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茶文化是什麼,茶葉包裝又如何體現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寶貴財富,包裝最好體現出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❷ 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傳承六堡茶文化,提升六堡茶文化品牌價值,促進六堡茶文化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六堡茶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六堡茶文化,是指梧州市各族人民長期從事六堡茶生產經營活動形成的,具有獨特地理人文特性和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各類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第三條六堡茶文化保護應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循重點保護、活態傳承、促進發展、合理利用的原則。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六堡茶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組織編制六堡茶文化保護規劃。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六堡茶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開展六堡茶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第五條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六堡茶文化保護工作,履行以下職責:
(一)宣傳、組織實施六堡茶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
(二)編制、實施六堡茶文化保護規劃;
(三)指導、監督六堡茶文化保護工作;
(四)組織開展六堡茶文化調查、保存、研究、傳承、傳播、交流、利用等工作;
(五)編制、管理六堡茶文化保護名錄;
(六)依照職權組織評審、推薦六堡茶文化申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
(七)開展與六堡茶文化保護有關的其他工作。
農業農村、林業、水行政、市場監督管理、發展改革、教育、工業和信息化、民族宗教、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綠化、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本行政區域內六堡茶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第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六堡茶文化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設立六堡茶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用於支持茶種植基地建設、種質資源保護、文化傳承和品牌保護等工作。第七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參與六堡茶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
鼓勵和支持六堡茶行業協會、商會開展六堡茶文化交流活動,規范行業行為,推動行業自律和品牌建設。第八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對在六堡茶文化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或者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保護與傳承第九條蒼梧縣六堡鎮為六堡茶文化核心保護區。第十條六堡茶文化核心保護區的保護規劃在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和約束下由蒼梧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市人民政府審批,並向社會公布。第十一條在六堡茶文化核心保護區內從事建設活動,應當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保護規劃的要求,體現六堡茶文化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不得破壞六堡茶原生態環境。第十二條六堡茶文化核心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擅自開山、採石、開礦、取土、毀林開荒等破壞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行為;
(二)擅自佔用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林地、濕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產、儲存爆炸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工廠、倉庫等;
(四)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第十三條其他六堡茶文化資源豐富、空間分布集中的區域,可以由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六堡茶文化保護區。六堡茶文化保護區管理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和公布。第十四條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定期會同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對六堡茶文化資源進行普查、收集、整理、評估、認定。第十五條文化主管部門發現瀕臨消失或者毀損的六堡茶文化資源,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及時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第十六條市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六堡茶文化保護名錄,將下列資源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一)六堡茶茶道、茶碼頭、茶園、茶廠、茶倉、茶行、茶亭、茶碑,以及風雨廊橋等其他與六堡茶相關的史跡、建築;
(二)六堡茶相關種植、採茶、制茶、陳化、倉儲、運茶、品茶技藝以及茶籍、茶禮服飾等作為歷史文化載體的實物;
(三)六堡茶相關的詩詞、美術、書法、歌舞、戲劇、曲藝和雜技等文化藝術作品;
(四)六堡茶文化活動、茶禮、行規等文化民俗;
(五)其他文化資源表現形式。
名錄內資源屬於文物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有關規定。
六堡茶文化保護名錄及其管理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公布。
❸ 茶文化的問題
中國的茶文化起源於西周,主要的是在喝茶的基礎上悟出"道"來!
❹ 中國茶文化的茶文化的功用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社會文明進步與經濟發展作用很大。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如何進一步弘揚茶文化,發揮茶文化在大茶業中的積極作用,也是值得考慮的重要問題。
一、歷史的回顧
1.說起茶的發現,人們會自然地想到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然而把茶作為飲料、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真正有歷史記載的還應該從西漢算起,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和記載,充分證明了當時飲茶風俗的形成和茶葉市場的存在。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為貢品。魏晉南北朝時一些有識之士「以茶養謙」巳成風氣,如晉吳興太守陸納已養成只招待茶水的習慣,客來敬茶這也許是最好的例證。
2.唐代是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陸羽《茶徑》系統總結了唐代及其發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也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及其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視飲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而且非常講究飲茶用具和煮茶的藝術,可以說中國的茶道、茶藝從此產生。當時比屋皆飲的民間茶俗,乃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3.到了宋代,茶葉生產進一步發展,飲茶更加普及,作為貢品的建州龍團鳳餅更是花樣翻新。宋徽宗皇帝趙佶著《大觀茶論》,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親自寫茶書的皇帝。跟隨其後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紛紛寫詩作茶畫。同時飲茶藝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點茶」技藝進一步規范,「鬥茶」之風盛行,佛門茶事興旺,飲茶技藝也隨著佛教的傳播而迅速走也國門傳至海內外。
