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英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英文化差異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4 10:10:55

1. 中英習語的文化差異

這個例子說明,切不可以為雙語詞典上的注釋都是詞義完全對應的同義詞,不要以為在不同的語言中總能找到對應詞來表示同一事物。

一般而言英語詞和漢語詞的語義差別有以下幾種情況:

1.在一種語言里有些詞在另一語言里沒有對應詞。

2.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實指的是兩回事。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種語言里只有一兩種表達方式,而在另一語言里則有多種表達方式,即在另一種語言里,這種事物或概念有更細微的區別。

4.某些詞的基本意義大致相同,但派生意義的區別可能很大。

(一) 漢語和英語中有些沒有對應詞的例子

漢語中有個諺語;「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激勵人們堅持鍛煉身體。「三伏」和「三九」在英語里是什麼呢?一個年輕翻澤對幾個加拿大人說 three fu和 three nine。聽的人當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說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個中國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會兒就回來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人和一個外國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釋說:「游泳池裡人太多,水太臟,早該換了。簡直象芝麻醬煮餃子。」這個比喻很別致,很生動,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國朋友笑了,而那個外國人既沒有吃過「芝麻醬」也沒有見過「煮餃子」,絲毫不覺得這個比喻幽默,難怪他顯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擁擠不堪,常說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魚罐頭一樣,擁擠不堪)。這種比喻有些中國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賞其妙處,因為見過打開的沙丁魚罐頭的人很少,看到過一個又小又扁的罐頭盒裡,緊緊塞滿整整齊齊的幾排手指頭長的沙丁魚的人是不多的。

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說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種文化中有,在另一種文化中則沒有。

例如,漢語中「幹部」這個詞譯成英語時往往用cadre。但是英語中的 cadre與漢語中的「幹部」不同。而且 cadre不是常用詞,許多講英語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即使認識它的人,在說到它時,發音也不一樣——有三四種讀法。因此有人建議用official(官員;行政人員;高級職員人functionary(機關工作人員;官員),administrator(行政官員)等代替cadre,但這些詞沒有一個與漢語中的「幹部」完全相同

2. 誰能告訴我中英文化差異!!急!!!!!

一 .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

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賴的地理環境基礎的差異為依據,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雙方分別歸結為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謂的「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是造化之功,同時也說明自然環境對人格塑造影響的巨大。「人的個性是先天組織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別是在發育時期所處的環境這兩個方面的產物。」[2]這里的環境不僅包括社會環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他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3]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便是這個道理。「東方人並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競爭意識,他們總是顯得嚴肅、執重,從不著急,時間觀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詞代表著西方社會中支配人們思想的基調那樣,中國人常說的『馬馬虎虎』一詞也表明了他們對生活所持的態度。」[4]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既文章」,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 「在馬克思看來,地理環境是通過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產力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生產關系來影響人的……」[5]/p>

因此,對於對形成的文化觀念影響巨大的自然環境對人格的影響,我們既不能加於誇大,也不能過於縮小,既不能過於強調,也不能隨意忽視,而應該客觀、公正。正如羅素所說的「目前的科學不能完整地說明國民性問題。氣候和經濟環境雖說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6]

二 .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按照中西雙方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們可以把中西文化分別概括為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
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利義之辨」是貫穿中國文明史的一個基本問題。主張義利兼顧的墨家由於失去生存的土壤而中道而忘,而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義利皆無的道家則把把功績和名利完全剔除在人格標准之外,這種主張盡管一度與儒家義利觀並駕齊驅,但由於不合當時社會需要而不為統治階級所用。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泛道德主義的中國傳統,用道德解釋一切,導致國民樂於言義恥於談利,重道德修養,輕外在事功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空論玄談盛行,科學衰微和商業不發達的深層原因之所在。科學技術被視為淫技奇巧,商人被貶為四民之末,從而也導致中國古代科學盡管發達卻難於付諸施用,商業發展緩慢,國家積貧積弱的嚴重後果,到了近代更成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對象。
在西方,盡管我們說,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其社會價值觀念復雜多樣,但是西方社會是以個人為本位,所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個人的權益的實現,並且認為它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與生既來的,是天賦的。趨利避苦是個體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權利和利益的過程中不須負任何道德責任,可以不擇手段。故此,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但也使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變得非常地殘酷和血腥。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7]西方社會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個體追求物質利益的積極性,從而推動了西方社會經濟與科學的發展,但對義的鄙視和貶低又容易導致西方社會片面追逐物質利益而損人利己、惟利是圖,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變質,成了赤裸裸的金錢物質利益關系。在西方歷史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不衰,構成了西方主流價值取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社會亘古不變的信條。在最大限度地謀求自身的利益觀念的驅動下,科學與技術在西方尤為受到重視,理性主義、科學主義在西方非常發達。在現實生活中,西方人表現出求新奇、好創新、重功利的人格精神。科學觀念和技術意識深入人心,成為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

