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安古代文化在哪裡

西安古代文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04 03:11:50

Ⅰ 大家聊聊西安有哪些著名的文化名勝古跡

鍾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建於今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明萬曆十年移於現址。鍾樓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攢尖頂的閣樓式建築,面積1377.64平方米,建在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與寬均為6米的十字形券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西安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比鍾樓的建造時間稍早。鼓樓建於高大的長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南北向券洞。西安鍾鼓樓是西安鍾樓和西安鼓樓的合稱,位於西安市中心,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築物,兩座明代建築遙相呼應,蔚為壯觀。

Ⅱ 西安咸陽機場擴建發現3500餘座古墓,為什麼西安的古代文化遺跡這么多

陝西西安咸陽機場擴建發現三千五百餘座古墓,為什麼西安的文化遺跡會這么多?

這個機場要擴建的地方處於陝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在古代,這個地方有許多的陵墓,比如,漢高祖長陵、漢惠帝安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這些陵墓被人們稱為“五陵原”。所以這一次被挖掘出了許多的古墓並不會讓人覺得很驚訝。

在秦國之前,還有許多的朝代都在這里建都。在這些朝代之前,還有最原始的人也在這里發展、繁榮。

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在西安一代接一代地生活;此外還有新石器時代的“半坡先民”,他們也在這里紮根,他們發展農業,發明農用工具,利用各種天然材料製作工具,比如獸骨、鹿角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西安會有這么多文化遺跡的原因。

Ⅲ 西安歷史的簡介

西安,古稱長安;曾用名: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9大區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特別是我國歷史上較輝煌的四個王朝周、秦、漢、唐,均建都在此,代表了我國歷史文化的主流。

大西安有漢長安城、陽陵、茂陵等文化遺址。漢開辟了「絲綢之路」,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了中國。漢承秦制,在長安建立了持續200餘年的西漢政權和空前強大的西漢王朝。漢確立了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和漢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因此,外國把研究中國的學問叫漢學。

大西安有唐皇城、大明宮、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等文化遺址。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唐長安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最開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

唐王朝延續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內的多種文化,以唐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整個東方乃至世界。所以,以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為依託的大西安,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3)西安古代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

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Ⅳ 西安先秦文化遺址有哪些呢

1.半坡遺址
位於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於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2.西周豐鎬遺址
位於現在的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為西周都城遺址。豐鎬是西周文王所建豐京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在河西,鎬在河東,周王朝在此建都約300年,周平王東遷後廢棄。
3.先秦古蜀道遺址
4.兵馬俑,秦始皇陵

Ⅳ 古都西安歷史悠久,西安有哪些地方更能體現歷史文化

西安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近些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興起,西安又被人們重視起來。無論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面的建設,西安都成為了二線城市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都非常喜歡西安這座城市,因為很多方面而言,這是中國歷史的見證,甚至可以稱之為中國歷史的活化石。

還有不得不去看的就是兵馬俑,這個太有名了,就不詳細介紹了,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值得一去的地方,西安畢竟是千年古都,有太多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比如大雁塔、鍾鼓樓、古城牆、大明宮都是非常值得去的,還有很多吃的地方也很有名,不過口味上都是經過改良的,和歷史上的原味一定有很大的區別。

Ⅵ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Ⅶ 西安有哪些著名的文化遺產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3、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4、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 。

半坡遺址於1953年被發現。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主持,先後對半坡遺址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發掘,總計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屋遺跡45座,圈欄2座、窖穴200多個,陶窖遺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1萬件 。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工程建設的隨工清理中,發現了祭祀等重要遺跡和石硯等重要遺物,這對半坡遺址的聚落形態、文化內涵和社會性質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5、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開發區,大雁塔東南側,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佔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

園內建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築,是中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景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

