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松滋的這些文化瑰寶你了解多少

松滋的這些文化瑰寶你了解多少

發布時間:2022-07-04 05:37:43

⑴ 松滋的風土人情是什麼樣的

松滋滾燈舞 松滋滾燈舞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滾燈,是我國花燈藝術中紙燈的一種,源於江浙一帶,由於歷史上人口大遷徙傳入湖北松滋。史籍燈節起於漢、隋、唐有群眾觀燈游樂活動,以後愈盛。八寶東岳鄉民間藝人劉守玉的父親劉魯成,在解放前就曾用滾燈形式為四鄰鄉親們賀新年,討吉利。新中國成立後,劉守玉把她父親當年口授於她的滾燈舞傳承講授,使這一民間藝術流傳至今。1978年,詞曲經整理改編後,收入《湖北民間歌選》;1980年,選入《中國民間歌選》(上海出版發行)。滾燈舞以「拖、戲、晃、擺」為主體動律,形成燈為人舞,人為燈轉,生動活潑、祥和喜慶。充分表現人民群眾對「團、圓、亮」的美好心願。滾燈舞表演時,打擊樂起著貫穿,烘托、連接之作用,它由鼓、大鑼、大鈸、馬鑼、小鑼五件擊樂組成。鼓(冬)音色熱烈、厚實;大鑼(廣)音色深厚,奔放;大鈸(且)音色穩健,明快;馬鑼(得)音色開朗、活潑;小鑼(太),音色清脆、悅耳,合奏起來是一個較為完整的擊樂音響體,獨奏時又可充分顯示擊樂本身的特點和性能。「滾燈舞」是根據松滋自古已形成「正月十五鬧花燈」玩「滾燈」的傳統習俗演變而來的,一般都在元宵節前後進行,它具有民間習俗的傳承特徵。「滾燈舞」選自別具一格的松滋鄉土擊樂音響,特別是馬鑼起著指揮、協調作用,並貫穿於整個舞蹈的始終,鑼鼓點譜主要有:花鑼、長錘、大小收頭、亂錘、滾頭子等,演奏時隨舞蹈的變化而變化,時輕時重,快慢交替,節奏鮮明,氣氛熱烈,使整個舞蹈場面更富活力,具有濃厚的鄉土特徵。「滾燈舞」舞蹈通過表演者採用「推、拖、戲、晃、擺」等動律,加之大小「圓場」,形成燈為人舞,人為燈轉的場面,因而極具審美特徵。

⑵ 松滋的歷史、人物、景觀、美食、習俗、傳統文化

摘要 親,您好松滋有:曲藝「松滋說鼓子」

⑶ 松滋有那些飲食文化

關注你很久了哦 rose 97613

⑷ 中華文化瑰寶有哪些

洋洋九百六十萬公里的土地上,五十六個民族的後代,數千年的傳承,燦爛瑰寶如繁星滿天,數不勝數! 有:陶瓷.火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青銅 等等

