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陝西的民俗有哪些
陝西的民俗有如下: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㈡ 延安的文化藝術有哪些
延安黃土風情文化藝術底蘊深厚、豐富多彩,已成為旅遊的新亮點。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黃龍獵鼓、志丹扇鼓構成延安的「五鼓」藝術,已打遍中華大地,在多次大型文體活動中屢獲大獎,其中安塞腰鼓在亞運會開幕式上,香港、澳門回歸慶典活動中,雄偉宏壯的表演打出了國威,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豪情壯志。延安剪紙、農民畫、布堆畫、毛麻綉和刺綉等民間工藝,絢麗多彩,以其獨特的魅力獲得了中外藝術大師的高度評價,許多作品被法、美等國的藝術博物館收藏,並在國內民間藝術評選中屢獲大獎,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
陝北民歌、信天游以其高亢激情的風韻深深地感染了各地民眾,在全國捲起了一股「西北風」熱潮,長久不息。洛川名俗展覽館為陝西省首家集中反映陝北民俗的展覽館,延安萬花民俗村被稱為活的陝北窯居博物館,為陝北唯一集游、購、娛和吃、住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實體。
㈢ 陝西的風俗有哪些
陝西的風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㈣ 陝西獨特的風俗有哪些
一、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合成新的獨特的舞種,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整支舞蹈熱烈而充滿歡快的氛圍。
㈤ 陝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
安塞腰鼓是陝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多在重大節日慶祝、慶典、廟會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陝西民歌根據地域特徵和藝術特點分為陝北民歌、陝南民歌和關中民歌。陝北民歌種類繁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調、勞動號子、榆林小曲、陝北套曲等 20多個曲種,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傳最廣。
陝南民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紫陽民歌是陝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種,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南山竹子》等。關中民歌有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搬運號子等曲種和各種小調。
3、陝西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發源地在華縣,鼎盛於唐代,又稱「影戲」「影子戲」,流傳於民間,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
其唱腔數十種,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調較為普遍,輔之陝北、陝南及關中各種道情。皮影戲的傳統劇目有《游西湖》《哪吒鬧海》《古城會》《會陣招親》等。
4、「社火」是陝西民間一種廣泛的、傳統的、規模壯觀的群眾娛樂活動,來源於古代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陝西「社火」通常在正月、節日盛會或廟會演出,包括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關中是陝西社火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寶雞更是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5、面花俗稱「花花饃」,屬麵塑藝術,種類有婚禮、喪禮、壽禮、節日花饃。面花起源於漢族民間祭祀活動,源於漢代,成於唐代,盛於宋代,到了明代之後,面花就廣泛流行於民間,清末,北京還出現了專門製作面人的藝人。面花自古盛行於北方民間,形式豐富多彩,品類繁多,其中尤以合陽、華縣面花為佳。
㈥ 回延安的民俗內涵是什麼
回延安的民俗內涵是
1、具有陝北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等,是陝北鄉村才有的景觀,讀者未曾見過,所以讀來新奇。
2、打上革命記號的新民俗。如 「紅旗飄飄把手招」「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嶺的紅旗高高地飄」「棗園的燈光照人心」等描寫,都帶有紅色意象,是那個年代的詩歌中經常見到的。
3、具有陝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和人物行為。如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等,都是簡筆勾勒,顯出人物的 「土氣」,同樣具有民俗意義。
㈦ 有關延安的傳統民風民俗
主要景點: 秦直道 鳳凰山 黃帝陵 黃河壺口瀑布 延安革命紀念館
推薦行程: 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王家坪-革命紀念館-寶塔山-清涼山萬佛寺……
餐 飲: 年糕、棗糕,是陝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風味小吃之一,由黍科糜子、大棗精製而成,經植物油炸後,其味清香細膩、香甜可口。洋芋擦擦、抿節等也是很有特色的
娛 樂: 陝北民歌、陝北秧歌、陝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都是當地的娛樂節目。
購 物: 延安新華陶瓷廠生產的紫砂茶具造型典雅、久負盛名;另外陝北小米、砂陶工藝品、陝北蘋果、陝北紅棗都是當地特產。
住 宿: 可選擇一些有當地風情特色的旅館居住,在延安大學里就有窯洞式旅館可供選擇,一般只需30元就可以住得很舒適
出 行: 210國道通過延安市內,公交每日5:30至17:30有車,每30分鍾一趟。
民風民俗: 陝北民風淳樸,民俗風情異彩紛呈,陝北民歌、陝北秧歌、陝北道情以及安塞腰鼓地方特色濃郁,伸手延安人民的喜愛。
注意事項: 陝北高原風沙很大,最好帶上眼鏡、帽子等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你的相機,以防被沙子劃傷
㈧ 延安有什麼民俗文化,急!
延安民俗文化
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延安更是中國革命聖地,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被民政部、軍委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延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延安市為國家退耕還林第一市,獲批為第二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2011年,延安全年經濟總量達到1113.35億元,位列陝西省第五位。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陝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陝北大秧歌,無不寄託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安塞腰鼓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2009年國慶典禮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德國等地進行表演。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並編成冀教版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上中第二十九課和蘇教版語文6上語文書中第十四課《安塞腰鼓》。也被選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7年級下冊的第17課。
洛川蹩鼓主要流傳於陝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舊縣等鄉村,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2006年申報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宜川胸鼓以鼓舞為基礎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原名花鼓,1991年參加省九運會開幕式。1994年參加國慶45周年獻禮演出,宜川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胸鼓之鄉」。2007年申報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延安民俗(15張)
陝北說書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陝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
陝北民歌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陝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安塞剪紙流行於陝西省安塞縣的一種民間藝術。造型美觀,剪工精緻,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陝北秧歌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2006年5月20日,陝北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延川布堆畫來源於廣泛流行於民間的撥花,原為枕頭頂、裹肚、鞋面、墊肩、錢包、煙袋包上的裝飾物。其創作材料為棉紡織土布,染以青、赤、黃、白、黑諸色,以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花鳥禽獸為題材,運用純民間的復合造型法,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縫合,製作出極具民族特色的圖案