無知的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並沾余潤。"馬嘎爾尼一行人只能帶著對東方文明的疑惑與敵視沮喪地離開......67年後,當年使團的後裔以侵略戰爭勝利者的身份攻陷北京並佔領圓明園時,他們驚人地發現,當年作為禮品送給乾隆皇帝的科技設備,武器裝備與艦船模型都原封未動地封存在府庫里,任其腐朽...... 這已經不是東西方文化的首次碰撞了,我們生活在一個生產力提高,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開放的祖國繼承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從海外帶來了西方文化?那麼作為新世紀主宰一代的我們要如何對待呢?我的回答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中國人向來都是主張」經世致用「的,通俗而言就是吸取傳統文化的智慧服務於當下,為現時代服務。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智慧與傑出藝術,都應該為我們所繼承和弘揚。而由於時代局限產生的封建糟粕與腐朽思想,我們應該毫不留情地把它們剔除出去。這就比如,吃魚的時候,不吃魚骨,你不能說人家不會吃魚;吃馬肉的時候,不吃有毒汁的馬肝,你不能說人家不會吃肉。對於我們本民族自身繼承的傳統文化,我們有責任與義務像保護我們的孩子一樣保護好它,但是凡是要阻礙它繼續發展的」負能量「,我們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改造與剔除。 中國古代成為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便是傳統文化中最具爭議的代表。從古至今,儒家思想的發展幾經曲折: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他一生周遊列國,著書立說,以此宣揚」正統「,但未受重視; 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繼承並發展儒家學派,使其同韓非之法家、墨翟之墨家並稱為戰國三大」顯學„; 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文化遭到極大沖擊; 漢初奉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直到漢武帝時期,武帝為加強皇權,納大儒董仲舒之「天人三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後,儒學遂發展成為「外儒內法」的統治階級正統思想; 東漢時期佛教東來,道教建立,兩家思想都曾對儒家思想造成沖擊,一時間呈現出「三教並立」的局面; 宋代程朱理學將儒學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境地,儒家思想積極與消極的一面均暴露無遺; 明代的心學與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思潮,則是儒家思想的一種創新與變革; 清末民初,「批儒反孔」的思潮興起,雖然袁世凱、溥儀復辟又抬出了孔子的幌子,但也不能抵擋住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的思潮; 解放後的「文革」時期,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煽動人民群眾」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批林批孔「,對儒家文化以及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改革開放以後至今,人民對儒家思想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客觀、嶄新的時期。如今在世界文化界,世界人民興起了一股學習儒家優秀文化,進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潮流。 從儒家思想的發展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出,以往的歷史時期對儒家思想及文化的認識
與做法都太過片面、狹隘甚至粗魯:」人們無數次地把孔子供上或拽下神壇,有用了供起來,沒用了就揪下來,用腳踩用板磚砸!「(袁騰飛語)而只有今天人們的做法,才是比較可取的。 嚴格追溯起來,自明朝嘉靖年間葡萄牙殖民者侵佔澳門開始,西方文化便以各種各樣的載體或形式向中國傳播。從那時起至改革開放之前,很多中國人對於西方文化的認識有兩個極端:要麼是崇洋媚外,全盤西化,要麼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對西方文化採取拒絕甚至是敵視的態度(且這種餘毒至今仍然殘存)。而隨著中國的開放,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而中國也更清楚地認識了世界。因此對於西方文化,我們完全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對待,做到」洋為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不正是這一原理最淋漓盡致的體現么? 由此可見,我們只有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態度認真對待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才能為自身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不竭的動力之泉!
⑶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
我們運用辯證的否定觀對待傳統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防止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批判其錯誤的東西,繼承其積極的東西,並加以改造;對待外來文化,應
該有鑒別的,有選擇的學習,對待外來文化也要防止閉關自守和全盤西化。要努力走出
一條既能體現現代世界文明水準又能有自己民族特點的現代化道路.人類歷史的發展從橫向空間上看,隨著中國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離開世界這個有機整體而獲得其應有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從縱向時間上看,
它都是繼承和變革的統一,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脫離自己的歷史來進行建設。所以,
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也必須吸取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合
理成果,但關鍵在於如何吸取。從堅持馬克思主義正確學風方法論的視角上看,這一吸
取必須堅持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第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能因以往教條主義地對待馬
克思主義的失誤而走到另一個極端,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⑷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
『』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裡面有一個基礎的信仰是非常好的,是我們中國人所沒有的,就是不承認人有等級之分,在主神的下面我們都是他的兒女.所以說主內兄弟,就是因為大家完全相等.這個平等觀念在基督教里是信仰的基礎.假如否定了主內還有弟兄的話,你就一個人是老大,這就不是基督的信仰,是另外一種信仰.在中國沒有這個思想,在儒家思想里人是分等級的.中國文化里缺少一個東西,就是中國人沒有終極的關懷.我們活著為什麼?我們到底愛什麼?真正愛自己的君王嗎?那是假的唉!所以中國人不誠實,愛自己的父母這是真的,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不能超過自己的血緣.中國人的愛不能超過血緣,中國人的能力也不能超過血緣.一旦超過血緣,你的事業你的學問都崩潰了.因為我們沒有終極的關懷,我到底是為什麼?西式的話就是我到底為誰而戰,我為誰而活著,我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基督徒很簡單,我榮耀上帝.你可以笑他,但是他有終極的關懷. 上帝的使者們卻默默地將生命獻給了中國.『』
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裡,儒家文化主講究上下尊卑的.是大家努力爭當人上人,出人頭地,取得高於他人的身份地位,然後相應取得一種剝奪與侮辱他人的資格.在這樣的人際關系中,欺負與被欺負,凌辱與被凌辱,壓迫與被壓迫,就是人際的常態.所以,在中國即使還在幼兒園里,父母們對孩子的關注不是要求孩子為他人服務,而是如何防止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在成年世界,欺負與被人欺負的問題仍然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所謂的禮儀,也只是鞏固與強化這種上下尊卑的秩序之用的工具.通過這種禮儀,讓在上者耀武揚威、趾高氣揚;讓在下者卑躬屈膝、奴顏婢膝.在這種社會里,一旦跳出了血緣關系與熟人圈子,人與人之間就會變得十分冷漠,嚴重缺乏誠信.在傳統的農業文明裡,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非常單一落後,社交范圍非常小的情況下,這是可能實現的生存方式.然而,在今天的社會,已經不同於過去的傳統農業社會,而是進入到市場經濟與商業文明裡.然而,經濟上部分進入商業文明與政治上的傳統等級專制,使得中國社會進退維谷,傳統的道德觀念與禮儀制度因其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得不被人們丟棄.