4.明清時代散葉茶迅速發展,多茶類的結構逐步形成,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茶具等也應運而生。客來敬茶、以茶待客風氣更為普及,都市茶館林立,利用茶館休閑、談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館文化教育得到發展。
二、中華茶文化的內涵、形式和社會功能
1.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意義十分深遠。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包含著茶葉生產消費及其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2.茶文化教育的表現及存形式,既有物質形態的,也有精神形態的。表現為物質形態的,諸如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和茶藝表演等等。表現為精神形態的,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等。
3.由於茶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華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傳統的茶文化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系,向來就是非常密切的,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發展至現代,茶的社會功能更加突出,歸納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頂: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示禮、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為模、以茶養性、以茶為媒、以茶祭祀 、以茶作禪、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獻藝、以茶旅遊、以茶做菜、以茶為食、以茶設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葯。
以茶會友:客來敬茶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朋友相見,飲茶敘事,新切祥和。
以茶聯誼:各種聯誼活動,採用茶話會的形式,既莊重又生動活潑。
以茶示禮:親友相見、人際交往,無論是多麼莊重的高級會談或是重要會議,每人清茶一杯,顯示了一種尊敬的禮儀。現代社會以工為禮品者顯得高尚。
以茶代酒:從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現代人際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實在是高尚之舉。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潔,是反對鋪張浪費,提倡清廉的重要舉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國當代茶人著名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國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為模:以茶的奉獻精神為模,倡導做一個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養性:從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養性,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
以茶為媒:中國歷史上茶與婚姻關系密切,以茶聯姻、婚嫁用茶的傳統流傳至今已成習俗。
以茶祭祀:中國民間的喪祭活動,很多仍流傳用茶作祭品的習慣。
以茶作禪:自古就有「茶禪一味」之說,寺院茶道的禪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儀式。
以茶作詩:歷代詩人作茶詩者很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以茶作畫:歷代描繪茶會、烹茶、飲茶等內容的書畫較多,藝術價值較高。
以茶歌舞:以採茶、飲茶等內容的歌舞較多,生動活潑。
以茶獻藝:各種流派的茶藝表演具有欣賞價值,不少茶類、地區、民族的飲茶習俗,藝術化以後,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以茶旅遊:茶鄉旅遊是現代旅遊業中的特色旅遊項目,游名山、觀名寺、飲名茶三位一體,很受歡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有以鮮茶做菜的習俗,茶文化活動頻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譜也是豐富多彩的。
以茶為食:將茶添加於食品飲料中食用,逐漸流行起來,茶葉口香糖、茶葉蛋糕、茶葉面條、茶酒等都已被人們接受。
以茶設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飲茶與吃小點心結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歡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飲茶健身是很多飲茶愛好者的切身體會。
以茶制葯:將茶葉中具有葯效功能的物質分離提取出來,製成防病治病的葯物,這是茶對人類健康的新貢獻。
綜合上述茶的主要社會功能,可以認為,茶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其影響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1.以茶會友,以茶聯誼,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提倡「和主貴陽市」,雙月刊一步增進友誼,調節社會人際關系。
2.以茶代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養性,能擔提高人們的思想水平,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3.經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禪結合,發揮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託作用。
4.以茶作詩作畫,以茶歌舞,經茶獻藝,茶鄉旅遊,倡導高雅的藝術享受,美化人們和生活。
5.經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設宴,提倡茶為國飲,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6.飲茶健身,以茶制葯,發揮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7.弘揚茶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21世紀茶業的發展。
弘揚茶文化的總體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作出貢獻。具體到茶行業本身,弘揚茶文化應該是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因此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弘揚中華茶文化,其目標是:促進茶葉消費增長,有益人類心身健康,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圍繞這個目標,當前及下個世紀初應該開展的工作主要是下列幾個方面:
1.挖掘和整理茶葉史料,建立中華茶文化寶庫
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歷代茶人著書立說,積累下來的茶葉歷史資料是很多的,包括茶書、茶詩詞、茶書法、茶畫、茶歌茶舞、茶的歷史文獻、地方誌中有關茶的記載等,內容非常廣泛。如能下力氣花工夫把它們整理出來,這將是中華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寶庫,也是弘揚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2.發現和保護中華茶文化教育的歷史遺跡,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
中國茶區遼闊、歷史悠久,各地有待挖掘和保護的與茶有關的歷史遺跡很多,如摩崖石刻、建築、古墓、器具、碑、亭、井、園、樹等,凡有保存價值的,都應力求保護好、管理好。而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配套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既可擴大宣傳,又可增加經濟收入。