⑸ 文化瑰寶是什麼

瑰寶是指貴重而美麗的珠寶,又指稀世之珍寶。藝術瑰寶當然是指藝術作品中的美麗的稀世珍寶,貴重也。

⑹ 松滋有哪些習俗

一、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一、為一年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自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二十三天,活動繁多,熱鬧非凡。 (1)送灶神:臘月二十三,相傳為司命菩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善惡之日,各家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家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家,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家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2)過小年,臘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稱過小年。民間各種游樂活動多從此日開始,俗曰「鬧春」。又,相傳此日高客子(老鼠)過年(亦有說過喜會),不宜吵鬧,應早睡,保持安靜。否則,「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3)忙年:臘月三十前,「家家戶戶過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打掃衛生。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俗語曰:「二十八,洗邋遢。」 (4)團年:臘月三十為大年,在外行人皆趕回家中團年,俗稱「鴉鵲老鴉都有個三十初一」。團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團年的。團年前,先用豬頭、豬尾、大蒜敬菩薩,燒香鳴炮,然後閉門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團年。席上唯團年魚不能食用,留至來年吃,表示「年年有餘」。吃團年飯的時間較平時吃飯的時間長,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隨便下席。吃完團年飯後,開門納財,俗稱「開財門」。傍晚時分,上祖墳送燈亮。 (5)守歲:相傳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視,清點人丁。為讓神仙知道人丁興旺,各家各戶用在樹蔸生旺火,合家通宵敘談,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窩(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會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頭)里。俗語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你守菩薩爹爹一夜,菩薩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曉,合家穿上新衣,洗凈手臉,然後大開正門,選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畢,帶柴(財)蔸進屋,緊閉大門,俗稱「緊財門」。進屋後,媳婦給公婆篩糖茶或蛋茶,長輩接受晚輩禮拜,亦給年幼兒孫「壓歲錢」。80的代,城鎮多零點出行,中央電視台午夜鍾聲響後,鞭炮煙花齊放,一片歡騰。 (7)拜年: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但若有親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稱「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後親友鄰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稱曰:「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此間,獅子、龍燈、三棒鼓、道情、說鼓、地花鼓、竹馬等沿門鬧春。 (8)送年:正月十五,過年結束,城鄉皆舞龍玩獅慶賀,家家戶戶吃元宵、點夜燈,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解放後,農村僅點夜燈,顯得較平淡。城鎮較為熱鬧,煙花鞭炮,舞龍玩獅,張燈結綵,盛於解放前。