三 .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具體形態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兩者分別歸結為和諧型文化與抗爭型文化。
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獲罪於天,無可禱也」[8]。「一個特點是中國文化不僅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而且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9]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對於自然,由於「天道遠,人道邇」[10],過於執迷於對虛幻天道的探求不僅是荒謬的,而且是徒勞的。我們只須向內心訴求,人心中就蘊涵著自然的普遍法則,盡心就能知性,知性則知天,「萬物皆備於我矣。」[11]所以,中國古代文化更多的是重人事而輕天道,重道德而輕知識。在處理在人與人關系問題上,中國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體輕個體,重和諧輕抗爭,強調宗法性、紀律性。它對人進行規勸與約束,束縛人的自由意志及創造精神,漠視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中國文化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對人的獨立意志和銳意進取,培養人的群體觀念、順從誠敬意識等,尋覓的是一種中庸的、調和的處理途徑。中國文化的那種和諧觀念,同時也體現和培育了國民順從、屈服、保守與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精神,鮮有抗爭意識和反叛勇氣。「中國人普遍信守『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歷史觀念,從而使得歐洲人與美國人普遍認為:1990年的中國和孔子時代的中國別無二致。」「所有的舊東西都是極有價值的,而所有的新東西都是毫無意義的。」[12] 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
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奧秘和征服與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赫拉克利特窺出「和諧來自斗爭」[13],普羅泰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便是人與自然孑然分立的鮮明寫照。盡管到蘇格拉底那裡,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但西方文化對自然的探索與征服從來也沒有停止過。西方商業社會海上航運的冒險生涯,以及在其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難以把握的自然規律使西方人時刻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和激烈沖突,人們正是在對詭異的自然現象的驚異和困惑中開始哲學探索的。古希臘的哲學從開始就主要是一種自然哲學,把自然作為人們思考和探索的對象。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支配下,自古以來西方社會就把自然與人區分並對立起來,自然僅是被人認識、利用、征服的對象,強調人的獨立自主和積極進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在處理人與人關繫上,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重視私有財產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
中國文化由於主張「天人合一」,人道法天,以人道應天道,以天道設人道, 以德配天,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識異常發達,形象思維非常突出,注重直觀感覺和詩化想像, 重人事而輕天道、輕實證而重玄想,從而導致自然科學不甚發達人文科學異常繁榮。「如果按這種邏輯,認識論意識的發達是科學在歐洲出現的一部分原因,那麼這種意識的不發達也應該是科學在中國不出現的一部分原因。」[14]西方文化由於倡導天人相分,人定勝天,不僅認識自然解釋自然而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科技意識發達,抽象思維突出,注重邏輯推論和實證研究。故而中國有的是「小心求證」的陳景潤,而西方有的是「大膽假設」的歌德巴赫。

