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在新時代自處
1,一方面,要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好的方面和精髓被傳承和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在新時代的大環境下,需要我們保持初心,「砥礪前進,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因此,保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初心,才能照亮我們前進正確的路。
2,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和其他新生文化共同相處。新時代,既有社會發展產生的新生文化,也有外來文化,我們在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為主流文化的前提下,與其他文化摩擦出火花;引導其他文化在主流文化的環繞下良性發展、引導淘汰不合時宜的劣質文化、糟粕文化。
3,最後,豐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被賦予時代潮流、被注入新鮮血液。這就需要吸收新時代條件下其他文化好的方面,創新、創造中華文化在新時代下的新內涵,讓中華文化永遠富有生機活力。
㈡ 如何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的方法
要想讓傳統文化發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啊,最好是怎麼樣讓它和一些現代的元素,比如說激光燈光,嗯,LED對一些做個結合,嗯,發展文化產業。
㈢ 如何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努力學習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的精髓運用在生活中,學到並在生活中做到和體現,然後才能更大的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不過首先,自己要先修身先自己做到,然後在發揚。。言教不如身教。
㈣ 怎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既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部拋棄,而是推陳出新,進行創造性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它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結合當前、面向未來的創新、創造和再生。所謂推陳,即立足於當代,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所謂出新,即對這一層次的傳統文化進行清理和提煉,並積極創造新的內容和形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2,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繼承和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即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3,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必須積極加以繼承,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
繼承與弘揚這種民族精神,在當前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應不斷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中汲取力量,對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華部分積極加以繼承,並不斷進行創新性發展。
將現代內涵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當代中國精神,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凝聚和激勵中華民族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
(4)如何讓傳統文化實現新生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高度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
這些方針闡明了在新時代我們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是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一是讓優秀傳統文化生動起來;二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三是要努力去實現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傳承、發展這種傳承;四是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時代特徵。
首先就是找出傳統文化的生動性。其實,傳統本身就具有著生動性,但傳統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久遠,歲月的變遷,空間的轉換,可能使它的生動轉變或減弱,但它仍不失是一種生動的文化,這時,就要對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動的部分進行「修復」。
㈤ 中國傳統戲曲如何擺脫困境 獲得新生
其實現在很多聰明的人,有遠見的人,都把流行音樂將古代戲曲結合起來,這樣的雜種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因為既有歷史積淀,又有現代先銳意識。
從我的了解看,慈禧太後大力推廣的京劇國粹已經基本沒前途了,馮鞏和牛群兩人也不說相聲了,因為不怎麼賺錢,或者說要創作精良的作品很少了,於是轉型搞小品,馮鞏的小品也不行,2009年春晚就可見一斑,缺乏創作源泉,目前很多藝術家都是閉門造車,沒創新的東西。倒是天津的相聲在郭德綱等人的努力下,重新回到人們視野,
傳統戲曲到了改革開放人人撈大錢的時代,淪落為冷門的,曲高和寡的花瓶,是很正常的,連相聲都要向低廉的小品轉行,更別說戲曲之類的。
如何擺脫困境?
1,舍棄以前那些封建思維,多點當今社會現狀的反映,比如房價高,教育出問題,醫療改革啊什麼的,那個周立波為啥出名,還不是敢於談點實事,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工作緊張,需要的慰藉不是封建倫理道德,不是阿哥阿妹情郎相會包廂邊後花園,不是人頭鍘取敵手性命瞬間,而是貨真見識的,與現代人真正所關心的話題搭邊。下里巴人之所流行,中國山寨文化所以發展那麼迅猛,還不是因為現代人的捧場,不然趙本山那樣低俗的二人轉能上央視的大雅之堂?