⑺ 我愛美麗松滋作文字數多點的啊,至少800左右,記敘的

北京有巍峨壯觀的萬里長城,蒙古有一碧千里的茫茫草原,但我最愛的還是我的家鄉——湖北松滋。我出生在湖北省松滋市,這是一個很小的縣級市,雖然它名不見經傳,小得你在地圖上幾乎都找不著它,可在我心目中,它卻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說它小,既是說它人口少,也是說它城區小,土生土長的松滋人走在街上幾乎人人都認得對方。外地人常常笑松滋的城區新江口一條街一口氣可以走到頭,說城東炒辣椒城西嗆鼻子。說起我的家鄉——松滋,不少人的腦海里或許還殘留著當年的印象:低矮混亂的民房,擁擠狹窄的街道,垃圾遍地的大堤、還有雜亂無章沿街擺放的小攤販,蠅蟲亂飛的菜市場……是的,如果時光倒流十幾年,松滋縣城確實是這樣,到處是殘垣斷壁,破舊不堪。可是,現在它卻正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們每一個松滋兒女都感到自豪和驕傲。走在 寬闊的潔凈的樂鄉大道上,沿街到處是整齊有序的高樓大廈,老年人精神抖擻的去北湖公園鍛煉身體,婦女們到超市去逛,挑選琳琅滿目的商品。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新江口更是流光溢彩,滿目輝煌。一盞盞五顏六色的霓虹燈,一棵棵高大美麗的香樟樹,一群群購物休閑的人們,構成了一幅熱鬧的松滋夜色圖。到松滋來看看吧,俗話說「松滋人禮性大,進門就把椅子拿,毛把煙、砂罐茶,燉缽爐子臘蹄胯,開口就是哦嗬啦」。哦嗬啦就是好的意思。這句流傳在民間的歌謠把我們松滋人熱情好客體現得淋漓盡致。據說在新石器時代,在松滋境內依山傍水地帶就已形成原始聚落,所以我們有著悠久的民間文化,成為被人們稱道的禮儀之邦。我們這里的婚嫁習俗也特別有講究,去年我一個姐姐出嫁,從發八字開始,到過禮、求喜、報期、娶親、陪十姊妹、開臉、哭嫁、辭堂、發親、到鋪床、鬧房、回門。據說有三十多道禮儀,每項禮儀,都有特定的寓意,如果不按規矩辦,新郎可別想討到老婆,我想這每項禮儀里,都包含了親人們對新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們和和美美,白頭到老。我們松滋的民俗很奇特,你如果來對了時間,正好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滾燈舞,跳獅子,踩高蹺。松滋有名的說鼓子也是一絕。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兩圈一帶」發展戰略。深感幸運的是,松滋已被納入「長江經濟帶」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聽我們老師介紹,全省高速公路、鐵路、長江沿岸的港口建設和核電發展都要全面加速,這些都將給松滋的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對松滋可謂天賜良機。到松滋來旅遊,最美麗的當然要數洈水風景區了,秀美的山水田園——洈水,正屬於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暑假的時候,媽媽帶我暢遊了新神洞,哇,裡面好長好深好奇特!有面積超大,氣勢雄偉的天宮大幕,有凌空飛瀉造型奇特的迎賓瀑布,還有神龜巡海、石鼓催征、鯉魚噴寶、九重仙境,好多好多叫不出名字的形狀怪誕的鍾乳石,據說新神洞是目前發現的洈水溶洞群中最具代表性、最具觀賞性和研究性的溶洞。這個洞,距今約有5億年的歷史,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洞。洈水森林公園好大,森林覆蓋率竟達到96%,春天有繽紛燦爛的野花;夏天有高大茂盛的松林;秋天有一輪明月高懸在湖心島上,最適合飲酒弈棋、吟詩作對;冬天大雪紛飛,潔白的雪花覆蓋住一切,好像給秀美的洈水蓋上了一層薄被。據考察的專家說,森林公園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多達千餘種,已經形成多層次的植被群落,華南虎、金錢豹、白天鵝這些漂亮威風的珍稀動物時有發現,青山疊翠、碧水環繞,湖似明鏡水似銀,山似畫屏河似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到這里遊玩,真正是賽似神仙,好不逍遙。玩累了,就去泡溫泉,洈水溫泉熱氣騰騰,美名遠揚,人還沒走近泉邊,就能感到熱浪襲人,溫泉的水質也很純凈,水色湛藍,被稱為「神泉」。洈水風景區,堪稱大自然獻給人類的無價之寶,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令人留連忘返。那一塵未染的湖水,那健身祛病的溫泉,絕對讓你心曠神怡。在北大山國家森林公園,你可以盡情享受「森林氧吧」的舒爽。在那一座座農家飯庄,你將品嘗到純綠色環保的洈水鮮魚和地道的農家飯菜。那一座座星級標準的飯庄、別墅,保證讓你有賓至如歸之感。洈水旖旎的湖光山色,別具一格的山野情趣,良好的服務態度,已成為中外遊客永遠難忘的記憶。還將迎接更多的遠方來客。說了這么多,您一定餓得肚子咕咕直叫了吧,沒關系,我來幫你做導游,品嘗一下我們松滋的特色菜餚。從松滋城區出發,往西北走6公里,就是素有「松滋餐飲第一村」的木天河村。可別小瞧了這個小村落,它可是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荊州市新農村建設典型村,松滋新農村建設樣板村。木天河的農家樂餐飲聞名四方。鍋巴飯、土燒雞召喚著吃慣了大魚大肉的渴望換口胃的城裡人。除了木天河的餐飲一條街,我們松滋還有許多特色名菜。洈水鱖魚、野蘑菇、魚糕、漂丸、黃花菜、老城芹菜、鹵花生米、荷渣、五花扣肉(五花肉)、麻水豆皮,樣樣名不虛傳,無不讓人大快朵頤,大飽口福。就說我們的沙道觀杜婆雞吧,它可是由祖傳配方精心烹制,雞是鄉里的土雞,純粹無污染的綠色食品,加上我們荊州特有的豆瓣醬,配上松滋本地產的「燉缽爐子」,燉好的杜婆雞顏色金黃,吃起來回味無窮。麻得舒服,辣得過癮,讓正在寫作文的我也口水直流!松滋的杜婆雞,被選為「松滋十大名菜」的榜首菜,到松滋來玩,一定不要忘了品嘗喲。其他的素菜我就不再具體介紹了,免得大家口舌生津,垂涎三尺。有好菜沒有好酒怎麼能行?當然喝我們松滋最有名的白雲邊了。相傳白雲邊這一品牌還是李白所賜的呢,白雲邊酒,我們小學生只敢聞一聞,感覺是非常香,這種酒被譽為「湖北茅台」呢。暢銷全國,據說還出口到港、澳及東南亞地區。今天的我,以一個松滋兒女的身份,驕傲的告訴我們的前輩先賢,我們「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荊楚大地湖北,不僅江山多嬌,而且還以高瞻遠矚的「兩圈一帶」發展戰略,正在迅速崛起!藍圖已繪就,點染成華章!美麗的松滋,我可愛的家鄉,我們生在這塊熱土,將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為松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我們期待松滋的明天更輝煌!

