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戲曲藝術進校園
首先,中國傳統戲劇的傳承和保護需要立足於舞台藝術的實踐經驗,根據傳統戲劇的傳承特徵,採用「專業化(職業化)保護」的方式進行有效提高,強化對於傳統戲劇的傳承和推廣,由此形成傳統戲劇在傳統劇目挖掘、傳承人的代際傳承、傳承單位的團體表演、保護項目的推廣等環節的長效保護,將傳承真正落實在表演藝術的傳續上。
其次,在傳統戲劇的保護過程中,需要始終貫徹分類指導的原則,明確四級名錄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確定各級保護原則,避免當前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的無序化走向。
再次,在傳統傳承人認定基礎上,根據縣、市、省、國家級名錄的序列,尊重「表演團體」在傳承中的作用,將綜合了多元行當、多元演職人員的表演團體、班社等列入代表項目傳承人行列,逐漸改變「傳承人」能夠傳承個人藝術而無法傳承戲曲的被動局面。根據具體劇種、具體院團的需要,採用「團帶班」的形式,將表演團體發展需求與人才有效培養結合起來,用「團帶班」的舞台表演實踐,帶動戲曲後繼人才的承續,同時將表演團體所帶「班」與戲曲職業院校專業化人才培養的學科教育結合起來,強化傳統戲劇後繼人才的隊伍建設,使師徒相授的倫理價值與「團帶班」的實踐價值和學校教育的人文價值得以結合。根據特定劇種的需要,同時探索特殊的家庭血緣傳承、村落宗族傳承等模式。
同時,可以藉助崑曲挖掘、整理、傳承經典摺子戲的經驗,將摺子戲為主體的經典劇目傳承列入非遺評價體系,將摺子戲和經典劇目的量化,作為傳承人累代相承藝術的重要方式。藉助當前已經普遍適行的「進校園」「進社區」「非遺日」等公益活動,將摺子戲和經典劇目的排演、推廣,與社區文化建設建立聯系,用戲劇經典來夯實群眾文化生活,讓傳統戲劇擁有更廣泛的觀眾群體。
最後,還需要鼓勵民間組織對於戲曲經典的研修、傳習和搬演,藉助地域文化的力量,將戲曲與地方文化生態結合起來,延續和推廣劇社、曲社、票社等民間業余組織對傳統戲曲普及的重要經驗。
② 普通學校應該引導戲曲文化進校園嗎
從表面上看,不少學校對戲曲進校園持樂觀態度,積極性很高,甚至在每年的工作總結中都有專門的章節來表述戲曲進校園工作的開展情況。可實際上,一些學校的戲曲進校園工作更多隻是停留在口頭上或文件里,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除了偶爾組織學生觀看一兩場戲曲進校園專場演出之外,無論是在教學計劃的安排還是在校本教材的編寫,也無論是在師資力量的配備還是在相關活動的設計,都難以看到戲曲的身影。其結果必然是,戲曲雖然進了校園,但是很難出成果。
雖然學校是推進戲曲進校園工作的關鍵因素,但是如果戲曲文化向校園的輸入不能制度化、常態化,此項工作也難以有效開展。當下的實際情況是,由於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幾乎很少有學校與專業的戲曲團體和機構形成了有效對接,因而也就難以形成健康的戲曲文化校園傳播生態,學生對戲曲的了解多半是一知半解或一鱗半爪,缺少系統化學習戲曲知識的機會或條件,學生了解戲曲、喜歡戲曲甚至愛上戲曲多半隻是一種美好的期待,戲曲進校園也只能成為戲曲「近校園」。
戲曲進校園與戲曲「近校園」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結果卻大相徑庭。「近」即靠近,是一種只需初步了解或淺嘗輒止的狀態。而「進」表達的則是深入、是融合、是一種需要有結果的期待。所以,推進戲曲進校園工作,關鍵是要努力構建戲曲文化抵達學生靈魂深處的傳播體系,通過建立有效機制破解當下戲曲進校園工作面臨的難題,讓戲曲文化在校園紮根,避免戲曲進校園變成戲曲「近校園」。
③ 我校為了將戲曲文化引進校園,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准備在學生中開展一次關於「戲曲文化進校園」的活動
1、(1)辦一期關於戲曲文化的黑板報(宣傳海報) (2)開設一個戲曲文化的專欄或:開展有關戲曲文化的講座;在班上開展戲曲文化的語文學習活動 2、如:(1)你贊同把地方戲曲引進校園的做法嗎?(A、贊同;B、不贊同;C、無所謂) (2)你喜歡我們的地方戲曲嗎?(A、喜歡;B、不喜歡;C、無所謂) 3、如:小華同學,地方戲曲雖然是舊文化舊事物,也可能與我們的學生生活有差距,但卻是我們地方文化的瑰寶,將之引進校園,能讓更多的同學了解它,有利於對地方文化的保護。不如你試著去接受它,也許,你會發現裡面有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精彩之處呢。 |
④ 我們應該怎樣傳承戲劇文化
表現方法與形式日趨多樣性。由於科技的迅猛發展,三十多年的戲曲更以勇於開拓進取的精神借鑒其他門類的藝術或技術手段,使之成為這一時期戲曲發展十分醒目的特點,從另一意義上講,這也是戲曲綜合性藝術特徵的顯現。戲曲藝術的綜合性特徵是在戲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善於融舞蹈、音樂、繪畫、詩歌、武術等多種藝術樣式為一體。戲曲天然具有吸納、包容具體時間段內各門類藝術最高成就並融匯成獨特的藝術門類的特點,這在世界藝術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不論是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崑曲、還是花部翹楚京劇,都曾站在了時代藝術的高峰上。「百年傳統」使戲曲的這一屬性得到了很大的發揮,當下的戲曲更是繼承發揚了這種精神,不斷匯集、凝聚當下各藝術門類的表現方法、技術手段,如對電影、戲劇語言的借鑒,對聲光電技術的系統使用,對當下繪畫、色彩藝術的應用等等,都使戲曲積極地吸收其他藝術門類的營養,從而提升了自身的表現力,豐富了自身的美學品格。同時,其他藝術門類也逐漸注意到了戲曲這座蘊藏豐富的寶藏,電影、話劇、流行音樂、現代派繪畫等「前沿性」藝術門類都紛紛從中吸取有益的養分。這種雙向的良性交流,正逐漸成為一種常態。
⑤ 為如何更好的讓戲曲文化進入校園,提兩點建議
