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
不談所謂的繼承發揚那類官腔,太糊弄人了
文化本身就是積累的,不繼承傳統文化我們從哪接受文化,接受文明。而文化一代代傳承,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所接受的父母以及社會所給的文化文明都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由於接受了傳統文化,你的文化之本都在那浩瀚的歷史中,為了尋本求源只能先繼承傳統文化,去了解他,去認識他。
在文化的繼承中,你才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你才可以發現所要的文化,去尋求外國文化,去背叛批判一些傳統文化
接受傳統文化就是先接受自己,認識自己,然後背叛自己,完善自己。
B.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為什麼重在傳承
因為一旦沒有了傳承,那麼就意味著斷絕!斷絕就意味著滅亡、死亡,死亡了就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了,而成了“前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傳承是最重要的,也是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過程中唯一不可放棄的一個因素,或者說傳承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目標。
這就是我國傳承了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可以睡但絕不倒的精神。然而這種精神其中最寶貴最重要也是人們最忽視的一點,就是它的連續性!如果中間斷裂了,那麼就相當於一個人死了一次,哪怕復活了也不一定還是那個他,也就失去了精神上的連續性。所以文化的傳承就相當於人類的種族延續,都是一個種族、一個文明最基礎、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
C. 我們為什麼必須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在規范傳統社會的政治秩序、維系家庭的孝親觀念和培育個體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
其一,傳統文化有助於社會穩定的鞏固。傳統文化是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形成的農業文明,它建構起以孝為本的倫理綱常、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以及物我不分的認知方式。
其二,傳統文化有助於以家庭為中心的倫理觀念的形成。傳統社會建立於血親關系的基礎上,相對於公共社會而言,它是一個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固定血緣和親屬關系的集合體,是一個熟人社會。因此,傳統社會注重人際脈絡和家族歸屬,建構起「以孝為本」的家庭關系模式。
其三,傳統文化有助於培育以「德」為中心的個體價值取向。在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認知中,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養。《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其中「學」與「習」指的就是對於德性的修養和踐行。
從整體來講,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重大價值和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傳統文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基礎和精神保障。現代化並非西化,也無固定模式,但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無法脫離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否則現代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傳統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紐帶。兼容並蓄、融會貫通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可以凝聚社會各領域的力量,激發各民族成員的歸屬意識、認同意識和進取意識,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最後,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有益幫助。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是華夏兒女保持族群認同和精神團結的文化符號。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中,我們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陣地,又要參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3)為什麼要傳承文化擴展閱讀
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出爐
教育部表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活動,是不斷創新新時代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形式與方法,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優勢與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是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引領學生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重要途徑;
是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學科融合協調發展,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全面提升高校美育體育質量的創新之舉。
教育部要求各傳承基地要扎實推進建設工作,進一步對標基地建設原則、任務和要求,緊密圍繞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六個方面建設任務,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以傳承項目為內容的選修課程,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切實落實2個學分;
建設2—3個校級傳承項目學生社團和1個實踐工作坊;加強以傳承項目為重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輻射帶動當地3所左右的中小學校和1個社區,開展基於傳承項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活動,加強成果交流與展示,切實將傳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將對傳承基地實行動態管理,引入退出機制,定期對建設效果與質量進行跟蹤監測和綜合評價,對建設成效明顯、具有推廣價值的傳承基地,將進一步予以支持。根據建設目標,2019年教育部將啟動第二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工作。
D. 為什麼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內在需要
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究竟來自何處?除了受制於文化「硬實力」的不斷增強之外,文化自信還取決於本土文化傳統在當代價值的日益自覺和不斷彰顯。離開了固有的文化傳統,縱然有再多的物質財富積累,也談不上真正的文化自信。說到底,文化自信取決於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夠使自身文化延續至今的國度。這種悠久歷史本身就能夠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適應能力、包容能力和同化能力。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年而綿延不絕,能夠在不斷損益中保持中華文化的特質、根性和道統,這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一
個民族的文化自信之建立,無疑需要多方面條件的配合,需要文化「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支撐;但弘揚本民族文化及其優秀傳統,以彰顯其時代價值和積極意義,無疑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一個民族只有擁有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擁有開放的眼界、寬容的胸懷和學習的勇氣,去接納一切外來文化中有價值的成分,並能夠同一切外來文化進行平等對話和建設性互動。
(4)為什麼要傳承文化擴展閱讀:
國學的意義
國學的意義不是在西潮湧動的今天進行什麼復古表演,也不只是滿足於提供一種文化樣式,更不是躲進書齋遠離現實,做一些古玩家的鑒賞工作或是站在時代之外去構建什麼神秘莫測的思想體系,宣講什麼高頭講章,不食人間煙火,國學必須正視這個時代,介入這個時代,指引這個時代,成為人們新的精神信仰。
E. 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必須傳承和發揚呢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必須傳承和發揚?因為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年年月月,日日時時都離不開它。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首先我們先說什麼叫文化?