3.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識
弘揚茶文化,不應只局限於茶界與文化界的小圈子,而應該利用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使更多的飲茶愛好者和消費者不斷增長茶文化的知識更新,從而促進茶葉消費。
4.倡導茶人茶德精神,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究竟應歸納為那必個字或那幾句話,還沒有統一的說法。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庄晚芳提倡的「廉美和敬」,筆者曾建議和「理敬清融」。雖然提法各有側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些茶人、茶德精神,凈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5.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豐富茶葉產品市場
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的工作,各地已經廣泛開展,這項工作必須依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不要一律只採單芽茶,而是要面向大眾消費,創立名牌,把高質量高效益作為追求的目標。
6.培訓和規范茶藝茶道,引導茶藝館健康發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各地飲茶技藝不盡相同。各地涌現出來的各種茶館和茶藝館如雨後春筍,檔次雖有差別,但都應該以滿足各種消費群體的正當需求為目標,因此引導消費者如何科學地泡好一壺(杯)茶,如何欣賞飲用它,充分發揮茶的飲用價值,這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至於茶道茶藝表演,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規范可以保留,但不要提倡都得這樣慢吞吞地去飲茶。中國老百姓長期沿用匠隨和的飲茶方式仍然是屬於老百姓自己的最好方式。
7.擴大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友誼,促進茶葉貿易的發展
中華茶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而且已經對世界茶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國際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動,有利於增進友誼、促進和平事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國多種多樣的茶葉產品,促進國際茶葉貿易的發展。8.加強茶與健康的科學研究,促進茶葉消費
飲茶有利於健康,這是人們的共知。但是茶的保健功能究竟有多大,如何正確、科學地飲用才能達到吩的效果,不同消費者,身體狀況不同,如何選用茶葉等等,都有待於加強科學研究。只有把這些通過研究獲得的科學知識,通過各種渠道普及到普通消費者,才能真正促進茶葉消費。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與作用,必將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促進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對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❺ 中國茶文化在當代如何有效傳承
首先,弘揚和發展中國茶文化要突出民族特色。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寶藏,是發展當代中國茶文化的主要源泉。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突出民族特色,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
二、積極宣傳, 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傳承茶精神, 弘揚茶文化。茶是全球公認的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一種天然、營養、保健飲料。加之茶產於中國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喝茶的好處和中國的茶文化,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宣傳茶文化;通過文化宮、文化館、文化專題演出、文化下鄉等文化宣傳陣地加強茶文化推廣;還可舉辦茶文化知識專場講座等。要大力倡導茶為國飲,「公家」要做好帶頭作用,把茶宴、茶會列入機關、事業和企業迎賓待客的禮遇。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文明的茶文化活動並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我國民族眾多,飲茶風俗各異, 不同的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因此, 首先應因地制宜, 建立反映當地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和場所, 使茶文化在祖國大地各處都有展示的場所。其次,可創辦茶文化論壇,舉辦茶文化知識展覽、茶藝表演等;舉辦以茶文化為題材的詩、書、畫、印、聯展出;
舉行以品茗為主題的詩歌、書畫創作等活動;舉辦「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比」、「茶王賽 」、「
茶藝表演大賽」等活動。以提高我國茶文化的社會影響,創設良好的茶文化氛圍,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茶文化。
四、提倡生活茶藝,把茶文化向城鄉、家庭和社區滲透。要弘揚和發展茶文化,必須發動廣大民眾參與進來。茶文化可以成為社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以組織社區居民學習品茶知識, 學會泡茶技藝, 還可組建茶歌茶舞表演隊, 舉辦家庭茶藝大賽等活動, 提倡 閑時泡壺茶 活動等。
五、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要靠他們承前啟後、發揚光大。弘揚茶文化應從娃娃抓起。為此, 可以結合學校課程的改革, 把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中國茶文化藝術地、和諧地融化到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中去,開展少兒茶藝,培養青少年對茶的興趣。讓學生學習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學習茶德,體會飲茶精神, 陶冶情操, 升華愛國感情。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也有助於培養10 年、20 年以後的茶消費群體, 開拓未來的市場, 使茶文化事業後繼有人。
六、加強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中國的茶文化弘揚和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現在我國茶業相關人才比較緊缺,素質也不高。在茶樓里,多數員工並不具備茶文化和茶藝基礎素質;外地客人有興趣了解一下茶知識,多數也是一問三不知。因此國家和企業都應該重視對茶業人員的培養和建設,鼓勵支持一些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相關專業、舉辦茶業人才培訓班等。
七、把茶文化實踐應用於發展地區經濟,鼓勵發展茶產業,大力開發以茶為主的旅遊產品。如觀賞茶藝表演、品名茶、觀看茶歌茶舞、觀賞選購茶具、品嘗茶餐茶菜、自己動手學制茶學泡茶、參觀和考察茶文化遺跡等, 不僅會給國內外遊客帶來新鮮感、愉悅感,滿足了遊客探奇求知的心理 ,還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
八、加強茶文化的研究,交流與合作。我們要研究挖掘古代燦爛的茶文化並加以繼承和創新,同時還應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國內外茶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要學會「 拿來」 取他人之長, 補己之短,做到吸收、創新具備。
總之,弘揚和發展中國的茶文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最根本是要突出民族特色,還要有創新意識,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原茶文化。要融合現代文明,使茶文化突出現代文明、先進文化特色。弘揚和發展茶文化應直接與茶業發展相連,注重人才培養建設和國內外交流合作等。
❻ 論述如何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茶文化