好,俺先胡亂建議啊,各位多多見諒哈建議一:將戲曲課做為必修課;建議二:專業老師認領具體班級
⑥ 戲曲文化的傳承作為大學生 你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做
1、堅守文化自信是戲曲發展的重要基礎。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國文化藝術審美傳統精髓的堅實基礎之上的,對作為最能夠代表中國文化審美符號之一的戲曲藝術獨特的審美韻味、表演絕技的深刻理解與精神傳承,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2、重拾中國戲曲的信念和自信。
戲曲研究者應該重拾中國戲曲的信念和自信,把中國戲曲放在東方文化中加以審視,重視對中國戲曲價值的開掘。
⑦ 如何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
1.政府組織文化、教育專家對傳統文化學習內容,就階段性的必修、選修分別進行頂層設計和科學界定。制定從幼兒園到大學等不同階段的課程、課時、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將傳統文化學習納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體系中進行統籌謀劃。採取動畫寓教於樂的方式,把傳統文化和藝術教育融入相應課程。
2.將「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專項事業經費。整合文化資源進入學校,開展學校教育資源與文化藝術素質兩大培訓。借鑒「傳統戲曲文化進校園」的經驗,在文學、書法、繪畫、民間技藝等相關領域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融合的手段,創新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傳承及傳播方式。
3.對「傳統戲曲文化進校園」動畫製作提供專項經費支持,將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崑曲、京劇、秦腔、黃梅戲、花鼓戲等地域性戲曲進行創造性地普及推廣。通過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創新文化傳承品牌和大眾普及方式。
4.強化公共服務責任,通過組織與傳統文化相關賽事等活動,將「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以人們喜聞樂見、能夠廣泛參與的方式不斷予以推廣。
⑧ 求 :戲曲進校園的宣傳語
1、悲歡離合靠它演繹,歡喜悲戚是戲劇;眼前戲, 腔緩急,一折演得淋漓。世界戲劇日,勿忘那一幕幕經典的演繹,讓我們把中華戲劇傳遞下去!
2、生旦凈末丑,鑼鼓聲相遞;又見彩綉鮮衣,京腔忙唱起。一出歡喜,一出悲戚,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世界戲劇日,讓我們細細品味戲劇里無窮的魅力!世界戲劇日標語
3、戲劇舞台真精彩,愛恨情仇在其間。喜怒哀樂真情感,人間百態演不完。音樂優美調悅耳,臉譜變化有內涵。世界戲劇日,愛戲劇,揚國粹,讓中國戲劇走向世界!
4、一尺水袖甩出嗔怒哀怨;一根藤條轉眼萬里回還;一張桌子拜祭世間冷暖,一個大幕掩映天上人間。戲劇迷離奇幻,也是心靈的翻版。世界戲劇日,願戲劇無限美好,祝生活華彩萬般。
5、台上一身功,台下十年功。台上台下一個人,戲內戲外不輕松。要想取得成功,必定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世界戲劇日,提醒你工作努力,生活才能獲得幸福!
6、唱念做打姿態美,生旦凈末角色全。中華大地戲劇豐,各種腔調多精彩。演繹生活百種態,台上台下一片天。世界戲劇日到了,願祖國戲劇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7、戲曲匯聚了中國文化的精華,戲劇是中國文明的搖籃,讓戲劇進入我們的校園,讓戲劇融入我們的生活。
⑨ 如何做好核心價值觀與戲曲進校園相結合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
穿於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適應青少年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
深化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創新中學德育課教育教學,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
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拓展中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注重發揮社會實踐的養成作用,完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開發實踐課程
和活動課程,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打造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組織中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愛心公益活動、益德益智的科研發明和創新創造活動、
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和勤工儉學活動。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強學校報刊、廣播電視、網路建設,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培育和周邊
環境整治,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