⑻ 文化瑰寶是什麼意思,並舉兩個例子

一個種族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或是物質文化,都可以被稱作瑰寶,這種文化也會跟隨種族的繁衍而不斷傳承下去。
例如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都是屬於瑰寶,然後不同地方的不同戲曲,例如豫劇、昆劇、京劇等也是,然後物質的,比如北京的紫禁城、拉薩的布達拉宮、蘇州的園林藝術等等。

⑼ 湖北省松滋市當地過春節有什麼風俗

看看我們松滋的春節,不說其他習俗,逛廟會從小到大在家沒見過,連貼春聯也是小時候家裡有過,不知道什麼時候都給淡忘了。 大年的前二十天就開始了准備年貨.香腸,臘魚臘肉一早就掛起來了。松滋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也有著顯著的提高.魚肉不離餐桌,時令水果蔬菜平常都在消費著,用它表示在過年是說不過去的.更注重的是一種味道和氣氛。它所邊縣的就是對習俗的尊敬,對文化的推崇。 以我家來說,談談自己的切身感受。 媽媽保險公司在年終會發上年畫,都是有中國特色的,還有一箱蘋果。但是讓大家親睞的還是喜氣的年畫。. 我假期打工所在的公司也在櫥窗里張貼了新年的年畫.當地的超市專門有這樣的年貨一條街就是專們買這些節日飾品,看著那些可愛的豬豬圖,還有中國娃娃圖,喜慶的紅色加上精巧的設計,美好的寓意讓人看了都喜上眉梢,供不應求。當地的市政府也在街道兩旁掛滿了紅燈籠,點綴著城市更加的美麗,喜慶,祥和。據說今年的投資都是達幾十個億。就是因為越來越好的新氣象讓大家認准看好它!有幸參加了年前的一次大型的文藝匯演,表演的場地就是在露天,全市人民都可以看的見。而後還有幾場都是以這樣的形式讓大家一起共享!那個城市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是大家都看在眼裡的。而作為一個過客也對它很看好。按這樣的趨勢和景象它定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美! 而在我們松滋又是怎樣的了? 每年我們松滋都有自己的文藝晚會,但都好象交差的一個形式,只是專門錄下來播放而已。問下周圍的人,知道的也是寥寥數人。 興致勃勃的去超市准備購一些年畫貼在房間,那邊見到的可愛豬豬圖一直讓人念念不忘。找遍了幾家僅沒看見,更別說這樣的年貨專櫃了。商家壓根沒有這樣的意識。不能不讓人失望。 街上除了極個別的商家有這樣的意識,貼上了春聯和年畫,讓人感覺到一點氛圍,就是不一樣。 回老家上燈的時候,看見的故土的村莊死氣沉沉的,一路上都是萬物呆蘇的頹唐景象。是幾家貼上春聯和年畫的幾戶給人以欣喜,感覺的確有過年這會事。 晚上電視上播領導送溫暖的活動。送到困難戶手裡的就是兩百元錢。對於我們,現在兩百元究竟能做什麼了?又能維持多久了?如果加送一副春聯,貼上年畫怎麼樣?我覺得起碼可以有一個新氣象呀。 春節的一個習俗就折射了我們松滋的一個狀態。城市在發展但是很緩慢;在成長,但很不穩定。。這些是什麼原因了?我覺得精神文明建設沒做到位是其中的一個。 我們的政府應該把創新意識和精神文明面貌落實到每一個基層單位,每一個個人,應該人人有建設好城市都盡一份力的意識。 更希望我們在文化方面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找到適合我們松滋人命自己的文化習俗來放大。有一天也有豐富多彩的春節活動,蒸蒸日上。 有一個心願就是在迎接2008年的時候我們松滋以嶄新的精神面貌示人,城市的發展取得新的進步.