當今世界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中國也正在締造和諧社會。與世界和平與和諧社會相一致,中華茶文化的作用顯得格外突出。在歷史上,中國茶文化曾經載譽著和諧社會的使命,羽化於山川異域,慧澤於民俗風情,讓無數人從茶的「和諧」中得到熏陶。茶成了傳播中華文明及其禮儀規范的媒介。在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宏大工程中,繼承和發揚中華茶文化,對於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建設和諧社會,仍然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推動中華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促進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茶的溝通能力會更加明顯。在這個意義上說,茶是和諧社會的文明通道。
一、茶文化與文明修養
從功能上講,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腦開智的功效,經常飲茶可使人神采煥發;茶還具有明目養顏、涵養神思的作用,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民間有「食怡養身,歌怡養心,茶怡養筋」的說法,這實際上是調養家的養生格言。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證明,茶葉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顏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經常飲茶,能調節人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提高身體素質。況且,茶是一種大眾飲料,人們在日常飲用中即可達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飲用量,減少其它酒類飲料、碳酸飲料和化合飲料的飲用量,將會有效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果我們從人的身體感受方面來觀察飲茶活動,會發現茶本身含有興奮因子,但這種興奮因子不會使人失去理智,相反,還會使人更加明睿。這是茶在物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人們飲茶,可以體驗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氣有所消,厲者聲有所減,心情煩悶者能夠得到舒緩,情緒波動者可以調解而靜化。學界曾有「快日明窗閑試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聯語,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養情調;又有「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的詩詠,體現出飲茶者知識境界。這說明茶對人的精神有調節作用。中國自古流傳的品茶、點茶的操作模式,從烹茶和茶藝的結合中增加飲茶者的感受。比如說點茶,內容很豐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錄》中,已將點茶技藝分為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盞、點茶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講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說:一沸,「沸如魚目,微微有聲」;二沸,「邊緣如湧泉連珠」;三沸「騰波鼓浪」。水在剛三沸時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見《茶經?五之煮》)。南宋羅大經認為,點茶應該用「嫩」的沸水,「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鶴林玉露?茶瓶湯侯》)。因此,他主張在水沸後,將湯瓶拿離爐火,等停止沸騰後,再沖泡茶粉。這樣才能使「湯適中而茶味甘」。正式點茶時,先將適量茶粉用沸水調和成膏,再添加沸水,邊添邊用茶匙擊拂,使茶湯表面泛起一層濃厚的泡沫(即沫餑),能較長時間凝住在杯盞內壁不動,則為成功。人們之所以這樣用心地對待飲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區,中國人有著不同的飲茶風習。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風味和文化格調,他們在茶室中不但擺設茶品茶點,還增加曲藝、戲劇和綜藝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還有人引入了禪茶模式,利用佛光禪韻來烘托飲茶情調,給人以度身世外、凈化心靈的感覺。北京茶館業主喜歡營造靜心品茗的氣氛。上海在飲茶風格方面更顯 「精緻」,不但對茶葉本身相當挑剔,而且講究茶舍茶具,海派飲茶「精緻」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樣秀美。廣東人所說的飲茶還包括吃點心和聊天的意思,他們理解的「茶」,其范圍要比外省為廣。由於經商成風,人們喜歡到茶樓談生意,茶樓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個聯絡點和接待處,一般說來,廣東大茶樓都修得很氣派,要想在廣東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還要講究一點排場。然而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看,任何地區的茶文化都是和諧的、文明的。
中國茶文化的和諧氛圍並非空穴來風,它是在中國儒家文化熏陶下才培養得如此和諧。眾所周知,孔子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社會上進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們的行為規范上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無論從哪一個切入點進入中國文化,都離不開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在法國巴黎發表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2500年前孔夫子那裡去尋找智慧。」實際上,中國茶始終感悟著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就一定會發現,飲茶本身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孔子倡導的「仁」的博愛准則和「禮」的行為規范,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陶熏。孔子之「道」已經穿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們倡議,用「孔子茶道」來充實中國茶文化,強調茶之有「道」為孔子之「道」,我們於此所得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歷史的冠名權,更是一種思想理念的張揚。就算孔子當時未飲茶,中國茶文化的生成與發展也從未脫離過先哲定義的軌跡。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茶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強烈感情與先哲智慧,同時也讓孔子思想在另一個領域內獲得釋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揚孔子,應該是一個主渠道,同時也加強文明修養的一個好方法。
總之,茶對於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對人的個性修養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諧的環境里,茶自然會成為文明的調合劑。
二、茶文化與人際關系
人們飲茶之際,可以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跨越隔閡的交流氣氛。茶的那種平和清淡的自然秉性會與人們追求和諧的要求息息相通。人際關系可以因茶而生緣,因茶而更加融洽。社會上的茶室大多是寧靜的場所,為人們提供了祥和安逸的交流環境。記得一首當代《茶室銘》有雲:「斯是茶室,唯茗德馨。龍井西湖綠,觀音碧螺春。普洱興鴻儒,往來聚嘉賓。可以健身心,侃茶經。仰清泉之潤耳,仰國門之昌隆。敬茶神明!」來到茶室,誰都不會惹是生非。茶在人際交往的連接帶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沒有的潤滑作用。俗話說「以茶會友」,其中就體現著交際的功能。
與之相比,酒雖然是用途更廣的飲料,文化寓意也很深遠,然而酒給人的刺激力過分強烈,不知有多少人因酗酒而鬧事,酗酒而傷身,但從未聽說過飲茶而引起的負面作用。這說明酒與茶在人際關系方面具有不一樣的行為取向,二者之間區別甚大。「茶為韻清常注盞,酒因氣烈再添杯」,這句聯語也反映出兩種飲品的不同作用。
圍繞著飲茶中的人際關系,我國茶界創造出飲茶的交際藝術,這種藝術與飲酒相比,具有更高雅的文化境界。飲酒者一般在興奮中相互溝通,而飲茶則在平靜中享受交往的樂趣。中國過去流行的「鬥茶」就是一種交流活動。盡管有人把鬥茶活動稱為「茗戰」,帶有比賽性質,但仍屬於心靈溝通的交往,並非單獨的爭強好勝。宋人唐庚《鬥茶記》所記:「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的做法就充滿著樂趣。范成大《題張氏新亭》詩有雲:「煩將煉火炊香飯,更引長泉煮鬥茶。」宋代鬥茶,除比試茶湯的色澤之外,還要比試沫餑的多少和停留在懷盞內壁時間的長短,而「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格調甚高。過去鬥茶,人們總要相約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雖較輸贏,卻無爭奪。這種鬥茶,只能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不會引起糾紛。