Ⅷ 西安歷史文化

西安作為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其歷史文化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中央,地當渭河之南,秦嶺之北,地理條件優越。現在發現的最早的西安有人類居住的遺址是;位於西安附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聞名世界的半坡遺址就在西安,位於滻河東岸,距西安城六公里,是六千年前原始社會的村落遺址。
遺址面積達五萬多平方米。在半坡遺址中發掘出的生產、生活用具眾多。還發掘出六千年前的粟米和油菜籽。從已發掘的遺址中還可看到當時人們對住地的設計:遺址分為居住區、制陶窯場和墓葬區,還有圍繞居住區的深、廣各五、六米的防禦溝。 從居住范圍判斷,這個村落的人口大約有五、六百人之眾。從世界范圍來看,象半坡遺址這樣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遺址是絕無僅有的。
在西安灃河、滻河、灞河及其它主要河流流域,發掘出無數文化遺址,其中有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上又壓有西周文化遺址。
西周以前,周人主要活動在扶風、岐山兩縣交界處的周原地區。隨著國力的發展,到了周文王時代,就把國都從岐山下的周原遷到了豐,稱為豐京。豐京是西安附近最早興起的城市,位於灃河之西。從周原考古證明,周人最早用瓦蓋房。
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繼位以後,又把國都從豐遷到了鎬,鎬京亦稱京周,位於灃河東岸。但豐並未廢棄。豐京和鎬京隔灃河相望,實際上是一個城市的兩個分區,只是在布局上有所側重。
豐鎬這座城市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是在西安附近最早興起的第一個大城市。
西周末年,公元770年,周平王將都城遷至洛陽,豐鎬不再成為國都。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稱霸西戎,秦國長期以雍城為都。
後來,秦國出於政治因素將都城遷至櫟陽(今臨潼縣東北),再後退到咸陽,始終以渭北為中心。
秦始皇以咸陽為舞台,統一了中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渭南修建朝宮,即阿房宮。阿房宮遺址在今天西安市西郊的趙家堡和和大古村之間。
阿房宮以雄偉壯觀、氣勢磅礴而留名千古。當時兩千萬人口的秦國,其勞動力的動用情況是:「北築長城四十萬,南戍五嶺五十餘萬。驪山、阿房之役各七十餘萬。」
從其勞動力的分配情況可看出阿房宮的規模和氣勢。實際上,阿房宮並未建成,秦王朝就滅亡了。項羽的農民起義軍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不滅。
其實和阿房宮同時修建的還有信宮、興樂宮等,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寵大的建築群。
雖然咸陽宮始終是秦王朝政治統治中心,但阿房宮卻是作為朝宮來興建的,已大有取代咸陽宮的趨勢。
今天的咸陽市位置已向本移動了十公里。
談到秦始皇,不得不談到聞名世界的秦兵馬俑。兵馬俑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1987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秦兵馬俑是1974年發現的,發掘於臨潼縣西楊村秦始皇園陵東側的一處地下建築,其中有一個秦始皇陵從葬的 兵馬俑坑。

陶人陶馬的兵馬俑酷似真人,形態逼真,所有武士臂著短 胄,手持兵器(真的),威武雄壯。三個兵馬俑坑組成的

秦始皇陵守衛部隊,大約和今天的一個師的兵力相當。這是一支由步兵、弩兵和戰車組成的混合部隊。它是研究秦代軍事史和軍陣構成的無價之寶。

中國歷史上,漢朝和唐朝的都城也建在長安。
不同的是漢長安都城在龍首原的西北麓,在今西安市西北郊;當的長安都城在龍首原的南麓。
漢長安都城是中國古代高台建築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漢長安城的宮殿主要有三組,這就是有名的未央宮區,長樂宮區和建章宮區。
漢長安城的未央宮,是漢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漢代政治統治的中心,它建成於高帝劉邦時期。
長樂宮又稱東宮,因位於未央宮東而得名,是皇太後居住的地方。
建章宮位於城西,是漢武帝時興建的,其宮殿樓閣遠遠多於未央、長樂。
王莽奪取政權以後,為修建它的九廟(祖廟)拆毀了建章宮,遺留到今天的也只有高、低堡子的前殿,太液池的遺址而已。
唐長安城在龍首原北麓,它的興建比漢長安城晚了八百年。唐長安城在我國城市建設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今天的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區就是它的所在地。它是隋文帝楊堅創修的,名大興城,唐改名長安城。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宮城組成,所有城牆均為夯土築成,十分高大雄偉。
外郭城為一大長方形,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1米,面積約84平方公里。外郭城每面各有三個城門。
皇城和宮城在外城郭北部中央,宮城在北,皇城在南,是唐長安城的核心。皇城又名子城,是政府機關所在地。
宮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與處理朝政的地方。
唐長安城設計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城中有城,在此之前,未有先例。