⑽ 松滋的民俗習慣

據《松滋縣志》記載,日常生活的民俗有這么幾項:
1冕禮。「古三加禮久廢,男發可束則加帽,女鬢可合則加笈雲。」如今,冕禮的風俗不僅是在松滋消失,隨著時代的變遷,男女都不再規定留長發,漢民族的這一習俗也退出了歷史舞台。
2婚禮。 「初,以仿古納彩、問名禮,具幣請庚,然從簡略者恆多。親迎禮,亦不多見。婦車至門,設香案,一人祝贊,謂之『攔馬車』。婿先入,迎新婦至堂,行合巹禮,飲交杯酒。次日,拜祖先,即古廟見禮。次拜姑舅暨諸尊長,各賜新婦拜錢,三日入廚,執爨作羹於是始焉。」
可以看出在清代的時候,「仿古納彩、問名禮,具幣請庚」這些比較正式的禮儀就已經大半從簡了,而今更是不復存在。其餘的禮俗如「行合巹禮,交杯酒,古廟見禮,拜見尊長」等都是古時比較普遍的,沒有特殊之處。
然而,今天我們在網上查到的一些比較可靠的婚禮習俗之中,倒是有一個很特別,即罵媒人。這是以往鄉下新娘子出嫁前的一道儀式。迎親之日新娘子梳妝就緒,等隨迎親隊伍而來的媒人一到,新娘就邊罵邊唱「罵媒歌」,而且言詞相當刻薄,比如「你這媒人妖精婆,千刀萬剮砍腦殼。世人沒有你人壞,頭上灌膿壞到腳。罵你雙腳長又長,一世做媒跑四方。跑爛幾多綉花鞋,踩爛襪子有幾籮;罵你嘴巴大又闊,吃酒你要動碗喝,雞鴨魚肉都要有,花言巧語幾大籮……」。這擱在平常一個人遭如此辱罵,免不了要大打出手。但此時媒人只能洗耳恭聽,等新娘唱完了「罵媒歌」, 才由媒人挽著新娘走出閨房。當然新娘的罵,本不是真罵,因為她的情人早就是共同勞動中相戀的意中人,做媒只不過是授意而來的。此時的「罵」是女兒不想離開爹娘的一種表白。此風俗清朝尚未有,而產生在近代 ,我覺得多少有民族融合的影響。因為松滋地區也居住有不少的土家族人,在土家族哭嫁風俗和漢民族地區講求孝道的形式影響下,新娘離家之前必定要表現出不舍的心情,罵媒人便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
另一個風俗是賀新婚,即送新婚賀禮。這與現在大部分的漢族地區風俗相似,或許是由過去的「尊長賜新婦拜錢」轉變來的吧。而近些年,由於經濟建設日臻欣榮,各類生活用品皆不稀奇,且花樣日新,於是人們送婚禮都趨於送錢,以便婚家自購滿意之物。
3
喪禮。 「三日殯,禮也。拘忌失之緩,苟簡失之率。絞紟、衾冒,貧以布,富以帛,或更以綿周裹而密束之,加品服,庶人則幅巾深衣。三日成服,受吊焉。葬取藏深封固,銘志惟貴者始用。俗好聽堪輿家言,停櫬僑厝,改兆易(),致體魂不安。多崇信二氏,鍾鼓鐃吹,建齋誦經,謂資冥福,竟視為一定常經,幾於賢智不免。噫!是遵何道歟,志之以俟復古者裁正焉。」
這里講的是清朝時在松滋地區,人死之後並不急著埋葬,停放棺材,或淺埋,然後再次開館更換葬服,並請人在旁做法。
當時的記錄者就已經開始批評這種風俗會使故去者不安,也不符合儒家一貫奉行的入土為安的原則。但是到了今天,這一風俗非但沒有象作者希望的有復古者進行裁正,反而越演越烈,據當地老人介紹,在松滋,病人彌留之際,其親屬要請健壯男子手執刀劍,圍坐在病床前,還在床上罩上漁網,說這樣可以阻止「無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卻刻在門外燒「落氣紙」,這是給陰差送的草鞋費,讓他在押送陰魂時不要太粗野;人們還要請僧道「開路」,燒紙轎、紙馬供死人代步用;「開咽喉」目的是讓死者在陰間也能進食。這些當代的風俗,顯然都是過去「鍾鼓鐃吹,建齋誦經」演化的結果。除此之外老人去世後,稱為「白喪」,親戚朋友皆喪吊念,除送紙香、蠟、鞭進行祭奠外,一般是送錢,城鎮則送花圈表示悼念,也有送輓聯或挽幛的。
4
祭禮。 喪有成服祭,發引祭,牲用羊豕,佐以庶羞。平時,大夫士庶皆祭於寢,案置主,昭穆以序,列獻用熟。令節,雞、豚、鮮、薨(存疑)咸具。士大夫朔望盛服,如吉祭;忌日,素服、素食。
祭禮這一禮節在漢民族地區,因為歷史的原因已普遍消失了,也許在日後受到台灣回大陸祭祖的風氣影響後,有望恢復這些先前的傳統。