⑸ 在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如何對待西化及傳統文化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民族虛無主義,二是復古主義:對待外來文化也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閉關自守,二是全盤西化.
民族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現實的發展可以割裂和歷史的聯系,否定傳統文化的價值.
復古主義:片面台高傳統文化,用傳統的價值觀點來看待、衡量、評價現實的實際,否定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本質的區別.
全盤西化:一方面把現代化等與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現代化和中國固有文化對立起來,因而把現代化的過程看作是西畫文化的移植於我們民族的過程.
閉關自守:絕對的排斥外來文化,特別是對體現現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這實際上是不思變革,抱殘守缺.
以上的觀點都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⑹ 我們該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關系
回答這個問題,要看站在什麼樣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站在西方文化或者中華傳統文化任何一方的角度來看,這二者之間是有矛盾與對立的。用西方文化來一樣一樣對比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一無是處。但是,把我們的視角拉高、拉大,把西方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當做一個整體來看,這二者不但不矛盾,而是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存在的。這個同一個目標就是,把存在於上古的人類終極文明傳承到今天,並讓今天的人類能夠理解。
⑺ 你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我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並合理的,我們應該以包容的心態面對文化的差異。
在許多中國人能夠迅速的接受西方文化,反而對中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有著不恰當的定義。但我們應該始終記得,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存在是因為歷史的潮流導致的,沒有對錯與高低之分,這是一種差異,而並非是一種差距。
⑻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有何差異
1、中國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則重理智。
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愛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謂人就是指人際關系,中國講究禮節,注重孝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級秩序,要求臣忠於君,子孝於父母,弟尊敬兄長,等等,否則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則偏重於理智、理性,認為理智應該而且能夠控制情感,人應該控制自我的慾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於人情的份量。「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一哲理名言充分體現了西方對理智的偏重遠遠大於對人情的重視。
2、中國人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天人合一」,西方人強調「人為萬物之靈」,自然不過是人的陪襯。
西方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往往注重個人和物質利益,強調對自然的索取和征服,認為人有能力而且必須征服自然以獲取生存的條件。
而中國人從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天、地、人一統於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德自然」。
3、從語言角度看,漢語是非形態語,西方語言為形態語。
西方文字是由單個字母組成的流線性的文字,它以形統意,通過嚴密復雜的形態變化來表達意思。在句法上只要是主謂結構都是句子,也只有主謂結構才是句子。
而漢語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方塊字,方塊字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語意意思,漢語言是以意統形的,句子的句法、組織結構和語義根據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來安排,而且在漢語中沒有主語和謂語的句子是隨處可見的,所以漢語組織以達意為主,不滯於形而以意統形。
西方流線性的語言和文字相應於西方人單向性的思維模式,他們強於分析、邏輯。中國文字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講究整體性與立體性,體現了中國人立體的思維模式。
4、西方重物質,中國重精神。
在西方人眼裡,物質的滿足是相當重要的,從西方的殖民史可以看出,西方人對於物質的追逐簡直不擇手段,對物質的追逐,對感官刺激的尋求,一度使西方人感覺迷茫。相反,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是重精神,注重精神上的滿足。
5、西方重個人主義,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
西方自從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以來,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思想深入人心,西方的精神強調個體的自由,注重個體的奮斗,個人的權利。私人的權利與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甚至會為個人的私利而不顧國家之利益。
而中國文化重集體主義。從古至今,家國思想貫穿人心,一個與眾人格格不入的人在中國是沒有出路的。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集體主義更是深入人心。
中國人的行為注重的是以大局為重,不以自我的私利而去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強調集體至上的原則,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必要時要犧牲個人利益而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
⑼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求簡要並全面的解答。 急
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需要面對事實進行理性思考,作出選擇,避免陷入類似"第一推動力"的思維誤區。"傳統文化"成為思考的問題對象是因為現實中面臨著社會道德重建的問題。回到傳統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傳統既不是負擔,也不必固守不變,而是應當作可供開發的文化資源。
(9)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擴展閱讀:
不能因傳統而作繭自縛,也不能因外來文化而妄自菲薄。現實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們的傳統中,這正是當代歷史的啟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發展,進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對話是作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普世價值"這一概念具有預設性,只是理論的抽象,社會發展的現實路徑總是在各種可能性中得到選擇。面對當代世界各文明之間的沖突,中華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結合現實國情進行自我確證,以開放的胸襟完成社會道德重建。
⑽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
中國文化強調的是超越於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道」的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秩序之和諧,西方文化宣揚個性之張揚。沒有孰優孰劣,至小在東方就這么認為,當然不排除西方持反對意見,這也是傳統使然。西方文化要開放一些,能夠接受新生事物,探索進取心要強一些,先人一步獲得了工商業及農業的發展,所以他們獲得的高新技術也就多一些,他們至少在財富方面率先獲得了歷史文化的積淀和現代文明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