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運河文化

什麼是運河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04 21:06:40

① 運河文化的歷史、地理、故事和傳說

地理文獻: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它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歷史記載: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詩句:1、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王維《送魏郡李太守赴任》?173病⒐爬椿坪恿鰨褡韝亍6嫉辣渫ń潁綴;盡#巳鉀蕁豆嘔坪擁獺貳。場⒋竽卵討保ず勇淙趙病#⊥蹺妒怪寥稀貳。礎茲找郎驕。坪尤牒A鰲S釙Ю錟浚弦徊懵ァ#踔痢兜丘偃嘎ァ貳。怠⒕患坪又焐俠矗劑韉膠2桓椿?--李白《將進酒》6、黃河落天走東海9517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7、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成語:問鼎中原: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神話傳說:河伯馮夷受命治理黃河,但操勞一生沒有把黃河治好,到年邁時8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畫了一幅黃河水情圖,又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大禹,將水情圖交給了他。大禹根據河伯授給他的這一幅圖,疏通水道,終於治理好了黃河。

② 運河文化,請不要弄些百度百科裡的東西來糊弄人

這個夠勁,先說什麼是文化,說白了就是一種習慣,就像中國人拿筷子吃飯一樣,流傳下來了,習慣了,就整出一個陰陽啦什麼的,說是食文化。我們的祖先想用勺子,沒有呀,筷子多簡單,找根竹子就行。
再說習慣的形成,人活著,就要吃,就要穿,就得謀生,在哪兒謀生,就得遵守哪兒的規則,看哪兒的臉色,就如你到公司打工,就得聽老闆的話,對也聽,錯也得聽,因為你是為人家幹活,你掙人家的錢,所以說,規則就是文化。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運河就得吃運河,運河是誰開鑿的?朝廷,那規則就得朝廷定,不管你是南邊的,北邊的,都得聽朝廷大爺的。伺候好朝廷的大爺,你才有飯吃。不像其他地方,縣官上任還要看看民意,民俗。在運河邊上謀生,全得聽運河上那幫官爺的。
運河是用來水上搞運輸的,運輸皇糧也好,運送其他東西也罷,總之朝廷的在運河的官員,其職責的中心就是運輸,自然,與水上運輸有關的東西,就成了運河文化的中心,運輸的皇糧多,皇糧也就成了運河文化中主要地位了,就像前面提到的漕幫什麼的。北京來的官,習慣中自然帶一些京腔,帶些北京的習慣,也就是所謂的京城文化了,北方文化,謀生的人是那兒的,就帶那兒的習慣,也就是南方文化或當地文化了,然後你把這些東西統統揉成一團,就是運河文化了。

③ 運河文化的政治意義

從歷史上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對歷代封建皇朝的政治局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運河區域在全國范圍內,始終處於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方面的中心地位,因而成為歷代封建皇朝著力控制的最重要的區域,每一代皇朝統治者也都要憑借運河這個理想的地理位置、優越的經濟條件和人文環境,總攬大局,駕馭全國。因此,大運河也就成了維系中央集權和中國大一統局面的政治紐帶,使隋唐以後政治中心逐漸北移的歷代皇朝呈現出強烈的大一統色彩,特別是元朝實現全國統一以後,直至明、清兩朝,中國再也沒有出現大的分裂,從而奠定了祖國大一統局面的堅實基礎。對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運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統一性、廣闊的擴散性和開放性,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僅加強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源地燕趙地區與中原地區、江南地區的文化交融,更把漢唐的長安、洛陽,兩宋的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為首的文化中心聯為一體,不斷減少區域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共同的文化特徵,從而使各個區域文化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的大一統文化;同時也使運河區域成為人才薈萃之地,文風昌盛之區。

④ 大運河文化的介紹

又稱「京杭大運河文化」,但不同於「運河文化」。因為運河文化,可泛指世界范圍內的人工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大運河自開鑿以來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運河流域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囊括了中國若干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國家,又創造出大運河流域多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非國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運河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為核心,與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獨特的江河文化,並緊密與中原文化相承。