松滋歲時民俗

以下全部引用自《松滋縣志》:
正月 「元日」夙興,長幼以序拜祖先、上下神祇,子弟拜尊長,飲屠蘇酒,然後里人更相造拜。市皆闔戶。是日不灑掃,取畜藏也。朔之三日,爇褚幣,送祖先,祭門神,士民各就本業。「立春」先一日,邑令率僚屬迎於東郊,騶從鼓樂,士民連袂觀,以五穀擲土牛。越日,邑令祀太歲畢,持赭鞭擊土牛以送寒氣,是日,送小春牛,細民以其色占豐歉水旱。「元夕」,張燈度曲,步月踏歌。或拈詩藏謎,招人猜索,謂之「打燈謎」。是月,山農植松苗。

二月 長吏試耕於藉田,勸農。兒童放紙鳶。「社日」,祀社賽會,飲宴為樂。田家多以是日浸谷種。
三月 「清明」插柳,標掛紙錢於先墓,具酒果拜掃焉。前後各三日修墓,謂無禁忌,惟「清明日」忌掃墓,不解何義。
四月 農家始布穀。
五月 「端午」,簪艾,飲菖蒲酒,采葯草。屑雄黃和酒灑房室,點小兒額,謂辟疫;或以大黃刻小葫蘆及獼猴系小兒臂。啖角黍,更相饋遺。江濱競渡,歲以為常。
六月 六日,曝書及衣物,謂辟蟲蝕也。又相傳是日壓桑條,來春截而栽之則耐久不蛀。
七月 「七夕」,閨閣以瓜果祀牛女。「中元」,先期設香案祭祖先,封紙錢成帙,上書祖先親姻名號;夕至空地焚化,謂之「寄包袱」。新喪,則初十便祭。寺僧建「盂蘭會」,具酒食、褚幣饗冥漠無依者,如有司之祭厲壇也。
八月 二日祀社,如仲春。「中秋」,棗栗、菱芡皆登於市,合餅餌,設以慶月,兼贈姻黨。是夕,有「送瓜」、「摸秋」等俗。
九月 九日,士人登高,飲菊花酒,嘯詠為樂。
十月 是月樹麥已畢,農功寢息,始修築塘堰。
十一月 「冬至日」,合祭祖先於祠堂,士大夫交相拜慶,庶民不與焉。
十二月 「臘八日」調粥,名「臘八粥」,以竹枝掃舍宇。二十三日,燔褚幣,具茗送灶神,銼草雜豆置諸地,謂「飼輿馬」,「除夕」接灶亦然,二十四日為「小年」。「除夕」,貼桃符,寫春聯。祀神及祖先畢,尊卑序飲,曰「團年酒」。是夜爆竹聲達旦,少長不寐以「守歲」。分給子女錢,謂「壓歲錢」。
現在這些歲時風俗大多都已經消失,比如正月里拜神、擲鞭土牛、占豐歉水旱,二月的藉田、勸農、「社日」,六月曬書物、壓桑條,七月七夕祭拜牛女,「中元」設香案祭祖,八月的「祀社」、送瓜、摸秋,冬至祭祖等。其中有一些是因為時代的變遷,象那些略帶迷信色彩的風俗活動,象祝禱、占卜來年風調雨順,乞巧祭祖這些,都被直接拋棄或簡化了。這也是受建國後唯物主義思潮的確立的影響。
另外有部分比如八月「送瓜」、「摸秋」等風俗,從建國後的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還能依稀發現它們的影子,但是隨著男女社交的開放和發展,這些風俗也順利地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任務而退出了舞台。
保留得最為完整的應該屬十二月時節的各項習俗,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現存民俗和過去基本無二,甚至略有發展,更加熱鬧完善。列舉如下:
春節俗稱過年,自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二十三天,活動繁多,熱鬧非凡。