3. 英漢文化的差異有哪些

英漢語言文化上的差異。
一、語言自身差異
語言自身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彙語義方面的差異。詞彙的語義:一方面是詞彙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是詞彙的文化意義。詞彙語言差異主要體現在詞彙的文化意義上。本身意義相同的詞彙,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其文化意義可能有相同、空缺和沖突等三種情況。
1.詞彙本身的意義:laborer指干體力活的勞動者,worker既指體力也指腦力工人,而在漢語中,勞動者和工人沒什麼區別。ambition在中國詞典中意味著野心,但在美國詞典中還有進取心的意思。中國文化中的「客氣」,在英語中很難找到恰當的對應詞。漢語中的「關系」和英語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對等,「關系」在漢語中可能是個具體的概念,如,「他的關系很硬」是指他認識人好辦事等,而在英語中「relation」則表示抽象的概念。
2.詞彙的文化差異:文化意義相同的詞彙在跨文化交際中通常沒有麻煩,問題在於文化意義空缺及文化意義沖突的詞彙,往往導致交流達不到目的,引起誤解甚至交際失敗。
英語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同樣漢語中的「民辦教師」「農轉非」「希望工程」等詞,英美人也難解其意。在中國代表帝王的龍,在英美卻是邪惡的化身,因此漢語的「亞洲四小龍」只好譯成「Four tigers」。中國共產黨黨旗上鐮刀和鐵錘圖案,在德國人看來卻如臨大敵,避之唯恐不及。英語中「bat」通常是醜陋、凶惡的代名詞,而對於中國人,就因為「蝠」與「福」同音,便將蝙蝠視為幸福的象徵。又如「peasant」(農民),毫無貶義。《美國傳統詞典》給peasant下定義:「鄉下人、莊稼人、鄉巴佬」,「教養不好的人、粗魯的人」。《新編韋氏大學詞典》:「一般指未受過教育的、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在產品商標的翻譯上,需了解有關詞語在目的語中的文化意義。據資料顯示,「白象」電池前些年在國內十分暢銷,卻被誤譯為「white elephant」,殊不知,譯文在英語中指「大而無用的東西,誰還買它呢?」又如:飲料名Coca-Cola開始被人譯為「卡口卡脖」,國人無人敢問津,而譯成「可口可樂」後就打開了市場,這都是文化的作用。
二、世界觀和價值觀差異
教育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使一個民族的人民具有類似的價值觀。而不同的民族,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價值觀有時差異很大。世界觀價值觀差異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言的表達與理解。
1.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准和實現方略。漢文化中的「禮貌」植根於儒家「禮」的傳統,強調「貶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謙虛;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強調個人價值,提倡個人自信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禮貌方式影響到英漢兩種語言的跨文化交際。對於「你的衣服真漂亮」這樣的稱贊話,中國人大都答「哪裡,哪裡」,而西方人則高興地答道:「Thank you」。如在課堂上中國教師比較正式,注重教態;而美國教師則比較隨便,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文化中的等級意識和美國文化中的平等意識。
2.通過語言,往往可以窺視出某種文化的價值觀。假設一個小孩看見鄰居家的果樹上結滿了蘋果,而不去摘吃,問他為什麼不摘?信奉基督教歐美的小孩,他會回答說:「我不能去摘,因為上帝在看著我。」如果是中國、日本等東方的孩子,一定會回答說:「那是人家的東西,我們不能要。」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響,認為自己是上帝之子,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受著上帝的監視與庇護。我們中國人大多數不信上帝,但我們亦有自己的道德准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樣的古訓,大多數中國的家長都會用它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們。
3.中西價值觀念差異導致中西人們對英語中某些詞義內涵理解的不同,甚至在語言交際中不能相互溝通。西方文化特點是個人價值至上,「Indivialism」是英美人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實用主義」的人生觀支配著大多數美國人,因而有「在愛情和戰爭中,採取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這對於「禮儀之邦」的中國人來說非但接受不了,甚至會感到這種為人態度是可怕而不可取的;而漢語中的「自以為是」「自負」都帶有貶義色彩,「Indivialism」被認為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 三、言語行為的文化特性體現在語用差異上