⑤ 大運河文化的大運河文化簡介

大運河文化,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統末年,續以當代公元兩千之初。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以物態文化創造出的流動的歷史。因此大運河文化史---時間至少有2400多年,比中國的封建王朝還要長,跨越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四種社會形態。而長城則是凝固的歷史。「大運河和長城在遺產名錄上應該是姊妹篇」劉楓說;「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權威專家鄭孝燮和羅哲文說。大運河與萬里長城,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一大批水利專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創造。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開鑿於春秋-吳王夫差開鑿的從江都(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溝,完成於隋,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疏通於明清,距今已2400多年的歷史。清中葉後,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加之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大運河作用逐漸縮小。

⑥ 運河文化

[編輯本段]運河簡介
canal
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的人工水道。用以通航、灌溉、供水或導流,通常與自然水道或其他運河相連。除航運外,運河還可用於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世界各國均重視運河的開拓。中國的運河建設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秦始皇二十八年 (公元前219) 為溝通湘江和灕江之間的航運而開挖了靈渠。中國的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又如美國密西西比河、哈得孫河與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 間均有運河相通。蘇聯將莫斯科河、伏爾加河、頓河以及裏海、黑海、亞速海、白海和波羅的海用運河連接起來,組成了航道網。已開始建設的德國美因多瑙運河完工後將使歐洲13個國家的河流連接成網。
[編輯本段]歷史
古代河流的改進和人工水道的建設,都是為了灌溉。早在西元前7世紀,亞述人便開了一條運河,長80公里(50哩),寬20公尺(66呎),引入淡水;前5世紀波斯鑿通尼羅河至紅海的運河;埃及曾於尼羅河設壩防洪,並在廣大盆地建立灌溉系統。前3∼西元1世紀,中國開河工程給人印象更深。突出的有廣西的靈渠,漢代京城長安至黃河的水道和河南省的老汴河。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運河,610年已有960公里(600哩)通航,使穀物能從長江下游和淮河運到開封、洛陽。這些運河水位變化平緩,約每隔4.8公里(3哩)設一石墩或木柱閘門,用來蓄水或放水,以控制水位。12世紀,商業擴大,促進歐洲運河建設復興和改善。1373年荷蘭建成一座蓄水閘,設內外閘門控制水位,這種方法在14世紀被普遍採用。中國運河建築走在歐洲前面。1280∼1293年,由淮安到北京的大運河北段建成,全長1,120公里(700哩),流經山東丘陵地帶的一段,沿途山巒起伏,是最早的越嶺運河。
