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叫文化素質,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人文素養與人們常說的格調掛鉤。一個人格調的高低,不是「撐」出來的,更不是「裝」出來的,殊不知空袋子難以直立。人文素養的高低,可通過後天的努力,獲得充分的提升、並修正完善,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情商。
人文素養不像知識素養,知識素養直接取決於智商的加持,智商基本上都是天生的。因此,人文素養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表裡如一,如澄湖明鏡,鋥然間清楚透亮,這是一個通過不斷學習而「獲得」的過程,是為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要懂得給自己豎鏡子,要不斷學習積極和充滿正能量的東西,並不斷正衣冠,日日勤拂拭,擦去塵埃,獲得做人的心凈明亮。
人文素養
中華國學幾千年,都視儒家為正統,雖然大部分人外儒內庄,但不論身處何時,每個中國人都在浸禮著儒家思想的潤澤。儒家聖人先師說:吾日三省。聖人的意思是說:他每天都要反復琢磨幾遍自己的言行舉止,是不是適合自己立身做人的道德准則。
孟子更是提出了一個很高的關於心性的境界,即為「浩然正氣」。孟子還說:養吾浩然正氣, 而充塞天地間。浩然就是剛正宏大的意思,氣則是氣概。君子敏於德而訥於行,有了剛正宏大的氣概,就會頂天立地,橫亘在天地之間,不卑不亢。
B. 文化素質是什麼意思
文化素質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水平和個性特點。
另外文化素養不只是學校教給你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通過你的語言或文字的表達體現出來、通過你的舉手投足反映出來的綜合氣質或整體素質。
提高文化素質的方法:
文化素質的提升需要實踐的錘煉。文化素質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人們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文化素質的提升需要依託物質載體。只有在意識到知識儲備匱乏的同時,藉助參加文體活動,讀書特別是經典型的書籍,多閱讀瀏覽新聞來增加社會閱歷,才能提高文化修養。多看書,多思考。文化素質不是一個月兩個月可以改變的,是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C. 文化素養的意思舉個例子
文化素養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有的,通俗來說,就是我們的言談舉止、說話辦事等方面的涵養,可以讓我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好的價值觀,要經常學習,讀書,從中而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自身價值。
D. 文化素養是什麼意思
文化素養是指用優勢文化中的習語、隱喻和非正式內容流利交談的能力。
E. 什麼是文化修養
文化修養就是你可以尊重別人國家的文化,對他們的文化認可肯定,然後也不會說自己國家的文化怎麼樣不好,這就是文化修養。
F. 文化修養是指什麼
指的是人體現在言談舉止,寫文辦事等方面的文化涵養,修養。
簡單得說,一個說話文鄒鄒的,舉止談吐典雅高貴人,體現得就是文化素養高。
G. 人生中什麼叫素養素養主要指什麼
人生的素養: 簡單來說就是素質和涵養。
人的素養包括三方面:
1. 文化素質:言行舉止,文化水平,道德修養,一個人的穿著打扮,風度禮儀,文化素質不但要表現專業文化水平上,還應表現在實際運用中。
2. 心理素質:信心,勇氣,毅力。一個人能夠認可並全身心的熱情去投入到自己喜歡的行業中,以自信和勇氣坦然面對挫折與失敗,有毅力,耐力,韌勁去突破完成漫長之路。
3. 生理方面主要指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發育和機能增長, 包括人的感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性格等等方面。
做一個有素養的人,核心就是:謙遜!一個有素質涵養的人,是一個你樂於交往的人,一個能令你感遭到純潔的人,一個你能夠信任也相互尊重的人。
H. 什麼是「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水平和個性特點。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素養與素質同義,這一說有待商榷吧)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
素質其本源為溝通的層次和傳達的印象品位,分專業素質和社會素質.。
人與人溝通又分同層次溝通、跨層次溝通;單向交流、單對群交流;發展性交流、傾蓋之交、利益之交;泛泛而談,群起攻之;鴻儒之口、威逼利誘等更多 。
(8)文化素養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文化素養不只是學校教給你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通過你的語言或文字的表達體現出來、通過你的舉手投足反映出來的綜合氣質或整體素質。
所以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為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現在學校教育傳授的技術方面的知識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素養是後天形成的。我們並不是生來就具備某些素養(盡管我們相信能力和學習的潛能是先天的),而是我們後天漸漸習得的。它們是循環往復的模式, 不是單一的事件或技能。我們能加以左右,能有意識地、有意地選擇素養的實踐,而不是依賴自動駕駛儀的「無腦運動」。
I. 文化素養的含義是什麼它是怎麼樣形成的
文化素養?