1.文化行為差異。我們設想一下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情況。外國人要學會正確使用「我說一點膚淺的意見,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這樣的句子,除了需要語言本身的知識以外,還必須習得中國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知識。
同樣是接待顧客,不同國家的商店,營業員使用的語言也不相同。
中國:你買什麼?日本:いらっしべいませ。/歡迎光臨。美國:Can I help you? 反映出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化規則:中國的營業員接待顧客純粹從買賣的關系出發,日本的營業員把顧客當客人,美國的營業員把顧客當作要幫助的對象。
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際模式
在中國對道謝的答語常是「這是我應該做的」,但如直譯:「It''s my ty to do so.」就不恰當了,對方可能誤解,以為你是不情願幫助他的,應回答:「my pleasure.」中國傳統上以家庭為本位,而西方以個人為本位,這是不一致之處;中國有「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西方有「East, West, home is best」,這卻是一致之處。上課遲到了,中國人須敲門,喊一聲「報告!」允許後才走進去;英美人則不同:If one is late for class in UK or the US, one should go in as quietly as one can and take a seat.在美國的外國留學生聽美國人說:「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就以為是正式邀請,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句客氣話。正式邀請比客氣話要具體的多,一般來說邀請需要包括時間地點,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是明確的邀請。
四、成語諺語習語文化差異
學習外語難免要接觸到成語、諺語、格言和典故,這是一個社會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成語諺語可找到對應的漢語,有些本身已為漢語吸收,有些可直譯而不會構成理解上的障礙,但更多的是由於漢英文字的巨大差異和文化傳統迥然不同,很難找到適當的漢語譯法,譯文難以做到形、聲、意、神完全符合,這就是文化差異使然。
例如: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很像漢語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漢語諺語另有一層寓意:小錯誤不及時糾正最後會出大錯,告誡人們要防微杜漸。英語諺語只說明一個事實,一種態度;小失誤也是失誤,差一毫米和差一公里一樣。Gilding the lily似乎與「錦上添花」意思相近,其實相差甚遠。此處英語諺語的意思倒近似「畫蛇添足」,指對很完美的東西作不恰當而且過分的修飾,表示不贊成這種弄巧成拙的做法。而「錦上添花」是比喻好上加好。
文化中的習語,習語的意義往往藉助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約定俗成的構成整體意義。形容一個人「脾氣倔強,不肯輕易改變主意」,在漢語中說「犟得像頭牛」,在英語中說:「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頭騾子)。中國人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英語卻說「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中國人說「不稱職」,地道的英語卻是「Be not worth one''s salt」,此說法源自古羅馬。古羅馬把鹽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一起作為官餉發給士兵,英語的salary(薪金)一詞就是來自於拉丁文的salarium (鹽)。所以,「白掙錢不幹活」就可以說成「Be not worth one''s salt」。又如中國一些漢語縮寫詞,如讀者不了解其文化根源,社會背景,就會不知所雲。
可以看出英漢習語諺語差別十分明顯,不了解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礙,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總之,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我國正面臨世界多元文化的撞擊,其中仍將以西方文化(歐洲及北美文化)為主要的文化源。無庸置疑,中西文化交流的擴大和深化必將進一步使中國更加了解世界,也必將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國。著名的學者McLuhan 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 )一詞形容當今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正是當今地球上時空的緊縮,使得跨文化差異的學習和研究更為迫切。
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克說過:「採取只知其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本身的傳授,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教育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