大雁塔、小雁塔是唐長安城遺留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建築物。大、小雁塔均位於西安城南。

大雁塔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高僧玄奘創修的。之所以稱為雁塔,並非形似 雁,據說與佛教故事傳說有關。大雁塔共開層,高六十四米。是我國樓閣式磚塔的 優秀典型。

小雁塔是唐中宗景龍(707——709)年間創修的。由於塔形小於雁塔,故名小雁塔。從 此就有了大、小雁塔之分。小雁塔採用密檐式磚構建築。初為十五層,現餘十三層。高四十三點三米。

唐朝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相互交往。旅居這里的 少數民族和外國人很多,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

唐朝的經濟也有很大發展,經濟的繁榮和上層建築的發展促使唐朝文化的繁榮。這個時期最著名的是詩歌。

唐朝的詩歌是我國封建社會中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現在見於《全唐詩》一書中就有二千三百多個詩人所作的近五萬首詩歌。
不少詩人還任過官府的官職,如:陳子昂、王昌齡、高適、王維、李白、杜甫、岑參、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白居易等等。
唐朝的詩歌流傳最廣的是《唐詩三百首》,中國歷代都有普通百姓將它作為啟蒙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一般人都能隨便背誦若干首。足見唐朝詩歌的繁榮和深入人心,它也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唐代韓愈和柳宗元等人在古文運動的旗幟下進行的文體、文風的革新也給唐代和後代的文學發展、特別是散文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深遠的影響。
唐朝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相互交往。這種交往,很大程度上和絲綢之路有關。
「絲綢之路」是西方人的稱謂。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和唐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
西漢中期以後,對外貿易發達起來,自河西走廊經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通向中亞、西亞以及更遠地區的道路,已經暢通。沿著這條道路,運入各種毛織物和其他奢侈品,運出大宗絲織物。
在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分為南北兩道;北道出玉門關,沿天山南麓西行逾蔥嶺,南道出陽關,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逾蔥嶺。後來還開辟了天山北麓的絲綢之路,稱為「北新道」。(唐代以後,隨著海運的發展,這條馳名中外的絲綢之路逐漸衰落下去。)
絲綢之路對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促成了漢、唐長安城的繁榮。
唐代的詩人王維有一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或稱〈渭城曲〉)對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有一定的幫助。(參見本網頁的中外音樂作品賞析中的《陽關三疊》)
唐長安城歷時達三百年之久。
為適應唐末戰亂的形勢,佑國軍節度使韓建不得不進行縮城。他放棄了破爛不堪的外郭城和宮城,重修皇城,就是「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長安城。
這座新城的規模為今天的西安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代時的長安城,由於戰亂,很少建樹。
北宋時期戰亂減少,但卻處在前沿陣地,經常受到西夏的威脅,也難於發展。
元代,長安城有了較快的發展。意在利旅行家在他的行記中對元代長安城的發展作了精彩的描述。
元代的發展和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繼續發揮作用有密切的關系。
西安的名稱是明初才有的。明太祖洪武二年(1936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今天的西安城是明太祖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年)間修建的,距今已有六百年的歷史。到了清代,隨著滿族遷入西安,修建了一座專供滿族居住的滿城。它位於城的東北隅。
自五代以後,西安城的歷史作用主要為一方軍事重鎮。社會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發展極為緩慢,直到清代末年,西安城的人口才十一萬多。
如今,西安已成為我國西部的一個重要城市,發展迅猛,有目共睹。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也已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令世界矚目。
現在作為歷史文化古城的西安以及它所在的陝西省都成為中國的著名的旅遊地,其旅遊景點也是歷史文化的縮寫,如:兵馬俑、大小雁塔、乾陵(武則天陵)、昭陵(又叫唐陵,唐太宗陵)、茂陵、姜子牙釣魚台、周公廟、五丈原、黃帝陵、樓觀台(道教聖地)、張良廟、龍門洞(丘處機修道之處)、金台觀(張三豐修道之處)、華山等等。