茶文化中的游藝活動很多,這些活動大都能夠活躍人際關系。宋人陶谷《荈茗錄》說:「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指的也是烹茶游藝。楊誠齋寫有《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詩,表述了烹茶游藝的無窮樂趣:「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著善幻。紛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當響答。紫薇山人烏角巾,喚我起看清風生。京塵滿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漢鼎難調要公理,策勛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與寒儒,歸續茶經傳納子。」由此可見,無論你開展什麼樣的茶文化活動,收獲的都是和諧。
提倡和諧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氛圍基礎,而茶文化可以構建這種氛圍。應該看到,由於經濟條件、社會地位、文明修養的差異,各階層之間人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無論你怎樣調節,都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沒有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的情況下,用茶文化去引導人們自我修養和人際溝通,可起到調解和整合的功能。茶文化強調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培育感情,從而生成與人為善的道德情操和兼顧他人的處事准則,以至於在處理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時,能夠互諒互讓。如果我們把茶的交際功能擴大,一定能夠產生和諧的效果。
三、茶文化給社會帶來和諧理念
茶還能夠傳遞社會理念,並與古老的文明傳統相吻合,通過哲理的感悟,輕輕地融入當代人的心靈。茶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在賦於人們「節儉、淡泊、樸素、廉潔」等人格思想的同時,處處與中國哲學思想交融。比如說,中國孔子茶道就是我國茶文化的承傳方式,它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華,充滿了智慧的思辯,沉積了厚重的道德倫理和人文追求,它通過茶的滋潤來打動人心,並用一個「和」字來釋放傳統哲學思想理念。當人們通過孔子茶來感悟社會的時候,心情會顯得格外穩定,表現出更多的親和力。
如果我們穿透茶生活的時空隧道,我們會發現,飲茶本身不但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無數細胞,而且攜帶著中國人的博愛准則,這與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感情交流與禮節文明是那樣天人合一,以至於所有飲茶的中國人都能無形地感受到一種文化的熏陶。飲茶活動往往以自我修養為根基,展示出那種淡泊、寧靜、高潔和樸素的心態,創造出與人為善的氣氛與環境。圍繞著飲茶,中國人啟動過無數的文化智思,開展過各種各樣的茶文化活動,使飲茶最終沖出了飲料的物質層面,轉化成一種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而且進入了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飲用過程中,通過文化的加工和提煉,衍生了眾多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積存了厚實的茶文化,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在享受飲茶品茗的樂趣時,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內含,這樣有利於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總94期)刊登過訪問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為《茶應成為「國飲」 》,文章中說:「新世紀以來,一種全球范圍的對茶的重新認識給中國茶葉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提倡茶為國飲,讓茶在服務人類健康、弘揚民族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已成為重要課題。何為『國飲』,就是要通過推廣,讓飲茶不僅成為中國的一種民族習俗,而且在國際上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徵。」文章還從各個角度論證了茶為「國飲」的力點,分析了飲料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最後總結說:「茶的內在價值吻合了新世紀人類發展的內在需求。我們提倡國飲,是與倡導新生活、新價值觀聯系起來。……要通過茶內在精神的發掘,利用茶德來弘揚民族文化;要倡導以茶為禮,以茶待客,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要讓茶的開發與新科技、新產業、新消費方式結合,樹立品牌,不斷創新,這樣才能讓茶在新世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既然中國茶界已經把茶提升到「國飲」的高度,那麼,這個「國飲」稱號就理應給和諧社會灌輸文明動力,起到「國飲」應有的作用。
我們認為,茶應該成為「國飲」,畢竟茶是中國人的第一飲品(無酒精飲品),況且中國又擁有著世界上茶消費群最多的人口,只是我們不能把「茶」這個世界上最聖潔最天然最有內涵的飲料僅僅放在物質消費的空間當中,我們還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貢獻給人類社會,讓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兩個領域內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國茶文化雖歷經千載滄桑,卻歷久彌新,在今天和諧社會的構造中,一定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因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和諧文化。我們都知道,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無論從人際關系方面講,還是從人與自然方面講,誰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可這樣說,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氛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應該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我們可以理直氣壯並且毫不誇張地說,茶文化帶來和諧理念將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將在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人文環境、生成文明世界的過程中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❼ 中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