4. 中英文化的差別

淺談中英文化差異

新教學大綱規定,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初步能力。英語考試也逐漸向這個方向靠攏。每種語言都背負著其民族的歷史、文化。要談到英語教學就不能迴避中英文化的差異問題。

(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異

一、從詞彙的文化負載中看差異

詞彙中往往負載著許多文化內涵。如在中國虎代表的是百獸之王,詞彙中常常出現將門虎子、虎踞龍蟠、虎虎生威等詞語。但在英語中虎的地位被獅子所代替。如英國的別稱以及前段時間播映的動畫片《獅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貶義: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國文化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並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閑事的人」、black tea並非黑茶而是紅茶、黃色書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據字面直譯就會鬧出大笑話。

二、從姓名及稱謂中看差異

1、結構形式上的差異

我們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與名(Given name)組成。英國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國人的卻與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為什麼會存在著這種差異呢?這與兩個國家人民的價值觀念有關。由於相較而言英國封建制度存在的時間較短,資本主義發展得較早,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的思想,崇尚以個人為中心深深地影響了英國人。因此這個國家的國民具有強烈的個體本位主義,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現了名在前的形式。

而我們中國具有漫長的封建歷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強調中庸之道,反對個人主義。最重視的是家族的傳承,體現的是一種群體本位主義。由此出現了將家族標識-姓放在前面而代表個人的名放在後的形式。

2、姓氏使用的差異

由於我國早在遠古姓氏出於圖騰,進入封建社會後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職、封號等作為姓氏的來源,將姓作為一種榮譽。因此在姓氏的選擇和使用上顯得極為謹慎和謙恭。

而英國人卻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顯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徵。有人以職業為名,如:Cook庫克(廚師);有人以家庭關系為名,如:Johnson約翰遜Jackson傑克遜;有人以天氣、季節為名:Snow斯諾(雪)Frost梅弗羅斯特(霜)、Summer薩默(夏天);有人以聖經人物為名:Bible拜布爾(聖經);以長相為名:Strong斯特朗(強壯的)、Longfellow朗費羅(大個子);以神話人物為名:Apllo阿波羅(太陽神)、Hymen海門(婚姻之神)、Mars馬爾斯(戰神);以動、植物名稱為名:Bull布爾(公牛)、Wolf沃爾夫(狼)Rose羅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體名稱為名:Stone斯通(石頭)、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總總,形形色色,不論美醜。有姓駝背的、有姓壞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們在翻譯英國人姓名時往往用音譯而不用直譯法。

而在取名時又存在著一個更大的差異,那就是在中國社會中子孫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諱,不能直呼長輩及位尊者的名諱。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結果觀世音菩薩也被改名為觀音菩薩;唐朝詩人白居易一生不詠海棠只是因為他的母親名為海棠。而在英語國家長輩則以子孫使用自己的名字為榮,於是出現了類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稱謂,以及爺孫同名的事來。

3、稱呼上的差異

在非正式場合、平輩人中英兩國人都喜歡相互以名字來稱呼以示親密。但在上下輩中的稱呼上,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中國人中需要嚴守上下輩分的差別,對長輩要用尊稱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語國家中則不一定嚴格照此實行,在非正式場合中或雙方關系較為密切的情況下,則常以名字來相互稱呼,對父母、師長、領導、長輩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現對父母直呼其名的情況。

在對親戚的稱呼中,中國人分得很細而英語國家則是較為粗略。例如:uncle一詞的中文含義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緣關系的也有無血緣關系的,是個統稱。這與兩個國家人民的家族觀念有著很深的關系。

此外,中國人喜歡以職務和身份來稱呼,如王老師、老王等;而英語國家則不會如此,如王老師-Mr./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們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現這種錯誤)。

語言是一種工具,由於社會的發展必然出現一些新的詞彙,而留心身邊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英語詞彙是十分必要的。

如:E-mail(電子郵件) teletext(圖文電視)

homepage(主頁) mobile telephone(行動電話)……

三、日常交談規則習慣

由於我們日常對語言的聽說能力注重得還是不夠,尤其是對某些詞句在具體語境中如何運用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故而在實際運用中常常出現使用了一些句子無論是從語法角度來說還是從語言角度來說並沒什麼問題的句子但卻與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不相符或是想當然地套用一些母語的語言形式即通常所說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來。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例如:1、對贊揚和感謝的反應就存在著有趣的差異。中國人將自謙當作一種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國人的贊揚與感謝時,外國人說:You did so well. 中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Oh,no.或是Well,just so so.而這一反應將引來贊美者的不快。正確的回答應是:Thank you.