換句話說,百家講壇的成功,正是古典傳統與現代元素的結合,說起古代歷史人物很多作家都頭頭是道,但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觀點?其實百家講壇正是說書人與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
我第一個觀點是:一定要與時俱進,多加入一些現代元素,讓人們關心它,如果老是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清唱,估計只有前清遺少才會提著鳥籠揮著摺扇在旁邊看看聽聽。
2,要利用行政命令,讓社會漸漸創造一個適合傳統戲曲良性發展的環境,比如從小就開設關於傳統戲曲的課題,像目前報紙上經常報道的小學開設國學科,讓孩子學習傳統經典詩詞什麼的,都是類似的環境營造。
3,一定要有賣點,也就是說,傳統戲曲由於跟地方經濟或者說GDP不搭界,或者創造不多少利潤,所以當局也不會重視,地方政府更是熱衷房地產,除非要開盤那天,附庸風雅地請來幾位戲曲大師們哼唱幾曲博人一笑。所以傳統戲曲要在開放的今天獲得新生,必須提出自己的賣點,因為商業社會,你需要包裝,需要廣告宣傳,這都要人家的經濟贊助,如果老像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賣唱女,是不會有多少收益的。
4,打造名旦,大師,如梅蘭芳之類的,有了中流砥柱,有了台柱子,則一切商業投資都很快而來,形成良性循環。
我們反對將傳統文化的價值拿金錢來量化,但在市場經濟中,一切不能活學活動馬克思經濟學的所謂文藝,也只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為我們所稱的傳統文化,也不過是因為歲月長久,古人喜歡,才流傳下來,它不一定非要在我們這一代中繼續火爆,比如上海灘以前有很多挑大糞的工人,現在上海灘就不一定需要這么多人力去干這事,如果一個事物,不管是藝術也好還是物質也好,如果自身經不起時代的洗禮,不能與時俱進,消失也很正常,人家劉謙能將不被人所喜好的魔術帶入春晚,於是魔術在中國重新獲得關注和喜愛。
戲曲也一樣,機會還是很多的,只是看負責戲曲操作的那幫子人,到底有沒有用一顆赤誠的心來對待戲曲創作,有沒有更優秀的演員來傳承和宣揚這些經典。
㈥ 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掘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德價值、智慧價值、文化價值,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當然,我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做到與時俱進,融入時代精神,使其更加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首先是發掘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德價值。其次是發掘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價值。最後是發掘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
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㈦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近來,許多報刊雜志發表的文章都提到要將2008年的北京奧運辦成「人文奧運」,也講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就想,文化如何弘揚?從世界歷史上的情況來看,文化弘揚的形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我們是肯定不可能採用的了,但也在此一並介紹一下。
第一種是野蠻式弘揚,即武力弘揚,用武裝實力,強迫被侵佔的國家和地區接受某種文化。所謂「殖民文化」、所謂「奴化教育」,都屬於這一類。這種方式是最野蠻的。日本軍國主義侵佔韓國以後,不許韓國人講韓語,用韓文,必須講日語,用日文。推行日本的生活習慣。這些都是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說,日本軍國主義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目標,實際上就是要將日本文化「弘揚」到各國去。納粹屠殺猶太人,就是為了「弘揚」日耳曼文化,企圖取代猶太文化。希特勒發動戰爭,進攻蘇聯,也是為了將日耳曼文化「弘揚」到蘇聯去。也要「弘揚」到法國、英國和許多歐洲國家以及世界各地,從而實現日耳曼文化在全世界的廣泛「弘揚」。現在拉美國家使用歐洲語言,就是當年殖民文化的遺跡。歐洲人主要是英國人佔領美國,用屠殺驅趕的辦法,在美國的大地推行歐洲文化,而印第安人的文化就被邊緣化。孟子講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武力弘揚表現出的是霸權主義。霸權主義是不得人心的。文化都有優點與缺點,一種文化有某些先進之處,並非一切都比別的文化強,也不是都適合於所有國家。因此,應該由本國人向外國學習那些適合本國情況的優秀文化,而不是全盤照搬。
第二種是文明式弘揚,即積極推廣、主動介紹式。將本國的傳統文化梳理、整理出來,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介紹推廣。將許多重要典籍翻譯成各種外文,發行到世界各國去,讓外國人在閱讀中了解本國的文化,從而達到弘揚的目的。這大概是世界上最為流行的弘揚文化的方式。效果如何,另當別論。佛教弘法,唐代印度僧人到中國弘揚佛法,中國僧人到日本弘揚佛法,明初鄭和下西洋,是弘揚中華文化。無論效果如何,都是比較文明的行動,無可厚非。日本人自認為很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茶道,經常積極主動地向外國人推銷,為了提高推銷的效果,專門僱傭一些外國人,特別是白種人來充當茶道表演中的各種角色。有一次,我作為外國人被請去喝茶。喝茶的地方是歷史悠久的著名茶鋪———裹千家。一群外國人圍成一圈,出來介紹茶道的是荷蘭人,端茶的有大胖子美國人,還有中國北京人和其他國家的人。這給我的印象是日本人還是很重視茶道的,還保存著茶道的精粹,而且頗受各國人的認可。住的時間長了,我發現日本青年好像對茶道不感興趣。他們處於激烈競爭的快節奏的時代,沒有時間去品嘗茶味,只是為了解渴,買了瓶裝冷飲茶,像喝其他飲料一樣,咕嚕咕嚕下去,比《紅樓夢》上說的「牛飲」都豪壯。至於茶葉的種類和特色,茶具的講究與應用,泡茶的程序和操作,茶道的這一切,他們全然不懂,也不想知道。本國人不感興趣不太了解的文化精粹,如何能讓外國人認可呢?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向外國人宣傳儒學如何好,有哪些優秀倫理內容,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如果沒有興趣,如果某些政府官員對此還帶著批判的眼光,或者言行舉止都沒有儒學的痕跡,誰能相信呢?本國人不相信,如何讓外國人相信?自己不喜歡,如何讓別人喜歡?