中華茶文化的內涵、形式和社會功能1、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意義十分深遠。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包含著茶葉生產消費及其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簡而言之,茶文化教育是泄夭璧淖勻豢蒲в肷緇崢蒲Ш妥芎汀R虼耍�推淠諶荻�裕��ú璧睦�販⒄埂⑾八綴筒璧啦枰鍘⒉枋椴杌�枋�實任幕�逃�帳酢⒉櫨肷硇慕】檔戎疃嚳矯妗?2、茶文化教育的表現及存形式,既有物質形態的,也有精神形態的。表現為物質形態的,諸如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和茶藝表演等等。表現為精神形態的,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等。3、由於茶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華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傳統的茶文化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系,向來就是非常密切的,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灑詩茶」,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發展至現代,茶的社會功能更加突出,歸納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頂: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示禮、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為模、以茶養性、以茶為媒、以茶祭祀 、以茶作禪、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獻藝、以茶旅遊、以茶做菜、以茶為食、以茶設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葯。以茶會友:客來敬茶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朋友相見,飲茶敘事,新切祥和。以茶聯誼:各種聯誼活動,採用茶話會的形式,既莊重又生動活潑。以茶示禮:親友相見、人際交往,無論是多麼莊重的高級會談或是重要會議,每人清茶一杯,顯示了一種尊敬的禮儀。現代社會以工為禮品者顯得高尚。以茶代酒:從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現代人際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實在是高尚之舉。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潔,是反對鋪張浪費,提倡清廉的重要舉措。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國當代茶人著名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國茶德是「廉美和敬」。以茶為模:以茶的奉獻精神為模,倡導做一個正直清廉的「茶人」。以茶養性:從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養性,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以茶為媒:中國歷史上茶與婚姻關系密切,以茶聯姻、婚嫁用茶的傳統流傳至今已成習俗。以茶祭祀:中國民間的喪祭活動,很多仍流傳用茶作祭品的習慣。以茶作禪:自古就有「茶禪一味」之說,寺院茶道的禪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儀式。以茶作詩:歷代詩人作茶詩者很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以茶作畫:歷代描繪茶會、烹茶、飲茶等內容的書畫較多,藝術價值較高。以茶歌舞:以採茶、飲茶等內容的歌舞較多,生動活潑。以茶獻藝:各種流派的茶藝表演具有欣賞價值,不少茶類、地區、民族的飲茶習俗,藝術化以後,具有較強的感染力。以茶旅遊:茶鄉旅遊是現代旅遊業中的特色旅遊項目,游名山、觀名寺、飲名茶三位一體,很受歡迎。以茶做菜: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有以鮮茶做菜的習俗,茶文化活動頻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譜也是豐富多彩的。以茶為食:將茶添加於食品飲料中食用,逐漸流行起來,茶葉口香糖、茶葉蛋糕、茶葉面條、茶酒等都已被人們接受。以茶設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飲茶與吃小點心結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歡迎。以茶健身:已知茶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飲茶健身是很多飲茶愛好者的切身體會。以茶制葯:將茶葉中具有葯效功能的物質分離提取出來,製成防病治病的葯物,這是茶對人類健康的新貢獻。綜合上述茶的主要社會功能,可以認為,茶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其影響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1、以茶會友,以茶聯誼,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提倡「和主貴陽市」,雙月刊一步增進友誼,調節社會人際關系。
2、以茶代灑、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養性,能擔提高人們的思想水平,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3、經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禪結合,發揮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託作用。
4、以茶作詩作畫,以茶歌舞,經茶獻藝,茶鄉旅遊,倡導高雅的藝術享受,美化人們和生活。
5、經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設宴,提倡茶為國飲,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6、飲苛健身,以茶制葯,發揮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們匠健康水平。
7、弘揚茶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21世紀茶業的發展。 弘揚茶文化的總體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作出貢獻。具體到茶行業本身,弘揚茶文化應該是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因此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弘揚中華茶文化,其目標是:促進茶葉消費增長,有益人類心身健康,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圍繞這個目標,當前及下個世紀初應該開展的工作主要是下列幾個方面:1、挖掘和整理茶葉史料,建立中華茶文化寶庫
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歷代茶人著書立說,積累下來的茶葉歷史資料是很多的,包括茶書、茶詩詞、茶書法、茶畫、茶歌茶舞、茶的歷史文獻、地方誌中有關茶的記載等,內容非常廣泛。如能下力氣花工夫把它們整理出來,這將是中華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寶庫,也是弘揚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2、發現和保護中華茶文化教育的歷史遺跡,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
我國茶區遼闊、歷史悠久,各地有待挖掘和保護的與茶有關的歷史遺跡很多,如摩崖石刻、建築、古墓、器具、碑、亭、井、園、樹等,凡有保存價值的,都應力求保護好、管理好。而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配套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既可擴大宣傳,又可增加經濟收入。3、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識
弘揚茶文化,不應只局限於茶界與文化界的小圈子,而應該利用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使玩多的飲茶愛好者和消費者者不斷增長茶文化的知識更新,從而促進茶葉消費。4、倡導茶人茶德精神,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究竟應歸納為那必個字或那幾句話,還沒有統一的說法。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庄晚芳提倡的「廉美和敬」,筆者曾建議和「理敬清融」。雖然提法各有側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些茶人、茶德精神,凈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5、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豐富茶葉產品市場
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的工作,各地已經廣泛開展,這項工作必須依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不要一律只採單芽茶,而是要面向大眾消費,創立名牌,把高質量高效益作為追求的目標。6、培訓和規范茶藝茶道,引導茶藝館健康發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各地飲茶技藝不盡相同。目前各地涌現出來的各種茶館和茶藝館如雨後春筍,檔次雖有差別,但都應該以滿足各種消費群體的正當需求為目標,因此引導消費者如何科學地泡好一壺(杯)茶,如何欣賞飲用它,充分發揮茶的飲用價值,這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至於茶道茶藝表演,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規范可以保留,但不要提倡都得這樣慢吞吞地去飲茶。中國老百姓長期沿用匠隨和的飲茶方式仍然是屬於老百姓自己的最好方式。7、擴大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友誼,促進茶葉貿易的發展