2、電話的開場白上的差異

Hello, this is May speaking. Is that Mary?這是英語中一個簡單的電話開場白。中文意義為:您好,我是梅。你是瑪麗嗎?這里就不能簡單地運用中文想當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

3、其他差異

對於中國人來說純粹屬於自己的隱私似乎沒有,而英國人卻極為重視個人隱私。中國人見面喜歡問的年齡、收入、婚姻家庭狀況等問題在英國人看來是讓人極其惱火的事情。對於這種問題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不關你的事。)

還有一些習慣用法。如:聖誕快樂應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樣是快樂不能通用僅僅是因為習慣而已(初中英語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現這一錯誤)。

當然,作為分析性語言的中文與作為綜合性語言的英語在語法上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在這里就不詳細說明了。

(二)如何在教學中解決這些問題

淺談中英文化的差異的意義在於:由於存在差異,我們的母語-中文勢必對我們學習英語產生一些負遷移作用,如何通過了解差異,在教學中 避免母語產生的負面影響提高學習效率?主要做好以下兩點工作:

首先,在搞好英語日常教學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在教學中滲透一些交際文化背景。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輔助性的課外閱讀,或組織英語原聲電影、錄像、VCD的觀看,運用網路,通過一些有聲的無聲的,有形的無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會文化內涵滲透到學生心中,讓學生盡可能地觸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語世界。

其次,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練習機會。在課堂上用純英語教學,創造一些英語聽說氛圍。通過創造模擬情景,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實踐,使學生身臨其境反復練習,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增強學生在實踐中的應對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忽視中英文化差異的教學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影響學生交際應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學生對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社會知識的了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語言學習運用中立於不敗之地。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5. 中西方文化差異舉例5個

1、飲食

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而中國人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就像在喝水的選擇上也是一樣,西方人習慣喝加了冰塊的涼水,而中國人更喜歡熱水或者是涼白開。

2、天氣

西方人的心情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但是天氣對於中國人的影響不大。這一點,可能是個誤區了。惡劣的天氣對於中國人心情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的,對於一些室外的工作也會造成麻煩。

3、生活

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而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

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間。而中國老人則是幫家裡的兒女帶孩子,撫養第三代,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們。

5、孩子

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圍繞著孩子展開,孩子是重心。而西方家庭對於孩子放得沒有那麼重,在18歲後還會要求孩子一個人生活。中國則是子嗣問題自古就是傳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5)中英文化差異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推動文化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內在要求。文化交流包括人員的往來,物產的移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的傳播。交流的途徑多種多樣,如政府使節、留學學生、宗教、商業與商人、手工工匠等,甚至戰爭與俘虜,也曾為文化交流提供渠道。

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已經開始了文化交流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交流日益加深,最終成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一部分。

在現代,這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文化的軟實力作用越加突出,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也就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中外雙方相互受益。

6. 中英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

內容摘要: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過分注重飯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維特徵的中國人在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卻很少考慮飯菜的營養性。西方人在烹飪時自始至終堅持著飯菜的實用性基本特徵。從營養角度出發、落足於食物對人的健康,他們不講究花樣、輕視了飯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煩瑣的規矩之外,並沒有給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在中國,烹調是一種藝術;在西方,烹調則是一種勞動。
關鍵詞:飲食文化 飲食觀念 味道 營養 飲食對象 飲食方式 用餐禮儀
對於中國人,我們一出生便開始了品味中式飲食,因而或多或少會厭倦中式飲食,同時,我們正處於經濟全球化的形式當中,西方飲食進入中國使我們有了新鮮感,讓我們有進入西式快餐店品味與中式飲食不同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的慾望,去吃西餐,就必須了解西餐與中餐有何區別,吃些什麼,怎麼吃。其次,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與西方各國的交往變得越加頻繁,中國人到國外去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到西方國家,入鄉隨俗,就免不了與西方人一起用餐,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孤陋寡聞,也必須得了解西方人的用餐方式和用餐禮儀。僅從這個角度出發,簡略地談談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希望對我們中國人了解西方飲食文化有點借鑒意義。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與注重「味」的中國飲食相比,西方則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西方人注重科學飲食,講究營養,並且以營養為最高准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因為過於注重營養,西方飲食幾乎沒有藝術可言。各種餐飲產品的科學成分一目瞭然。在宴席上,人們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毫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只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牛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而中國就很講究「五味調和」,即在重視烹調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礎上進行「五味調和」,用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指導這一調和,調和要合乎時序,又要注意時令,調和的最終結果要味美適口。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調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葷素搭配來調和烹制的,如韭黃炒肉 、肉片炒蒜苗、腐竹燜肉、芹菜炒豆腐乾……而此等原料若西廚烹制,則奶汁肉絲外加白水煮韭黃,或炸豬排佐以清水煮蒜苗,中國食客見如此中菜西做,自然是「哭不得笑不得」。
也是基於對營養的重視,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僅西紅柿、黃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蔥、綠菜花(西蘭花)也都生吃。因而他們的「沙拉」有如一盤兔飼料,使我們難以接受。現代中國人也講營養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經加熱,維生素將被破壞,因而我們主張用旺火爆炒。這雖然也使維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會完全損失,可味道卻比兔飼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國的現代烹調術旨在追求營養與味道兼顧下的最佳平衡,這當然也是一種「中庸之道」。 而西方烹調也更講究營養卻忽視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覺神經一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雖有「味」入「道」,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他們拒絕使用味精,更足以證明此輩皆屬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觀」之座上客也!
平心而論,談到營養問題也觸及到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盡管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調術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性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於加工過程中。
我們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雖然人們在贊譽美食時,總愛說「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於我們感受色香味的感覺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順序如此。人們內心之於「色、香、味」,從來都是「味」字「掛帥」的。