1,所謂文化?從古到今,我們每個人,心裡想說的話,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以文字的形式來表達的。從理論到實踐,也都是文字。我們將這些文字,記錄在大腦和書本,代代相傳。
2,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的文化。我們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文化,以及民間的俗語,彥語,暗語等。常言道;不讀哪家書,不識哪行字。都是不同文字表達不同的意思,千條萬緒歸根結底,都離不開文字化,所以簡稱了文化。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作者就用,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表達邊塞將士,我手捧精美的夜光杯,盛滿用葡萄釀制的美酒。伴隨著催人出征的琵琶聲,欲開懷暢飲。縱是我們醉躺在這沙場上?請君也莫笑話我們。自古以來,在這沙場上征戰的將士,有幾個能活著回來的?
F. 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必須傳承和發揚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必須傳承和發揚?因為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年年月月,日日時時都離不開它。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結束語
我們中華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不磨滅的。我們炎黃子孫,沒有理由將其失傳。也不可能失傳。因為我們年年月月,時時刻都在用,自然而然的就傳承和發揚光大了。
G. 為什麼要傳承中國文化
因為這是你與生俱來的信仰和天賦
漢族,古之謂,華夏族。歷史悠久,文明璀璨奪目,究其原因也正是信仰造就的。漢族的信仰,從古至今,由伏羲八卦開始推,千萬不要小覷八卦和《易經》,異於其他任何宗教信仰,這也是作為漢族人的驕傲。八卦從太極開始推到兩儀、四相、八卦……無限無窮,說現代點就是二進制碼,是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可知中國人信的是天、地,大自然。這是一種無神論,中國人也是最早的無神論者。易經包羅一切而衍生一切。漢族的信仰可以這么理解,大自然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只要我們按照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來行事那麼我們就是正確的就會受到上天的庇佑,做的事說的話就是正確的,即為順應大道(天道、地道、人道),否則就是違背大自然運行規律的,如做惡就會受到懲罰,這種懲罰是不可避免的,不會因為祈禱或者悔過而免於懲罰,大自然是公平的,正義的,不會因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也是漢族信仰和其他宗教信仰本質上的區別,其他信仰往往做了錯事悔過即可免受懲罰上天堂。漢族人的信仰不能偏執的認為是道教,其實道教僅僅是漢族信仰的一個小部分。漢族信仰推演,按時間推演:從太極生兩儀----西相----伏羲八卦----六十四卦的《易經》----諸子百家,老子,孔子,荀子,孟子,韓非子,墨子,孫子等等,以上諸子的學說都直接源自於《易經》-----之後有了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等等諸家----衍生出了各方各業各門各派——可以這么講,中國人的一切都來自於易經,我們說話方式,思考的方式,歷史,政治,信仰,文化,習慣,風俗,審美,道德,就連我們吃飯拿的筷子都是來自於《易經》或者八卦。如果有人在這里要反駁儒家不是易衍生而來,我想說,孔子親自著的僅有的兩本著作,《周易十翼》和《春秋》。孔子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堅定擁護者,更是信仰易文明的偉人。現在的漢族主要還是信仰「易教」,姑且指代其為漢族信仰的統稱,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什麼,但又一直信仰著按照中華文化來行事做人,漢族的血液里已經深刻的融入了「易」這種中華文明的根。佛教的禪宗即是非常深刻的融入了「易」文化的產物。漢族的其他信仰以人數排,依次為:佛教(禪宗),佛教其他宗,道教,基督系列,伊斯蘭教,不可知論者,神秘論者,無神論者。------------------說的通俗些,漢族人的信仰其實就是中華文明,易文明。
H. 我們為什麼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認真學習和領會這些重要論述,對我們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徵。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也就是說,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的精神氣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
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民族翻開了歷史新篇章。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養分。
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走出了一條令國人振奮、世界矚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縱觀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風雨歷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動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
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保障。在當代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能夠為治國理政提供經驗借鑒和智慧啟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博大精深、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觀念等。
可以為我們在新時代認識和改造世界、走向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貢獻智慧。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助力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上。
文化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規則制定權的關鍵因素。在這樣的形勢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為,首先要堅定並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
而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軟實力,更具長久的影響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事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認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一系列難題的重要啟示,值得全人類共同珍視和愛護。
4、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確立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自主性
從歷史上看,中國自晚清開始的現代化進程本身,不過是全球化的一個產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其結果是,「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在這一「世界歷史」背景下,中華民族一開始是被動地捲入全球化浪潮之中的。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折射著這種受動性。
5、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對現代化固有局限的預警和免疫
現代化無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特別是對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東方大國而言,現代化更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環節。但現代化也內在地包含著矛盾,它既促成了歷史的巨大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空前發展,帶來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理念。
同時也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的緊張乃至沖突,「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就是一個典型的歷史表徵。作為現代化深刻的基礎,商品經濟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從而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也存在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內在本性,為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意識形態提供溫床,西方啟蒙辯證法的歷史表徵就充分說明了現代化的內在悖論。從「人的發現」到「人的喪失」,都是源於同一個事實,這就是啟蒙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