人字閘門的發展,預示16∼17世紀運河擴建時期的到來。法國的布里亞爾(Briare)運河於1642年竣工,該河水位升高39公尺(128呎),流經高原,然後降落81公尺(266呎)注入盧萬(Loing)河,共設40座水閘,其中用6座梯級閘門來克服盧萬河至羅尼(Rogny)河間的20公尺(65呎)落差。歐洲運河時代,始於17世紀末。這期間各國水道建設的主要成就,計有英國於1761年建成通航的布里奇沃特(Bridgewater)運河,在鐵路時代到來之前為英國半世紀的繁榮,作出卓越貢獻。後又完成貫通全英的大幹流運河(Grand Trunk Canal),給向歐洲市場出口提供水運便利。法國建築中央運河,連接羅亞爾河和索恩(Saone)河,完成從英吉利海峽到地中海的歐洲第一條內陸水道。中歐於1840年建成路德維希(Ludwig)運河,構成萊茵、美因、多瑙3條河流航道的一部分。1718年,全俄規模的運河水系,通過尼瓦(Neva)河和窩瓦河,已接通波羅的海和海。到19世紀,它還集中全力連接窩瓦河、聶伯河、頓河、杜味拿(Dvina)河和鄂畢河等上游的航運。美國運河建築起步遲,但發展快。19世紀初,僅有運河160公里(100哩),到19世紀末,航程已逾6,400公里(4,000哩)。主要工程有1817∼1825年紐約州開鑿的伊利運河,全長580公里(363哩),共建船閘82座,它開發了中西部大草原,促進工農業生產,造成紐約優於其他大西洋海岸港埠的有利地位。1829年,加拿大興建韋蘭(Welland)運河,溝通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使與密西根湖和芝加哥通航成為可能。1834年,美國又於費城和匹茲堡開辟運河,全長630公里(394哩),使薩斯奎哈納(Susquehanna)河和俄亥俄河接通。
通過巴拿馬運河的客輪
19世紀出現了舉世聞名的3大運河建設,即基爾運河、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基爾運河於1784年在基爾灣與艾達(Eider)湖間鑿通試航,百餘年後,經過加寬、挖深和裁直,全長95公里(59哩),使從英吉利海峽到波羅的海的航程,縮短了數百哩。蘇伊士運河是由地中海到印度洋的通道,航程遠比繞道非洲縮短。全部工程歷時10年,於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它是一條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無閘水道,全長169公里(105哩)。運河竣工以來,經不斷修繕。1954年主航道能航行吃水11.3公尺(37呎)深的大船。該河於1956年由埃及收歸國有,1967年以阿戰爭起,運河關閉,直到1975年才復航。巴拿馬運河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道,1906年採用高水位設閘的築河方案開始施工,1914年完工。河長85公里(51.2哩),沿河航道深度最少為11.3公尺(37呎),寬91公尺(300呎)。
[編輯本段]現代水道工程
水道分為天然河流、渠化河流和人工運河3種,各有其特殊問題。天然河流常因水旱冰凍,被迫作季節性的停航,甚至導致河流改道,形成沙洲。水道工程須側重加固河床河岸,保持原來河道,其法不外消除支流,統一河道截面,裁彎取直,順暢水流。在渠化河流上,可建梯級船閘通航,船舶過閘處,設置低壩和閘門,排泄過剩水量。人工運河在穿過山嶺和跨越河流、河谷時,運河的河岸和河床須有防止浸蝕、滲漏的保護設施。選擇人工運河路線,要為建築能迅速航行的長距離水平河段創造條件,其船閘建築可採用梯級式多級船閘,或採用在兩閘間相隔一小段河道的梯段式船閘。蓄水庫的建設應有向高處供水的高水位水庫,彌補過閘泄水和蒸發的損失;另須建築低水位水庫,以容受船隻頻繁過閘時所泄入的水量。
渠道設計須注意護岸工程,防護沖刷浸蝕,這對狹窄的人工運河,尤為重要。對浸蝕最大的凹岸處,宜加固河堤,預防決口。同時開寬凹岸,以利航行,但不必全線裁直,天然彎曲經過整修,仍應保留。人工運河的河道截面,至少應為載重船隻截面的5∼7倍。岩石河床的截面一般呈梯形,底部寬度為船寬3∼4倍,河面為6∼8倍,河深必須大於通行船隻的吃水深度。