7. 中英文化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中文重描述,英文重結果,所以中文習慣把描述性的定語放在前面,而英語習慣於把內容放在前面,定語放在後面,長了就形成了從句。
中文重視事情的發展順序,我要給你足夠的背景才會告訴你這事情怎麼樣了。
英語避免頭重腳輕會先說事情的結果,即最重要的部分。這也就是為什麼主語從句經常用個it放在前面。
如果翻譯的話,你可以按照中文的思路,把英文里的每個小從句先翻譯成單獨的一句話,然後再翻譯主句,這樣的話句子結構會比較清楚。

8. 中英文化之間的異同

中國的文化,講究美學,虛無,逍遙,飄逸的東西,並非瞎胡說,就是詩經的風格。風——象徵中國人骨子裡的自由氣息,那種像魏晉眾名士一樣的飄逸的風格。

英國,首先要說幽默,但是卻不是無厘頭搞笑,二是讓人可以回味的幽默;處事的清楚、明白、犀利、目標的確定,這個可以從很多的英國小說里看出來……

這兩年,中英(應該說是中歐)文化的交流很厲害的,哈利波特,網上人稱,英國人的江湖夢

9. 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什麼

東西方文化差異

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在於東方重視整體,而西方重視個體。
我們可以從語言上來考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產品,也是文化的載體,它最能反映文化差異。
從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簡單易寫,而中文則講究字的整體結構映襯,富有美感,但也復雜難寫。
在漢語中,姓放在名的前面,這個人先屬於某個姓氏,即整體,然後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語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後再補充說明屬於哪個整體。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個詞,而在中文則是兩個詞。類似的情況很普遍。英文的詞彙相對於中文很缺乏。它只能表達出一個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樣表達出細微的差別,也就無法像中文那樣表達出很多細膩完美的情景。這體現了西方文化講究簡單實用,然而缺乏美感。它們的文學是慘不忍睹的簡陋。
西方很早就出現民主和人權的概念,這和西方重視個體的文化有關;東方的傳統的專制制度則是和重視整體的文化相適應。
日本的文化源於中國,然而又把這種重視整體的文化發揮到極端。日本人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就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也就是整體的利益,可以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東方文化里對事物的考量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而西方則是定格在現在。
對於西方人來說,自己就是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可是對於東方人來說,自己是整條鏈中的一環,承上啟下。
東方人因此很重視傳宗接代,如果沒有兒子來接替自己,那麼整條鏈則是斷在自己的手裡,是沒有臉去見先人的。
西方人努力奮斗是為了個人價值的體現,和及時享受。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還另有一層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光宗耀祖,澤披後人。
這種東方式的時間思維方式使我們考慮問題全面和連貫,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中國人的處女情結也是起源於此。而西方在這個問題上反而顯得更開明,也更容易帶來幸福。
東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則推崇直接開放。
西方文化像火車,簡潔高速的往前;而東方文化像房子,講究結構,較固定,和保守

閱讀全文

與中英文化差異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