(1)送灶神:臘月二十三,相傳為司命菩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善惡之日,各家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家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家,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家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2)過小年,臘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稱過小年。民間各種游樂活動多從此日開始,俗曰「鬧春」。相傳此日高客子(老鼠)過年(亦有說過喜會),不宜吵鬧,應早睡,保持安靜。否則,「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

(3)忙年:臘月三十前,「家家戶戶過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打掃衛生。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俗語曰:「二十八,洗邋遢。」

(4)團年:臘月三十為大年,在外行人皆趕回家中團年,俗稱「鴉鵲老鴉都有個三十初一」。團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團年的。團年前,先用豬頭、豬尾、大蒜敬菩薩,燒香鳴炮,然後閉門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團年。席上唯團年魚不能食用,留至來年吃,表示「年年有餘」。吃團年飯的時間較平時吃飯的時間長,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隨便下席。吃完團年飯後,開門納財,俗稱「開財門」。傍晚時分,上祖墳送燈亮。

(5)守歲:相傳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視,清點人丁。為讓神仙知道人丁興旺,各家各戶用在樹蔸生旺火,合家通宵敘談,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窩(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會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頭)里。俗語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你守菩薩爹爹一夜,菩薩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曉,合家穿上新衣,洗凈手臉,然後大開正門,選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畢,帶柴(財)蔸進屋,緊閉大門,俗稱「緊財門」。進屋後,媳婦給公婆篩糖茶或蛋茶,長輩接受晚輩禮拜,亦給年幼兒孫「壓歲錢」。80的代,城鎮多零點出行,中央電視台午夜鍾聲響後,鞭炮煙花齊放,一片歡騰。

(7)拜年: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但若有親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稱「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後親友鄰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稱曰:「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此間,獅子、龍燈、三棒鼓、道情、說鼓、地花鼓、竹馬等沿門鬧春。

(8)送年:正月十五,過年結束,城鄉皆舞龍玩獅慶賀,家家戶戶吃元宵、點夜燈,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解放後,農村僅點夜燈,顯得較平淡。城鎮較為熱鬧,煙花鞭炮,舞龍玩獅,張燈結綵,盛於解放前。