中華茶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而且已經對世界茶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國際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動,有利於增進友誼、促進和平事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國多種多樣的茶葉產品,促進國際茶葉貿易的發展。 8、加強茶與健康的科學研究,促進茶葉消費 飲茶有利於健康,這是人們的共知。但是茶的保健功能究竟有多大,如何正確、科學地飲用才能達到吩的效果,不同消費者,身體狀況不同,如何選用茶葉等等,都有待於加強科學研究。只有把這些通過研究獲得的科學知識,通過各種渠道普及到普通消費者,才能真正促進茶葉消費。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與作用,必將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促進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對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FONT>
❽ 弘揚茶文化有什麼意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到處都散發著茶香。文化要以一系列生活方式來承載,茶文化承載的就是一種極富質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和平安康的時代。在中華文化里,茶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真正文明的飲料。茶藝是飲茶風俗和品茶技藝的藝術結晶,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意蘊。茶從早期的葯用到後來的飲用,文人士大夫起了重要的作用。唐代以後,文人士大夫飲茶非常注重文化品位,把飲茶當作一種高雅風尚,使得飲茶不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成為士大夫朝夕相伴的風雅趣事,出現了不少的茶詩、茶畫、茶經以及不少飲茶成癖的人。諺雲「三分解渴七分品」。當然解渴與品味的比例大小,隨社會文明和文化發展的不同而不同,社會愈向前發展,飲茶人的層次愈高,品味的成分自然就越大。總體上,對茶的旨趣源於飲茶人的心情與茶性的吻合統一,只有真正的嗜茶者才能獲得茶之韻味和樂趣。古人把品茶作為一種藝術修養,講求心平氣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養性,清靜心靈的妙處,「志絕塵境,棲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一、 茶文化對現代生活的意義: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與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靜、清、儉」精神,恰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相適應。因此,現代社會弘揚茶道有著積極、深遠的意義。
三千年道統在中國歷史上曾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現代在西方理性主義的沖擊下,亦曾被徹底否決。但當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矛盾沖突的日益加劇,天地人道和諧共處的問題已成為擺在人類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人類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期,機遇與危機都是前所未見的,人類生存狀態處於尖銳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類擁有徵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積累了超過以往世紀總和的物質財富,展現出十分誘人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異化程度有增無減,現代文明創造的物質力量已達到可於瞬間毀滅人類的水平,這是「外在危機」;同時.現代文明形成的種種異己力量也在摧毀人的心靈,導致人的異化,「使人背離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礙人的成長」,這是「內在危機」。於是,追求經濟增長、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三者協調共進的「可持續發展」,日漸成為世人的共識。人類的使命並不只是謀求在物質上掌握世界,從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意義上說,物質增長不是進步的目的,而只是未來進步的一個前提條件,通過這一手段的運用,使人類能夠在精神上掌握自身,達到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
茶道所蘊涵的超越、和諧、儉省等精神是值得我們大力弘揚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和諧」,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協調發展,即指從那種根深蒂固的動物性的、重佔有的、片面的生存觀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義與生命質量,強調人、社會、自然全面協調發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約束及調節機制與效應的屬人的生存觀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步調一致,做到當前發展與未來發展相結合,當代人利益與後代人利益相結合,發展經濟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相結合,使我們的子孫後代能持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同為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相輔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奮、粗獷、豪放的陽剛之秉賦,也需平和、寂靜、清悠、素儉、精進的陰柔之素質,陰陽共濟,剛韌並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養成。酒性為陽,飲酒助豪情,茶性為陰,品茶添清雅。一俠一隱,一個熱烈,一個冷靜,故茶對人性的完善,有獨特價值。
人們在功利生活中,難免產生浮躁、庸惰、焦慮、內心沖突等消極心理,心靈復歸清靜、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國正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躍遷,又值經濟體制轉軌,人們對競爭的激烈、生活節奏的緊張和人際疏離已有深刻體驗,故人性復歸的沖動尤顯迫切。茶的儉淡、精清、恬靜、沖和的特質,與此種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內容,應反映現實社會處境下人們的心靈渴求,引導人們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為人生旅途的「綠色棲所」:茶香飄處,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
二、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
茶源於中國,中國歷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情趣。盡管,在中國歷史上,富貴之家,過的是「茶來伸手,飯來開口」的生活;貧困之戶,過的雖是「粗茶淡飯」,但都離不開一個「茶」字。總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隨遇而安」。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樹原產地並不是只有中國一個,在世界上的其它國家也發現原生的自然茶樹。但是,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1、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把品茶作為一種藝術修養,講求心平氣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養性,清靜心靈的妙處,「志絕塵境,棲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2、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