關中的歷史和優美的河山濃縮在一首詩里被世人所銘記。這就是西安碑林中有一塊碑石中記錄的詩:
華岳仙掌首一景,雁塔晨鍾響城角。
驪山晚照光明現,曲江流飲團團轉。
灞柳風雪撲滿面,太白積雪六月天。
草堂煙霧緊相連,咸陽古渡幾千年。
這首詩記敘了關中八景,即:「華岳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鍾、咸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此外
關中的十大怪(亦稱陝西十大怪)表現出關中傳統文化的一個側面:
1:面條寬的象褲帶,2:餅子(鍋盔)大的象鍋蓋。3:有了辣子不吃菜。4:老碗小盆分不開。5:家家房子半邊蓋。6:板凳不坐蹲起來。7:婦女帕帕頭上戴。8:秦腔大戲吼起來。(此條有的稱:婆娘上樹比猴快)9:一截粗繩當皮帶。10:陝西姑娘不對外。

註: 關中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Ⅸ 西安有哪些歷史遺跡和傳統文化

秦兵馬俑,它被譽為是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秦兵馬俑的第一張平面布局圖,面積相當於70多個故宮之大,可想而知,當面建造兵馬俑時耗費的人力、資源是多巨大。

秦兵馬俑更是很多外國元首來訪中國時定要參觀的地方,法國前總理希拉克曾說:「不看兵馬俑,等於沒有真正到過中國。」

鍾樓
鍾樓原來是在廣濟街口,到清朝時才挪到現在的位置,也就是市中心。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作為古都,這鍾樓算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築物之一了。

古城牆
西安城牆在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從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登上城樓,既能俯瞰西安風光,還可以在城樓上騎單車,觀看城樓上的精彩演出。

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唐朝永徽三年,起初是玄奘為保存佛經而建造的塔,後曾多次遭到損毀,現在的造型是五代後唐年間建成的。

梁思成評價大雁塔是樹立一座庄嚴的紀念物。

小雁塔
小雁塔,也被稱作薦福寺佛塔。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的標志,因為規模小於大雁塔,並且修建時間偏晚一些,故而稱作小雁塔。最高的兩層在此後的地震中被震毀,相傳此塔曾在地震中三次開裂,又三次自動復原。清代康熙年間,以小雁塔為主的「雁塔晨鍾」被列為關中八景之一。

大明宮遺址
既然是遺址,大明宮其實早已不復存在,唐朝末年,整座宮殿毀於戰火中,就好像圓明園那樣,也只剩下了遺址也像世人訴說自己曾經有多輝煌。唐大明宮是舉世聞名的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最輝煌的一座,成為「東內」。

大明宮的面積是故宮的四倍!雖是遺址,並無任何宮殿建築,但通過公園內各宮殿遺址上介紹牌和模型的介紹,還是能想像出唐朝時將會何其壯觀。

阿房宮遺址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被譽為「天下第一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杜牧曾經寫過《阿房宮賦》,認為它是被項羽焚燒,不過項羽到底有沒有燒毀阿房宮,現在考古學界認為是沒有的。

阿房宮,屬於那個時代的輝煌,只剩殘垣。

碑林博物館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保存唐開成年間鐫刻的《十三經》而建立起來的碑石集中地,後來歷朝都有添加,重點藏品為中國古代書法名碑及漢唐時期石刻雕塑精品。

閱讀全文

與西安古代文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