在用松滋現在的風俗和清朝年間編訂的《松滋縣志》中的記載進行對比後,我再談兩點過去曾經在松滋地區出現過,但書中沒有記載的當地的獨特風俗。

1、松滋說鼓子。民間曲藝,又名說鼓。清同治年間開始在荊州松滋西齋、街河市、楊林市一帶流行。說鼓藝人沿門說唱謀生。最初,只一人打鼓說書,既無唱腔,又無伴奏;後逐步發展為兩人演唱,一人打鼓說書,一人吹嗩吶伴奏,並與說書人插白答問。嗩吶曲牌有"水波浪"、"六字調"、"慈相憐"等。音樂分兩大類,即吹奏牌子曲和唱腔曲牌。1949年後,對松滋說鼓進行了搜集整理。1973年又進行了改革,韻白採用松滋縣南部方言,說唱並重,音樂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譜,除嗩吶伴奏外,還增加了管弦樂器,深受群眾歡迎。由說鼓藝人沈興亞改編並演唱的說鼓《老姨媽》,被湖北省電台錄音播放;《「苕」老表》參加湖北省百花書會演出,獲創作表演一等獎。
這在一個松滋人的筆下也有記載:我成年前的所有記憶都留在了家鄉松滋,具有地方風味的鬧年風俗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每年臘月三十吃完團年飯,一發一發老人和小伙便輪番上門來打「蓮花鬧」、拍「漁鼓筒」和跳獅子了。這種夾雜著鄉土文化,又具有娛樂性的鬧年方式頗受人歡喜。80年代,10多歲的我只要聽到外面傳來「漁鼓筒」和「蓮花鬧」的聲音,就會跟著他們唱了這戶唱那戶。接受了他們「拍打」的人家是要給錢的,2分錢5分不等,要是遇到哪家吃商品糧的,一出手就是幾斤穀子或幾包煙。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蓮花鬧」更是不得停歇。要是遇上哪家辦喜事的,準是唱了新郎唱新娘,唱了父母唱親戚。打完一天,這些藝人尺把長的布袋子里都裝得鼓鼓的。
然而這當年唱「說鼓子」或是打「蓮花鬧」、「滾燈舞」這些風俗今天都淘汰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起來了。原因很簡單,主要是這些行為的產生是由於人民的極端貧困,無錢生存而自發進行的一種討錢方式。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急劇提高,再也不需要用這樣的方法謀生存,這一看起來司空見慣的民俗形式也就被老百姓自然遺忘了。
2、松滋歌謠。松滋歌謠,來自民間,既有章曲者歌,又有無章曲者謠,內容極其豐富,且形式多種多樣。現已發掘出來的主要樣式有:山歌,田歌,號子,小調,燈歌,風俗歌,時政歌,兒歌等。在音律特徵上以五聲為最多。在曲調和句式結構上,有一句式、上下句式、三句式、五句式,還有六、八句式等。詠唱時,常有擴充的襯句、趕句、穿句出現。
山歌主要流行在縣南山區與丘陵一帶。種類繁多,按勞動工種分,主要有放牛歌,放羊歌,砍柴歌,栽秧歌,趕仗歌,馱運歌;按歌詞內容而定,可分為景物歌,幻想歌,抒情歌,愛情歌;按腔調又可分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歌詞言簡意明,通俗易懂;曲調自由奔放,高亢悠揚,節奏舒緩,長於抒情。演唱時,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或一人領唱,多人合唱。如:隔山隔嶺隔個岩/唱起山歌情滿懷/黃鶯攀的是杜鵑鳥/牛郎只為織女來/不是知音口莫開。
田歌是人們在田間邊勞動邊唱吟的一種民歌。有30餘種曲牌,分為高腔,平腔,低腔三大類。高腔有揚歌,趕歌,二接頭,三接頭;平腔有載秧歌,扯草歌;低腔有當當子歌、散句等。人們在田間勞動,人多時請來鑼鼓手在田邊敲擊鑼鼓,請歌師領唱,以歌聲鼓勁加油,聲勢激越。如《載秧鑼鼓》:鼓兒曬得焦/三十六道銷/拉到田中打/打得好熱鬧。秧兒載得嫩/上的豬欄糞/載的月半行/長得像芭芒。
號子形式多樣,有打夯號子,船工號子,放排號子,扛包號子,挑運號子,拉鋸號子,榨油號子,多達20餘種曲牌。號子一般無固定內容,大多根據勞動環境即興而作;曲調一般固定,旋律優美;腔調具有地域特點。如:日落西山又轉東/老闆東家早放工/我說你呀是條牛/莫把月亮當日頭。
小調又稱小曲,是常見的一種抒情短歌。有的是婦女紡紗織布,綉花做鞋時哼唱,也有的是中老年人在田頭、禾場小憩時輪唱、合唱。腔調柔和,旋律委婉,節奏感強。如《綉腰帶》:一綉腰帶紅絲飄/腰帶綉起郎的腰/腰帶亂噠紅線在/現出奴家手投在。再綉腰帶兩面黃/腰帶上面綉天堂/天堂外面綉大姐/天堂裡面綉情郎。腰帶綉的五花角/綉上長江一大河/長江上面綉大姐/長江下面姐妹多。
在松滋歌謠中,還有大量的風俗歌,兒歌,既反映了地域風情,又對兒童和青少年有重要的啟蒙教育作用。這些歌謠,世代相傳,承襲不絕,充分顯現出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家庭,社會,愛憎情感密不可分的特徵,表現美,嚮往美。換句話說,人的一生,從搖籃曲開始,到葬喪歌止,無處不有歌謠伴隨。

松滋歌謠如此豐富,卻為何不見史冊,我認為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歌謠風俗出現在1869年之後,所以書中不見記載,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因為松滋歌謠據考證,皆有一定歷史,不是新創造出來的;第二,過去這些內容在當時看來不屬於民俗的一部分,總所周知,古時專門設有樂府一類機構收集各地民謠,所以民俗書中不見記載;第三,民間歌謠在統治者的眼中是傷風敗俗,不上檯面的事情,《松滋縣志》中也就不見記載了。

閱讀全文

與松滋的這些文化瑰寶你了解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