⑦ 夢幻之城裡的「運河文化」主要體現在什麼方面

大運河是一項重要的,活生生的人類遺產。它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稱為「古文化長廊」 ,其歷史遺跡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優秀材料。山東運河,幾乎佔了運河總長度的三分之一,位於大運河的中央。這條絲帶狀文化遺產廊道中的民俗文化更能代表祖先遷徙所產生的互利互惠、不斷交流的物品、思想、知識和價值觀,書中充滿了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充分生動地介紹了運河兩岸獨特的民俗文化。

⑧ 大運河文化的大運河文化地位

大運河文化是一部囊括了中國社會古代內容的最主要的發展史,其文化地位顯然比長城重要:
a.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吳王夫差開鑿;
b.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杭京南北人工大運河;
c.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
d.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e.比「巴、蘇」運河開鑿早二千多年;
f.大運河全長1782公里(東西向浙東運河及局部小運河未計);
g.巴拿馬運河(1914年竣工,全長81.3公里)長度的21倍;
h.蘇伊士運河(1869年竣工,全長172.5公里)長度的10倍。
大運河文化,是「運河城市群域性文化」,是綜合性質的,中國古代農業創造出來的城市群文化。大運河的開鑿出了一個新的大環境,把若干小的割據的自然環境貫通成為一個體系,轉化成人文環境。其中包括:新自然環境、新生態環境、新生產環境、新文化、新物流環境等等,形成了著名的發達的「運河社會區域經濟」。如:古代「南糧北運」、「鹽運」通道、現在的「北煤南運」干線、當代防洪灌溉幹流。 具體原因如下:(1)隋唐後,運河導致南北方農業技術交流、作物品種改良,農業經濟的「商品化流通」覆蓋了運河流域和流域之外的最廣大的中國村莊。(2)明中後期,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運河區域,蘇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萌芽---直接刺激「運河商業城市群」興起:北京、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紹興、寧波---工商、客商、貨商、易商,集散著商品---在這個線形的城市帶上。隋唐:長安、洛陽;北宋:開封;南宋:杭州;元明清:北京---乃國之樞紐也。運河經濟是「形」,運河文化是「神」,形神並備,相互交融,推進運河的魂。
大運河文化,「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潘承祥語)」。大運河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高級文化,包括建築、文學等;大眾文化,指沿途習俗、儀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等;深層文化,指價值觀取向,即黃河文化延伸出來的那種民族精神,早已滲透在大運河文化深處。那麼,大運河文化作為一種活化石文化,其精必然把大運河精神回歸成一種活化石。因為她與中華民族精神同根同脈。運河高級文化,是沒落的封建時代的產物,而運河大眾文化卻植根於運河深層文化里。運河深層文化概念,則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依舊存活運河民間、運河文化遺址、理想地理位置、優越的經濟條件、人文環境之中:
(1)大運河為歷代皇朝最重要的區域---大一統局面的政治紐帶。駕馭南北,政局總攬全國,維系中央集權。隋唐政權北移,到元明清,大分裂始終未出現,證明了大運河文化的同化作用,是存在的。大運河文化,作為歷代各個地域相互關系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2)大運河文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相互推動作用。大運河文化具有包容性、統一性、擴散性、開放性、凝聚性、向心性。大運河在溝通物質交換的同時,大大削去了地域文化的不平衡,以黃河文明為中心,同化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差別。由此,把東南文化、嶺南文化、江南文化、齊魯文化、中土文化、江淮文化、黃河文化、燕北文化、西部文化等等幾乎全部,錯綜融會在中國傳統思想悠久的時空里。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與其周遍文化,始終以:長安、洛陽、開封、杭州、北京為文化中。換言之,大運河文化脫離不開其母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一統文化。
(3)大運河文化,是「中國漕運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張友茂語)」。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經濟制度和漕運機構,使大運河文化成為意識形態的文化,在古代政治和經濟是有深刻反映的。運河生產力促進了運河文化的繁榮,但運河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並與那個時代的民族矛盾與其相適應。比如:元代,是蒙古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權,其不善農耕,便漕運江南之米以運河。再如,北宋滅亡,金進攻南宋,就以運河漕渡糧草南來。無論怎樣?大運河文化,總隨著封建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大運河文化始終保持了發展的連續性、歷史繼承性。因為運河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決定了其上層建築發展的連續性。
(4)大運河文化,各個時代與中華各民族是共有的概念、價值觀體系。大運河文化與哪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沒有那個時代的社會就不會有大運河文化。在大運河文化所包容的同一社會內部,文化呈現多元,具有不一致性,「也存在著『亞文化差異』,才是大運河文化發生的原動力之一(金學孟語)」。例如:京杭大運河兩岸上的宗教文化景觀,是元朝修建的,因為元朝以藏傳佛教為國教。運河文化,就成為一個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運河文化的象徵基礎---最重要的是共同的漢族語言文字,包含圖像圖騰、生活習慣、禮儀風尚等象徵符號體系。所以,大運河文化的實質意義,是國學和漢學等社會學科重要的研究領域。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向外傳播的窗口,擴大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例如:
a.大運河開通,東南沿海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更為直接而緊密;
b.運河區域經濟文化的繁榮,為對外交往和中外交流的前沿地區;
c.中國鄰近國家和地區以及西亞、歐洲、東非各國遣使團、商隊來中國;
d.在各沿海港口泊岸,沿運河達京師各地,頻繁經濟文化交流;
e.直接遷居運河區,成為內遷各民族、外國使者、商人、學問僧、留學生、各方人士集中地;
f.國外文化傳播到中國,豐富了運河區域文化的內容;
g.新中國成立,國家將京杭大運河列為重點內河航運主幹線之一;
h.改革開放,運河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運輸繁忙,防洪灌溉供水旅遊等多種綜合效益。
大運河文化,屬於獨一無二的「活」的文化遺產,跳出「點」的概念,以層絡劃分之---包括大運河物質文化和大運河非物質文化(文學、地理學、水利學、藝術學、歷史學、制度學、政治學,民俗學、民族學、衣食住行、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等)。物質文化是指在開鑿大運河過程之中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大運河非物質文化,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大運河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古代信息,對研究古代中國社會、地理、歷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外交、民族等等領域,是一部《大運河網路全書》;對研究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文化態度、審美價值等傳統文化概念,是一部「運河博物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最新版《行動指南》把大運河文化特點歸結「它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並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總之,大運河文化,是大運河遺址文化蓄藏著的活化石文化。大運河文化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
a.物態文化層:物質生產活動在大運河存留的財富總和,可觸知的大運河文化物質實體;
b.制度文化層:因為運河經濟實踐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范,有可持續性,例如-當代運河還在通航;
c.行為文化層:大運河是在人際交往,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文化區域模型;
d.心態文化層:大運河文化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是大運河文化靈魂。