一、文化品味
(1)、一身正義、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始終一貫、實事求是,有智者的純真;
(2)、對人真誠、講誠信、講原則、無虛偽、無欺詐、有時尚之新風;
(3)、創造性強,有新鮮味;
(4)、思維方式奇特,有哲理味;
(5)、人品正直廉潔,無腐敗味;
(6)、講樸素、講簡潔、講清淡、講透明,無貴族味;
(7)、有文學藝術修養、舉止高雅,言談能勵志壯行,有新儒之風;
(8) 心理健康、形象得體、方式靈活、謹慎;氣質自然、性格穩健,得不狂,遷變不驚,見難不怕,臨險無畏,決策果敢幹練,對人有禮有節,凡而不凡,有光有色。保持平常心,只求社會功利,不求個人功利,有高境界的坦盪之志。
(9) 情真、心善、愛美、好學,有人氣、有骨氣、有志氣,無氣、惡闊氣、忌俗氣,形象清晰;
(10) 風格成熟,有情與才的結合,朴實與高雅的結合,自然與修養的結合。能強化自己的長處,能轉化自己的短處。敢於直面問題,敢於追求完美。風度從容,格調高雅,趣味高雅,追求凈化,愛好時尚,傾向凈化,敢斗困難,敢闖禁區,熱愛自然,人生淡澄。能把物質利益、經濟關系,人格化、高雅化,形象不俗。
二、知識視野
(1)、基本知識豐富;涉獵領域多、寬、新;
(2)、有系統知識;有規律性知識;
(3)、能解釋常見的現象;能從常見現象中看出問題的症結;
(4)、生活誤區少;不是井底蛙。
三、情感態度、人文情懷、生命觀:
情感的表現形式是感受和體驗。通過感受和體驗,如果符合自己的需要,就會產生積極傾向和態度;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就會產生消極傾向和態度。其靈魂雖是心理,實是文化素養。
人文情懷,是對人報以充滿人性人道的情意。
符合情理的生命觀: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都有生存、遺傳、發展的要求和權利;都是人類的夥伴;人類有責任保護他們;人類的文化,不容加害他們;人類的覺悟,要善待他們與他們和諧共處。也就是說:
(1)、對先進事務和先進文化,要抱以滿腔熱情。
(2)、自己能內化情緒,控制欲求,適應社會需要和限制。
(3)、力求自己的情感是德、智、體、美的完善結合,泛化、凈化、單純化,深刻穩定,對自己的追求,能天天堅持,終身不懈。
(4)、識美醜,明是非,辨,知榮辱;有責任感、義務感和犧牲精神;愛真理、學英雄、爭先進。
(5)、不被浪漫、低級、膚淺、粗糙、貧乏、庸俗的縱情所左右。
四、審美情趣
(1)、追求真、善、美,反感假、惡、丑;
(2)、對詩、書、畫有基本修養;
(3)、實踐哲理與人生的結合;
(4)、不求物趣,愛而無欲,只求理解與溝通,樹立無私有光的形象;
(5)情審理勝;不粗、不俗、不迷、不狂;
(6)、崇敬英雄、羨慕義舉、見賢思齊、造福創美。
五、思想觀念
(1)、頭腦清醒、冷靜、理智;
(2)、概念明確、准確、正確,認識符合客觀實際;
(3)、意識凈化、現代化、有限進行;
(4)、追求理想,關注社會;
(5)、價值觀凈化,有社會性;
(6)、尊土愛鄉,保家衛國,盡心盡力,不辱使命;
(7)、講學習,講勞動,講實踐,講服務,講創造,講奉獻;
不比地位,不比財富,不比享受。
六、道德修養,規則意識,誠信做人
道德修養,是知識文化的淀積。
社會是復雜的,必須要有一定的規范。為了立足社會,為了做一個符合自己理想的人,必須要有修養。
當今,規則意識,游戲規則特別熱,這是道德的發展。
人,無誠不真,無信不立。人,要真誠可信和誠實守信,要推誠樹信和竭誠置信,要開誠見信和坦誠取信。這既是傳統美德,又是時尚規范,還受法律約束。
誠信能創造友誼,創造聲譽,創造資本,創造成功,創造人生。
無論你有多能、多強,只要無誠信,以票就否決了,就不再受歡迎了。
七、胸懷境界
(1)胸懷狹窄,境界低俗,必然自私自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抒展的胸懷,上升的境界——變小為大,敢負歷史使命,有限生命可爭無限風光;
(2)、變求存為奉獻,敢負社會責任,平凡人生能創非凡價值;
(3)、識大體,顧大局,順大勢,求大同。
(4)大胸懷、高境界,必養大德,揚大志,為大同,為大成;理解一切,包容一切,承受一切,成全一切;自然,充實,樂觀,滿足。
八、傳統習俗:
(1)、人生態度,老成持重;
(2)、文學藝術,成熟多采;
(3)、科學技術,既要講分析,重個例,又要講綜合,重整體;
(4)、家的倫理觀:講溫靜,講溫和敦厚;
(5)、道家的自然觀:講虛靜,求純真無為;
(6)、佛家的人生觀:講寂靜,求了悟超晚;
(7)、馬列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8)、人民群眾的審美意識:講真求佳,樹德揚善,獻愛創美。
(9)、民間風俗習慣:(衣、食、住、行、樂、游、手工工藝等)
(10)、經濟適用,得體、合格、美觀、安全、熱烈、朴實。
九、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然觀,發展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然觀,發展觀是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凝結。
價值觀:在價值取向和價值認定中,要堅持勞動的凝結,要堅持真理,要堅持實踐標准;不能強調金錢、利益、權益、私交、實惠的凝結;要以勞動、服務、創造、奉獻論價值;強調社會價值、凈化價值。堅持理性的是非觀、公私觀、幸福觀、生死觀、審美觀、利益觀。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利;只有利他,才能實現義。
自然觀: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實現自然的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建設美好家園。
發展觀: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可持續性發展;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再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是無知識,無文化,無覺悟的表現;要搞知識經濟,高優化配置,搞均衡發展;真正明確發展是硬道理。
J. 單招文化素養是什麼意思
考察考生對語文、數學、英語、政治學科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文化素質作為單獨招生考試科目之一,主要目的是考察考生對語文、數學、英語、政治學科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