第三種是無為式弘揚即無為示範式。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努力做好社會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富了,第二是強了,第三是每個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很有教養,社會風氣好,人民多數感到幸福滿意,令各國各民族的人民都羨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近者說,遠者來」。又說:「修文德以來之」。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對別人就有吸引力,有魅力,人家就會主動來學習。這樣,自己的優秀文化也就弘揚出去了。唐朝時,中國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經,即到古印度學習佛法。日本派遣大批人到中國學習文化,包括佛教。近代中國人到日本、到歐洲學習西方文化。現代中國人到蘇聯學習。當今各國派遣留學生,也都是主動「來學」的典型。文化傳播有「來學」與「往教」的區別。主動向外介紹,就是往教的方式。《韓詩外傳》卷三·第十四章載:「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來學」與「往教」,效果有很大區別。
野蠻霸道式的弘揚不得人心;文明介紹式的弘揚收效甚微;無為示範式的弘揚是得人心的最有效的弘揚。社會是發展的,文化也要發展,社會的發展,對於文化有新的選擇。
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何弘揚?可以而且應該向外國人宣傳介紹中國文化,但是,我以為更重要的是要讓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本國得到充分弘揚,要貫穿於教育的各個環節,要讓所有人都能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傳統文化有較多的了解,並能在實際行動中貫徹落實,取得好的效應。這就會吸引很多外國人來學習、研究,實現弘揚文化的目的。說得更具體一點,現在,許多外國人都來中國旅遊,對中國文化有興趣的外國人,往往要到曲阜參觀孔廟。如果曲阜市民對儒學毫無了解,在行為上也不夠文明,社會風氣也體現不出「禮儀之邦」,那麼,向外國人介紹儒學如何優秀,誰能相信呢?各國官方代表團前來訪問,曲阜市長出面接待,如果市長是一個「儒盲」,言行舉止都與儒學相去甚遠,那麼,其結果如何,不言自明。因此,地方官應該是本地文化的半個專家,應該了解本地方的歷史地理、人情風俗,應該讀當地的地方誌,所謂「入鄉隨俗」吧。現在講2008年北京要辦「人文奧運」,是不是也應該從這方面著手做點准備呢?觀察一個人,「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自然也要「聽其言,觀其行」。有言有行,言行一致,這才有說服力。我沒有別的本事,提一個參考意見,也算我為奧運盡了一點心力。
㈧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承
大學生如何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條理清晰,最好分多方面講
最佳答案
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大學生應該首先從自身做起,積極在課外汲取傳統文化知識,利用圖書館、計算機等資源,增加自身傳統文化底蘊;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傳統文化不應只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應該在應用中繼承與發揚。大學生們可以按照興趣愛好,多學習掌握傳統技能,比如空竹、風箏、漢服等;
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文化目前大多隻限於知識分子們所喜愛,大學生們應積極宣傳傳統文化的精華,吸引更多的各階層人士及外國友人,擴大傳統文化的受眾;
四、在繼承中發揚,在創新中傳承: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使之更實用、更貼近生活,才能更為百姓所接受。大學生可以利用科技創新,將中葯、印染等傳統與醫學制劑、電子印刷相結合,從而獲得文化繼承與經濟創收的雙贏。
先正心悟自吧,同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利用網路、社會活動等推廣傳統文化,建議先看看陳大惠老師主辦的傳統文化公益論壇,看後自己會有很多的啟發,網路」橄欖樹影院」在傳統文化專題里就有論壇的公益視頻,案例真實生動,很有教育意義,另外還有傳統文化的其他內容,都講的深入淺出,便於理解和踐行,相信會給你帶來諸多的感悟和啟示
㈨ 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
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二、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