⑨ 運河文化的介紹

中國的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一樣,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這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和一大批水利專家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的偉大創造。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大運河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東南沿海和華北大平原上,通達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後經元朝取直疏浚,全長1794公里,成為現今的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大運河不少河段,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

⑩ 京杭大運河的漕運文化內涵體現在哪些方面

漕運文化是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運河是活著的文化遺產,漕運文化是運河文化的內涵之一。

漕運興於秦而亡於清。漕運對我國歷代政權的存在和延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發展漕運歷來被為歷代的統治者所重視。

宋代人承認,漕運為「立國之本」,明代學者將運河與漕運喻之為人之咽喉,清代思想家康有為說:「古代漕運之制,為中國大政。」

京城是封建王朝的國都,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如何保證京城皇宗和顯貴,以及社會上不同人們的生活需求供應,是國家的一件大事。

唐代初期,每年漕運糧食只有20萬石左右,至天寶時期,每年漕運增至400萬石。安史之亂以後,因地方割據勢力劫取漕糧,歲運漕糧不過40萬石,能進陝渭糧倉的十三四萬石。

唐德宗建中年間,淮南節度使李希烈攻陷汴州,使唐朝朝廷失去了汴渠漕運的控制權,因物資供應不上,使得京城陷入絕境,唐帝國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789年,有一次長安城發生糧荒時,恰好江淮的鎮海軍節度使韓晃把3000石米運到關中,皇帝大喜,對太子說道:「米已至陝,我父子得生矣!」

這個典型事例,生動地說明了漕運與國家命運的密切關系。

至宋朝,對漕運非常重視,宋太祖曾對向他獻寶的大臣說過:「朕有三件寶帶與此不同……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丈河一條。」

明清兩代除了重視京杭大運河的整治和運河航運工程建設外,也非常重視漕運的管理工作。

明代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為了保證把漕糧如數運達北京,明朝朝廷設置了專門的軍管和政府管兩套班子,制定了許多漕運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

漕運總兵和總督一職的官員級別一般是正二品或三品,朝廷還派5名戶部主持官充任監總官,往返巡查,以監督兌運。地方衙門還設置趲運官和押運官,負責漕糧進京准時到達。

為了及時處理漕運途中出現的刑事案件,明朝朝廷又設置了巡漕御史,理刑主事等官職。在基層漕官中還設置衛守備,統管本衛各幫人船。衛守備之下有千總,千總之下設把總和外委等下級軍官,協助千總管理本幫漕務。

漕運沿途還有各種役夫,分為閘夫、溜夫,即挽船、壩夫,即挽船過壩、淺夫,即護堤、泉夫、湖夫、塘夫,即供水、撈沙夫、挑港夫等,從北京通州至江蘇瓜州的京杭運河,共設各種役夫47004人。

清代京杭運河管理機構及漕務管理辦法沿襲明制。漕運總督官銜為二品,參將為正三品,均屬於位高權重的大吏。

各代封建王朝,在繁盛時期,一靠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治統治;二靠龐大的漕運管理組織,把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京城,維護著封建王朝的繁華局面。

當王朝統治者出現腐敗無能,地方出現割據,諸侯各霸一方的時候,國家的漕運也就難以維持了。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運河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