3、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4、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為了飲茶止渴,也不是為了鑒別茶質的優劣。而是通過復雜的程序和儀式,達到追求幽靜,陶冶情操,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5、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茶本身也好,圍繞在它身邊的事物也好,都是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更加和諧的生活藝術,將其推廣,必有助於人類的和平與幸福。
中國茶文化是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范,是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人生等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到中國的哲學、社會學、文藝學、宗教學等多門類的學科。在經歷了千回百轉的歷史歲月後,中國茶文化帶著全部的文化密碼,橫陳在我們面前。漫長的歷史積淀使中國茶文化是那樣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廣袤和無限豐富性面前,我們難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❾ 茶文化和養生
如何品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瑰寶,如今茶文化更是風靡全世界。這不僅僅是因為喝茶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更因為品茶本身就是一種極優雅的藝術享受。本片將茶文化的妙處、茶道的的演示融於一體,既給您提供了一個了解茶藝這項高雅藝術的良機,同時,觀看本片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沏茶工序
一、燙壺: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鑒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
三、溫杯:
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
四、高沖:
沖泡茶葉需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稱"高沖"。
五、低泡:
泡好之茶湯即可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俗稱"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
六、分茶:
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
七、敬茶:
將茶杯連同杯托一並放置客人面前,是為敬茶。
八、聞香:
品茶之前,需先觀其色,聞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嘗,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視泡茶師一至兩秒,稍帶微笑,以示感謝。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瑰寶,如今茶文化更是風靡全世界。這不僅僅是因為喝茶對人體有很多好處,更因為品茶本身就是一種極優雅的藝術享受。本片將茶文化的妙處、茶道的的演示融於一體,既給您提供了一個了解茶藝這項高雅藝術的良機,同時,觀看本片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❿ 杭州市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傳承西湖龍井茶文化,保護和提升西湖龍井茶品質,加強西湖龍井茶品牌保護,促進西湖龍井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西湖龍井茶的保護和管理及相關活動。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西湖龍井茶,是指以西湖龍井茶產區的龍井群體種以及從龍井群體種中選育並經審定的適制西湖龍井茶的龍井43、龍井長葉等茶樹品種的鮮葉為原料,採用傳統的攤青、青鍋、回潮、輝鍋等工藝在當地加工而成,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品質特徵,符合西湖龍井茶標準的扁形綠茶。
本條例所稱的西湖龍井茶產區,是指西湖龍井茶鮮葉的來源地,包括市人民政府劃定的西湖龍井茶基地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以及基地之外,杭州市西湖區東起虎跑、茅家埠,西至楊府廟、龍門坎、何家村,南起社井、浮山,北至老東岳、金魚井范圍之內,由市人民政府認定的茶地。
本條例所稱的西湖龍井茶防偽溯源專用標識(以下簡稱西湖龍井專用標識),是指為了提升西湖龍井茶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能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專用於西湖龍井茶生產、銷售,具有防偽溯源功能的實物識別標簽。西湖龍井專用標識應當清晰,包含使用主體、年份、規格、編號、防偽信息等內容。第四條西湖龍井茶保護和管理工作應當遵循依法管理、綠色發展、品牌保護、行業自律、公眾參與的原則。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西湖龍井茶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聯動協調機制,統籌全市西湖龍井茶保護和管理事項,並建立工作考核責任制。
西湖區人民政府、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負責本轄區內的西湖龍井茶保護和管理工作,統籌協調本轄區內西湖龍井茶保護和管理事項。
西湖龍井茶產區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本轄區內茶樹種植、茶葉採摘、加工銷售等活動的服務、指導與監督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在街道辦事處指導下做好西湖龍井茶保護和管理相關工作,可以通過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對誠信守法經營作出具體約定。街道辦事處應當依法加強對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制定和落實情況的指導、監督。第六條市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負責本市西湖龍井茶保護和管理工作;西湖龍井茶產區所在地的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具體負責西湖龍井茶的種質資源保護、品質提升和西湖龍井專用標識管理等工作。
市場監督管理、公安、生態環境、文化廣電旅遊、規劃和自然資源、數據資源、教育、財政、氣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西湖龍井茶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第七條市標准化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農業農村等部門依法開展西湖龍井茶標准化建設,完善西湖龍井茶種植、採摘、加工、包裝、運輸、貯存等標准體系,定期發布西湖龍井茶實物參考樣,指導和監督生產經營者按照標准開展生產經營。
西湖龍井茶行業社會組織及企業可以制定嚴於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團體標准、企業標准。第八條西湖龍井茶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自律管理,引導會員依法生產經營,開展品質評價、技術成果評價、知識產權保護、品牌推介、職業培訓與技能競賽等活動,推動西湖龍井茶產業發展。第九條每年西湖龍井茶鮮葉的實際開采日根據當年龍井群體種、龍井43等茶葉生長狀況和天氣情況確定,由市人民政府統一發布。第十條市人民政府和西湖區人民政府、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西湖龍井茶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定期發布有關西湖龍井茶保護和管理的信息。
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開展西湖龍井茶文化的宣傳。第二章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和西湖區人民政府、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西湖龍井茶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文化廣電旅遊主管部門負責西湖龍井茶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記錄和建檔等工作,並對體現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方式予以保護。各級文化廣電旅遊主管部門負責西湖龍井茶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及認定工作。
鼓勵西湖龍井茶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授徒、研學、傳承、傳播、發展振興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